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精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永不沉沦的“根源”和走向伟大复兴的“精魂”,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温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对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抗战精神”,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必须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发展要务、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史教育为重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受屈辱自强不息的民族,也是一个面对灾难坚韧前行的民族。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也培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民族精神,是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也是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更是一种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永不沉沦的“根源”和走向伟大复兴的“精魂”,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它们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抗战精神”,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抗战精神”的内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侵略斗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贫穷、落后的中国战胜了貌似强大的日本法西斯,取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胜利!“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精神结晶。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四个方面。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抗战精神”的精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被激发出来,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共赴国难,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肩并肩,手挽手,冒着敌人的炮火,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
国共弃嫌,共赴国难,化干戈为玉帛,1937年国共两党就合作抗日进行了六次谈判,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要求和政策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在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了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群情激愤,奋起救亡,全国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爱国青年学生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在上海、南京、北平、武汉等城市的青年学生便纷纷组成请愿团、示威团,呼吁全国同胞奋起抵抗,无数热血青年满怀抗日救国的激情投笔从戎。工人阶级始终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纷纷行动起来,罢工示威,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日斗争。七七事变后,成千上万的工人加入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决死队,毅然奔赴抗日战场。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是中国最深厚的抗日力量。据统计,1335万农村壮丁参加国军,每年1亿石粮食保证国统区的需要。国难当头,所有中华儿女,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在中华民族命系一线的危难时刻,自觉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最宝贵的生命,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精髓,是今天支撑我们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力量源泉,也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它必将推动着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出新的辉煌。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战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决定一个民族存续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5000年间历经沉浮却始终薪火相传,绵亘其中的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抗日战争是民族存亡之战。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坚决抗争还是屈膝投降,成为摆在一切阶级、阶层、政党和军事集团乃至每一个人面前的一道壁垒分明的选择题,舍此并无第三条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在沦陷区和大后方,全国各界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以各种方式反抗侵略,形成席卷中华大地的全民抗战的高潮,显示出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
在敌对军事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在缺衣少食、缺枪少弹的情况下,“扛起土枪土炮,挥动大刀长矛”,以血肉相搏树起坚决抵抗侵略的旗帜,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不论是在抗战的哪一个阶段,不论是敌后战场还是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军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活剧,涌现出以左权、彭雪枫、杨靖宇、张自忠,以及狼牙山五壮士、马石山十勇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以死报国的气节之魂。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最大的,仅从1937年7月开始的全国抗战算起,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就达3500万人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表现出的崇高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并由此开启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今天,我们纪念抗战,就是要从那段不屈抗争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并将其转化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战精神”的显著特点
英雄,代表着一个国家最巍峨的精神丰碑,传承着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精神魂魄。抗日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正义战争,是一场从根本上促进全民族觉醒和团结的战争。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华民族终于觉醒起来,开始从过去自发无序的局部抗争,上升为自觉的为民族命运和正义事业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937年9月19日《大公报》载文《感谢卫国军人》:“中国军人,近来确立了新道德、新人生观。他们并不是愁眉苦脸地去做牺牲,而是欢欣鼓舞地去尽责任。今天的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为了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能达到。”“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全国抗日军民勇猛顽强、浴血杀敌的强大精神武器,使得广大中国军民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几乎靠近战、肉搏与日军拼杀,用鲜血和生命履行了保家卫国的职责。1938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上曾感慨地说,从牺牲的将领到每一个战士,他们无不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将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折射并闪耀出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特有品格。坚持到底、抗战到底,是中国抗战有力配合与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有力诠释,是今天我们纪念这一伟大胜利的深刻体会。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前所未有地遇到更大的阻力和压力、更多的外部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高扬“抗战精神”之旗,砥砺英雄奋进之志,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奋进,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的独有特色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中国人民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国能够在艰难的长期抗战中坚持到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战争形势和中日双方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科学分析,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的全面抗战路线,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作战原则,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根基、指明了方向。
