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耿丽珍(1987-),女,汉族,山西省朔州市人,研究生,单位: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 摘 要:《绿野仙踪》是清代中期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小说融人情、讲史、神魔等多种题材类型于一体,而表现自然,自显优势。本文在详细阐述此小说各种题材的内容及特色的基础上,将深入探讨该书多元化特征及此种糅合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绿野仙踪人情世态历史及英雄传奇神魔 《绿野仙踪》,又名《百鬼图》,是清中叶乾隆年间李百川历时九年完成的百回长篇小说。作者在《自序》中记述,他家居时,即“最爱谈鬼”;后移居乡塾,又“广觅稗官野史”经过一段“蓬行异域”的艰辛生活,有了深刻的人生体验。至乾隆十八年“冬十一月,就医扬州,旅邸萧瑟,颇愁长夜。于是草创三十回,名曰《绿野仙踪》”。此后至乾隆二十七年“抵豫,始得苟且告完”。这一部“呕吐生活”之作,刚以面世便受到了一些人的高度赞扬。陶家鹤所作序文中便对此书激励称赞,所此书与《水许》、《金瓶梅》等并列为说部中之“大山水大奇书”。郑振铎先生则干脆把《绿野仙踪》和《儒林外史》、《红楼梦》这三本并列为清中叶三大小说。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水浒传》是英雄传奇,《西游记》是神魔小说,《金瓶梅》是世情小说,各代表一方面而成为其顶峰。清代三大巨著,《聊斋志异》写花妖狐鬼,《儒林外史》写儒林百态,《红楼梦》写各色女子,千姿百态。而细观《绿野仙踪》却不能一以概之,其内容或英雄传奇,或神魔,或世情,诸体熔于一炉。其实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写作,自明代开始就是呈现一种单一式的创作方法。发展至清代前期,则在题材体式上出现了创作方法之间的互相影响乃至于相互融合的趋势。张俊在《清代小说史》中提及:“在题材内容和描写手法上,各创作流派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打破了旧时单一畛域,而向多向型和兼容化方向发展”, [1]而到清代中期,这种合流趋势更加显现出来,尤其是神怪小说偏于与世情小说、英雄传奇等多种类型题材相融合的现象是很明显的。 李保均在《明清小说比较研究》中提到:“神魔小说发展到了清代,已呈现为一种少有的傍依传说、神话为基础而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形态,而且在内容上开始有了从浪漫走向现实的趋势。”而神怪小说的最高巅峰非《西游记》莫属。到了清代前期“世情”一类的小说兴起,此时涉农与世情开始出现合流之象。而至清中叶《绿野仙踪》的出现,则是神魔小说又重新开始走向繁荣的标志。 神魔小说、历史小说、英雄传奇、世情小说这几种文体类型之所以会出现杂糅跨类的现象,首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它们所反映历史内容和社会现象都各不相同。历史小说在于反映历代王朝兴衰之事;英雄传奇则往往描写英雄的荣辱沉浮的经历,并且抒发对功名富贵的渴望;而世情小说则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逼真描绘去反映世态人情;神魔小说则则是构造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以期引起读者的探奇兴趣。正是由于它们各有所长,这样相互之间才可以相互借鉴及补充。小说家们在其小说创作中在不停地吸收借鉴其他小说类型的优异之处,争取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而《绿野仙踪》无疑是集各种文体题材融合成功的代表之作。下面笔者就对《绿野仙踪》这部书中的人情世态、历史及英雄传奇和神魔题材加以详细分析探讨。 一、人情世态 人情世态小说多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它主要表现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家庭生活、爱情婚姻等诸多社会问题。