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现状
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扩招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三教统筹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初步形成了高职、高专、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民办学院等6路大军合力发展高职的局面。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建设逐步规范,使各类高职院校初步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有效的产学结合做支撑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中心的初具特色的专业。有一批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建立了很高的认同度。
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的。但当前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人才类型和层次上定位不准,偏高偏低皆有之,也还有一部分专业目标模糊,分不清培养什么类型和什么层次的人才。学校往往更重视从学科角度分析学生需求,而忽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或不能较好地把行业企业的
技术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造成人才培养脱节,教育与需求的矛盾。
(2)专业设置未能完全摆脱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模式影响,一些学校为了争生源,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资源浪费,人才质量下降。学生找不到就业出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供需错位。专业建设的水平也不高,许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仍处在初级的阶段,难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3)课程模式没有大的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是非学科课程范型的课程模式。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模式受单一学科课程范型的影响,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很多骨干教师自身也是接受学科型教育的,认识上和教学中较难突破这一传统课程范型的束缚。尽管过去十年里,我国教育领导部门多次引进国外一些典型的非学科课程范型下的课程模式,如“双元制”、CBE、 MES等,但实践证明,由于国情、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发展特点的差别等都使这些在德国、加拿大等很多国家成功的模式在我国很难全面实施。基本还是学科教育的框架,或在此基础上的修修改改,而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4)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陈旧、落后、不能反映现代企业或行业现行的主流技术,教学内容缺乏科学合理的整合,各门课程各自为政,还在维护本门课程所在学科的系统性。使学生感到学了许多没用的知识。教学方式单一。
(5)实践教学的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无论是实践教学的设施资源环境,如实训基地等的建设,还是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都未
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劳动过程的组织方式,使实践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受到很大影响。
(6)教育教学的基本建设比较薄弱,扩大招生,而办学条件相对不足,无法保证教学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上不合理,如西部地区的师资和一些热门课程的师资都很短缺,特别是不具备一支有实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7)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管理体系和制度。高职院校尚缺乏对教学质量管理的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行为随意。
(8)报考的少、报到率低、就业率低。
2、整体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观念落后,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太低,鄙薄技术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学生和学生家长总认为上高职是低人一等,对报考高职院校举棋不定,缺乏信心。
(2)政策不完善,特别是缺乏积极鼓励的政策,对高职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极其不利。如招生放在最后一批录取,高收费,没有国家经费补贴,就业待遇差等,使高等职业教育处于一种受歧视的境地。
(3)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发展的实践,特别是缺少符合我国实际的指导高职教学设计的中观教学理论。
(4)国家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职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
3、质量现状产生的后果
基于以上的进一步分析,我们感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这种质
量现状产生的结果或者说质量现状的实质问题在于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系统性偏差,这种偏差重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由于课程改革不到位,基本没有实现课程模式的转换,三年制高职高专专业课程设计从整体上仍贴近四年制本科,科目课程的整体结构和教学内容几乎与本科趋同,课程形式和教学形式与本科几无改变,它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使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贴近本科又不如本科,而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又远未掌握。
(2)校企结合的措施流于表面,由于缺少有利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使企业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办学,这使得校企合作停留于个别试点,缺乏整体实施,校企合作在培养职业化人才中作用不明显。
(3)在教学过程中,过多考虑专升本的需求,为学生开设和补习职业目标不需要的学科基础课程过多,而冲击了高职学生必须的职业能力训练时间,使学生专门技术的掌握停留在体验层面,远未达到职业需要的程度。
(4)在培养职业需要的关键能力方面,仍以德育课程为主体,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缺乏对具体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分析,更缺少对国际上已非常成熟和通用的关键能力培养方式的学习和借鉴,使毕业生在职业关键能力上与工业界、企业界的要求差距较大。
这种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系统性偏差造成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表面上看职业需求趋向饱和,而一些紧缺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而适应者甚少。由于本专科培养模式趋同,本专
科毕业生在相同就业领域竞争,专科学生劣势则不言自明。这就必然出现专科学生就业率低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深层问题是必须尽快调整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之间的系统偏差,从整体上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满足工业界、企业界的要求,这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其实质是坚持就业导向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把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作为当务之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其二是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明确目标,即把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和以减小系统偏差为目标的质量监控体系作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质量保障是指为使人们确信某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须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质量保障体系是企业以保障和提高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活动是以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价为基础,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组织同行专家对高等教育机构或者专业进行质量审计和评估的活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基础之上的有关事物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保障及其体系的内涵亦即如此。
2、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对高等教育质量认识的不同,会形成不同角度关注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结果,会形成不同形式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一个合适的质量保障体系至关重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对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因此,要用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内涵和标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否则,必将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质量。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教育,借鉴当前各国已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类型结构的特点,采用内外结合型是比较合适的结构形态。 内外结合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不同主体,把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的质量保障分为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形成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保障体系是指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其成员包括高等教育界和高等教育界以外的专家,其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活动;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保障体系主要负责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内部和外部保障体系结合起来,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内外并举,共同实现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进行保障的功能。
