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X i n yang N or m a lUniversity 第30卷 第1期 2010年1月 (Ph ilos . &Soc . Sc. i Edi. t ) Vo. l 30N o . 1Jan . 2010 历史研究
试析建筑对威尼斯文化记忆的重构
刘华英, 罗玉兰
1
2
(1. 绵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旅游管理系, 四川绵阳621000; 2. 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 陕西宝鸡721007)
摘 要:建筑是文化记忆的媒介, 它既能传承历史, 又能在社会应用中构成过去, 从而与文本一样, 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起了桥梁, 威尼斯建筑风格的演变是对这一观点的很好注解。威尼斯建筑历经拜占庭式、哥特式、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 它们在某个时期的广泛流行与当时威尼
斯具体的政治诉求相一致。
关键词:建筑; 文化记忆; 媒介; 威尼斯
中图分类号:K546.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0) 01-0153-04
何谓文化记忆? 根据扬 阿斯曼的定义: 它是每个社会和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重新使用的全部文字材料、图片和礼仪仪式 的总和。 它有两种
存在形式:一种是潜在形式, 即以档案资料、图片和行为模式中储存的知识的形式存在。另一种是现实形式, 即以符合当前利益的、可用的知识形式存在。它们是为了形成传统这个目的而制作出来的。虽然扬 阿斯曼没有直接提到建筑, 但显然建筑与档案资料、图片等一样, 都是文化记忆的媒介。它们传承历史, 在社会应用中构成过去。通过对它们的 呵护 , 每个社会和每个时代都巩固和传达着自己的自我形象。它是一种集体使用的, 主要(但不仅仅) 涉及过去的知识, 一个群体的认同性和独特性的意识就依靠这种知识。有鉴于此, 本文将以威尼斯建筑为例, 分析威尼斯人如何使用建筑这一媒介传承或重构其历史, 并以此塑造其独特的城市形象。
与欧洲其他城市相比, 威尼斯的社会精英更加有意识地控制城市历史的记述方式, 以实现现实与
[2]
历史更好的融合。这表现为威尼斯政府及民众对城市形象的极度关注。对威尼斯人而言, 城市形象并不是单纯由时间积累而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它是可以选择、塑造以及重构的, 它融入了威尼斯人对自身的看法以及自我肯定。威尼斯从一开始就承认它自己是一个奇怪而神秘的产物 一种高出于人类天才的力量的成果。他们将城市的奠基与圣徒故事联系在一起, 但一份幸
[3]6
[1]6
[1]5
存于13世纪的、有关4世纪罗马道路系统的摹本却证明了威尼斯不是罗马城市, 甚至在此后的200年也不存在。换句话说, 威尼斯缺乏古老而高贵的 血统 罗马 出身 , 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威尼斯人的历史感以及城市个性的形成。为了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可和尊敬, 威尼斯认为它必须 创造 出更高贵和更古老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包括拜占庭的、基督教的以及古罗马的, 其途径包括创造视觉艺术以及文本。为了赋予城市以神性和合法性, 他们虚构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乃至神话, 并将其作为正史。但仅有文本是不够的, 没有古建筑的城市将是一座浅薄、没有历史厚重感的城市。建筑乃是 制作 和传承历史的最佳方式, 因为它们与文本一样, 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拜占庭式风格:赋予政权合法性
威尼斯建筑首先采用了拜占庭式风格。这种风格在威尼斯从7世纪开始到13世纪间一直都很流行, 其流行时间之久远远超过西欧其他城市, 直到最终被哥特式尖拱取而代之。威尼斯对拜占庭式风格的钟爱源于其现实的需要。其原因有二:首先, 威尼斯的商业和文化与拜占庭帝国联系紧密。威尼斯曾是拜占庭帝国的附庸, 是当时与东方保持密切联系的唯一一个意大利城市。在此期间, 威尼斯商人获得与拜占庭帝国进行贸易的特权。在经济联系越发紧密的情况下, 拜占庭文化对威尼斯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此相对应的是古典样式对它的影响却逐渐减
[4]6
收稿日期:2009-11-16作者简介:刘华英(1978-), 女, 四川成都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绵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旅游管
理系教师, 主要从事西方城市美术研究。
第30卷 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月
