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难点100讲试题及答案解析

历史难点100讲

模块一政治活动

1、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些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 .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B .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 .齐国率先废除了旧制度

3、据说周公东征后,曾“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批的是

A .分封诸侯国 B .封建制度

C .一个社会发展时期 D .封界建成

4、近年来,河南新郑多次举行黄帝陵祭祖大典。“祭祖大典”文化现

象源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皇帝制度 D .王位世袭制

5、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形成 B .分封制逐渐瓦解

C .监察制度建立 D .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6、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7、汉承秦制,但有同有异,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异”是

A .中央官制的设置 B .皇权与相权之争

C .实行封国制 D .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

8、《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皇权与相权之争

C .减少行政区域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0、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主要职能是

A .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 .为了监察和管理地方

C .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 .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11、《二十四孝》记载: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刺史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2、随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13、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 .秦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14、《荀子. 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据材料,荀子主张

A .诸侯应定期朝觐天子

B .君主要经常巡游天下

C .官吏应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 .君主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吏的监察

15、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16、先秦时期,中国产生了分封制,同时期希腊却实行公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相比,古希腊所具有的特殊条件不包括

A .山多地少、三面环海、岛屿众多的海洋地理环境

B .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C .工商业发达

D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17、“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去找法官,向他申明:

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保留习惯旧俗

C .强调法官至上 D .体现人人平等

18、在一个时期,几个国家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分别有:a. 我们原先只为了贸易利益对清廷施加压力…… b. 从今以后就可以更积极地侵略中国攫取利益了…… c. 已经不再是熟睡的狮子了,但现在连一个小岛国也打不过…… d. 在此之前,我以为中国是沉睡的狮子,心中多少还有些戒备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9、2010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有关方面发布了全球倡议书:抵制流失文物拍卖交易,圆明园将择机赴日本、欧洲追索劫散国宝。这次劫难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20、某同学创作了一部话剧,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议论纷纷。下面是该同学设计的四句台词,其中存在史实性错误的一句是:

A .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历害多了

B .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工厂,我们这些小工人的日子就更难过

C .这么多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

D .听就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去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了同盟会

21、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 .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 .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2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由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在,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这表明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

A .司法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关税自主权 D .外交主权

23、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迫使西方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各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24、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5、“还我河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首民谣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民谣出现于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②它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

③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④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非常科学

A .①②③ B. ④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6、下面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理由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②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理由①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②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27、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宣统末年,国民革命革到了苏州,清廷在江功的最高行政长官程德全也起来革命了。他的革命方式非常特别,命衙役准备了一根长长的竹竿,到得大堂屋檐下,手起竿举,挑落了几块瓦。巡抚衙门前,立即挂起了“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程德全宣布,革命成功!清廷江苏巡抚大人,立马成了民国的总督。

材料二 1924年初,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1911年的)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材料三 1956年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时毛泽东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问题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内,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1) 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之时的一个什么现象?

(2)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

阶级谋妥协,”请结合所学,解释“情势”。

(3) 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认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是

什么?这一问题在旧三民主义中有何体现?

(4) 根据材料三,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概括当时“中国的面目

完全变了”的主要表现。进入21世纪,“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基本实现,得以实现了主要原因是什么?

29、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由此可见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改变 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0、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维新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31、“我们正处在另有史以来最大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A .甲午中日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32、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

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是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努力作战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 .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 .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 .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 .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33、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口中是个“或”字;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省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说明天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字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34、马克思这样评论近代德国的政体:“一个以议会形式装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

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而有人这样评论近代英国的政体:“革命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从以上材料中可看出近代德、英两国在政体上的最大不同是

A .国家元首的名称不同 B .政府首脑的权限不同

C .议会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不同 D .议会组织结构不同

35、英国和美国分别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的典型国家,两者在政体上的相同之处是

①国家元首都拥有实权②都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都实行选举和议会立法④都实行司法独立原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

③④

36、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 .1787年宪法 B .1871年宪法

C .1875年宪法 D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宪法》

37、温家宝总理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都还不足。我们愿意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走中国式的民主道路。”中国式民主道路的制度保障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民主集中制

38、《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

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的制度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39、巴黎公社被称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早产儿”,主要是因为

A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爆发的大规模的工人起义

B .它是在马克思政党领导下爆发的起义

C .它是工人阶级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动的起义

D .它是在法国无产阶级未成熟的情况下爆发的起义

40、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同为无产阶级革命,都建立了政权,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A .十月革命比巴黎公社晚了近半年世纪

