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青云,临风书雪(08北京)
献之勤练书法已经五个春秋了,他从书房走到院里,又从院里走回书房,院子里春风不知何时吹过,柳枝已经悄悄抽出嫩绿的新芽。
他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纸上是一个新写的“大”字。
墨汁是新磨的,圆润黑亮;字写得五分遒劲,五分柔媚,似乎充满了天地间的灵气,把春色全部注入其中。
献之再次欣赏手中的那个字,终于长长出了口气,昂起头,挺起胸,满怀春风地敲起了父亲的门。
羲之端详着儿子的字,一句话没有说,顺手在案桌上提起笔,稍稍润了墨,在“大”字底下重重点了一点。
献之见父亲并不作任何评语,狐疑不解,只得跨过内堂,敲起了母亲的门。
“我儿练了几年书,只有一点像羲之啊。”
„„„
不知不觉,柳枝长长的,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的绿色。
字写得六分遒劲,四分柔媚。献之心中的火苗在上窜,他不能忍受父亲的沉默,母亲的谬赞,他整日整夜呆在书房里,附近的水池早已成了酱缸,光是用坏的笔就堆了三尺高。
他相信自己这次的字已经炉火纯青了。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赞许的眼光还是停留在那个点上。
„„
大雁南归,风扫落叶,柳树绿意虽浓,却似乎有些憔悴了。
字写得四分遒劲,六分柔媚。献之的右手长了一层厚厚的茧,他心中熊熊旺火升腾,悬腕提笔,用尽全身的气力写出了这个眉飞色舞、气吞山河的“大”字。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赞许的眼光仍是停留在那个点上。
„„
雪花飞舞,炉火正红,不知不觉又过了五年。
献之的手还在挥毫,可他已经不再写那个“大”了,他写的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五分遒劲,五分柔媚,还有十分潇洒开朗。
羲之抬起头来,端详着自己的第七个儿子。他记得小时候的献之练字时,自己曾在后面拽他的笔,结果没有拉动,当时自己就预言“此儿以后当有大名”,没想到当年的预言如今成了真言。
羲之若有所思地说:“好,很好!”
献之的手没有举向空中,而是垂了下来,恭敬地侍立着。
如果是五年前,献之也许会得意地高呼自己的成就,现在,他终于明白,自己和书法之间的距离了。
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07山东)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她是云彩里镌刻的记忆,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宛若宝剑上镶刻的星辰,恍若皇冠上烘托的太阳,一袭轻纱下的曼妙舞蹈,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是你吗,唐朝?
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的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了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
你仍然庄严地站在中华五千年的青史中,以博大的文化情怀和丰繁的艺术成就笑傲同侪。用星子引火燃烧人们心中那泓不老的渴望,以月光为酒盛满一杯又一杯飘逸和逍遥。夜光杯里的葡萄红闪闪发亮,醉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以及那些坚守岁月的人,朝霞从此耀眼,残阳从此灿烂,中国从此芳醇神奇,永久蕴香迷人。是这样吗,唐朝?你陶醉和震响了整个生命的世界!
