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状态评估

一般状态评估

一、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是评估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重要征象,为体格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T、P、R、BP)

二、意识状态

〖临床表现〗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如下:

(一)嗜睡 患者处于一种持续性的病理性睡眠状态,可被轻刺激唤醒,并能正确回答问题和作出各种反应,但反应迟钝,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入睡。嗜睡是最轻的一种意识障碍。

(二)意识模糊 是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水平轻度降低,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等定向能力发生障碍,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三)昏睡 是较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沉睡状态,难于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大声呼喊其姓名、摇动其身体、压迫眶上神经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四)昏迷 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按其程度不同又可分为:

1、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等可存在,血压、脉膊、呼吸无明显变化。

2、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剧烈刺激可有防御反应。无眼球转动,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3、深度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全身肌肉松驰,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血压、脉搏、呼吸常有改变,大小便失禁。

(幻觉、错觉等),定向力丧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等。见于急性感染高热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肝性脑病、急性酒精中毒等。

〖护理评估要点〗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对意识障碍的程度进行评估,见表3-2。

将表中各项目所得分值相加求其总分,GCS总分范围为3~15分,14~15分为正常,8~13分表示患者已有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7分以下为昏迷,3分以下为深度昏迷。评估中应注意运动反应的刺激部位应以上肢为主,并以其最佳反应记分。通过动态的GCS评分和记录可显示意识障碍演变的连续性。

三、体位的评估

体位是指病人卧位时所处的状态。

1、主动体位: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见于正常人、轻症或疾病早期病人。

2、被动体位:病人不能自己随意调整或变换肢体或躯干的位置。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者。 3、强迫体位:指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由于疾病的影响或治疗的需要, 被迫采取的卧位。

四、发热的评估

〖概述〗

1.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

2.体温稍有波动:昼夜、年龄、性别、活动、饮食、情绪、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3. 发热:任何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产热增多和/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发生机制〗

发热的发生机制可分为致热源性和非致热源性,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 (一)致热源性发热 最常见。其致热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通过内源性致热源的作用引起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包括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无菌坏死组织等,其分子量较大,不能直接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白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2.内源性致热源如白介素、干扰素等,因其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二)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或机体存在引起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的疾病,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所致的发热。

〖病因〗

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一)感染性发热 最常见。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常见以下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包括①物理、`化学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创伤`、大手术后内出血;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造成的组织缺血性坏死,如心肌梗死、`肢体坏死;③组织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其发热与变态反应时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有关,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疾病等。

3.皮肤散热障碍: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因散热减少可引起低热。 4.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时散热减少。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由物理、化学、`机械性因素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所致。如中暑、`安眠药中毒、脑出血`、颅脑外伤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属功能性发热,多表现为低热,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此类发热包括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感染后低热、`原发性低热。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三阶段。

1.体温上升期: 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常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其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急剧升高,于数小时达到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急性肾盂炎、输液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缓慢上升,数日内才达到高峰,多不伴有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 2.高热期:该期产热和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常表现为寒战消失、`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加快,可有出汗。此期体温达到高峰并可维持数小时(如疟疾)、`数天(如肺炎球菌性肺炎)或数月(如伤寒)。

3.体温下降期:该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随病因消除而降至正常水平。常表现为多汗、`皮肤潮湿。其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

(1)骤降: 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输液反应等。

(2)渐降: 体温于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二)发热的分度和热期

1.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常见热型有6种。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 ℃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高热期,伤寒极期。

2.弛张热: 体温常在39 ℃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但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常见于败血症、严重化脓性感染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39℃ 以上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一天或数天后,体温又突然升高,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 体温骤升至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骤升至高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地交替出现。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到39 ℃或以上,数日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日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等。

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支气管肺炎、结核病、肿瘤等。 4、发热相关的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有关。

(2)体液不足 与体温下降期出汗过多或液体量摄入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期发热所致机体物质消耗增加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意识障碍;惊厥。

〖护理评估要点〗

1.体温的生理变异 2.发热的原因或诱因 3.发热的临床经过

4.发热的程度、热期及热型:

定时测量体温,绘制体温曲线,观察发热的程度、热期。 5.伴随症状:

有无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咳痰、恶心、昏迷、抽搐等。 6.身心状况: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体温下降期的病人,注意有无大汗及脱水的表现;长期发热者注意有无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还需注意患者的精神状况、心理反应、睡眠情况等。 7.诊疗及护理经过

五、呼吸困难的评估

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活动用力,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严重者出现张口呼吸、鼻翼煸动、端坐呼吸、发绀,辅助呼吸肌也参与呼吸运动。