弱。其次, 拜占庭风格的源头仍根植于罗马帝国的传统。当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 拜占庭帝国被认做是它的合法继承人。因此, 对威尼斯人而言, 由于没有罗马传统可以炫耀, 他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的历史回溯到虽没那么古老, 但却更为真实可信的早期拜占庭传统。
这个时期重构城市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修建标志性建筑。威尼斯人通过借用、隐喻等方式, 使建筑具有古代或早期基督教的外观或内涵。圣马可教堂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9世纪时, 威尼斯与拜占庭帝国联系仍非常紧密, 直到11世纪它才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完全独立。而圣马可教堂在9世纪到11世纪之间经历了三次建造和重建, 都模仿了6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教堂(Apostoleion of Constan -ti n ople) 的希腊十字式设计。9世纪时, 因为威尼斯还没有从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独立出来, 因此在修建圣马可教堂时通过有意模仿拜占庭帝国宫殿的样式, 来宣称其政治上的合法性。而10世纪以后, 威尼斯已经取得独立地位, 在重建教堂时则通过使教堂暗含古代基督教会的权威, 来宣扬其在保存和延续古代基督教历史这一伟大事业上的卓越。除了在设计上极力模仿拜占庭风格, 在装饰上也同样如此, 比如华丽的色彩、马赛克镶嵌画等。
如果说在11世纪之前通过建筑创造城市历史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那么到11世纪时, 威尼斯则更加频繁地利用这一手段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此期间, 许多城市都宣称自己是罗马的直接继承者, 以提升自己的声望, 而且不少城市都在进行城市更新运动, 修建或重建城市中心的大教堂(主教教座所在地), 如佛罗伦萨开始修建他们的洗礼堂。这些城市在荣誉和声望上已经成为威尼斯的竞争对手。为此, 威尼斯人迫切需要创造他们的城市历史。由于威尼斯人很清楚文物在树立政治和文化权威方面的独特优势, 因此, 威尼斯人在疯狂收集文物的同时还仿造文物, 并利用这些真真假假的文物, 以及那些伪造虚构的历史古迹, 来重新创造符合自己意愿的历史。
威尼斯人对历史的看法将决定其对城市形象的选择, 而城市形象一旦形成, 又会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已有的历史观。由于威尼斯人将城市定义为人类共同体, 因此威尼斯人重视的是共同的系谱。佛罗伦萨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而威尼斯人的族谱则被并入国家谱系中, 单个家族仅有简短介绍。正如18世纪的历史学家马克 福斯卡里尼(Marco Foscarini) 所述, 威尼斯人将对他们祖先的回忆保存在国家文献 中, 即威尼斯人具有共同的历史命运。类似的理念指导了他们对圣马可教堂及其周围区域的建设和美化工程广场中的每一幢建筑、每一块石头雕刻以及每一幅镶嵌画, 都直接或间接地书写着它的传统和思想观念。
这项工程开始于1160年, 分几个阶段完成, 其中对广场区域内的建筑进行美化就花费了一个世纪, 但至少有两个主体工程在1204年以前就完成了。首先, 是扩大圣马可教堂前面的广场, 并将其与现在被称为皮亚泽塔(piazzetta) 的小广场以及教堂的南面连接起来。圣马可广场的L 形空间不仅是意大利最早的城市广场, 而且到现在也是最大的广场。其次, 在总督宅邸的南面建造了共和宫。
在13世纪时, 威尼斯人感到有必要再次改造城市形象, 以重新确定威尼斯在历史上和世界上的地位。通过采用古典晚期和拜占庭早期的装饰元素, 他们为圣马可教堂虚构了一个早期基督教的过去。这些元素包括了战利品和一些仿制品。首先, 威尼斯人恰当地利用战利品(比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战利品, 包括大量的大理石、浮雕、建筑残片、马赛克镶嵌画、圣骨盒以及其他的珍宝), 来装饰圣马可宝库(Treasury o f San M arco ) 和美化城市中心。当君士坦丁堡陷落后, 威尼斯人更是无论抢到什么都运回家乡。比如金库南墙上的拜占庭浮雕、皮亚泽塔(p iazzetta) 广场上的两根大理石圆柱、圆柱上的圣马可之狮、四匹铜马等。其次, 威尼斯人利用了他们新近的仿制品。他们将有些战利品当做伪造文物的范本, 且将真假文物并置在一起, 比如教堂西立面拱肩上的六个浅浮雕雕像。对威尼斯人而言, 这些真实以及伪造的文物都具有双重含义, 它们同时融合了过去与现在, 古代和当前, 它们是城市历史的组成部分。
二、哥特式风格:赋予政权神圣性
从1297年开始, 威尼斯进行了几次大议会改革, 逐渐从自治国家转变为贵族阶级独掌政权的共和国。而在这一时期, 威尼斯成长为西欧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政治和经济上逐步迈入全盛, 于是统治者觉得有必要再次修订城市的历史, 以适应当前的需要。此时在文本和视觉艺术之间出现了全新而蓄意的相互渗透, 建筑风格逐渐转为哥特式。