3、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点内容
如前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现状的分析,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考核标准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行业、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存在系统性的偏差。从我国现有的行业企业来看,大多数不具有上岗培训的条件和职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应突出这类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毕业生应能够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无缝衔接,零距离上岗,但现实是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对路,造成就业市场人才的结构性失缺,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解决这一质量问题的关键是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与人才培养定位,坚决贯彻能力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践教学。这方面应是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点内容。
三、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当前质量保障工作的重点是解决高职教育就业导向问题,调整系统偏差以解决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目标。正如前述,解决的办法应该是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建设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
1、 教学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保障的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其质量保障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它所保障的是教育的目标和过程的就业导向性,不进行教学改革,高职人才的培养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质量就
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研究就业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必须先研究教学改革的要点,以明确监控和保障的内容。我们认为有关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要点主要是:
(1)培养目标的重点是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指的是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一线人才,属产业大军范畴。在IT业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一般是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在二产尤其是制造业,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如数控机床的操作工、高档汽车的维护保养人才等,三产服务业主要是职业型人才。他们都属于急需的产业人才。
(2)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主要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进一步明确“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面向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丰富能力的内涵,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法,保证专业课程和科目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确保能力本位课程的实现。
(3)教学环境方面主要是建设确实能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环境应与企业真实环境基本类似,使用的技术应跟踪当前行业企业的主流技术、先进技术。要重视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保证课程质量,要建立开放性的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保证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4)在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教育方面,产业界、工业界、企
业界的实质性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关键,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所谓实质性参与的重要标志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意见的反映和发挥作用的程度。
(5)在学生主体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关键。当前,最主要的是对我国教育大众化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分析的基础理论,在看到入校学生差距的同时,要重点找到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课程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潜在优势,而不是生硬的使学生适应我们传统的课程形式,因为这往往正是学生的劣势所在,又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所需。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主体的体现,重点应放在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方面。
2、“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基础
评估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运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由此可见评估的基本目标就在于追求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需要的一致性,与我们“消除系统性偏差”的目标完全一致。
教育部现在试行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
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2003年已经对全国26所高职高专学校进行了试评估,2004年拟以国家级优秀评估和省市一般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全国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的开展。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首先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自评,用评估指标监控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质量。
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国家为了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职高专教学评估工作,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教育质量。它作为评估方案的补充,进一步在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应以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将建立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为基础,作为高职教育的国家质量标准,不必另起炉灶重复建设。而国家和地方依此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正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外部质量保障活动。
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专业剖析
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保障),是监控(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专业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是反映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选取专业进行质量剖析和评估,是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为此,作为对国家“高