B .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巴黎公社是马克思领导的

C .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巴黎公社失败了,十月革命未遭临时政府的镇压取得了成功

41、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个决议中说:“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人

A .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

B .认识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 .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D .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

4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宪法》,其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规定是

A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 .实行总统制

D .实行责任内阁制

43、下列关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提出“一国两制”

B .提出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 .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4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 .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 .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 .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 .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5、历史课上,张晓明同学以流行歌曲形式诠释了二战后日美两国关系的演变“跟着美国走,紧抓住梦的手”、“多边自主外交,我要我的滋味”、“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不离弃。”该内容反映了

A .日本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B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美国霸权主义不得人心

D .世界形势的缓和

46、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有关知识,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 .欧洲共同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

B .欧洲共同体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C .欧洲联盟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D .欧洲联盟两极格局瓦解华约解散亚太经合

47、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B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 .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 .中美那次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8、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

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 .缓和中美国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 .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 .缓和中美国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 .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模块二经济活动

49、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了,它反映出当时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5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八政:一日食(农业生产),二日货(商品流通),三日祀,四日司空,五日司徒,六日司寇,七日宾,八日师。————《尚书。洪范》

材料二以九职任万民:一日三农,生九谷……

五日百工,饬化八材;六日商贾,阜通货贿……

材料三僇(同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和儿女)————《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世宗(雍正)实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

商业的态度。

(2)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

含义是什么?

(3) 从材料四、五中分别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51、下列事件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私田增多

A .铁家具、牛耕井田制瓦解 个体小生产确立

铁家具、牛耕出现

B .井田制瓦解私田增多

个体小生产确立

国有

C .井田制私有 地主土地私有

公有

D .封建土地所有制公社集体所有

自耕农所有

5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代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53、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 .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 .商品经济活跃

C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4、宋朝时东京指哪里?会不会出现彩瓷作坊和微商会馆?

55、史学界认为:17—19世纪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示出一些

新旧冲突的征兆,这种从农耕中分离出来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这里所说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不包括

A .出现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如机工

B .出现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如机户

C .手工作坊开始出现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关系形成

56、乾隆二十五年政府发经中国商人海外渡航证明书,请判断它的主要目的是:

A .保护国人的海外活动 B .便于对外商统一管理

C .限制国人的海外活动 D .打击倭寇,保护海疆

5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下列最能说明这一描述的原因是

A .政府重农抑商断绝商业发展

B .政府海禁政策断绝对外交往

C .政府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往

D .政府鼓励发展商业

58、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然而当时中国却没有发生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

革命性变化。其中人为原因是:

A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应工商业发展

C .鸦片大量注入中国,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59、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 .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60、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 .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61、下面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英国工人生活费和工资指数表。(1850年=100)

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可能是

A .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兴起

B .社会购买力下降,制约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D .工人的创造性遭到打击,造成英国被美国赶超

62、据统计,英国出口商品额占其全部产品的比重在1851年的1/4,在1861年为1/3,在1871年为3/5。这组数据主要说明

A .英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B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英国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6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 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德、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64、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出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 .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 .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动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65、李鸿章号称大清“裱糊匠”,他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 但裱糊匠又何能负其责?”这表明

①李鸿章对晚清的颓败无能为力②洋务派以西方军事科技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③专制统治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 C.②③ D. ①③

66、下列诗句能比较恰当地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A .千呼万唤始出来 B .小荷才露尖尖角

C .忽如一夜春风来 D .无可奈何花落去

67、晚清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恣铲除,百万石曾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 .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B .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C .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D .商品经济渗透农村

68、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道:“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决于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③④

69、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

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 .①② B. ①②③ C.③④ D. ①②③④

70、集体婚礼发肇于民国时期三十年代的大上海。1935年,上海市政府举行新生活集团结婚首届典礼,这一新式婚礼通过报刊记者及电影放映,很快传遍全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新式婚礼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B .材料可以反映出报刊、实况电影等多种媒体传播信息的快捷性

C .新式婚礼对推动社会风气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D .此行为是政府在哗众取宠,不宜提倡

71、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在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大众报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72、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期横冲直撞,

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 .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 .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 .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 .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73、到1956年底,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农户总数的87.8%。这一现象产生产影响有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②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④加速了农村贫富分化

A .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74、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 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做最智谋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较高

A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 .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5、《中国近代史》记载:“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商企业就

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

A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 .辅助洋务派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D .使中国走自强的道路

76、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述:“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1万名左右的中国学术、技术专家去美国学习,美国旅客到中国旅游,从某些方面看,这有点像老时候的样子。”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本质含义是

A .中国与美国的交往是互补的

B .中国在平等基础上对外开放

C .近现代的中国都曾以美国为师

D .中国努力融入国际市场

77、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斯福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B .罗斯福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 .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D .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7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刚一推出,就引起美国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不同政治集团对其给予了不同的评价: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报纸上连篇牍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学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下来的。”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道:“这简直是法西斯!”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请回答:

(1) 罗斯福新政是《共产党宣言》的翻版还是法西斯政策的延续?

