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2期
2008年4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JoumalofKunmingV01.33andNo.2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ScienceTechnology)Apr.2008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胡元林,缪斌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摘要:在回顾战略管理理论演进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演变规律,认
为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正在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未来的
战略管理理论呈现动态化趋势,其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理论基础,完善研究内容和整合研究方法.
关键词:定位观;资源观;能力观;演变规律;战略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5X(2008)02一0095—05
EVolutionandDeVelopmentTrendofCorporateStrategyTheories
HUYuan.Iin.MIAOBin
(‰uhy
lawareofM锄agement眦dEcon锄ic8,K啪ingunive墙ityofscienceand’IkhIlolog),,KunIIling650093,Chim)overA1bs昀et:The
bal髓ced
scope,toeVolutionofs协negicm吼agementisfirstreviewedinmispaper.1t8cuⅡenttlleorie8andev01utiondiscussed.histhenputforwardt}latt}lebalancedandpredictablepa讹misbeingtakenanduncertainoneby粕im—andt11atfuturet0tlle矗eswillbemoredyn跏ic.Therefore,itisnecessaryt0widentheperfbcttllecontent,andintegrateme出odsintllisfield.
Keywor出;:posi廿oIlillg、,iew;resou_Ic鹤一ktseddle0巧;capabili哆theo巧;evoludonlaw;gmIte西cm孤agementtlleofyO引言
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战略管理学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集中于将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与企业内部的实力弱点之间的有效结合上,战略管理理论呈现动态演变的特点.而任何一种战略管理理论都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适应当时特定的外界环境条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发展起来的.本文沿着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论述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析.
1企业竞争优势的静态外生论——定位战略观
肯尼斯・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公司的战略思想,并将战略定义为公司能够做的(组织优势和劣势)与可能做的(环境机会与威胁)之间的匹配,提出了SwOT分析框架,认为在分析竞争优势源泉时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同样重要.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战略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基本研究框架的形成,为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从Sw0T分析框架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它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方法与手段显得比较滞后,特别是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相对而言就显得更加薄弱,成为SwOT分析框架中著名的“内部空白”(B椰ey,1995),主要表现在企业很难确定什么是企业的强项和弱项.
在20世纪7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分析框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把产业经济学的逻辑引入到战略管理研究中,波特功不可没.应用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波特构建了一个用于理解产业结构的分析框架,提出了5力模型.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取决于其所处产业的
收稿日期:200r7—09—23.基金项目:云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5Iu(12)
第一作者简介:胡元林(1971一),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E—mail:huyuaIIHl】2000@126.com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第33卷
盈利潜力,而一个产业的盈利潜力又取决于这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及其背后的结构型力量,即影响竞争的五种力量(新加入者的威胁、企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企业顾客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企业面临的竞争态势,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一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就在于使企业在产业内部获得最佳位置,并通过影响和作用于各种市场竞争力量来保护这一位置(Porter,1980).很明显,5力模型的经济租金是垄断租金,当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在要素市场或产品市场)阻止力图将经济租金降为零的竞争力发挥作用时,该企业就获得了租金(Teece,1997),也就是说决定企业竞争优势与利润的根本因素是存在于企业之外的产业竞争结构,归根结底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外生的.定位观开辟了新的分析框架,将战略管理领域引向了另外一条道路,即从同样看重外部条件和内部能力转向仅仅重视外部条件.但与此相关的一个经验实证得出的结论却全然不同:对美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表明,美国企业的产业内利润率差异要比产业之间的利润率差异大得多(Rumelt,1982).这推翻了波特的产业吸引力或盈利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决定因素的观点.与此同时,企业面临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稳定的经济环境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动态复杂的商业环境.基于对波特5力模型的反思,许多学者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角度讨论企业的成长和竞争行为,由此战略分析的重点转向企业内部并推动了“资源观”与“能力观”的提出,并发展成为目前战略管理领域中的主要理论前沿.2企业竞争优势的静态内生论——资源战略观
由沃纳菲尔特于1984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基于资源的企业观”是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对于企业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这标志着企业战略理论进入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阶段.该理论认为,相近的竞争对手异质性的市场位置来自于每一个企业特有的一组资源和能力.并非所有的企业资源都具有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具备以下4个特征: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完全模仿的、无可替代的(Bamey,1991).资源在企业之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租金是资源基础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同于将价格置于生产边际成本之上而获得的垄断利润,而是指通过拥有独一无二的资源而能够比竞争者降低生产边际成本获得的理查德租金.
资源战略观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从企业外部的产品市场层面引向了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层面.然而,大量基于资源观的理论研究通常都将企业资源的异质性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学者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内生的资源异质性动态变化在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这种隐含假定所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资源转换的作用,而这一转化过程恰恰是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此外,企业环境的变化也会要求企业能够及时地调整其资源结构和配置模式,这也可能使原来一些可持续使用的资源价值大大降低.从实践中也不难发现,单纯拥有资源并不能保证竞争优势的发展或者价值创造.而且,那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独特性或优越性的资源,如果能够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有效匹配,那么它们就会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概括而言,对于资源战略观的主要批评是:①由于过分依赖均衡分析,基于资源的观点有强烈的静态分析倾向,缺乏对资源产生过程的分析;②基于资源的观点未能考虑环境的不确定性.针对这些理论缺陷,学者们在传统的资源观基础上,不断探索、开发新的研究框架来解决存在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能力观”和“知识观”理论.