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深入和细化,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对质量问题的调研和对高职教育教学性质规律认识以及高职质量观的认识基础上,研制了一套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专业评估剖析的工作要点和资料(分析表格和调查问卷等),这套专业评估剖析方案既可以用于高职专业自身进行自我评估,也可以用于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检查与监控,还可以用于国家或地方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中对专业的剖析。在2003年教育部对全国28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中,使用了这套方案,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整个评估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专业剖析资料的研制,以《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为主要依据,以“加强规范、提高质量、兼顾效益”为指导思想,坚持了如下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在整套方案材料中,突出就业为导向的主题,强调满足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符合度、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人才规格的一致性、毕业生的就业率、社会评价、实践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的吻合度(逼真度)、实践教学项目的“真刀真枪”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2)能力本位的原则 在整套方案材料中,围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能力的培养,坚决避免学科本位的思想和行为,把能力本位思想贯穿在教学全过程的考核中,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按照技术应
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在课程结构上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整合知识,形成新的课程,课程形式、考核形式都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引进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及学生获得证书均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学生职业素质,教师的双师性也围绕能力培养来要求与考核。
(3)全面性原则 一是全员性,参与专业的教师、学生及一切有关人员均在被考核评估之中,二是全过程性,覆盖专业教学的所有环节。
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专业剖析材料的主要特点有:
(1)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思想在评估中的作用,在确定各项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等级的内涵时,始终贯彻这一基本原则,以此引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界定评估等级标准内涵时,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将易于量化项目给以明确的数量要求,同时控制定量项目范围,以防止因过多定量而导致问题简单化;对不宜量化项目则通过文字表述给出定性标准,并采取了增加观测点的方法,力求避免概括性描述产生的问题界定模糊。
(3)坚持 “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大部分专业仍维持较低水平,但在制定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过程中并未因此而降低标准,而是立足于发挥质量标准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专业评估树立优秀典型,推动高职专业整体规范化建设,激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尽快显示出高职专业特色。
(4)体现课程在专业中的核心地位。专业的本质是按一定目标
的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要始终围绕课程这一核心筛选确定质量标准各项目,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结构、科目课程等项目界定时尽可能分解、细化。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和保证,“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改革一直以来广受重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显著,课程实施所依托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师资队伍、教学环境、产学合作等项目仍然是专业质量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体现技术应用性专业教育的特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性专业质量标准。着重研究高职专业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教育的特点,按照技术应用性教育的要求制定专业质量标准,界定各主项目和分项目内涵。如:课程体系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教学环节采用以面向问题和任务的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多安排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等等。
(6)着眼于高职专业的改革创新,鼓励专业主动进取、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首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走过了学习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模式阶段之后,要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使高职专业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结合我国和地方发展现状不断改革和创新。同时,一个创新思维活跃、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局面也是高职教育繁荣的标志。因此,在高职专业质量标准中特别开辟了“专业特色”项目,强调高职专业建设要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扩展,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专业建设观念和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目课程、产学研结合、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突破
和创新,力戒格式化、一般化。
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监控——毕业生能力剖析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剖析是一种过程监控,而对教学结果进行监控是一种目标监控,即是将结果与目标要求相比较其符合的程度。是监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可以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做出明确的判断。选择毕业生能力的情况进行剖析,作为对教学结果的一种监控指标,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性质和能力本位的特征,避免了只重视知识掌握的倾向,是对目标实现的质量保障。我们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特点,正在开发研制一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力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能力评估剖析的材料,力求通过这项内容的评估,促进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高职毕业生能力标准和评估方案的设计思路主要是:
1、进行能力剖析不只是专业技术能力和技能,还包括关键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2、进行能力剖析不仅对学校培养进行剖析,还对学生进行自我能力剖析。
3、重视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剖析。
4、进行专门的能力测试。
5、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特征与结构。
我们建立的这个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
内外结合、多级反馈的开放系统。
(1)指导思想
系统建设始终贯穿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
(2)质量标准
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方案”和结合我们研制的“专业剖析方案”及“毕业生能力剖析方案”为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其中专业剖析、毕业生能力剖析既可以学校自评使用,又可以嵌入国家评估体系中使用,使评估工作更加深入、效果更接近实际。这就使整个系统即与国家评估体系接轨,适应国家每五年对学校评估一次的要求,随时做好迎评促建的准备,又可适应学校日常教学监控的需要,保证日常教学质量,同时对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3) 系统结构
开放式,多级反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结构特征。详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结构图。
(4) 系统特点
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以国家评估体系指标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标准,以专业质量标准和毕业生能力质量标准为重点质量标准,以点带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目标与过程相结合。既有对教学结果——毕业生能力的评价,又
有对教学过程——专业质量的监控,使教学全部环节的质量在监控之中,并不断被修正,向理想目标靠近。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不仅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且也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中,行业企业及社会的参与,体现了系统的开放性,使质量保障的主体多元化,使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熊志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2李志仁:《我国应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教探索》,2001年第1期
3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1期
4李汉邦、宋烈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
5李志宏、王伟、李津石:《健康有序地推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8期
6马元兴:《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职教通讯》2001年第8期
7何亚飞:《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践刍议》,《高教探索》,2003年第4期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现状
