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一个时代的楷模和旗帜
作者:鲁先圣
来源:《课外阅读》2009年第01期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市。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胸部以下高位截瘫。她凭着坚韧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基础课程。15岁时,她随父母下放到山东莘县农村。在那里,她自修了针灸和无线电技术,自学了英、日、德、世界语等多门外语。1993年她完成吉林大学哲学系的硕士论文,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她参加远南运动会的射击比赛。1997年被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先后创作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绝顶》等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并翻译出版了《莫多克》、《海边诊所》等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生命的追问》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张海迪的事迹从1983年开始广为人知,那一年的《中国青年报》以《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对张海迪的不凡人生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从此张海迪成为“身残志坚”的代名词,她也因此获得了“当代保尔”、“新时代的活雷锋”的美誉。张海迪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青联副主席,今年又当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这几年中,张海迪正在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创作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绝顶》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作品,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患有瘫痪疾病,只能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能够描绘出如此神奇瑰丽的雪域高原。张海迪说:“我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作家。这部书历时4年,对我来说,既是同病魔斗争的4年,又是学习的4年。创作中的每一天,我都被我的人物激励着,但是每一天我又都不知道我能否坚持下去。我不能像健康人一样坐在桌前,腿的抽搐,神经的疼痛,褥疮、肺炎等疾病都一再打断写作的进程。每当我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一次次地鼓励自己。你一定能够行的,你一定会坚持下去的。”她觉得就她的身体而言,这只能是她的最后一部小说了。她也是在攀登自己生命的绝顶。
张海迪在小说的前言中写道:“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40多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我的生命不多了,上苍不可能再给我继续写下去的机会,所以我就想,我必须写出最好的,写出自己最满意的,对得起关心喜欢我的每一个读者。那样的话,即使我不在了,我的书还会向读者诉说,诉说我对生命的热爱。”
张海迪一直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的,因此有许许多多的人忽略了她具体的生活,她身体的痛苦,她的婚姻,她的家庭,她的朋友。事实上,我们大家所看到的所了解的那个坐在轮椅上开会、发言、谈笑风生的张海迪,仅仅是她的表面,仅仅是她生活的一个
局部。张海迪与我们一样有她的朋友,有她的爱好,有她的习惯,有她的追求,有她的喜怒哀乐。
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对他呵护备至、体贴入微的丈夫。张海迪一直与她的父母和妹妹生活在一起,他们给了她全部的关怀,全部的爱。父母说,海迪没有平常人家女儿的健康,但是我们要给她平常人家的女儿都有的温暖和爱。
张海迪被人们熟知的时候是26岁。她说,在被宣传出去以后的开始几年,我每一天的生活都无法安宁,每天都有来访者,每天都有成麻袋的信件,每天都会接到让我去做报告的邀请。但是我想,我有我的追求,我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不能这样一天天消磨在人堆里啊。不久,我就搬到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居住,一般不参加社会活动,我没有在学校读过书,我要抓紧学习。张海迪告诫自己,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选择的职业是作家,这个职业是不能够成天在前台露面的,更多的应该是寂寞的幕后工作。因为我要读书,我要思考,我要写作,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做保证。况且我本来时间就不如别人充裕,我要是再不注意节省时间,我还能做成什么?有很多媒体在前几年有些猜测性的报道,说我怎么怎么样了,其实一切都是按照我自己的安排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现在我完成了《绝顶》。
九十年代初,张海迪的鼻部患了黑色素癌。他的丈夫带她到了上海。在上海,张海迪经历了自己一生中的第6次手术。在鼻子那么点小地方动手术,而且缝合了40多针,可以想象,海迪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张海迪说,我时常在想,为什么厄运都摊到了我的头上?为什么痛苦都给了我?让我一生坐在轮椅上还不够吗?但是我忍受着,我想着这些同时又告诫自己,我不能哭,我是坚强的海迪。
回到济南,张海迪告诉去看望她的朋友,我又活过来了,我又可以重新开始了。正是在那一年,张海迪开始报考吉林大学的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她强迫自己又开始了挑战自我的艰难历程。她说,即使翅膀断了,我的心灵也要飞翔。两年以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吉林大学的哲学硕士。
张海迪从生病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一个人生一场病,我们常说就像脱一层皮,可以想象她是以什么样的毅力意志与疾病斗争了40多年的。
她说:“我每一天都想过放弃,但是又在每一天把希望重新燃起。我常常对妈妈说,我当时病了,我要是坚持10年,或者20年,也许正常,我都可以坚持下来,我没有想到我坚持了40多年。想到这些,我就为自己感动,为自己的意志感动,我就想我应该对得起自己的意志啊,我应当对得起难得的生命啊,我要抓紧努力啊。”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最不敢面对的就是死亡,但是海迪对于死亡却表现出了惊人的达观。她说:“以我的疾病,我早就接到了死亡通知书。我已经坚持了40多年,已经是医学的奇迹。事实上,支撑我活到现在的是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我坚强的意志。但是,血肉之躯自有它自身
的规律,我早就想通了,我能活到现在已经非常满足。我的年龄越来越大,病情也越来越重,生活会越来越困难,但是,只要上苍给我一天时间,我都会笑对生活。”
张海迪所有的荣誉中,她最看重的是全国劳动模范。她说“我是一个残疾人,本来应该是社会的累赘,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却成了全国的劳动模范,我感到无尚光荣,因为我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在的张海迪依然靠坚强的意志,向着自己的伟大目标奋斗着,前进着,依然用她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激励着一代代不甘沉沦的人们!
