材料作文“理智与情感”及范文四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秤上,一边没有‘理
智’的秤盘平衡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
顶的结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说:“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
趣味剥削无余??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
意理解方面:
概念理解:
(1)理智,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
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情欲,指人的各种情感和本能欲望。
(3)莎士比亚的话的理解:“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秤上,一边没有‘理智’的秤盘平衡
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意思
是人们应该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情欲”,如果放纵情欲,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
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其强调了“理智”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和放纵“欲念”的严
重后果。
(4)朱光潜的话的理解:“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趣味剥削无余??问心的道德
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朱光潜先生认为,生活是多方面的,
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
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因而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趣味剥削无余。
同时,“问理”者,强调做事情应该符合事理,符合礼仪,符合法律,因而,问理的道德迫于
外力;“问心”者,强调一切源于内心,随心之喜怒哀乐行事,因而,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 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5)题意理解:莎士比亚的话提供了他对理智与欲念的看法,即用“理智”去控制自己
的“情欲”,如果放纵情欲,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朱
光潜的话则阐述了他对理智与情感的另一种看法,我们如果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趣味无余。
二人均强调了“理智”与“情欲(包括情感)”的关系。写作者可以依据莎士比亚的看法去写
作,也可以依据朱光潜的看法去写作。
【范文广场】
1、对镜?梳妆
只有面对明镜,我们才能发现自己脸上的污渍与泥垢;只有理智地生活,我们才能认识
自身的不足,才能清醒地面对社会,对待他人。于明镜前,我们如何修饰自己,让自己也有
一张妙美的容颜,这就需要情感的指引,审美的启发。就如一个人与社会,需从精神上的健
全与发展,以完善自身内在的灵魂。 理智是一种力量,个人与勇气与动力。理智,叫人剑指生活中的假丑恶,直面自己的弱
点。媒体的工作需要理智,在揭露现实的战斗中,要正确,要精准,要立足证据与现实。如
果只受情感支配,便会大加主观判断,随便往报道上扣上“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
的帽子,挖掘“八卦”点以满足“社会需求”。理智告诉我们,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媒体只
有用理智行动,才能负起传递精确信息、揭露社会问题的责任,否则之于“狗仔”有何区别?
学士研究更需要理智,只有在理智地明镜下,我们才能不沾染上虚荣和金钱的污垢,才能保
持一颗纯粹的,执着的,矢志不渝的追求知道的心。当今学术界浮躁现象的盛行,究其根本
是打碎了理智地明镜,任由情感在身上涂抹“头衔”、“奖金”、“名气”的庸脂俗粉。只有立
起理智的明镜,才能解决学术界的“钱学森之问”。 情感是一种智慧,诗人能够实现追求,充满创造力。如果一个人完全受理性支配,那么
他是死板的,将无所作为,顽固不前。情感植于精神,善于运用情感的人才能从精神上得到
发展。情感让人天马行空,源源不断地涌出创造灵感;情感让人追求,让人内心坚定。杜尚
就是一个在运用情感上炉火纯青的艺术家,他那自由不羁的情感给予他无穷的奇思妙想,在
不受束缚的情感下,他的画笔为他梳妆,让他出落成一代奇迹,让他的作品美不胜收,成为 传奇。也有一下人以精神自首,以情感自励。在情感的陪伴下锻造自己的灵魂,坚持自
己的追求,就像陈寅恪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他在各种危机与黑暗中依然开一代
新风,成就学术著作,受尽万人敬仰与赞颂。 我们只有把握了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点,才能既不荒唐,又不死板无味地生活。莎士比亚
的理智需要情感来调味,朱光潜的情感也应由理智制约。像莫言那样能够把握二者之间微妙
的关系,既能剑指现实的黑暗,又能寄托奇妙的愿望,这样大概就是诺奖得者的不平凡的能
力。
以理智对镜,直面不足,正确行动;以情感梳妆,创意不断,坚持追求。这样我们才能
到达生活的理想之巅。 莎士比亚一语道破我心中所想——他说生命的天平秤需要有“理智”来平衡“情欲”,否
则,我们便会被下流的欲念引到荒唐的结局去。诚然,些许的情感欲望是允许存在的,但过
度膨胀只会迷乱我们的心智,冲昏我们的头脑。唯其理智地生活,才不至于偏离人生正常的
轨道。
理智是在失败面前不声嘶力竭的哭丧,是在多次遗憾后不舍弃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的
体现。埃蒙斯,一个几次在奥运会上与成功擦身而过的射击手,即便他离成功咫尺之近,而
后上天却又向他开了个玩笑,他依然能心不慌,神情淡定地向世界说自己没有遗憾,他已是
成功者。也正是因为埃蒙斯没有在这众人所认为的“大悲”结局里放纵本应哭天抢地的情感,
反而淡定看待,他才赢得世人对他的敬佩与尊重。 然而,同为奥运健儿的举重选手吴景彪却大为不同。同样收获银牌,他却泪洒现场,对
大家说:“我愧对祖国,愧对关心我的人!”此话一出,网友们对此并不买单。吴景彪他显然
没有思忖过获得银牌也是一种成功,只是一味的把渴望投于金牌,把激情倾注于金牌。倘若
它能够拥有埃蒙斯清醒理智的头脑,能于赛后淡定释然,接受银牌的加冕,他也许会获得观
众同样的敬畏与赞扬。
理智不难做到,它并非神圣的东西。有一所大公司想招聘发报员,供求职者等待的场地 却播放着嘈杂的音乐,而且还是人们经常进进出出的大堂。众多求职者心急如焚,有的
在抱怨,有的在心不在焉的等候。只有一个年轻人径直走向面试室最后受聘了。原因就在于
他能清醒地分辨出嘈杂音乐中包含的莫尔斯密码,这正是公司向理智者发出的暗示。倘若他
只是跟随大队的“焦躁”,他还能收获那一个众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吗?显然,他是在用理智面
对昏乱,从而踏上了成功的轨道。 然而,我们同样要明白的是,适度的“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生命的天平秤有两
端,“情感”也是平衡生活的秤盘。否则,一味的追求“理智”,生活也只是索然无味罢了。
3、理智和情感应平分江山 莎士比亚认为在生命的天平秤上应有理智平衡情欲,美学家朱光潜却认为情感生活胜于
理智生活。那么,理智与情感,孰轻孰重?其实,在做人处事的疆域里,理智和情感应平分
江山。
诚然,如果完全信任理智,生活将毫无趣味,亦无生机。曹操过于理智谨慎,从不用真
情实感对待朋友下属,一生在理智多疑中痛苦挣扎;马诺叫嚷着“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
要在自行车上笑”,对于财富的渴望让她在对生活的理智中放弃真爱。他们活得这么理智,也
没有被自己的真实情感左右决定,那他们是真正成功,真正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吧。在理
智的枷锁中束缚人性,在理智的重压下压抑全部情感,这样的人生是很悲哀的。没有听从自
己的内心,不能做任何自己真心想做的事,在理智下喘息,何谈快乐?因此,不能让理智完
全占领我们的心灵疆土。
不能完全理智,那么完全听从情感呢?当然不行!项羽只顾自己脸面,不肯理智分析局
面渡过江东保存实力,终得自刎乌江悲剧;社会上多少失足青年一时冲动,极不理智地做下
违法犯罪的恶行。或许他们是听从自己当时的想法,但是没有理智这个马栏的制约,那些想
法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般到处乱跑,铸成大错。听从情感,听从内心固然是好事,但绝不能
缺少理智的制约。因此,不能让情感控制自己的人生王国。 那么,理智和情感应怎样指引我们的生活才是正确?答案是,理智和情感应平分江山!
日本竟称钓鱼岛是其固有领土,如此恶行实在叫一些爱国人士愤愤不平,他们冲出街去打砸
日货。而也有一部分中国人对此漠不关心,只顾理智地保全自己的利益,毫无爱国情怀。然
而,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一个青年观众发表了一番发人深思的言论:“我们确实要有爱国情怀,
但并不是打砸同胞的日货店。而是要做到,我们的国家,比他们的富强;我们的大桥,比他
们的坚固;我们的青少年,比他们的更有理想,更有未来!”这位青年将他那理智与情感相结
合的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确,不管是面对日本侵岛还是什么别的事,我们都不能完全理
智,也不能完全听任情感,我们要让理智和情感平分江山,促使我们的生活——这一江山平
稳发展。
没有情感,我们的生活索然无味;没有理智,我们的生活失去控制。唯有将理智和情感
相结合,相平衡,才能让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朋友,做你自己的
生活的国王,让你的理智和情感平分江山!