谈及人情小说,不得不说《金瓶梅》,此书是人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历来备受注意与赞誉。鲁迅推赞它是世情书之最,并解释道:“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 [2]《绿野仙踪》人情部分的描写深受《金瓶梅》影响。它通过对温如玉、周莲、朱文炜、连城璧等几个家庭的描写,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中,反映当时真正的伦常关系,展现颓败的世俗人情。“百回本的《绿野仙踪》纯然写神怪内容的不足三分之一回目,而写世情的回目却占了三分之二多”。所以可以说《绿野仙踪》是一部以神魔外衣包装起来的世情小说。 如作品中对温如玉这个形象的塑造,主要围绕他和妓女金钟儿从相识、定交、负心、续情、诀别一系列过程,同时刻画了他身边有关的各色人物,把众人群像刻画得惟妙惟肖。其中金钟儿的形象刻画得尤为丰满。她先是用尽手段勾引温如玉挥金如土、乐不思家。当出现了一个比温更有权势、风流的何公子后,马上把温抛诸脑后,与何打得火热。并对温冷嘲热讽。当何公子薄情寡义拂袖而去时,她才幡然醒悟,意识到温如玉的真情,转而苦心重修于好,并真心实意想要与之长相守。并为之细心筹谋以图将来,为此不惜反叛父母,终至香消玉殒,含恨离世。在此作者写出了金钟儿既善用心机而又刚烈,既势力放荡又痴情的复杂性格,更见其性格栩栩如生,令人信服。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评价说“温如玉与妓女金钟儿的故事,是《绿野仙踪》中写得最好的一段,也是许多‘妓院文学’中写得最好的一段。” [3]再如财主之子周莲与齐蕙娘这一对男女的感情经历。写周莲喜新厌旧,为了迎娶齐氏,活活逼死正妻何氏。在这描写中刻画周莲自私放荡,齐母泼悍势力、恬不知耻,何父见利忘义、卖女求荣的丑恶嘴脸都一一展现于读者面前。诸如此类人情描写在此书中俯拾即是,不可胜举。所以这些人情描写历来倍受好评。也是全书最精彩最动人的部分。 二、历史及英雄传奇 小说一开始便写了一组故事,写士子冷于冰赴京赶考,被人荐于宰相严嵩府充幕友,因严嵩要于冰作文诬陷忠臣,于冰不同流合污,虽名列榜首,却仍落第下榜。冷于冰从此看破功名,归家。后省亲途中,目睹忠良被诬陷发配苦地,不久恩师病逝。这一连串的打击,终使冷于冰顿悟人生无常,遂出家修道。 徐朔方先生在《小说考信编�绿野仙踪前言》说:“此书写到嘉靖三十二年的师尚诏起义以及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它提到许多历史人物如胡宗宪、曹邦辅、师尚诏、俞大猷、董傅策、林润等都同事实相去很远。如第二十八回,胡宗宪进剿师尚诏被革职完全出于虚构”。 [4]作品虽然有不少虚构,但这种虚构也是对史实进行某种演绎诠释。中国历史向来烙有很深的志怪色彩,所以反之,中国神怪小说也会假托于历史来进行创作,目的就是为了用来增加小说的可信性。《绿野仙踪》它有着鲜明的历史小说的特点,以上几则故事对历史事实的敷衍基本真实。其中除了冷于冰是杜撰之外,其他人物在《明史》中均有所记载,他们在小说中充当的角色与历史对他们事迹的记载大体一致,并无很大偏颇。可见作者在写小说时很好地研究了明史特别是嘉靖朝的历史。主人公冷于冰虽系杜撰,但其遭遇却颇有代表性,诸如因得罪权贵而名落孙山一类的事,在封建社会中是屡见不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绿野仙踪》正写出了封建社会科场的本质。作者以嘉靖朝为背景,围绕着历史上有名的大奸相严嵩,描写了当时明代贤良与奸臣之间的斗争,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意识、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怀和。其创作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写一部神魔怪异小说,而是在其中蕴含着作者伟大的英雄济世的理想 三、神魔与现实的结合 在这部分中,小说描写明朝嘉靖年间,士子冷于冰因不愿攀附于当时的权相严嵩,而应试落第。其后他又亲历忠良被害,恩师病逝,好友早逝,因此心灰意冷,彻悟人生,深感“趋名逐利,毫无趣味”,遂立志出家学道。历经艰辛困苦,于西湖边上遇火龙真人,学成高超道术。从此“周行天下,广积阴功”,斩妖除怪,救济众生。在此过程中,他先后收服劝诱灵猿袁不邪、大盗连城璧、狐女锦屏、翠黛、农夫金不换、浪子温如玉为徒,并协助忠良参倒奸相,诛灭叛逆。