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凝古韵丹青写自然

  [鉴宝点评]:作为一个优秀的国画艺术家,一定要超越形而下的模仿活动和眼睛所观的主客对峙局面,使自己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主客交融状态,至情至性,把艺术创作提升为一种“体道”和展露品格的精神活动。邓光奇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精神追求中,不断地纯化自己的表现语言,使作品更加趋向笔墨的本体性能,脱离形似的羁绊,超越肤浅的表象特征,进而达到彰显品格的精神境界。读邓光奇先生的作品,你会感觉到一种艺术上的共鸣,一种思想上的深刻对话。  邓光奇。1944年生,四川成都人。自幼喜书画,1961年毕业于成都美术学校,后从事木刻水印,复制古今名家字画及美术教学等。1985年调入四川省锦城艺术宫从事专业美术工作。曾任美术师及书画艺术研究部主任。师承蜀中陈子庄、吴一峰诸名家。擅长山水、花鸟、金鱼、兼人物、书法。其作品构图严谨、传统功力深厚、富有生活气息和诗意。画风中西兼融自成一格。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艺委会委员、中原书画研究院特聘高级美术师兼客座教授。从艺五十余年来所创作的不少国画作品参加过国内外美术大展,屡获大奖。并发表于报刊及画册。广为海内外人士和机构收藏。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美术学院、桂林市美术家协会、深圳美术家协会先后为其在成都、重庆、桂林、深圳主办个人画展。参加文化部在北京、广州主办举行的中国艺术博览会。传略及作品入编在《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国美术家选集》、《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今日中国美术》、《中国书画名家》等典籍。1994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有《邓光奇画集》和中国邮政明信片之《邓光奇国画作品选》。2010年由国家邮政局与中国集邮总公司制作发行的“和谐中华文化名家专题邮票”,其中包括《邓光奇巴蜀山水画作品》专版邮票,2011年,作品及简历和国内外知名华人艺术家一起被编入大型画册《2010年感动中国艺术人物》。  成都晚报1984年9月16日的一篇题为《志在巴山蜀水中》一访中国国画家邓光奇,其中有这样一段报道,“对不少国画爱好者来说,画家邓光奇的名字是不会感到陌生的,记得在六十年代初,少年邓光奇即从《市郊春色》崭头角于蓉城画坛了。那是一幅山水画,一道溪流穿过金色菜花田,袅袅春烟缭绕于田间的竹篱茅舍,苍劲的古树下是一个横坐牛背的牧童,旁边还有一群在花问逐蝶的孩子,画面洋溢着浓郁的川西平原乡土气息,画虽不十分成熟,但已透露出作者爱美的情感和善于捕捉形象的画家手眼。”他的老师著名画家吴一峰先生在1993年为《邓光奇画集》出版的序言里有这样的评价,“邓光奇的画路宽。基本功扎实,无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及西画都有所涉猎,这与他早年在成都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和后来在木刻水印厂从事书画复制工作中广泛接触古今名家名作以及又回美校任教等有很大的关系,他的思想个性与生活经历,及坚持不懈的艺术精神,形成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风格。由于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免不了在现实生活中招来很多挫折和烦恼,在逆境中他对国画从未失去过希望,邓光奇不是那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或仅靠天赋和机遇的画家他谦虚的说自己是“笨手粗心磨未松”的“苦学派”。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吴凡在1987年由中国美协四川分会为邓光奇画展前言中所写的一段评语:“由于他的性格和工作环境,他没有追求那种张扬踏厉,惊世骇俗的风格,而是基本上运用中国传统的法度来表现他对生活的所见、所感、所爱。在艺术上稳实地迈进着”。