4、我叫林黛玉
莎翁虽告诫我们要理智对待情欲,但我觉得有了情感的释放才不至于让人成为生活的困
兽。情欲是人最自然最本能的渴求,你活着都没了奔头那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只要你的感
性没有伤人害己,为何硬要戴着理智的脸谱让自己浓妆艳抹地活在镁光灯下呢? 我是个非常感性的人,一个听着老歌都会流泪的女孩。有人调侃我:你还真把自己当林
黛玉啊!是的,我就是林黛玉,我和她一样多愁善感,敢爱敢恨。不管是对待青春,对待爱
情,对待人生,我都以“情”为先。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冰
心的话语,时常是我遇到艳羡他人而又惰于学习和行动时的一种激励。 成功有时只是一个小细节,天道酬勤,持之以恒,胜利的曙光就会灿然向你招手。 物
理学家兼化学家居里夫人一生成就卓越,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它取得的惊人成绩出乎意料,
但却在情理之中,她的成功是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 有一次,一位客人来访看见她的女儿正在把玩着诺贝尔奖杯,就十分惊讶地问她:“这么
重要的奖杯怎么可以随便让孩子玩呢?”而居里夫人却出乎意料地说:“奖杯只能代表着以前
的成绩,如果太看重它,就会停滞不前。”那位客人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更加敬佩她了。 记
得一位著名的演讲家,他在年轻时,就立志要当一位成功的演讲者。渴望登台时意气风发,
挥斥方遒的一幕,然而先天的短舌使他吐字不清晰,发音自然不到位,遭到了同行的耻笑和
讥讽。
此后,他开始沉寂了,人们也渐渐忘了他的名字甚至他的存在。可他却没有丧失信心,
于是每天和朝阳准时约会于大海边,口含石子,面朝大海,尽情地朗涌着,激昂着„„ 后
来,当他再次登台时,以清晰、圆润、流畅的表达征服了所有听众的心。 他克服了先天的不足,出人意料地再次站在演讲台上,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实现了他自
己的梦想,而这种梦想的实现又在情理之中。 一个人的心态和性格就决定了他或她的命运前程。乐观者会“死里逃往”,悲观者则“虽
生犹死”。看似出人意料,但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新鲜和新奇等我们去发掘,只有善于发现,才会有更多的惊喜,而每
一份惊喜都是人生的一抹亮色。篇三:记叙文
一、知识要点总括
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追悼志摩》,作者胡适,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
导者。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作者引用三封信作为典型论据来说理,还大量引用志摩的
诗句来抒情写意,主要抒情方式是在议论中抒情。
2.《秋夜》,作者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总
体特点是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还多次运用象征手法和排比句式。
3.《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
4.《箱子岩》,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这是一篇游记,
文章富有思辩色彩。
5.《哭小弟》,作者宗法,当代著名女作家。文章开头所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文章的总
体特点是抒情、叙事、写人相融合。
6.《都江堰》,作者余秋雨,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这是一篇游记,具有较强的
思辩色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7.《拣麦穗》,作者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文中写的“小火柿子”
具有象征意味。
8.《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通过行动描写、心理
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文章写母爱,却落笔地坛,这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类
比。
9.《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代表作为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
交欢三个故事。
10《毛颖传》,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一篇寓言
性传记,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还运用了语意双关、象征寄托的表现方法。
11.《寓言二则》,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两则
讽刺性寓言。《哀溺文序》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方式来刻画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
心态。《蝜蝂传》前后两部分,一写小虫,一写官僚,两部分之间是类比关系。
12.《柳敬亭说书》,作者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这是一篇写人散文,运用了欲扬
先抑、对照反衬、铺垫等三种表现手法。
13.《狱中杂记》,作者方苞,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本文说服
力强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
二、单元内容概要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章。它包括消息、通
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 学习记叙文单元,应当熟识四种叙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写的五种具体方法,了解环境描
写的两个方面,掌握记叙文的两种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叙述方式有以下五种:
l.叙事
记叙文的叙事要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叙述应具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原因、结果,并用一定的人称、以一定的线索,采取某一种叙述方式。 (l)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如《追悼志摩》、《箱子岩》、《哭小弟》、《拣麦穗》、
《我与地坛》等文章;还有第三人称,如《北京的春节》、《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柳
敬亭说书》等文章。
(2)叙述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如《廉颇商相如列传》;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
《北京的春节》;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狱中杂记》;有的以“题眼”为线索,如《哭小弟》,
全文围绕“哭”字着笔。
(3)叙述方式。有顺叙(如《北京的春节》)、倒叙(如《哭小弟》)、插叙(如《箱子岩》)、
分叙(也叫平叙)。
2.写人
写人主要有五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即对话描写)、行动描
写(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写景
景物描写,是对于人物活动或事件展开的特定背景的描写。景物描写可分为两种:社会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前者为时代特征的背景描写,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
写。
4.抒情
记叙文有两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其中,后者可以采取记人寄情、叙事
述情、写景寓情、状物抒情、说理言情等多种方式。
5.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有较大的不同。它与叙述相结合,并在叙述的基础
上进行的,一般表现为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和夹叙夹议三种形态。叙事、记人、写景、抒情、
议论几种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三、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追悼志摩》: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
倡导者。
《秋夜》: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 《北京的春节》:老舍,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之一。 《箱子岩》: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哭小弟》:宗噗,当代著名女作家。 《都江堰》: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拣麦穗》: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 《我与地坛》: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廉颇商相如列传》:司马迁,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毛颖传》: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寓言二则》: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敬亭说书》: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狱中杂记》: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2.作者归类
现代作家:胡适、巴金、老舍和沈从文。 现当代著名小说家:巴金和老舍。
唐宋八大家:韩愈和柳宗元。 清代散文家:张岱和方苞。
3.体裁归类 游记:《箱子岩》、《都江堰》。 写人散文:《追悼志摩》、《秋夜凡《哭小弟》、
《柳敬亭说书》。 记事散文:《北京的春节》、《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传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 寓言:《毛颖传》、《寓言二则》。
4.叙述人称归类
第一人称:《追悼志摩》、《秋夜》、《箱子岩》、《哭小弟》、《都江堰》、《拣麦穗》、《我与地
坛》、《狱中杂记》。
第三人称:《北京的春节》、《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颖传》、《寓言二则》、《柳敬亭说书》。
5.表现手法归类
象征手法:《秋夜》、《拣麦穗》、《我与地坛》、《毛颖传》。 较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北京的春节》、《箱子岩》、《都江堰》。 较成功的运用了场面描写:《北京的春节》、《箱子岩》和《柳敬亭说书》。 具有思辩色彩的散文:《箱子岩》、《都江堰》。 排比、修辞手法突出的:《秋夜》、《都江堰》、《我与地坛》。 《哭小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宗璞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的主旨;认
知本文抒情、记事、写人相交融的总体特点;掌握本文的倒叙方式以及将多方面的材料切成
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方法;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结合有关段落,简要
说明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品格的特点。
1.本文是一篇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飞机强度的专家,为
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工作,不幸英年早逝。作者对此文发自肺腑,
激情烈烈地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沉表达出对小弟早逝的悲痛。在学习本文时,需
要对本文的重点内容,即写作特色进行掌握。
(1)本文的一大特色是侧面描写,通过间接手法表现人物。如第17至19自然段先从正
面记叙小弟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认真负责、忘我工作的精神。然后引用小弟一个同志的来信,
从侧面表现小弟强忍剧痛拼命工作的忘我精神、也表现出小弟周围同志的悲痛与怀念。
(2)构思别致,结构新颖精巧。文章围绕着小弟的病逝,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
情与理交互相接,不采用单线性顺叙,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交叉累积。
这种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本文在写小弟的经历
与事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叙写方法。
(3)文章大量运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小弟冬天
用冷水洗脸,父亲给小弟写的挽联就是正面的细节描写,其中选取父亲为小弟写的挽联这个
细节,即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小弟一生的最好总结,这样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和罕
遇的全才,却壮志未酬身先卒,于国于家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小弟周围同志的悲哀和
怀念,同事写给作者的信是侧面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有助于完整地刻画人物形象。
2.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
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
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已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
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1)本文是哭小弟的,这里为什么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
(2)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弟、蒋筑英、罗健夫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都江堰》
本保主要考核点是:
余秋雨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归
纳全文的中心思想;掌握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对比的意义;划分文中描
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部分的层次,认知各层次的描写着眼点;识别文中所采用比喻、比拟
修辞手法,说明它们的比喻意义或比拟作用;认知本文较强的思辨色彩。其中重点掌握:
1.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
本文通过对都江堰壮观的水利工程的描绘,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
造福的行为和举措。
2.划分和解析段落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中对水流壮观景象的描写是重点。 第一部分,即第一节,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
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的观点。 第二层,包括第2—5自然段,分析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原因。先说明“长城当然也非
常伟大”,“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接着在将两者进行对比,指出
都江堰虽然在规模上空间上比不上长城的宏大与辽阔,但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
堰却“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接着历数都江堰在从三国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期间所起的
伟大作用,再次印证都江堰的伟大。然后将两者对比,指出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
活”,并把它比拟为一位用爱心细细浸润儿女,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比起长城的
突兀、僵硬和傲慢来,它确实要伟大得多。 第三层,即第6自然段,以一句话再次对都江堰的伟大作用作出肯定性判断。 第二部分,即第二节,描绘都江堰水流的壮观。这一部分为纯记叙的语言,我们可以将
它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自己开始以为都江堰只是一处水利工程,不会有大大的游观
价值。此为欲扬先抑之法,为下文盛赞它的壮观作反衬。 第二层,包括第2—3自然段,对都江堰的水流壮观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绘。先在第2
自然段用三个含比喻的排比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来写水流的声音,
极为形象、生动,这是正面描写;然后再写作者的感觉,“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
急于趋附”,这是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极写江水翻卷咆哮的壮观。开始从侧面将江水与海水
进行对比,突出它的喧嚣的生命力。接着用汪洋恣肆的文笔对江水进行正面描写:它的运动
“极有规矩”,遇到分水堤就“刷地一下裁割为二”,遇到坚坝后,“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
番调整”,“突然又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它“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
这一段大量运作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江水的巨大声势。 第三部分,即第三节,赞颂和评价李冰父子的伟大功绩,夹叙夹议,具有思辩色彩。它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承上启下,指出都江堰的一切应归功于李冰。 第二层,包括2至12自然段,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对比等手法,展现李冰的光辉形
象。
第三层,包括第13至15自然段,写李冰对后世的影响。由于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
所以李冰父子的事业能够延续到后世,他们父子已成为为民造福的象征,最后,作者坚信,
只要都江堰不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第四部分,即第四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横江索桥和二王庙。可划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横江索桥的高、险及江流由凌厉锐进到驯服的情景,进一步
称赞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 第二层,包括第2至5自然段,由二王庙祭扫李冰父子展开议
论,希望人民永远纪念李冰父子,从而进一步赞颂李冰精神的伟大。 《拣麦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张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归纳文章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简要说明文章第一部分的铺垫作用;识别文中的对话描写和行为细节描写,简要说
