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练习(11.11)
班级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2分)
金秋十月,我校举行了2012年秋季田径运动会,这是我校集团办学以来在中心校区举
办的首届全校规模的大型运动盛会。一年一度的“体育周”,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
挥,给学生的校园生活涂上xuàn丽色彩,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这将永远juān刻在
学生的心头。
(1)给加点字注音。 盛会 ______ 裨益 _______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xuàn丽 _____ juān刻______
2.默写。(8分)
(1) ____________ ,隐天蔽日。
(2)物华天宝, ____________。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4) ,匹夫不可夺志也。
(5)走进唐诗宋词,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人们的月亮情结:《十五夜望月》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诗句,既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又写出了天下离人的绵绵情思;《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词句,让我们感受到
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美好祝愿之意。
3.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4分)
一直以来,止痛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的方式,作用,危害患者的器官及身体系统功能。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臻
完善,②基因治疗为人们开展出了一条新的路径,③供人们寻找更为安全有效、作用持久、
经济方便、副作用小的止痛。目前,④通过各国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有两个基因已经进入临
床试用阶段,并且被用于‚新止痛药‛的研发。
(1)第①处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
(2)第②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笫③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词语后增补__________。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互换位置。 4.名著阅读。(8分)
(1)汤姆在确定当海盗之前还计划做什么?为什么他最后选定当海盗?(2分)
(2)《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写了有关汤姆和蓓姬的哪几个故事? (3分)
(3)《小王子》第四个星球的商人一天到晚都在忙着做什么?(1分)
(4)那位从来不离开办公室的地理学家不愿意记载什么?(1分)
(5)地球上南极和北极的点灯人一年只需要点几次灯?(1分)
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6分)
【材料一】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
较2014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
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
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
(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俄罗颁
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
(摘自“百度搜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人均阅读量较少的原因。(2分)
(2)材料中哪些现象属于“浅阅读”?(2分)
(3)结合材料,请你就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对国家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2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7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
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6.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
7.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
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
‘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
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
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
也。‛
【注】①邯郸:赵国都城。②申:同‚伸‛,舒展。③大行:大路。④举:举动。 ④③①②①②
8.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季梁闻之( ) ②中道而反( ) ..
③今王动欲成霸王( ) ④恃王国之大( ) ..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 “之”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我欲之楚 .
A.昂首观之(《幼时记趣》) B.至之市(《郑人买履》) ..
C.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
9.请用“∕”标出下列两句的朗读停顿(各停一处)。(2分) ..
(1)魏 王 欲 攻 邯 郸
(2)见 藐 小 微 物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译文: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译文:
11.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
示?(2分)
(三) 阅读李娟的《卖豆浆的孩子》(有删改),完成12-15题。(14分)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
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
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
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
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
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
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
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
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
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
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
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
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
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
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
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
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
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
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
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
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
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
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
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
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
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
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
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
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2.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13.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第⑧自然段加点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
15.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划线语句的深刻含义。(4分)
三、作文(40分)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迈进扬中市第一中学已两个月了。在这片沃土上,我们眺望灿烂的
霞光,我们聆听悦耳的书声,我们徜徉斑斓的文学风景;我们与迅哥儿做伴,与贾里交朋