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扩招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三教统筹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初步形成了高职、高专、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民办学院等6路大军合力发展高职的局面。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建设逐步规范,使各类高职院校初步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有效的产学结合做支撑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中心的初具特色的专业。有一批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建立了很高的认同度。
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的。但当前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人才类型和层次上定位不准,偏高偏低皆有之,也还有一部分专业目标模糊,分不清培养什么类型和什么层次的人才。学校往往更重视从学科角度分析学生需求,而忽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或不能较好地把行业企业的
技术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造成人才培养脱节,教育与需求的矛盾。
(2)专业设置未能完全摆脱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模式影响,一些学校为了争生源,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资源浪费,人才质量下降。学生找不到就业出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供需错位。专业建设的水平也不高,许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仍处在初级的阶段,难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3)课程模式没有大的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是非学科课程范型的课程模式。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模式受单一学科课程范型的影响,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很多骨干教师自身也是接受学科型教育的,认识上和教学中较难突破这一传统课程范型的束缚。尽管过去十年里,我国教育领导部门多次引进国外一些典型的非学科课程范型下的课程模式,如“双元制”、CBE、 MES等,但实践证明,由于国情、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发展特点的差别等都使这些在德国、加拿大等很多国家成功的模式在我国很难全面实施。基本还是学科教育的框架,或在此基础上的修修改改,而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4)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陈旧、落后、不能反映现代企业或行业现行的主流技术,教学内容缺乏科学合理的整合,各门课程各自为政,还在维护本门课程所在学科的系统性。使学生感到学了许多没用的知识。教学方式单一。
(5)实践教学的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无论是实践教学的设施资源环境,如实训基地等的建设,还是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都未
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劳动过程的组织方式,使实践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受到很大影响。
(6)教育教学的基本建设比较薄弱,扩大招生,而办学条件相对不足,无法保证教学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上不合理,如西部地区的师资和一些热门课程的师资都很短缺,特别是不具备一支有实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7)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管理体系和制度。高职院校尚缺乏对教学质量管理的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行为随意。
(8)报考的少、报到率低、就业率低。
2、整体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观念落后,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太低,鄙薄技术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学生和学生家长总认为上高职是低人一等,对报考高职院校举棋不定,缺乏信心。
(2)政策不完善,特别是缺乏积极鼓励的政策,对高职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极其不利。如招生放在最后一批录取,高收费,没有国家经费补贴,就业待遇差等,使高等职业教育处于一种受歧视的境地。
(3)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发展的实践,特别是缺少符合我国实际的指导高职教学设计的中观教学理论。
(4)国家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职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
3、质量现状产生的后果
基于以上的进一步分析,我们感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这种质
量现状产生的结果或者说质量现状的实质问题在于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系统性偏差,这种偏差重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由于课程改革不到位,基本没有实现课程模式的转换,三年制高职高专专业课程设计从整体上仍贴近四年制本科,科目课程的整体结构和教学内容几乎与本科趋同,课程形式和教学形式与本科几无改变,它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使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贴近本科又不如本科,而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又远未掌握。
(2)校企结合的措施流于表面,由于缺少有利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使企业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办学,这使得校企合作停留于个别试点,缺乏整体实施,校企合作在培养职业化人才中作用不明显。
(3)在教学过程中,过多考虑专升本的需求,为学生开设和补习职业目标不需要的学科基础课程过多,而冲击了高职学生必须的职业能力训练时间,使学生专门技术的掌握停留在体验层面,远未达到职业需要的程度。
(4)在培养职业需要的关键能力方面,仍以德育课程为主体,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缺乏对具体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分析,更缺少对国际上已非常成熟和通用的关键能力培养方式的学习和借鉴,使毕业生在职业关键能力上与工业界、企业界的要求差距较大。
这种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系统性偏差造成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表面上看职业需求趋向饱和,而一些紧缺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而适应者甚少。由于本专科培养模式趋同,本专
科毕业生在相同就业领域竞争,专科学生劣势则不言自明。这就必然出现专科学生就业率低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深层问题是必须尽快调整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之间的系统偏差,从整体上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满足工业界、企业界的要求,这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其实质是坚持就业导向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把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作为当务之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其二是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明确目标,即把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和以减小系统偏差为目标的质量监控体系作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质量保障是指为使人们确信某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须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质量保障体系是企业以保障和提高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活动是以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价为基础,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组织同行专家对高等教育机构或者专业进行质量审计和评估的活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基础之上的有关事物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保障及其体系的内涵亦即如此。
2、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对高等教育质量认识的不同,会形成不同角度关注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结果,会形成不同形式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一个合适的质量保障体系至关重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对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因此,要用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内涵和标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否则,必将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质量。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教育,借鉴当前各国已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类型结构的特点,采用内外结合型是比较合适的结构形态。 内外结合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不同主体,把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的质量保障分为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形成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保障体系是指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其成员包括高等教育界和高等教育界以外的专家,其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活动;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保障体系主要负责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内部和外部保障体系结合起来,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内外并举,共同实现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进行保障的功能。