哥特式风格是基督教文化的象征。13世纪, 托钵僧将哥特式从意大利本土带到了威尼斯, 到14 15世纪, 哥特式风格在威尼斯居于主导地位。由于威尼斯渴望将城市生活与教会事务分离, 因此城市世俗建筑完全异于教会传统。相对于教堂建筑对哥
[5]263
刘华英, 等:试析建筑对威尼斯文化记忆的重构
特式的欣然接受, 世俗建筑所采用的哥特式则融和了威尼托 拜占庭式传统, 并发展为一种完全独特、世俗的风格
[5]89
了威尼斯对教会的虔诚和忠心。显然, 其中有很多是杜撰的历史, 但都被载入了官方的正史中。通过文本和视觉艺术的创造, 威尼斯由此具有了基督教的过去。总督宫虽然是世俗建筑, 是政治和司法中心, 但它的权力却来自圣马可, 是教会合法而贞洁的女儿, 其地位如果不是更高、至少也是与罗马教皇平等。因此哥特式风格的外观蕴涵了威尼斯与早期教会的亲密关系, 同时也宣告了威尼斯政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三、古罗马及文艺复兴风格:赞扬 过去 和 现在
通过创造文本和视觉艺术的方式, 威尼斯拥有了光荣的过去。但相较于古罗马传统而言, 拜占庭和早期基督教传统仍不够古老, 因此, 自威尼斯人意识到城市历史的重要性以来, 就从未放弃将共和国的基础建立在罗马根基之上的努力。尤其是13世纪, 整个意大利社会都意识到了城市起源问题的重要性。而在威尼斯, 随着市民自觉意识的显著提高, 他们不再满足于仅将城市起源追溯到早期拜占庭层面, 而希望直接在罗马的土壤中寻找源头。
如前文所述, 为了创造高贵的历史, 在视觉艺术上采用了再次利用真正的古迹以及模仿古迹风格的手法。比如13世纪上半叶安放在圣马可教堂主要入口的两对铜门, 是源自6世纪的真正古物, 而制作于13世纪末的圣马可教堂侧门的铜门, 则显然深受早期古典样式的影响 它的制作者有意识地用罗马风格来表现拜占庭的主题。而且意味深长的是, 制作者在作品上留下了名字 仿古文物上的现代签名, 这意味着威尼斯的历史观念有了新的发展:在威尼斯的 现在 中暗含着被证实的罗马历史, 而具
[4]28
有全新、独特内容的 现在 则可能更胜于罗马。换句话说,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 威尼斯人对 现在 充满了自信, 他们珍视城市的过去, 但更以 现在 自豪。因为胜于罗马, 因此, 当永恒的威尼斯最终采用古罗马的视觉词汇时, 它不再以此证明自己是罗马的继承者或女儿, 而是证明它已成为其精神领袖。
15世纪初, 威尼斯人已将自己看做是罗马的再生而非复活或恢复。由于威尼斯的视觉词汇在传达发展中的威尼斯思想体系方面保持着令人信服的方式, 因此, 与此观念相对应, 它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不得不寻找新的风格, 他们将目光转向了罗马古迹, 正如在此之前威尼斯人已经热衷于收藏古钱币和其他珍贵文物一样。15世纪期间, 国家赞助的重大项目集中于一系列重要建筑的入口通道。其中最为著名
[6]109
。正因为如此, 威尼斯最著名的哥
特式建筑不是教堂, 而是贵族的宫殿, 其中尤以总督宫为最。这些融合了 正统 哥特式元素和本地威尼托 拜占庭式传统的世俗建筑, 不仅证明了威尼斯的早期基督教历史, 还有它光荣的现在, 历史与现在实现了交融。
随着帝国实力的日益增强, 威尼斯越发热衷于借助艺术和建筑来重新定义城市。对威尼斯而言, 其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创造古老而高贵的过去, 还必须使国家政权合法化以及神圣化。因此, 作为国家宗教和政治中心的圣马可教堂和总督宫备受关注。与圣马可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最完美代表一样, 总督宫则是哥特式风格的最重要体现。圣马可教堂是总督的私人礼拜堂, 而总督宫不仅是总督的居所, 还是威尼斯政治和司法中心。从810年开始, 直到17世纪, 总督宫历经数次扩充、美化、重建以及维修, 尤其是14世纪中期的重建, 构成了今天总督宫外观的主要部分。对于威尼斯人而言, 总督宫的职能不仅是政治和司法中心, 还象征了共和国所信奉的平等和自由观念, 同时还担负着体现其君主权力合法化的重要作用。在威尼斯的政治体制中, 总督任期为终身制, 是国家首脑和最高行政长官, 是共和国的象征。威尼斯的生存和发展得益于圣马可的特别庇护, 而总督则是圣马可在人间的代表和象征者, 这一关系在许多视觉艺术中被反复强调, 即总督虔诚地跪在圣马可之狮面前, 获得合法统治国家的权力。从13世纪开始, 在一些赞美城市的文本中, 诸如威尼斯在极早时期就信奉基督教, 以及威尼斯优于罗马的观念开始日益明朗。正如前文所说, 他们将城市的奠基与圣徒故事联系起来, 企图为国家创造一个早期基督教的过去。到14世纪中期, 有关威尼斯总督齐亚尼(Zian i) 作为中间人于1177年调解了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红胡子腓特烈之间的冲突, 并使他们签订和平协定的事件被反复提起, 威尼斯在其中的作用也被无限夸大。在威尼斯人看来, 正因为调解人这一角色, 威尼斯的统治权被外界认可, 并且宣告了其在某种程度上与最强大的势力 教皇和皇帝相当。虽然这种权力更多是仪式上的, 但它却宣扬了威尼斯与罗马教皇之间的亲密关系, 比如作为对该事件的回报, 总督齐亚尼和他的后继者获得了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赠与的一系列礼物, 包括戒指、剑和皇冠等等, 每件礼物都被看做是总督特权的象征或威尼斯独特政体的标志。作为整体, 证明
