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生内外在价值的辩证关系

试论人生内外在价值的辩证关系

徐名惠

(韩山师范学院工会潮州521041)

摘要该文论述了“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贡献与索取”的人生价值

内容,阐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目标,需要有客观环境和主观的努力。指出了传统 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人所具有的美德。

关键词人生观内在价伎外在价伎贡献索取价值取向

人生就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交织在一起形成 了人生的过程。价值就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主体和客体 这一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对主体具有肯定作用,这 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 分,人生的观念本身就意味着人对自己的由来,归宿、奋斗与追求所具有的最基本的认 识。人生的价值是指个人的实践活动、道德行为对社会他人的需要所具有积极意义,以 及社会对个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对他的整个活动的肯定评价。

人生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自我价值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 任何人都有自我需要,都会在一定的需要支配下来确定目标,从事自己的活动。

无论任何人,只要通过实践,对社会作出贡献,他就具有自身的价值,因此.自我 价值始终是主客体之间一种具体地历史统一的动态过程。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和社 会中,只有在集体和劳动过程中个人的才干和能力才能表现出来,并且发展起来。个人 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个人自我需要满足的前提,社会的需 要包括无数个人需要的共同部分。个人总是社会的个人,社会就是由这些无数个人形成 的各种现实关系构成的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中的无数个人需要,就构成或上升为社会 需要。

于是任何价值物都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亦有其内在价值与外 在价值‘内在价值,即一个人所具有的潜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力,亦即一个人 内在的知识、才能和品德,任何人都有一定的需要,对社会、对他人又有一定的责任和 义务。这种责任心、义务感就体现着人生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使人具有人格尊 严,使人能够进行物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人生除了有内在价值外,还有外在价 值,即人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就是说,个人潜在的知识,才能和品德,通过社 会实践创造r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从而对他人、社会作出贡献,内在价值便转化为外 在价值了。内在价值的外化也有客观性,如果一个人处于困境或逆境,虽有德才兼备, 却无法向社会作出贡献,或虽然已经作出贡献,却暂时未得到社会的认定,这也是内在 价值未外化的一种表现。人生价值也有它的差异性,局限性,即同在一时代,同一社会 制度下,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各自的能力、智力、素质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的不同,其 所创造的价值的质和量也不同。总之,无论任何人,只要诚实劳动,积极创造,尽力为 社会和他人造福,他总归会得到社会的认定,他活着也就自在,其价值也就不断增殖, 那些碌碌无为,只讲享用,不求奉献,还有那些职位高、待遇优厚,但无所事事,无功 受禄,把人民交给的权力任意行使,则是人生价值的虚假表现。其价值会减值、贬值。 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互相促进的。从主观上来看,个人必须有正确的价值目 标,有科学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行为,并把个人的幸福、进步同社会联系起来,以忘 我的创造性的劳动,使自我价值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就客观来看,社会应尽力满足 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任人唯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创 造才能,没有这些条件,人的内在价值也无法转化为外在价值。

人生价值,不是对自己而言的价值,而是对社会对他人而言的价值,他的实质在于

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和责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都是刘一立统一,贡献是付出, 索取是获得,二者是对立的,但又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互相转化。 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向社会索取,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是片面的观点,但 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只要是有生命的东西就需要索取,才有个“饥而择食”的词语。 之所以说’‘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不致于连同最起码的人活着就需要索 取这个道理也不懂,而是指出人生的价值,应该是贡献大于索取,他们把’‘贡献”看得 重于索取,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他们都把集体利益看重于个人利益,把国家利益 看重于个人利益,他们认为“贡献”是对他人、对社会,关系重大。而“索取”是对自 己,属于个人利益,事小。中国人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群体的价值取向”,一于是,强调 ..人生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贡献”。这“不在于”应该是“无在乎”,无计较之意, 不等于不索取。

笔者我大半辈在校园工作,耳闻目睹过有多少园丁,特别是在知只贬值的岁月里, 他们肩负着种种政治压力,经济拮据,无计较索取多少,为学者授业,解惑,辛勤耕 耘,无怨无悔,等到知识价值上升的时候,他们却已是白了少年头。如果说他们不是 把贡献看重于“索取”那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谁来承上启下,由何这桃李遍天下。贡献 应该大于索取,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如果人们贡献少,索取多,或者是贡献多少就 索取多少,社会将停步不前,只有贡献大于索取,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前进,人生在世如 果只讲享用集体成果,而不作贡献,也还有什么人生价值可言。

