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与特点
(一)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及特点
大选年凸显内政外交新动向。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均将相继产生新总统,预示着全球主要国家/地区政局将呈现新气象;欧洲和亚洲等主要国家/地区新生代领导人相继走马上任,凸显欧亚意识增强;美国深陷内忧(次贷危机)外患(伊拉克战争),与国际合作愿望上升。这一切都将加速国际关系调整。
力量格局变迁强化国际合作。一方面,南北合作加强,主要表现为:G8 与中、印、巴、南非、墨西哥等对话频繁,以及大国双边合作意愿增强,如中美、中日、中欧、美印、美俄等均启动战略对话机制;另一方面,南南合作加强,如BRICS(中、俄、印、巴)等新兴大国在南南合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另外,BRICS 之间合作趋密,为南南合作起着良好的示范效应,加之亚、非、拉之间的地区合作机制渐趋成熟。
国际机构改革步伐加快。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都在探索新的改革,尤其是增加新兴市场在这此机构中的作用与地位。如 IMF 开始增加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中国、印度、巴西、韩国、墨西哥等);IMF 成立了五方机制(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沙特),共同商讨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
中国快速崛起与国际过敏反应。中国迅速崛起引发国际社会的过敏反映,导致国际社会乃至中国自身措手不及。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特点
国际经济金融加剧震荡。今年初春,当人们在为分享全球增长成果雀跃时,世界经济突然出现拐点。全球环境骤然生变,美国次贷危机发酵,流动性严重不 足,美元大幅贬值,油价粮价暴涨,股市震荡下跌,经济下行风险上升,全球弥 漫不确定性,似显山雨欲来风满楼。房地产、信贷、银行、大宗商品(包括油价、粮价暴涨)等各类市场综合性共震,预示全球宏观环境将发生某些实质性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明显。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十分明显,发展日益多元, 力量加速多极,经济版图加速调整,呈现出“旧经济”——美欧日与“新经济”——中印俄巴等新兴市场之间激烈博弈,前者存量大,后者增量快,但格局演进 向有利于“新经济”发展。全球扩张短期放缓中期看好。世界经济近期增长放缓,但中期前景依然向好, 尤其是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增势仍强劲,为世界经济在面临美欧日同步减缓的 高风险下持续扩张奠定良好基础。
全球分享经济增长成果。60 年代、50 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当时发展中国家没有进入黄金期。与上世纪 50 年代的第一轮黄金期不同,在本次世界经济扩张中,绝大多数国家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尤其是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07 年全球只有 9 个国家人均 GDP 为负增长,人均GDP 增长 3%以上的有 102 个国家/地区。这是该指数设置 40 余年来的最好年份。看图 3,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增长,红线是世界经济的增长,基本达到了 1倍左右增长差距。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由 1980 年的 23 倍缩小到 2007年的 18 倍。最近 5 年,所有发展中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都高于发达国家,为历史所罕见。
全球经济结构性变化明显。国际力量中心开始转移。英国《经济学家》惊呼,“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经济权力正由发达国家向中国和其他新兴大国转移”。“旧新”(美、欧、日与新兴经济体)、G7 与 BRICs(金砖四国)、三大经济板块(北美、西欧、亚洲)并驾齐驱,前者存量影响大,后者增量上升快。一升一降态势加速着世界经济力量格局、经济关系、经济秩序发生巨大变化。
美国逆向挂钩新兴经济体。与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一枝独秀”不同,当前 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多元,重心东移,呈现美国经济增速明显滑坡,新兴市场经济 增长依然强劲,美国经济开始与新兴经济体逆向挂钩,避免美国经济陷入全面衰 退。从今年和去年的情况看美国靠世界在发展,去年美国经济增长是 2.2%,其 中有 0.5 的百分点是进出口拉动,GDP 是 25%,我们增长 1.9%,并不是我们在出 口,而是美国在出口,世界到了全球化新的阶段,从 70 年代开始到现在世界共 享发生明显变化,90 年代以后世界经济靠发展中国家拉动,尤其去年三分之二 GDP 增长靠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拉动。