为什么?

(2) 我们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旧民主秩序”和“新运用”?由

此指出新政的实质。

(3) 新政的实施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能“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

中的严重缺点”?为什么?

79、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从总体上说,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国家提供巨额科研经费,组织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将其成果无偿地提供给全国使用。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到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宇航工业从20世纪60

年代末起,每年耗费50多亿美元。国家为私人垄断组织扩大国外市场,如为了维持战后高出口水平,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的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60年代占20%。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期起,为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进行补贴。

材料二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自由竞争。(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51年到197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其中20世纪50年代经济呈现飞跃状态,年平均增长率达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材料三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项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定《经济自主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调整发展时期。1960年继岸信介内阁之后的池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1960年6月24日,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国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的特点。

(3)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侧重点及其取得的共同效果。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政策有何共同之处,其实质是什么

80、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从上述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苏联的经济体制使得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B .苏联的经济改革毫无实际效果

C .计划不能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

D .发展经济必须借助外国援助

历史难点100讲

模块一政治活动

1、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些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 .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B .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 .齐国率先废除了旧制度

3、据说周公东征后,曾“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批的是

A .分封诸侯国 B .封建制度

C .一个社会发展时期 D .封界建成

4、近年来,河南新郑多次举行黄帝陵祭祖大典。“祭祖大典”文化现

象源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皇帝制度 D .王位世袭制

5、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形成 B .分封制逐渐瓦解

C .监察制度建立 D .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6、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7、汉承秦制,但有同有异,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异”是

A .中央官制的设置 B .皇权与相权之争

C .实行封国制 D .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

8、《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皇权与相权之争

C .减少行政区域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0、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主要职能是

A .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 .为了监察和管理地方

C .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 .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11、《二十四孝》记载: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刺史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2、随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13、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 .秦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14、《荀子. 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据材料,荀子主张

A .诸侯应定期朝觐天子

B .君主要经常巡游天下

C .官吏应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 .君主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吏的监察

15、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16、先秦时期,中国产生了分封制,同时期希腊却实行公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相比,古希腊所具有的特殊条件不包括

A .山多地少、三面环海、岛屿众多的海洋地理环境

B .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C .工商业发达

D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17、“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去找法官,向他申明:

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保留习惯旧俗

C .强调法官至上 D .体现人人平等

18、在一个时期,几个国家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分别有:a. 我们原先只为了贸易利益对清廷施加压力…… b. 从今以后就可以更积极地侵略中国攫取利益了…… c. 已经不再是熟睡的狮子了,但现在连一个小岛国也打不过…… d. 在此之前,我以为中国是沉睡的狮子,心中多少还有些戒备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9、2010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有关方面发布了全球倡议书:抵制流失文物拍卖交易,圆明园将择机赴日本、欧洲追索劫散国宝。这次劫难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20、某同学创作了一部话剧,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议论纷纷。下面是该同学设计的四句台词,其中存在史实性错误的一句是:

A .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历害多了

B .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工厂,我们这些小工人的日子就更难过

C .这么多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

D .听就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去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了同盟会

21、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 .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 .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2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由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在,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这表明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

A .司法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关税自主权 D .外交主权

23、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迫使西方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各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24、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5、“还我河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首民谣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民谣出现于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②它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

③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④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非常科学

A .①②③ B. ④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6、下面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理由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②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理由①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②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27、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宣统末年,国民革命革到了苏州,清廷在江功的最高行政长官程德全也起来革命了。他的革命方式非常特别,命衙役准备了一根长长的竹竿,到得大堂屋檐下,手起竿举,挑落了几块瓦。巡抚衙门前,立即挂起了“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程德全宣布,革命成功!清廷江苏巡抚大人,立马成了民国的总督。

材料二 1924年初,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1911年的)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材料三 1956年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时毛泽东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问题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内,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1) 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之时的一个什么现象?

(2)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

阶级谋妥协,”请结合所学,解释“情势”。

(3) 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认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是

什么?这一问题在旧三民主义中有何体现?