〖病因〗 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

1.呼吸道阻塞:如喉、气管、支气管的炎症、水肿、异物、肿瘤,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2.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炎、肺不张、肺淤血、肺梗死等。

3.胸壁、胸廓、胸膜疾病:如胸壁外伤、胸廓畸形、自发性气胸、胸腔积液等。 4.神经肌肉病变:如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等。 5.膈肌活动受限:如大量腹水、腹腔内巨大肿瘤等。

(二)、循环系统疾病 如心力衰竭、心肌病、心包炎等。尤其是左心衰竭。

(三)中毒 如吗啡、一氧化碳、有机磷中毒,急性感染、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四)血液系统疾病 如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五)神经精神因素 如脑膜炎、脑炎、脑出血、颅脑外伤、癔症等。 〖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一)肺源性呼吸困难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所致。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

1.吸气性呼吸困难: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所致。临床特点为吸气困难,吸气时间明显延长,严重者于吸气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常伴有干咳及高调的吸气性喉鸣音。

2.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是由于肺泡弹性减弱和(或)小支气管痉挛狭窄、炎症阻塞所致。临床特点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3.混合性呼吸困难:由于肺部病变广泛或胸腔病变压迫肺组织使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临床特点为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浅快,常伴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可有病理性呼吸音。见于重症肺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

(二)心源性呼吸困难 左、右心衰均可出现呼吸困难。左心衰发生呼吸困难较严重,且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由于肺淤血和肺组织弹性减退,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受损所致;右心衰的呼吸困难主要是体循环淤血所致。

心源性呼吸困难常有下列表现形式:

1.劳力性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在体力活动时发生或加重,休息时缓解或啰音消失。是最早出现也是病情最轻的一种表现。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发生在夜间,病人于熟睡中突感胸闷、憋气惊醒,被迫坐起,惊恐不安,伴咳嗽、呼吸深快,轻者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重者出现气喘、发绀、大汗、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

少;平卧时肺活量减少,且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淤血有关。

3.端坐呼吸:常为严重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之一。病人平卧时有明显呼吸困难,坐位时减轻,常迫使其采取半坐或端坐位呼吸。

(三)中毒性呼吸困难

1.代谢性酸中毒时,血中酸性代谢产物强烈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深长规则的呼吸,常伴有鼾音,称为酸中毒性大呼吸。

2.急性感染,因体温升高和毒血症的影响,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 3.吗啡及巴比妥类等药物可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浅慢,且常有呼吸节律异常。

(四)血源性呼吸困难 主要由于红细胞携氧量减少,血氧含量降低致呼吸加速,同时心率加快。 (五)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1.颅脑疾病常因颅内压增高和供血减少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变慢变浅,常伴有呼吸节律异常。 2.癔症常因心理因素影响导致呼吸浅快,呼吸可达60~100次/分,可伴有肢体麻木、手足搐搦。 〖护理评估要点〗

1、有无与呼吸困难相关的疾病史及诱因。

2、呼吸困难的特点、严重程度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诊断、治疗与护理经过。

相关护理诊断

1、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上呼吸道梗阻有关;与心肺功能不全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呼吸困难所致能量消耗增加和缺氧有关。 3、气体交换受损 与心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有关。

一般状态评估

一、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是评估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重要征象,为体格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T、P、R、BP)

二、意识状态

〖临床表现〗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如下:

(一)嗜睡 患者处于一种持续性的病理性睡眠状态,可被轻刺激唤醒,并能正确回答问题和作出各种反应,但反应迟钝,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入睡。嗜睡是最轻的一种意识障碍。

(二)意识模糊 是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水平轻度降低,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等定向能力发生障碍,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三)昏睡 是较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沉睡状态,难于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大声呼喊其姓名、摇动其身体、压迫眶上神经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四)昏迷 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按其程度不同又可分为:

1、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等可存在,血压、脉膊、呼吸无明显变化。

2、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剧烈刺激可有防御反应。无眼球转动,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3、深度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全身肌肉松驰,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血压、脉搏、呼吸常有改变,大小便失禁。

(幻觉、错觉等),定向力丧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等。见于急性感染高热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肝性脑病、急性酒精中毒等。

〖护理评估要点〗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对意识障碍的程度进行评估,见表3-2。

将表中各项目所得分值相加求其总分,GCS总分范围为3~15分,14~15分为正常,8~13分表示患者已有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7分以下为昏迷,3分以下为深度昏迷。评估中应注意运动反应的刺激部位应以上肢为主,并以其最佳反应记分。通过动态的GCS评分和记录可显示意识障碍演变的连续性。