中国经济影响与作用凸显。见图 5,红点是中国的贡献。中国与世界经济互 动性增强,作用与影响上升,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
美国贡献明显下降,这是世界巨大的变化,贸易的一半以上靠新兴市场,以 前美国是最大的接纳者,现在美国靠巨大的出口,资本市场发生逆转性变化。美 国利用我们物美价廉的产品发展他们的经济,不但是商品、资本,金融也是这样。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明显,新兴市场在上升,发达国家比例在下降,见图 9 是中国 GDP 相当于美、日、德 GDP 比重,德国经济按照 2007 年比较,我们是德国经济的 97.9%,因为这一年德国欧元升值了 19.3%,但是 GDP 增长是 2.6%,中国 GDP 增长是 11.9%,人民币升值没有欧元快。今年可能会出现 GDP 超过德国,出口也 超过德国,成为出口世界第一大国,GDP 世界第二。
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凸显
增速从高位回落。世界经济面临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下滑风险,全球经济增长从高位回落,但扩张势头不变,美国与新兴市场经济逆向挂钩趋密,增强 世界经济的抗震能力。
中期扩张依然强劲。据 IMF 最新预测,以新的购买力平价计算,今年世界经 济将从去年 4.9%高位回落至 3.7%,下降 1.2 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从 2.7% 滑落到 1.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 7.9%放缓到 6.7%。但是,IMF 对 2010-2013 年的世界经济前景仍持乐观态度,认为期间全球经济将年均增长 4.9%。
发达经济体短期放缓。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动荡,信贷收紧影响经济扩张,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降温,短期下行风险上升。
(一)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扩张
发展依然良好。新兴经济体和所有发展中地区经济增长势头仍较好,宏观与微观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尤其是最不发展地区,呈现前所未有好情景。
国际收支增加。初级产品尤其是能源价格上涨,使资源出口国外汇收入猛增(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资源出口国)。
2007 年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达到 42834 亿美元。除中东欧外,所有地区的经常项目均为顺差,2007 年顺差额达到 6309 亿美元。据 IMF统计,这些国家的平均债务率(外债余额/经常项目)已由 1998 年的 174%降到2007 年的 26.6%。
(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风景独好
亚洲成为世界经济主要引擎。IMF 认为,最近 5 年世界经济增长为 30 多年来最快,动力不是来自美国而是亚洲。据 IMF 统计,以 PPP 计算,亚洲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50%,美国仅为 13%;按市场汇率计算,亚洲为 21%,美国为 19%。亚洲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经济重要引擎。据 IMF 统计,按新的 PPP 汇率计算,2007 年亚洲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 30.4%,美国为 21.4%;按市场汇率计算,亚洲占世界产出的比重超过 22%,美国为 25.5%。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亚洲消费额已经超过美国(美国消费占全球产出的 19.7%),增速高于美国一倍多。2006 年,亚洲商品进口占世界的 25%,超过美国的 15.9%,增长则是美国的 1.5 倍。
中国和印度作用凸显。两国已成为亚洲经济名副其实的主要引擎。
(三)美国经济堪忧,轻度衰退难避免
进入 21 世纪以来,美国经济起伏多变,网络股泡沫破灭,经济周期性衰退,企业会计丑闻,房地产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爆发等,表明美国经济已经踏入不确定与低增长时期。
次贷危机暴露的问题相当严重,波及范围甚广,调整难度颇大,但对经济影响有限,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美国经济处境困难,是次贷危机引发的调整,不是投资下降导致的周期性衰退。
美国经济基础仍稳固,风险转移能力强,治理措施及时到位;世界经济扩张势头未变,出口增长强劲,可部分抵消房地产衰退冲击;贸易逆差减少,失业率较低,居民收入多元,企业利润尚好等,有利于经济康复。
