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言警句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
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乐水,是因为智者乐运其智以利人,如同流水,自然无滞。仁者乐山,
是因为仁者喜能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智者善应事,动如脱兔;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智者得志而乐,仁者无忧故寿。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老夫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1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
1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不忧愁,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 )
16、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失礼教的东西不看,有失礼教的传闻不听,有失礼教的话语不说,有失礼教的事情不做。)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助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与这相反。 )
1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诗书礼乐之文结交朋友,以朋友辅助为仁,可谓得其交友之道。)
1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22、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2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注译】泰:宽宏、宽厚;骄:傲慢。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
2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
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
27、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28、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
29、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3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论语》名言警句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
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乐水,是因为智者乐运其智以利人,如同流水,自然无滞。仁者乐山,
是因为仁者喜能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智者善应事,动如脱兔;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智者得志而乐,仁者无忧故寿。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老夫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1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
1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不忧愁,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 )
16、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失礼教的东西不看,有失礼教的传闻不听,有失礼教的话语不说,有失礼教的事情不做。)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助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与这相反。 )
1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诗书礼乐之文结交朋友,以朋友辅助为仁,可谓得其交友之道。)
1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22、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2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注译】泰:宽宏、宽厚;骄:傲慢。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
2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
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
27、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28、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
29、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3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