3、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点内容
如前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现状的分析,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考核标准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行业、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存在系统性的偏差。从我国现有的行业企业来看,大多数不具有上岗培训的条件和职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应突出这类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毕业生应能够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无缝衔接,零距离上岗,但现实是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对路,造成就业市场人才的结构性失缺,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解决这一质量问题的关键是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与人才培养定位,坚决贯彻能力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践教学。这方面应是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点内容。
三、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当前质量保障工作的重点是解决高职教育就业导向问题,调整系统偏差以解决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目标。正如前述,解决的办法应该是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建设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
1、 教学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保障的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其质量保障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它所保障的是教育的目标和过程的就业导向性,不进行教学改革,高职人才的培养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质量就
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研究就业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必须先研究教学改革的要点,以明确监控和保障的内容。我们认为有关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要点主要是:
(1)培养目标的重点是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指的是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一线人才,属产业大军范畴。在IT业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一般是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在二产尤其是制造业,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如数控机床的操作工、高档汽车的维护保养人才等,三产服务业主要是职业型人才。他们都属于急需的产业人才。
(2)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主要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进一步明确“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面向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丰富能力的内涵,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法,保证专业课程和科目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确保能力本位课程的实现。
(3)教学环境方面主要是建设确实能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环境应与企业真实环境基本类似,使用的技术应跟踪当前行业企业的主流技术、先进技术。要重视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保证课程质量,要建立开放性的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保证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4)在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教育方面,产业界、工业界、企
业界的实质性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关键,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所谓实质性参与的重要标志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意见的反映和发挥作用的程度。
(5)在学生主体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关键。当前,最主要的是对我国教育大众化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分析的基础理论,在看到入校学生差距的同时,要重点找到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课程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潜在优势,而不是生硬的使学生适应我们传统的课程形式,因为这往往正是学生的劣势所在,又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所需。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主体的体现,重点应放在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方面。
2、“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基础
评估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运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由此可见评估的基本目标就在于追求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需要的一致性,与我们“消除系统性偏差”的目标完全一致。
教育部现在试行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
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2003年已经对全国26所高职高专学校进行了试评估,2004年拟以国家级优秀评估和省市一般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全国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的开展。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首先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自评,用评估指标监控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质量。
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国家为了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职高专教学评估工作,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教育质量。它作为评估方案的补充,进一步在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应以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将建立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为基础,作为高职教育的国家质量标准,不必另起炉灶重复建设。而国家和地方依此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正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外部质量保障活动。
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专业剖析
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保障),是监控(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专业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是反映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选取专业进行质量剖析和评估,是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为此,作为对国家“高
