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理论研究概述

涵化理论研究概述

新传1604 叶展航 [1**********]

一、 涵化理论的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涵化理论,又称涵化分析,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其在1967年被格伯纳系统提出后,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涵化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如杂志、电视、广播、报纸等,它们在受众的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涵化着受众对世界的看法。尽管由于传播的倾向性,大众媒体提示的“主观现实“往往与客观现实存在较大的偏离,但仍然对受众理解和认识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往往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格伯纳在研究时提出了“涵化差异”的概念,即对于衡量“轻度观众”和“重度观众”在社会认知在差异幅度。

二、 涵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期,电视媒介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越来越大,美国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在“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赞助与支持下,格伯纳的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实地调查的方法为主,基于美国当时的暴力犯罪事件与人们收看电视是否有关研究,并得出以下基本观点:电视观众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更接近于电视媒介所传输的符号与观点,电视不仅是人们获取资讯的来源,更是培育人们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了解。

“培养分析”后来受到检验、质疑,格伯纳对理论研究方向做出调整,“主流化”和“共鸣”思想的形成使理论得到很大的丰富与发展。每个人的审美、信念、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多元化的倾向,因为观赏电视而变得与电视上呈现的主流意见相

认同。看电视少的人意见较难统一,因此,电视在社会文化传播中能够发挥整合作用,电视的涵化功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多方向过程,类似重力吸引作用。而倘若电视中呈现的内容与自己的价值认知一致,两者重叠强化电视信息对人的作用,涵化作用称显著扩大的趋势,即“共振过程”。 涵化理论最初主要受到两方面的质疑,一方面,除去“对真实世界的恐惧感”,涵化理论是否还作用于其他信念中?这一问题在后期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回答。研究者发现,除了电视暴力以外,涵化理论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媒介内容对其他社会信念的影响中,如家庭与婚姻认知,科学认知,性别观念认知等;另一方面,涵化理论中所主张的因果关系,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电视内容是如何作用于人们的社会信念当中的,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40多年以来研究者依然还在路上。涵化理论的效果研究基于两个层级,首先,电视观众从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学习”、“了解”这个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事实的估计逐渐趋向于电视呈现,产生第一级的影响;其次,电视观众形成与电视呈现相同的态度,产生第二级的影响。对于涵化理论效果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目前来看,研究者对于理论研究方法上收获一定的成果。比如,将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形式结合,并探究问卷设计方式对理论研究的影响,并开始考虑多个变量对涵化效果的研究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涵化理论的两个层级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提高涵化理论的内部效度,仍然有待发掘。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对涵化效果的解释仍然是处于心理学范畴的“黑箱”之中。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最为被人们熟知的是学者希拉姆作为方法论提出的“直觉加工模型”。该模式主要体现为以下两大方面。第一,人们在形成判断是,通常不是搜寻有关的信息,而是依靠直觉从记忆中提取够用的信息。第二,容易被提取的信息在形成判断时

会被频繁使用。尽管已有学者对这一模式进行后续研究,但理论本身在今年来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完善与修正。总体而言,对于理论形成的背后机制的研究仍显单薄。由于这方面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范畴,也有学者呼唤理论模式整合对涵化效果进行更全面客观的研究。但总体来看,近年来对于涵化理论的研究仍然处于一定的“瓶颈期”。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的涵化研究分析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近20年来关于涵化理论的论文数量激增,体现出涵化理论本身蕴含的巨大潜力。国内对涵化理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涵化理论,分析电视节目对于不同主题的涵化效果,涵化的主题也从社会暴力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对于主题的研究,主要有对意识形态,消费观念,亲社会行为等主题的效果研究等。

第二,以涵化理论的视角分析不同节目类型的涵化效果。早期格伯纳的研究将所有的电视节目笼统的糅合在一起并作为一个同质化的系统探讨涵化效果的影响,如今在这一观点的引导下,出现了不同具体流派的研究。如对于电视剧,新闻节目,真人秀节目的涵化分析。国内的研究中更多选取国内的电视节目进行分析,基于已有的研究方法,对涵化效果做出一定的认证,或是对理论适用范围做出一定的质疑。