(4) 根据材料三,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概括当时“中国的面目

完全变了”的主要表现。进入21世纪,“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基本实现,得以实现了主要原因是什么?

29、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由此可见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改变 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0、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维新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31、“我们正处在另有史以来最大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A .甲午中日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32、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

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是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努力作战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 .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 .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 .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 .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33、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口中是个“或”字;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省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说明天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字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34、马克思这样评论近代德国的政体:“一个以议会形式装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

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而有人这样评论近代英国的政体:“革命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从以上材料中可看出近代德、英两国在政体上的最大不同是

A .国家元首的名称不同 B .政府首脑的权限不同

C .议会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不同 D .议会组织结构不同

35、英国和美国分别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的典型国家,两者在政体上的相同之处是

①国家元首都拥有实权②都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都实行选举和议会立法④都实行司法独立原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

③④

36、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 .1787年宪法 B .1871年宪法

C .1875年宪法 D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宪法》

37、温家宝总理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都还不足。我们愿意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走中国式的民主道路。”中国式民主道路的制度保障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民主集中制

38、《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

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的制度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39、巴黎公社被称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早产儿”,主要是因为

A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爆发的大规模的工人起义

B .它是在马克思政党领导下爆发的起义

C .它是工人阶级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动的起义

D .它是在法国无产阶级未成熟的情况下爆发的起义

40、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同为无产阶级革命,都建立了政权,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A .十月革命比巴黎公社晚了近半年世纪

B .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巴黎公社是马克思领导的

C .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巴黎公社失败了,十月革命未遭临时政府的镇压取得了成功

41、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个决议中说:“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人

A .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

B .认识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 .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D .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

4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宪法》,其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规定是

A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 .实行总统制

D .实行责任内阁制

43、下列关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提出“一国两制”

B .提出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 .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4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 .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 .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 .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 .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5、历史课上,张晓明同学以流行歌曲形式诠释了二战后日美两国关系的演变“跟着美国走,紧抓住梦的手”、“多边自主外交,我要我的滋味”、“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不离弃。”该内容反映了

A .日本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B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美国霸权主义不得人心

D .世界形势的缓和

46、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有关知识,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 .欧洲共同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

B .欧洲共同体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C .欧洲联盟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D .欧洲联盟两极格局瓦解华约解散亚太经合

47、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B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 .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 .中美那次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8、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

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 .缓和中美国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 .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 .缓和中美国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 .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模块二经济活动

49、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了,它反映出当时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5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八政:一日食(农业生产),二日货(商品流通),三日祀,四日司空,五日司徒,六日司寇,七日宾,八日师。————《尚书。洪范》

材料二以九职任万民:一日三农,生九谷……

五日百工,饬化八材;六日商贾,阜通货贿……

材料三僇(同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和儿女)————《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世宗(雍正)实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

商业的态度。

(2)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

含义是什么?

(3) 从材料四、五中分别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51、下列事件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私田增多

A .铁家具、牛耕井田制瓦解 个体小生产确立

铁家具、牛耕出现

B .井田制瓦解私田增多

个体小生产确立

国有

C .井田制私有 地主土地私有

公有

D .封建土地所有制公社集体所有

自耕农所有

5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代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53、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 .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 .商品经济活跃

C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4、宋朝时东京指哪里?会不会出现彩瓷作坊和微商会馆?

55、史学界认为:17—19世纪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示出一些

新旧冲突的征兆,这种从农耕中分离出来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这里所说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不包括

A .出现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如机工

B .出现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如机户

C .手工作坊开始出现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关系形成

56、乾隆二十五年政府发经中国商人海外渡航证明书,请判断它的主要目的是:

A .保护国人的海外活动 B .便于对外商统一管理

C .限制国人的海外活动 D .打击倭寇,保护海疆

5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下列最能说明这一描述的原因是

A .政府重农抑商断绝商业发展

B .政府海禁政策断绝对外交往

C .政府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往

D .政府鼓励发展商业

58、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然而当时中国却没有发生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

革命性变化。其中人为原因是:

A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应工商业发展

C .鸦片大量注入中国,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59、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 .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60、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 .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61、下面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英国工人生活费和工资指数表。(1850年=100)

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可能是

A .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兴起

B .社会购买力下降,制约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D .工人的创造性遭到打击,造成英国被美国赶超

62、据统计,英国出口商品额占其全部产品的比重在1851年的1/4,在1861年为1/3,在1871年为3/5。这组数据主要说明

A .英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B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英国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6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 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德、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64、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出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 .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 .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动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65、李鸿章号称大清“裱糊匠”,他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 但裱糊匠又何能负其责?”这表明

