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发掘旸里店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15座石棺墓

威海发掘旸里店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15座石棺墓

新闻频道:http://whnews.cn/news

发表时间: 2013-01-04

墓里出土的陶纺轮。

石棺墓出土的石凿。

文物工作人员正在发掘石崮山的石棺墓。

2012年12月28日,记者再次走访了发掘出旸里店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登市界石镇旸里店村。

上世纪70年代末,在界石镇旸里店村的“小北山”上

挖出了一把石斧。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把远古石斧竟然“劈开”了这个山头上埋藏着的4500多年前的古人类历史。

“旸谷”古名由来已久

“小北山”是旸里店村民对坐落在村北侧一座小山的称呼,据1996年出版的《文登市志》介绍,这座山有一个更加文雅的名字“旸谷山”,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站在小北山的山顶上往西望去,可以看到两座山峰之间夹着一个窄窄的谷口,当地人称之为“旸里口”。“以前,这里是前往文登城的必经之路,官道就从我们村前经过。”李春松说,沿着村前的道路往东,道路两侧有旸里店村、旸里村、旸里后村3个以“旸里”二字为名的村子,但谈起村名的由来,他却并不知情。

在《文登市志》编纂者、原文登市史志办主任初钊兴看来,界石镇旸谷、旸里的称呼实际上是故老相传,古已有之。《尚书·尧典》记载:“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清雍正

本《文登县志·卷一》载:“旸谷,在县西北六十里,尧命羲仲宾日处。”按照今天的理解,旸谷是尧命令羲仲观测日出的地方,用来研究四时变化,制定历法。

“旸谷到底在哪儿?可以确定是在东方,但具体在哪个位置,目前仍没有确切的结论。”初钊兴表示,在编纂市志时,他曾到旸里村做过调查,得知村内原有旸谷小学、旸谷山庄。1986年,村里一位78岁的老人告诉他,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东北的亲戚往村里写信时,信封的收信人地址一栏都会写上“旸谷山前某某先生收”。在一些当地人看来,“旸谷”之名是代代相传,这名字由来已久。因此,称旸谷山为“羲仲宾日处”非是无因,而 “旸里”之名也是他处地名中所没有的,这些都充分表明,旸里附近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久远。 40多年前曾挖出一把远古石斧

谈起在村北小北山上曾经挖出的“石斧”,旸里店村的村民们几乎都能说出一番故事来,但真正见过这把石斧的却寥寥无几。

在李春松的描述中,这把石斧的形状与现在的斧头形状类似,只不过是石头做的。但进一步追问后才知道,他并没有亲眼见过这件古物,他所说的形状是自己推测出来的。 今年56岁的村民徐明是村中仅有的几个见过这把石斧的人。2012年12月28日,在旸里店村村委会办公室里,徐明拿过记者的采访本认真地画了起来。“石斧的形状跟香蕉类似,呈圆柱状,中间有一定的弧度,只不过一头粗一点,一头细一点。”他一边画一边讲解着,“粗的那头中间有个孔,细的那头也并没有多少锋利的斧刃。”

旸里店村在小北山下面有一片苹果园,徐明曾是该村果业队的队员。上个世纪70年代末,村果业队里三个看园的老人在山顶上搭棚子的时候,发现地下埋着石板,将石板打开后,三人便挖出了这样一把石斧。因为觉得这是墓里挖出的东西,他们谁也不愿拿回家,就随手扔在半山坡一栋果业队房屋的窗台上。刚刚进入果业队不久的徐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见到了这把石斧。

“1979年的时候,这把石斧还在那栋房屋的窗台上放着。”徐明说,当时村里谁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更不会想到这把石斧的主人可能比尧舜生活的时代还要早。没人重视,也没有人往上面报告。再后来,这个被遗弃在窗台上的远古石斧遗憾地遗失了。 迟到30年的文物保护

小北山上发现石斧的事真正被文物工作者所了解,已经比发现它的时候晚了差不多30年。

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开始后,文登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来到这个村庄做调查,村里曾经发现石斧的事情引起了他们的重视。随后,他们对小北山山顶进行了勘查,找到了发现石斧的石坑,并以“旸谷山遗址”的名称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