第三,不同媒介的涵化效果研究。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对于网络媒介的涵化效果研究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新媒体基于其交互性强,受众参与度高、及时传播,双向反馈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对受众影响的单向性、整体性和线性涵

化的特点。传播渠道的广泛多元,打破了人们“客厅电视”对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受众不再是一个单向度的个体,他们被赋予媒介参与权,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对于涵化理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新媒体一定程度上对受众具有涵化效果,但早期的涵化理论体现地传统媒体主导受众,对公众认知“主流化“的培养过程在当今网络传播媒介的环境下需要需要重新审视。

目前来看,国内对于涵化理论的研究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尽管近几年来学者都有对涵化理论进行研究与应用,但研究往往大多停留在理论应用与印证的层面,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化,并稍有对涵化理论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同时,在国内基本没有对于对于理论的系统经典著述,对理论本身的修正与完善缺乏,使得对理论的研究应用基础较为单薄,甚至对于一些在学术界是否属于涵化理论存在争议的内容仍然简单归为涵化理论的部分,存在一定的漏洞。

而在国外的涵化理论研究中,涵化理论的研究已经扩宽到社会的其他领域,如儿童认知,健康认知,种族观念认知等。而涵化效果中的经典议题仍然是今年来研究的重点,体现学者对前沿问题的关照,以及尝试从专业学科中寻求阐释。近年来,对涵化理论研究的进展更多体现在方法论的创新上,如基于方法论研究的“直觉加工模型”,采用理论整合研究模式,探究调查问卷设置差异对理论研究影响等。同时还存在对于两级涵化的相似性,对于测量二级涵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但国外的研究同样没能很好回答涵化因果关系的背后机制,近年来研究少有读理论本身的修正与发展,涵化理论的研究陷入一定的困境。

四、 理论研究结论

涵化理论研究40多年以来,从仅应用于电视暴力效果的研究,到如今扩展到广

泛的社会领域。这一路的不断丰富发展,显示这一理论的研究潜力和广阔前景。综上所述,涵化理论在背后形成的机制,在当今媒介环境的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人认为,日后的涵化理论研究应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重视对理论本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于涵化理论背后的运行机制解释需要更多的尝试,基于这方面广泛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内容,因而注重理论整合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势在必行。第二,重视对在新的网络媒介下的涵化分析。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多探讨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认知建构,明晰涵化理论在新媒介上的适用范围,以实现对于涵化理论的批判继承与创新。

五、 参考文献

[1]何霞. 基于新媒体环境视野下涵化理论的发展性思考[J]新媒体

[2]于博. 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24)

[3]林功成 李莹. 涵化理论的新进展:作为方法论的直觉加工模型[J]国际新闻界,2012(2)

[4]刘杨. 进展与困境——近期海外涵化理论研究述评[J]调查研究,2013(8)

[5]赵世瑾. 中国涵化理论沿革和发展现状综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5)

涵化理论研究概述

新传1604 叶展航 [1**********]

一、 涵化理论的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涵化理论,又称涵化分析,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其在1967年被格伯纳系统提出后,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涵化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如杂志、电视、广播、报纸等,它们在受众的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涵化着受众对世界的看法。尽管由于传播的倾向性,大众媒体提示的“主观现实“往往与客观现实存在较大的偏离,但仍然对受众理解和认识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往往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格伯纳在研究时提出了“涵化差异”的概念,即对于衡量“轻度观众”和“重度观众”在社会认知在差异幅度。

二、 涵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期,电视媒介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越来越大,美国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在“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赞助与支持下,格伯纳的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实地调查的方法为主,基于美国当时的暴力犯罪事件与人们收看电视是否有关研究,并得出以下基本观点:电视观众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更接近于电视媒介所传输的符号与观点,电视不仅是人们获取资讯的来源,更是培育人们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了解。