①李鸿章对晚清的颓败无能为力②洋务派以西方军事科技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③专制统治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 C.②③ D. ①③

66、下列诗句能比较恰当地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A .千呼万唤始出来 B .小荷才露尖尖角

C .忽如一夜春风来 D .无可奈何花落去

67、晚清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恣铲除,百万石曾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 .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B .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C .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D .商品经济渗透农村

68、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道:“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决于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③④

69、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

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 .①② B. ①②③ C.③④ D. ①②③④

70、集体婚礼发肇于民国时期三十年代的大上海。1935年,上海市政府举行新生活集团结婚首届典礼,这一新式婚礼通过报刊记者及电影放映,很快传遍全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新式婚礼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B .材料可以反映出报刊、实况电影等多种媒体传播信息的快捷性

C .新式婚礼对推动社会风气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D .此行为是政府在哗众取宠,不宜提倡

71、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在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大众报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72、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期横冲直撞,

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 .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 .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 .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 .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73、到1956年底,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农户总数的87.8%。这一现象产生产影响有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②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④加速了农村贫富分化

A .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74、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 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做最智谋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较高

A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 .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5、《中国近代史》记载:“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商企业就

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

A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 .辅助洋务派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D .使中国走自强的道路

76、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述:“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1万名左右的中国学术、技术专家去美国学习,美国旅客到中国旅游,从某些方面看,这有点像老时候的样子。”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本质含义是

A .中国与美国的交往是互补的

B .中国在平等基础上对外开放

C .近现代的中国都曾以美国为师

D .中国努力融入国际市场

77、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斯福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B .罗斯福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 .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D .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7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刚一推出,就引起美国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不同政治集团对其给予了不同的评价: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报纸上连篇牍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学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下来的。”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道:“这简直是法西斯!”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请回答:

(1) 罗斯福新政是《共产党宣言》的翻版还是法西斯政策的延续?

为什么?

(2) 我们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旧民主秩序”和“新运用”?由

此指出新政的实质。

(3) 新政的实施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能“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

中的严重缺点”?为什么?

79、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从总体上说,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国家提供巨额科研经费,组织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将其成果无偿地提供给全国使用。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到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宇航工业从20世纪60

年代末起,每年耗费50多亿美元。国家为私人垄断组织扩大国外市场,如为了维持战后高出口水平,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的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60年代占20%。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期起,为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进行补贴。

材料二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自由竞争。(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51年到197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其中20世纪50年代经济呈现飞跃状态,年平均增长率达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材料三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项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定《经济自主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调整发展时期。1960年继岸信介内阁之后的池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1960年6月24日,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国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的特点。

(3)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侧重点及其取得的共同效果。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政策有何共同之处,其实质是什么

80、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从上述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苏联的经济体制使得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B .苏联的经济改革毫无实际效果

C .计划不能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

D .发展经济必须借助外国援助


相关文章

  • 地理教学投稿指南
  • 地理教学投稿指南 <新课程报· 地理 导刊>2010年第27-42期约稿计划 1.二轮综合专题及综合测试卷的约稿作者 综合专题目录: 专题1 地理图像判读与综合分析 专题2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专题3 地理计算方法与技巧 专题 ...查看


  •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试卷.课件.素材全集
  • 山东省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物理寒假作业(全套18份,含答案,全站免费)02-08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集[52份打包,全站免费]01-31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集[40份打包,全站免费]01-3 ...查看


  • 高中数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 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平三高 金小欣 2009.03.17 在高三数学第一轮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几个任课老师都认识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实在太差了,连最基本的"送分题"就不会做!仅有个别学生属于"中等生 ...查看


  •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中起点升本科)
  •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中起点升本科) 历史地理真题解析 选择题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武王伐纣"推翻的王朝是 A . ...查看


  • 如何做历史材料题
  • 一.审准题目. 准确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提.题目的类型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因此,审题也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试题结构. 历史问答题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例如:"评述 ...查看


  • 高中语文难点1 词语解释
  • 难点1 词语解释 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 ...查看


  • 文综必备:高中政治和历史答题技巧
  •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高中政治和历史答题技巧 1. 选择题的做法 (1)选择题的构成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 , 从 ...查看


  •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
  •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 期是 ...查看


  • 2015全国卷2历史试题评述
  •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评析及备考反思 2015年高考已渐趋潮退声息,全国课标卷无论是卷(Ⅰ)还是卷(Ⅱ)的 历史试题,都格外引人关注,直冲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许多省份将告别"自主命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