友„„初一的生活是那么新鲜、那么丰富、那么美丽! 以“初一,你真美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说真话,抒真情,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挖掘值得写的人和事,写出真情实
感。 ②不少于500字。
七年级语文练习(11.11)参考答案
3. (1)删去“往往”或“经常”(2)把“开展”改为“开辟”或“开创”等词语(能与“路
径”搭配即可) (3)在“止痛”后面加“方法”“办法”“方式”等词语 (4)将“进入临床试用阶段”与“被用于‘新止痛药’的研发”互换位置。
4.名著阅读。
(1)做兵士,加入印第安人行列,当大酋长。因为他觉得做“海盗”更花哨,更有前途
(2) 故事一:汤姆被迫与蓓姬同桌。故事二:为蓓姬承担撕书的责任,代蓓姬受罚。 故事三:汤姆和蓓姬在山洞历险。
(3)第四个星球的商人一天到晚都在忙着计算。
(4)那位从来不离开办公室的地理学家不愿意记载花儿。
(5)地球上南极和北极的点灯人一年只需要点两次灯。
5.(1)【参考答案】①工作生活劳累;②娱乐活动多;③缺乏阅读兴趣。
(2)【参考答案】①刷微博,读微信;②读报看杂志只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3)【参考答案】国家:①加大书店密度;②多提供免费图书;③颁布法令促进阅读;④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个人:①培养阅读兴趣;②减少娱乐,留出读书时间;③多读能引发思考的经典作品。
6.答案:(1)表达作者被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7.答案:(2)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8. (1)①听到 ②反,同“返”,返回 ③想要 ④依仗(4分)
(2)B (例句和B选项:动词,“到„„去”。A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C结构组词,不译。D结构助词“的”。)(2分)
9.(1)魏 王∕ 欲 攻 邯 郸(1分) (2)见∕ 藐 小 微 物(1分)
10.(1)马虽然很好,这条可不是到楚国的路啊。(2分)
(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分)
11.南辕北辙(1分),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正确的努力方向,使实际行动的主观愿望一致,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1分)
【译文】魏惠王要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衣服皱了来不及舒展,头上的尘土顾不得洗去,就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遇见一个人在大路上,正向北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要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却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好。’我说:‘马虽然很好,这条可不是到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费用多。’我说:‘费用虽然多,这条可不是到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现在大王行动想成就霸主的事业,举措想让天下信仰。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扩展国土提高名分的事业就离大王越来越远了。就像要到楚国去却向北走一样。”
12.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点题: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卖豆浆的情况;引起下文,激发阅读兴趣。
13.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对比,突出(强调)了卖豆浆孩子生活的艰辛和他的坚强独立。
14.第⑧自然段加点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 答案:苦涩于卖豆浆孩子的辛苦忙碌;苦涩于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这表达了对卖豆浆孩子的同情;也表达了对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
15.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划线语句的深刻含义。(4分)
答案:孩子卖豆浆的经历,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品格,培养了他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感,这些为他将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年级语文练习(11.11)
班级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2分)
金秋十月,我校举行了2012年秋季田径运动会,这是我校集团办学以来在中心校区举
办的首届全校规模的大型运动盛会。一年一度的“体育周”,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
挥,给学生的校园生活涂上xuàn丽色彩,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这将永远juān刻在
学生的心头。
(1)给加点字注音。 盛会 ______ 裨益 _______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xuàn丽 _____ juān刻______
2.默写。(8分)
(1) ____________ ,隐天蔽日。
(2)物华天宝, ____________。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4) ,匹夫不可夺志也。
(5)走进唐诗宋词,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人们的月亮情结:《十五夜望月》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诗句,既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又写出了天下离人的绵绵情思;《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词句,让我们感受到
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美好祝愿之意。
3.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4分)
一直以来,止痛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的方式,作用,危害患者的器官及身体系统功能。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臻
完善,②基因治疗为人们开展出了一条新的路径,③供人们寻找更为安全有效、作用持久、
经济方便、副作用小的止痛。目前,④通过各国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有两个基因已经进入临
床试用阶段,并且被用于‚新止痛药‛的研发。
(1)第①处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
(2)第②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笫③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词语后增补__________。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互换位置。 4.名著阅读。(8分)
(1)汤姆在确定当海盗之前还计划做什么?为什么他最后选定当海盗?(2分)
(2)《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写了有关汤姆和蓓姬的哪几个故事? (3分)
(3)《小王子》第四个星球的商人一天到晚都在忙着做什么?(1分)
(4)那位从来不离开办公室的地理学家不愿意记载什么?(1分)
(5)地球上南极和北极的点灯人一年只需要点几次灯?(1分)
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6分)
【材料一】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
较2014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
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
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
(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俄罗颁
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
(摘自“百度搜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人均阅读量较少的原因。(2分)
(2)材料中哪些现象属于“浅阅读”?(2分)
(3)结合材料,请你就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对国家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2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7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
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6.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
7.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
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
‘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
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
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
也。‛
【注】①邯郸:赵国都城。②申:同‚伸‛,舒展。③大行:大路。④举:举动。 ④③①②①②
8.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季梁闻之( ) ②中道而反( ) ..