张海迪,一个时代的楷模和旗帜
作者:鲁先圣
来源:《课外阅读》2009年第01期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市。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胸部以下高位截瘫。她凭着坚韧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基础课程。15岁时,她随父母下放到山东莘县农村。在那里,她自修了针灸和无线电技术,自学了英、日、德、世界语等多门外语。1993年她完成吉林大学哲学系的硕士论文,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她参加远南运动会的射击比赛。1997年被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先后创作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绝顶》等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并翻译出版了《莫多克》、《海边诊所》等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生命的追问》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张海迪的事迹从1983年开始广为人知,那一年的《中国青年报》以《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对张海迪的不凡人生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从此张海迪成为“身残志坚”的代名词,她也因此获得了“当代保尔”、“新时代的活雷锋”的美誉。张海迪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青联副主席,今年又当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这几年中,张海迪正在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创作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绝顶》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作品,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患有瘫痪疾病,只能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能够描绘出如此神奇瑰丽的雪域高原。张海迪说:“我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作家。这部书历时4年,对我来说,既是同病魔斗争的4年,又是学习的4年。创作中的每一天,我都被我的人物激励着,但是每一天我又都不知道我能否坚持下去。我不能像健康人一样坐在桌前,腿的抽搐,神经的疼痛,褥疮、肺炎等疾病都一再打断写作的进程。每当我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一次次地鼓励自己。你一定能够行的,你一定会坚持下去的。”她觉得就她的身体而言,这只能是她的最后一部小说了。她也是在攀登自己生命的绝顶。
张海迪在小说的前言中写道:“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40多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我的生命不多了,上苍不可能再给我继续写下去的机会,所以我就想,我必须写出最好的,写出自己最满意的,对得起关心喜欢我的每一个读者。那样的话,即使我不在了,我的书还会向读者诉说,诉说我对生命的热爱。”
张海迪一直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的,因此有许许多多的人忽略了她具体的生活,她身体的痛苦,她的婚姻,她的家庭,她的朋友。事实上,我们大家所看到的所了解的那个坐在轮椅上开会、发言、谈笑风生的张海迪,仅仅是她的表面,仅仅是她生活的一个
局部。张海迪与我们一样有她的朋友,有她的爱好,有她的习惯,有她的追求,有她的喜怒哀乐。
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对他呵护备至、体贴入微的丈夫。张海迪一直与她的父母和妹妹生活在一起,他们给了她全部的关怀,全部的爱。父母说,海迪没有平常人家女儿的健康,但是我们要给她平常人家的女儿都有的温暖和爱。
张海迪被人们熟知的时候是26岁。她说,在被宣传出去以后的开始几年,我每一天的生活都无法安宁,每天都有来访者,每天都有成麻袋的信件,每天都会接到让我去做报告的邀请。但是我想,我有我的追求,我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不能这样一天天消磨在人堆里啊。不久,我就搬到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居住,一般不参加社会活动,我没有在学校读过书,我要抓紧学习。张海迪告诫自己,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选择的职业是作家,这个职业是不能够成天在前台露面的,更多的应该是寂寞的幕后工作。因为我要读书,我要思考,我要写作,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做保证。况且我本来时间就不如别人充裕,我要是再不注意节省时间,我还能做成什么?有很多媒体在前几年有些猜测性的报道,说我怎么怎么样了,其实一切都是按照我自己的安排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现在我完成了《绝顶》。
九十年代初,张海迪的鼻部患了黑色素癌。他的丈夫带她到了上海。在上海,张海迪经历了自己一生中的第6次手术。在鼻子那么点小地方动手术,而且缝合了40多针,可以想象,海迪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张海迪说,我时常在想,为什么厄运都摊到了我的头上?为什么痛苦都给了我?让我一生坐在轮椅上还不够吗?但是我忍受着,我想着这些同时又告诫自己,我不能哭,我是坚强的海迪。
回到济南,张海迪告诉去看望她的朋友,我又活过来了,我又可以重新开始了。正是在那一年,张海迪开始报考吉林大学的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她强迫自己又开始了挑战自我的艰难历程。她说,即使翅膀断了,我的心灵也要飞翔。两年以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吉林大学的哲学硕士。
张海迪从生病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一个人生一场病,我们常说就像脱一层皮,可以想象她是以什么样的毅力意志与疾病斗争了40多年的。
她说:“我每一天都想过放弃,但是又在每一天把希望重新燃起。我常常对妈妈说,我当时病了,我要是坚持10年,或者20年,也许正常,我都可以坚持下来,我没有想到我坚持了40多年。想到这些,我就为自己感动,为自己的意志感动,我就想我应该对得起自己的意志啊,我应当对得起难得的生命啊,我要抓紧努力啊。”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最不敢面对的就是死亡,但是海迪对于死亡却表现出了惊人的达观。她说:“以我的疾病,我早就接到了死亡通知书。我已经坚持了40多年,已经是医学的奇迹。事实上,支撑我活到现在的是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我坚强的意志。但是,血肉之躯自有它自身
的规律,我早就想通了,我能活到现在已经非常满足。我的年龄越来越大,病情也越来越重,生活会越来越困难,但是,只要上苍给我一天时间,我都会笑对生活。”
张海迪所有的荣誉中,她最看重的是全国劳动模范。她说“我是一个残疾人,本来应该是社会的累赘,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却成了全国的劳动模范,我感到无尚光荣,因为我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在的张海迪依然靠坚强的意志,向着自己的伟大目标奋斗着,前进着,依然用她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激励着一代代不甘沉沦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