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课时)说课材料
一、 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向性运动;生长素的
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 教材地位:
本课题是在前面讲过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讲述有
关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问题。植物生命活动的条件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植物激素进行调节的。第一节只以发现和研究得最早的生长素为例来说明植物激素对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中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内容于第八章讲述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内容有关。生长素和其他激素的内容与第五章讲述的植物的个体发育的内容,以及第一章讲述的细胞分裂等内容有关。植物激素合成的内容与第二章讲述的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有关。因此有必要学好这一节教学内容。
3、 重难点分析:
(1)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
虽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不一定需要学生重点记忆,但是生长素的发现
是教材中为数不多的再现科学家发现过程的典例,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个典例,实施
探究式教学。通过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可以使学生理解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
发展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逻辑思维。
(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方面,学生通过植物生长素的认识,可以理解植物激素的特点和植物调节生
命活动的方式等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植物生长素的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较
为普遍,在该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较好的联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
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而对于生长素两重性的生理作用学生理解起来比
较难,还有对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理,学生也难以理解。
(3)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本课题在讲述生长素的发现之前安排了向性运动方面的知识,以向性运动的有
关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并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要求学生
层层设疑、层层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难度的,也是具
有挑战性的,通过这个教学难点的解决,让学生掌握如何去解决问题。
4、 课时安排:
《植物的激素调节》包括本章的引言共需2课时,从本章引言至植物激素调节中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需用一课时进行授课。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
2、 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 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二) 能力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具备层层设疑并设计实验解释看
到现象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激素的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
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态度观念目标
1、 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们像科学家那样去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科学
研究的方法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2、 在关于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看到的园艺农业生
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
育。
三、 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教师主要用探究式进行授课,辅以讲述,谈话等方法。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教学中,不仅重现了发现过程,更重要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尝试着设计实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
但由于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努力贯彻启
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可以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有利于突破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这一难点。
对于生长素生理作用这一重难点,学生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学习,可以自主地得
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教师再将生长素促进生长这一原理通过声音加动画重点突出来,让学生真正领会,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生长素两重性的生理作用再通过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要求的不同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其真正的含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谈话让学生真正掌握。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以故启新
新陈代谢要正常进行,需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复习提问:1、对于人和动物来说,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通过什么来调节?
2、对于植物体来说,是通过什么来调节?
教师:对于人和动物来说,内环境稳态主要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
占主导。植物体没有神经,只能通过体液调节,植物体内的液体就是激素。
引出课题:植物的激素调节
(二)直观展示,学习新知
导入:实物展示——向光生长的蟹爪兰
提问:1、长势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点?
(动画和图片演示各种向性运动) 学生自主得出向性运动的概念
(展示学生研究性课题做的实验结果)学生得出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教师:植物体产生的向性运动有什么好处?
学生观察思考得出:向光性——有利于接受日光进行光合作用
向地性——有利于植株固定
(三)引导探究,突破重难
教师: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向性运动呢?
教师讲述:科学家发现向性运动是和植物体内的激素调节有关,其中发现最早
是生长素,半个世纪以前,达尔文看到压在石头底下的植物从缝隙中钻出
向光生长,得出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的特点。
达尔文在1880年以燕麦的胚芽鞘为实验材料,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介绍胚芽鞘即燕麦胚芽外面的锥形套
1、 实验设计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学生讨论、思考得出:
方案:
处理:暗处理 处理:单测光照射
结果:直立生长 结果:弯向光源生长
教师:介绍达尔文实验,并指出学生想法与科学家一致,趁机表扬学生有科学
家头脑。(动画演示实验过程)
教师:看到这个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推理: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思考):向光性与谁有关?(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实验证明)
2、 实验设计证明生长是由哪个部位有关?