把满纸才子的情高遐想折好,我愿枕琴声做一场崇古清梦,醉于此间,永不醒来。 纵使时间流淌,时光飞逝,美丽的唐朝不老,永恒的记忆不褪。
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
把思想蕴含在描写之中
季 节(07福建)
7岁那年,我随着父亲一同来到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冬天好冷啊!我和父亲紧紧裹着破旧的大衣走在街上。街上行人很少,静寂得可怕,我们就像在穿越一座冰冷的坟墓。 终于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父亲是全国两亿多农民工中的一名,而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民工子女。其实,我一点也不懂得“农民工”这三个字的含义,我只知道在秋末收完稻谷后,我便跟随父亲来到大城市。家乡的小伙伴们得知这件事,好是羡慕,我也很得意,仿佛看到了大城市一派繁华、生机勃勃的景象。
由于一时买不起自行车,父亲每天都会徒步走上好几公里的路来接我,然后和我一起搭公交车回家。记得第一回坐城里的公交车,由于是下班的高峰期,我和父亲好不容易才挤上去,但我还是很兴奋。不一会儿,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时不时回头看我们父子俩,我旁边一位时髦的小姐还紧紧用手捂住她的钱包。当我们经过人群时,他们都像害怕瘟疫似的避开了。尽管只有7岁,可我全明白了。我望向车外,看到外面的树枝都干枯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行人都加快脚步想早点回家。然而,此时我却觉得车内比
车外更加寒冷,冷得让我发抖,我真的好想找个缝钻进去。我不敢去看父亲,害怕从他眼中读出心酸的答案。
我不懂,我的父亲住的是最差的小屋子,吃的是最差的食品,然而他却建造出了这个城市的繁华。他用自己的汗水去建造高楼大厦,可为什么还要忍受城里人那如刀割般鄙夷的目光?他们寒霜般的目光让我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我只能接受寒风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划出一道道伤口。
我想回家,家里的冬天虽然比这里寒冷,但我却能和小伙伴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心里暖呼呼的,便不觉得冷。可在这里,我无法忘记那个时髦小姐害怕被偷的眼神,我无法忍受别人轻蔑地叫我父亲“臭打工仔”。
然而当我准备将回家的事告诉父亲时,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市里的领导带了好多的生活用品、文具来慰问我们。有一个伯伯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说:“孩子,要好好学习,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你们。”顷刻间,我的心流过一股暖流,这个季节中我第一次感觉到这般温暖。
看着这些社会上爱心人士送的东西,我才突然觉得,原来还有许多好心人在关心着贫穷的人。
有位著名诗人曾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相信这个城市的春天一定会更加温暖、更加美丽。我以我的父亲是一名农民工而骄傲。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从“农民工子女”的视角,将笔墨凝聚在“我”从进城到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整个过程的心理感受上,真切、自然地叙述了一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文章情节生动而完整:开端——7岁,随父亲来到这座城市;发展——公交车上,时髦的小姐用手紧捂钱包,„„他们都像害怕瘟疫似的避开我们;高潮、结局——当我想离开这“寒冷”的地方时,市里的领导来慰问我们,让我好好学习。同时,作者还用故事表达出了新颖独特的思想,深刻凸显了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主题。
本文作者善于通过描写彰显主题,选择那些能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鲜明。正是这些纤毫毕见的细节描写,才重现了鲜活的生活,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作者首先描述了“我”刚来大城市时在公交车上遭遇到的冷漠与蔑视——“我旁边一位时髦的小姐还紧紧用手捂住她的钱包。当我们经过人群时,他们都像害怕瘟疫似的避开了”,以及由此让“我”内心感觉到的寒冷——“我却觉得车内比车外更加寒冷,冷得让我发抖”“他们寒霜般的目光让我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我只能接受寒风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划出一道道伤口”。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扣住了题目“季节”,将“心灵”冬天的“冷”更甚于“自然”冬天的冷的感受加以烘托渲染,为下文“事情却突然有了转
