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的利与弊
09法学四班 廖梓宇 [1**********]8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位于日本岛东部沿海的福岛第一核电站虽然及时停堆,核反应停止,但是由于若干机组发生失去冷却事故,不能及时将温度降下来,造成了反应堆温度过高,从而产生了数个机组的氢气爆炸和堆芯燃料棒的熔化,核泄漏迅速扩散,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人类历史上和平利用核能以来与1979年美国三里岛、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相提并论的最严重的三大核事故之一。
核能发电的原理与火力发电相似,它是利用铀燃料进行核裂变反应时释放的热量,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的蒸汽,用来推动汽轮机运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在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人类对新能源的探究与利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核能的发现与利用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被视为是一种清洁、廉价、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将大大地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尤其是像日本这样的岛国,能源贫乏,2010年,日本的石油、煤炭、天然气几乎是100%依赖进口,核能曾是这个国家能源独立的希望。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若干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也在千方百计发展核能。我国已经投入运营和建设及筹建中的核电站有20余座,其中包括我省胶东的海阳核电站,并且我国核研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成为继美、英、法等国之后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核燃料的利用率提升了60倍,在现有的核电规模下,
我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利用50到70年,变成了能够用上3000年。
人们普遍认为, 核能是清洁能源, 不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 其实事实完全相反。举例来说, 美国肯塔基州杜卡的铀浓缩设施需要两个1000兆瓦的依靠煤炭提供电力的工厂。这些燃煤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此外, 它和俄亥俄州朴次茅斯的另一处浓设施加在一起排放氯氟烃占美国排放总量的93%。氯氟烃除了导致同温层的臭氧变得稀薄以外, 还是比二氧化碳强度高一万到两万倍的全球温室气体。事实上, 一座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每年生产33吨具有放射性的高热度的核废料。在美国, 大约有八万吨强放射性的废料被储存在103个核反应堆附近的冷却池中, 等待着被运往一个现在还未选定的储存地。法国、日本、俄罗斯的情况也如此。这种危险的物质在穿越公路、铁路和航行海上进行运输的过程中以及在此之后的长期储存中成了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瞄准的对象。一旦让他们行手, 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核能所潜在的威胁--自从人类打开了核技术这个“潘多拉盒子”后,便一直笼罩在核安全威胁的阴影之下,美国科学家率先将核能制成了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使用后,加快结束了二战。战后,鉴于核裂变会释放巨大能量,人类在“开发”核武的同时,亦开始发展核能技术,并且认为核能没有煤、油等燃烧时的污染,被称为“最淸洁”的能源。但是,人类仍未脱离核武阴影的笼罩,核能的安全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严重核泄漏、核污染事故,其后遗症今天还未过去。福岛核电站在强震中表现出了核
能难以驯服的一面,不但唤醒了日本国民对核爆灾难的恐怖记忆,更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核能和平利用的不信任。
毫无疑问, 切尔诺贝利灾难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也拉响了安全利用核能的警钟。20年后的今天,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又一次给人类敲起了警钟,原子核科学技术的确是一柄双刃剑,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通过这一次日本由强地震引发的核爆泄次生灾难,多个核电大国表现出重新认识核电安全的迹象,我国也暂停审批核电项目。
可以看到的是,核能利用难以停止,和平利用核技术并做好对核燃料的泄漏、核废料的放射、核能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的研究预防,是安全高效地发展核电,实现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核能的利与弊
09法学四班 廖梓宇 [1**********]8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位于日本岛东部沿海的福岛第一核电站虽然及时停堆,核反应停止,但是由于若干机组发生失去冷却事故,不能及时将温度降下来,造成了反应堆温度过高,从而产生了数个机组的氢气爆炸和堆芯燃料棒的熔化,核泄漏迅速扩散,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人类历史上和平利用核能以来与1979年美国三里岛、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相提并论的最严重的三大核事故之一。
核能发电的原理与火力发电相似,它是利用铀燃料进行核裂变反应时释放的热量,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的蒸汽,用来推动汽轮机运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在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人类对新能源的探究与利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核能的发现与利用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被视为是一种清洁、廉价、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将大大地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尤其是像日本这样的岛国,能源贫乏,2010年,日本的石油、煤炭、天然气几乎是100%依赖进口,核能曾是这个国家能源独立的希望。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若干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也在千方百计发展核能。我国已经投入运营和建设及筹建中的核电站有20余座,其中包括我省胶东的海阳核电站,并且我国核研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成为继美、英、法等国之后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核燃料的利用率提升了60倍,在现有的核电规模下,
我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利用50到70年,变成了能够用上3000年。
人们普遍认为, 核能是清洁能源, 不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 其实事实完全相反。举例来说, 美国肯塔基州杜卡的铀浓缩设施需要两个1000兆瓦的依靠煤炭提供电力的工厂。这些燃煤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此外, 它和俄亥俄州朴次茅斯的另一处浓设施加在一起排放氯氟烃占美国排放总量的93%。氯氟烃除了导致同温层的臭氧变得稀薄以外, 还是比二氧化碳强度高一万到两万倍的全球温室气体。事实上, 一座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每年生产33吨具有放射性的高热度的核废料。在美国, 大约有八万吨强放射性的废料被储存在103个核反应堆附近的冷却池中, 等待着被运往一个现在还未选定的储存地。法国、日本、俄罗斯的情况也如此。这种危险的物质在穿越公路、铁路和航行海上进行运输的过程中以及在此之后的长期储存中成了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瞄准的对象。一旦让他们行手, 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核能所潜在的威胁--自从人类打开了核技术这个“潘多拉盒子”后,便一直笼罩在核安全威胁的阴影之下,美国科学家率先将核能制成了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使用后,加快结束了二战。战后,鉴于核裂变会释放巨大能量,人类在“开发”核武的同时,亦开始发展核能技术,并且认为核能没有煤、油等燃烧时的污染,被称为“最淸洁”的能源。但是,人类仍未脱离核武阴影的笼罩,核能的安全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严重核泄漏、核污染事故,其后遗症今天还未过去。福岛核电站在强震中表现出了核
能难以驯服的一面,不但唤醒了日本国民对核爆灾难的恐怖记忆,更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核能和平利用的不信任。
毫无疑问, 切尔诺贝利灾难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也拉响了安全利用核能的警钟。20年后的今天,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又一次给人类敲起了警钟,原子核科学技术的确是一柄双刃剑,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通过这一次日本由强地震引发的核爆泄次生灾难,多个核电大国表现出重新认识核电安全的迹象,我国也暂停审批核电项目。
可以看到的是,核能利用难以停止,和平利用核技术并做好对核燃料的泄漏、核废料的放射、核能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的研究预防,是安全高效地发展核电,实现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