方案:
处理:切除尖端、单侧光照 处理:不切除尖端,单侧光照
结果:不生长 结果:弯曲生长
教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推理: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思考):单侧光的刺激使其弯向光源生长,那么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还是尖
端下部?(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实验证明)
3、 实验设计证明感光部位。
方案:
处理:单侧光照、 处理:单侧光照、
用锡箔纸(不透光)遮住胚芽鞘尖端 用锡箔纸遮住胚芽鞘下部
结果:直立生长 结果:弯向光源生长
教师:你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推理:证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小结:达尔文做了以上三个实验,得到结论是:胚芽鞘生长需尖端,感光刺激部位在尖端。 (思考):到底是胚芽鞘尖端促进生长,还是尖端产生某种物质促进生长?(请同学们
思考,能否用实验证明)
4、实验设计有难度,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提示。
方案:
处理:
黑暗,插云母 单侧光照,插云母 光照,插云母 结果:不生长 结果:不生长 结果:不生长 教师: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推理:是不是某种物质引起胚芽鞘生长和弯曲呢?
(思考):怎样用实验来验证这种推测?(请同学们思考,用实验证明)
5、设计这个实验也有难度,教师同样也要做好引导、提示,有可能可以介绍1928年温
特(荷兰科学家)设计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此实验的巧妙之处。
证明尖端中能产生某种物质刺激生长
6、经过几代人的研究,现已经提取出这种物质,并证明为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四)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 生长素合成部位和分布部位
2、 分布部位:生长旺盛的部位
根据前面生长素发现的学习得出:尖端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使尖端下部弯曲生长 (思考):如果把植株倒置,生长素怎么运输?与什么位置有关?
学生自然得出:与形态学位置有关
结论: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思考)生长素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自然得出:促进生长
引出向光性原理(动画演示)
教师强调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主要是表现为它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而不是细胞的分裂 (思考)生长素是否越多越好?
从而引出生长素的两重性(展示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要求不同的曲线)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两重性原理
(五)归纳小结、巩固认识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
学了生长素之后,我们要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如何去运用它呢?
请预习下一节内容: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六)补充习题、拓展应用
五、 说设计意图
整节课贯穿的是探究式的教学思想。重点是体现在前面生长素发现的教学内容上,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分析实验现象、自己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这个重点问题的解决为下面的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一难点的解决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设计了实验,并且证明了结论,从而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想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比较容易的解决生长素为什么具有这些生理作用的原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课时)说课材料
一、 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向性运动;生长素的
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 教材地位:
本课题是在前面讲过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讲述有
关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问题。植物生命活动的条件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植物激素进行调节的。第一节只以发现和研究得最早的生长素为例来说明植物激素对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中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内容于第八章讲述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内容有关。生长素和其他激素的内容与第五章讲述的植物的个体发育的内容,以及第一章讲述的细胞分裂等内容有关。植物激素合成的内容与第二章讲述的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有关。因此有必要学好这一节教学内容。
3、 重难点分析:
(1)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
虽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不一定需要学生重点记忆,但是生长素的发现
是教材中为数不多的再现科学家发现过程的典例,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个典例,实施
探究式教学。通过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可以使学生理解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
发展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逻辑思维。
(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方面,学生通过植物生长素的认识,可以理解植物激素的特点和植物调节生
命活动的方式等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植物生长素的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较
为普遍,在该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较好的联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
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而对于生长素两重性的生理作用学生理解起来比
较难,还有对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理,学生也难以理解。
(3)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本课题在讲述生长素的发现之前安排了向性运动方面的知识,以向性运动的有
关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并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要求学生
层层设疑、层层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难度的,也是具
有挑战性的,通过这个教学难点的解决,让学生掌握如何去解决问题。
4、 课时安排:
《植物的激素调节》包括本章的引言共需2课时,从本章引言至植物激素调节中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需用一课时进行授课。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
2、 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 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二) 能力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具备层层设疑并设计实验解释看
到现象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激素的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
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态度观念目标
1、 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们像科学家那样去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科学
研究的方法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2、 在关于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看到的园艺农业生
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
育。
三、 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教师主要用探究式进行授课,辅以讲述,谈话等方法。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教学中,不仅重现了发现过程,更重要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尝试着设计实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
但由于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努力贯彻启
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可以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有利于突破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这一难点。
对于生长素生理作用这一重难点,学生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学习,可以自主地得
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教师再将生长素促进生长这一原理通过声音加动画重点突出来,让学生真正领会,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生长素两重性的生理作用再通过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要求的不同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其真正的含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谈话让学生真正掌握。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以故启新
新陈代谢要正常进行,需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复习提问:1、对于人和动物来说,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通过什么来调节?