第30卷 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月
的是总督宫的一系列入口, 包括著名的法令门(Por -ta de lla Carta) 、巨人梯(Sca la de i G iganti) 、军械库(Arsenale) 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古罗马的结构和主题已经逐渐压倒了传统的哥特式风格, 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属于威尼斯的文艺复兴建筑。
第一座真正的文艺复兴建筑, 是建于1460年的军械库新式入口, 它是威尼斯证明自己拥有可信的罗马 血统 的第一次重大努力。它拥有两对独立的、位于中央拱门两侧的圆柱, 这是对罗马凯旋门的模仿。由于这一时期阿尔贝蒂有关凯旋门是国家政治和军事象征物的观点极为盛行, 因此威尼斯在军械库入口采用凯旋门的主题, 显然是要宣称其在大陆政治舞台上的新地位。除了在风格上采用古典母题外, 它还努力在每个细节上显示它的 古老 。比如它被建筑在真正的古代原型上; 它的圆柱是从更古老的建筑物上取来的四个珍贵的大理石柱身; 柱头是拜占庭式的花篮状柱头, 同样可能来自于其他的遗迹 由此, 军械库入口本身也变成了真正的古典遗产。
军械库的建筑结构同样寓意深刻, 它被分做两层:第一层忠实模仿了普拉的凯旋门, 两侧各有一对拜占庭风格的圆柱, 它们可能是12世纪战利品。而在上面一层, 圣马可之狮被安置在以山花覆顶的小型建筑物中。在军械库入口, 古典风格与拜占庭风格并列存在。一些现代学者将这种并列归功于无意识的折中主义, 但拉尔夫 利伯曼(Ralph L ieber -m an) 却认为这是有意识的做法, 他认为该入口是威尼斯对过去的历史总结, 正如我们将视线从地面移向建筑顶部所看见的, 它们表现了威尼斯历史的不同阶段:罗马到拜占庭, 再到威尼斯的现在。它以视觉语言的方式维护了威尼斯传统的连续性。
四、结 语
显然, 以建筑为代表的视觉艺术, 因其可见和可感知的特点, 从而在塑造城市个性以及构筑文化记
[7]117-126
忆方面较之文本更为有力。威尼斯人极其重视以建
筑和公共艺术的方式来重构、解说城市历史。建筑不仅构建了威尼斯人的历史感, 而且 设计 和储存了他们的文化记忆。
综观威尼斯代表性公共建筑的风格演变, 它们历经拜占庭式、哥特式、古罗马式以及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 或者说随着城市政治体制以及国家实力的改变, 出于塑造不同城市形象和城市历史的需求, 他们自觉、主动地引进了各式风格, 并且这些风格的演变并非直线式、非此即彼的。因此, 无论是总督宫, 还是圣马可教堂等公共建筑, 往往融合了数种风格, 它们是威尼斯光辉历史的最可信和最形象的证据。这些确证或伪造的历史知识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反复了解和熟练掌握, 最终将驾驭人们的行为和体验。简言之, 建筑可以重构一个社会的文化记忆, 而这些文化记忆是构建社会成员认同性和独特性的基础, 即它可以重构和强化人们对当地的认同感和忠诚感。参考文献:
[1] 哈拉尔德 韦尔策. 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
季 斌, 王立君, 等,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PAU L D. W hen M yth Encounte rs H i story(recen tw ork on
R ena issance V en i ce ) [J ].Journa l o f U rban H istory , 2006, 32(2) :314-315.
[3] 雅各布 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M].何 新,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4] PATR I C I A F B . V enice&A nti qu ity :The V enetian Sense
of the Past [M ].Connecticut :Y a l e U n i versity P ress , 1996.
[5] DEBORAB H. T he A rch itect ura lH i story of V enice[M].
Connecticut :Y ale U niversit y P ress , 2002.
[6] EDW ARD M. C i v ic R itual in R ena i ssance V en i ce [M].
N e w Jersey :P ri nceton U n i versity P ress , 1981.
[7] RALPH L. R ena issance A rch itect ure in V en i ce , 1450-1540[M].N e w Y ork :A bbev ill e P ress , 1982.