美国经济进入了低增长的阶段,尤其是次贷危机金融调整要有很长时间,今年的美国经济一般预测在 1,甚至 0.5,联合国最新预测可能是负 0.2,美国经济增长到了一个低谷,但是历史上也曾出现过,2001 年和 1991 年,现在可以看到季度增长在下降,美国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如果消费出问题美国经济就出问题,主要是住房投资出现问题,美国经济是 4.6,见图 19 美国拉动经济有消费、消费投资、政府配置,粉红色线是房地产,一直拉动美国经济往下走。
(四)欧元区经济降温,但扩张尚可持续
欧元走强、油价飙升、加息持续,使欧元区经济活动放缓,加之次贷危机引发信贷紧缩和金融动荡,使该地区发展风险上升。
IMF 预测,2008-2009 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由上年的 2.6%减缓到 1.4%和1.2%,但好于美国经济。该地区经济基本面稳固,发生一些结构性变化:就业市场改善,失业率趋降;居民收入增加,企业收益改善,消费与投资恢复增长;世界经济增长强劲,贸易出口持续增长;德国经济(占欧元区 27%)摆脱低迷,成为地区经济引擎。
次贷危机对欧元区冲击小于美英,各国银行体系稳固。
(五)日本经济增长减缓,但好于以往低谷期
日本政府将 2007 财年(2007 年 4 月至 2008 年 3 月)日本经济增长调低到1.8%;IMF 则将 2008-2009 年日本经济调低到 1.4%和 1.5%。油价上涨,日元走 强、次贷危机、美国经济疲软等,加剧日本经济下行风险。
外需旺盛。外需再次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油价持续上涨,全球倡导节能环保,使海外对日本节能产品需求上升;新兴市场加速工业化,对日本建 筑机械等设备需求增加,拉动制造业等“夕阳产业”复苏。特别是,与 2001 年 不同,目前日本对亚欧出口增长,抵消对美出口下降的冲击。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特别是亚洲经济高增长,使日本企业海外投资机会增多,企业收益与利润上升。 应该说,地缘经济形势对日本经济复苏非常有利。
内需温和复苏。就业形势改善,收入缓慢增长,个人消费逐步恢复。尤其是, 制约经济复苏的通缩顽症最终解决,应能使日本经济维持自律性温和复苏。
三、次贷危机发酵与市场震荡
据 IMF 统计,房贷占美国家庭总资产的 14.1%,次贷则占房贷总额的 15%,次贷拖欠率约为 25%,损失资金估计在 1450 亿美元,加上其他房贷损失,合计为 2000 亿美元。高盛公司估计,次贷危机损失将达到 4000 亿美元;IMF 估计损失达 9450 亿美元;OECD 估计为 4400 亿美元。
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住房市场衰退的平均时期为 32 个月,降幅平均为51%,往往伴随经济衰退。迄今,住房泡沫破灭已两年,降幅超过 50%,住房建筑占 GDP 比重由 2005 年的 6.3%降到 2007 年的 4.6%和 2008 年 1 季度的 3.78%,但房价还在下跌中。
目前危机正进入第二阶段,即还贷高峰期。IMF 估计,2007 年第四季度和 2008年上半年最危险,下半年将逐步稳定,但调整期将延续至明年或更长。
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治理,尤其是加强监管力度、增强市场透明度,以及金融机构加强自律性等措施,将有利于未来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金融证券化加大全球不确定性
次贷危机引爆抵押贷款市场的连环危机,涉及债务抵押、商业票据、投资银行、保险机构、对冲基金、养老医疗基金等几乎所有投资机构。
发放贷款的银行可将按揭贷款通过证券化产品-抵押债务权益(CDO)打包销售,其中分为三档-优先、中间和股权档证券,比重一般为 60%、30%和 10%, 三档证券承担的风险和获得收益不同。优先和中间档收益低但风险小,股权档收 益高但风险大,收益可高达 50-100%。
一旦次贷出现违约,股权档证券首先承担相应损失;如果随后再出现违约,则由中间档证券承担损失;中间档也全部被损失耗尽时,最后损失将由优先档承担。
风险偏好强的对冲基金会购买股权档证券,相对保守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 银行可能会购买中间档和优先档证券。股权档证券将首先承担相应损失;如果随 后再出现违约,则由中间档证券承担损失;当中间档也全部被损失所耗尽时,最 后的损失将由优先档承担。
次贷危机进展情况与前景
今年前三季度每季将有 1000-1200 亿美元的次贷需要利率重置,第四季度 将减到不足 800 亿美元,明年初降至 400 亿美元以下,而后低于 200 亿美元。
迄今,损失主要集中在投资银行,美林、花旗、瑞银等已冲销坏帐 1500 亿 美元,最终损失可能达到 4000 亿美元。
从时间看,今年上半年最困难,下半年形势将逐渐明朗,调整期需延至明年或更长。
危机暴露出美国银行、监管和信用评级机构诚信的严重缺失,是一场信贷危机,美国银行的“道德风险”显而易见。美联储着手改革,加强监管,强化约束放贷,严肃市场纪律。从正面效果看,正本清源可使全球衍生产品未来健康发展,经济放缓有利于减轻美国外部失衡, 降低通胀压力,增加居民储蓄,提高发展可持续性。
行政、财政、货币政策并举、政府与银行联手、国内与国外合作,多管齐下,措施出台之多之快,可谓史无前例。
四、石油市场与油价走势