3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内生论——能力战略观和知识管理观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吁轶以普拉哈拉德、哈默等人为代表所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逐渐兴起.该理论认为,从本质上看,企业是一个能力的综合体.企业的基本要素,无论是有形物质资源还是无形的规则资源,对企业而言只是表面的和载体性质的构成要素,唯有蕴藏在物质资源和规则资源背后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活的优势,是企业决策和创新的源泉.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该学派还强调了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的学识”【lJ.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决定了企业多元化战
第2期胡元林,缪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略和跨国战略的广度和深度.这种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开发新市场和新产品,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核心能力观点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成长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与市场,能够较为透彻地解释有些企业为什么能长期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的市场回报.但随着核心能力理论的快速发展,核心能力的一些局限性也浮现了出来.Leonard一_Banon(1992)提出了核心能力存在核心刚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过分强调现有的成功模式,忽视已经存在的环境变化;面对新的变化的环境,不是通过知识的积累改进和完善惯例,而是试图让环境适应已有的成功惯例.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有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能力理论遇到前所未有的自身发展障碍,不能解释动态市场上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以及为什么某些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
在此背景下,Teece等人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和框架,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2J.该能力强调两方面的内容:“动态”指对企业能力的更新,以使企业经营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第二,“能力”强调战略管理中某些可以保证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重要作用在于整合和配置内外部的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因此,动态能力的本质是企业如何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持续积累所需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观认为动态能力存在于企业的组织流程中,是由企业资产位置及演进路径形成的,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源泉.因此,“动态能力”的战略观认为企业的租金不仅源于企业资产结构和资产的可模仿程度,更源于企业的重塑和变革能力,是通过持续创新带来的熊彼特租金.
同时,资源战略观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发展.随着企业经营的知识化,以知识为主的无形资源逐渐受到重视.企业知识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资源,企业不仅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更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企业的能力,企业能力的核心是知识,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限于企业规模的大小和成本的高低,而在于技术的先进性和产品的创新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多变的环境,从而有效提升竞争优势;知识管理通过激发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等,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管理观的提出,使资源战略观和能力战略观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两者的融合.
4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战略管理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丛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战略管理理论呈现整合的趋势;二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向竞争合作发展,提出了战略网络的思想;三是出现了愿景驱动型管理理论、战略转折点理论和边缘竞争理论等许多新的理论.
随着竞争的全球化和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复杂性使得企业战略的形成必须是多种方法相互融合的结果.企业的战略必须从内部组织、外部环境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公司可被视为市场行为组合和资源组合.利用定位战略观,可以理解市场行为;而通过资源观和能力观,可理解公司如何发展并有效利用资源、能力.两者观点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将它们兼收并蓄的整合战略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从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来考虑,要求我们以竞争战略的观点,分析各种竞争力量,有选择地进入高回报率的行业;从内部组织来考虑,则要求我们整合和发展企业特有的能力和资源,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从两者之问的相互作用来考虑,则必须考虑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匹配问题.研究发现旧J,企业的竞争优势20%是由其所在行业或其选择运作的行业决定的,36%是由公司的特点和业务活动产生的,44%是由宏观因素影响所致.因此,环境因素和公司特点共同决定了公司利润率水平,整合各种战略理论是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同时企业也逐渐认识到,如果想要发展,必须借助外部组织的资源和能力,于是以价值传递、知识和信息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等为纽带的企业关系网建立起来了.战略网络是在有独特性但又相互联系的组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第33卷
之间的长期性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以使网络内部的组织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现实中战略网络关系可表现为战略联盟、产业集群、商业生态系统等各种方式.战略网络的出现,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由对抗竞争转向了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市场竞争常常表现为战略网络内的合作和战略网络间的竞争,同一企业可能同时存在于不同的战略网络中,使整个竞争形势显得更加错综复杂.企业不仅需要考虑建立或选择怎样的战略网络,还需要通过战略行为改善和巩固自己在战略网络中的有利位置,同时,企业还必须努力确保整个网络的健康.因此,战略网络的出现彻底转变了企业对竞争的认识,拓展了单个企业的战略管理空间,使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更多的考虑与利益相关者等外部组织的关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战略行为.
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剧,竞争的国际化和顾客需求的多元化,创新和创造未来日益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战略管理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热点.
1994年couins和Porras提出愿景型企业的概念,愿景型企业既要保持核心价值和核心使命不变,又要使企业战略、经营行为适应环境变化,是企业不断自我更新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而构建和贯彻有效的企业愿景则是成功的关键.企业愿景包括2部分:核心意识形态和远景展望,核心意识形态由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两部分组成,它们表明了企业要实现的价值观和生存目的,是企业永存的信念和精神.远景展望由lO一30年的宏伟、大胆有难度的目标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组成,目的是激发企业去变革、创新和不断追求而期望实现的战略目标.该理论从企业使命、文化、战略及管理的层面,建立了统一的理论框架,总结了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成功管理方法,强调企业共享价值观的特点和管理实证主义的方法,更加注重企业长远追求的战略导向和持续永恒的价值观.
1996年Burgelman和Grove提出了“战略转折点”理论,此理论认为,在环境变化剧烈的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环境变化的剧烈性及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的战略意图和采取的战略行动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常常会导致组织出现战略矛盾,而这种矛盾将会阻止企业的转型,是组织面临“战略转折点”的标志,因此,企业新战略意图的制定依赖于高层领导者从这种战略矛盾与冲突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此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针对动态环境中新战略的制定与形成,提出了以战略矛盾、战略转折点、战略认知为基础的分析框架,明确了高层管理者在其中的作用和适应性学习型组织在转型式战略变革的重要性.
1998年Bro、vn和Eisenhardt合作出版了《边缘竞争》一书,书中指出未来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特征是高速变化和不可预测性,因此,战略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变革进行管理,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变革做出预测;二是对变革做出反应;三是领导变革,即走在变革的前面,甚至是改变竞争的游戏规则.企业应该不断变革管理来构建和调整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一系列不相关的竞争力来彻底地改造企业优势,保持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的微妙平衡.从本质上讲,边缘竞争战略解决了公司在高度变革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上所面临的战略挑战,那就是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公司本身,以取得连续的竞争优势.边缘竞争战略是一种不确定和不可控的战略,甚至是低效率的战略,但在不断变革的市场环境下它却是一种最有效的战略.
事实上,当代战略管理理论还涌现出了许多其它很有影响力的新思想观点:如动态统筹的战略管理思想;基于信息技术的战略管理思想等等;在战略决策过程中逐步融合了复杂性理论、博弈论、模糊优化等思想;在研究方法上引入系统方法论、网络模型分析、人工智能等方法,开始注重对战略研究方法的集成和创新.
