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第25卷第3期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ay.2010Vol .25No .3
[历史学研究]
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
张烈
(中华书局,北京100710)
摘要:儒家作为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学派,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发展和传播,在战国末期成为“显学”,并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孔子成为全民的圣人,儒家典籍也成为历代的经典。然而,时至明清,特别是到了中国近现代,孔子及其典籍开始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但其民主性的精华部分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学习的,值得发扬光大。
关键词:孔子;儒家文化;历史命运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2914(2010)03-0079-03A
The Historical Fate of Confucian Culture
ZHANG Lie
(ZhonghuaBook Company, Beijing 100710, China)
Abstract :As the earliest school of thought in Chinese history, Confucianism became a “domi-nant study ”at the end of Warring State perio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on by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which had profound effects upon the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Confucius be-came the saint of all Chinese people. Confucian classics became the classics of all dynasties. Howev-er, when the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ame, especially at the tim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people began to throw doubt on and criticize Confucius and his classics. Nonetheless, the quintessential part of Confucius and his classics is still what we have to learn today and it pays for us to carry it forward.
Key words :Confucius; Confucian culture; historical fate
一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学派,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历史上是先有儒家然后才产生其它各家,先有儒家经典然后才产生其它各家经典的。何谓儒?在殷商时代,儒是主持祭祀的神职人员,跟后来儒家没有联系。到了周代,儒才是各诸侯国的文化教官,他们的任务是教民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艺。当然,这里所谓“民”,不是指一般平民,而是专指贵族官僚子弟。古时候,平民是没有受教育权利的。
到了孔子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开始收徒授业,成为儒者。孔子与他以前的儒者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传授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教师。不同之
处在于孔子以前的儒都是国家的文化教官,而孔子是私人办学;孔子以前的儒所教授的对象是贵族官僚子弟,而孔子所教授的对象,虽有少数贵族子弟,而大多数却是平民。他的办学原则是“有教无类”,即人无分贫富,地无分远近,年龄无分大小,凡是愿意跟他学习的人,只要交上一束(十条)脩(乾肉)作见面礼,就可以做他的学生。孔子的学生很多,前后达三千人之众,这在古代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所以说孔子是平民教育家,是一点不过分的。
现在有不少人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却不这么看。因为在孔子以前就有了儒和儒家经典,但他却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和儒家经典的全面整理者。《汉书艺文志》这样介绍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
收稿日期:2010-03-01
作者简介:张烈(1932-),男,原名张岛瀛,湖南益阳市人,原中华书局编审。发表文章多篇,出版《战国秦汉史研究》一书。组织了古籍整理项目《史记注译》、《汉书注译》的出版,并点校了《汉纪》、《后汉纪》、《史记探源》三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
·80·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
尼。”孔子只是因对儒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名声大振,后来居上,成了儒家学派的宗师而已。
孔子对儒家学派作了如下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整理了儒家经典。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70只作讲述不搞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好古代文化。为了教学需要,孔子在讲述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整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成绩卓著的文献整理学家。比如《诗》,《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留下“三百五篇孔子皆歌弦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2]1936又如《书》,相传孔子搜集《书》,得三千二百四十篇,经过筛选,得一百篇,上起于尧,下迄秦穆公。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书》的选本。至于《乐》、《易》、《礼》,孔子都作过删订增补等整理工作。最后,孔子根据鲁史《春秋》一书,自己动手编写出另一部史书,亦名《春秋》,书中“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褒贬笔法,成为历朝历代的政治潜规则,影响至为深远。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学究式的书呆子,而是颇有政治头脑的大学者。