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深入和细化,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对质量问题的调研和对高职教育教学性质规律认识以及高职质量观的认识基础上,研制了一套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专业评估剖析的工作要点和资料(分析表格和调查问卷等),这套专业评估剖析方案既可以用于高职专业自身进行自我评估,也可以用于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检查与监控,还可以用于国家或地方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中对专业的剖析。在2003年教育部对全国28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中,使用了这套方案,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整个评估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专业剖析资料的研制,以《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为主要依据,以“加强规范、提高质量、兼顾效益”为指导思想,坚持了如下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在整套方案材料中,突出就业为导向的主题,强调满足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符合度、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人才规格的一致性、毕业生的就业率、社会评价、实践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的吻合度(逼真度)、实践教学项目的“真刀真枪”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2)能力本位的原则 在整套方案材料中,围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能力的培养,坚决避免学科本位的思想和行为,把能力本位思想贯穿在教学全过程的考核中,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按照技术应
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在课程结构上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整合知识,形成新的课程,课程形式、考核形式都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引进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及学生获得证书均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学生职业素质,教师的双师性也围绕能力培养来要求与考核。
(3)全面性原则 一是全员性,参与专业的教师、学生及一切有关人员均在被考核评估之中,二是全过程性,覆盖专业教学的所有环节。
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专业剖析材料的主要特点有:
(1)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思想在评估中的作用,在确定各项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等级的内涵时,始终贯彻这一基本原则,以此引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界定评估等级标准内涵时,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将易于量化项目给以明确的数量要求,同时控制定量项目范围,以防止因过多定量而导致问题简单化;对不宜量化项目则通过文字表述给出定性标准,并采取了增加观测点的方法,力求避免概括性描述产生的问题界定模糊。
(3)坚持 “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大部分专业仍维持较低水平,但在制定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过程中并未因此而降低标准,而是立足于发挥质量标准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专业评估树立优秀典型,推动高职专业整体规范化建设,激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尽快显示出高职专业特色。
(4)体现课程在专业中的核心地位。专业的本质是按一定目标
的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要始终围绕课程这一核心筛选确定质量标准各项目,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结构、科目课程等项目界定时尽可能分解、细化。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和保证,“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改革一直以来广受重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显著,课程实施所依托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师资队伍、教学环境、产学合作等项目仍然是专业质量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体现技术应用性专业教育的特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性专业质量标准。着重研究高职专业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教育的特点,按照技术应用性教育的要求制定专业质量标准,界定各主项目和分项目内涵。如:课程体系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教学环节采用以面向问题和任务的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多安排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等等。
(6)着眼于高职专业的改革创新,鼓励专业主动进取、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首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走过了学习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模式阶段之后,要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使高职专业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结合我国和地方发展现状不断改革和创新。同时,一个创新思维活跃、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局面也是高职教育繁荣的标志。因此,在高职专业质量标准中特别开辟了“专业特色”项目,强调高职专业建设要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扩展,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专业建设观念和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目课程、产学研结合、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突破
和创新,力戒格式化、一般化。
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监控——毕业生能力剖析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剖析是一种过程监控,而对教学结果进行监控是一种目标监控,即是将结果与目标要求相比较其符合的程度。是监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可以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做出明确的判断。选择毕业生能力的情况进行剖析,作为对教学结果的一种监控指标,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性质和能力本位的特征,避免了只重视知识掌握的倾向,是对目标实现的质量保障。我们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特点,正在开发研制一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力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能力评估剖析的材料,力求通过这项内容的评估,促进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高职毕业生能力标准和评估方案的设计思路主要是:
1、进行能力剖析不只是专业技术能力和技能,还包括关键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2、进行能力剖析不仅对学校培养进行剖析,还对学生进行自我能力剖析。
3、重视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剖析。
4、进行专门的能力测试。
5、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特征与结构。
我们建立的这个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
内外结合、多级反馈的开放系统。
(1)指导思想
系统建设始终贯穿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
(2)质量标准
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方案”和结合我们研制的“专业剖析方案”及“毕业生能力剖析方案”为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其中专业剖析、毕业生能力剖析既可以学校自评使用,又可以嵌入国家评估体系中使用,使评估工作更加深入、效果更接近实际。这就使整个系统即与国家评估体系接轨,适应国家每五年对学校评估一次的要求,随时做好迎评促建的准备,又可适应学校日常教学监控的需要,保证日常教学质量,同时对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3) 系统结构
开放式,多级反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结构特征。详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结构图。
(4) 系统特点
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以国家评估体系指标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标准,以专业质量标准和毕业生能力质量标准为重点质量标准,以点带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目标与过程相结合。既有对教学结果——毕业生能力的评价,又
有对教学过程——专业质量的监控,使教学全部环节的质量在监控之中,并不断被修正,向理想目标靠近。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不仅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且也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中,行业企业及社会的参与,体现了系统的开放性,使质量保障的主体多元化,使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熊志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2李志仁:《我国应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教探索》,2001年第1期
3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1期
4李汉邦、宋烈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
5李志宏、王伟、李津石:《健康有序地推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8期
6马元兴:《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职教通讯》2001年第8期
7何亚飞:《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践刍议》,《高教探索》,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