正是在这种必胜信念的激励与感召下,中华民族才历遭磨难而不衰,久经战乱而不散,饱尝艰辛而不屈,百折不挠,愈挫愈奋。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面对日本的大规模“扫荡”、长期“清剿”和残酷封锁。根据地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异常艰难。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上至党的领袖,下至普通百姓,人人开荒种地、织布做衣,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最终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使解放区不断扩大。正是这种伟大的顽强意志和自强精神,使中华民族坚持到底,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在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常态下,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必胜信念,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那就任何威胁也吓不倒我们,任何困难也难不倒我们,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二、“抗战精神”在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中的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的各种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的作风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问题。如何应对挑战,解决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成为当前党的建设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集中体现,作为我们党在革命历史时期孕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一直是广大党员干部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今天,弘扬“抗战精神”,对于我们党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加强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弘扬“抗战精神”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必胜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英勇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党所肩负历史任务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少数党员干部产生了思想困惑,甚至发生理想信念动摇,出现了所谓的“理想信念无用论”。因此,新的历史时期要通过开展“三严三实”等实践活动给党员干部“补钙”,挖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用革命故事和道德楷模来鼓舞人、感染人,用“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来武装人、引导人。要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党的最低纲领相统一,既要坚定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远大理想,又要坚信并实践党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把理想信念落实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上。
(二)弘扬“抗战精神”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自己的唯一宗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过去相比有了重大的变化,但心系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立场不应该也不能够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中国共产党94年的辉煌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历史,就是带领人民艰苦奋斗、为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奉献的历史。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程中,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时刻关心人民疾苦、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这对于避免广大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疏远同人民群众的情感,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滋长蔓延,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情怀具有重要价值。
(三)弘扬“抗战精神”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是贯穿于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灵魂。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灵活运用马列宁主义,创造地开展游击战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要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弘扬在革命历史时期积淀形成的“抗战精神”,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
(四)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抗战精神虽然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只有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不重蹈备受欺凌的覆辙。因此,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那段悲壮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使之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在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弘扬“抗战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党的建设上形成的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经验,涉及到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群众工作等方面。这些经验,不仅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抗战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必须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坚定理想信念——新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前提。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领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民族大义、大公无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回顾我们党走过的94年光辉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新时期,面对综复杂的外部错环境,能否坚定自已的理想信念,坚守崇高的精神家园,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沈浩、杨善洲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奉献毕生的先进典型代表。他们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一辈子践行着自已的入党誓言,用一生的坚持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用平凡的坚守实现了自已最大化的人生价值。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理想信念的魅力完全能够征服人类、赢得尊重。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牢记发展要务——新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历史早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极其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也在于国力的日益增强和中华民族力量的不断壮大。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就必须始终牢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为在革命老区这块红色土地上工作和生活的后代,一定要继承先辈遗志,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南梁精神”,并把它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努力把老区这块洒满先辈热血的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使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安康、更加美好。要强化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把又好又快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作为发展的基本途径,努力实现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造福老区人民。
(三)密切联系群众——新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抗日战争年代,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就在于其忠实地履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斗争。如果脱离了群众,我党我军一天也生存不下去,更谈不上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力量的胜利。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纪念抗战胜利,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战争年代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扬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实到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四)加强党史教育——新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敌侵略、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抗日战争是弱国打败强国的战争,之所以能够进行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关键就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把全中华民族动员和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胜利而团结奋斗。要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英雄事迹,教育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历史,把爱国热情化为建设祖国、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更加自觉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版。
2、《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干部作风建设》,张书林,西藏发展论坛2009第3期。.