第二,创立以“仁”为核心的人本哲学。这是孔子在教学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中创立起来的。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68,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30。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主张旗帜鲜明,反对作好好先生。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1]36又说:“乡愿(好好先生),德之贼也。”[1]197究竟什么是恰到好处的正确意见?孔子的回答是:“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1]68就是说,中庸才是道德的最高标准。何谓“中”?就是当中,就是正,既无过度,有无不及。何谓“庸”?就是平常、经常。中庸就是经常坚持走正道,既不偏激,又不消极。就处理人事关系来说,有人提出“以德报怨”,孔子认为这不合乎中庸之道,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165这种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认为对待人民大众,应该施行仁政。具体而言,首先使他们富起来,保证衣食无忧,接着是教育他们,提高其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第三,教育了三千学生,其中最优秀者有七十二人(一说为七十七人),广泛地传播了儒家学说和文化。他的学生中,德行方面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言语方面有宰我、子贡;文学方面有子游、子夏。相传商瞿传《易》,曾参作《孝经》,子夏序《诗》、传《易》、又传《礼》。儒家学说和文化,经过孔门弟子的广泛传播,到战国末期,大为兴盛,号称“显学”。
二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曾一度拉拢儒生,他封儒生七十人为博士。后因政见不合,他焚禁《诗》、《书》等儒家经典,坑杀儒生460余人,而大一统的秦王朝也随之灭亡了。经过五年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王朝,为了使汉朝江山永固,刘邦吸取了“秦以刑罚为巢,故有倾巢破卵之患”[3]51的教训,本着“圣人登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3]50的原则,力行仁政以亲民,休养生息。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之乱爆发,那种任其自然的黄老无为政策显得失灵了。而在汉朝廷内,信奉儒家学说的臣子也越来越多,所以在汉景帝死后,便有了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武帝完全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着手兴办太学,并于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官,专门负责对儒家经典进行整理和研究。从此以后,《诗》便名《诗经》,《书》便名《书经》,《易》便名《易经》,《礼》便名《礼经》,《春秋》便名《春秋经》,“五经”产生了。唐初承续西汉五经,且将《礼经》衍为《周礼》、《仪礼》、《礼记》,将解释《春秋》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列之于经,后来又加上《论语》、《孝经》、《尔雅》成十二经,并刻碑于京城国子监前,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十月告成,史称“开成石经”。北宋初,宋太宗翻刻蜀石经,且将《孟子》列入经部。至明代,始合称《十三经》。十三经总字数为147560字,自成体系,蔚为壮观。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学术地位大为提高。这是因为,统治者已经懂得,使用儒家仁义的安抚手段对待被统治者,比使用法家的单纯暴力镇压,对自己的统治更为有利。所以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需要孔子,甚至封他为“大成至圣先师”;另一方面,被统治者也十分爱戴孔子。在封建社会里,孔子成了全民的圣人。
到了明朝中叶。中国社会开始有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时有人开始对孔子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比如李贽就说从汉代以来千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这话的意思是孔子的是非不算是非,故无是非。这就全盘否定了孔子的学说和儒家文化,自然不能容于当世。
到了清朝,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人更加否定孔子了。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太平天国起义,他把
矛头对准清政府的同时,也针对儒家思想与文化。他们蔑称孔子为“孔妖”,孟子为“孟妖”,所到之处取缔
第3期张烈: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81·
私塾,禁止人们学习儒家文化。这样做显然是违背国情,不得人心的。因此曾国藩就抓住了他们这一致命弱点,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军。曾国藩又以卫道者自居,他在声讨太平天国的檄文中,绝口不提保卫清政权,只提保卫儒家道统文化。这样,曾国藩就迎合了人心,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很多,否定儒家传统文化,不能不是其中原因之一。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有关章节专就这个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发人深省,值得一读。
紧接着洋务派成员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与全盘西化派相抗衡。这里的“中学”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学”系指西洋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这样,他对于“中学”即要求全盘继承,对于“西学”只限于片面吸收(排除了社会科学)。这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合乎科学的。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权,建立了
共和政体,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又废除了妇女缠足恶习,解除了她们长期所受的一大痛苦,凭这两点就有了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孙中山先生注意从儒家传统文化里吸收“天下为公”、“博爱”、“大同”等民主进步观念来充实他的三民主义。