Ana l ysis on A rchitecture R ebuil d the V enetian CulturalM e mory 12
L I U H ua -y i ng , LUO Y u -lan
(1. H i story and T our i s m Institute , M ianyang N or m a l Co lleg e , M i any ang 621000, Ch i na ; 2. Ph ilosophy D epart ment , Bao jiU n i ve rsity o f A rts and Sc i ences , Bao ji 721007, Ch i na)
Abstrac t :A rch itect ure is a m ed i u m for cu lt ura lm emo ry , wh i ch not on l y i nher its the h i story but a lso constitutes the past i n the so ciety . L i ke t he tex t , it can bridge t he past and the present . The evoluti on o f arch itectura l sty le in V enice i s a good exa m ple wh i ch can testif y the po i nt . V enice has affected by the Byzanti ne , G o t h ic , ancien t R o m e and R enaissance sty le , whose w i de l y preva l ence i n a certain per i od w as accordance w it h t he specific po litical de m ands . K ey word s :A rchitecture ; cultural memo ry ; m ediu m; V enice
(责任编辑:吉家友)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X i n yang N or m a lUniversity 第30卷 第1期 2010年1月 (Ph ilos . &Soc . Sc. i Edi. t ) Vo. l 30N o . 1Jan . 2010 历史研究
试析建筑对威尼斯文化记忆的重构
刘华英, 罗玉兰
1
2
(1. 绵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旅游管理系, 四川绵阳621000; 2. 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 陕西宝鸡721007)
摘 要:建筑是文化记忆的媒介, 它既能传承历史, 又能在社会应用中构成过去, 从而与文本一样, 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起了桥梁, 威尼斯建筑风格的演变是对这一观点的很好注解。威尼斯建筑历经拜占庭式、哥特式、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 它们在某个时期的广泛流行与当时威尼
斯具体的政治诉求相一致。
关键词:建筑; 文化记忆; 媒介; 威尼斯
中图分类号:K546.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0) 01-0153-04
何谓文化记忆? 根据扬 阿斯曼的定义: 它是每个社会和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重新使用的全部文字材料、图片和礼仪仪式 的总和。 它有两种
存在形式:一种是潜在形式, 即以档案资料、图片和行为模式中储存的知识的形式存在。另一种是现实形式, 即以符合当前利益的、可用的知识形式存在。它们是为了形成传统这个目的而制作出来的。虽然扬 阿斯曼没有直接提到建筑, 但显然建筑与档案资料、图片等一样, 都是文化记忆的媒介。它们传承历史, 在社会应用中构成过去。通过对它们的 呵护 , 每个社会和每个时代都巩固和传达着自己的自我形象。它是一种集体使用的, 主要(但不仅仅) 涉及过去的知识, 一个群体的认同性和独特性的意识就依靠这种知识。有鉴于此, 本文将以威尼斯建筑为例, 分析威尼斯人如何使用建筑这一媒介传承或重构其历史, 并以此塑造其独特的城市形象。
与欧洲其他城市相比, 威尼斯的社会精英更加有意识地控制城市历史的记述方式, 以实现现实与
[2]
历史更好的融合。这表现为威尼斯政府及民众对城市形象的极度关注。对威尼斯人而言, 城市形象并不是单纯由时间积累而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它是可以选择、塑造以及重构的, 它融入了威尼斯人对自身的看法以及自我肯定。威尼斯从一开始就承认它自己是一个奇怪而神秘的产物 一种高出于人类天才的力量的成果。他们将城市的奠基与圣徒故事联系在一起, 但一份幸
[3]6
[1]6
[1]5
存于13世纪的、有关4世纪罗马道路系统的摹本却证明了威尼斯不是罗马城市, 甚至在此后的200年也不存在。换句话说, 威尼斯缺乏古老而高贵的 血统 罗马 出身 , 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威尼斯人的历史感以及城市个性的形成。为了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可和尊敬, 威尼斯认为它必须 创造 出更高贵和更古老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包括拜占庭的、基督教的以及古罗马的, 其途径包括创造视觉艺术以及文本。为了赋予城市以神性和合法性, 他们虚构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乃至神话, 并将其作为正史。但仅有文本是不够的, 没有古建筑的城市将是一座浅薄、没有历史厚重感的城市。建筑乃是 制作 和传承历史的最佳方式, 因为它们与文本一样, 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拜占庭式风格:赋予政权合法性