“培养分析”后来受到检验、质疑,格伯纳对理论研究方向做出调整,“主流化”和“共鸣”思想的形成使理论得到很大的丰富与发展。每个人的审美、信念、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多元化的倾向,因为观赏电视而变得与电视上呈现的主流意见相

认同。看电视少的人意见较难统一,因此,电视在社会文化传播中能够发挥整合作用,电视的涵化功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多方向过程,类似重力吸引作用。而倘若电视中呈现的内容与自己的价值认知一致,两者重叠强化电视信息对人的作用,涵化作用称显著扩大的趋势,即“共振过程”。 涵化理论最初主要受到两方面的质疑,一方面,除去“对真实世界的恐惧感”,涵化理论是否还作用于其他信念中?这一问题在后期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回答。研究者发现,除了电视暴力以外,涵化理论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媒介内容对其他社会信念的影响中,如家庭与婚姻认知,科学认知,性别观念认知等;另一方面,涵化理论中所主张的因果关系,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电视内容是如何作用于人们的社会信念当中的,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40多年以来研究者依然还在路上。涵化理论的效果研究基于两个层级,首先,电视观众从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学习”、“了解”这个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事实的估计逐渐趋向于电视呈现,产生第一级的影响;其次,电视观众形成与电视呈现相同的态度,产生第二级的影响。对于涵化理论效果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目前来看,研究者对于理论研究方法上收获一定的成果。比如,将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形式结合,并探究问卷设计方式对理论研究的影响,并开始考虑多个变量对涵化效果的研究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涵化理论的两个层级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提高涵化理论的内部效度,仍然有待发掘。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对涵化效果的解释仍然是处于心理学范畴的“黑箱”之中。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最为被人们熟知的是学者希拉姆作为方法论提出的“直觉加工模型”。该模式主要体现为以下两大方面。第一,人们在形成判断是,通常不是搜寻有关的信息,而是依靠直觉从记忆中提取够用的信息。第二,容易被提取的信息在形成判断时

会被频繁使用。尽管已有学者对这一模式进行后续研究,但理论本身在今年来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完善与修正。总体而言,对于理论形成的背后机制的研究仍显单薄。由于这方面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范畴,也有学者呼唤理论模式整合对涵化效果进行更全面客观的研究。但总体来看,近年来对于涵化理论的研究仍然处于一定的“瓶颈期”。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的涵化研究分析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近20年来关于涵化理论的论文数量激增,体现出涵化理论本身蕴含的巨大潜力。国内对涵化理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涵化理论,分析电视节目对于不同主题的涵化效果,涵化的主题也从社会暴力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对于主题的研究,主要有对意识形态,消费观念,亲社会行为等主题的效果研究等。

第二,以涵化理论的视角分析不同节目类型的涵化效果。早期格伯纳的研究将所有的电视节目笼统的糅合在一起并作为一个同质化的系统探讨涵化效果的影响,如今在这一观点的引导下,出现了不同具体流派的研究。如对于电视剧,新闻节目,真人秀节目的涵化分析。国内的研究中更多选取国内的电视节目进行分析,基于已有的研究方法,对涵化效果做出一定的认证,或是对理论适用范围做出一定的质疑。

第三,不同媒介的涵化效果研究。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对于网络媒介的涵化效果研究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新媒体基于其交互性强,受众参与度高、及时传播,双向反馈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对受众影响的单向性、整体性和线性涵

化的特点。传播渠道的广泛多元,打破了人们“客厅电视”对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受众不再是一个单向度的个体,他们被赋予媒介参与权,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对于涵化理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新媒体一定程度上对受众具有涵化效果,但早期的涵化理论体现地传统媒体主导受众,对公众认知“主流化“的培养过程在当今网络传播媒介的环境下需要需要重新审视。