3、王自成、胡新民主编《陕甘宁边区历史简述》,历史档案,1987年版。
4、房成祥、黄兆安主编《陕甘宁边区革命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成国银《抗战时期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四川党史,1998年版。
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版。
7、刘庭华《关于“抗战精神”问题的思考》,2007年。
(作者:路少华,男,汉族,中共镇原县委党史办副主任。联系方式: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城中街17号县委党史办,邮编744500;电话[1**********];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 辛荣钰)
【摘要】“抗战精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永不沉沦的“根源”和走向伟大复兴的“精魂”,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温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对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抗战精神”,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必须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发展要务、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史教育为重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受屈辱自强不息的民族,也是一个面对灾难坚韧前行的民族。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也培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民族精神,是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也是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更是一种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永不沉沦的“根源”和走向伟大复兴的“精魂”,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它们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抗战精神”,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抗战精神”的内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侵略斗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贫穷、落后的中国战胜了貌似强大的日本法西斯,取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胜利!“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精神结晶。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四个方面。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抗战精神”的精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被激发出来,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共赴国难,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肩并肩,手挽手,冒着敌人的炮火,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
国共弃嫌,共赴国难,化干戈为玉帛,1937年国共两党就合作抗日进行了六次谈判,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要求和政策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在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了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群情激愤,奋起救亡,全国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爱国青年学生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在上海、南京、北平、武汉等城市的青年学生便纷纷组成请愿团、示威团,呼吁全国同胞奋起抵抗,无数热血青年满怀抗日救国的激情投笔从戎。工人阶级始终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纷纷行动起来,罢工示威,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日斗争。七七事变后,成千上万的工人加入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决死队,毅然奔赴抗日战场。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是中国最深厚的抗日力量。据统计,1335万农村壮丁参加国军,每年1亿石粮食保证国统区的需要。国难当头,所有中华儿女,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在中华民族命系一线的危难时刻,自觉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最宝贵的生命,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精髓,是今天支撑我们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力量源泉,也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它必将推动着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出新的辉煌。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战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决定一个民族存续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5000年间历经沉浮却始终薪火相传,绵亘其中的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抗日战争是民族存亡之战。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坚决抗争还是屈膝投降,成为摆在一切阶级、阶层、政党和军事集团乃至每一个人面前的一道壁垒分明的选择题,舍此并无第三条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在沦陷区和大后方,全国各界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以各种方式反抗侵略,形成席卷中华大地的全民抗战的高潮,显示出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
在敌对军事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在缺衣少食、缺枪少弹的情况下,“扛起土枪土炮,挥动大刀长矛”,以血肉相搏树起坚决抵抗侵略的旗帜,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不论是在抗战的哪一个阶段,不论是敌后战场还是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军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活剧,涌现出以左权、彭雪枫、杨靖宇、张自忠,以及狼牙山五壮士、马石山十勇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以死报国的气节之魂。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最大的,仅从1937年7月开始的全国抗战算起,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就达3500万人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表现出的崇高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并由此开启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今天,我们纪念抗战,就是要从那段不屈抗争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并将其转化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战精神”的显著特点
英雄,代表着一个国家最巍峨的精神丰碑,传承着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精神魂魄。抗日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正义战争,是一场从根本上促进全民族觉醒和团结的战争。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华民族终于觉醒起来,开始从过去自发无序的局部抗争,上升为自觉的为民族命运和正义事业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937年9月19日《大公报》载文《感谢卫国军人》:“中国军人,近来确立了新道德、新人生观。他们并不是愁眉苦脸地去做牺牲,而是欢欣鼓舞地去尽责任。今天的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为了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能达到。”“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全国抗日军民勇猛顽强、浴血杀敌的强大精神武器,使得广大中国军民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几乎靠近战、肉搏与日军拼杀,用鲜血和生命履行了保家卫国的职责。1938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上曾感慨地说,从牺牲的将领到每一个战士,他们无不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将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折射并闪耀出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特有品格。坚持到底、抗战到底,是中国抗战有力配合与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有力诠释,是今天我们纪念这一伟大胜利的深刻体会。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前所未有地遇到更大的阻力和压力、更多的外部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高扬“抗战精神”之旗,砥砺英雄奋进之志,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奋进,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的独有特色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中国人民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国能够在艰难的长期抗战中坚持到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战争形势和中日双方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科学分析,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的全面抗战路线,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作战原则,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根基、指明了方向。