5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回顾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总体来说,遵循着以下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
第2期胡元林,缪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HJ.从与竞争环境的关系来看,从环境决定企业转变为企业要适应环境,进一步发展为企业选择环境,再到企业要主动改造环境.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结合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规律,未来战略管理理论将体现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1)战略管理理论的动态化趋势.战略管理研究具有显著的环境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瞬息万变且变化速度加快、全球化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柔性战略、战略变革、学习型组织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的学习功能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体现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将更多地研究适应全球经济动态变化的战略管理理论,由此会引起企业的组织、人事、制度结构以及生产流程等环节朝着动态战略或合作战略的框架下的新型战略组织演化.
2)研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宽.战略管理研究涉及众多学科.斯达巴克认为所有与组织有关的文献都对战略管理研究有所贡献,明兹博格甚至把这一范围拓展到所有学科领域.而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的加强,产业经济学,尤其是建立在博弈论之上的产业经济学,可能是今后战略管理研究主要的理论基础;进化经济学估计也将产生较大影响.此外,社会关系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正在逐步渗透到战略管理领域.为增强战略柔性以实现对组织的快速调整和变革,战略整合就应放到一个动态的相关环境中进行考虑.这种突变的、不可逆的、非线性的变化是复杂性的显著特征,使复杂性理论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运用受到重视.
3)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各学派的不断融合.在战略管理内容上,不仅关注企业能力与资源的积累、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合作与竞争的并重、战略架构的预见构造等,还将不断深化探讨公司愿景、组织学习、知识管理、文化管理、创新管理等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与挑战.同时随着研究理论基础的拓宽,虽然在今后的一定时间内各个学派仍然并存,但在初显轮廓的新的战略管理主流范式中,各种理论学派将进一步呈现整合趋势.
4)战略研究方法趋向多种方法的整合.企业战略理论是实践导向的学问.它的发展,一方面源于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另一方面源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和丰富.企业战略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学科尤其是“近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论体系,这些方法包括产业组织经济学方法、企业文化学方法、博弈论方法、企业经济学方法、系统论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等.未来的战略管理必须面向不确定性环境,适应环境的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适应性与发展性,并提出各种状态下进行博弈的对策或规则.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寻求方法上的突破,这种突破来自以博弈论为主要分析工具,并把其它相关的学科或理论加以有效整合HqJ,从而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理性分析与非理性分析、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c.K.Pmh枷,Gary
1997,7:509—533.HaInel.’n坨C0咒Competenceofthe[2]TeeceD删d,GaryPis肌o,AmySh眦n.帅icCorpomtion….HaⅣardB璐inessReview,1990,79—91-c印abilides锄ds嘶tegicM蚰agemem[J].StrategicM锄agememJo哪a1.
[3]A.M.McGall蛐,c锄petid∞,s弧te影蚰dbusin髓spe南彻ance[J].califomiam姗agement陀“ew,199r7,41(3):74—101.[4]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7—12.
[5]简兆权,李垣.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科学管理研究,1999(6):49—52.
[6]张红兵,和金生.战略管理理论的演绎和展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20—23.
[7]唐春晖.战略管理理论演化——企业战略观的发展与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4(10):150一152.
[8】姜秀珍.中国企事业跨国并购融资新范式——京东方杠杆融资案的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31(2):90—94.
第2期胡元林,缪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HJ.从与竞争环境的关系来看,从环境决定企业转变为企业要适应环境,进一步发展为企业选择环境,再到企业要主动改造环境.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结合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规律,未来战略管理理论将体现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1)战略管理理论的动态化趋势.战略管理研究具有显著的环境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瞬息万变且变化速度加快、全球化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柔性战略、战略变革、学习型组织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的学习功能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体现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将更多地研究适应全球经济动态变化的战略管理理论,由此会引起企业的组织、人事、制度结构以及生产流程等环节朝着动态战略或合作战略的框架下的新型战略组织演化.
2)研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宽.战略管理研究涉及众多学科.斯达巴克认为所有与组织有关的文献都对战略管理研究有所贡献,明兹博格甚至把这一范围拓展到所有学科领域.而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的加强,产业经济学,尤其是建立在博弈论之上的产业经济学,可能是今后战略管理研究主要的理论基础;进化经济学估计也将产生较大影响.此外,社会关系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正在逐步渗透到战略管理领域.为增强战略柔性以实现对组织的快速调整和变革,战略整合就应放到一个动态的相关环境中进行考虑.这种突变的、不可逆的、非线性的变化是复杂性的显著特征,使复杂性理论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运用受到重视.
3)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各学派的不断融合.在战略管理内容上,不仅关注企业能力与资源的积累、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合作与竞争的并重、战略架构的预见构造等,还将不断深化探讨公司愿景、组织学习、知识管理、文化管理、创新管理等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与挑战.同时随着研究理论基础的拓宽,虽然在今后的一定时间内各个学派仍然并存,但在初显轮廓的新的战略管理主流范式中,各种理论学派将进一步呈现整合趋势.
4)战略研究方法趋向多种方法的整合.企业战略理论是实践导向的学问.它的发展,一方面源于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另一方面源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和丰富.企业战略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学科尤其是“近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论体系,这些方法包括产业组织经济学方法、企业文化学方法、博弈论方法、企业经济学方法、系统论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等.未来的战略管理必须面向不确定性环境,适应环境的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适应性与发展性,并提出各种状态下进行博弈的对策或规则.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寻求方法上的突破,这种突破来自以博弈论为主要分析工具,并把其它相关的学科或理论加以有效整合HqJ,从而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理性分析与非理性分析、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c.K.Pmh枷,Gary
1997,7:509—533.HaInel.’n坨C0咒Competenceofthe[2]TeeceD删d,GaryPis肌o,AmySh眦n.帅icCorpomtion….HaⅣardB璐inessReview,1990,79—91-c印abilides锄ds嘶tegicM蚰agemem[J].StrategicM锄agememJo哪a1.
[3]A.M.McGall蛐,c锄petid∞,s弧te影蚰dbusin髓spe南彻ance[J].califomiam姗agement陀“ew,199r7,41(3):74—101.[4]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7—12.
[5]简兆权,李垣.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科学管理研究,1999(6):49—52.
[6]张红兵,和金生.战略管理理论的演绎和展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20—23.