终至功德圆满,炼丹大成,得升天界,敕封普惠真人,靖魔大使。 这一部分内容与前两部分相比较,有明显不足。一是多于依附,缺少创新之处;二是主人公形象过于理想化以至脱离了现实和人世。在这部分作者只注意叙述事件,而没有下重笔去刻画人物性格,以至于主人公在读者面前显示的是一幅空洞枯燥而非可亲可敬的形象。所以说“神性”过多,而“人性”几乎全无。不过虽然这部分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如果仔细查看,这部分内容在形式上同样是独立而完整的。它按照作者好谈鬼的喜好,写出了奇幻的一面,给作品平添上怪诞奇幻的色彩。且书中所描绘的道神仙鬼怪等意象也寄托了作者的想感情和内心渴望。 四、总结 清代正是古典小说的百川汇海、相互融合的一个时期。“从小说创作的实际看,清代的小说创作继承和发展了明代的传统,数量众多,流派纷呈,形成一种群星争辉的繁荣局面。大抵说来,唐以前是文言小说的时代;宋元明三代,白话小说的创作则是小说史上的主流,而文言小说呈现稍歇状态,文采风韵,大不如前。到了清代,这两类小说互相影响,彼此争胜,都得到很大的发展,达到各自的全盛时期。” [5]这里提到的一点很重要,就是清代,各种类型的文言小说也得到了一次综合的发展。如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中也收集了明末清初传奇类、志怪类、轶事类、杂俎类文言短篇作品150余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录或创作了近500篇文言小说。张潮“性好幽奇,衷多感愤”,蒲松龄“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6]这同李百川的“余家居时,最爱谈鬼”(《绿野仙踪》自序)如出一辙。他广泛的阅读面,加上他“风尘南北”的颠簸人生,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明显的反映:稗官野史、儿女情长、世态炎凉、神道魔法,这诸多现实与虚幻的描写在其中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杂糅的创作格局。而李百川正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清中期的文人小说家,他把经史之正,神鬼之奇,现世之俗三者巧妙地融合于一体,不显突兀,反而是那么契合。其中这三者互相映衬烘托,“于传奇志异,杂写人情世态,娓娓动人”。 [7]并且在包罗万象之中也努力显出一定的统一。 从清初开始,各类小说就开始或多或少出现“糅和”的趋势。《林兰香叙》中便很清楚明白地写到:“近世小说,脍炙人口者,曰《三国志》,曰《水浒传》,曰《西游记》,曰《金瓶梅》,皆各擅其奇,以自成为一家。惟其自成一家也,故见者从而奇之。使有能合四家而为一家者,不更可奇乎!”然后评价《林兰香》:“有《三国》之计谋,而未邻于谲诡;有《水浒》之放浪,而未流于猖狂;有《西游》之鬼神,而未出于荒诞:有《金瓶梅》之粉腻,而未及于妖淫。是盖集四家之奇以自成为一家之奇者也。” [8]《绿野仙踪》作为多向型小说在清中期出现绝对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走向。它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上承小说带自摇篮的特性,中承小说通俗化的巨流,下承文人独立创作后的“文人情结”和“创新”,一切水到渠成,尤如百川汇海。(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书目: [1] 张俊.清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郑振铎集(第七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4] 徐朔方.小说考信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 张俊.清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6] 督穆跋.博物志[A].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7] 葛贤宁.中国小说史[M].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 [8] 督穆跋.