2010年夏天,文登市文管所工作人员再次来到这里调查时,发现了一个被挖坏的石坑遗迹。2012年7月,他们在山顶上勘探时,又发现了两个类似的石坑遗迹。

鉴于该处可能存在着古人类生活的遗迹,对研究当地的古人类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当地由于山体石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墓葬保存环境较差。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12年11月16日开始,威海市文物部门组织全市专业力量对4座石墓及附近区域进行考古发掘。

发掘过程中,在小北山山顶10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工作人员共发现石棺墓14座,在小北山东北方向一座名为石崮山的山顶上发现石棺墓1座。

2012年12月28日,记者跟随文登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来到小北山山顶上时,积雪已将14座石棺墓覆盖成一片白色。经过清理,记者看到,大部分石棺呈东西走向排放,仅有8号墓内的石棺呈南北走向排放,石棺都是用比较薄的石板拼成,长约1.3米到1.5米,因受到树木根系及沙土的挤压,石棺两侧的石板均向内倾斜,宽度和深度大都在40厘米左右。

这么窄小的石棺能够放下人的遗体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文登市文管所工作人员推测,古人下葬时可能呈屈膝侧卧状,也可能是从别处迁葬来的遗骨。不过,截至目前所有石棺内均未发现遗骨,他们已将棺内的泥土取样,准备对泥土进行含磷量检测,以确定棺内是否葬过人。

据悉,文登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共有18处,旸里店遗址是第一处正式发掘的遗址。“这些石棺墓将被回填,以备将来做原址展示。”文登文管所工作人员表示。 胶东石棺葬历史前推千年

经过一个多月的仔细清理,文物工作者共在两个山头的15座石棺墓中发现了40余件文物,既有红陶和黑陶制作的罐、壶、鼎、豆、纺轮,也有石制的石凿。所有出土的这些文物器型都比较短小,通常直径都在10厘米左右。文登市文管所工作人员表示,这些都属于冥器,是专门制作的随葬品,而非实用器。

所有出土的这些陶质文物中,大部分已经破碎,只有一件陶罐是完整无损的。这个从小北山7号墓出土的陶罐器型很小,罐口和罐身有不太圆润的地方,但整体感觉仍比较精致,捧在手中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从出土的陶器来看,既有红陶制品,也有黑陶制品,应该是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并有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特征。”文登市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代表文化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前者距今约6100年至4600年前,后者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其中,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早期主要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龙山文化的陶器主要以黑陶为主。从出土的陶器器型来看,旸里店石棺墓群应属于距今约5000年至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存。

除了陶器,发掘现场还出土了石凿,虽然比较小巧,但打磨得比较细致,也比较锋利。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认为,旸里店墓地的发掘在区域上有填补空白的作用。与其他地区石棺墓的零星发现不同,旸里店墓地表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习俗,对研究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栾丰实教授认为,与乳山南黄庄西周中晚期石棺墓相比,旸里店墓地将胶东的石棺葬传统往前推进了一千多年,其独特的埋葬环境应具有特殊含义。

“下一步,我们还要对这些出土的陶器进行整理修复。”市文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还要在周边区域开展更细致的调查工作,寻找与墓地时代一致的聚落遗址,进一步扩大发掘成果。 文/图记者张军涛通讯员刘辉

http://www.whnews.cn/news/node/2013-01/04/content_5547105.htm

威海发掘旸里店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15座石棺墓

新闻频道:http://whnews.cn/news

发表时间: 2013-01-04

墓里出土的陶纺轮。

石棺墓出土的石凿。

文物工作人员正在发掘石崮山的石棺墓。

2012年12月28日,记者再次走访了发掘出旸里店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登市界石镇旸里店村。

上世纪70年代末,在界石镇旸里店村的“小北山”上

挖出了一把石斧。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把远古石斧竟然“劈开”了这个山头上埋藏着的4500多年前的古人类历史。

“旸谷”古名由来已久

“小北山”是旸里店村民对坐落在村北侧一座小山的称呼,据1996年出版的《文登市志》介绍,这座山有一个更加文雅的名字“旸谷山”,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站在小北山的山顶上往西望去,可以看到两座山峰之间夹着一个窄窄的谷口,当地人称之为“旸里口”。“以前,这里是前往文登城的必经之路,官道就从我们村前经过。”李春松说,沿着村前的道路往东,道路两侧有旸里店村、旸里村、旸里后村3个以“旸里”二字为名的村子,但谈起村名的由来,他却并不知情。