目前来看,国内对于涵化理论的研究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尽管近几年来学者都有对涵化理论进行研究与应用,但研究往往大多停留在理论应用与印证的层面,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化,并稍有对涵化理论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同时,在国内基本没有对于对于理论的系统经典著述,对理论本身的修正与完善缺乏,使得对理论的研究应用基础较为单薄,甚至对于一些在学术界是否属于涵化理论存在争议的内容仍然简单归为涵化理论的部分,存在一定的漏洞。

而在国外的涵化理论研究中,涵化理论的研究已经扩宽到社会的其他领域,如儿童认知,健康认知,种族观念认知等。而涵化效果中的经典议题仍然是今年来研究的重点,体现学者对前沿问题的关照,以及尝试从专业学科中寻求阐释。近年来,对涵化理论研究的进展更多体现在方法论的创新上,如基于方法论研究的“直觉加工模型”,采用理论整合研究模式,探究调查问卷设置差异对理论研究影响等。同时还存在对于两级涵化的相似性,对于测量二级涵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但国外的研究同样没能很好回答涵化因果关系的背后机制,近年来研究少有读理论本身的修正与发展,涵化理论的研究陷入一定的困境。

四、 理论研究结论

涵化理论研究40多年以来,从仅应用于电视暴力效果的研究,到如今扩展到广

泛的社会领域。这一路的不断丰富发展,显示这一理论的研究潜力和广阔前景。综上所述,涵化理论在背后形成的机制,在当今媒介环境的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人认为,日后的涵化理论研究应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重视对理论本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于涵化理论背后的运行机制解释需要更多的尝试,基于这方面广泛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内容,因而注重理论整合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势在必行。第二,重视对在新的网络媒介下的涵化分析。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多探讨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认知建构,明晰涵化理论在新媒介上的适用范围,以实现对于涵化理论的批判继承与创新。

五、 参考文献

[1]何霞. 基于新媒体环境视野下涵化理论的发展性思考[J]新媒体

[2]于博. 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24)

[3]林功成 李莹. 涵化理论的新进展:作为方法论的直觉加工模型[J]国际新闻界,2012(2)

[4]刘杨. 进展与困境——近期海外涵化理论研究述评[J]调查研究,2013(8)

[5]赵世瑾. 中国涵化理论沿革和发展现状综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5)


相关文章

  • 4-论文大纲示例
  • 巴中通江银耳的品牌塑造研究 1 绪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问题的提出 ................................ ...查看


  • 中国大数据金融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工程心理学-教学大纲
  • <工程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060122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sychology ◆学分/学时:3学分/51学时 ◆课程类型:  通识通修课程  通识通选课程  学科基础必修 ...查看


  • 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
  • 苏州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科目考查的内容范围 第一编 档案 一.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 (一)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 (二)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 (三)档案的种类 二.档案的源流 (一)档案的起 ...查看


  • 小学生心理学--教学大纲 1
  • 第一章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 1.教学目标 (1)了解儿童心理学的界定: (2)理解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了解心理学研究设计的类型: (4)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2.基本内容 (1)儿童心理学的界定: (2)小学儿 ...查看


  • [中医康复学]
  • 作者:刘昭纯 郭海 版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 浏览量:27 上架时间: 页数:259 ISBN978-7-80231-515-0 在线阅读  收藏 | 本教材坚持突出中医康复的理念和特点,着重反映中医康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并注意 ...查看


  • CRFA一级课程内容概况
  • CRFA一级课程内容介绍 目录 第一:<财务报表分析1.2.3.4>........................2-3 第二:<定量分析>..................................... ...查看


  • 浅谈学习动机理论的概述及指导意义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学习动机理论的概述及指导意义 作者:胡在敏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1期 摘 要: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 ...查看


  •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法学>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科阶段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为培养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大专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 ...查看


  •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 大庆职业学院 GZJC07005 应用写作教学大纲 高职各专业适用(50-70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和要求 "应用写作"是高职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实用性强,适用面广,是本门课程的特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