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秋水]人教版

高一语文《秋水》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秋水》

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

2. 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三. 学习方法

1. 积累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2. 熟读课文 以致成诵

四. 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活极为贫困。据记载他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他对现实极端不满。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觉得“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则“箕踞鼓盆而歌。”因此,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胆怯、害怕,常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不过,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还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亦名《南华经》,今本《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只有《内篇》可确认为庄子所作,庄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现他深邃奥妙的哲学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对话,本意是要申述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六. 全文解析

秋水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

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

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

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

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 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

始旋:开始,掉转。 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

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 百:很多

“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

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 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之:主谓之间取独 殆:危险

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长久,见:表被动 方:道 ...

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七. 重、难点

1.《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 2. 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 ....3. 特殊句式

以为莫已若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闻道百(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句的构成:

(1)动词(动宾)

① 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

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 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 吾谁欺?沛公安在?毛将焉附? ③ 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

我之谓也唯你是问

何厌之有

④ 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 项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东面而视

(2)介词(介宾)

① 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吾谁与归 ② 一般词作宾语倒装 是以谓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 4. 文章除设喻说理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1)写景对比

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北海难穷,不见水端

欣然自喜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望洋向若而叹

【模拟试题】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

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 武节,泛指武艺兵法 1.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自伤年老失时( ) 是以泣也( ) ...

2. 与“昔周人有仕数不遇”中的“遇”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遇事不慌 B. 随遇而安 C. 不期而遇 D. 知遇之恩 3.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② 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4. 导致“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试题答案

1. 悲哀 因此 2. D

3.(1)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

(2)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4. 学习本领不专一,盲目跟随君主的好恶而决定自己的行动。

高一语文《秋水》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秋水》

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

2. 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三. 学习方法

1. 积累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2. 熟读课文 以致成诵

四. 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活极为贫困。据记载他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他对现实极端不满。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觉得“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则“箕踞鼓盆而歌。”因此,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胆怯、害怕,常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不过,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还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亦名《南华经》,今本《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只有《内篇》可确认为庄子所作,庄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现他深邃奥妙的哲学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对话,本意是要申述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六. 全文解析

秋水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

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

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

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

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 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

始旋:开始,掉转。 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

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 百:很多

“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

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 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之:主谓之间取独 殆:危险

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长久,见:表被动 方:道 ...

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七. 重、难点

1.《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 2. 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 ....3. 特殊句式

以为莫已若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闻道百(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句的构成:

(1)动词(动宾)

① 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

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 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 吾谁欺?沛公安在?毛将焉附? ③ 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

我之谓也唯你是问

何厌之有

④ 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 项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东面而视

(2)介词(介宾)

① 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吾谁与归 ② 一般词作宾语倒装 是以谓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 4. 文章除设喻说理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1)写景对比

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北海难穷,不见水端

欣然自喜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望洋向若而叹

【模拟试题】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

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 武节,泛指武艺兵法 1.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自伤年老失时( ) 是以泣也( ) ...

2. 与“昔周人有仕数不遇”中的“遇”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遇事不慌 B. 随遇而安 C. 不期而遇 D. 知遇之恩 3.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② 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4. 导致“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试题答案

1. 悲哀 因此 2. D

3.(1)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

(2)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4. 学习本领不专一,盲目跟随君主的好恶而决定自己的行动。


相关文章

  • 广东省梅州市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手机版)
  •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人民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沪科版 鲁科版 城市列表 电子课本网 > 切换城市 > 广东省梅州市教材版本 广 ...查看


  •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 ...查看


  • [征稿启事]梁衡先生教材经典篇目解读论文大赛 征稿启事
  • 梁衡先生教材经典篇目解读论文大赛 征稿启事 梁衡先生是我国著名散文家,经典作品<晋祠>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给我们一代人都留下了深刻记忆.之后,又有<觅渡><把栏杆拍遍><夏感>等三十余 ...查看


  • 2013征订英语学习报刊目录
  • 1-3 中国日报(英文版) 1-193 21世纪英文报 21世纪英文报.英语教育报(中英1-332 文版 2-31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101 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 2-445 英语世界(中英文版) 2-447 英语学习(中英文 ...查看


  • 秋水说课稿及教案
  • <秋水>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 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 ...查看


  • 偷偷得意的一节语文课(人教版高一必修)
  • 昨天上了一节自以为得意的语文课,然后偷偷的在心里美了一天.现在将它记录下来,以便以后看见这个记录,心里再美一回. 那一节课要赏析<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内容如下: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 ...查看


  • 再别康桥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说课)
  • <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 ...查看


  •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秋水>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秋水>在教材中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应着眼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习课文,加强语文积累,从而真正成为体现 ...查看


  • 高一数学必修一课程安排表
  •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数学部分 高一数学(新课标人教A 版必修一)课程安排表 课时 单元 内 容 重 点 难 点 第01次 第 一 章 集 合 与 函 数 的 概 念 1.1.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