威尼斯建筑首先采用了拜占庭式风格。这种风格在威尼斯从7世纪开始到13世纪间一直都很流行, 其流行时间之久远远超过西欧其他城市, 直到最终被哥特式尖拱取而代之。威尼斯对拜占庭式风格的钟爱源于其现实的需要。其原因有二:首先, 威尼斯的商业和文化与拜占庭帝国联系紧密。威尼斯曾是拜占庭帝国的附庸, 是当时与东方保持密切联系的唯一一个意大利城市。在此期间, 威尼斯商人获得与拜占庭帝国进行贸易的特权。在经济联系越发紧密的情况下, 拜占庭文化对威尼斯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此相对应的是古典样式对它的影响却逐渐减
[4]6
收稿日期:2009-11-16作者简介:刘华英(1978-), 女, 四川成都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绵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旅游管
理系教师, 主要从事西方城市美术研究。
第30卷 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月
弱。其次, 拜占庭风格的源头仍根植于罗马帝国的传统。当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 拜占庭帝国被认做是它的合法继承人。因此, 对威尼斯人而言, 由于没有罗马传统可以炫耀, 他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的历史回溯到虽没那么古老, 但却更为真实可信的早期拜占庭传统。
这个时期重构城市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修建标志性建筑。威尼斯人通过借用、隐喻等方式, 使建筑具有古代或早期基督教的外观或内涵。圣马可教堂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9世纪时, 威尼斯与拜占庭帝国联系仍非常紧密, 直到11世纪它才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完全独立。而圣马可教堂在9世纪到11世纪之间经历了三次建造和重建, 都模仿了6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教堂(Apostoleion of Constan -ti n ople) 的希腊十字式设计。9世纪时, 因为威尼斯还没有从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独立出来, 因此在修建圣马可教堂时通过有意模仿拜占庭帝国宫殿的样式, 来宣称其政治上的合法性。而10世纪以后, 威尼斯已经取得独立地位, 在重建教堂时则通过使教堂暗含古代基督教会的权威, 来宣扬其在保存和延续古代基督教历史这一伟大事业上的卓越。除了在设计上极力模仿拜占庭风格, 在装饰上也同样如此, 比如华丽的色彩、马赛克镶嵌画等。
如果说在11世纪之前通过建筑创造城市历史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那么到11世纪时, 威尼斯则更加频繁地利用这一手段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此期间, 许多城市都宣称自己是罗马的直接继承者, 以提升自己的声望, 而且不少城市都在进行城市更新运动, 修建或重建城市中心的大教堂(主教教座所在地), 如佛罗伦萨开始修建他们的洗礼堂。这些城市在荣誉和声望上已经成为威尼斯的竞争对手。为此, 威尼斯人迫切需要创造他们的城市历史。由于威尼斯人很清楚文物在树立政治和文化权威方面的独特优势, 因此, 威尼斯人在疯狂收集文物的同时还仿造文物, 并利用这些真真假假的文物, 以及那些伪造虚构的历史古迹, 来重新创造符合自己意愿的历史。
威尼斯人对历史的看法将决定其对城市形象的选择, 而城市形象一旦形成, 又会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已有的历史观。由于威尼斯人将城市定义为人类共同体, 因此威尼斯人重视的是共同的系谱。佛罗伦萨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而威尼斯人的族谱则被并入国家谱系中, 单个家族仅有简短介绍。正如18世纪的历史学家马克 福斯卡里尼(Marco Foscarini) 所述, 威尼斯人将对他们祖先的回忆保存在国家文献 中, 即威尼斯人具有共同的历史命运。类似的理念指导了他们对圣马可教堂及其周围区域的建设和美化工程广场中的每一幢建筑、每一块石头雕刻以及每一幅镶嵌画, 都直接或间接地书写着它的传统和思想观念。
这项工程开始于1160年, 分几个阶段完成, 其中对广场区域内的建筑进行美化就花费了一个世纪, 但至少有两个主体工程在1204年以前就完成了。首先, 是扩大圣马可教堂前面的广场, 并将其与现在被称为皮亚泽塔(piazzetta) 的小广场以及教堂的南面连接起来。圣马可广场的L 形空间不仅是意大利最早的城市广场, 而且到现在也是最大的广场。其次, 在总督宅邸的南面建造了共和宫。
在13世纪时, 威尼斯人感到有必要再次改造城市形象, 以重新确定威尼斯在历史上和世界上的地位。通过采用古典晚期和拜占庭早期的装饰元素, 他们为圣马可教堂虚构了一个早期基督教的过去。这些元素包括了战利品和一些仿制品。首先, 威尼斯人恰当地利用战利品(比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战利品, 包括大量的大理石、浮雕、建筑残片、马赛克镶嵌画、圣骨盒以及其他的珍宝), 来装饰圣马可宝库(Treasury o f San M arco ) 和美化城市中心。当君士坦丁堡陷落后, 威尼斯人更是无论抢到什么都运回家乡。比如金库南墙上的拜占庭浮雕、皮亚泽塔(p iazzetta) 广场上的两根大理石圆柱、圆柱上的圣马可之狮、四匹铜马等。其次, 威尼斯人利用了他们新近的仿制品。他们将有些战利品当做伪造文物的范本, 且将真假文物并置在一起, 比如教堂西立面拱肩上的六个浅浮雕雕像。对威尼斯人而言, 这些真实以及伪造的文物都具有双重含义, 它们同时融合了过去与现在, 古代和当前, 它们是城市历史的组成部分。
二、哥特式风格:赋予政权神圣性
从1297年开始, 威尼斯进行了几次大议会改革, 逐渐从自治国家转变为贵族阶级独掌政权的共和国。而在这一时期, 威尼斯成长为西欧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政治和经济上逐步迈入全盛, 于是统治者觉得有必要再次修订城市的历史, 以适应当前的需要。此时在文本和视觉艺术之间出现了全新而蓄意的相互渗透, 建筑风格逐渐转为哥特式。