三、体位的评估

体位是指病人卧位时所处的状态。

1、主动体位: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见于正常人、轻症或疾病早期病人。

2、被动体位:病人不能自己随意调整或变换肢体或躯干的位置。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者。 3、强迫体位:指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由于疾病的影响或治疗的需要, 被迫采取的卧位。

四、发热的评估

〖概述〗

1.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

2.体温稍有波动:昼夜、年龄、性别、活动、饮食、情绪、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3. 发热:任何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产热增多和/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发生机制〗

发热的发生机制可分为致热源性和非致热源性,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 (一)致热源性发热 最常见。其致热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通过内源性致热源的作用引起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包括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无菌坏死组织等,其分子量较大,不能直接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白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2.内源性致热源如白介素、干扰素等,因其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二)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或机体存在引起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的疾病,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所致的发热。

〖病因〗

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一)感染性发热 最常见。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常见以下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包括①物理、`化学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创伤`、大手术后内出血;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造成的组织缺血性坏死,如心肌梗死、`肢体坏死;③组织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其发热与变态反应时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有关,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疾病等。

3.皮肤散热障碍: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因散热减少可引起低热。 4.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时散热减少。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由物理、化学、`机械性因素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所致。如中暑、`安眠药中毒、脑出血`、颅脑外伤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属功能性发热,多表现为低热,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此类发热包括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感染后低热、`原发性低热。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三阶段。

1.体温上升期: 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常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其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急剧升高,于数小时达到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急性肾盂炎、输液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缓慢上升,数日内才达到高峰,多不伴有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 2.高热期:该期产热和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常表现为寒战消失、`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加快,可有出汗。此期体温达到高峰并可维持数小时(如疟疾)、`数天(如肺炎球菌性肺炎)或数月(如伤寒)。

3.体温下降期:该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随病因消除而降至正常水平。常表现为多汗、`皮肤潮湿。其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

(1)骤降: 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输液反应等。

(2)渐降: 体温于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二)发热的分度和热期

1.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常见热型有6种。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 ℃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高热期,伤寒极期。

2.弛张热: 体温常在39 ℃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但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常见于败血症、严重化脓性感染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39℃ 以上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一天或数天后,体温又突然升高,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 体温骤升至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骤升至高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地交替出现。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到39 ℃或以上,数日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日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等。

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支气管肺炎、结核病、肿瘤等。 4、发热相关的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有关。

(2)体液不足 与体温下降期出汗过多或液体量摄入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期发热所致机体物质消耗增加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意识障碍;惊厥。

〖护理评估要点〗

1.体温的生理变异 2.发热的原因或诱因 3.发热的临床经过

4.发热的程度、热期及热型:

定时测量体温,绘制体温曲线,观察发热的程度、热期。 5.伴随症状:

有无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咳痰、恶心、昏迷、抽搐等。 6.身心状况: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体温下降期的病人,注意有无大汗及脱水的表现;长期发热者注意有无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还需注意患者的精神状况、心理反应、睡眠情况等。 7.诊疗及护理经过

五、呼吸困难的评估

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活动用力,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严重者出现张口呼吸、鼻翼煸动、端坐呼吸、发绀,辅助呼吸肌也参与呼吸运动。

〖病因〗 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

1.呼吸道阻塞:如喉、气管、支气管的炎症、水肿、异物、肿瘤,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2.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炎、肺不张、肺淤血、肺梗死等。

3.胸壁、胸廓、胸膜疾病:如胸壁外伤、胸廓畸形、自发性气胸、胸腔积液等。 4.神经肌肉病变:如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等。 5.膈肌活动受限:如大量腹水、腹腔内巨大肿瘤等。

(二)、循环系统疾病 如心力衰竭、心肌病、心包炎等。尤其是左心衰竭。

(三)中毒 如吗啡、一氧化碳、有机磷中毒,急性感染、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四)血液系统疾病 如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五)神经精神因素 如脑膜炎、脑炎、脑出血、颅脑外伤、癔症等。 〖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一)肺源性呼吸困难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所致。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

1.吸气性呼吸困难: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所致。临床特点为吸气困难,吸气时间明显延长,严重者于吸气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常伴有干咳及高调的吸气性喉鸣音。

2.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是由于肺泡弹性减弱和(或)小支气管痉挛狭窄、炎症阻塞所致。临床特点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3.混合性呼吸困难:由于肺部病变广泛或胸腔病变压迫肺组织使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临床特点为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浅快,常伴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可有病理性呼吸音。见于重症肺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