明它们的表现作用;简要说明文中关于“小火柿子”描写的象征。 本文是一篇情致感人的记事散文。本文的重点内容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1.中心思想 文章描述了“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以及“我”
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赞颂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友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与人之
间的某种冷漠和隔阂的敏感,表现出作者对人和人之间朴素纯真的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2.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人物语言、行为和景物的白描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语言描写,
例如:“我”与二姨的对话“我要备嫁妆”、“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以及后来对老汉说的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等。表现出“我”的天真烂漫,行为细节
有“我”做烟荷包的举动。景物的描写如对那颗红得透亮的火红柿子的描写。
(2)运用象征手法,语意含蓄。例如“那棵柿子树的顶稍稍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
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业,才没
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这儿的“红得透亮的小
火柿子”象征了卖灶糖老汉那颗虽历尽风雨却仍然“红得透亮”的“心”。
(3)文章第一部分是文章主体部分的一个铺垫,这个铺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
是内容的涵盖,后面所描述的“我”与卖灶糖老汉的情谊,就是拣麦穗的农村姑娘丢失的“美
丽的梦”中的一个。二是气氛的渲染,拣麦穗姑娘做“梦”的纯真和丢失的困惑。形成了笼
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氛围。三是情感的对比,第一部分说,“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经有过幻想”,
“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而后面的“我”却是“常常想念他”,“常常想找
到它”,前后构成对比,从而反衬出“我”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超世俗的执着追求。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胡适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议
论中抒情的特点;文章通过引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的方法,文中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
文章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的特点,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
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文章抒写了作者对徐志摩因失事而遇难的无限悲痛之情,主
要称赞了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这一理想而挣扎、奋斗的精神。在
学习时,应注意掌握好本文的以下重点内容,达到综合应用的能力。
1.段落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抒写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和人们对他的怀
念与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14自然段,称赞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所
遭受的不公正的责难进行辩解。 第三部分,包括第15至19自然段,赞扬志摩在逆境中坚
持崇高理想,继续热情歌唱的顽强精神。 第四部分,包括第20至23自然段,呼应文章开篇抒发的悲悼、敬爱之情,以志摩精神
永存收束全文——“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存在。
2.写作特色
(1)在议论中抒情写人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文章除了第一、四两个部分的追悼性文字是
直接抒情以外,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通过议论来抒情、写人。一方面,在立论中抒发对志摩
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又在驳论中抒发对志摩不幸遭际的理解之情。文章在议论中抒情,
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达到了理真且情浓的艺术境界。
(2)运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本文的典型论据,主要就是三封信。一封是志摩写给妻
子的信,直接证明了他离婚和再婚正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第二封信是
梁启超写给志摩的信,通过梁表现出来的随俗沉浮的人生态度,从反面证明志摩为“美与爱
与自由”苦苦奋斗的人生观。第三封信是志摩写给梁启超的回信,直接表明志摩决不随俗沉
浮,愿为理想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这三封书信的引用,增添了辩解或赞美的力度。说理要
有充分可靠的论据,才会令人信服。
(3)引用志摩诗句来抒发情意。在本文中,胡适大量引用志摩诗句来追悼他的逝世,可
谓匠心独具,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抒情达意的方式——通过这些诗句,不仅体现出志摩一生的
处境、心境和品格,而且使全篇荡漾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文章所引诗句多以之为比喻:开头与结尾的诗句中以“云”为喻,慨叹志摩一生来去匆
匆,寄托着后人无尽的哀思,情意深长,催人泪下。“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比喻志
摩对生活的困惑和志摩突然死去带给人们的迷茫,贴切自然。“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喻指志
摩一生对“爱与美与自由”的追求。“阴沉、黑暗、毒蛇似的境蜒”和“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比喻志摩一生的挫折、失败和苦痛。“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志摩对人生、对生活
的热情。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盛名的诗人,文章引用他的诗句来悼念他,使作品
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巴金所处的时代背景;建国以来巴金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
想感情;文章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的总体特点;结合有关写人段落,掌握其中的肖像描
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对刻画鲁迅形象的作用;明确文中运用象征的
地方,说明其象征意义;结合有关写景段落,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对鲁迅人格的衬托作用;识
别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所起的作用。 本文一篇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是作者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而写的。文章记
述了作者俯在鲁迅作品《野草》上做的一个秋夜的梦,着重歌颂了鲁迅热情关怀青年的崇高
精神,表达出作者对鲁迅无限崇敬的感情。本文的感情较浓, 需要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掌握:
1.描写方法
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 外貌描写生动传神。文章第二部分写了作者在梦境中见到的鲁迅,通过对其外貌(“矮小
的身材,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服饰(“黑色的长袍”)、神态(“深透的眼光和慈祥
的微笑”)的刻画,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如:“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
烟雾”、“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等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形
象跃然纸上。
同时文章还通过对鲁迅先生语言的描写,写出鲁讯先生对青年们的殷殷教诲,以此来展
现人物的伟大人格。
2.景物描写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有一小段景物描写,这是为抒情服务的。写景抒情,情真意切,
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温煦悠远的氛围,将鲁迅先生的形象衬托得更高大,将作者那种
对鲁迅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象征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富有诗意地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例如:文章第
二部分的第三、四、五层反复描写鲁迅先生那颗“燃得通红的心”,写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
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这颗“燃得通红的心”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
格的象征。 《北京的春节》
本课主要考核点:
老舍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老舍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描述中心是通过描写
北京春节期间的一番热闹景象,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和风尚,并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显
示了社会移风易俗的伟大力量;掌握文中的场面描写,划分其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掌握
本文叙述描写中穿插
议论的特点,简要说明这些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认知文章最后一段运用的对比手法。 下面的一道题目,可以体现上述部分的知识要点。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在进行叙述描写的时候适当地穿插议论,它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结尾部分的那段议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时间。(2)一是使文字生色,二是画龙点睛,突出文章的思想意义。(3)
通过解放前后北京过春节的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 《箱子岩》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沈从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各层次的描
写角度;联系全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理解文中所描述
的作者两次游箱子岩所见到情景之间有什么对比关系,简要说明作者从这一对比中引发出怎
样的思想感情;识别本文人物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联系全文,说明文章最后写到
贺龙闹革命的情景有何寓意。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记叙了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
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作
者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
深情地呼唤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即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2.本文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人物,人物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其中,有正面描写,也有反
面描写。作者用较长的篇幅绘声绘色的描述、刻画了家乡几个麻木乡民的形象。其中跛脚什
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
人物个性跃然纸上,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既先从正面描写了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又插入一
段对他的发迹史的记叙,还从侧面写旁人对他的议论,以此进行侧面衬托,这样就把一个21
岁的兵油子的个性写得非常生动。对这样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作者毫不
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痛恨与失望。在这段看似平淡、冷静的叙述中实则饱含着作者忧心如焚
的感情,但从他身上,作者又不得不寄托一种幻想。破脚什长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从正面和反
面两方面来描写的。
3.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
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弦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
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
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
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篇四:《情理之间》导写
与评析 2013届高三市摸底考试作文导写与评析
18.请以“情理之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审题
这道题在审题上有一定难度。学生有不少把它与“情理之中”混为一谈了。作为第一次
调研考试,这是必须的。给他们一个教训,让他们重视审题,这考场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
关键的一步,一定要走好。 “情理之间”,强调的是情与理之间的关系。而“情理之中”似乎正好模糊了这一关系。
这对我们高三作文的教学而言,又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或启发。那就是对题目当中的每一个字,
我们都要认真地咬,慢慢地嚼。 情理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抽象点说,还是辩证统一。它们是对立的,
情理之间常常让我们举棋难下,举足难行,常常让我们自相矛盾以至痛苦不堪。太多的事情,
合情,但不合理;又有太多的事情,它合理,但又不顺人情。于是乎,为情,而身陷囹圄者
有之;为理而执者,众叛亲离者也不少。 但情与理又是统一的。唯有大爱才是至理;至理无不是经过真情的粹炼。
二、写作指导
本题与生活联系相当紧,因此学生在选材上有比较广阔的空间。师生情,同学情,家庭
伦常情理等都可入笔,也可把笔触伸向社会,“保钓”,“小悦悦”“拆迁”等热点题材不需回
避;还可从海潮的历史长河中撷取浪花,就某一段某一人某一事,剖情析理,生发自己不一
样的思想。
从写法而言,如果记叙,心理的描写是这一文章成功的关键。情和理之间的较量常常是
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法理再高,心中一点常情都能让它一触即溃。感情再深,或许一点简单
的事理就让它不能经得住考验。世相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往往都是心理的暗示,也是我们
文章的出彩之处。如果议论,当以对两者关系的析的深度取胜。这当中有一点很重,那就是
要学会说但是。即在思维的顺向发展的过程中,要学会逆向的思考。情和理是对立的,也是
统一的。情与理又如何达到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作为常人,我们应面对那些问题,越过
那些心理上的障碍,以战胜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评改标准
(一)判分原则
判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
量分。符合文体要求,是指符合考生选定的文体要求。
(二)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 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 28?41
分;六类卷 27分以下。
(三)评分表解
四、例文评析
[评析]这篇文章扣题紧,入题深。语言形象传神之处蛮多。写景写情高人一等,情与理
的辩证胜人一筹.主旨寓于具体的故事当中,思想寓于形象之中。整个文章前后一贯,文脉严
谨。赋分一类卷64。 篇五:情理之间作文指导 情理之间
一、解题
1、 情,具有主观性、灵活性、散发性、不太确定的感受性。
2、 理,具有客观性、规范性、逻辑性、规定性、共同固定性。 二者在日常的融合中难
免发生不协调的碰撞。 徇情害理不义;遵理伤情不仁,这是我们的贤圣都曾经大伤脑筋的尴
尬。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我们只能有意识的注意调节,尽量使它有度而
不离大体调节有度,找到情理之间的平衡点是对人的智慧、能力的考验。 古语有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动之以情。情与理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1、情没有理的约束,就会感情用事,丧失原则。
2、理离开了情,理是苍白无力的,情是理的载体,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
3、是人都有情,是人就不是无情物,无情就冷酷,没有人愿意交往此类人,也没有人愿
意自己成为此类人。
4、为人做事都得讲理,没有理、不讲理,都做不得、要不得。 所以人们只能接受情理
之间、情理之中的事物,合情合理,入情入理,才是人们为人做事的追求,也是基本要求。
5.有情而不狂燥,有理而不冷漠 情与理缺一不可,如同人生飞翔的两只翅膀,一只产
生力量与勇气,另一只把握方向与平衡,缺少任何一只都无法到达智慧的巅峰。徒有情很可
能导致冲动和暴力,只有理又难以使人振作。用情张扬人生风帆,用理掌握人生航向。用情
为人生助燃,用理为人生定轨
二、素材
1、比如绝对“秉公办事 彻底排除情面成分,被亲友说成冷酷无情、六亲不认,很难处
世。我国历史上的“酷吏”实际上多是严格遵循法律、执行法纪,精明强干的“循吏,就是
因为失去了人性化的因素,被历史诟病的。清官海瑞有个女儿,才七岁,因为偷吃了别人的
一个饼,海瑞为了自己的清名,逼她活活饿死。 相反,溺于情而失掉理性,感情用事、意气
用事,就更是酿出荒唐与谬误。“不爱江山爱美人”那是政治家的笑柄,历史的悲剧。我们平
日里更多徇小情忘大义,“小不忍乱大谋”,因小失大的遗恨,细想起来,不少就是迷于情。
2、 理被情迷,是我们经常难以超脱的情况。、父母接到电话,说儿子被绑架,索要钱款
的荒唐骗局。骗子也是利用人们对于自己亲人的关心,容易情迷的弱点。 3阎崇年签售遭掌掴,激情青年少理智 2008年10月5日下午,因不满“百家讲坛”学
者阎崇年的部分学术观点,青年读者洪峰(化名)趁阎崇年在江苏无锡新华书店图书中心签
售时,竟然动手打了他一耳光。洪峰的学术激情在物质化的今天的确难得,但是仅仅因为不
满阎崇年的观点就可以动手打他吗?