这个展览于1987年下半年应四川美术学院邀请赴重庆四川美院美术陈列馆展出,期间由四川美院国画系冯建吴教授亲自为其题写了“积建为雄”四字相赠。四川美院国画系美术评论家李来源教授后来在《成都晚报》撰文评“邓光奇的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之所以为人所称道,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没有忽视过基础的训练和思想生活、情感、技巧的熔铸”。  1991年期间他应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和漓江山水画会邀请赴桂林举办个人画展,画展开幕由著名画家阳太阳为其主持和剪彩,并对其作品展现出的印象题以“笔情”二字相赠。12月20日《桂林日报》又以大篇幅文章介绍:“他来自巴山蜀水,来自花重锦城,他带来的是大江大山的气势,田园茅舍的亲昵和川地人物的风彩”。“他画崇山峻岭飞瀑直下,险滩江流湍急汹涌,风啸长林。幽谷秋色、逆行舟辑冲浪击水。他强调山石的块面,显示它的坚实,在对比、映衬、烘托中营造氛围,以其深厚质朴的画风表现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1993年11月由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为其在深圳博物馆内举行个展时,《深圳特区报》美术专版总第23期选登作品三幅加专版评价到“艺术上,他既从传统中撷取营养又不囿于传统。注重生活积累,以大自然为师,将自已的感情融入作品之中,他的画风内敛而不拘谨,洒脱而不张狂,婉约之中见豪放,浑厚中显清丽,他的作品体现出画家心态和笔墨与表现力调整到同步所创造的一种艺术美的境地。”  1994年秋,在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即将动工之际,为重新体验一下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留下描绘长江三峡旧貌艺术佳作,他作为四川画家中唯一的一位应深圳“情系三峡”画展组委会的邀请而随同全国著名的书画家吴青霞、亚明、陈大羽、沈柔坚、许麟庐、黄润华、李行简、王子武、董小明、朱葵等等同道参加了这次全国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壮游三峡”的艺术活动。共有三次在长江三峡写生体验经历的他积累了丰富的三峡大坝工程蓄水前的原始自然景观的写生画,由此为他打下了山水画创作的生活基础。现在他的这些写生素材成为珍贵的三峡历史画稿。  在邓光奇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很早他就悟出这样的格言诗:“名山大川吾爱游,乡村佳景不放走。呼吸自然新鲜气,艺道生机延年寿。”他曾将走过的峨眉山、乐山、青城山、都江堰、长江三峡、九寨沟、成昆路、卧龙以及桂林等雄奇秀丽与多姿多彩的名山大川和山村田园的佳景尽纳胸中。即饱蘸水墨,寄情笔端,挥洒画幅,陶醉于笔耕乐趣之中。画家笔下的名山大川和农田村舍都富有特色,有的泼墨挥洒,表现出雄奇幽深和气势恢宏的博大境界;有的赋色渲染、洋溢着优美绢秀与清新俊逸的高雅情怀,正如已故著名作家艾芜曾为其题词:“大笔一挥江山增色,精心绘制令人忻悦。”这是对画家邓光奇的山水画的评语。  邓光奇从锦城艺术宫退休后,半隐居青城山麓,借山川之灵秀滋养其艺术,取雅室之斋名为半隐楼,自号半隐楼主人,他写了这样一首诗:“进屋雅室虽不大,临窗一幅天然画。半隐青城山水里,仙风道气入吾家。”在此潜心于他的青城山系列作品的创作。这是画家晚年的一个新起点,“一间小屋一扇窗,可观青城好风光。枕卧林泉宜思想,浓缩精华丹青上。”他用超脱和诗人般的心态观察生活,以再拜名山为吾师的治学精神走“师古人一师造化一师已心”的传承创新之路,“画真情实感,唱动人心曲。”这是画家对艺术追求的思想感情和目标。对大自然他认为这是一个永恒的绘画主题,所以他喜欢画山水,也如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所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可以借景抒情。他从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的勃勃生机中感悟人生和艺术的生命力,“自然主题世永恒,山云树水生命存。多彩生活细体会,终归道心入画境。”从他题画青城山主题创作的诗中是不难看出这一点。当他寻找到一个新的起点,适合表现他的审美个性的山川风物,他更深入苦心地去发掘创造出自己的艺术美。