(二)心源性呼吸困难 左、右心衰均可出现呼吸困难。左心衰发生呼吸困难较严重,且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由于肺淤血和肺组织弹性减退,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受损所致;右心衰的呼吸困难主要是体循环淤血所致。

心源性呼吸困难常有下列表现形式:

1.劳力性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在体力活动时发生或加重,休息时缓解或啰音消失。是最早出现也是病情最轻的一种表现。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发生在夜间,病人于熟睡中突感胸闷、憋气惊醒,被迫坐起,惊恐不安,伴咳嗽、呼吸深快,轻者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重者出现气喘、发绀、大汗、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

少;平卧时肺活量减少,且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淤血有关。

3.端坐呼吸:常为严重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之一。病人平卧时有明显呼吸困难,坐位时减轻,常迫使其采取半坐或端坐位呼吸。

(三)中毒性呼吸困难

1.代谢性酸中毒时,血中酸性代谢产物强烈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深长规则的呼吸,常伴有鼾音,称为酸中毒性大呼吸。

2.急性感染,因体温升高和毒血症的影响,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 3.吗啡及巴比妥类等药物可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浅慢,且常有呼吸节律异常。

(四)血源性呼吸困难 主要由于红细胞携氧量减少,血氧含量降低致呼吸加速,同时心率加快。 (五)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1.颅脑疾病常因颅内压增高和供血减少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变慢变浅,常伴有呼吸节律异常。 2.癔症常因心理因素影响导致呼吸浅快,呼吸可达60~100次/分,可伴有肢体麻木、手足搐搦。 〖护理评估要点〗

1、有无与呼吸困难相关的疾病史及诱因。

2、呼吸困难的特点、严重程度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诊断、治疗与护理经过。

相关护理诊断

1、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上呼吸道梗阻有关;与心肺功能不全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呼吸困难所致能量消耗增加和缺氧有关。 3、气体交换受损 与心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有关。


相关文章

  • 老年护理学教学大纲
  • <老年护理学>教学大纲 前 言 一.课程简介 老年护理学(gerontological nursing) 是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老年人(包括患病老年人和健康老年人) 这样 ...查看


  • 状态评估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
  • 深圳供电局 状态评估研究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〇一一年七月 批准 审核 编写 定义 状态检修 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状态检修是企业以安全.可靠性.环境.成本为基础,通过设备状态评价.风险评估,检修决策,达到运 ...查看


  •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导则(征求意见稿)
  •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导则(试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变电站微机保护及其二次回路开展状态检修的职责分工.实施条件.资料信息采集.状态评价.风险评估.检修策略的原则和要求,是实施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规范性文件.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110 ...查看


  • 最新企业价值市场法评估实务及案例分析
  • 企业价值市场法评估实务及案例分析 主讲老师 赵强 一.企业价值市场法评估介绍 (一)市场法(市场比较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三种基本方法之一 1.什么是企业价值市场法评估? (1)企业价值评估准则定义:所谓市场法,是指将评估对象与可比上市公司或者 ...查看


  • 内科常见症状护理常规
  • 内科常见症状护理常规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呕吐的时间.性质.呕吐物的改善和量,以往有无同样发作史,与进食.饮酒.药物或毒物.精神因素等的关系. 2.观察有无腹痛.腹泻与便秘.头痛.眩晕等伴 ...查看


  • 一种评估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模型分析
  • 一种评估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模型分析 摘要:电网应具有一定的运行可靠性和灵活性,便于操作和运行维护.电网可靠性是电力用户对电力企业要求比较高的指标之一.本文以传统方法为基础依托,对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准则进行扩展,重点研究了母线故障.重要变电所故 ...查看


  • 纳税评估在征管系统中的具体操作流程
  • 纳税评估在征管系统中的具体操作流程 所里: 第一步:纳税任务分配 所长岗--风险管理模块下--风险识别应对--风险任务分配: 1.日常风险任务分配--选择任务分配人员(日常评估岗)--提交(任务分配): 2.日常风险任务分配调整(注:未评估 ...查看


  • 缺陷,隐患,故障,危险,风险,事故,安全的定义区别联系
  • 1.隐患的定义 隐患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简称.是指安全风险程度较高,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管理方面的缺陷.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场所.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三是管理 ...查看


  • 心理咨询师资料小抄案例分析(归纳篇)
  •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主要是把各种症状表现列举出来. 认知方面:如感觉过敏.思维迟缓等. 意志方面:如意向缺乏.强迫意向等. 情绪情感方面:如焦虑.抑郁.恐惧.情感低落.暴躁.绝望等. 躯体方面:头痛.睡眠差.食欲.性欲减退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