4、爱国情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文明理性 , 近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
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完成所谓“国有化”手续。这种罔
顾历史和现实的非法“购岛”行径,是对国际公约和人类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的公然背弃,是
对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的再次践踏。 针对日方的恣意妄为,中国政府依照国际法和国际
惯例,理直气壮展开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各项反制措施:发表外交声明,公布中国钓
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派出海监船舶编队开展维权巡航执法,驳回日本方面无理抗
议, 向各国驻华使节作专门通报,向联合国提交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
表和海图,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这一系列有
理有节的行动,既体现了泱泱大国的成熟理性,更彰显了保卫领土、捍卫主权永不动摇、绝
不手软的决心。这些措施重创了日本将钓鱼岛主权问题固化的企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与 认同。 连日来,不少地方的群众尤其是青年人自发走上街头,抗议日本政府非法“购岛”行径,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正义立场和爱国精神,形成了维护主权、捍卫领土的强大声势。爱国是一
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当父母之邦受到挑衅,当神圣领土受
到侵犯,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会义愤填膺,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会慷慨激昂,表达
捍卫祖国的坚定决心,诉说追求和平正义的拳拳期待。这种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弥足珍贵,
这种公民表达天经地义,我们应该理解尊重、备加呵护,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表达爱国热情,
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抗击侵犯的正义力量。爱国情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智。爱
国主义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
史的大国的公民,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时,应该坚守理性的底线。只有以大局为
重,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团结、
理性、智慧与勇气,让世人看到中国的坚定、开放、自信与自强,才能更有效地凝聚起捍卫
民族尊严、国家利益的强大力量,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尊重与支持。
三、范文
情理之间
李煜感慨流水无情,带走了他的年华,可流水东去的道理却是心知肚明。龚自珍道“落
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揭示了情理恰似患难兄弟,互相扶持,相辅相成。秋日花
落本就顺应了万物生存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又满足落红对泥土的爱护之情。故情融于理,理
藏于情中。
情理都是我们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药家鑫撞人在先,下车用刀砍伤人在后。从情说,
人为感性动物,撞伤他人之后,应内心充满愧疚,下车询问伤势或送医院急救,怎么会想到
拿刀进行二次伤害?他的举动不禁让社会思考:人是否已经丧失良心道德,变得冷血无情了?
从理说,药家鑫撞人本就触犯法律,又用刀再次伤害,不是罪上加罪?于情于理,药家鑫都
要在囚狱中反思和悔悟自己的品行。诸如此类的上海染色馒头事件,还有再前的三鹿奶粉事
件,无一不透露着情理相通的道理。情理本一家,情是理的源,理是情的核。法律、道理、
规则都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终结引申出的,理是对待事情的根本原则。 可是,在法面前,情是臣,法是君。情亦分私情和公情。假公济私是我们一贯排斥的。
当情遇到理时,情应为理让出路。包拯是宋朝著名的清官,他两袖清风,公正无私的品质一
直被人所称颂。即使在处理自己乳娘儿子的事件上,他也一样公正。从情说,那是自己恩人
的儿子,是自己的亲人,他应该袒护。从理说,他触犯了法律伤及人民的利益。包拯选择了
理,事后他跪在乳娘面前说自己愿代其子尽孝道。理是情的核,情应该从理出发,理是处理
事件最核心的准则。
奈何很多事情从理出发就显得令人叹惋,合乎情却不合理。一位老人因家中有上学的孙
女,而儿女均死于意外,迫不得已靠摆地摊为生。可却因无商业执照,受尽了城管的毒打辱
骂。老人的苦苦哀求却成为人们眼中的笑话,换来的是人们的漠视。从理说,没有商业执照
不应行商,可是反观他的处境,又怎能不怜惜他的坚韧和悲凉?法理无情,可社会应有情。
为什么城管不帮他办商业执照?为什么社会没有给予他应有的补贴和帮助?反思之后,怕是
人心已冷,世已无情。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按理办事,因情思事,给以他人帮助,而严明律己。情是理的源,
理是情之核,情理本一家,合情合理的对待身边的事情,于情于理的分析身边的事情。 点评:
行文至始至终扣住题目,从大家熟悉的事例里分析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得出“情应为理让出
路”和“法理无情,可社会应有情”两个分论点。有些与观点和论证无关的言语应该省略 情理之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莫不为各种各样的情感所羁绊,所困扰。 亲情、友情、爱情??千丝万缕,扯不断,理还乱。于是,徒生出几多感慨,几多惆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沾巾”??情海如苦海,倘身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这让人想到了理智。理智是情感相依为
命的姐妹,情感离不开理智。 情感是喜怒哀乐,是七情六欲,是狂放不羁。情感是性格的展示,是个性的张扬。情感
带着浪漫,带着抒情,带着淡淡的忧伤,带着不可遏制的歇斯底里??而理智则是约束,是权
衡,是调控。理智带着冷静,带着坚毅,带着智慧?? 如果说情感像汹涌的波涛,那么理智则是冷硬的冰块。在心的大海里,我们需要放置一
些大大小小的冰块,让情感的浪潮不致于泛滥成灾。 情感是清晨悬于天边的那轮红日,徐徐用温暖抹掉夜的痕迹。理智则是透过云层洒在葡
萄架的那一缕月光,安谧而详和,让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渐渐回复平静。 情感是花朵,是芬芳,是琼浆。情感让人与人和睦、友善、关爱、互助。理智是夏天必
备的一杯凉茶,消暑祛热,清肝明目。理智令人警醒,令人思索,令人悬崖勒马,令人大彻
大悟。
情让世界阳光普照,理让人间欲火平息;情让沙漠变成绿洲;理让生活恬淡、安适;情
让人间莺歌燕舞,理让社会安宁、和平。 生活需要情感,同样也需要理智。 没有情感的生活犹如泛不起涟漪的死水。而缺乏理智
的情感如同脱缰的野马,其结果令人担忧。 司马迁说:人情莫不念父母,顾妻子。人在很多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因情感的砝码将公
正的天平偏向自己更在意更关心的人,就像俗话所说的“胳膊肘哪能朝外拐”。那些触犯刑律,
以身试法者,莫不是因为丧失理智,放纵情感所致。红尘俗世里整日为生计奔波、忙碌的人
们,常常为仕途忧虑,为家事颦眉,为儿女前途担心,为是否告发狗彘不如的朋友而困扰。
情感如霜染了你的发,如皱纹老了你的脸,如苦药苦了你的舌,多情总被无情扰!如果你放
松大脑,理智地抹去窗前的细细蛛丝,擦去玻璃上的点点尘埃,你会看到一个明艳的世界。
理智将带你走出情感的包围圈,让你重获新生,让你展翅高飞。 理智虽然重要,但也不能孤立存在。仅有理智的世界是没有色彩的苍白的世界,这样的
世界没有生机,也没有活力。 情感是旷野里燃起的篝火,能驱散疲惫饥寒的旅人心头笼罩的苍凉。理智是夜路人手里
的一盏明灯,引领人们跨过沟壑,走向坦途。 人立于世间,生存需要理,幸福需要情,并没有孰好孰坏。在情与理的天平上失去平衡,
会给自己带来遗憾。无法在情理之间找到平衡的人,活在世上很痛苦。 所以,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合情合理,徜徉于情理之间。
材料作文“理智与情感”及范文四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秤上,一边没有‘理
智’的秤盘平衡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
顶的结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说:“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
趣味剥削无余??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
意理解方面:
概念理解:
(1)理智,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
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情欲,指人的各种情感和本能欲望。
(3)莎士比亚的话的理解:“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秤上,一边没有‘理智’的秤盘平衡
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意思
是人们应该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情欲”,如果放纵情欲,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
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其强调了“理智”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和放纵“欲念”的严
重后果。
(4)朱光潜的话的理解:“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趣味剥削无余??问心的道德
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朱光潜先生认为,生活是多方面的,
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
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因而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趣味剥削无余。
同时,“问理”者,强调做事情应该符合事理,符合礼仪,符合法律,因而,问理的道德迫于
外力;“问心”者,强调一切源于内心,随心之喜怒哀乐行事,因而,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 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5)题意理解:莎士比亚的话提供了他对理智与欲念的看法,即用“理智”去控制自己
的“情欲”,如果放纵情欲,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朱
光潜的话则阐述了他对理智与情感的另一种看法,我们如果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趣味无余。
二人均强调了“理智”与“情欲(包括情感)”的关系。写作者可以依据莎士比亚的看法去写
作,也可以依据朱光潜的看法去写作。
【范文广场】
1、对镜?梳妆
只有面对明镜,我们才能发现自己脸上的污渍与泥垢;只有理智地生活,我们才能认识
自身的不足,才能清醒地面对社会,对待他人。于明镜前,我们如何修饰自己,让自己也有
一张妙美的容颜,这就需要情感的指引,审美的启发。就如一个人与社会,需从精神上的健
全与发展,以完善自身内在的灵魂。 理智是一种力量,个人与勇气与动力。理智,叫人剑指生活中的假丑恶,直面自己的弱
点。媒体的工作需要理智,在揭露现实的战斗中,要正确,要精准,要立足证据与现实。如
果只受情感支配,便会大加主观判断,随便往报道上扣上“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
的帽子,挖掘“八卦”点以满足“社会需求”。理智告诉我们,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媒体只
有用理智行动,才能负起传递精确信息、揭露社会问题的责任,否则之于“狗仔”有何区别?
