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奇观》教学设计
——教学中训练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龙南小学 张志华
《镜泊湖奇观》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作者紧抓“奇观”,以神话故事开头引出镜泊湖的来历,接着介绍了镜泊湖的地理位置和真实的成因,然后详细描写了镜泊湖景区的三处景观,向读者展现了镜泊湖的美与奇特之处。
如果要在三十五分钟内面面俱到,那么肯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我在课堂内力求语文教学中训练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一 字、词、句教学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进入小学高年段,字词教学主要采用的手段是随文学习、在语言环境中和联系上下文内容中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教学一开始,我就用迁移的方法通过上学期学过的《观潮》来理解“观”的意思就是“景象、景观”,那么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景观”。接着抓住课题,带领学生从“奇观”入手,由释义中的“景象”再到知道课文重点就是写了镜泊湖奇特的景观,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课文第一节中,“消灾弭祸”中的“弭”是个生僻字,我就采用预习的方法,利用工具书——字典解决,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让学生预习的目标更明确,不只是停留在熟读课文上,也体现出教学手段的多元性。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教语文,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本文的语言文字优美、生动,教学时我抓住这些描写,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在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方面。
课文第三节描写了镜泊湖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段落结构非常明显是总分句式。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文感受到镜泊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然后仔细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这样层层递进,文章的层次结构自然而然的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最后再通过师生配合读,老师读总起句,学生读分述部分,来加深印象。其中,我又穿插了句式的教学体现多元性。文中写镜泊湖自然朴实是:“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然而并不单调:“四周峰峦叠起,湖心石岛耸峙,湖中倒影奇幻,真是美不胜收啊!”前一句词组是偏正结构 ,后一句是主谓结构。两句话理解后我让学生把上一句也说成“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山岩峭拔,湖水清澈,花树缤纷,林海一望无际。”不一样的形式,表达的意思却是同样的。
二 朗读教学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如何让学生认识“镜泊湖的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这三处景观是奇观?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句子、谈体会,学生也很难认识到这几处景观的“奇”。
在教学中,我预设了学生会产生的问题:吊水楼瀑布是奇观,因为它在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情况下却从来不结冰。老师们都知道,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
会顺着老师的意思,何乐而不为?所以即便是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他们也照样说出来,却谈不出实在的体会。为了让学生感悟吊水楼瀑布的奇,在朗读上采用“五步曲”:一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感到奇特的句子进行交流。二轻声读,读出瀑布冲泻时雄伟的气势,感受到瀑布冲击力大,水流急的特点。三齐读,理解前后因果关系,正因为瀑布冲击力大,水流急,形成“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情况下,却从来不结冰。”的奇特景观。四根据板书说一说吊水楼瀑布奇特之处。五背诵吊水楼瀑布向下冲泻时的语句。因为朗读教学时既听、说、背一层一层推进,又采用了多元的教学手段,因此学生的说和背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地下森林“奇”的时候,我先出示“游客们爬上火山口的顶部向下俯视,只见足下峭壁如屏,黝黑的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令人心惊。可是底下的林木却不在乎这谷底的阴暗潮湿,它们欣欣向荣,充满活力。”问学生:“这里的森林怎么样?”“郁郁葱葱!”“自然常识告诉我们,树木的成长需要——(生接)阳光。”“生长得茂盛就需要——(生接)充足的阳光。”“而这里呢?是如此的——(生接)阴暗潮湿,树木却生长得——(生接)郁郁葱葱,真是一大奇观!”