在《文登市志》编纂者、原文登市史志办主任初钊兴看来,界石镇旸谷、旸里的称呼实际上是故老相传,古已有之。《尚书·尧典》记载:“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清雍正

本《文登县志·卷一》载:“旸谷,在县西北六十里,尧命羲仲宾日处。”按照今天的理解,旸谷是尧命令羲仲观测日出的地方,用来研究四时变化,制定历法。

“旸谷到底在哪儿?可以确定是在东方,但具体在哪个位置,目前仍没有确切的结论。”初钊兴表示,在编纂市志时,他曾到旸里村做过调查,得知村内原有旸谷小学、旸谷山庄。1986年,村里一位78岁的老人告诉他,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东北的亲戚往村里写信时,信封的收信人地址一栏都会写上“旸谷山前某某先生收”。在一些当地人看来,“旸谷”之名是代代相传,这名字由来已久。因此,称旸谷山为“羲仲宾日处”非是无因,而 “旸里”之名也是他处地名中所没有的,这些都充分表明,旸里附近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久远。 40多年前曾挖出一把远古石斧

谈起在村北小北山上曾经挖出的“石斧”,旸里店村的村民们几乎都能说出一番故事来,但真正见过这把石斧的却寥寥无几。

在李春松的描述中,这把石斧的形状与现在的斧头形状类似,只不过是石头做的。但进一步追问后才知道,他并没有亲眼见过这件古物,他所说的形状是自己推测出来的。 今年56岁的村民徐明是村中仅有的几个见过这把石斧的人。2012年12月28日,在旸里店村村委会办公室里,徐明拿过记者的采访本认真地画了起来。“石斧的形状跟香蕉类似,呈圆柱状,中间有一定的弧度,只不过一头粗一点,一头细一点。”他一边画一边讲解着,“粗的那头中间有个孔,细的那头也并没有多少锋利的斧刃。”

旸里店村在小北山下面有一片苹果园,徐明曾是该村果业队的队员。上个世纪70年代末,村果业队里三个看园的老人在山顶上搭棚子的时候,发现地下埋着石板,将石板打开后,三人便挖出了这样一把石斧。因为觉得这是墓里挖出的东西,他们谁也不愿拿回家,就随手扔在半山坡一栋果业队房屋的窗台上。刚刚进入果业队不久的徐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见到了这把石斧。

“1979年的时候,这把石斧还在那栋房屋的窗台上放着。”徐明说,当时村里谁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更不会想到这把石斧的主人可能比尧舜生活的时代还要早。没人重视,也没有人往上面报告。再后来,这个被遗弃在窗台上的远古石斧遗憾地遗失了。 迟到30年的文物保护

小北山上发现石斧的事真正被文物工作者所了解,已经比发现它的时候晚了差不多30年。

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开始后,文登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来到这个村庄做调查,村里曾经发现石斧的事情引起了他们的重视。随后,他们对小北山山顶进行了勘查,找到了发现石斧的石坑,并以“旸谷山遗址”的名称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

2010年夏天,文登市文管所工作人员再次来到这里调查时,发现了一个被挖坏的石坑遗迹。2012年7月,他们在山顶上勘探时,又发现了两个类似的石坑遗迹。

鉴于该处可能存在着古人类生活的遗迹,对研究当地的古人类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当地由于山体石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墓葬保存环境较差。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12年11月16日开始,威海市文物部门组织全市专业力量对4座石墓及附近区域进行考古发掘。

发掘过程中,在小北山山顶10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工作人员共发现石棺墓14座,在小北山东北方向一座名为石崮山的山顶上发现石棺墓1座。

2012年12月28日,记者跟随文登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来到小北山山顶上时,积雪已将14座石棺墓覆盖成一片白色。经过清理,记者看到,大部分石棺呈东西走向排放,仅有8号墓内的石棺呈南北走向排放,石棺都是用比较薄的石板拼成,长约1.3米到1.5米,因受到树木根系及沙土的挤压,石棺两侧的石板均向内倾斜,宽度和深度大都在40厘米左右。

这么窄小的石棺能够放下人的遗体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文登市文管所工作人员推测,古人下葬时可能呈屈膝侧卧状,也可能是从别处迁葬来的遗骨。不过,截至目前所有石棺内均未发现遗骨,他们已将棺内的泥土取样,准备对泥土进行含磷量检测,以确定棺内是否葬过人。