哥特式风格是基督教文化的象征。13世纪, 托钵僧将哥特式从意大利本土带到了威尼斯, 到14 15世纪, 哥特式风格在威尼斯居于主导地位。由于威尼斯渴望将城市生活与教会事务分离, 因此城市世俗建筑完全异于教会传统。相对于教堂建筑对哥
[5]263
刘华英, 等:试析建筑对威尼斯文化记忆的重构
特式的欣然接受, 世俗建筑所采用的哥特式则融和了威尼托 拜占庭式传统, 并发展为一种完全独特、世俗的风格
[5]89
了威尼斯对教会的虔诚和忠心。显然, 其中有很多是杜撰的历史, 但都被载入了官方的正史中。通过文本和视觉艺术的创造, 威尼斯由此具有了基督教的过去。总督宫虽然是世俗建筑, 是政治和司法中心, 但它的权力却来自圣马可, 是教会合法而贞洁的女儿, 其地位如果不是更高、至少也是与罗马教皇平等。因此哥特式风格的外观蕴涵了威尼斯与早期教会的亲密关系, 同时也宣告了威尼斯政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三、古罗马及文艺复兴风格:赞扬 过去 和 现在
通过创造文本和视觉艺术的方式, 威尼斯拥有了光荣的过去。但相较于古罗马传统而言, 拜占庭和早期基督教传统仍不够古老, 因此, 自威尼斯人意识到城市历史的重要性以来, 就从未放弃将共和国的基础建立在罗马根基之上的努力。尤其是13世纪, 整个意大利社会都意识到了城市起源问题的重要性。而在威尼斯, 随着市民自觉意识的显著提高, 他们不再满足于仅将城市起源追溯到早期拜占庭层面, 而希望直接在罗马的土壤中寻找源头。
如前文所述, 为了创造高贵的历史, 在视觉艺术上采用了再次利用真正的古迹以及模仿古迹风格的手法。比如13世纪上半叶安放在圣马可教堂主要入口的两对铜门, 是源自6世纪的真正古物, 而制作于13世纪末的圣马可教堂侧门的铜门, 则显然深受早期古典样式的影响 它的制作者有意识地用罗马风格来表现拜占庭的主题。而且意味深长的是, 制作者在作品上留下了名字 仿古文物上的现代签名, 这意味着威尼斯的历史观念有了新的发展:在威尼斯的 现在 中暗含着被证实的罗马历史, 而具
[4]28
有全新、独特内容的 现在 则可能更胜于罗马。换句话说,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 威尼斯人对 现在 充满了自信, 他们珍视城市的过去, 但更以 现在 自豪。因为胜于罗马, 因此, 当永恒的威尼斯最终采用古罗马的视觉词汇时, 它不再以此证明自己是罗马的继承者或女儿, 而是证明它已成为其精神领袖。
15世纪初, 威尼斯人已将自己看做是罗马的再生而非复活或恢复。由于威尼斯的视觉词汇在传达发展中的威尼斯思想体系方面保持着令人信服的方式, 因此, 与此观念相对应, 它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不得不寻找新的风格, 他们将目光转向了罗马古迹, 正如在此之前威尼斯人已经热衷于收藏古钱币和其他珍贵文物一样。15世纪期间, 国家赞助的重大项目集中于一系列重要建筑的入口通道。其中最为著名
[6]109
。正因为如此, 威尼斯最著名的哥
特式建筑不是教堂, 而是贵族的宫殿, 其中尤以总督宫为最。这些融合了 正统 哥特式元素和本地威尼托 拜占庭式传统的世俗建筑, 不仅证明了威尼斯的早期基督教历史, 还有它光荣的现在, 历史与现在实现了交融。
随着帝国实力的日益增强, 威尼斯越发热衷于借助艺术和建筑来重新定义城市。对威尼斯而言, 其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创造古老而高贵的过去, 还必须使国家政权合法化以及神圣化。因此, 作为国家宗教和政治中心的圣马可教堂和总督宫备受关注。与圣马可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最完美代表一样, 总督宫则是哥特式风格的最重要体现。圣马可教堂是总督的私人礼拜堂, 而总督宫不仅是总督的居所, 还是威尼斯政治和司法中心。从810年开始, 直到17世纪, 总督宫历经数次扩充、美化、重建以及维修, 尤其是14世纪中期的重建, 构成了今天总督宫外观的主要部分。对于威尼斯人而言, 总督宫的职能不仅是政治和司法中心, 还象征了共和国所信奉的平等和自由观念, 同时还担负着体现其君主权力合法化的重要作用。在威尼斯的政治体制中, 总督任期为终身制, 是国家首脑和最高行政长官, 是共和国的象征。威尼斯的生存和发展得益于圣马可的特别庇护, 而总督则是圣马可在人间的代表和象征者, 这一关系在许多视觉艺术中被反复强调, 即总督虔诚地跪在圣马可之狮面前, 获得合法统治国家的权力。从13世纪开始, 在一些赞美城市的文本中, 诸如威尼斯在极早时期就信奉基督教, 以及威尼斯优于罗马的观念开始日益明朗。正如前文所说, 他们将城市的奠基与圣徒故事联系起来, 企图为国家创造一个早期基督教的过去。到14世纪中期, 有关威尼斯总督齐亚尼(Zian i) 作为中间人于1177年调解了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红胡子腓特烈之间的冲突, 并使他们签订和平协定的事件被反复提起, 威尼斯在其中的作用也被无限夸大。在威尼斯人看来, 正因为调解人这一角色, 威尼斯的统治权被外界认可, 并且宣告了其在某种程度上与最强大的势力 教皇和皇帝相当。虽然这种权力更多是仪式上的, 但它却宣扬了威尼斯与罗马教皇之间的亲密关系, 比如作为对该事件的回报, 总督齐亚尼和他的后继者获得了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赠与的一系列礼物, 包括戒指、剑和皇冠等等, 每件礼物都被看做是总督特权的象征或威尼斯独特政体的标志。作为整体, 证明
第30卷 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月
的是总督宫的一系列入口, 包括著名的法令门(Por -ta de lla Carta) 、巨人梯(Sca la de i G iganti) 、军械库(Arsenale) 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古罗马的结构和主题已经逐渐压倒了传统的哥特式风格, 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属于威尼斯的文艺复兴建筑。