本来难以理解的两个奇观,通过与生活中的现象作对比后,学生发现了景象的奇特之处。知识来自于学习、生活,又作用于学习与生活,文章的难点也解决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认识到,训练的层次性不仅要体现在一堂课上,而是更多地站在年段教学大背景下去思考,那么思考的角度会更宽,更深。多元性在教学目标定位上要多元,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显现出来。
把握好三十五分钟的课堂,落实好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所收获,这才是语文课堂的意义所在。
《镜泊湖奇观》教学设计
——教学中训练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龙南小学 张志华
《镜泊湖奇观》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作者紧抓“奇观”,以神话故事开头引出镜泊湖的来历,接着介绍了镜泊湖的地理位置和真实的成因,然后详细描写了镜泊湖景区的三处景观,向读者展现了镜泊湖的美与奇特之处。
如果要在三十五分钟内面面俱到,那么肯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我在课堂内力求语文教学中训练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一 字、词、句教学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进入小学高年段,字词教学主要采用的手段是随文学习、在语言环境中和联系上下文内容中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教学一开始,我就用迁移的方法通过上学期学过的《观潮》来理解“观”的意思就是“景象、景观”,那么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景观”。接着抓住课题,带领学生从“奇观”入手,由释义中的“景象”再到知道课文重点就是写了镜泊湖奇特的景观,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课文第一节中,“消灾弭祸”中的“弭”是个生僻字,我就采用预习的方法,利用工具书——字典解决,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让学生预习的目标更明确,不只是停留在熟读课文上,也体现出教学手段的多元性。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教语文,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本文的语言文字优美、生动,教学时我抓住这些描写,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在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方面。
课文第三节描写了镜泊湖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段落结构非常明显是总分句式。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文感受到镜泊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然后仔细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这样层层递进,文章的层次结构自然而然的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最后再通过师生配合读,老师读总起句,学生读分述部分,来加深印象。其中,我又穿插了句式的教学体现多元性。文中写镜泊湖自然朴实是:“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然而并不单调:“四周峰峦叠起,湖心石岛耸峙,湖中倒影奇幻,真是美不胜收啊!”前一句词组是偏正结构 ,后一句是主谓结构。两句话理解后我让学生把上一句也说成“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山岩峭拔,湖水清澈,花树缤纷,林海一望无际。”不一样的形式,表达的意思却是同样的。
二 朗读教学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如何让学生认识“镜泊湖的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这三处景观是奇观?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句子、谈体会,学生也很难认识到这几处景观的“奇”。
在教学中,我预设了学生会产生的问题:吊水楼瀑布是奇观,因为它在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情况下却从来不结冰。老师们都知道,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
会顺着老师的意思,何乐而不为?所以即便是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他们也照样说出来,却谈不出实在的体会。为了让学生感悟吊水楼瀑布的奇,在朗读上采用“五步曲”:一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感到奇特的句子进行交流。二轻声读,读出瀑布冲泻时雄伟的气势,感受到瀑布冲击力大,水流急的特点。三齐读,理解前后因果关系,正因为瀑布冲击力大,水流急,形成“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情况下,却从来不结冰。”的奇特景观。四根据板书说一说吊水楼瀑布奇特之处。五背诵吊水楼瀑布向下冲泻时的语句。因为朗读教学时既听、说、背一层一层推进,又采用了多元的教学手段,因此学生的说和背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地下森林“奇”的时候,我先出示“游客们爬上火山口的顶部向下俯视,只见足下峭壁如屏,黝黑的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令人心惊。可是底下的林木却不在乎这谷底的阴暗潮湿,它们欣欣向荣,充满活力。”问学生:“这里的森林怎么样?”“郁郁葱葱!”“自然常识告诉我们,树木的成长需要——(生接)阳光。”“生长得茂盛就需要——(生接)充足的阳光。”“而这里呢?是如此的——(生接)阴暗潮湿,树木却生长得——(生接)郁郁葱葱,真是一大奇观!”
本来难以理解的两个奇观,通过与生活中的现象作对比后,学生发现了景象的奇特之处。知识来自于学习、生活,又作用于学习与生活,文章的难点也解决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认识到,训练的层次性不仅要体现在一堂课上,而是更多地站在年段教学大背景下去思考,那么思考的角度会更宽,更深。多元性在教学目标定位上要多元,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显现出来。
把握好三十五分钟的课堂,落实好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所收获,这才是语文课堂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