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送别诗浅析

唐诗之送别诗浅析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诞生了许多的诗词赋散文杂记,唐诗中更是有众多的送别诗流传千古,传承至今,脍炙人口。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如下本人将根据自己读唐诗的体会,择取几首浅析一下。

送 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本诗为送友人归隐之任,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友人因仕途不得意而心生归隐之意,诗人在对友人的遭遇感到惆怅的同时,是支持友人归隐的,而且还充满了羡慕之情。诗人说:“我不再问了,你只管去吧,你不必感到沮丧和失望,除了那山中的白云,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荣华宝贵的不以为然,也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情怀,即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对归隐的向往。诗人言仅而意无穷,感慨无限,耐人限味。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本诗中陈章甫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但仕途不顺,无心官场之事,辞官后启程返乡,诗人作诗送之。

诗人在诗中先突出陈章甫的磊落胸怀,之后描写相貌时抓住他的人特特征,同时体现他的人特性格;写才华时强调他的志向和节操,同时又显示出他的神态;写行为举止,又写出了他的处世原则;写他的遭遇则重点体现他的思想倾向。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 “未及家”者与 “空叹息”者皆无着落,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并不介意,不因失意而发愁苦之语,不因离别而抒写愁绪,泰然自若。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抛却以往送别诗的极尽渲染,改用清幽闲淡的笔调描写送别,以清言表深情。

中国古诗如同中国文字,重在会意而不在言传,因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艺术的高妙境界。本诗写离别却不见一个明显的“送”字,只是用精练的语言创造出灵澈上人归去的深远意境。开关一句从颜色着笔,以“苍苍”二字写竹林寺的处之地的深邃。第二句从声音着笔,以“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邈远。“苍苍”“杳杳”四字重叠,极精练地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末句以“独归远”含蓄地写送别。这一句以对灵澈上人渐行渐远的背景的描写,衬托出诗人对灵澈上人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意。一个“独”字虽然写的是灵澈上人,但其实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孤独与寥落。这个结尾言淡情深,令人回味。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本诗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以及别后的怀念、忧伤的情感。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本诗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

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近处船帆沾雨沉重,小鸟难飞。远处天色昏冥望不见海门,浦树含烟。描写景物,动静结合,近景与远景互相映衬。末联用一“比”字,将别泪和雨丝融成一体,离别之情与暮雨之景相比拟,恰到好处。作者分题赋诗,能够做到不流于斧凿,写景抒情皆是信手拈来,佳句天成,足见其大家风范。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温庭筠为“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但本诗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悲凉,毫无作者“花间词派”婉约纤丽的文风。“浩然离故关”一句确立了诗的基调,由于离人意气昂扬,就使得黄叶飘零、天涯孤棹等景色显得悲凉而不低沉,因而慷慨动人。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虽是在秋季送别,却无悲秋的凄楚,这在同类秋季送别诗中是不多见的。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

唐诗之送别诗浅析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诞生了许多的诗词赋散文杂记,唐诗中更是有众多的送别诗流传千古,传承至今,脍炙人口。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如下本人将根据自己读唐诗的体会,择取几首浅析一下。

送 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本诗为送友人归隐之任,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友人因仕途不得意而心生归隐之意,诗人在对友人的遭遇感到惆怅的同时,是支持友人归隐的,而且还充满了羡慕之情。诗人说:“我不再问了,你只管去吧,你不必感到沮丧和失望,除了那山中的白云,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荣华宝贵的不以为然,也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情怀,即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对归隐的向往。诗人言仅而意无穷,感慨无限,耐人限味。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本诗中陈章甫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但仕途不顺,无心官场之事,辞官后启程返乡,诗人作诗送之。

诗人在诗中先突出陈章甫的磊落胸怀,之后描写相貌时抓住他的人特特征,同时体现他的人特性格;写才华时强调他的志向和节操,同时又显示出他的神态;写行为举止,又写出了他的处世原则;写他的遭遇则重点体现他的思想倾向。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 “未及家”者与 “空叹息”者皆无着落,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并不介意,不因失意而发愁苦之语,不因离别而抒写愁绪,泰然自若。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抛却以往送别诗的极尽渲染,改用清幽闲淡的笔调描写送别,以清言表深情。