机”作了有力的铺垫;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写了大城市的领导及市民对农民工子女的亲切关心与慰问,使“我”的心中流过“一股暖流”,使“我”相信来年春天的“温暖”“美丽”,从而真切地描写了“我”的内心由“寒冷”转为“温暖”的过程,使平淡的生活细节富有了深刻的表现力。
本文将题目演绎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并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出鲜明的主题——“让我们衷心祝愿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与城里的孩子一样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故乡在我心中
有这么一天,我重新去感受我的故乡,不知道要如何描绘,因为我找不到一条路,让我通往故乡,通往最原始的家园。
尘土飞扬
尘。土。飞。扬。那是几年前,抑或是十几年以前的事,这是故乡的路,环绕着西湖,像金黄的腰带,诉说着这里的辉煌,车水马龙的大街,飞驰着的车儿,留下一道黄尘,翻起一片黄沙漫漫之景。手在空中胡乱地抓起一把,那细碎的声音,淳朴的像一曲乐章,在微波中荡漾开去。淅沥的雨滴,打落下来,洗刷着城镇的喧闹,那一片黄尘被压了下去,一条路,泥泞。颠簸。雨过之后,腾起一阵土的气息,湖上是袅袅的青烟,弥漫。凝结。隐约有彩虹挂在天边,羞涩地躲在烈日身后,遥望着那条路。夜,路显得疲惫了,没有灯红酒绿的店铺来印衬,他在微风中沉睡。
故乡——杭州,是沉淀在尘土里的朴实。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这条通往故乡的路,打扮了多少次,这条通往故乡的路,经历了多少载,那些黄尘都去了何方。依旧是车水马龙的大街,飞驰的车儿,留下一道风过的滑痕,翻起一片城市的味道。西湖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些树将湖景重重围住,只在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路才隐约可以看见。仰头轻轻呼吸,那些微小的分子中,是浑厚而又纯美的氛围。倾盆的雨洒落下来,冲走一片热浪,坚实的柏油马路,溅起一朵朵雨花,开得无比灿烂,就像这个城市兴起一样,美丽得无言再去形容。湖的一侧,荷叶间点点“繁星”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一条路,平坦。湿漉。雨过之后,弥留着雨得清,雨得纯。
夜,路,有灯光打在他身上,有月光为他指明,有路边的霓虹灯为他搭建舞台,他不能疲惫,不能沉睡,他要像夜一样,像一块永远也铺展不到尽头的布匹,他承载着这个天地,他要通往更远的故里。
故乡——杭州,是盛开在风景上的华丽。
泪流满面
杭州是西湖养育的,西湖是杭州拥有的,杭州在打造西湖,西湖在照亮杭州。前进间,暮然回首,兄弟却在艰难困苦处。
泪流。满面。黄尘不在了,柏油不在了,路不在了,8级,一个看似很小的数目摧毁了一个家园。汶川,一种疼痛。一种心都流泪的感觉。广播、电视、网络,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帖子,占据了满眼,充溢了满耳,任何一面,都是残不忍睹。
如果,它发生在浙江,如果,它发生在杭州„„不敢再想!
泪流。满面。那些不复存在的路,那些已成废墟的房子,那下面,一个个鲜活或者已经不再鲜活的生命,都以企望活着的姿态等待着„„雨水洗刷的不仅仅是山的泥泞,更是绚丽的血。大山流失的不仅仅是滚落的石子,更是流离失所的人儿。雨过之后,带来的是艰难和困苦,流走的是时间和生命,没有彩虹,没有烈日,只有万众一心的坚持与努力。 侧身西望长咨嗟!夜,一望无垠的废墟沉浸在这墨块一样的黑里,星星点点的光源,是寻找生机的努力,是唤醒生命的双手。地震,拷问的不仅仅是一方的力量,更是我们的灵魂。杭州,我们,每一处每一人都在流泪,每一处每一人都在捐献。我们为自己还是施予者而幸福,并为此而感谢上苍。那些倒下的战士,那些倒下的伤员,那些还在坚持的人们,那些还在努力的同志。你们泪流满面,我也泪流满面。多少动人的词,只愿泪也为你们祈祷。
故乡——杭州,是氤氲在感恩中的温暖。
一个生活在杭州的女孩,这样目睹着这个城市的变化,一点一滴,就像她在慢慢长大。这个城市不但给了她安逸的生活,更给了她会哭会包容的心。她想到海子的诗:把眼睛拿在手里,把穷人放在心上。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在祈祷,祈祷汶川的苏醒。所有人的心,都聚焦在了这里,人心一点点的变化,将成为汶川巨大的希望。
祈祷——
汶川的巨变——
同杭州一起前进——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非常具有激情的故乡美文,故乡杭州永远装在我的心中,杭州的朴实、华丽而又温馨,就如一个大杯子一般充满了我的胸怀,诗情画意,文采飞扬。
2008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记叙文代表作)
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烦。”