[7]唐春晖.战略管理理论演化——企业战略观的发展与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4(10):150一152.
[8】姜秀珍.中国企事业跨国并购融资新范式——京东方杠杆融资案的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31(2):90—94.
万方数据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胡元林, 缪斌, HU Yuan-lin, MIAO Bin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ANDTECHNOLOGY)2008,33(2)0次
参考文献(8条)
1.C.K.Prabald.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1990
2.Teece David.Gary Pisano.Amy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7
3.A.M.McGahan Competition,Strateg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1997(03)
4.汪涛.万健坚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期刊论文]-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03)
5.简兆权.李垣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1999(06)
6.张红兵.和金生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绎和展望[期刊论文]-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7.唐春晖 战略管理理论演化--企业战略观的发展与比较[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04(10)
8.姜秀珍 中国企事业跨国并购融资新范式--京东方杠杆融资案的启示[期刊论文]-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02)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 唐春晖 战略管理理论演化--企业战略观的发展与比较 -生产力研究2004,""(10)
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定位战略现、资源战略观与能力战略观是战略管理理论形成的三个主要学派.本文对这三种战略观的发展及主要观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分析,认为三种观点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管理者在实践中应根据环境,综合各种战略观来选择适合的战略.
2.学位论文 陈世发 红壤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演变规律及治理范式研究 2009
长期以来,水土流失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红壤退化地生态恢复是研究热点,本文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红壤退化地长汀县朱溪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和遥感技术,对朱溪河小流域进行地形因子、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治理措施等研究,并对土壤侵蚀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小流域内不同地形因子、土壤植被、治理措施条件下水土流失演变规律,结合红壤小流域开发治理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治理范式,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和治理范式在红壤小流域土壤侵蚀适用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在整体经营管理中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为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99~2007年间,朱溪河小流域土壤侵蚀面积逐渐下降,无明显侵蚀面积上升,土壤侵蚀强度等级明显降低,以降低一个等级为主,从地形因子看,水土流失集中于高程300~450m,坡度8~15°的范围内,阳坡分布范围大,流失重;针对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特征与规律,提出循环经济范式、复合农林经营范式、林地水土流失治理范式和崩岗治理范式等,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并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红壤退化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
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河床抬高、江河淤塞、洪水泛滥、养分流失、土地退化、加剧贫困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是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我国南方红壤退化地仅次于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决定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慢、流失重、侵蚀类型多样和边破坏边治理的现象严重。加强对红壤退化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控制关系到红壤退化地的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
小流域为尺度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越发得到重视,以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严重的朱溪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朱溪河小流域被列入全国30条典型小流域,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工程和长汀县首批重点治理的小流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空间数据采集,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定量评价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及效果,同时针对朱溪河小流域特征,考虑整个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提出水土流失治理范式,对整个红壤退化地的水土流失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是在国家973项目专题“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及机理研究”的支持下,利用3S技术,建立朱溪河小流域数据库,纵向分析朱溪河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范围等变化,提出适合整个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治理的范式,并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朱溪河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运用3S技术,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定位观测的资料,建立朱溪河小流域数据库系统。以时间尺度对不同时期朱溪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朱溪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先天发育不足(自然因素)和后天营养不良(人为因素);
(2)从朱溪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时间演变规律来看,朱溪河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先升后降,呈抛物线形发展态势,与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发展趋势大致相吻合。
(3)朱溪河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年内变化规律与降水量年内分布规律大致相同,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总体呈现双峰型,梅雨季4~6月与台风季8~9月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
(4)选用1999年、2003年和2007年3个时段土壤侵蚀图,对朱溪河小流域土壤侵蚀数量、空间位置方向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无明显侵蚀面积上升,土壤侵蚀面积逐渐下降,与治理措施及治理程度相关。从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的变化看,侵蚀等级一半左右保持不变。在变化的部分,又以降低一个等级为主,尤其以强度土壤侵蚀降低最为明显,土壤侵蚀已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空间上看,小流域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上游次之,下游水土流失相对较轻。
(5)从朱溪河小流域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耦合关系上来看:水土流失分布于地势起伏较小的丘陵地带,海拔大多在300~450m的范围内,人类活动强烈,植被长期受到破坏,加上未能及时修复导致水土流失,是治理的关键所在;从坡向上看,阳坡和半阳坡土壤侵蚀较阴坡和半阴坡严重。
(6)从植被、土壤和土地利用与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的关系看:植被覆盖度越高,水土流失越轻,但“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空中绿化”现
象存在,需避免林下流的现象;从土壤类型看,侵蚀红壤的土壤侵蚀率较高,减少对土壤扰动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从土地类型来看,土壤侵蚀分布与土地利用分布是相互关联的,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
2、从红壤退化区的宏观尺度出发,以朱溪河小流域的微观尺度对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治理范式进行剖析,结果表明:
(1)循环经济范式是从资源观、生态观和价值观入手,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经济的一种效益良好范式,主要集中于以农村居民点为中心,充分利用闲暇劳动力的基础上进行水土流失治理。
(2)复合农林经营范式应用复合农林业经营,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农林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它是解决我国农耕地减少,防治水土流失,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主要集中于坡度适中、高度350~450m、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
(3)林地水土流失治理范式由于林下植被退化,土壤流失,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现象,尤其是红壤退化地“空中绿化”现象严重。主要集中于离海拔高度、坡度较大的区域,但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区域。
(4)崩岗治理范式是水土流失治理关键之一,崩岗是存在于我国南方红壤区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形式,是红壤退化地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对崩岗的治理一般采取上截、中间削和下堵的方法进行治理,可以将崩岗区变成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区、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多种经营区,甚至还可以将它变成工业园区等。
3、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小流域尺度,把生态足迹作为衡量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同时引入小流域生态安全的概念,对朱溪河小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朱溪河小流域生态足迹需求不断上升,生态承载力逐渐下降,生态赤字逐渐增大。从生态压力指数看,朱溪河小流域生态压力处于极不安全状态,从生态占用指数看,朱溪河小流域经济水平较低,发展较快,从生态经济协调性看,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较差,并提出提高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少生态赤字的措施和对策。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mlgdxxb20080202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17日
第33卷第2期
2008年4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JoumalofKunmingV01.33andNo.2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ScienceTechnology)Apr.2008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胡元林,缪斌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摘要:在回顾战略管理理论演进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演变规律,认
为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正在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未来的
战略管理理论呈现动态化趋势,其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理论基础,完善研究内容和整合研究方法.