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样的自我存在对于主体生存需要来说才是有价值呢?自我存 在应该怎样发展,即未来的自我应该是怎样。这也就形成了人生的自我选择价值,任何 一个自觉的人生都处在一系列的人生价值选择之中,但真正可供作出重大选择的机遇在 有限的人生中并不多,而且也受客观环境的制约,比如说,在动乱年代,中国之大,何 曾没有千千万万珍惜知识价值的年轻人,他们雄心壮志,梦想攀登知识高峰,无情的社 会现实粉碎r他们的美梦,于是有少数人,因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无能实现时候,就

自暴自弃,埋没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有的人却不一样,认识到人生价值的自我选择具有 客观的制约性,主体对人生选择不如存在主义者所谓的毫无根据地在虚空中进行的,它 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环境的约束与限定,人生价值的自我选择的根据不能在意识本身中 寻找,而必须到客观存在,即在主体所处的社会存在中的状况中去寻找,人不能只专注 于一种选择,认定一个方向,也许这正是以人生价值的自我评价,来把握人生价值选择 的丰富性,他们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有的响应党的号召,到广阔天地里塑造新的自 我,在艰苦环境中不失对知识价值的追求,于是在恢复高考之际,跃进了大学的大门 槛,本已是成家立业的年龄,把个人的幸福暂放一边,如饥似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成了有志之士,有用之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所以说,一个人创造价值的大 小同他的素质和创造活动成正比,而任何个人的价值因素和创造活动都是一个动态因 素,低的可以变成高,高的可以变成低,主要取决客观环境和主观的努力,所以说实现 人生价值目标主要取决于客观环境和主观的努力。在八十年代初,如果国家不重新恢复 高考制度,在特定的环境下,再大的才华,也免进人大学的门,如果不是在艰苦的环境 还不失对知识价值的追求,由何来他们“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正是主客的辩证关系。 在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中,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及其对 主体可能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比较,以求得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对主体最大的价值的选 择的过程叫做价值选择,价值选择是人生征程上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自觉的人生都在 一系列的价值选择之中,但真正可供作出重大选择的时机在有限的人生中并不多。体味 一下人生,都会承认人生无时无刻不充满选择,一个最终将成什么人,是与其选择了怎

样的人生道路密切相关的。一样的血肉之躯,一样的时代背景,甚至一样的环境条件, 却会产生不同的人格。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格,体现了不 同人生价值效应,宋代名将岳飞一曲.‘满江红”表达了他崇高的人生价值理想,尽管父 子双双在风波亭丧了命,在短暂的人生中却体现r崇高的价值,把贡献作为他追求的目 标,都以自己的能力发出一份光,照亮别人,留芳千古。个人的社会价值都以个人对社 会作出的贡献和创造来衡量。人的行为并不必然的具有价值,因为,人的行为往往都有 一定的动机引导。同在这一环境下的“秦桧”他却选择不同的人格,走上了一条与“岳 飞”相反的人生道路,虽然满足了一时的需要,却落得千古骂名,遗臭万年。

然而,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是可以不同的,但并没 有改变它的根本原则,为社会、为他人谋利益,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的传 统价值取向,才有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世之语。“必先万民之 身,后为其身”的高度自觉地为群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中华 民族历来都把群体、社会、国家、民族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东西,也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 心坎里,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生言行的规范和准则,并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即使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经历过种种变迁,但仍然保持统一的局面,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和 顽强的生命力。传统的群体价值取向在我国历史上造就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 古代的屈原、岳飞、文天祥,还有现代的董存瑞、黄继光。更有奋战在长江流域的抗洪 抢险前线上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子弟兵,他们面对着的是随时随地都会把他们生命吞噬的 长江之水,眼见的都是险情万状,他们用血肉之躯赌住一个个决口,用他们珍贵的生命