逆势飙升。与 2006 年不同,当时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油价应声从高位滑落至 55 美元/桶,2007 年次贷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增势放缓,油价逆势窜升至120 美元/桶,至今无明显回落迹象。
价格泡沫。当前油价泡沫巨大,价格冲顶并非供应中断,与基本面关系不大,主要源于对未来莫测预期,具有典型的金融化泡沫特征。
美元贬值。美国次贷危机恶化,美元任意贬值,搅乱国际石油市场,加剧游资入市狂炒,使油价居高不下。
预期心理。“资源枯竭”、“石油峰值”预言全球蔓延,似显“末日”降临。各类机构纷纷上调油价预期,高盛公司甚至将油价峰值调高到 135 美元/桶(先前为 105 美元/桶)。IMF 预言,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崛起,将使商品的长期价格趋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进入一个持续高价格时代。
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影响弱化
单位 GDP 能耗降低。世行统计,1980-2005 年,按 PPP 计算,全球单位 GDP能耗下降 30.5%,其中东亚发展中经济体下降 57.3%,中国的降幅达到 72.2%;需求拉动与渐进上涨。本次油价是需求拉动,而非供应中断引发,且价格逐年攀升,避免了对消费与投资的突然冲击。
全球化与技术因素。全球化优化资源配置,生产国际化使西方企业获得更多海外投资机会,企业收益与利润普遍提高。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大幅降低生产者和贸易商的经营成本,使上游高价不易直接转入下游产品成本;
新兴经济体作用。新兴经济体出口大量廉价商品,降低发达国家的通胀压力, 改善其宏观经济环境,使西方消费者在高油价下仍能宽松消费。理论界称之为“沃 尔玛效应”,即西方消费者每多支出 1 美元在汽油上,中国等低成本出口国以廉 价商品形式补偿其 1.5 美元;
商品周期因素。本轮油价上涨与历史不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同步走强,使 石油净进口国在其它资源品出口中获得高额收益,可弥补高油价造成的损失。
经济金融化加剧商品价格震荡
流动性过剩。当前国际市场大多商品,包括能源、矿产品、贵金属、粮食等农产品均不同程度上涨,原因之一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特别是,美国房地产泡沫 破灭、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冲基金等大量涌入商品市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 震荡上涨。
经济金融化。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化趋势十分明显,虚拟经济日益膨胀,对 商品市场影响巨大,实体经济影响则下降。结果导致价格背离价值,不断制造各 种泡沫,如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油价泡沫、粮价泡沫等。
资本过度膨胀。据 IMF 统计,2006 年全球产出为 48.2 万亿美元,股市市值 为 50.8 万亿美元,金融资产达到 190.4 万亿美元,衍生产品达到 485.7 万亿美 元,相当于世界经济的 105%、395%和 10 倍以上。见图 30,现在的衍生产品是 GDP 的 10 倍,金融资产是金融指数的 5 倍,在衍生产品过剩的情况下市场会出 现泡沫。
美元过度贬值搅乱国际商品价格
此次美元贬值持续 6 年。到今年 3 月 17 日,美元指数下跌至 70.68 的历史低位。
美元贬值加剧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引发金价飙升,油价粮价猛涨,新兴市场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缩水。
新一轮全球性通胀浪潮正在形成。美元持续贬值引发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美欧似显滞胀苗头,新兴市场面临通胀威胁。
周期规律未变超高油价难维持
IMF 预言,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崛起,将使商品的长期价格趋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进入一个持续高价格时代。这一判断基于需求因素,但未考虑供应与技术因素。
超高油价终将抑制消费,改变人们行为方式,促进投资与研发,加速替代能源开发,降低对石油依赖,最终改变供求关系,催生低碳经济时代提前降临。石油资源并未枯竭,技术创新将推迟“峰值”降临。最近,美国能源部乐观预测,全球石油蕴藏量约为 13-15 万亿桶,全球每年产油约 300 亿桶。
周期规律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涨跌很大程度上由周期决定,任何人无法改变这一规律。当然,类似上世纪 90 年代的低油价时代不会再现。
高油价拐点很可能出现在 2010 年
行业基本面不支持现行高油价。高盛公司以行业成本计算,2007 年油价应该是 50 美元/桶,而非 80-90 美元/桶。
2008 年美国总统选举,如执政党移帜,理念和利益取向必变。美元贬值周期似到尽头,汇率变动将影响油价未来走势。新增勘探开发、节能环保措施、替代能源开发等作用将渐渐显现。