2、对于植物体来说,是通过什么来调节?
教师:对于人和动物来说,内环境稳态主要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
占主导。植物体没有神经,只能通过体液调节,植物体内的液体就是激素。
引出课题:植物的激素调节
(二)直观展示,学习新知
导入:实物展示——向光生长的蟹爪兰
提问:1、长势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点?
(动画和图片演示各种向性运动) 学生自主得出向性运动的概念
(展示学生研究性课题做的实验结果)学生得出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教师:植物体产生的向性运动有什么好处?
学生观察思考得出:向光性——有利于接受日光进行光合作用
向地性——有利于植株固定
(三)引导探究,突破重难
教师: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向性运动呢?
教师讲述:科学家发现向性运动是和植物体内的激素调节有关,其中发现最早
是生长素,半个世纪以前,达尔文看到压在石头底下的植物从缝隙中钻出
向光生长,得出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的特点。
达尔文在1880年以燕麦的胚芽鞘为实验材料,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介绍胚芽鞘即燕麦胚芽外面的锥形套
1、 实验设计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学生讨论、思考得出:
方案:
处理:暗处理 处理:单测光照射
结果:直立生长 结果:弯向光源生长
教师:介绍达尔文实验,并指出学生想法与科学家一致,趁机表扬学生有科学
家头脑。(动画演示实验过程)
教师:看到这个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推理: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思考):向光性与谁有关?(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实验证明)
2、 实验设计证明生长是由哪个部位有关?
方案:
处理:切除尖端、单侧光照 处理:不切除尖端,单侧光照
结果:不生长 结果:弯曲生长
教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推理: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思考):单侧光的刺激使其弯向光源生长,那么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还是尖
端下部?(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实验证明)
3、 实验设计证明感光部位。
方案:
处理:单侧光照、 处理:单侧光照、
用锡箔纸(不透光)遮住胚芽鞘尖端 用锡箔纸遮住胚芽鞘下部
结果:直立生长 结果:弯向光源生长
教师:你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推理:证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小结:达尔文做了以上三个实验,得到结论是:胚芽鞘生长需尖端,感光刺激部位在尖端。 (思考):到底是胚芽鞘尖端促进生长,还是尖端产生某种物质促进生长?(请同学们
思考,能否用实验证明)
4、实验设计有难度,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提示。
方案:
处理:
黑暗,插云母 单侧光照,插云母 光照,插云母 结果:不生长 结果:不生长 结果:不生长 教师: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推理:是不是某种物质引起胚芽鞘生长和弯曲呢?
(思考):怎样用实验来验证这种推测?(请同学们思考,用实验证明)
5、设计这个实验也有难度,教师同样也要做好引导、提示,有可能可以介绍1928年温
特(荷兰科学家)设计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此实验的巧妙之处。
证明尖端中能产生某种物质刺激生长
6、经过几代人的研究,现已经提取出这种物质,并证明为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四)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 生长素合成部位和分布部位
2、 分布部位:生长旺盛的部位
根据前面生长素发现的学习得出:尖端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使尖端下部弯曲生长 (思考):如果把植株倒置,生长素怎么运输?与什么位置有关?
学生自然得出:与形态学位置有关
结论: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思考)生长素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自然得出:促进生长
引出向光性原理(动画演示)
教师强调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主要是表现为它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而不是细胞的分裂 (思考)生长素是否越多越好?
从而引出生长素的两重性(展示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要求不同的曲线)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两重性原理
(五)归纳小结、巩固认识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
学了生长素之后,我们要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如何去运用它呢?
请预习下一节内容: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六)补充习题、拓展应用
五、 说设计意图
整节课贯穿的是探究式的教学思想。重点是体现在前面生长素发现的教学内容上,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分析实验现象、自己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这个重点问题的解决为下面的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一难点的解决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设计了实验,并且证明了结论,从而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想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比较容易的解决生长素为什么具有这些生理作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