学士研究更需要理智,只有在理智地明镜下,我们才能不沾染上虚荣和金钱的污垢,才能保
持一颗纯粹的,执着的,矢志不渝的追求知道的心。当今学术界浮躁现象的盛行,究其根本
是打碎了理智地明镜,任由情感在身上涂抹“头衔”、“奖金”、“名气”的庸脂俗粉。只有立
起理智的明镜,才能解决学术界的“钱学森之问”。 情感是一种智慧,诗人能够实现追求,充满创造力。如果一个人完全受理性支配,那么
他是死板的,将无所作为,顽固不前。情感植于精神,善于运用情感的人才能从精神上得到
发展。情感让人天马行空,源源不断地涌出创造灵感;情感让人追求,让人内心坚定。杜尚
就是一个在运用情感上炉火纯青的艺术家,他那自由不羁的情感给予他无穷的奇思妙想,在
不受束缚的情感下,他的画笔为他梳妆,让他出落成一代奇迹,让他的作品美不胜收,成为 传奇。也有一下人以精神自首,以情感自励。在情感的陪伴下锻造自己的灵魂,坚持自
己的追求,就像陈寅恪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他在各种危机与黑暗中依然开一代
新风,成就学术著作,受尽万人敬仰与赞颂。 我们只有把握了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点,才能既不荒唐,又不死板无味地生活。莎士比亚
的理智需要情感来调味,朱光潜的情感也应由理智制约。像莫言那样能够把握二者之间微妙
的关系,既能剑指现实的黑暗,又能寄托奇妙的愿望,这样大概就是诺奖得者的不平凡的能
力。
以理智对镜,直面不足,正确行动;以情感梳妆,创意不断,坚持追求。这样我们才能
到达生活的理想之巅。 莎士比亚一语道破我心中所想——他说生命的天平秤需要有“理智”来平衡“情欲”,否
则,我们便会被下流的欲念引到荒唐的结局去。诚然,些许的情感欲望是允许存在的,但过
度膨胀只会迷乱我们的心智,冲昏我们的头脑。唯其理智地生活,才不至于偏离人生正常的
轨道。
理智是在失败面前不声嘶力竭的哭丧,是在多次遗憾后不舍弃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的
体现。埃蒙斯,一个几次在奥运会上与成功擦身而过的射击手,即便他离成功咫尺之近,而
后上天却又向他开了个玩笑,他依然能心不慌,神情淡定地向世界说自己没有遗憾,他已是
成功者。也正是因为埃蒙斯没有在这众人所认为的“大悲”结局里放纵本应哭天抢地的情感,
反而淡定看待,他才赢得世人对他的敬佩与尊重。 然而,同为奥运健儿的举重选手吴景彪却大为不同。同样收获银牌,他却泪洒现场,对
大家说:“我愧对祖国,愧对关心我的人!”此话一出,网友们对此并不买单。吴景彪他显然
没有思忖过获得银牌也是一种成功,只是一味的把渴望投于金牌,把激情倾注于金牌。倘若
它能够拥有埃蒙斯清醒理智的头脑,能于赛后淡定释然,接受银牌的加冕,他也许会获得观
众同样的敬畏与赞扬。
理智不难做到,它并非神圣的东西。有一所大公司想招聘发报员,供求职者等待的场地 却播放着嘈杂的音乐,而且还是人们经常进进出出的大堂。众多求职者心急如焚,有的
在抱怨,有的在心不在焉的等候。只有一个年轻人径直走向面试室最后受聘了。原因就在于
他能清醒地分辨出嘈杂音乐中包含的莫尔斯密码,这正是公司向理智者发出的暗示。倘若他
只是跟随大队的“焦躁”,他还能收获那一个众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吗?显然,他是在用理智面
对昏乱,从而踏上了成功的轨道。 然而,我们同样要明白的是,适度的“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生命的天平秤有两
端,“情感”也是平衡生活的秤盘。否则,一味的追求“理智”,生活也只是索然无味罢了。
3、理智和情感应平分江山 莎士比亚认为在生命的天平秤上应有理智平衡情欲,美学家朱光潜却认为情感生活胜于
理智生活。那么,理智与情感,孰轻孰重?其实,在做人处事的疆域里,理智和情感应平分
江山。
诚然,如果完全信任理智,生活将毫无趣味,亦无生机。曹操过于理智谨慎,从不用真
情实感对待朋友下属,一生在理智多疑中痛苦挣扎;马诺叫嚷着“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
要在自行车上笑”,对于财富的渴望让她在对生活的理智中放弃真爱。他们活得这么理智,也
没有被自己的真实情感左右决定,那他们是真正成功,真正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吧。在理
智的枷锁中束缚人性,在理智的重压下压抑全部情感,这样的人生是很悲哀的。没有听从自
己的内心,不能做任何自己真心想做的事,在理智下喘息,何谈快乐?因此,不能让理智完
全占领我们的心灵疆土。
不能完全理智,那么完全听从情感呢?当然不行!项羽只顾自己脸面,不肯理智分析局
面渡过江东保存实力,终得自刎乌江悲剧;社会上多少失足青年一时冲动,极不理智地做下
违法犯罪的恶行。或许他们是听从自己当时的想法,但是没有理智这个马栏的制约,那些想
法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般到处乱跑,铸成大错。听从情感,听从内心固然是好事,但绝不能
缺少理智的制约。因此,不能让情感控制自己的人生王国。 那么,理智和情感应怎样指引我们的生活才是正确?答案是,理智和情感应平分江山!
日本竟称钓鱼岛是其固有领土,如此恶行实在叫一些爱国人士愤愤不平,他们冲出街去打砸
日货。而也有一部分中国人对此漠不关心,只顾理智地保全自己的利益,毫无爱国情怀。然
而,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一个青年观众发表了一番发人深思的言论:“我们确实要有爱国情怀,
但并不是打砸同胞的日货店。而是要做到,我们的国家,比他们的富强;我们的大桥,比他
们的坚固;我们的青少年,比他们的更有理想,更有未来!”这位青年将他那理智与情感相结
合的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确,不管是面对日本侵岛还是什么别的事,我们都不能完全理
智,也不能完全听任情感,我们要让理智和情感平分江山,促使我们的生活——这一江山平
稳发展。
没有情感,我们的生活索然无味;没有理智,我们的生活失去控制。唯有将理智和情感
相结合,相平衡,才能让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朋友,做你自己的
生活的国王,让你的理智和情感平分江山!