到了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这场运动,在政治上表现为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运动先驱们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风尚,反对旧礼教。这场启蒙运动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无论怎么评价也不为高。随着运动的深入,共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从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场伟大的破旧立新运动中,带有全盘西化,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的形而上学倾向。如当时有人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虽然现在有人考证出是没有的事,但长期以来此说流传甚广,影响颇大。又如有的人认为方块汉字不行,还是西方的拼音文字好,因而主张中国文字拉丁化,应该废弃方块汉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结果又如何呢?直到现在,孔子并未被打倒,反而受到空前的尊重,他已代表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至于汉字拉丁化的问题,建国后我们本欲通过简化汉字逐步实现汉字拉丁化,结果出了不少问题,学术界无法接受。汉字拉丁化的事,只好就此止步。实践证明,方块汉字不能拉丁化,还是必须保留的。
1966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实
质上这是一场持久的政治运动,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在革传统文化的命。具体表现在1967年发生的“破四旧”运动上,目标直指传统文化,当时古籍自然成了禁书。1974年,又发动了评法批儒运动,把孔子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联系起来。说孔子是奴隶主复辟势力的代表,进行一场新的猛烈批判,这时儒家传统文化又经受了一次新的冲击。
1976年10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举粉碎了
“四人帮”,给拨乱反正扫除了障碍。特别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摒弃了阶级斗争,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条新路线的指引下,意识形态领域,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拨乱反正。孔子逐步恢复了本来面貌,他是位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不是奴隶主复辟势力的代表,过去强加于他身上的诽谤不实之词,为之一扫而光。当今,孔子被人们迎着时代潮流,簇拥着走向世界。截至2009年11月,世界各地成立的孔子学院已达280所之多,今后还有进一步增多的趋势。为了纪念孔子的历史贡献,美国众议院于
2009年10月28日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
周年,认可了他为促进人类文明所作的巨大历史贡献。当然,孔子作为距今二千多年的历史人物,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传统文化,自有其历史局限性。所以我们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继承发扬其民主性的精华,摒弃其封建性的糟粕。可以肯定地说,民主性的精华,占儒家传统文化主要成分,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惑。诸如以民为本、天下为公、民贵君轻、博爱大同、仁义亲民、选贤与能、廉洁奉公、和谐中庸、忠于祖国、孝敬父母等观念,不管是哪个时代、任何社会都是必须具备的。
儒家传统文化和孔子学说,自明代以来挨过少数人的冲击和否定之后,并没有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相反,它显得越发精神,焕发出新的朝气,如今它正代表中华文化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王利器. 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10年5月第25卷第3期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ay.2010Vol .25No .3
[历史学研究]
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
张烈
(中华书局,北京100710)
摘要:儒家作为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学派,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发展和传播,在战国末期成为“显学”,并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孔子成为全民的圣人,儒家典籍也成为历代的经典。然而,时至明清,特别是到了中国近现代,孔子及其典籍开始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但其民主性的精华部分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学习的,值得发扬光大。
关键词:孔子;儒家文化;历史命运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2914(2010)03-0079-03A
The Historical Fate of Confucian Culture
ZHANG Lie
(ZhonghuaBook Company, Beijing 100710, China)
Abstract :As the earliest school of thought in Chinese history, Confucianism became a “domi-nant study ”at the end of Warring State perio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on by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which had profound effects upon the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Confucius be-came the saint of all Chinese people. Confucian classics became the classics of all dynasties. Howev-er, when the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ame, especially at the tim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people began to throw doubt on and criticize Confucius and his classics. Nonetheless, the quintessential part of Confucius and his classics is still what we have to learn today and it pays for us to carry it forward.