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与特点
(一)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及特点
大选年凸显内政外交新动向。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均将相继产生新总统,预示着全球主要国家/地区政局将呈现新气象;欧洲和亚洲等主要国家/地区新生代领导人相继走马上任,凸显欧亚意识增强;美国深陷内忧(次贷危机)外患(伊拉克战争),与国际合作愿望上升。这一切都将加速国际关系调整。
力量格局变迁强化国际合作。一方面,南北合作加强,主要表现为:G8 与中、印、巴、南非、墨西哥等对话频繁,以及大国双边合作意愿增强,如中美、中日、中欧、美印、美俄等均启动战略对话机制;另一方面,南南合作加强,如BRICS(中、俄、印、巴)等新兴大国在南南合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另外,BRICS 之间合作趋密,为南南合作起着良好的示范效应,加之亚、非、拉之间的地区合作机制渐趋成熟。
国际机构改革步伐加快。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都在探索新的改革,尤其是增加新兴市场在这此机构中的作用与地位。如 IMF 开始增加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中国、印度、巴西、韩国、墨西哥等);IMF 成立了五方机制(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沙特),共同商讨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
中国快速崛起与国际过敏反应。中国迅速崛起引发国际社会的过敏反映,导致国际社会乃至中国自身措手不及。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特点
国际经济金融加剧震荡。今年初春,当人们在为分享全球增长成果雀跃时,世界经济突然出现拐点。全球环境骤然生变,美国次贷危机发酵,流动性严重不 足,美元大幅贬值,油价粮价暴涨,股市震荡下跌,经济下行风险上升,全球弥 漫不确定性,似显山雨欲来风满楼。房地产、信贷、银行、大宗商品(包括油价、粮价暴涨)等各类市场综合性共震,预示全球宏观环境将发生某些实质性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明显。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十分明显,发展日益多元, 力量加速多极,经济版图加速调整,呈现出“旧经济”——美欧日与“新经济”——中印俄巴等新兴市场之间激烈博弈,前者存量大,后者增量快,但格局演进 向有利于“新经济”发展。全球扩张短期放缓中期看好。世界经济近期增长放缓,但中期前景依然向好, 尤其是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增势仍强劲,为世界经济在面临美欧日同步减缓的 高风险下持续扩张奠定良好基础。
全球分享经济增长成果。60 年代、50 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当时发展中国家没有进入黄金期。与上世纪 50 年代的第一轮黄金期不同,在本次世界经济扩张中,绝大多数国家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尤其是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07 年全球只有 9 个国家人均 GDP 为负增长,人均GDP 增长 3%以上的有 102 个国家/地区。这是该指数设置 40 余年来的最好年份。看图 3,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增长,红线是世界经济的增长,基本达到了 1倍左右增长差距。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由 1980 年的 23 倍缩小到 2007年的 18 倍。最近 5 年,所有发展中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都高于发达国家,为历史所罕见。
全球经济结构性变化明显。国际力量中心开始转移。英国《经济学家》惊呼,“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经济权力正由发达国家向中国和其他新兴大国转移”。“旧新”(美、欧、日与新兴经济体)、G7 与 BRICs(金砖四国)、三大经济板块(北美、西欧、亚洲)并驾齐驱,前者存量影响大,后者增量上升快。一升一降态势加速着世界经济力量格局、经济关系、经济秩序发生巨大变化。
美国逆向挂钩新兴经济体。与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一枝独秀”不同,当前 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多元,重心东移,呈现美国经济增速明显滑坡,新兴市场经济 增长依然强劲,美国经济开始与新兴经济体逆向挂钩,避免美国经济陷入全面衰 退。从今年和去年的情况看美国靠世界在发展,去年美国经济增长是 2.2%,其 中有 0.5 的百分点是进出口拉动,GDP 是 25%,我们增长 1.9%,并不是我们在出 口,而是美国在出口,世界到了全球化新的阶段,从 70 年代开始到现在世界共 享发生明显变化,90 年代以后世界经济靠发展中国家拉动,尤其去年三分之二 GDP 增长靠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拉动。