换来了一个个将被洪水淹没的新生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在急流汹涌的洪水中拯救一个又 一个与之同行的生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难道这不是勇士们的崇高价值理想在祖国 最危难的时刻中体现出来吗?他们与奋战在枪林弹雨中的英雄们相比,一点都不逊色。 他们同在敌人面前严刑酷打而不低头的烈士们相比,一点也无差别。他们与那些为保护 人民的生命财产而献身的勇士们相比,没有一点的区别。他们的崇高人生价值理想将会 永远鼓舞每一个活动着的中国人。这正是人民子弟兵为人民创造了无法比拟的精神财 富。这正是他们的内在价值外化的最有力体现。

参考文献

I仓道来论人生价值的辩证性首都师范大

学报1996年第1期

李德顺“价值”与“人的价值”辨析天津

社会科学199a年第6期

(上接第l00页)

单一化会造成学习是纯粹的学习而与个人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相脱离,影响她们的成 就动机。

勿庸讳言,由于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女性的成功和成就往往要以更大的牺牲和代 价为前提,因而女性的成就动机中包含更多的动机冲突、心理斗争和复杂的主客观背 景。只有深人探究影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方能真正切实有效地促进、激发和不 断强化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为女大学生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这一点,不论从女大 学生的培养与引导,还是从女性的解放与参与及至社会、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来看,都有 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I周毅刚:关于“女强人”的社会心理学探讨,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二期。

2田科武:女大学生角色家庭化提前的问题, 《青年研究》,1989年第九期。

3黄慧芳:重塑形象,主动定位,《教育研究)), 1996年第12期。

李先锋:大学生阶段化心理误区研究,《山东 教育科研》,1997第3期。

田碧洁:市场经济与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 《学术交流》,1997年第3期。

黄慧芳:当代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漂移与 定位,《教育评论》,1997年第1期。

试论人生内外在价值的辩证关系

徐名惠

(韩山师范学院工会潮州521041)

摘要该文论述了“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贡献与索取”的人生价值

内容,阐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目标,需要有客观环境和主观的努力。指出了传统 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人所具有的美德。

关键词人生观内在价伎外在价伎贡献索取价值取向

人生就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交织在一起形成 了人生的过程。价值就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主体和客体 这一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对主体具有肯定作用,这 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 分,人生的观念本身就意味着人对自己的由来,归宿、奋斗与追求所具有的最基本的认 识。人生的价值是指个人的实践活动、道德行为对社会他人的需要所具有积极意义,以 及社会对个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对他的整个活动的肯定评价。

人生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自我价值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 任何人都有自我需要,都会在一定的需要支配下来确定目标,从事自己的活动。

无论任何人,只要通过实践,对社会作出贡献,他就具有自身的价值,因此.自我 价值始终是主客体之间一种具体地历史统一的动态过程。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和社 会中,只有在集体和劳动过程中个人的才干和能力才能表现出来,并且发展起来。个人 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个人自我需要满足的前提,社会的需 要包括无数个人需要的共同部分。个人总是社会的个人,社会就是由这些无数个人形成 的各种现实关系构成的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中的无数个人需要,就构成或上升为社会 需要。

于是任何价值物都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亦有其内在价值与外 在价值‘内在价值,即一个人所具有的潜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力,亦即一个人 内在的知识、才能和品德,任何人都有一定的需要,对社会、对他人又有一定的责任和 义务。这种责任心、义务感就体现着人生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使人具有人格尊 严,使人能够进行物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人生除了有内在价值外,还有外在价 值,即人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就是说,个人潜在的知识,才能和品德,通过社 会实践创造r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从而对他人、社会作出贡献,内在价值便转化为外 在价值了。内在价值的外化也有客观性,如果一个人处于困境或逆境,虽有德才兼备, 却无法向社会作出贡献,或虽然已经作出贡献,却暂时未得到社会的认定,这也是内在 价值未外化的一种表现。人生价值也有它的差异性,局限性,即同在一时代,同一社会 制度下,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各自的能力、智力、素质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的不同,其 所创造的价值的质和量也不同。总之,无论任何人,只要诚实劳动,积极创造,尽力为 社会和他人造福,他总归会得到社会的认定,他活着也就自在,其价值也就不断增殖, 那些碌碌无为,只讲享用,不求奉献,还有那些职位高、待遇优厚,但无所事事,无功 受禄,把人民交给的权力任意行使,则是人生价值的虚假表现。其价值会减值、贬值。 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互相促进的。从主观上来看,个人必须有正确的价值目 标,有科学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行为,并把个人的幸福、进步同社会联系起来,以忘 我的创造性的劳动,使自我价值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就客观来看,社会应尽力满足 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任人唯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创 造才能,没有这些条件,人的内在价值也无法转化为外在价值。

