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白嘉轩人物形象的传统文化特征浅析2

《白鹿原》中白嘉轩人物形象的传统文化特征浅析2

六 仁义后面的虚伪

单说种“罂粟”。他对鹿三隐瞒了真相,这说明白嘉轩知道那就是“鸦片”,但他又好像没有骗鹿三,对,是药材,罂粟这东西可以入药,止疼镇静,可吸噬过多会上隐,最终会使人没命,他为什么瞒着人们种罂粟,讲仁义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反映出他的仁义背后的虚伪。他隐瞒种“罂粟”真相,其实质在自欺。这说明他的仁爱,善良是局限于白鹿村的范围之内,他没有一种大爱,没有民族意识,只有宗族观念。白嘉轩的仁、善、爱是具有狭隘性的,没有以整个华夏民族为关注点。他想发财,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仁义道德构建起的威严背后隐藏着险恶的一面。也告诉了农村的一个现象:在一个地方当最先发展某一项经济作物时,最早的实践者,收获最大。如果说白嘉轩是一个杀人犯,用“鸦片杀人”。我认为他还没有达到那样的认识高度,作为一个“小地主”他那样做仅仅是为了挣钱养家。如果说他财迷心窍的话,为什么又听朱先生的话犁掉自己家的罂粟地,又兴办学堂、修祠堂。这不只是为了自己,他也有宗族观念,爱民之情的。因此他的良知是没有泯灭的。白嘉轩种植罂粟发了家,抱上了两个孙子,仙草学会了纺线织布。这时白赵氏才发现自己的儿子能力,才将权力全部下放开始隐退。这时白嘉轩正式成为这个家庭的主宰。再没有来自家庭的力量阻碍他。接下来白嘉轩更加自信更有雄心地去更上一个台阶。

七 外在的刚强,灵魂深处的脆弱

白嘉轩为“求雨”当马脚体现出了他的牺牲精神。在紧要的关头能挺身而出,按常人他不会这么干,只要自己有粮吃。可他并没有因此卸掉身上的责任。假如你我是上帝的话,也会赐于白嘉轩神力的。这些情节使我们想起“夸夫逐日,大禹治水。”在这种场面中,没有人不为之感动的。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多么震撼人心,体现出了悲壮之美。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不得不臣服于神灵。

当瘟疫在白鹿原上蔓延时,白嘉轩在妻子仙草面前暴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身上有神性,但还是人性占主宰地位。书中写道白嘉轩结婚时与妻之在新婚之夜有性描写。而后来的生活中对“性”描写根本没有。这表现出白嘉轩对婚姻的态度:夫妻婚后除了生子之外,不是整天沉迷在“性”中而是如何构建这个家庭,创造幸福。有些人认为白嘉轩没有“性”从而得出白嘉轩毫无人性的谬论。他们的家族从担任族长那一天就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家族。他的情感

是不轻易外显的,这也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无情的封建“仁义”守护者。尤其是在“妻子”仙草将被病魔带走之前,他真正露出了一个男人的柔情与脆弱,正当他准备让妻子出去避瘟疫时,瘟神抢先抓住了仙草的头发,他“双手抓住仙草的胳膊呜哇一声哭了。仙草自进这个屋院以来,还没见过丈夫哭泣时会是什么样子,……像个孩子一样可怜地问:‘啊呀天呀,你走了丢下我咋活呀……[①]’”这个细节展现了一个自然的人白嘉轩,这哭声是惊天动地的,是从生命深处发出的。他真正体验到了“仙草”对他生命的重要,只到这一刻他才说出口,他才哭出声。以前他是将眼泪流到心中,这时他心里再也装不下这来自灵魂的悲伤之泪。接着他拉着仙草去看医生,又为他煎药,至于叫孝文和白灵回来见母亲一面,白嘉轩这样做其实心里还在赌气,那个面子他拉不下来。如果说仙草想见这两个孩子一面,还不如说仙草想为两个娃求情,希望得到丈夫的原谅。瘟疫侵袭白鹿原。这反映出了村民对待病魔的态度。他们大多数人是先不在乎,小病不治,直到病情恶化,无可救药的时候把这一切都归于神灵。体现了人们在病魔死神面前的恐惧,生命的脆弱。他在处理小娥的鬼魂的态度上,他去请教朱生,一切可以说是朱先生计划,白嘉轩只不过实施罢了。朱先生去世了他“双手撑住大门门扇放开悲声。[②]”他的悲声除了对朱先生的死表示悲痛,悲痛的也是白鹿原上不再会出现象朱先生这样的人了。他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一生而哭泣呢。正如费秉勋说:“白轩的悲剧性就在于,作为一个封建性人物,虽然到了反封建的历史时代,他身上许多东西仍呈现出充分的精神价值,而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却要为时代所革除,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就显出浓厚的悲剧性。[③]”他和朱先生的作用对村民没有起到本质的作用,他意识到他们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也不能挽回那美好的回忆。就像老舍笔下的“沙子龙”一样只能将“镖局”改为“客栈”了。他其实为自己和朱先生悲哀,为埋葬他们那个时代嚎出了最后的哭声。后来因黑娃的死气瞎了一只眼睛。这在暗示将来的日子里命运只能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活着。