Key words :Confucius; Confucian culture; historical fate
一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学派,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历史上是先有儒家然后才产生其它各家,先有儒家经典然后才产生其它各家经典的。何谓儒?在殷商时代,儒是主持祭祀的神职人员,跟后来儒家没有联系。到了周代,儒才是各诸侯国的文化教官,他们的任务是教民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艺。当然,这里所谓“民”,不是指一般平民,而是专指贵族官僚子弟。古时候,平民是没有受教育权利的。
到了孔子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开始收徒授业,成为儒者。孔子与他以前的儒者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传授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教师。不同之
处在于孔子以前的儒都是国家的文化教官,而孔子是私人办学;孔子以前的儒所教授的对象是贵族官僚子弟,而孔子所教授的对象,虽有少数贵族子弟,而大多数却是平民。他的办学原则是“有教无类”,即人无分贫富,地无分远近,年龄无分大小,凡是愿意跟他学习的人,只要交上一束(十条)脩(乾肉)作见面礼,就可以做他的学生。孔子的学生很多,前后达三千人之众,这在古代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所以说孔子是平民教育家,是一点不过分的。
现在有不少人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却不这么看。因为在孔子以前就有了儒和儒家经典,但他却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和儒家经典的全面整理者。《汉书艺文志》这样介绍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
收稿日期:2010-03-01
作者简介:张烈(1932-),男,原名张岛瀛,湖南益阳市人,原中华书局编审。发表文章多篇,出版《战国秦汉史研究》一书。组织了古籍整理项目《史记注译》、《汉书注译》的出版,并点校了《汉纪》、《后汉纪》、《史记探源》三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
·80·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
尼。”孔子只是因对儒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名声大振,后来居上,成了儒家学派的宗师而已。
孔子对儒家学派作了如下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整理了儒家经典。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70只作讲述不搞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好古代文化。为了教学需要,孔子在讲述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整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成绩卓著的文献整理学家。比如《诗》,《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留下“三百五篇孔子皆歌弦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2]1936又如《书》,相传孔子搜集《书》,得三千二百四十篇,经过筛选,得一百篇,上起于尧,下迄秦穆公。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书》的选本。至于《乐》、《易》、《礼》,孔子都作过删订增补等整理工作。最后,孔子根据鲁史《春秋》一书,自己动手编写出另一部史书,亦名《春秋》,书中“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褒贬笔法,成为历朝历代的政治潜规则,影响至为深远。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学究式的书呆子,而是颇有政治头脑的大学者。
第二,创立以“仁”为核心的人本哲学。这是孔子在教学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中创立起来的。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68,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30。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主张旗帜鲜明,反对作好好先生。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1]36又说:“乡愿(好好先生),德之贼也。”[1]197究竟什么是恰到好处的正确意见?孔子的回答是:“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1]68就是说,中庸才是道德的最高标准。何谓“中”?就是当中,就是正,既无过度,有无不及。何谓“庸”?就是平常、经常。中庸就是经常坚持走正道,既不偏激,又不消极。就处理人事关系来说,有人提出“以德报怨”,孔子认为这不合乎中庸之道,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165这种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认为对待人民大众,应该施行仁政。具体而言,首先使他们富起来,保证衣食无忧,接着是教育他们,提高其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第三,教育了三千学生,其中最优秀者有七十二人(一说为七十七人),广泛地传播了儒家学说和文化。他的学生中,德行方面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言语方面有宰我、子贡;文学方面有子游、子夏。相传商瞿传《易》,曾参作《孝经》,子夏序《诗》、传《易》、又传《礼》。儒家学说和文化,经过孔门弟子的广泛传播,到战国末期,大为兴盛,号称“显学”。
二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曾一度拉拢儒生,他封儒生七十人为博士。后因政见不合,他焚禁《诗》、《书》等儒家经典,坑杀儒生460余人,而大一统的秦王朝也随之灭亡了。经过五年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王朝,为了使汉朝江山永固,刘邦吸取了“秦以刑罚为巢,故有倾巢破卵之患”[3]51的教训,本着“圣人登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3]50的原则,力行仁政以亲民,休养生息。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之乱爆发,那种任其自然的黄老无为政策显得失灵了。而在汉朝廷内,信奉儒家学说的臣子也越来越多,所以在汉景帝死后,便有了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武帝完全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着手兴办太学,并于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官,专门负责对儒家经典进行整理和研究。从此以后,《诗》便名《诗经》,《书》便名《书经》,《易》便名《易经》,《礼》便名《礼经》,《春秋》便名《春秋经》,“五经”产生了。唐初承续西汉五经,且将《礼经》衍为《周礼》、《仪礼》、《礼记》,将解释《春秋》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列之于经,后来又加上《论语》、《孝经》、《尔雅》成十二经,并刻碑于京城国子监前,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十月告成,史称“开成石经”。北宋初,宋太宗翻刻蜀石经,且将《孟子》列入经部。至明代,始合称《十三经》。十三经总字数为147560字,自成体系,蔚为壮观。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学术地位大为提高。这是因为,统治者已经懂得,使用儒家仁义的安抚手段对待被统治者,比使用法家的单纯暴力镇压,对自己的统治更为有利。所以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需要孔子,甚至封他为“大成至圣先师”;另一方面,被统治者也十分爱戴孔子。在封建社会里,孔子成了全民的圣人。