4、我叫林黛玉
莎翁虽告诫我们要理智对待情欲,但我觉得有了情感的释放才不至于让人成为生活的困
兽。情欲是人最自然最本能的渴求,你活着都没了奔头那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只要你的感
性没有伤人害己,为何硬要戴着理智的脸谱让自己浓妆艳抹地活在镁光灯下呢? 我是个非常感性的人,一个听着老歌都会流泪的女孩。有人调侃我:你还真把自己当林
黛玉啊!是的,我就是林黛玉,我和她一样多愁善感,敢爱敢恨。不管是对待青春,对待爱
情,对待人生,我都以“情”为先。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冰
心的话语,时常是我遇到艳羡他人而又惰于学习和行动时的一种激励。 成功有时只是一个小细节,天道酬勤,持之以恒,胜利的曙光就会灿然向你招手。 物
理学家兼化学家居里夫人一生成就卓越,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它取得的惊人成绩出乎意料,
但却在情理之中,她的成功是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 有一次,一位客人来访看见她的女儿正在把玩着诺贝尔奖杯,就十分惊讶地问她:“这么
重要的奖杯怎么可以随便让孩子玩呢?”而居里夫人却出乎意料地说:“奖杯只能代表着以前
的成绩,如果太看重它,就会停滞不前。”那位客人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更加敬佩她了。 记
得一位著名的演讲家,他在年轻时,就立志要当一位成功的演讲者。渴望登台时意气风发,
挥斥方遒的一幕,然而先天的短舌使他吐字不清晰,发音自然不到位,遭到了同行的耻笑和
讥讽。
此后,他开始沉寂了,人们也渐渐忘了他的名字甚至他的存在。可他却没有丧失信心,
于是每天和朝阳准时约会于大海边,口含石子,面朝大海,尽情地朗涌着,激昂着„„ 后
来,当他再次登台时,以清晰、圆润、流畅的表达征服了所有听众的心。 他克服了先天的不足,出人意料地再次站在演讲台上,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实现了他自
己的梦想,而这种梦想的实现又在情理之中。 一个人的心态和性格就决定了他或她的命运前程。乐观者会“死里逃往”,悲观者则“虽
生犹死”。看似出人意料,但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新鲜和新奇等我们去发掘,只有善于发现,才会有更多的惊喜,而每
一份惊喜都是人生的一抹亮色。篇三:记叙文
一、知识要点总括
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追悼志摩》,作者胡适,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
导者。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作者引用三封信作为典型论据来说理,还大量引用志摩的
诗句来抒情写意,主要抒情方式是在议论中抒情。
2.《秋夜》,作者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总
体特点是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还多次运用象征手法和排比句式。
3.《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
4.《箱子岩》,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这是一篇游记,
文章富有思辩色彩。
5.《哭小弟》,作者宗法,当代著名女作家。文章开头所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文章的总
体特点是抒情、叙事、写人相融合。
6.《都江堰》,作者余秋雨,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这是一篇游记,具有较强的
思辩色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7.《拣麦穗》,作者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文中写的“小火柿子”
具有象征意味。
8.《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通过行动描写、心理
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文章写母爱,却落笔地坛,这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类
比。
9.《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代表作为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
交欢三个故事。
10《毛颖传》,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一篇寓言
性传记,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还运用了语意双关、象征寄托的表现方法。
11.《寓言二则》,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两则
讽刺性寓言。《哀溺文序》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方式来刻画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
心态。《蝜蝂传》前后两部分,一写小虫,一写官僚,两部分之间是类比关系。
12.《柳敬亭说书》,作者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这是一篇写人散文,运用了欲扬
先抑、对照反衬、铺垫等三种表现手法。
13.《狱中杂记》,作者方苞,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本文说服
力强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
二、单元内容概要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章。它包括消息、通
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 学习记叙文单元,应当熟识四种叙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写的五种具体方法,了解环境描
写的两个方面,掌握记叙文的两种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叙述方式有以下五种:
l.叙事
记叙文的叙事要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叙述应具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原因、结果,并用一定的人称、以一定的线索,采取某一种叙述方式。 (l)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如《追悼志摩》、《箱子岩》、《哭小弟》、《拣麦穗》、
《我与地坛》等文章;还有第三人称,如《北京的春节》、《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柳
敬亭说书》等文章。
(2)叙述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如《廉颇商相如列传》;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
《北京的春节》;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狱中杂记》;有的以“题眼”为线索,如《哭小弟》,
全文围绕“哭”字着笔。
(3)叙述方式。有顺叙(如《北京的春节》)、倒叙(如《哭小弟》)、插叙(如《箱子岩》)、
分叙(也叫平叙)。
2.写人
写人主要有五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即对话描写)、行动描
写(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写景
景物描写,是对于人物活动或事件展开的特定背景的描写。景物描写可分为两种:社会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前者为时代特征的背景描写,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
写。
4.抒情
记叙文有两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其中,后者可以采取记人寄情、叙事
述情、写景寓情、状物抒情、说理言情等多种方式。
5.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有较大的不同。它与叙述相结合,并在叙述的基础
上进行的,一般表现为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和夹叙夹议三种形态。叙事、记人、写景、抒情、
议论几种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三、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追悼志摩》: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
倡导者。
《秋夜》: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 《北京的春节》:老舍,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之一。 《箱子岩》: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哭小弟》:宗噗,当代著名女作家。 《都江堰》: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拣麦穗》: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 《我与地坛》: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廉颇商相如列传》:司马迁,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毛颖传》: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寓言二则》: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敬亭说书》: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狱中杂记》: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2.作者归类
现代作家:胡适、巴金、老舍和沈从文。 现当代著名小说家:巴金和老舍。
唐宋八大家:韩愈和柳宗元。 清代散文家:张岱和方苞。
3.体裁归类 游记:《箱子岩》、《都江堰》。 写人散文:《追悼志摩》、《秋夜凡《哭小弟》、
《柳敬亭说书》。 记事散文:《北京的春节》、《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传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 寓言:《毛颖传》、《寓言二则》。
4.叙述人称归类
第一人称:《追悼志摩》、《秋夜》、《箱子岩》、《哭小弟》、《都江堰》、《拣麦穗》、《我与地
坛》、《狱中杂记》。
第三人称:《北京的春节》、《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颖传》、《寓言二则》、《柳敬亭说书》。
5.表现手法归类
象征手法:《秋夜》、《拣麦穗》、《我与地坛》、《毛颖传》。 较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北京的春节》、《箱子岩》、《都江堰》。 较成功的运用了场面描写:《北京的春节》、《箱子岩》和《柳敬亭说书》。 具有思辩色彩的散文:《箱子岩》、《都江堰》。 排比、修辞手法突出的:《秋夜》、《都江堰》、《我与地坛》。 《哭小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宗璞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的主旨;认
知本文抒情、记事、写人相交融的总体特点;掌握本文的倒叙方式以及将多方面的材料切成
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方法;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结合有关段落,简要
说明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品格的特点。
1.本文是一篇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飞机强度的专家,为
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工作,不幸英年早逝。作者对此文发自肺腑,
激情烈烈地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沉表达出对小弟早逝的悲痛。在学习本文时,需
要对本文的重点内容,即写作特色进行掌握。
(1)本文的一大特色是侧面描写,通过间接手法表现人物。如第17至19自然段先从正
面记叙小弟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认真负责、忘我工作的精神。然后引用小弟一个同志的来信,
从侧面表现小弟强忍剧痛拼命工作的忘我精神、也表现出小弟周围同志的悲痛与怀念。
(2)构思别致,结构新颖精巧。文章围绕着小弟的病逝,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
情与理交互相接,不采用单线性顺叙,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交叉累积。
这种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本文在写小弟的经历
与事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叙写方法。
(3)文章大量运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小弟冬天
用冷水洗脸,父亲给小弟写的挽联就是正面的细节描写,其中选取父亲为小弟写的挽联这个
细节,即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小弟一生的最好总结,这样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和罕
遇的全才,却壮志未酬身先卒,于国于家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小弟周围同志的悲哀和
怀念,同事写给作者的信是侧面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有助于完整地刻画人物形象。
2.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
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
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已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
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1)本文是哭小弟的,这里为什么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
(2)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弟、蒋筑英、罗健夫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都江堰》
本保主要考核点是:
余秋雨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归
纳全文的中心思想;掌握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对比的意义;划分文中描
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部分的层次,认知各层次的描写着眼点;识别文中所采用比喻、比拟
修辞手法,说明它们的比喻意义或比拟作用;认知本文较强的思辨色彩。其中重点掌握:
1.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
本文通过对都江堰壮观的水利工程的描绘,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
造福的行为和举措。
2.划分和解析段落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中对水流壮观景象的描写是重点。 第一部分,即第一节,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
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的观点。 第二层,包括第2—5自然段,分析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原因。先说明“长城当然也非
常伟大”,“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接着在将两者进行对比,指出
都江堰虽然在规模上空间上比不上长城的宏大与辽阔,但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
堰却“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接着历数都江堰在从三国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期间所起的
伟大作用,再次印证都江堰的伟大。然后将两者对比,指出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
活”,并把它比拟为一位用爱心细细浸润儿女,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比起长城的
突兀、僵硬和傲慢来,它确实要伟大得多。 第三层,即第6自然段,以一句话再次对都江堰的伟大作用作出肯定性判断。 第二部分,即第二节,描绘都江堰水流的壮观。这一部分为纯记叙的语言,我们可以将
它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自己开始以为都江堰只是一处水利工程,不会有大大的游观
价值。此为欲扬先抑之法,为下文盛赞它的壮观作反衬。 第二层,包括第2—3自然段,对都江堰的水流壮观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绘。先在第2
自然段用三个含比喻的排比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来写水流的声音,
极为形象、生动,这是正面描写;然后再写作者的感觉,“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
急于趋附”,这是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极写江水翻卷咆哮的壮观。开始从侧面将江水与海水
进行对比,突出它的喧嚣的生命力。接着用汪洋恣肆的文笔对江水进行正面描写:它的运动
“极有规矩”,遇到分水堤就“刷地一下裁割为二”,遇到坚坝后,“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
番调整”,“突然又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它“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
这一段大量运作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江水的巨大声势。 第三部分,即第三节,赞颂和评价李冰父子的伟大功绩,夹叙夹议,具有思辩色彩。它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承上启下,指出都江堰的一切应归功于李冰。 第二层,包括2至12自然段,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对比等手法,展现李冰的光辉形
象。
第三层,包括第13至15自然段,写李冰对后世的影响。由于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
所以李冰父子的事业能够延续到后世,他们父子已成为为民造福的象征,最后,作者坚信,
只要都江堰不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第四部分,即第四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横江索桥和二王庙。可划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横江索桥的高、险及江流由凌厉锐进到驯服的情景,进一步
称赞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 第二层,包括第2至5自然段,由二王庙祭扫李冰父子展开议
论,希望人民永远纪念李冰父子,从而进一步赞颂李冰精神的伟大。 《拣麦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张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归纳文章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简要说明文章第一部分的铺垫作用;识别文中的对话描写和行为细节描写,简要说