结语

我们不能从人物形象单一的角度去分析白嘉轩。那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方法是不恰当的,作者曾说:“我过去遵从性格说,我后来很信服心理结构说;我以为解析透一个大人物的文化心理而且抓住不放,便会较为准确真实地抓住一个人物的生命轨迹。这与性格说不仅不对立也不矛盾。反而比性格说要更深

刻一层,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心理真实。[④]”所以我们要从我们传统文化这个视角来审视他。对白嘉轩这一形象给我们的启示我赞同畅广元先生的看法:“白嘉轩这个艺术典型给读者关于人类存在的真谛的启示主要是:人应该自主的,能动的生存,为使这种生存有意义,人必须认真地建设自己,提升自己;这种建设和提升的一个根本原则,是不能脱离本民族传统的美德和修养,这样人才能获得巨大的持久的人格力量,才有可能使自身存在与其本质的实现相统一。[⑤]”关于白嘉轩的艺术形象塑造上。陈忠实说:“所有悲剧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这是一个生活的演变过程,也是历史的演进过程。[⑥]”所以说,白嘉轩这个艺术形象不能说是陈忠实塑造出来的,而是历史塑造了白嘉轩这一形象。陈忠实只不过发现了他,用语言描述了他。陈忠实曾说:我恪守这样的创作规程:“无论这部小说属优属劣,必须是自己对生活的独立发现,人物描写是这样,风景描绘也必须是这样,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天地和环境,必须是我可以看得见的具体的东西。其前提必是我经见过也观察过的东西。我没有见过的东西,是无法写出一词一句的。[⑦]”从他的话中表现他是写实派的。他的小说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他没有指出“白嘉轩身上的优劣,也没有开出药方,而是在揭露引起国人的重视。他说:我企图追求的一种历史的真实。[⑧]”

在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我们的民族将走向何方,我们的文化发展方向又指向何方。这是一个富有民族意识、爱国意识的知识分子不能不思考的问题。某一种思想观念的构建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来支撑。正如建一栋高楼大厦须要一个坚实的根基。我们的传统文化它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要正视我们的当下国情,最可悲的是漠视我们传统文化。而陈忠实的《白鹿原》的写作目的是如何重建民族精神。这个问题拷问着我们。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如王仲生先生说的“我们必须走出传统,但我们只能在传统中存在,完全切割传统不仅不应该,也不可能,关键在于如何认识传统。[⑨]”

【参考书目】:

1.陈忠实,《白鹿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3. 朱寨,《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43页。

4.《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第6期,1998年第2期。

5.《文学家》1986年第4期。

6.《延安文学》1997年第6期。

[①]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458页。

[②]陈忠实,《

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458页。

[③]费秉勋,《评白嘉评》,《小说评论》,1993年第4期。

[④]陈忠实,《创作漫谈》,《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4期。

[⑤]畅广元,《与社会审美心理》,《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

[⑥]陈忠实,《创作漫谈》,《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4期。

[⑦] 陈忠实,《创作感受谈》,《文学家》,1986年第4期。

[⑧] 陈忠实,远村,《获矛盾文学奖后答问录》《延安文学》,1997年第6期。

[⑨] 王仲生,《与历史历史与人——再论陆忠实的》,《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第6期。