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简评]
奶奶的言行,的确让孙女好奇。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是叙写日常生活的规范的记叙文,能在“尺水”中“兴波”,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读来意味无穷。这是2008年高考记叙文的拔尖之作,相当难得
故乡,我永远的梦
一日,偶读到作家莫怀威的一句话,“云海落日飘忽柔曼,美国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只有故乡的落日才最能打动人的心。”是呀!只有故乡的落日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心啊!为了求学,我踏上了离家的路,但是故乡的记忆却并未随时间而消褪,反而越来越清晰了。 正如一句诗所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身在外地,每当我仰望那轮明月,便想起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在鲁西南平原上,那里总有似乎望不到头的麦田。清晨,一声一声的鸡啼回荡在我的小村里;傍晚,一丝一丝的袅袅炊烟无限柔情地笼罩着它。故乡的记忆好似一个水坝,开一个小口也能决堤。如今,当我站在故乡之外,站在童年之外,我依然发现自己的身影依然飘荡在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 就算时间是杀手,除掉我脑中封存的知识,它也永远不能夺走故乡的记忆。我依然记得村口的小河,弯弯曲曲载着我对亲人的思念;我依然记得父亲种的那棵歪脖子树,挂着儿时五彩斑斓的梦想;我依然记得村东边那口井,黑黑的井口装载着我的不安。时间能使绿叶枯萎,能使容颜衰老,能使沧海变桑田,但它却风化不了我对故乡的无限回忆。
故乡,我永远的梦。如果我是失根的兰花,飞舞的秋蓬,那故乡的记忆就是我重归大地的力量。时间会使水变成汽,但它不能阻止汽凝成水,重回大地。当雨点骄傲地对大地说:“我是你千万次放逐又千万次唤回的孩子。”时间只能叹息,因为在对故乡的记忆面前,它无能为力。时间不会风化人们对故乡的记忆,不然怎会有“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的郁郁低吟?不然怎会有“不知何处吹杨柳,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痴痴哀怨?不然怎么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的期盼?不然怎会有“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的惆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故乡的记忆会因我们的年迈而愈加清晰。
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一枝一叶总关情,情到深处忆故乡。故乡,装载着我们的梦。即使树高千丈,叶落必将归根:即使时间流逝,故乡的记忆也永远不会风化,永远不会。
月出青云,临风书雪(08北京)
献之勤练书法已经五个春秋了,他从书房走到院里,又从院里走回书房,院子里春风不知何时吹过,柳枝已经悄悄抽出嫩绿的新芽。
他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纸上是一个新写的“大”字。
墨汁是新磨的,圆润黑亮;字写得五分遒劲,五分柔媚,似乎充满了天地间的灵气,把春色全部注入其中。
献之再次欣赏手中的那个字,终于长长出了口气,昂起头,挺起胸,满怀春风地敲起了父亲的门。
羲之端详着儿子的字,一句话没有说,顺手在案桌上提起笔,稍稍润了墨,在“大”字底下重重点了一点。
献之见父亲并不作任何评语,狐疑不解,只得跨过内堂,敲起了母亲的门。
“我儿练了几年书,只有一点像羲之啊。”
„„„
不知不觉,柳枝长长的,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的绿色。
字写得六分遒劲,四分柔媚。献之心中的火苗在上窜,他不能忍受父亲的沉默,母亲的谬赞,他整日整夜呆在书房里,附近的水池早已成了酱缸,光是用坏的笔就堆了三尺高。
他相信自己这次的字已经炉火纯青了。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赞许的眼光还是停留在那个点上。
„„
大雁南归,风扫落叶,柳树绿意虽浓,却似乎有些憔悴了。
字写得四分遒劲,六分柔媚。献之的右手长了一层厚厚的茧,他心中熊熊旺火升腾,悬腕提笔,用尽全身的气力写出了这个眉飞色舞、气吞山河的“大”字。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赞许的眼光仍是停留在那个点上。
„„
雪花飞舞,炉火正红,不知不觉又过了五年。
献之的手还在挥毫,可他已经不再写那个“大”了,他写的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五分遒劲,五分柔媚,还有十分潇洒开朗。
羲之抬起头来,端详着自己的第七个儿子。他记得小时候的献之练字时,自己曾在后面拽他的笔,结果没有拉动,当时自己就预言“此儿以后当有大名”,没想到当年的预言如今成了真言。
羲之若有所思地说:“好,很好!”
