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学习目标,又是科学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寻求最佳组织探究活动的方法,力求让学生积极主动、有秩有序、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不是过少,就是过多。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但有的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简单的提出一个任务,提供一些材料然后就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所谓“放开的羊吃的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的指导没到位,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很难有大的收获。

  一、合理组织,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是当今课堂组织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一个好的分组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而一个合作意识差的小组只会阻碍每个成员的学习进程,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推进。那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小组的分工合作呢?

  1.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进行搭配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理搭配。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结合起来,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讨论交流他们感兴趣的或教师提出的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且这些角色要轮流互换,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都有动手操作和记录观察的机会。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有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未使用过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当听说要进行听课活动时,才想起要使用合作学习。于是,临时组建小组,用手指一圈定就是一个小组,也不管小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习的推进,只要有这种形式就可以了。而学生由于没有长期的培养,没有合作与分工的意识,会出现“一言堂”、“一哄而上”、“无人应答”等现象,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

  3.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的巡视指导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是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操作、学习水平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二是教师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一些活动的关键之处适时予于指导和讲解,可以化解难点,使探究和讨论进行下去;教师更要注意指导一些操作能力稍差一点的小组,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被人尊重的感受,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合作学习的信心。

  二、探究材料要充足、有结构,师生共备

  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果不提前准备实验材料,探究活动就自然成了纸上谈兵,充足的、良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材料要充足,“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育学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符合世界物世性的基本观点。但这些材料若都由教师准备,无论是从教师的时间或精力都不允许,所以我把易寻找、易携带的探究材料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分头进行准备。我认为,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另外,仅仅按教材上的提示准备材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材上所提示的材料,有时在教学时,会因为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年龄上的特点等一些问题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引导好交流与总结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语言的描述是表达与交流最常用的方式,但有时它不是课堂上交流的最好方式。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可以采用其他的多种形式的交流表达方式,只要能将问题表达出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汇报方式就是好的。

  科学课上的汇报的方式可以是演示、实验、展览、表演、图片、动画等生动有趣的途径,以引起全班同学的关注与好奇。

  2.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倾听

  倾听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小学生一般都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述,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不习惯倾听同学的发言,小组内的交流;有时会出现几个同学相互插嘴,各不相让的情况,人人抢着表达自己意见,却没有注意别人在说什么,甚至有时还会出现重复表述的现象。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要帮学生明确应该干什么、怎样听、听些什么,使其明确听与说同样重要,养成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另外,适时地激励表扬可以促进他们形成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点拨学生得出结论

  有时,小组内的交流并不能解决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这时,老师就要作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否则,只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或是因为学生多次回答的结论都不正确而影响了探究的积极性。

  四、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形成探究的意识

  有时,课堂上的探究还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课外的探究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打破时空界限,开展后续性研究活动,将课堂内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可以使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如在学生认识了电可生磁,利用电可以制造电磁铁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它们各自起着什么作用?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磁力强大的电磁铁?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兴趣,当然也乐于去探索。长此以往,他们的探究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去进行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科学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采用何种策略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师恒久的探索主题,以上仅是笔者的浅显看法。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学习目标,又是科学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寻求最佳组织探究活动的方法,力求让学生积极主动、有秩有序、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不是过少,就是过多。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但有的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简单的提出一个任务,提供一些材料然后就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所谓“放开的羊吃的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的指导没到位,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很难有大的收获。

  一、合理组织,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是当今课堂组织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一个好的分组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而一个合作意识差的小组只会阻碍每个成员的学习进程,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推进。那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小组的分工合作呢?

  1.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进行搭配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理搭配。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结合起来,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讨论交流他们感兴趣的或教师提出的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且这些角色要轮流互换,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都有动手操作和记录观察的机会。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有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未使用过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当听说要进行听课活动时,才想起要使用合作学习。于是,临时组建小组,用手指一圈定就是一个小组,也不管小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习的推进,只要有这种形式就可以了。而学生由于没有长期的培养,没有合作与分工的意识,会出现“一言堂”、“一哄而上”、“无人应答”等现象,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

  3.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的巡视指导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是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操作、学习水平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二是教师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一些活动的关键之处适时予于指导和讲解,可以化解难点,使探究和讨论进行下去;教师更要注意指导一些操作能力稍差一点的小组,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被人尊重的感受,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合作学习的信心。

  二、探究材料要充足、有结构,师生共备

  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果不提前准备实验材料,探究活动就自然成了纸上谈兵,充足的、良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材料要充足,“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育学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符合世界物世性的基本观点。但这些材料若都由教师准备,无论是从教师的时间或精力都不允许,所以我把易寻找、易携带的探究材料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分头进行准备。我认为,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另外,仅仅按教材上的提示准备材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材上所提示的材料,有时在教学时,会因为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年龄上的特点等一些问题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引导好交流与总结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语言的描述是表达与交流最常用的方式,但有时它不是课堂上交流的最好方式。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可以采用其他的多种形式的交流表达方式,只要能将问题表达出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汇报方式就是好的。

  科学课上的汇报的方式可以是演示、实验、展览、表演、图片、动画等生动有趣的途径,以引起全班同学的关注与好奇。

  2.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倾听

  倾听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小学生一般都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述,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不习惯倾听同学的发言,小组内的交流;有时会出现几个同学相互插嘴,各不相让的情况,人人抢着表达自己意见,却没有注意别人在说什么,甚至有时还会出现重复表述的现象。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要帮学生明确应该干什么、怎样听、听些什么,使其明确听与说同样重要,养成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另外,适时地激励表扬可以促进他们形成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点拨学生得出结论

  有时,小组内的交流并不能解决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这时,老师就要作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否则,只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或是因为学生多次回答的结论都不正确而影响了探究的积极性。

  四、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形成探究的意识

  有时,课堂上的探究还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课外的探究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打破时空界限,开展后续性研究活动,将课堂内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可以使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如在学生认识了电可生磁,利用电可以制造电磁铁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它们各自起着什么作用?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磁力强大的电磁铁?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兴趣,当然也乐于去探索。长此以往,他们的探究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去进行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科学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采用何种策略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师恒久的探索主题,以上仅是笔者的浅显看法。


相关文章

  • 科学资料库
  •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 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 )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 学本质 )的理解,使他们学会( 探究解决问题 )的策略,为他们( 终身的学习 ...查看


  •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实验实施方案
  •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实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具体目标为: 1.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查看


  •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讨
  • 摘 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因此,在科学课中如何提高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形成,是值得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选择材料 小 ...查看


  • 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 篇一: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之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 ...查看


  • 小学科学课怎样"立德树人"
  • 张晓红 小学科学涉猎面广,有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和今后的学习密切相关.如何让学生从枯燥的背诵.被动的观察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亲自感知并得出结论,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应该 ...查看


  • 小学科学教师校本培训资料
  • 小学科学教师校本培训资料 一.填空题.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 科学素养 )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 科学探究 )为主的学习活动.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 ...查看


  • 如何上好一堂小学科学课
  • [摘 要]提高科学课教学的质量,教师不仅要从教学设计和探究内容上下功夫,还要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使学生明白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也是学习内容,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使每一次探究都有内涵,有吸引力. [关键词]质疑: ...查看


  •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因 ...查看


  •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徐庙中学:杨友忠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围绕问题共同研究.解决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过程.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