《白鹿原》中白嘉轩人物形象的传统文化特征浅析2

六 仁义后面的虚伪

单说种“罂粟”。他对鹿三隐瞒了真相,这说明白嘉轩知道那就是“鸦片”,但他又好像没有骗鹿三,对,是药材,罂粟这东西可以入药,止疼镇静,可吸噬过多会上隐,最终会使人没命,他为什么瞒着人们种罂粟,讲仁义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反映出他的仁义背后的虚伪。他隐瞒种“罂粟”真相,其实质在自欺。这说明他的仁爱,善良是局限于白鹿村的范围之内,他没有一种大爱,没有民族意识,只有宗族观念。白嘉轩的仁、善、爱是具有狭隘性的,没有以整个华夏民族为关注点。他想发财,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仁义道德构建起的威严背后隐藏着险恶的一面。也告诉了农村的一个现象:在一个地方当最先发展某一项经济作物时,最早的实践者,收获最大。如果说白嘉轩是一个杀人犯,用“鸦片杀人”。我认为他还没有达到那样的认识高度,作为一个“小地主”他那样做仅仅是为了挣钱养家。如果说他财迷心窍的话,为什么又听朱先生的话犁掉自己家的罂粟地,又兴办学堂、修祠堂。这不只是为了自己,他也有宗族观念,爱民之情的。因此他的良知是没有泯灭的。白嘉轩种植罂粟发了家,抱上了两个孙子,仙草学会了纺线织布。这时白赵氏才发现自己的儿子能力,才将权力全部下放开始隐退。这时白嘉轩正式成为这个家庭的主宰。再没有来自家庭的力量阻碍他。接下来白嘉轩更加自信更有雄心地去更上一个台阶。

七 外在的刚强,灵魂深处的脆弱

白嘉轩为“求雨”当马脚体现出了他的牺牲精神。在紧要的关头能挺身而出,按常人他不会这么干,只要自己有粮吃。可他并没有因此卸掉身上的责任。假如你我是上帝的话,也会赐于白嘉轩神力的。这些情节使我们想起“夸夫逐日,大禹治水。”在这种场面中,没有人不为之感动的。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多么震撼人心,体现出了悲壮之美。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不得不臣服于神灵。

当瘟疫在白鹿原上蔓延时,白嘉轩在妻子仙草面前暴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身上有神性,但还是人性占主宰地位。书中写道白嘉轩结婚时与妻之在新婚之夜有性描写。而后来的生活中对“性”描写根本没有。这表现出白嘉轩对婚姻的态度:夫妻婚后除了生子之外,不是整天沉迷在“性”中而是如何构建这个家庭,创造幸福。有些人认为白嘉轩没有“性”从而得出白嘉轩毫无人性的谬论。他们的家族从担任族长那一天就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家族。他的情感

是不轻易外显的,这也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无情的封建“仁义”守护者。尤其是在“妻子”仙草将被病魔带走之前,他真正露出了一个男人的柔情与脆弱,正当他准备让妻子出去避瘟疫时,瘟神抢先抓住了仙草的头发,他“双手抓住仙草的胳膊呜哇一声哭了。仙草自进这个屋院以来,还没见过丈夫哭泣时会是什么样子,……像个孩子一样可怜地问:‘啊呀天呀,你走了丢下我咋活呀……[①]’”这个细节展现了一个自然的人白嘉轩,这哭声是惊天动地的,是从生命深处发出的。他真正体验到了“仙草”对他生命的重要,只到这一刻他才说出口,他才哭出声。以前他是将眼泪流到心中,这时他心里再也装不下这来自灵魂的悲伤之泪。接着他拉着仙草去看医生,又为他煎药,至于叫孝文和白灵回来见母亲一面,白嘉轩这样做其实心里还在赌气,那个面子他拉不下来。如果说仙草想见这两个孩子一面,还不如说仙草想为两个娃求情,希望得到丈夫的原谅。瘟疫侵袭白鹿原。这反映出了村民对待病魔的态度。他们大多数人是先不在乎,小病不治,直到病情恶化,无可救药的时候把这一切都归于神灵。体现了人们在病魔死神面前的恐惧,生命的脆弱。他在处理小娥的鬼魂的态度上,他去请教朱生,一切可以说是朱先生计划,白嘉轩只不过实施罢了。朱先生去世了他“双手撑住大门门扇放开悲声。[②]”他的悲声除了对朱先生的死表示悲痛,悲痛的也是白鹿原上不再会出现象朱先生这样的人了。他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一生而哭泣呢。正如费秉勋说:“白轩的悲剧性就在于,作为一个封建性人物,虽然到了反封建的历史时代,他身上许多东西仍呈现出充分的精神价值,而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却要为时代所革除,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就显出浓厚的悲剧性。[③]”他和朱先生的作用对村民没有起到本质的作用,他意识到他们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也不能挽回那美好的回忆。就像老舍笔下的“沙子龙”一样只能将“镖局”改为“客栈”了。他其实为自己和朱先生悲哀,为埋葬他们那个时代嚎出了最后的哭声。后来因黑娃的死气瞎了一只眼睛。这在暗示将来的日子里命运只能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活着。

结语

我们不能从人物形象单一的角度去分析白嘉轩。那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方法是不恰当的,作者曾说:“我过去遵从性格说,我后来很信服心理结构说;我以为解析透一个大人物的文化心理而且抓住不放,便会较为准确真实地抓住一个人物的生命轨迹。这与性格说不仅不对立也不矛盾。反而比性格说要更深