  [鉴宝点评]:作为一个优秀的国画艺术家,一定要超越形而下的模仿活动和眼睛所观的主客对峙局面,使自己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主客交融状态,至情至性,把艺术创作提升为一种“体道”和展露品格的精神活动。邓光奇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精神追求中,不断地纯化自己的表现语言,使作品更加趋向笔墨的本体性能,脱离形似的羁绊,超越肤浅的表象特征,进而达到彰显品格的精神境界。读邓光奇先生的作品,你会感觉到一种艺术上的共鸣,一种思想上的深刻对话。  邓光奇。1944年生,四川成都人。自幼喜书画,1961年毕业于成都美术学校,后从事木刻水印,复制古今名家字画及美术教学等。1985年调入四川省锦城艺术宫从事专业美术工作。曾任美术师及书画艺术研究部主任。师承蜀中陈子庄、吴一峰诸名家。擅长山水、花鸟、金鱼、兼人物、书法。其作品构图严谨、传统功力深厚、富有生活气息和诗意。画风中西兼融自成一格。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艺委会委员、中原书画研究院特聘高级美术师兼客座教授。从艺五十余年来所创作的不少国画作品参加过国内外美术大展,屡获大奖。并发表于报刊及画册。广为海内外人士和机构收藏。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美术学院、桂林市美术家协会、深圳美术家协会先后为其在成都、重庆、桂林、深圳主办个人画展。参加文化部在北京、广州主办举行的中国艺术博览会。传略及作品入编在《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国美术家选集》、《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今日中国美术》、《中国书画名家》等典籍。1994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有《邓光奇画集》和中国邮政明信片之《邓光奇国画作品选》。2010年由国家邮政局与中国集邮总公司制作发行的“和谐中华文化名家专题邮票”,其中包括《邓光奇巴蜀山水画作品》专版邮票,2011年,作品及简历和国内外知名华人艺术家一起被编入大型画册《2010年感动中国艺术人物》。  成都晚报1984年9月16日的一篇题为《志在巴山蜀水中》一访中国国画家邓光奇,其中有这样一段报道,“对不少国画爱好者来说,画家邓光奇的名字是不会感到陌生的,记得在六十年代初,少年邓光奇即从《市郊春色》崭头角于蓉城画坛了。那是一幅山水画,一道溪流穿过金色菜花田,袅袅春烟缭绕于田间的竹篱茅舍,苍劲的古树下是一个横坐牛背的牧童,旁边还有一群在花问逐蝶的孩子,画面洋溢着浓郁的川西平原乡土气息,画虽不十分成熟,但已透露出作者爱美的情感和善于捕捉形象的画家手眼。”他的老师著名画家吴一峰先生在1993年为《邓光奇画集》出版的序言里有这样的评价,“邓光奇的画路宽。基本功扎实,无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及西画都有所涉猎,这与他早年在成都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和后来在木刻水印厂从事书画复制工作中广泛接触古今名家名作以及又回美校任教等有很大的关系,他的思想个性与生活经历,及坚持不懈的艺术精神,形成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风格。由于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免不了在现实生活中招来很多挫折和烦恼,在逆境中他对国画从未失去过希望,邓光奇不是那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或仅靠天赋和机遇的画家他谦虚的说自己是“笨手粗心磨未松”的“苦学派”。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吴凡在1987年由中国美协四川分会为邓光奇画展前言中所写的一段评语:“由于他的性格和工作环境,他没有追求那种张扬踏厉,惊世骇俗的风格,而是基本上运用中国传统的法度来表现他对生活的所见、所感、所爱。在艺术上稳实地迈进着”。这个展览于1987年下半年应四川美术学院邀请赴重庆四川美院美术陈列馆展出,期间由四川美院国画系冯建吴教授亲自为其题写了“积建为雄”四字相赠。四川美院国画系美术评论家李来源教授后来在《成都晚报》撰文评“邓光奇的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之所以为人所称道,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没有忽视过基础的训练和思想生活、情感、技巧的熔铸”。  1991年期间他应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和漓江山水画会邀请赴桂林举办个人画展,画展开幕由著名画家阳太阳为其主持和剪彩,并对其作品展现出的印象题以“笔情”二字相赠。12月20日《桂林日报》又以大篇幅文章介绍:“他来自巴山蜀水,来自花重锦城,他带来的是大江大山的气势,田园茅舍的亲昵和川地人物的风彩”。“他画崇山峻岭飞瀑直下,险滩江流湍急汹涌,风啸长林。幽谷秋色、逆行舟辑冲浪击水。他强调山石的块面,显示它的坚实,在对比、映衬、烘托中营造氛围,以其深厚质朴的画风表现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1993年11月由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为其在深圳博物馆内举行个展时,《深圳特区报》美术专版总第23期选登作品三幅加专版评价到“艺术上,他既从传统中撷取营养又不囿于传统。注重生活积累,以大自然为师,将自已的感情融入作品之中,他的画风内敛而不拘谨,洒脱而不张狂,婉约之中见豪放,浑厚中显清丽,他的作品体现出画家心态和笔墨与表现力调整到同步所创造的一种艺术美的境地。”  1994年秋,在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即将动工之际,为重新体验一下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留下描绘长江三峡旧貌艺术佳作,他作为四川画家中唯一的一位应深圳“情系三峡”画展组委会的邀请而随同全国著名的书画家吴青霞、亚明、陈大羽、沈柔坚、许麟庐、黄润华、李行简、王子武、董小明、朱葵等等同道参加了这次全国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壮游三峡”的艺术活动。共有三次在长江三峡写生体验经历的他积累了丰富的三峡大坝工程蓄水前的原始自然景观的写生画,由此为他打下了山水画创作的生活基础。现在他的这些写生素材成为珍贵的三峡历史画稿。  在邓光奇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很早他就悟出这样的格言诗:“名山大川吾爱游,乡村佳景不放走。呼吸自然新鲜气,艺道生机延年寿。”他曾将走过的峨眉山、乐山、青城山、都江堰、长江三峡、九寨沟、成昆路、卧龙以及桂林等雄奇秀丽与多姿多彩的名山大川和山村田园的佳景尽纳胸中。即饱蘸水墨,寄情笔端,挥洒画幅,陶醉于笔耕乐趣之中。画家笔下的名山大川和农田村舍都富有特色,有的泼墨挥洒,表现出雄奇幽深和气势恢宏的博大境界;有的赋色渲染、洋溢着优美绢秀与清新俊逸的高雅情怀,正如已故著名作家艾芜曾为其题词:“大笔一挥江山增色,精心绘制令人忻悦。”这是对画家邓光奇的山水画的评语。  邓光奇从锦城艺术宫退休后,半隐居青城山麓,借山川之灵秀滋养其艺术,取雅室之斋名为半隐楼,自号半隐楼主人,他写了这样一首诗:“进屋雅室虽不大,临窗一幅天然画。半隐青城山水里,仙风道气入吾家。”在此潜心于他的青城山系列作品的创作。这是画家晚年的一个新起点,“一间小屋一扇窗,可观青城好风光。枕卧林泉宜思想,浓缩精华丹青上。”他用超脱和诗人般的心态观察生活,以再拜名山为吾师的治学精神走“师古人一师造化一师已心”的传承创新之路,“画真情实感,唱动人心曲。”这是画家对艺术追求的思想感情和目标。对大自然他认为这是一个永恒的绘画主题,所以他喜欢画山水,也如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所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可以借景抒情。他从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的勃勃生机中感悟人生和艺术的生命力,“自然主题世永恒,山云树水生命存。多彩生活细体会,终归道心入画境。”从他题画青城山主题创作的诗中是不难看出这一点。当他寻找到一个新的起点,适合表现他的审美个性的山川风物,他更深入苦心地去发掘创造出自己的艺术美。