到了明朝中叶。中国社会开始有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时有人开始对孔子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比如李贽就说从汉代以来千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这话的意思是孔子的是非不算是非,故无是非。这就全盘否定了孔子的学说和儒家文化,自然不能容于当世。
到了清朝,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人更加否定孔子了。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太平天国起义,他把
矛头对准清政府的同时,也针对儒家思想与文化。他们蔑称孔子为“孔妖”,孟子为“孟妖”,所到之处取缔
第3期张烈: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81·
私塾,禁止人们学习儒家文化。这样做显然是违背国情,不得人心的。因此曾国藩就抓住了他们这一致命弱点,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军。曾国藩又以卫道者自居,他在声讨太平天国的檄文中,绝口不提保卫清政权,只提保卫儒家道统文化。这样,曾国藩就迎合了人心,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很多,否定儒家传统文化,不能不是其中原因之一。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有关章节专就这个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发人深省,值得一读。
紧接着洋务派成员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与全盘西化派相抗衡。这里的“中学”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学”系指西洋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这样,他对于“中学”即要求全盘继承,对于“西学”只限于片面吸收(排除了社会科学)。这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合乎科学的。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权,建立了
共和政体,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又废除了妇女缠足恶习,解除了她们长期所受的一大痛苦,凭这两点就有了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孙中山先生注意从儒家传统文化里吸收“天下为公”、“博爱”、“大同”等民主进步观念来充实他的三民主义。
到了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这场运动,在政治上表现为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运动先驱们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风尚,反对旧礼教。这场启蒙运动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无论怎么评价也不为高。随着运动的深入,共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从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场伟大的破旧立新运动中,带有全盘西化,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的形而上学倾向。如当时有人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虽然现在有人考证出是没有的事,但长期以来此说流传甚广,影响颇大。又如有的人认为方块汉字不行,还是西方的拼音文字好,因而主张中国文字拉丁化,应该废弃方块汉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结果又如何呢?直到现在,孔子并未被打倒,反而受到空前的尊重,他已代表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至于汉字拉丁化的问题,建国后我们本欲通过简化汉字逐步实现汉字拉丁化,结果出了不少问题,学术界无法接受。汉字拉丁化的事,只好就此止步。实践证明,方块汉字不能拉丁化,还是必须保留的。
1966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实
质上这是一场持久的政治运动,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在革传统文化的命。具体表现在1967年发生的“破四旧”运动上,目标直指传统文化,当时古籍自然成了禁书。1974年,又发动了评法批儒运动,把孔子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联系起来。说孔子是奴隶主复辟势力的代表,进行一场新的猛烈批判,这时儒家传统文化又经受了一次新的冲击。
1976年10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举粉碎了
“四人帮”,给拨乱反正扫除了障碍。特别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摒弃了阶级斗争,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条新路线的指引下,意识形态领域,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拨乱反正。孔子逐步恢复了本来面貌,他是位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不是奴隶主复辟势力的代表,过去强加于他身上的诽谤不实之词,为之一扫而光。当今,孔子被人们迎着时代潮流,簇拥着走向世界。截至2009年11月,世界各地成立的孔子学院已达280所之多,今后还有进一步增多的趋势。为了纪念孔子的历史贡献,美国众议院于
2009年10月28日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
周年,认可了他为促进人类文明所作的巨大历史贡献。当然,孔子作为距今二千多年的历史人物,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传统文化,自有其历史局限性。所以我们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继承发扬其民主性的精华,摒弃其封建性的糟粕。可以肯定地说,民主性的精华,占儒家传统文化主要成分,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惑。诸如以民为本、天下为公、民贵君轻、博爱大同、仁义亲民、选贤与能、廉洁奉公、和谐中庸、忠于祖国、孝敬父母等观念,不管是哪个时代、任何社会都是必须具备的。
儒家传统文化和孔子学说,自明代以来挨过少数人的冲击和否定之后,并没有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相反,它显得越发精神,焕发出新的朝气,如今它正代表中华文化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王利器. 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