刻一层,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心理真实。[④]”所以我们要从我们传统文化这个视角来审视他。对白嘉轩这一形象给我们的启示我赞同畅广元先生的看法:“白嘉轩这个艺术典型给读者关于人类存在的真谛的启示主要是:人应该自主的,能动的生存,为使这种生存有意义,人必须认真地建设自己,提升自己;这种建设和提升的一个根本原则,是不能脱离本民族传统的美德和修养,这样人才能获得巨大的持久的人格力量,才有可能使自身存在与其本质的实现相统一。[⑤]”关于白嘉轩的艺术形象塑造上。陈忠实说:“所有悲剧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这是一个生活的演变过程,也是历史的演进过程。[⑥]”所以说,白嘉轩这个艺术形象不能说是陈忠实塑造出来的,而是历史塑造了白嘉轩这一形象。陈忠实只不过发现了他,用语言描述了他。陈忠实曾说:我恪守这样的创作规程:“无论这部小说属优属劣,必须是自己对生活的独立发现,人物描写是这样,风景描绘也必须是这样,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天地和环境,必须是我可以看得见的具体的东西。其前提必是我经见过也观察过的东西。我没有见过的东西,是无法写出一词一句的。[⑦]”从他的话中表现他是写实派的。他的小说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他没有指出“白嘉轩身上的优劣,也没有开出药方,而是在揭露引起国人的重视。他说:我企图追求的一种历史的真实。[⑧]”

在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我们的民族将走向何方,我们的文化发展方向又指向何方。这是一个富有民族意识、爱国意识的知识分子不能不思考的问题。某一种思想观念的构建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来支撑。正如建一栋高楼大厦须要一个坚实的根基。我们的传统文化它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要正视我们的当下国情,最可悲的是漠视我们传统文化。而陈忠实的《白鹿原》的写作目的是如何重建民族精神。这个问题拷问着我们。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如王仲生先生说的“我们必须走出传统,但我们只能在传统中存在,完全切割传统不仅不应该,也不可能,关键在于如何认识传统。[⑨]”

【参考书目】:

1.陈忠实,《白鹿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3. 朱寨,《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43页。

4.《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第6期,1998年第2期。

5.《文学家》1986年第4期。

6.《延安文学》1997年第6期。

[①]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458页。

[②]陈忠实,《

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458页。

[③]费秉勋,《评白嘉评》,《小说评论》,1993年第4期。

[④]陈忠实,《创作漫谈》,《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4期。

[⑤]畅广元,《与社会审美心理》,《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

[⑥]陈忠实,《创作漫谈》,《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4期。

[⑦] 陈忠实,《创作感受谈》,《文学家》,1986年第4期。

[⑧] 陈忠实,远村,《获矛盾文学奖后答问录》《延安文学》,1997年第6期。

[⑨] 王仲生,《与历史历史与人——再论陆忠实的》,《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第6期。


相关文章

  • 毕业论文题目
  • 成都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这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自考的论文题目供自考学生选用,学生也可自拟题目.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论文选题1 1.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与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 2.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与2 ...查看


  • 浅析[白鹿原]中田小娥的自我意识文献综述
  • 一曲飞"娥"扑火的不朽赞歌--浅析<白鹿原>中田小娥的自我意识文献综述 翻开历史的书卷,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一直承受着"神权.族权.父权和夫权"的重重压迫,她们被当作 ...查看


  • 浅析[白鹿原]人物形象的对比
  • 浅析<白鹿原>中人物形象的对比 这是我第二次翻开<白鹿原>,朴实的写作风格,纯朴的民族风气.敢作敢为的行事作风,连同白鹿镇再简单不过的风景再次给予我震撼,且不去理会陈忠实在小说中所倾注的伦理感情因素,<白鹿原& ...查看


  • 学年论文题目
  • 学年论文题目 转载自: 张玲 转载于:2010-12-08 15: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1) 评论:(0)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quo ...查看


  • 浅析路遥.陈忠实作品中的民间文化立场
  • 路遥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他的写作素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村生活.他内心深处始终牢牢纠缠着浓浓的故乡情绪,所以他的文字与陈忠实相比之下有着更多的沉重感,陕北大地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路遥,使得他把黄土地作为永恒的诗意象征,并且使由此升华而来的民间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部分 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楚词>的神话学价值研究 创世神话初论 中国和古希腊洪水神话的一些母题比较 试论神话中的幻想 <诗经>中的爱情诗综论 &l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3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中国现代革命历史叙事的转变
  • 从<红旗谱>到<白鹿原> --论中国现代革命历史叙事的转型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汉语言(涉外文秘) 孔莉姮 指导老师:刘小平 [摘要] 梁斌的<红旗谱>和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现代革命历史小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