人生价值,不是对自己而言的价值,而是对社会对他人而言的价值,他的实质在于

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和责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都是刘一立统一,贡献是付出, 索取是获得,二者是对立的,但又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互相转化。 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向社会索取,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是片面的观点,但 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只要是有生命的东西就需要索取,才有个“饥而择食”的词语。 之所以说’‘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不致于连同最起码的人活着就需要索 取这个道理也不懂,而是指出人生的价值,应该是贡献大于索取,他们把’‘贡献”看得 重于索取,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他们都把集体利益看重于个人利益,把国家利益 看重于个人利益,他们认为“贡献”是对他人、对社会,关系重大。而“索取”是对自 己,属于个人利益,事小。中国人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群体的价值取向”,一于是,强调 ..人生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贡献”。这“不在于”应该是“无在乎”,无计较之意, 不等于不索取。

笔者我大半辈在校园工作,耳闻目睹过有多少园丁,特别是在知只贬值的岁月里, 他们肩负着种种政治压力,经济拮据,无计较索取多少,为学者授业,解惑,辛勤耕 耘,无怨无悔,等到知识价值上升的时候,他们却已是白了少年头。如果说他们不是 把贡献看重于“索取”那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谁来承上启下,由何这桃李遍天下。贡献 应该大于索取,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如果人们贡献少,索取多,或者是贡献多少就 索取多少,社会将停步不前,只有贡献大于索取,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前进,人生在世如 果只讲享用集体成果,而不作贡献,也还有什么人生价值可言。

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样的自我存在对于主体生存需要来说才是有价值呢?自我存 在应该怎样发展,即未来的自我应该是怎样。这也就形成了人生的自我选择价值,任何 一个自觉的人生都处在一系列的人生价值选择之中,但真正可供作出重大选择的机遇在 有限的人生中并不多,而且也受客观环境的制约,比如说,在动乱年代,中国之大,何 曾没有千千万万珍惜知识价值的年轻人,他们雄心壮志,梦想攀登知识高峰,无情的社 会现实粉碎r他们的美梦,于是有少数人,因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无能实现时候,就

自暴自弃,埋没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有的人却不一样,认识到人生价值的自我选择具有 客观的制约性,主体对人生选择不如存在主义者所谓的毫无根据地在虚空中进行的,它 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环境的约束与限定,人生价值的自我选择的根据不能在意识本身中 寻找,而必须到客观存在,即在主体所处的社会存在中的状况中去寻找,人不能只专注 于一种选择,认定一个方向,也许这正是以人生价值的自我评价,来把握人生价值选择 的丰富性,他们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有的响应党的号召,到广阔天地里塑造新的自 我,在艰苦环境中不失对知识价值的追求,于是在恢复高考之际,跃进了大学的大门 槛,本已是成家立业的年龄,把个人的幸福暂放一边,如饥似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成了有志之士,有用之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所以说,一个人创造价值的大 小同他的素质和创造活动成正比,而任何个人的价值因素和创造活动都是一个动态因 素,低的可以变成高,高的可以变成低,主要取决客观环境和主观的努力,所以说实现 人生价值目标主要取决于客观环境和主观的努力。在八十年代初,如果国家不重新恢复 高考制度,在特定的环境下,再大的才华,也免进人大学的门,如果不是在艰苦的环境 还不失对知识价值的追求,由何来他们“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正是主客的辩证关系。 在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中,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及其对 主体可能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比较,以求得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对主体最大的价值的选 择的过程叫做价值选择,价值选择是人生征程上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自觉的人生都在 一系列的价值选择之中,但真正可供作出重大选择的时机在有限的人生中并不多。体味 一下人生,都会承认人生无时无刻不充满选择,一个最终将成什么人,是与其选择了怎