关键词:定位观;资源观;能力观;演变规律;战略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5X(2008)02一0095—05
EVolutionandDeVelopmentTrendofCorporateStrategyTheories
HUYuan.Iin.MIAOBin
(‰uhy
lawareofM锄agement眦dEcon锄ic8,K啪ingunive墙ityofscienceand’IkhIlolog),,KunIIling650093,Chim)overA1bs昀et:The
bal髓ced
scope,toeVolutionofs协negicm吼agementisfirstreviewedinmispaper.1t8cuⅡenttlleorie8andev01utiondiscussed.histhenputforwardt}latt}lebalancedandpredictablepa讹misbeingtakenanduncertainoneby粕im—andt11atfuturet0tlle矗eswillbemoredyn跏ic.Therefore,itisnecessaryt0widentheperfbcttllecontent,andintegrateme出odsintllisfield.
Keywor出;:posi廿oIlillg、,iew;resou_Ic鹤一ktseddle0巧;capabili哆theo巧;evoludonlaw;gmIte西cm孤agementtlleofyO引言
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战略管理学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集中于将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与企业内部的实力弱点之间的有效结合上,战略管理理论呈现动态演变的特点.而任何一种战略管理理论都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适应当时特定的外界环境条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发展起来的.本文沿着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论述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析.
1企业竞争优势的静态外生论——定位战略观
肯尼斯・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公司的战略思想,并将战略定义为公司能够做的(组织优势和劣势)与可能做的(环境机会与威胁)之间的匹配,提出了SwOT分析框架,认为在分析竞争优势源泉时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同样重要.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战略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基本研究框架的形成,为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从Sw0T分析框架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它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方法与手段显得比较滞后,特别是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相对而言就显得更加薄弱,成为SwOT分析框架中著名的“内部空白”(B椰ey,1995),主要表现在企业很难确定什么是企业的强项和弱项.
在20世纪7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分析框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把产业经济学的逻辑引入到战略管理研究中,波特功不可没.应用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波特构建了一个用于理解产业结构的分析框架,提出了5力模型.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取决于其所处产业的
收稿日期:200r7—09—23.基金项目:云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5Iu(12)
第一作者简介:胡元林(1971一),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E—mail:huyuaIIHl】2000@126.com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第33卷
盈利潜力,而一个产业的盈利潜力又取决于这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及其背后的结构型力量,即影响竞争的五种力量(新加入者的威胁、企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企业顾客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企业面临的竞争态势,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一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就在于使企业在产业内部获得最佳位置,并通过影响和作用于各种市场竞争力量来保护这一位置(Porter,1980).很明显,5力模型的经济租金是垄断租金,当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在要素市场或产品市场)阻止力图将经济租金降为零的竞争力发挥作用时,该企业就获得了租金(Teece,1997),也就是说决定企业竞争优势与利润的根本因素是存在于企业之外的产业竞争结构,归根结底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外生的.定位观开辟了新的分析框架,将战略管理领域引向了另外一条道路,即从同样看重外部条件和内部能力转向仅仅重视外部条件.但与此相关的一个经验实证得出的结论却全然不同:对美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表明,美国企业的产业内利润率差异要比产业之间的利润率差异大得多(Rumelt,1982).这推翻了波特的产业吸引力或盈利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决定因素的观点.与此同时,企业面临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稳定的经济环境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动态复杂的商业环境.基于对波特5力模型的反思,许多学者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角度讨论企业的成长和竞争行为,由此战略分析的重点转向企业内部并推动了“资源观”与“能力观”的提出,并发展成为目前战略管理领域中的主要理论前沿.2企业竞争优势的静态内生论——资源战略观
由沃纳菲尔特于1984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基于资源的企业观”是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对于企业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这标志着企业战略理论进入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阶段.该理论认为,相近的竞争对手异质性的市场位置来自于每一个企业特有的一组资源和能力.并非所有的企业资源都具有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具备以下4个特征: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完全模仿的、无可替代的(Bamey,1991).资源在企业之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租金是资源基础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同于将价格置于生产边际成本之上而获得的垄断利润,而是指通过拥有独一无二的资源而能够比竞争者降低生产边际成本获得的理查德租金.
资源战略观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从企业外部的产品市场层面引向了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层面.然而,大量基于资源观的理论研究通常都将企业资源的异质性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学者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内生的资源异质性动态变化在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这种隐含假定所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资源转换的作用,而这一转化过程恰恰是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此外,企业环境的变化也会要求企业能够及时地调整其资源结构和配置模式,这也可能使原来一些可持续使用的资源价值大大降低.从实践中也不难发现,单纯拥有资源并不能保证竞争优势的发展或者价值创造.而且,那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独特性或优越性的资源,如果能够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有效匹配,那么它们就会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概括而言,对于资源战略观的主要批评是:①由于过分依赖均衡分析,基于资源的观点有强烈的静态分析倾向,缺乏对资源产生过程的分析;②基于资源的观点未能考虑环境的不确定性.针对这些理论缺陷,学者们在传统的资源观基础上,不断探索、开发新的研究框架来解决存在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能力观”和“知识观”理论.