博物志[A].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耿丽珍(1987-),女,汉族,山西省朔州市人,研究生,单位: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 摘 要:《绿野仙踪》是清代中期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小说融人情、讲史、神魔等多种题材类型于一体,而表现自然,自显优势。本文在详细阐述此小说各种题材的内容及特色的基础上,将深入探讨该书多元化特征及此种糅合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绿野仙踪人情世态历史及英雄传奇神魔 《绿野仙踪》,又名《百鬼图》,是清中叶乾隆年间李百川历时九年完成的百回长篇小说。作者在《自序》中记述,他家居时,即“最爱谈鬼”;后移居乡塾,又“广觅稗官野史”经过一段“蓬行异域”的艰辛生活,有了深刻的人生体验。至乾隆十八年“冬十一月,就医扬州,旅邸萧瑟,颇愁长夜。于是草创三十回,名曰《绿野仙踪》”。此后至乾隆二十七年“抵豫,始得苟且告完”。这一部“呕吐生活”之作,刚以面世便受到了一些人的高度赞扬。陶家鹤所作序文中便对此书激励称赞,所此书与《水许》、《金瓶梅》等并列为说部中之“大山水大奇书”。郑振铎先生则干脆把《绿野仙踪》和《儒林外史》、《红楼梦》这三本并列为清中叶三大小说。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水浒传》是英雄传奇,《西游记》是神魔小说,《金瓶梅》是世情小说,各代表一方面而成为其顶峰。清代三大巨著,《聊斋志异》写花妖狐鬼,《儒林外史》写儒林百态,《红楼梦》写各色女子,千姿百态。而细观《绿野仙踪》却不能一以概之,其内容或英雄传奇,或神魔,或世情,诸体熔于一炉。其实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写作,自明代开始就是呈现一种单一式的创作方法。发展至清代前期,则在题材体式上出现了创作方法之间的互相影响乃至于相互融合的趋势。张俊在《清代小说史》中提及:“在题材内容和描写手法上,各创作流派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打破了旧时单一畛域,而向多向型和兼容化方向发展”, [1]而到清代中期,这种合流趋势更加显现出来,尤其是神怪小说偏于与世情小说、英雄传奇等多种类型题材相融合的现象是很明显的。 李保均在《明清小说比较研究》中提到:“神魔小说发展到了清代,已呈现为一种少有的傍依传说、神话为基础而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形态,而且在内容上开始有了从浪漫走向现实的趋势。”而神怪小说的最高巅峰非《西游记》莫属。到了清代前期“世情”一类的小说兴起,此时涉农与世情开始出现合流之象。而至清中叶《绿野仙踪》的出现,则是神魔小说又重新开始走向繁荣的标志。 神魔小说、历史小说、英雄传奇、世情小说这几种文体类型之所以会出现杂糅跨类的现象,首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它们所反映历史内容和社会现象都各不相同。历史小说在于反映历代王朝兴衰之事;英雄传奇则往往描写英雄的荣辱沉浮的经历,并且抒发对功名富贵的渴望;而世情小说则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逼真描绘去反映世态人情;神魔小说则则是构造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以期引起读者的探奇兴趣。正是由于它们各有所长,这样相互之间才可以相互借鉴及补充。小说家们在其小说创作中在不停地吸收借鉴其他小说类型的优异之处,争取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而《绿野仙踪》无疑是集各种文体题材融合成功的代表之作。下面笔者就对《绿野仙踪》这部书中的人情世态、历史及英雄传奇和神魔题材加以详细分析探讨。 一、人情世态 人情世态小说多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它主要表现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家庭生活、爱情婚姻等诸多社会问题。