献之的手没有举向空中,而是垂了下来,恭敬地侍立着。
如果是五年前,献之也许会得意地高呼自己的成就,现在,他终于明白,自己和书法之间的距离了。
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07山东)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她是云彩里镌刻的记忆,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宛若宝剑上镶刻的星辰,恍若皇冠上烘托的太阳,一袭轻纱下的曼妙舞蹈,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是你吗,唐朝?
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的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了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
你仍然庄严地站在中华五千年的青史中,以博大的文化情怀和丰繁的艺术成就笑傲同侪。用星子引火燃烧人们心中那泓不老的渴望,以月光为酒盛满一杯又一杯飘逸和逍遥。夜光杯里的葡萄红闪闪发亮,醉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以及那些坚守岁月的人,朝霞从此耀眼,残阳从此灿烂,中国从此芳醇神奇,永久蕴香迷人。是这样吗,唐朝?你陶醉和震响了整个生命的世界!
把满纸才子的情高遐想折好,我愿枕琴声做一场崇古清梦,醉于此间,永不醒来。 纵使时间流淌,时光飞逝,美丽的唐朝不老,永恒的记忆不褪。
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
把思想蕴含在描写之中
季 节(07福建)
7岁那年,我随着父亲一同来到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冬天好冷啊!我和父亲紧紧裹着破旧的大衣走在街上。街上行人很少,静寂得可怕,我们就像在穿越一座冰冷的坟墓。 终于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父亲是全国两亿多农民工中的一名,而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民工子女。其实,我一点也不懂得“农民工”这三个字的含义,我只知道在秋末收完稻谷后,我便跟随父亲来到大城市。家乡的小伙伴们得知这件事,好是羡慕,我也很得意,仿佛看到了大城市一派繁华、生机勃勃的景象。
由于一时买不起自行车,父亲每天都会徒步走上好几公里的路来接我,然后和我一起搭公交车回家。记得第一回坐城里的公交车,由于是下班的高峰期,我和父亲好不容易才挤上去,但我还是很兴奋。不一会儿,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时不时回头看我们父子俩,我旁边一位时髦的小姐还紧紧用手捂住她的钱包。当我们经过人群时,他们都像害怕瘟疫似的避开了。尽管只有7岁,可我全明白了。我望向车外,看到外面的树枝都干枯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行人都加快脚步想早点回家。然而,此时我却觉得车内比
车外更加寒冷,冷得让我发抖,我真的好想找个缝钻进去。我不敢去看父亲,害怕从他眼中读出心酸的答案。
我不懂,我的父亲住的是最差的小屋子,吃的是最差的食品,然而他却建造出了这个城市的繁华。他用自己的汗水去建造高楼大厦,可为什么还要忍受城里人那如刀割般鄙夷的目光?他们寒霜般的目光让我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我只能接受寒风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划出一道道伤口。
我想回家,家里的冬天虽然比这里寒冷,但我却能和小伙伴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心里暖呼呼的,便不觉得冷。可在这里,我无法忘记那个时髦小姐害怕被偷的眼神,我无法忍受别人轻蔑地叫我父亲“臭打工仔”。
然而当我准备将回家的事告诉父亲时,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市里的领导带了好多的生活用品、文具来慰问我们。有一个伯伯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说:“孩子,要好好学习,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你们。”顷刻间,我的心流过一股暖流,这个季节中我第一次感觉到这般温暖。
看着这些社会上爱心人士送的东西,我才突然觉得,原来还有许多好心人在关心着贫穷的人。