相关文章

  • 读我的中国梦有感
  • 读<我的中国梦>有感 这一天,我读了一本叫<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的书.此时此刻,我的心里感慨万千. 以一篇篇文章的形式,介绍了祖国山川许多地方的美丽景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写下了幸福小康新生活,写下了最美中国 ...查看


  • 名人书斋对联
  • 篇一:古代名人书房对联赏析 平时翻书见有名人书室楹联,便随手抄录,日积月累,遂成数百条.这些对联或抒发情感.或戏弄人生.或针砭时事.或表达雅兴.从这些对联中可以探讨出历代学者名人的心情和嗜好,是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 陆 游 万卷 ...查看


  • 生命的灵魂交响
  • "言必行,行必果.韦克明老师回去数月,仍惦记我这个朋友,乃真君子也."癸巳清明期间,我返广州时,将韦克明兄的<墨趣集>一书与他的书法手迹带给广州几位友人,广东鹤山书画院李绍栒秘书长感动地说出这句话. 原来,数 ...查看


  • 远方的家节目单
  • 第1集:舟山海天之间 第2集:千岛之城舟山 第3集:仙山竹海醉宁波 第4集:宁波姚江寻宝 第5集:古韵情长寄绍兴 第6集:西施故里尽珠玑 第7集:磐安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第8集:磐安生活在大山里 第9集:潇洒桐庐 第10集:山水淳安 第11集 ...查看


  • 书房春联大全
  • 书房春联大全 金石乐:书画缘. 笔永健:艺常青. 诗书画:松竹梅. 雁外无书:诗内有天. 词近愈远:意浅偏深. 芝兰气味:湖海襟怀. 博通上下:雅集古今. 友天下士:读古今书. 胸中波澜:笔底风雷. 广撷众彩:博览群收. 砚磨雾起:笔染云生 ...查看


  • 读启蒙经典[千字文]有感
  • 近日单位组织人人讲一课活动,我选的是国学经典<千字文>,通过通读理解<千字文>内容,对古代的优秀文化我们确实了解甚少,下面是本人读过以后的一点感受,和朋友们共勉题目是<曾 经> 曾   经 曾经穿越千年的 ...查看


  • 2012新春对联:最新新春对联
  • 龙吟虎啸;腊尽春归. 龙腾瑞气;燕舞春风. 龙腾瑞气;凤舞春风. 龙兴华夏;兔跃阳春. 砚生云海;笔舞龙蛇. 人有鸿鹄志;国呈龙虎姿. 人展鲲鹏志;国呈龙虎姿. 大泽龙方蛰;中华景永春. 万众思改革;群龙志腾飞. 万方春浩荡;四海龙腾飞. ...查看


  • 服装设计主题
  • 古·尚结缘 谁说笔墨不时尚 谁说颜彩不出众 传统唯美的水墨创意是中国艺术乃至世界艺术的一大奇迹 飘逸的笔锋 幽雅的笔触 它不再是一方纸上静态的完美 而是时尚服饰上动态的华美 古典却不古老 时尚而又脱俗 笔墨元素的融入 让今晚吹起了一股古·尚 ...查看


  • 丹青难写是精神
  • 丹青难写是精神 认识武老师,那还是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只见宽敞的会议室内,人头攒动,翰墨飘香.抬眼望去一位长者凝神静气贮立桌旁,时而凝重迟缓,时而笔若蛟龙.其精彩的书法表演迎来了书法爱好者的阵阵掌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武老师的交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