③今王动欲成霸王( ) ④恃王国之大( ) ..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 “之”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我欲之楚 .
A.昂首观之(《幼时记趣》) B.至之市(《郑人买履》) ..
C.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
9.请用“∕”标出下列两句的朗读停顿(各停一处)。(2分) ..
(1)魏 王 欲 攻 邯 郸
(2)见 藐 小 微 物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译文: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译文:
11.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
示?(2分)
(三) 阅读李娟的《卖豆浆的孩子》(有删改),完成12-15题。(14分)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
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
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
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
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
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
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
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
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
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
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
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
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
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
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
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
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
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
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
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
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
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
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
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
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
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
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
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
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2.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13.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第⑧自然段加点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
15.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划线语句的深刻含义。(4分)
三、作文(40分)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迈进扬中市第一中学已两个月了。在这片沃土上,我们眺望灿烂的
霞光,我们聆听悦耳的书声,我们徜徉斑斓的文学风景;我们与迅哥儿做伴,与贾里交朋
友„„初一的生活是那么新鲜、那么丰富、那么美丽! 以“初一,你真美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说真话,抒真情,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挖掘值得写的人和事,写出真情实
感。 ②不少于500字。
七年级语文练习(11.11)参考答案
3. (1)删去“往往”或“经常”(2)把“开展”改为“开辟”或“开创”等词语(能与“路
径”搭配即可) (3)在“止痛”后面加“方法”“办法”“方式”等词语 (4)将“进入临床试用阶段”与“被用于‘新止痛药’的研发”互换位置。
4.名著阅读。
(1)做兵士,加入印第安人行列,当大酋长。因为他觉得做“海盗”更花哨,更有前途
(2) 故事一:汤姆被迫与蓓姬同桌。故事二:为蓓姬承担撕书的责任,代蓓姬受罚。 故事三:汤姆和蓓姬在山洞历险。
(3)第四个星球的商人一天到晚都在忙着计算。
(4)那位从来不离开办公室的地理学家不愿意记载花儿。
(5)地球上南极和北极的点灯人一年只需要点两次灯。
5.(1)【参考答案】①工作生活劳累;②娱乐活动多;③缺乏阅读兴趣。
(2)【参考答案】①刷微博,读微信;②读报看杂志只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3)【参考答案】国家:①加大书店密度;②多提供免费图书;③颁布法令促进阅读;④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个人:①培养阅读兴趣;②减少娱乐,留出读书时间;③多读能引发思考的经典作品。
6.答案:(1)表达作者被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7.答案:(2)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8. (1)①听到 ②反,同“返”,返回 ③想要 ④依仗(4分)
(2)B (例句和B选项:动词,“到„„去”。A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C结构组词,不译。D结构助词“的”。)(2分)
9.(1)魏 王∕ 欲 攻 邯 郸(1分) (2)见∕ 藐 小 微 物(1分)
10.(1)马虽然很好,这条可不是到楚国的路啊。(2分)
(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分)
11.南辕北辙(1分),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正确的努力方向,使实际行动的主观愿望一致,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1分)
【译文】魏惠王要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衣服皱了来不及舒展,头上的尘土顾不得洗去,就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遇见一个人在大路上,正向北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要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却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好。’我说:‘马虽然很好,这条可不是到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费用多。’我说:‘费用虽然多,这条可不是到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现在大王行动想成就霸主的事业,举措想让天下信仰。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扩展国土提高名分的事业就离大王越来越远了。就像要到楚国去却向北走一样。”
12.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点题: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卖豆浆的情况;引起下文,激发阅读兴趣。
13.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对比,突出(强调)了卖豆浆孩子生活的艰辛和他的坚强独立。
14.第⑧自然段加点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 答案:苦涩于卖豆浆孩子的辛苦忙碌;苦涩于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这表达了对卖豆浆孩子的同情;也表达了对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
15.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划线语句的深刻含义。(4分)
答案:孩子卖豆浆的经历,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品格,培养了他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感,这些为他将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