样的人生道路密切相关的。一样的血肉之躯,一样的时代背景,甚至一样的环境条件, 却会产生不同的人格。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格,体现了不 同人生价值效应,宋代名将岳飞一曲.‘满江红”表达了他崇高的人生价值理想,尽管父 子双双在风波亭丧了命,在短暂的人生中却体现r崇高的价值,把贡献作为他追求的目 标,都以自己的能力发出一份光,照亮别人,留芳千古。个人的社会价值都以个人对社 会作出的贡献和创造来衡量。人的行为并不必然的具有价值,因为,人的行为往往都有 一定的动机引导。同在这一环境下的“秦桧”他却选择不同的人格,走上了一条与“岳 飞”相反的人生道路,虽然满足了一时的需要,却落得千古骂名,遗臭万年。

然而,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是可以不同的,但并没 有改变它的根本原则,为社会、为他人谋利益,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的传 统价值取向,才有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世之语。“必先万民之 身,后为其身”的高度自觉地为群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中华 民族历来都把群体、社会、国家、民族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东西,也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 心坎里,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生言行的规范和准则,并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即使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经历过种种变迁,但仍然保持统一的局面,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和 顽强的生命力。传统的群体价值取向在我国历史上造就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 古代的屈原、岳飞、文天祥,还有现代的董存瑞、黄继光。更有奋战在长江流域的抗洪 抢险前线上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子弟兵,他们面对着的是随时随地都会把他们生命吞噬的 长江之水,眼见的都是险情万状,他们用血肉之躯赌住一个个决口,用他们珍贵的生命

换来了一个个将被洪水淹没的新生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在急流汹涌的洪水中拯救一个又 一个与之同行的生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难道这不是勇士们的崇高价值理想在祖国 最危难的时刻中体现出来吗?他们与奋战在枪林弹雨中的英雄们相比,一点都不逊色。 他们同在敌人面前严刑酷打而不低头的烈士们相比,一点也无差别。他们与那些为保护 人民的生命财产而献身的勇士们相比,没有一点的区别。他们的崇高人生价值理想将会 永远鼓舞每一个活动着的中国人。这正是人民子弟兵为人民创造了无法比拟的精神财 富。这正是他们的内在价值外化的最有力体现。

参考文献

I仓道来论人生价值的辩证性首都师范大

学报1996年第1期

李德顺“价值”与“人的价值”辨析天津

社会科学199a年第6期

(上接第l00页)

单一化会造成学习是纯粹的学习而与个人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相脱离,影响她们的成 就动机。

勿庸讳言,由于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女性的成功和成就往往要以更大的牺牲和代 价为前提,因而女性的成就动机中包含更多的动机冲突、心理斗争和复杂的主客观背 景。只有深人探究影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方能真正切实有效地促进、激发和不 断强化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为女大学生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这一点,不论从女大 学生的培养与引导,还是从女性的解放与参与及至社会、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来看,都有 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I周毅刚:关于“女强人”的社会心理学探讨,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二期。

2田科武:女大学生角色家庭化提前的问题, 《青年研究》,1989年第九期。

3黄慧芳:重塑形象,主动定位,《教育研究)), 1996年第12期。

李先锋:大学生阶段化心理误区研究,《山东 教育科研》,1997第3期。

田碧洁:市场经济与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 《学术交流》,1997年第3期。

黄慧芳:当代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漂移与 定位,《教育评论》,1997年第1期。


相关文章

  • 辩证法与人生智慧大纲
  • <辩证法与人生智慧 > 教 学 大 纲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 <辩证法与人生智慧> 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层次.总课时 1.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2.层次: 高职 3.总课时:32学时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查看


  • 生活与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 <生活与哲学>常用原理及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即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查看


  • 原理方法论 1
  • 辩证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 ...查看


  • 生活与哲学
  • <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 ...查看


  • YIC · 博思整理 · 政治哲学原理归纳与事例
  • 唯物论原理归纳名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的要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承认并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要一切 ...查看


  • [人生与哲学]教学大纲
  • <人生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人生哲学 课程编码:13154006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选修课程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查看


  •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知识体系框架
  •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 第一单元线索: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基本问题:思维(意识) ...查看


  • 政治哲学总提纲
  • 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 ...查看


  • 原理方法论
  •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方法论一览 一.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