3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内生论——能力战略观和知识管理观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吁轶以普拉哈拉德、哈默等人为代表所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逐渐兴起.该理论认为,从本质上看,企业是一个能力的综合体.企业的基本要素,无论是有形物质资源还是无形的规则资源,对企业而言只是表面的和载体性质的构成要素,唯有蕴藏在物质资源和规则资源背后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活的优势,是企业决策和创新的源泉.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该学派还强调了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的学识”【lJ.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决定了企业多元化战
第2期胡元林,缪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略和跨国战略的广度和深度.这种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开发新市场和新产品,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核心能力观点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成长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与市场,能够较为透彻地解释有些企业为什么能长期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的市场回报.但随着核心能力理论的快速发展,核心能力的一些局限性也浮现了出来.Leonard一_Banon(1992)提出了核心能力存在核心刚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过分强调现有的成功模式,忽视已经存在的环境变化;面对新的变化的环境,不是通过知识的积累改进和完善惯例,而是试图让环境适应已有的成功惯例.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有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能力理论遇到前所未有的自身发展障碍,不能解释动态市场上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以及为什么某些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
在此背景下,Teece等人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和框架,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2J.该能力强调两方面的内容:“动态”指对企业能力的更新,以使企业经营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第二,“能力”强调战略管理中某些可以保证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重要作用在于整合和配置内外部的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因此,动态能力的本质是企业如何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持续积累所需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观认为动态能力存在于企业的组织流程中,是由企业资产位置及演进路径形成的,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源泉.因此,“动态能力”的战略观认为企业的租金不仅源于企业资产结构和资产的可模仿程度,更源于企业的重塑和变革能力,是通过持续创新带来的熊彼特租金.
同时,资源战略观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发展.随着企业经营的知识化,以知识为主的无形资源逐渐受到重视.企业知识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资源,企业不仅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更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企业的能力,企业能力的核心是知识,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限于企业规模的大小和成本的高低,而在于技术的先进性和产品的创新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多变的环境,从而有效提升竞争优势;知识管理通过激发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等,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管理观的提出,使资源战略观和能力战略观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两者的融合.
4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战略管理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丛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战略管理理论呈现整合的趋势;二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向竞争合作发展,提出了战略网络的思想;三是出现了愿景驱动型管理理论、战略转折点理论和边缘竞争理论等许多新的理论.
随着竞争的全球化和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复杂性使得企业战略的形成必须是多种方法相互融合的结果.企业的战略必须从内部组织、外部环境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公司可被视为市场行为组合和资源组合.利用定位战略观,可以理解市场行为;而通过资源观和能力观,可理解公司如何发展并有效利用资源、能力.两者观点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将它们兼收并蓄的整合战略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从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来考虑,要求我们以竞争战略的观点,分析各种竞争力量,有选择地进入高回报率的行业;从内部组织来考虑,则要求我们整合和发展企业特有的能力和资源,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从两者之问的相互作用来考虑,则必须考虑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匹配问题.研究发现旧J,企业的竞争优势20%是由其所在行业或其选择运作的行业决定的,36%是由公司的特点和业务活动产生的,44%是由宏观因素影响所致.因此,环境因素和公司特点共同决定了公司利润率水平,整合各种战略理论是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同时企业也逐渐认识到,如果想要发展,必须借助外部组织的资源和能力,于是以价值传递、知识和信息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等为纽带的企业关系网建立起来了.战略网络是在有独特性但又相互联系的组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第33卷
之间的长期性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以使网络内部的组织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现实中战略网络关系可表现为战略联盟、产业集群、商业生态系统等各种方式.战略网络的出现,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由对抗竞争转向了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市场竞争常常表现为战略网络内的合作和战略网络间的竞争,同一企业可能同时存在于不同的战略网络中,使整个竞争形势显得更加错综复杂.企业不仅需要考虑建立或选择怎样的战略网络,还需要通过战略行为改善和巩固自己在战略网络中的有利位置,同时,企业还必须努力确保整个网络的健康.因此,战略网络的出现彻底转变了企业对竞争的认识,拓展了单个企业的战略管理空间,使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更多的考虑与利益相关者等外部组织的关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战略行为.
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剧,竞争的国际化和顾客需求的多元化,创新和创造未来日益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战略管理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热点.
1994年couins和Porras提出愿景型企业的概念,愿景型企业既要保持核心价值和核心使命不变,又要使企业战略、经营行为适应环境变化,是企业不断自我更新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而构建和贯彻有效的企业愿景则是成功的关键.企业愿景包括2部分:核心意识形态和远景展望,核心意识形态由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两部分组成,它们表明了企业要实现的价值观和生存目的,是企业永存的信念和精神.远景展望由lO一30年的宏伟、大胆有难度的目标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组成,目的是激发企业去变革、创新和不断追求而期望实现的战略目标.该理论从企业使命、文化、战略及管理的层面,建立了统一的理论框架,总结了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成功管理方法,强调企业共享价值观的特点和管理实证主义的方法,更加注重企业长远追求的战略导向和持续永恒的价值观.
1996年Burgelman和Grove提出了“战略转折点”理论,此理论认为,在环境变化剧烈的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环境变化的剧烈性及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的战略意图和采取的战略行动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常常会导致组织出现战略矛盾,而这种矛盾将会阻止企业的转型,是组织面临“战略转折点”的标志,因此,企业新战略意图的制定依赖于高层领导者从这种战略矛盾与冲突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此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针对动态环境中新战略的制定与形成,提出了以战略矛盾、战略转折点、战略认知为基础的分析框架,明确了高层管理者在其中的作用和适应性学习型组织在转型式战略变革的重要性.
1998年Bro、vn和Eisenhardt合作出版了《边缘竞争》一书,书中指出未来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特征是高速变化和不可预测性,因此,战略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变革进行管理,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变革做出预测;二是对变革做出反应;三是领导变革,即走在变革的前面,甚至是改变竞争的游戏规则.企业应该不断变革管理来构建和调整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一系列不相关的竞争力来彻底地改造企业优势,保持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的微妙平衡.从本质上讲,边缘竞争战略解决了公司在高度变革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上所面临的战略挑战,那就是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公司本身,以取得连续的竞争优势.边缘竞争战略是一种不确定和不可控的战略,甚至是低效率的战略,但在不断变革的市场环境下它却是一种最有效的战略.
事实上,当代战略管理理论还涌现出了许多其它很有影响力的新思想观点:如动态统筹的战略管理思想;基于信息技术的战略管理思想等等;在战略决策过程中逐步融合了复杂性理论、博弈论、模糊优化等思想;在研究方法上引入系统方法论、网络模型分析、人工智能等方法,开始注重对战略研究方法的集成和创新.