明它们的表现作用;简要说明文中关于“小火柿子”描写的象征。 本文是一篇情致感人的记事散文。本文的重点内容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1.中心思想 文章描述了“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以及“我”
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赞颂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友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与人之
间的某种冷漠和隔阂的敏感,表现出作者对人和人之间朴素纯真的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2.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人物语言、行为和景物的白描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语言描写,
例如:“我”与二姨的对话“我要备嫁妆”、“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以及后来对老汉说的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等。表现出“我”的天真烂漫,行为细节
有“我”做烟荷包的举动。景物的描写如对那颗红得透亮的火红柿子的描写。
(2)运用象征手法,语意含蓄。例如“那棵柿子树的顶稍稍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
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业,才没
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这儿的“红得透亮的小
火柿子”象征了卖灶糖老汉那颗虽历尽风雨却仍然“红得透亮”的“心”。
(3)文章第一部分是文章主体部分的一个铺垫,这个铺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
是内容的涵盖,后面所描述的“我”与卖灶糖老汉的情谊,就是拣麦穗的农村姑娘丢失的“美
丽的梦”中的一个。二是气氛的渲染,拣麦穗姑娘做“梦”的纯真和丢失的困惑。形成了笼
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氛围。三是情感的对比,第一部分说,“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经有过幻想”,
“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而后面的“我”却是“常常想念他”,“常常想找
到它”,前后构成对比,从而反衬出“我”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超世俗的执着追求。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胡适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议
论中抒情的特点;文章通过引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的方法,文中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
文章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的特点,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
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文章抒写了作者对徐志摩因失事而遇难的无限悲痛之情,主
要称赞了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这一理想而挣扎、奋斗的精神。在
学习时,应注意掌握好本文的以下重点内容,达到综合应用的能力。
1.段落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抒写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和人们对他的怀
念与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14自然段,称赞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所
遭受的不公正的责难进行辩解。 第三部分,包括第15至19自然段,赞扬志摩在逆境中坚
持崇高理想,继续热情歌唱的顽强精神。 第四部分,包括第20至23自然段,呼应文章开篇抒发的悲悼、敬爱之情,以志摩精神
永存收束全文——“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存在。
2.写作特色
(1)在议论中抒情写人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文章除了第一、四两个部分的追悼性文字是
直接抒情以外,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通过议论来抒情、写人。一方面,在立论中抒发对志摩
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又在驳论中抒发对志摩不幸遭际的理解之情。文章在议论中抒情,
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达到了理真且情浓的艺术境界。
(2)运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本文的典型论据,主要就是三封信。一封是志摩写给妻
子的信,直接证明了他离婚和再婚正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第二封信是
梁启超写给志摩的信,通过梁表现出来的随俗沉浮的人生态度,从反面证明志摩为“美与爱
与自由”苦苦奋斗的人生观。第三封信是志摩写给梁启超的回信,直接表明志摩决不随俗沉
浮,愿为理想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这三封书信的引用,增添了辩解或赞美的力度。说理要
有充分可靠的论据,才会令人信服。
(3)引用志摩诗句来抒发情意。在本文中,胡适大量引用志摩诗句来追悼他的逝世,可
谓匠心独具,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抒情达意的方式——通过这些诗句,不仅体现出志摩一生的
处境、心境和品格,而且使全篇荡漾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文章所引诗句多以之为比喻:开头与结尾的诗句中以“云”为喻,慨叹志摩一生来去匆
匆,寄托着后人无尽的哀思,情意深长,催人泪下。“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比喻志
摩对生活的困惑和志摩突然死去带给人们的迷茫,贴切自然。“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喻指志
摩一生对“爱与美与自由”的追求。“阴沉、黑暗、毒蛇似的境蜒”和“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比喻志摩一生的挫折、失败和苦痛。“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志摩对人生、对生活
的热情。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盛名的诗人,文章引用他的诗句来悼念他,使作品
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巴金所处的时代背景;建国以来巴金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
想感情;文章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的总体特点;结合有关写人段落,掌握其中的肖像描
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对刻画鲁迅形象的作用;明确文中运用象征的
地方,说明其象征意义;结合有关写景段落,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对鲁迅人格的衬托作用;识
别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所起的作用。 本文一篇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是作者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而写的。文章记
述了作者俯在鲁迅作品《野草》上做的一个秋夜的梦,着重歌颂了鲁迅热情关怀青年的崇高
精神,表达出作者对鲁迅无限崇敬的感情。本文的感情较浓, 需要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掌握:
1.描写方法
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 外貌描写生动传神。文章第二部分写了作者在梦境中见到的鲁迅,通过对其外貌(“矮小
的身材,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服饰(“黑色的长袍”)、神态(“深透的眼光和慈祥
的微笑”)的刻画,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如:“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
烟雾”、“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等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形
象跃然纸上。
同时文章还通过对鲁迅先生语言的描写,写出鲁讯先生对青年们的殷殷教诲,以此来展
现人物的伟大人格。
2.景物描写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有一小段景物描写,这是为抒情服务的。写景抒情,情真意切,
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温煦悠远的氛围,将鲁迅先生的形象衬托得更高大,将作者那种
对鲁迅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象征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富有诗意地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例如:文章第
二部分的第三、四、五层反复描写鲁迅先生那颗“燃得通红的心”,写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
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这颗“燃得通红的心”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
格的象征。 《北京的春节》
本课主要考核点:
老舍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老舍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描述中心是通过描写
北京春节期间的一番热闹景象,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和风尚,并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显
示了社会移风易俗的伟大力量;掌握文中的场面描写,划分其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掌握
本文叙述描写中穿插
议论的特点,简要说明这些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认知文章最后一段运用的对比手法。 下面的一道题目,可以体现上述部分的知识要点。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在进行叙述描写的时候适当地穿插议论,它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结尾部分的那段议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时间。(2)一是使文字生色,二是画龙点睛,突出文章的思想意义。(3)
通过解放前后北京过春节的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 《箱子岩》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沈从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各层次的描
写角度;联系全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理解文中所描述
的作者两次游箱子岩所见到情景之间有什么对比关系,简要说明作者从这一对比中引发出怎
样的思想感情;识别本文人物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联系全文,说明文章最后写到
贺龙闹革命的情景有何寓意。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记叙了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
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作
者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
深情地呼唤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即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2.本文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人物,人物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其中,有正面描写,也有反
面描写。作者用较长的篇幅绘声绘色的描述、刻画了家乡几个麻木乡民的形象。其中跛脚什
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
人物个性跃然纸上,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既先从正面描写了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又插入一
段对他的发迹史的记叙,还从侧面写旁人对他的议论,以此进行侧面衬托,这样就把一个21
岁的兵油子的个性写得非常生动。对这样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作者毫不
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痛恨与失望。在这段看似平淡、冷静的叙述中实则饱含着作者忧心如焚
的感情,但从他身上,作者又不得不寄托一种幻想。破脚什长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从正面和反
面两方面来描写的。
3.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
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弦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
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
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
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篇四:《情理之间》导写
与评析 2013届高三市摸底考试作文导写与评析
18.请以“情理之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审题
这道题在审题上有一定难度。学生有不少把它与“情理之中”混为一谈了。作为第一次
调研考试,这是必须的。给他们一个教训,让他们重视审题,这考场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
关键的一步,一定要走好。 “情理之间”,强调的是情与理之间的关系。而“情理之中”似乎正好模糊了这一关系。
这对我们高三作文的教学而言,又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或启发。那就是对题目当中的每一个字,
我们都要认真地咬,慢慢地嚼。 情理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抽象点说,还是辩证统一。它们是对立的,
情理之间常常让我们举棋难下,举足难行,常常让我们自相矛盾以至痛苦不堪。太多的事情,
合情,但不合理;又有太多的事情,它合理,但又不顺人情。于是乎,为情,而身陷囹圄者
有之;为理而执者,众叛亲离者也不少。 但情与理又是统一的。唯有大爱才是至理;至理无不是经过真情的粹炼。
二、写作指导
本题与生活联系相当紧,因此学生在选材上有比较广阔的空间。师生情,同学情,家庭
伦常情理等都可入笔,也可把笔触伸向社会,“保钓”,“小悦悦”“拆迁”等热点题材不需回
避;还可从海潮的历史长河中撷取浪花,就某一段某一人某一事,剖情析理,生发自己不一
样的思想。
从写法而言,如果记叙,心理的描写是这一文章成功的关键。情和理之间的较量常常是
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法理再高,心中一点常情都能让它一触即溃。感情再深,或许一点简单
的事理就让它不能经得住考验。世相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往往都是心理的暗示,也是我们
文章的出彩之处。如果议论,当以对两者关系的析的深度取胜。这当中有一点很重,那就是
要学会说但是。即在思维的顺向发展的过程中,要学会逆向的思考。情和理是对立的,也是
统一的。情与理又如何达到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作为常人,我们应面对那些问题,越过
那些心理上的障碍,以战胜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评改标准
(一)判分原则
判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
量分。符合文体要求,是指符合考生选定的文体要求。
(二)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 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 28?41
分;六类卷 27分以下。
(三)评分表解
四、例文评析
[评析]这篇文章扣题紧,入题深。语言形象传神之处蛮多。写景写情高人一等,情与理
的辩证胜人一筹.主旨寓于具体的故事当中,思想寓于形象之中。整个文章前后一贯,文脉严
谨。赋分一类卷64。 篇五:情理之间作文指导 情理之间
一、解题
1、 情,具有主观性、灵活性、散发性、不太确定的感受性。
2、 理,具有客观性、规范性、逻辑性、规定性、共同固定性。 二者在日常的融合中难
免发生不协调的碰撞。 徇情害理不义;遵理伤情不仁,这是我们的贤圣都曾经大伤脑筋的尴
尬。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我们只能有意识的注意调节,尽量使它有度而
不离大体调节有度,找到情理之间的平衡点是对人的智慧、能力的考验。 古语有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动之以情。情与理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1、情没有理的约束,就会感情用事,丧失原则。
2、理离开了情,理是苍白无力的,情是理的载体,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
3、是人都有情,是人就不是无情物,无情就冷酷,没有人愿意交往此类人,也没有人愿
意自己成为此类人。
4、为人做事都得讲理,没有理、不讲理,都做不得、要不得。 所以人们只能接受情理
之间、情理之中的事物,合情合理,入情入理,才是人们为人做事的追求,也是基本要求。
5.有情而不狂燥,有理而不冷漠 情与理缺一不可,如同人生飞翔的两只翅膀,一只产
生力量与勇气,另一只把握方向与平衡,缺少任何一只都无法到达智慧的巅峰。徒有情很可
能导致冲动和暴力,只有理又难以使人振作。用情张扬人生风帆,用理掌握人生航向。用情
为人生助燃,用理为人生定轨
二、素材
1、比如绝对“秉公办事 彻底排除情面成分,被亲友说成冷酷无情、六亲不认,很难处
世。我国历史上的“酷吏”实际上多是严格遵循法律、执行法纪,精明强干的“循吏,就是
因为失去了人性化的因素,被历史诟病的。清官海瑞有个女儿,才七岁,因为偷吃了别人的
一个饼,海瑞为了自己的清名,逼她活活饿死。 相反,溺于情而失掉理性,感情用事、意气
用事,就更是酿出荒唐与谬误。“不爱江山爱美人”那是政治家的笑柄,历史的悲剧。我们平
日里更多徇小情忘大义,“小不忍乱大谋”,因小失大的遗恨,细想起来,不少就是迷于情。
2、 理被情迷,是我们经常难以超脱的情况。、父母接到电话,说儿子被绑架,索要钱款
的荒唐骗局。骗子也是利用人们对于自己亲人的关心,容易情迷的弱点。 3阎崇年签售遭掌掴,激情青年少理智 2008年10月5日下午,因不满“百家讲坛”学
者阎崇年的部分学术观点,青年读者洪峰(化名)趁阎崇年在江苏无锡新华书店图书中心签
售时,竟然动手打了他一耳光。洪峰的学术激情在物质化的今天的确难得,但是仅仅因为不
满阎崇年的观点就可以动手打他吗?