中国古诗如同中国文字,重在会意而不在言传,因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艺术的高妙境界。本诗写离别却不见一个明显的“送”字,只是用精练的语言创造出灵澈上人归去的深远意境。开关一句从颜色着笔,以“苍苍”二字写竹林寺的处之地的深邃。第二句从声音着笔,以“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邈远。“苍苍”“杳杳”四字重叠,极精练地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末句以“独归远”含蓄地写送别。这一句以对灵澈上人渐行渐远的背景的描写,衬托出诗人对灵澈上人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意。一个“独”字虽然写的是灵澈上人,但其实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孤独与寥落。这个结尾言淡情深,令人回味。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本诗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以及别后的怀念、忧伤的情感。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本诗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

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近处船帆沾雨沉重,小鸟难飞。远处天色昏冥望不见海门,浦树含烟。描写景物,动静结合,近景与远景互相映衬。末联用一“比”字,将别泪和雨丝融成一体,离别之情与暮雨之景相比拟,恰到好处。作者分题赋诗,能够做到不流于斧凿,写景抒情皆是信手拈来,佳句天成,足见其大家风范。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温庭筠为“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但本诗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悲凉,毫无作者“花间词派”婉约纤丽的文风。“浩然离故关”一句确立了诗的基调,由于离人意气昂扬,就使得黄叶飘零、天涯孤棹等景色显得悲凉而不低沉,因而慷慨动人。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虽是在秋季送别,却无悲秋的凄楚,这在同类秋季送别诗中是不多见的。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


相关文章

  • 诗歌意象分类诠释
  • 诗歌意象分类诠释 浅说填词怎样选词牌 格律诗的对仗通病浅析 学写诗的方法(七天学诗) 词的押韵方式 今日学词应到之途径 54条诗病 古诗词赏析"四部曲" 诗法家数 咏物诗的创作与鉴赏要诀 托物寓意 言外蕴旨 渲染蓄势 舒 ...查看


  •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 摘 要:小学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古诗词有几十首,除了教材上讲到的内容,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下掌握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适合小学学段学习的名篇佳作,意境深远而语言又朴实易懂,中国的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宝库,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在 ...查看


  • 李颀边塞诗浅析
  • 李颀边塞诗浅析 作者:王琦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4期 摘 要: 李颀历来被视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并称.本文主要介绍了李颀的个人经历,对其为数不多的边塞诗(共计五首)分别作了评析,最后从思想 ...查看


  • 浅析古诗词中的"蝉"意象
  • 孥课 { 辅导 浅 析 古诗 词 中 的 " 蝉' ' 意 象 @ 王 志慧 摘要 : 古诗词 中的蝉不仅 点明时令 , 更是承载 了各种情思 , 有感时伤 事, 有离愁乡思, 亦有标榜高洁之用. 关键词 : 蝉 :时令:伤逝 : ...查看


  • [唐诗宋词选读]分类教案送别导学案
  • 江苏省淮安中学竞赛部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2012-11-12 送别诗 班级 课题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学习 过程 送别诗 姓名 课型 新授课 等第 课时 一课时 1.了解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2.掌握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3.熟悉送别诗 ...查看


  • 最好的方法读唐诗第二讲
  • 大家好,我是淇淇妈妈. 悦读悦爱悦成长~第一期诗歌会开始了 王芳老师的<最好的方法读唐诗>,有这本书的妈妈们可以拿出这本书,我们一起学习. 今天学习第一首古诗,李白的诗.<渡荆门送别> 唐诗的代表人物首推李白,以他为 ...查看


  • 唐诗来了|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王维:(公元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画家.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查看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详解资料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资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quo ...查看


  • 这是最有名的送别诗,被誉为唐诗中的压卷之作,产生以后被谱曲传唱千年
  • 在古文学史当中,各种题材内容的诗歌不计其数.因为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没有什么不能入诗.而在古人的生活当中,因为求功名难免仗剑走四方,大量的送别诗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这些送别诗当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这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了.因为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