据悉,文登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共有18处,旸里店遗址是第一处正式发掘的遗址。“这些石棺墓将被回填,以备将来做原址展示。”文登文管所工作人员表示。 胶东石棺葬历史前推千年

经过一个多月的仔细清理,文物工作者共在两个山头的15座石棺墓中发现了40余件文物,既有红陶和黑陶制作的罐、壶、鼎、豆、纺轮,也有石制的石凿。所有出土的这些文物器型都比较短小,通常直径都在10厘米左右。文登市文管所工作人员表示,这些都属于冥器,是专门制作的随葬品,而非实用器。

所有出土的这些陶质文物中,大部分已经破碎,只有一件陶罐是完整无损的。这个从小北山7号墓出土的陶罐器型很小,罐口和罐身有不太圆润的地方,但整体感觉仍比较精致,捧在手中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从出土的陶器来看,既有红陶制品,也有黑陶制品,应该是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并有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特征。”文登市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代表文化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前者距今约6100年至4600年前,后者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其中,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早期主要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龙山文化的陶器主要以黑陶为主。从出土的陶器器型来看,旸里店石棺墓群应属于距今约5000年至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存。

除了陶器,发掘现场还出土了石凿,虽然比较小巧,但打磨得比较细致,也比较锋利。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认为,旸里店墓地的发掘在区域上有填补空白的作用。与其他地区石棺墓的零星发现不同,旸里店墓地表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习俗,对研究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栾丰实教授认为,与乳山南黄庄西周中晚期石棺墓相比,旸里店墓地将胶东的石棺葬传统往前推进了一千多年,其独特的埋葬环境应具有特殊含义。

“下一步,我们还要对这些出土的陶器进行整理修复。”市文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还要在周边区域开展更细致的调查工作,寻找与墓地时代一致的聚落遗址,进一步扩大发掘成果。 文/图记者张军涛通讯员刘辉

http://www.whnews.cn/news/node/2013-01/04/content_5547105.htm


相关文章

  • 新石器时代西辽河流域墓葬探析
  • 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3No.4 Apr.2012 新石器时代西辽河流域墓葬探析 王 璇1,林 杨2 (1.集宁师范学 ...查看


  • 古代巴蜀与中原黄河流域彩陶南流的有关问题
  • 古代巴蜀与中原黄河流域彩陶南流的有关问题 邓少琴 遗稿 编者按:邓少琴教授(1897-1990)生前为重庆市博物馆副馆长,是著名的考古文博 和民族史专家,对巴蜀文化有独到研究.邓先生一生勤于著述,除发表和出版了大量论著 外,尚遗有数批有关文 ...查看


  • 贵州基本建设考古初探
  • 贵州基本建设考古初探・113・ 贵州基本建设考古初探 董欣① 贵阳550001)(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 摘要:基本建设考古是"-3前考古工作的重要组成,在国家经济建设大背景下, 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本文对贵州基本建设考古历程.成果.状 ...查看


  • 长白山文化民俗
  • 按<长白山志>的观点,长白山有狭义.一般意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长白山,指长白山主峰,即海拔1700米以上的巨型火山锥体.一般意义的长白山,指长白山系的主脉--长白山脉,包括长白山区的中山.低山.丘陵.熔岩高原.台地等.广义的长白 ...查看


  • 羌族历史人物2
  • 羌族历史人物之--蚕丛王 2013-03-27 10:43 | 来源:<羌年礼花> | 作者:格布 蚕丛,号蜀山氏,生于公冗前3476年6月24日,出生在四川茂县蚕陵乡(今较场).羌族.司马迁<史记>载:" ...查看


  • 夏商周考古
  • 名词解释: 1.金石学: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金",主要指商周时期的铜器和铭文."石",主要指秦汉以后的石刻.金石学偏重 ...查看


  •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 考古与文物 1988年第5.6期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戴 应 新 中国玉器饮誉世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地下的发现不断充实和更新人们对这部史书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它所反映的礼制进行探索. 本文介绍的石峁玉器共127件,编号SSY1-S ...查看


  • 孙勐:辽代墓葬中的佛教题刻综述
  • 2011年10月10日 17:24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孙勐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馆员孙勐(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李保华) 编者按:2011年10月9日,辽金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化寺 ...查看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第16卷第2辑 2001年6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ollections of Essays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V01-16.NO.2 June,2001 我国殡葬的木材消耗及其对策管见 ① 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