4、爱国情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文明理性 , 近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
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完成所谓“国有化”手续。这种罔
顾历史和现实的非法“购岛”行径,是对国际公约和人类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的公然背弃,是
对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的再次践踏。 针对日方的恣意妄为,中国政府依照国际法和国际
惯例,理直气壮展开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各项反制措施:发表外交声明,公布中国钓
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派出海监船舶编队开展维权巡航执法,驳回日本方面无理抗
议, 向各国驻华使节作专门通报,向联合国提交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
表和海图,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这一系列有
理有节的行动,既体现了泱泱大国的成熟理性,更彰显了保卫领土、捍卫主权永不动摇、绝
不手软的决心。这些措施重创了日本将钓鱼岛主权问题固化的企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与 认同。 连日来,不少地方的群众尤其是青年人自发走上街头,抗议日本政府非法“购岛”行径,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正义立场和爱国精神,形成了维护主权、捍卫领土的强大声势。爱国是一
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当父母之邦受到挑衅,当神圣领土受
到侵犯,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会义愤填膺,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会慷慨激昂,表达
捍卫祖国的坚定决心,诉说追求和平正义的拳拳期待。这种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弥足珍贵,
这种公民表达天经地义,我们应该理解尊重、备加呵护,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表达爱国热情,
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抗击侵犯的正义力量。爱国情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智。爱
国主义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
史的大国的公民,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时,应该坚守理性的底线。只有以大局为
重,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团结、
理性、智慧与勇气,让世人看到中国的坚定、开放、自信与自强,才能更有效地凝聚起捍卫
民族尊严、国家利益的强大力量,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尊重与支持。
三、范文
情理之间
李煜感慨流水无情,带走了他的年华,可流水东去的道理却是心知肚明。龚自珍道“落
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揭示了情理恰似患难兄弟,互相扶持,相辅相成。秋日花
落本就顺应了万物生存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又满足落红对泥土的爱护之情。故情融于理,理
藏于情中。
情理都是我们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药家鑫撞人在先,下车用刀砍伤人在后。从情说,
人为感性动物,撞伤他人之后,应内心充满愧疚,下车询问伤势或送医院急救,怎么会想到
拿刀进行二次伤害?他的举动不禁让社会思考:人是否已经丧失良心道德,变得冷血无情了?
从理说,药家鑫撞人本就触犯法律,又用刀再次伤害,不是罪上加罪?于情于理,药家鑫都
要在囚狱中反思和悔悟自己的品行。诸如此类的上海染色馒头事件,还有再前的三鹿奶粉事
件,无一不透露着情理相通的道理。情理本一家,情是理的源,理是情的核。法律、道理、
规则都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终结引申出的,理是对待事情的根本原则。 可是,在法面前,情是臣,法是君。情亦分私情和公情。假公济私是我们一贯排斥的。
当情遇到理时,情应为理让出路。包拯是宋朝著名的清官,他两袖清风,公正无私的品质一
直被人所称颂。即使在处理自己乳娘儿子的事件上,他也一样公正。从情说,那是自己恩人
的儿子,是自己的亲人,他应该袒护。从理说,他触犯了法律伤及人民的利益。包拯选择了
理,事后他跪在乳娘面前说自己愿代其子尽孝道。理是情的核,情应该从理出发,理是处理
事件最核心的准则。
奈何很多事情从理出发就显得令人叹惋,合乎情却不合理。一位老人因家中有上学的孙
女,而儿女均死于意外,迫不得已靠摆地摊为生。可却因无商业执照,受尽了城管的毒打辱
骂。老人的苦苦哀求却成为人们眼中的笑话,换来的是人们的漠视。从理说,没有商业执照
不应行商,可是反观他的处境,又怎能不怜惜他的坚韧和悲凉?法理无情,可社会应有情。
为什么城管不帮他办商业执照?为什么社会没有给予他应有的补贴和帮助?反思之后,怕是
人心已冷,世已无情。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按理办事,因情思事,给以他人帮助,而严明律己。情是理的源,
理是情之核,情理本一家,合情合理的对待身边的事情,于情于理的分析身边的事情。 点评:
行文至始至终扣住题目,从大家熟悉的事例里分析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得出“情应为理让出
路”和“法理无情,可社会应有情”两个分论点。有些与观点和论证无关的言语应该省略 情理之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莫不为各种各样的情感所羁绊,所困扰。 亲情、友情、爱情??千丝万缕,扯不断,理还乱。于是,徒生出几多感慨,几多惆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沾巾”??情海如苦海,倘身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这让人想到了理智。理智是情感相依为
命的姐妹,情感离不开理智。 情感是喜怒哀乐,是七情六欲,是狂放不羁。情感是性格的展示,是个性的张扬。情感
带着浪漫,带着抒情,带着淡淡的忧伤,带着不可遏制的歇斯底里??而理智则是约束,是权
衡,是调控。理智带着冷静,带着坚毅,带着智慧?? 如果说情感像汹涌的波涛,那么理智则是冷硬的冰块。在心的大海里,我们需要放置一
些大大小小的冰块,让情感的浪潮不致于泛滥成灾。 情感是清晨悬于天边的那轮红日,徐徐用温暖抹掉夜的痕迹。理智则是透过云层洒在葡
萄架的那一缕月光,安谧而详和,让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渐渐回复平静。 情感是花朵,是芬芳,是琼浆。情感让人与人和睦、友善、关爱、互助。理智是夏天必
备的一杯凉茶,消暑祛热,清肝明目。理智令人警醒,令人思索,令人悬崖勒马,令人大彻
大悟。
情让世界阳光普照,理让人间欲火平息;情让沙漠变成绿洲;理让生活恬淡、安适;情
让人间莺歌燕舞,理让社会安宁、和平。 生活需要情感,同样也需要理智。 没有情感的生活犹如泛不起涟漪的死水。而缺乏理智
的情感如同脱缰的野马,其结果令人担忧。 司马迁说:人情莫不念父母,顾妻子。人在很多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因情感的砝码将公
正的天平偏向自己更在意更关心的人,就像俗话所说的“胳膊肘哪能朝外拐”。那些触犯刑律,
以身试法者,莫不是因为丧失理智,放纵情感所致。红尘俗世里整日为生计奔波、忙碌的人
们,常常为仕途忧虑,为家事颦眉,为儿女前途担心,为是否告发狗彘不如的朋友而困扰。
情感如霜染了你的发,如皱纹老了你的脸,如苦药苦了你的舌,多情总被无情扰!如果你放
松大脑,理智地抹去窗前的细细蛛丝,擦去玻璃上的点点尘埃,你会看到一个明艳的世界。
理智将带你走出情感的包围圈,让你重获新生,让你展翅高飞。 理智虽然重要,但也不能孤立存在。仅有理智的世界是没有色彩的苍白的世界,这样的
世界没有生机,也没有活力。 情感是旷野里燃起的篝火,能驱散疲惫饥寒的旅人心头笼罩的苍凉。理智是夜路人手里
的一盏明灯,引领人们跨过沟壑,走向坦途。 人立于世间,生存需要理,幸福需要情,并没有孰好孰坏。在情与理的天平上失去平衡,
会给自己带来遗憾。无法在情理之间找到平衡的人,活在世上很痛苦。 所以,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合情合理,徜徉于情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