中国经济影响与作用凸显。见图 5,红点是中国的贡献。中国与世界经济互 动性增强,作用与影响上升,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
美国贡献明显下降,这是世界巨大的变化,贸易的一半以上靠新兴市场,以 前美国是最大的接纳者,现在美国靠巨大的出口,资本市场发生逆转性变化。美 国利用我们物美价廉的产品发展他们的经济,不但是商品、资本,金融也是这样。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明显,新兴市场在上升,发达国家比例在下降,见图 9 是中国 GDP 相当于美、日、德 GDP 比重,德国经济按照 2007 年比较,我们是德国经济的 97.9%,因为这一年德国欧元升值了 19.3%,但是 GDP 增长是 2.6%,中国 GDP 增长是 11.9%,人民币升值没有欧元快。今年可能会出现 GDP 超过德国,出口也 超过德国,成为出口世界第一大国,GDP 世界第二。
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凸显
增速从高位回落。世界经济面临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下滑风险,全球经济增长从高位回落,但扩张势头不变,美国与新兴市场经济逆向挂钩趋密,增强 世界经济的抗震能力。
中期扩张依然强劲。据 IMF 最新预测,以新的购买力平价计算,今年世界经 济将从去年 4.9%高位回落至 3.7%,下降 1.2 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从 2.7% 滑落到 1.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 7.9%放缓到 6.7%。但是,IMF 对 2010-2013 年的世界经济前景仍持乐观态度,认为期间全球经济将年均增长 4.9%。
发达经济体短期放缓。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动荡,信贷收紧影响经济扩张,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降温,短期下行风险上升。
(一)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扩张
发展依然良好。新兴经济体和所有发展中地区经济增长势头仍较好,宏观与微观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尤其是最不发展地区,呈现前所未有好情景。
国际收支增加。初级产品尤其是能源价格上涨,使资源出口国外汇收入猛增(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资源出口国)。
2007 年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达到 42834 亿美元。除中东欧外,所有地区的经常项目均为顺差,2007 年顺差额达到 6309 亿美元。据 IMF统计,这些国家的平均债务率(外债余额/经常项目)已由 1998 年的 174%降到2007 年的 26.6%。
(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风景独好
亚洲成为世界经济主要引擎。IMF 认为,最近 5 年世界经济增长为 30 多年来最快,动力不是来自美国而是亚洲。据 IMF 统计,以 PPP 计算,亚洲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50%,美国仅为 13%;按市场汇率计算,亚洲为 21%,美国为 19%。亚洲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经济重要引擎。据 IMF 统计,按新的 PPP 汇率计算,2007 年亚洲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 30.4%,美国为 21.4%;按市场汇率计算,亚洲占世界产出的比重超过 22%,美国为 25.5%。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亚洲消费额已经超过美国(美国消费占全球产出的 19.7%),增速高于美国一倍多。2006 年,亚洲商品进口占世界的 25%,超过美国的 15.9%,增长则是美国的 1.5 倍。
中国和印度作用凸显。两国已成为亚洲经济名副其实的主要引擎。
(三)美国经济堪忧,轻度衰退难避免
进入 21 世纪以来,美国经济起伏多变,网络股泡沫破灭,经济周期性衰退,企业会计丑闻,房地产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爆发等,表明美国经济已经踏入不确定与低增长时期。
次贷危机暴露的问题相当严重,波及范围甚广,调整难度颇大,但对经济影响有限,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美国经济处境困难,是次贷危机引发的调整,不是投资下降导致的周期性衰退。
美国经济基础仍稳固,风险转移能力强,治理措施及时到位;世界经济扩张势头未变,出口增长强劲,可部分抵消房地产衰退冲击;贸易逆差减少,失业率较低,居民收入多元,企业利润尚好等,有利于经济康复。