正是在这种必胜信念的激励与感召下,中华民族才历遭磨难而不衰,久经战乱而不散,饱尝艰辛而不屈,百折不挠,愈挫愈奋。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面对日本的大规模“扫荡”、长期“清剿”和残酷封锁。根据地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异常艰难。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上至党的领袖,下至普通百姓,人人开荒种地、织布做衣,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最终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使解放区不断扩大。正是这种伟大的顽强意志和自强精神,使中华民族坚持到底,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在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常态下,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必胜信念,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那就任何威胁也吓不倒我们,任何困难也难不倒我们,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二、“抗战精神”在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中的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的各种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的作风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问题。如何应对挑战,解决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成为当前党的建设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集中体现,作为我们党在革命历史时期孕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一直是广大党员干部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今天,弘扬“抗战精神”,对于我们党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加强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弘扬“抗战精神”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必胜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英勇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党所肩负历史任务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少数党员干部产生了思想困惑,甚至发生理想信念动摇,出现了所谓的“理想信念无用论”。因此,新的历史时期要通过开展“三严三实”等实践活动给党员干部“补钙”,挖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用革命故事和道德楷模来鼓舞人、感染人,用“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来武装人、引导人。要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党的最低纲领相统一,既要坚定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远大理想,又要坚信并实践党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把理想信念落实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上。
(二)弘扬“抗战精神”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自己的唯一宗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过去相比有了重大的变化,但心系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立场不应该也不能够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中国共产党94年的辉煌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历史,就是带领人民艰苦奋斗、为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奉献的历史。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程中,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时刻关心人民疾苦、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这对于避免广大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疏远同人民群众的情感,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滋长蔓延,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情怀具有重要价值。
(三)弘扬“抗战精神”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是贯穿于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灵魂。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灵活运用马列宁主义,创造地开展游击战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要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弘扬在革命历史时期积淀形成的“抗战精神”,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
(四)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抗战精神虽然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只有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不重蹈备受欺凌的覆辙。因此,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那段悲壮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使之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在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弘扬“抗战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党的建设上形成的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经验,涉及到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群众工作等方面。这些经验,不仅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抗战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必须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坚定理想信念——新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前提。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领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民族大义、大公无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回顾我们党走过的94年光辉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新时期,面对综复杂的外部错环境,能否坚定自已的理想信念,坚守崇高的精神家园,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沈浩、杨善洲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奉献毕生的先进典型代表。他们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一辈子践行着自已的入党誓言,用一生的坚持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用平凡的坚守实现了自已最大化的人生价值。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理想信念的魅力完全能够征服人类、赢得尊重。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牢记发展要务——新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历史早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极其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也在于国力的日益增强和中华民族力量的不断壮大。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就必须始终牢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为在革命老区这块红色土地上工作和生活的后代,一定要继承先辈遗志,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南梁精神”,并把它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努力把老区这块洒满先辈热血的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使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安康、更加美好。要强化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把又好又快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作为发展的基本途径,努力实现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造福老区人民。
(三)密切联系群众——新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抗日战争年代,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就在于其忠实地履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斗争。如果脱离了群众,我党我军一天也生存不下去,更谈不上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力量的胜利。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纪念抗战胜利,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战争年代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扬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实到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四)加强党史教育——新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敌侵略、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抗日战争是弱国打败强国的战争,之所以能够进行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关键就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把全中华民族动员和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胜利而团结奋斗。要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英雄事迹,教育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历史,把爱国热情化为建设祖国、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更加自觉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版。
2、《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干部作风建设》,张书林,西藏发展论坛2009第3期。.
3、王自成、胡新民主编《陕甘宁边区历史简述》,历史档案,1987年版。
4、房成祥、黄兆安主编《陕甘宁边区革命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成国银《抗战时期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四川党史,1998年版。
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版。
7、刘庭华《关于“抗战精神”问题的思考》,2007年。
(作者:路少华,男,汉族,中共镇原县委党史办副主任。联系方式: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城中街17号县委党史办,邮编744500;电话[1**********];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 辛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