有位著名诗人曾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相信这个城市的春天一定会更加温暖、更加美丽。我以我的父亲是一名农民工而骄傲。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从“农民工子女”的视角,将笔墨凝聚在“我”从进城到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整个过程的心理感受上,真切、自然地叙述了一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文章情节生动而完整:开端——7岁,随父亲来到这座城市;发展——公交车上,时髦的小姐用手紧捂钱包,„„他们都像害怕瘟疫似的避开我们;高潮、结局——当我想离开这“寒冷”的地方时,市里的领导来慰问我们,让我好好学习。同时,作者还用故事表达出了新颖独特的思想,深刻凸显了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主题。
本文作者善于通过描写彰显主题,选择那些能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鲜明。正是这些纤毫毕见的细节描写,才重现了鲜活的生活,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作者首先描述了“我”刚来大城市时在公交车上遭遇到的冷漠与蔑视——“我旁边一位时髦的小姐还紧紧用手捂住她的钱包。当我们经过人群时,他们都像害怕瘟疫似的避开了”,以及由此让“我”内心感觉到的寒冷——“我却觉得车内比车外更加寒冷,冷得让我发抖”“他们寒霜般的目光让我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我只能接受寒风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划出一道道伤口”。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扣住了题目“季节”,将“心灵”冬天的“冷”更甚于“自然”冬天的冷的感受加以烘托渲染,为下文“事情却突然有了转
机”作了有力的铺垫;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写了大城市的领导及市民对农民工子女的亲切关心与慰问,使“我”的心中流过“一股暖流”,使“我”相信来年春天的“温暖”“美丽”,从而真切地描写了“我”的内心由“寒冷”转为“温暖”的过程,使平淡的生活细节富有了深刻的表现力。
本文将题目演绎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并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出鲜明的主题——“让我们衷心祝愿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与城里的孩子一样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故乡在我心中
有这么一天,我重新去感受我的故乡,不知道要如何描绘,因为我找不到一条路,让我通往故乡,通往最原始的家园。
尘土飞扬
尘。土。飞。扬。那是几年前,抑或是十几年以前的事,这是故乡的路,环绕着西湖,像金黄的腰带,诉说着这里的辉煌,车水马龙的大街,飞驰着的车儿,留下一道黄尘,翻起一片黄沙漫漫之景。手在空中胡乱地抓起一把,那细碎的声音,淳朴的像一曲乐章,在微波中荡漾开去。淅沥的雨滴,打落下来,洗刷着城镇的喧闹,那一片黄尘被压了下去,一条路,泥泞。颠簸。雨过之后,腾起一阵土的气息,湖上是袅袅的青烟,弥漫。凝结。隐约有彩虹挂在天边,羞涩地躲在烈日身后,遥望着那条路。夜,路显得疲惫了,没有灯红酒绿的店铺来印衬,他在微风中沉睡。
故乡——杭州,是沉淀在尘土里的朴实。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这条通往故乡的路,打扮了多少次,这条通往故乡的路,经历了多少载,那些黄尘都去了何方。依旧是车水马龙的大街,飞驰的车儿,留下一道风过的滑痕,翻起一片城市的味道。西湖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些树将湖景重重围住,只在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路才隐约可以看见。仰头轻轻呼吸,那些微小的分子中,是浑厚而又纯美的氛围。倾盆的雨洒落下来,冲走一片热浪,坚实的柏油马路,溅起一朵朵雨花,开得无比灿烂,就像这个城市兴起一样,美丽得无言再去形容。湖的一侧,荷叶间点点“繁星”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一条路,平坦。湿漉。雨过之后,弥留着雨得清,雨得纯。
夜,路,有灯光打在他身上,有月光为他指明,有路边的霓虹灯为他搭建舞台,他不能疲惫,不能沉睡,他要像夜一样,像一块永远也铺展不到尽头的布匹,他承载着这个天地,他要通往更远的故里。
故乡——杭州,是盛开在风景上的华丽。
泪流满面
杭州是西湖养育的,西湖是杭州拥有的,杭州在打造西湖,西湖在照亮杭州。前进间,暮然回首,兄弟却在艰难困苦处。
泪流。满面。黄尘不在了,柏油不在了,路不在了,8级,一个看似很小的数目摧毁了一个家园。汶川,一种疼痛。一种心都流泪的感觉。广播、电视、网络,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帖子,占据了满眼,充溢了满耳,任何一面,都是残不忍睹。
如果,它发生在浙江,如果,它发生在杭州„„不敢再想!