美国经济进入了低增长的阶段,尤其是次贷危机金融调整要有很长时间,今年的美国经济一般预测在 1,甚至 0.5,联合国最新预测可能是负 0.2,美国经济增长到了一个低谷,但是历史上也曾出现过,2001 年和 1991 年,现在可以看到季度增长在下降,美国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如果消费出问题美国经济就出问题,主要是住房投资出现问题,美国经济是 4.6,见图 19 美国拉动经济有消费、消费投资、政府配置,粉红色线是房地产,一直拉动美国经济往下走。
(四)欧元区经济降温,但扩张尚可持续
欧元走强、油价飙升、加息持续,使欧元区经济活动放缓,加之次贷危机引发信贷紧缩和金融动荡,使该地区发展风险上升。
IMF 预测,2008-2009 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由上年的 2.6%减缓到 1.4%和1.2%,但好于美国经济。该地区经济基本面稳固,发生一些结构性变化:就业市场改善,失业率趋降;居民收入增加,企业收益改善,消费与投资恢复增长;世界经济增长强劲,贸易出口持续增长;德国经济(占欧元区 27%)摆脱低迷,成为地区经济引擎。
次贷危机对欧元区冲击小于美英,各国银行体系稳固。
(五)日本经济增长减缓,但好于以往低谷期
日本政府将 2007 财年(2007 年 4 月至 2008 年 3 月)日本经济增长调低到1.8%;IMF 则将 2008-2009 年日本经济调低到 1.4%和 1.5%。油价上涨,日元走 强、次贷危机、美国经济疲软等,加剧日本经济下行风险。
外需旺盛。外需再次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油价持续上涨,全球倡导节能环保,使海外对日本节能产品需求上升;新兴市场加速工业化,对日本建 筑机械等设备需求增加,拉动制造业等“夕阳产业”复苏。特别是,与 2001 年 不同,目前日本对亚欧出口增长,抵消对美出口下降的冲击。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特别是亚洲经济高增长,使日本企业海外投资机会增多,企业收益与利润上升。 应该说,地缘经济形势对日本经济复苏非常有利。
内需温和复苏。就业形势改善,收入缓慢增长,个人消费逐步恢复。尤其是, 制约经济复苏的通缩顽症最终解决,应能使日本经济维持自律性温和复苏。
三、次贷危机发酵与市场震荡
据 IMF 统计,房贷占美国家庭总资产的 14.1%,次贷则占房贷总额的 15%,次贷拖欠率约为 25%,损失资金估计在 1450 亿美元,加上其他房贷损失,合计为 2000 亿美元。高盛公司估计,次贷危机损失将达到 4000 亿美元;IMF 估计损失达 9450 亿美元;OECD 估计为 4400 亿美元。
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住房市场衰退的平均时期为 32 个月,降幅平均为51%,往往伴随经济衰退。迄今,住房泡沫破灭已两年,降幅超过 50%,住房建筑占 GDP 比重由 2005 年的 6.3%降到 2007 年的 4.6%和 2008 年 1 季度的 3.78%,但房价还在下跌中。
目前危机正进入第二阶段,即还贷高峰期。IMF 估计,2007 年第四季度和 2008年上半年最危险,下半年将逐步稳定,但调整期将延续至明年或更长。
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治理,尤其是加强监管力度、增强市场透明度,以及金融机构加强自律性等措施,将有利于未来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金融证券化加大全球不确定性
次贷危机引爆抵押贷款市场的连环危机,涉及债务抵押、商业票据、投资银行、保险机构、对冲基金、养老医疗基金等几乎所有投资机构。
发放贷款的银行可将按揭贷款通过证券化产品-抵押债务权益(CDO)打包销售,其中分为三档-优先、中间和股权档证券,比重一般为 60%、30%和 10%, 三档证券承担的风险和获得收益不同。优先和中间档收益低但风险小,股权档收 益高但风险大,收益可高达 50-100%。
一旦次贷出现违约,股权档证券首先承担相应损失;如果随后再出现违约,则由中间档证券承担损失;中间档也全部被损失耗尽时,最后损失将由优先档承担。
风险偏好强的对冲基金会购买股权档证券,相对保守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 银行可能会购买中间档和优先档证券。股权档证券将首先承担相应损失;如果随 后再出现违约,则由中间档证券承担损失;当中间档也全部被损失所耗尽时,最 后的损失将由优先档承担。
次贷危机进展情况与前景
今年前三季度每季将有 1000-1200 亿美元的次贷需要利率重置,第四季度 将减到不足 800 亿美元,明年初降至 400 亿美元以下,而后低于 200 亿美元。
迄今,损失主要集中在投资银行,美林、花旗、瑞银等已冲销坏帐 1500 亿 美元,最终损失可能达到 4000 亿美元。
从时间看,今年上半年最困难,下半年形势将逐渐明朗,调整期需延至明年或更长。
危机暴露出美国银行、监管和信用评级机构诚信的严重缺失,是一场信贷危机,美国银行的“道德风险”显而易见。美联储着手改革,加强监管,强化约束放贷,严肃市场纪律。从正面效果看,正本清源可使全球衍生产品未来健康发展,经济放缓有利于减轻美国外部失衡, 降低通胀压力,增加居民储蓄,提高发展可持续性。
行政、财政、货币政策并举、政府与银行联手、国内与国外合作,多管齐下,措施出台之多之快,可谓史无前例。
四、石油市场与油价走势
逆势飙升。与 2006 年不同,当时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油价应声从高位滑落至 55 美元/桶,2007 年次贷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增势放缓,油价逆势窜升至120 美元/桶,至今无明显回落迹象。