5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回顾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总体来说,遵循着以下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
第2期胡元林,缪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HJ.从与竞争环境的关系来看,从环境决定企业转变为企业要适应环境,进一步发展为企业选择环境,再到企业要主动改造环境.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结合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规律,未来战略管理理论将体现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1)战略管理理论的动态化趋势.战略管理研究具有显著的环境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瞬息万变且变化速度加快、全球化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柔性战略、战略变革、学习型组织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的学习功能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体现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将更多地研究适应全球经济动态变化的战略管理理论,由此会引起企业的组织、人事、制度结构以及生产流程等环节朝着动态战略或合作战略的框架下的新型战略组织演化.
2)研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宽.战略管理研究涉及众多学科.斯达巴克认为所有与组织有关的文献都对战略管理研究有所贡献,明兹博格甚至把这一范围拓展到所有学科领域.而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的加强,产业经济学,尤其是建立在博弈论之上的产业经济学,可能是今后战略管理研究主要的理论基础;进化经济学估计也将产生较大影响.此外,社会关系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正在逐步渗透到战略管理领域.为增强战略柔性以实现对组织的快速调整和变革,战略整合就应放到一个动态的相关环境中进行考虑.这种突变的、不可逆的、非线性的变化是复杂性的显著特征,使复杂性理论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运用受到重视.
3)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各学派的不断融合.在战略管理内容上,不仅关注企业能力与资源的积累、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合作与竞争的并重、战略架构的预见构造等,还将不断深化探讨公司愿景、组织学习、知识管理、文化管理、创新管理等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与挑战.同时随着研究理论基础的拓宽,虽然在今后的一定时间内各个学派仍然并存,但在初显轮廓的新的战略管理主流范式中,各种理论学派将进一步呈现整合趋势.
4)战略研究方法趋向多种方法的整合.企业战略理论是实践导向的学问.它的发展,一方面源于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另一方面源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和丰富.企业战略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学科尤其是“近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论体系,这些方法包括产业组织经济学方法、企业文化学方法、博弈论方法、企业经济学方法、系统论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等.未来的战略管理必须面向不确定性环境,适应环境的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适应性与发展性,并提出各种状态下进行博弈的对策或规则.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寻求方法上的突破,这种突破来自以博弈论为主要分析工具,并把其它相关的学科或理论加以有效整合HqJ,从而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理性分析与非理性分析、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c.K.Pmh枷,Gary
1997,7:509—533.HaInel.’n坨C0咒Competenceofthe[2]TeeceD删d,GaryPis肌o,AmySh眦n.帅icCorpomtion….HaⅣardB璐inessReview,1990,79—91-c印abilides锄ds嘶tegicM蚰agemem[J].StrategicM锄agememJo哪a1.
[3]A.M.McGall蛐,c锄petid∞,s弧te影蚰dbusin髓spe南彻ance[J].califomiam姗agement陀“ew,199r7,41(3):74—101.[4]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7—12.
[5]简兆权,李垣.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科学管理研究,1999(6):49—52.
[6]张红兵,和金生.战略管理理论的演绎和展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20—23.
[7]唐春晖.战略管理理论演化——企业战略观的发展与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4(10):150一152.
[8】姜秀珍.中国企事业跨国并购融资新范式——京东方杠杆融资案的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31(2):90—94.
第2期胡元林,缪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HJ.从与竞争环境的关系来看,从环境决定企业转变为企业要适应环境,进一步发展为企业选择环境,再到企业要主动改造环境.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结合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规律,未来战略管理理论将体现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1)战略管理理论的动态化趋势.战略管理研究具有显著的环境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瞬息万变且变化速度加快、全球化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柔性战略、战略变革、学习型组织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的学习功能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体现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将更多地研究适应全球经济动态变化的战略管理理论,由此会引起企业的组织、人事、制度结构以及生产流程等环节朝着动态战略或合作战略的框架下的新型战略组织演化.
2)研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宽.战略管理研究涉及众多学科.斯达巴克认为所有与组织有关的文献都对战略管理研究有所贡献,明兹博格甚至把这一范围拓展到所有学科领域.而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的加强,产业经济学,尤其是建立在博弈论之上的产业经济学,可能是今后战略管理研究主要的理论基础;进化经济学估计也将产生较大影响.此外,社会关系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正在逐步渗透到战略管理领域.为增强战略柔性以实现对组织的快速调整和变革,战略整合就应放到一个动态的相关环境中进行考虑.这种突变的、不可逆的、非线性的变化是复杂性的显著特征,使复杂性理论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运用受到重视.
3)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各学派的不断融合.在战略管理内容上,不仅关注企业能力与资源的积累、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合作与竞争的并重、战略架构的预见构造等,还将不断深化探讨公司愿景、组织学习、知识管理、文化管理、创新管理等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与挑战.同时随着研究理论基础的拓宽,虽然在今后的一定时间内各个学派仍然并存,但在初显轮廓的新的战略管理主流范式中,各种理论学派将进一步呈现整合趋势.
4)战略研究方法趋向多种方法的整合.企业战略理论是实践导向的学问.它的发展,一方面源于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另一方面源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和丰富.企业战略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学科尤其是“近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论体系,这些方法包括产业组织经济学方法、企业文化学方法、博弈论方法、企业经济学方法、系统论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等.未来的战略管理必须面向不确定性环境,适应环境的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适应性与发展性,并提出各种状态下进行博弈的对策或规则.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寻求方法上的突破,这种突破来自以博弈论为主要分析工具,并把其它相关的学科或理论加以有效整合HqJ,从而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理性分析与非理性分析、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c.K.Pmh枷,Gary
1997,7:509—533.HaInel.’n坨C0咒Competenceofthe[2]TeeceD删d,GaryPis肌o,AmySh眦n.帅icCorpomtion….HaⅣardB璐inessReview,1990,79—91-c印abilides锄ds嘶tegicM蚰agemem[J].StrategicM锄agememJo哪a1.
[3]A.M.McGall蛐,c锄petid∞,s弧te影蚰dbusin髓spe南彻ance[J].califomiam姗agement陀“ew,199r7,41(3):74—101.[4]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7—12.
[5]简兆权,李垣.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科学管理研究,1999(6):49—52.
[6]张红兵,和金生.战略管理理论的演绎和展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20—23.
