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诗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何不同? 1,第一次咏叹,如横空出世,亮出主旨,有先声夺人的气势,引出后面奇文;第二次咏叹,承上启下,从听觉的角度,将“悲鸟”“子规”的哀鸣与“飞湍瀑流”的“喧豗”连接起来,表现了蜀道可畏;第三次,曲终奏雅,使对友人的劝阻与谆谆叮咛拉长,如有余音,久经不息。
2,三次咏叹各有侧重,第一次侧重于叹蜀道之“高”,难行;第二次叹蜀道之“险”,可畏;第三次叹蜀道之“危”,战祸惨烈,不宜久居。
3,三次咏叹的视角也有所不同,第一次咏叹,如以一个全知者的身份,从蜀国历史讲起,预警蜀道“不得过”(没法走);第二次咏叹,如以一个过来人/既行者的身份,对蜀道的凄清环境与险恶山水作了描述,告诫蜀道之险,“不要来”;第三次咏叹,则是站在送行者的立场,劝阻友人,“早还家”,惜别之情满溢。
二、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以第一段为例,说说其艺术魅力。
“奇之又奇”可理解为“奇特到极致”,也可理解为“奇特之后还有奇特,接连出现”。这种奇特首先体现在构思上,不仅从不同的角度“高”、“险”、“危”作了咏叹,而且视角还不同,分以“全知者”、“既行者”、“送行者”的立场进行咏叹。
而且,奇特还表现在用语、笔法之奇,体现在第一段便是,不仅展开艺术想象对蜀王开国进行遥想,还有对“五丁开山”的
叙述,极好地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还运用了夸张、想象、反衬,甚至摹拟人物的神情、动作,对蜀道之高之难行作了详尽描绘,给读者创造出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本文的韵律之美及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般的句式,也是其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品味语句
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两句着力渲染蜀道环境之凄清,而且是通过声音来强化效果,悲中有凄,凄中有厉,而这种凄厉还是满山遍野的,上穷碧落,下达深壑。
鸟是“悲鸟”,木是“古木”,声音是“(悲)号”,这些词语本来就具有凄清、凄冷的色彩,叠加运用,效果是仿佛连鸟儿都觉得没有安全感,觉得阴森,所以得结伴绕林飞翔,这在感官上也读者的感觉,与平常生活中的鸟儿双飞的温暖场景有着极大的不同。
而子规本来就象征着凄清、悲凉,诗人又将其放置在清冷的“夜月”、凄凉的“空山”,更增添了凄清感,“愁空山”,可以看作是一语双关,既是子规的哀愁在空山中弥漫、回响,又可以理解为是这些鸟儿的悲鸣给旅者带来的凄凉感、哀愁感弥漫在空山。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这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山峰之高,绝壁之险。而且,“枯松倒挂倚绝壁”不只体现了绝壁的险,还同时印证了山之高,因为山是高到连生命力旺盛的松木不敢向上生长,而只能“倒挂”。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一句,虽然没有运用更多的修辞手法,但节奏短而有力,想象中因战祸而惨象环生的残酷景象扑面而来,如在眼前。
四、关于主旨
“自为蜀咏”“别无寓意”
《蜀道难》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其难能可贵,就在于突破了乐府固体的单纯空间的夸张性铺排,呈现出多维复合的意象系列和情致起伏。在时间上,纵观历史,驱遣神话传说;在空间上,横绝云岭,驱策回川;在意象上,横空出世,天马行空,色彩斑斓,纠结着怪与奇;在情绪上,交织着惊与叹,赞与颂。
横空出世,莽莽苍苍;
上插霄汉,气势磅礴;
下有激流,雷霆万钧;
历史渺远,恒常不变;
悬崖绝壁,惊险万状。
不可抗拒的威慑力。君临一切,不被征服。
刚劲威严,恢宏气象,峥嵘不可凌越。
令人敬畏的审美对象。净化。豁然开朗。明净、振奋。
本篇板书:
一、全诗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何不同? 1,第一次咏叹,如横空出世,亮出主旨,有先声夺人的气势,引出后面奇文;第二次咏叹,承上启下,从听觉的角度,将“悲鸟”“子规”的哀鸣与“飞湍瀑流”的“喧豗”连接起来,表现了蜀道可畏;第三次,曲终奏雅,使对友人的劝阻与谆谆叮咛拉长,如有余音,久经不息。
2,三次咏叹各有侧重,第一次侧重于叹蜀道之“高”,难行;第二次叹蜀道之“险”,可畏;第三次叹蜀道之“危”,战祸惨烈,不宜久居。
3,三次咏叹的视角也有所不同,第一次咏叹,如以一个全知者的身份,从蜀国历史讲起,预警蜀道“不得过”(没法走);第二次咏叹,如以一个过来人/既行者的身份,对蜀道的凄清环境与险恶山水作了描述,告诫蜀道之险,“不要来”;第三次咏叹,则是站在送行者的立场,劝阻友人,“早还家”,惜别之情满溢。
二、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以第一段为例,说说其艺术魅力。
“奇之又奇”可理解为“奇特到极致”,也可理解为“奇特之后还有奇特,接连出现”。这种奇特首先体现在构思上,不仅从不同的角度“高”、“险”、“危”作了咏叹,而且视角还不同,分以“全知者”、“既行者”、“送行者”的立场进行咏叹。
而且,奇特还表现在用语、笔法之奇,体现在第一段便是,不仅展开艺术想象对蜀王开国进行遥想,还有对“五丁开山”的
叙述,极好地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还运用了夸张、想象、反衬,甚至摹拟人物的神情、动作,对蜀道之高之难行作了详尽描绘,给读者创造出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本文的韵律之美及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般的句式,也是其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品味语句
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两句着力渲染蜀道环境之凄清,而且是通过声音来强化效果,悲中有凄,凄中有厉,而这种凄厉还是满山遍野的,上穷碧落,下达深壑。
鸟是“悲鸟”,木是“古木”,声音是“(悲)号”,这些词语本来就具有凄清、凄冷的色彩,叠加运用,效果是仿佛连鸟儿都觉得没有安全感,觉得阴森,所以得结伴绕林飞翔,这在感官上也读者的感觉,与平常生活中的鸟儿双飞的温暖场景有着极大的不同。
而子规本来就象征着凄清、悲凉,诗人又将其放置在清冷的“夜月”、凄凉的“空山”,更增添了凄清感,“愁空山”,可以看作是一语双关,既是子规的哀愁在空山中弥漫、回响,又可以理解为是这些鸟儿的悲鸣给旅者带来的凄凉感、哀愁感弥漫在空山。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这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山峰之高,绝壁之险。而且,“枯松倒挂倚绝壁”不只体现了绝壁的险,还同时印证了山之高,因为山是高到连生命力旺盛的松木不敢向上生长,而只能“倒挂”。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一句,虽然没有运用更多的修辞手法,但节奏短而有力,想象中因战祸而惨象环生的残酷景象扑面而来,如在眼前。
四、关于主旨
“自为蜀咏”“别无寓意”
《蜀道难》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其难能可贵,就在于突破了乐府固体的单纯空间的夸张性铺排,呈现出多维复合的意象系列和情致起伏。在时间上,纵观历史,驱遣神话传说;在空间上,横绝云岭,驱策回川;在意象上,横空出世,天马行空,色彩斑斓,纠结着怪与奇;在情绪上,交织着惊与叹,赞与颂。
横空出世,莽莽苍苍;
上插霄汉,气势磅礴;
下有激流,雷霆万钧;
历史渺远,恒常不变;
悬崖绝壁,惊险万状。
不可抗拒的威慑力。君临一切,不被征服。
刚劲威严,恢宏气象,峥嵘不可凌越。
令人敬畏的审美对象。净化。豁然开朗。明净、振奋。
本篇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