第一座真正的文艺复兴建筑, 是建于1460年的军械库新式入口, 它是威尼斯证明自己拥有可信的罗马 血统 的第一次重大努力。它拥有两对独立的、位于中央拱门两侧的圆柱, 这是对罗马凯旋门的模仿。由于这一时期阿尔贝蒂有关凯旋门是国家政治和军事象征物的观点极为盛行, 因此威尼斯在军械库入口采用凯旋门的主题, 显然是要宣称其在大陆政治舞台上的新地位。除了在风格上采用古典母题外, 它还努力在每个细节上显示它的 古老 。比如它被建筑在真正的古代原型上; 它的圆柱是从更古老的建筑物上取来的四个珍贵的大理石柱身; 柱头是拜占庭式的花篮状柱头, 同样可能来自于其他的遗迹 由此, 军械库入口本身也变成了真正的古典遗产。
军械库的建筑结构同样寓意深刻, 它被分做两层:第一层忠实模仿了普拉的凯旋门, 两侧各有一对拜占庭风格的圆柱, 它们可能是12世纪战利品。而在上面一层, 圣马可之狮被安置在以山花覆顶的小型建筑物中。在军械库入口, 古典风格与拜占庭风格并列存在。一些现代学者将这种并列归功于无意识的折中主义, 但拉尔夫 利伯曼(Ralph L ieber -m an) 却认为这是有意识的做法, 他认为该入口是威尼斯对过去的历史总结, 正如我们将视线从地面移向建筑顶部所看见的, 它们表现了威尼斯历史的不同阶段:罗马到拜占庭, 再到威尼斯的现在。它以视觉语言的方式维护了威尼斯传统的连续性。
四、结 语
显然, 以建筑为代表的视觉艺术, 因其可见和可感知的特点, 从而在塑造城市个性以及构筑文化记
[7]117-126
忆方面较之文本更为有力。威尼斯人极其重视以建
筑和公共艺术的方式来重构、解说城市历史。建筑不仅构建了威尼斯人的历史感, 而且 设计 和储存了他们的文化记忆。
综观威尼斯代表性公共建筑的风格演变, 它们历经拜占庭式、哥特式、古罗马式以及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 或者说随着城市政治体制以及国家实力的改变, 出于塑造不同城市形象和城市历史的需求, 他们自觉、主动地引进了各式风格, 并且这些风格的演变并非直线式、非此即彼的。因此, 无论是总督宫, 还是圣马可教堂等公共建筑, 往往融合了数种风格, 它们是威尼斯光辉历史的最可信和最形象的证据。这些确证或伪造的历史知识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反复了解和熟练掌握, 最终将驾驭人们的行为和体验。简言之, 建筑可以重构一个社会的文化记忆, 而这些文化记忆是构建社会成员认同性和独特性的基础, 即它可以重构和强化人们对当地的认同感和忠诚感。参考文献:
[1] 哈拉尔德 韦尔策. 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
季 斌, 王立君, 等,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PAU L D. W hen M yth Encounte rs H i story(recen tw ork on
R ena issance V en i ce ) [J ].Journa l o f U rban H istory , 2006, 32(2) :314-315.
[3] 雅各布 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M].何 新,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4] PATR I C I A F B . V enice&A nti qu ity :The V enetian Sense
of the Past [M ].Connecticut :Y a l e U n i versity P ress , 1996.
[5] DEBORAB H. T he A rch itect ura lH i story of V enice[M].
Connecticut :Y ale U niversit y P ress , 2002.
[6] EDW ARD M. C i v ic R itual in R ena i ssance V en i ce [M].
N e w Jersey :P ri nceton U n i versity P ress , 1981.
[7] RALPH L. R ena issance A rch itect ure in V en i ce , 1450-1540[M].N e w Y ork :A bbev ill e P ress , 1982.
Ana l ysis on A rchitecture R ebuil d the V enetian CulturalM e mory 12
L I U H ua -y i ng , LUO Y u -lan
(1. H i story and T our i s m Institute , M ianyang N or m a l Co lleg e , M i any ang 621000, Ch i na ; 2. Ph ilosophy D epart ment , Bao jiU n i ve rsity o f A rts and Sc i ences , Bao ji 721007, Ch i na)
Abstrac t :A rch itect ure is a m ed i u m for cu lt ura lm emo ry , wh i ch not on l y i nher its the h i story but a lso constitutes the past i n the so ciety . L i ke t he tex t , it can bridge t he past and the present . The evoluti on o f arch itectura l sty le in V enice i s a good exa m ple wh i ch can testif y the po i nt . V enice has affected by the Byzanti ne , G o t h ic , ancien t R o m e and R enaissance sty le , whose w i de l y preva l ence i n a certain per i od w as accordance w it h t he specific po litical de m ands . K ey word s :A rchitecture ; cultural memo ry ; m ediu m; V enice
(责任编辑:吉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