[7]唐春晖.战略管理理论演化——企业战略观的发展与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4(10):150一152.
[8】姜秀珍.中国企事业跨国并购融资新范式——京东方杠杆融资案的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31(2):90—94.
万方数据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胡元林, 缪斌, HU Yuan-lin, MIAO Bin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ANDTECHNOLOGY)2008,33(2)0次
参考文献(8条)
1.C.K.Prabald.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1990
2.Teece David.Gary Pisano.Amy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7
3.A.M.McGahan Competition,Strateg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1997(03)
4.汪涛.万健坚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期刊论文]-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03)
5.简兆权.李垣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1999(06)
6.张红兵.和金生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绎和展望[期刊论文]-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7.唐春晖 战略管理理论演化--企业战略观的发展与比较[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04(10)
8.姜秀珍 中国企事业跨国并购融资新范式--京东方杠杆融资案的启示[期刊论文]-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02)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 唐春晖 战略管理理论演化--企业战略观的发展与比较 -生产力研究2004,""(10)
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定位战略现、资源战略观与能力战略观是战略管理理论形成的三个主要学派.本文对这三种战略观的发展及主要观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分析,认为三种观点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管理者在实践中应根据环境,综合各种战略观来选择适合的战略.
2.学位论文 陈世发 红壤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演变规律及治理范式研究 2009
长期以来,水土流失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红壤退化地生态恢复是研究热点,本文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红壤退化地长汀县朱溪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和遥感技术,对朱溪河小流域进行地形因子、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治理措施等研究,并对土壤侵蚀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小流域内不同地形因子、土壤植被、治理措施条件下水土流失演变规律,结合红壤小流域开发治理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治理范式,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和治理范式在红壤小流域土壤侵蚀适用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在整体经营管理中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为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99~2007年间,朱溪河小流域土壤侵蚀面积逐渐下降,无明显侵蚀面积上升,土壤侵蚀强度等级明显降低,以降低一个等级为主,从地形因子看,水土流失集中于高程300~450m,坡度8~15°的范围内,阳坡分布范围大,流失重;针对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特征与规律,提出循环经济范式、复合农林经营范式、林地水土流失治理范式和崩岗治理范式等,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并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红壤退化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
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河床抬高、江河淤塞、洪水泛滥、养分流失、土地退化、加剧贫困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是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我国南方红壤退化地仅次于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决定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慢、流失重、侵蚀类型多样和边破坏边治理的现象严重。加强对红壤退化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控制关系到红壤退化地的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
小流域为尺度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越发得到重视,以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严重的朱溪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朱溪河小流域被列入全国30条典型小流域,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工程和长汀县首批重点治理的小流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空间数据采集,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定量评价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及效果,同时针对朱溪河小流域特征,考虑整个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提出水土流失治理范式,对整个红壤退化地的水土流失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是在国家973项目专题“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及机理研究”的支持下,利用3S技术,建立朱溪河小流域数据库,纵向分析朱溪河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范围等变化,提出适合整个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治理的范式,并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朱溪河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运用3S技术,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定位观测的资料,建立朱溪河小流域数据库系统。以时间尺度对不同时期朱溪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朱溪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先天发育不足(自然因素)和后天营养不良(人为因素);
(2)从朱溪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时间演变规律来看,朱溪河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先升后降,呈抛物线形发展态势,与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发展趋势大致相吻合。
(3)朱溪河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年内变化规律与降水量年内分布规律大致相同,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总体呈现双峰型,梅雨季4~6月与台风季8~9月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
(4)选用1999年、2003年和2007年3个时段土壤侵蚀图,对朱溪河小流域土壤侵蚀数量、空间位置方向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无明显侵蚀面积上升,土壤侵蚀面积逐渐下降,与治理措施及治理程度相关。从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的变化看,侵蚀等级一半左右保持不变。在变化的部分,又以降低一个等级为主,尤其以强度土壤侵蚀降低最为明显,土壤侵蚀已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空间上看,小流域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上游次之,下游水土流失相对较轻。
(5)从朱溪河小流域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耦合关系上来看:水土流失分布于地势起伏较小的丘陵地带,海拔大多在300~450m的范围内,人类活动强烈,植被长期受到破坏,加上未能及时修复导致水土流失,是治理的关键所在;从坡向上看,阳坡和半阳坡土壤侵蚀较阴坡和半阴坡严重。
(6)从植被、土壤和土地利用与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的关系看:植被覆盖度越高,水土流失越轻,但“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空中绿化”现
象存在,需避免林下流的现象;从土壤类型看,侵蚀红壤的土壤侵蚀率较高,减少对土壤扰动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从土地类型来看,土壤侵蚀分布与土地利用分布是相互关联的,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
2、从红壤退化区的宏观尺度出发,以朱溪河小流域的微观尺度对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治理范式进行剖析,结果表明:
(1)循环经济范式是从资源观、生态观和价值观入手,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经济的一种效益良好范式,主要集中于以农村居民点为中心,充分利用闲暇劳动力的基础上进行水土流失治理。
(2)复合农林经营范式应用复合农林业经营,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农林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它是解决我国农耕地减少,防治水土流失,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主要集中于坡度适中、高度350~450m、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
(3)林地水土流失治理范式由于林下植被退化,土壤流失,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现象,尤其是红壤退化地“空中绿化”现象严重。主要集中于离海拔高度、坡度较大的区域,但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区域。
(4)崩岗治理范式是水土流失治理关键之一,崩岗是存在于我国南方红壤区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形式,是红壤退化地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对崩岗的治理一般采取上截、中间削和下堵的方法进行治理,可以将崩岗区变成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区、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多种经营区,甚至还可以将它变成工业园区等。
3、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小流域尺度,把生态足迹作为衡量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同时引入小流域生态安全的概念,对朱溪河小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朱溪河小流域生态足迹需求不断上升,生态承载力逐渐下降,生态赤字逐渐增大。从生态压力指数看,朱溪河小流域生态压力处于极不安全状态,从生态占用指数看,朱溪河小流域经济水平较低,发展较快,从生态经济协调性看,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较差,并提出提高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少生态赤字的措施和对策。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mlgdxxb20080202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