价格泡沫。当前油价泡沫巨大,价格冲顶并非供应中断,与基本面关系不大,主要源于对未来莫测预期,具有典型的金融化泡沫特征。
美元贬值。美国次贷危机恶化,美元任意贬值,搅乱国际石油市场,加剧游资入市狂炒,使油价居高不下。
预期心理。“资源枯竭”、“石油峰值”预言全球蔓延,似显“末日”降临。各类机构纷纷上调油价预期,高盛公司甚至将油价峰值调高到 135 美元/桶(先前为 105 美元/桶)。IMF 预言,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崛起,将使商品的长期价格趋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进入一个持续高价格时代。
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影响弱化
单位 GDP 能耗降低。世行统计,1980-2005 年,按 PPP 计算,全球单位 GDP能耗下降 30.5%,其中东亚发展中经济体下降 57.3%,中国的降幅达到 72.2%;需求拉动与渐进上涨。本次油价是需求拉动,而非供应中断引发,且价格逐年攀升,避免了对消费与投资的突然冲击。
全球化与技术因素。全球化优化资源配置,生产国际化使西方企业获得更多海外投资机会,企业收益与利润普遍提高。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大幅降低生产者和贸易商的经营成本,使上游高价不易直接转入下游产品成本;
新兴经济体作用。新兴经济体出口大量廉价商品,降低发达国家的通胀压力, 改善其宏观经济环境,使西方消费者在高油价下仍能宽松消费。理论界称之为“沃 尔玛效应”,即西方消费者每多支出 1 美元在汽油上,中国等低成本出口国以廉 价商品形式补偿其 1.5 美元;
商品周期因素。本轮油价上涨与历史不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同步走强,使 石油净进口国在其它资源品出口中获得高额收益,可弥补高油价造成的损失。
经济金融化加剧商品价格震荡
流动性过剩。当前国际市场大多商品,包括能源、矿产品、贵金属、粮食等农产品均不同程度上涨,原因之一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特别是,美国房地产泡沫 破灭、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冲基金等大量涌入商品市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 震荡上涨。
经济金融化。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化趋势十分明显,虚拟经济日益膨胀,对 商品市场影响巨大,实体经济影响则下降。结果导致价格背离价值,不断制造各 种泡沫,如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油价泡沫、粮价泡沫等。
资本过度膨胀。据 IMF 统计,2006 年全球产出为 48.2 万亿美元,股市市值 为 50.8 万亿美元,金融资产达到 190.4 万亿美元,衍生产品达到 485.7 万亿美 元,相当于世界经济的 105%、395%和 10 倍以上。见图 30,现在的衍生产品是 GDP 的 10 倍,金融资产是金融指数的 5 倍,在衍生产品过剩的情况下市场会出 现泡沫。
美元过度贬值搅乱国际商品价格
此次美元贬值持续 6 年。到今年 3 月 17 日,美元指数下跌至 70.68 的历史低位。
美元贬值加剧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引发金价飙升,油价粮价猛涨,新兴市场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缩水。
新一轮全球性通胀浪潮正在形成。美元持续贬值引发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美欧似显滞胀苗头,新兴市场面临通胀威胁。
周期规律未变超高油价难维持
IMF 预言,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崛起,将使商品的长期价格趋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进入一个持续高价格时代。这一判断基于需求因素,但未考虑供应与技术因素。
超高油价终将抑制消费,改变人们行为方式,促进投资与研发,加速替代能源开发,降低对石油依赖,最终改变供求关系,催生低碳经济时代提前降临。石油资源并未枯竭,技术创新将推迟“峰值”降临。最近,美国能源部乐观预测,全球石油蕴藏量约为 13-15 万亿桶,全球每年产油约 300 亿桶。
周期规律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涨跌很大程度上由周期决定,任何人无法改变这一规律。当然,类似上世纪 90 年代的低油价时代不会再现。
高油价拐点很可能出现在 2010 年
行业基本面不支持现行高油价。高盛公司以行业成本计算,2007 年油价应该是 50 美元/桶,而非 80-90 美元/桶。
2008 年美国总统选举,如执政党移帜,理念和利益取向必变。美元贬值周期似到尽头,汇率变动将影响油价未来走势。新增勘探开发、节能环保措施、替代能源开发等作用将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