泪流。满面。那些不复存在的路,那些已成废墟的房子,那下面,一个个鲜活或者已经不再鲜活的生命,都以企望活着的姿态等待着„„雨水洗刷的不仅仅是山的泥泞,更是绚丽的血。大山流失的不仅仅是滚落的石子,更是流离失所的人儿。雨过之后,带来的是艰难和困苦,流走的是时间和生命,没有彩虹,没有烈日,只有万众一心的坚持与努力。 侧身西望长咨嗟!夜,一望无垠的废墟沉浸在这墨块一样的黑里,星星点点的光源,是寻找生机的努力,是唤醒生命的双手。地震,拷问的不仅仅是一方的力量,更是我们的灵魂。杭州,我们,每一处每一人都在流泪,每一处每一人都在捐献。我们为自己还是施予者而幸福,并为此而感谢上苍。那些倒下的战士,那些倒下的伤员,那些还在坚持的人们,那些还在努力的同志。你们泪流满面,我也泪流满面。多少动人的词,只愿泪也为你们祈祷。
故乡——杭州,是氤氲在感恩中的温暖。
一个生活在杭州的女孩,这样目睹着这个城市的变化,一点一滴,就像她在慢慢长大。这个城市不但给了她安逸的生活,更给了她会哭会包容的心。她想到海子的诗:把眼睛拿在手里,把穷人放在心上。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在祈祷,祈祷汶川的苏醒。所有人的心,都聚焦在了这里,人心一点点的变化,将成为汶川巨大的希望。
祈祷——
汶川的巨变——
同杭州一起前进——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非常具有激情的故乡美文,故乡杭州永远装在我的心中,杭州的朴实、华丽而又温馨,就如一个大杯子一般充满了我的胸怀,诗情画意,文采飞扬。
2008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记叙文代表作)
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烦。”
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简评]
奶奶的言行,的确让孙女好奇。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是叙写日常生活的规范的记叙文,能在“尺水”中“兴波”,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读来意味无穷。这是2008年高考记叙文的拔尖之作,相当难得
故乡,我永远的梦
一日,偶读到作家莫怀威的一句话,“云海落日飘忽柔曼,美国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只有故乡的落日才最能打动人的心。”是呀!只有故乡的落日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心啊!为了求学,我踏上了离家的路,但是故乡的记忆却并未随时间而消褪,反而越来越清晰了。 正如一句诗所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身在外地,每当我仰望那轮明月,便想起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在鲁西南平原上,那里总有似乎望不到头的麦田。清晨,一声一声的鸡啼回荡在我的小村里;傍晚,一丝一丝的袅袅炊烟无限柔情地笼罩着它。故乡的记忆好似一个水坝,开一个小口也能决堤。如今,当我站在故乡之外,站在童年之外,我依然发现自己的身影依然飘荡在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 就算时间是杀手,除掉我脑中封存的知识,它也永远不能夺走故乡的记忆。我依然记得村口的小河,弯弯曲曲载着我对亲人的思念;我依然记得父亲种的那棵歪脖子树,挂着儿时五彩斑斓的梦想;我依然记得村东边那口井,黑黑的井口装载着我的不安。时间能使绿叶枯萎,能使容颜衰老,能使沧海变桑田,但它却风化不了我对故乡的无限回忆。
故乡,我永远的梦。如果我是失根的兰花,飞舞的秋蓬,那故乡的记忆就是我重归大地的力量。时间会使水变成汽,但它不能阻止汽凝成水,重回大地。当雨点骄傲地对大地说:“我是你千万次放逐又千万次唤回的孩子。”时间只能叹息,因为在对故乡的记忆面前,它无能为力。时间不会风化人们对故乡的记忆,不然怎会有“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的郁郁低吟?不然怎会有“不知何处吹杨柳,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痴痴哀怨?不然怎么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的期盼?不然怎会有“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的惆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故乡的记忆会因我们的年迈而愈加清晰。
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一枝一叶总关情,情到深处忆故乡。故乡,装载着我们的梦。即使树高千丈,叶落必将归根:即使时间流逝,故乡的记忆也永远不会风化,永远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