谈及人情小说,不得不说《金瓶梅》,此书是人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历来备受注意与赞誉。鲁迅推赞它是世情书之最,并解释道:“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 [2]《绿野仙踪》人情部分的描写深受《金瓶梅》影响。它通过对温如玉、周莲、朱文炜、连城璧等几个家庭的描写,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中,反映当时真正的伦常关系,展现颓败的世俗人情。“百回本的《绿野仙踪》纯然写神怪内容的不足三分之一回目,而写世情的回目却占了三分之二多”。所以可以说《绿野仙踪》是一部以神魔外衣包装起来的世情小说。 如作品中对温如玉这个形象的塑造,主要围绕他和妓女金钟儿从相识、定交、负心、续情、诀别一系列过程,同时刻画了他身边有关的各色人物,把众人群像刻画得惟妙惟肖。其中金钟儿的形象刻画得尤为丰满。她先是用尽手段勾引温如玉挥金如土、乐不思家。当出现了一个比温更有权势、风流的何公子后,马上把温抛诸脑后,与何打得火热。并对温冷嘲热讽。当何公子薄情寡义拂袖而去时,她才幡然醒悟,意识到温如玉的真情,转而苦心重修于好,并真心实意想要与之长相守。并为之细心筹谋以图将来,为此不惜反叛父母,终至香消玉殒,含恨离世。在此作者写出了金钟儿既善用心机而又刚烈,既势力放荡又痴情的复杂性格,更见其性格栩栩如生,令人信服。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评价说“温如玉与妓女金钟儿的故事,是《绿野仙踪》中写得最好的一段,也是许多‘妓院文学’中写得最好的一段。” [3]再如财主之子周莲与齐蕙娘这一对男女的感情经历。写周莲喜新厌旧,为了迎娶齐氏,活活逼死正妻何氏。在这描写中刻画周莲自私放荡,齐母泼悍势力、恬不知耻,何父见利忘义、卖女求荣的丑恶嘴脸都一一展现于读者面前。诸如此类人情描写在此书中俯拾即是,不可胜举。所以这些人情描写历来倍受好评。也是全书最精彩最动人的部分。 二、历史及英雄传奇 小说一开始便写了一组故事,写士子冷于冰赴京赶考,被人荐于宰相严嵩府充幕友,因严嵩要于冰作文诬陷忠臣,于冰不同流合污,虽名列榜首,却仍落第下榜。冷于冰从此看破功名,归家。后省亲途中,目睹忠良被诬陷发配苦地,不久恩师病逝。这一连串的打击,终使冷于冰顿悟人生无常,遂出家修道。 徐朔方先生在《小说考信编�绿野仙踪前言》说:“此书写到嘉靖三十二年的师尚诏起义以及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它提到许多历史人物如胡宗宪、曹邦辅、师尚诏、俞大猷、董傅策、林润等都同事实相去很远。如第二十八回,胡宗宪进剿师尚诏被革职完全出于虚构”。 [4]作品虽然有不少虚构,但这种虚构也是对史实进行某种演绎诠释。中国历史向来烙有很深的志怪色彩,所以反之,中国神怪小说也会假托于历史来进行创作,目的就是为了用来增加小说的可信性。《绿野仙踪》它有着鲜明的历史小说的特点,以上几则故事对历史事实的敷衍基本真实。其中除了冷于冰是杜撰之外,其他人物在《明史》中均有所记载,他们在小说中充当的角色与历史对他们事迹的记载大体一致,并无很大偏颇。可见作者在写小说时很好地研究了明史特别是嘉靖朝的历史。主人公冷于冰虽系杜撰,但其遭遇却颇有代表性,诸如因得罪权贵而名落孙山一类的事,在封建社会中是屡见不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绿野仙踪》正写出了封建社会科场的本质。作者以嘉靖朝为背景,围绕着历史上有名的大奸相严嵩,描写了当时明代贤良与奸臣之间的斗争,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意识、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怀和。其创作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写一部神魔怪异小说,而是在其中蕴含着作者伟大的英雄济世的理想 三、神魔与现实的结合 在这部分中,小说描写明朝嘉靖年间,士子冷于冰因不愿攀附于当时的权相严嵩,而应试落第。其后他又亲历忠良被害,恩师病逝,好友早逝,因此心灰意冷,彻悟人生,深感“趋名逐利,毫无趣味”,遂立志出家学道。历经艰辛困苦,于西湖边上遇火龙真人,学成高超道术。从此“周行天下,广积阴功”,斩妖除怪,救济众生。在此过程中,他先后收服劝诱灵猿袁不邪、大盗连城璧、狐女锦屏、翠黛、农夫金不换、浪子温如玉为徒,并协助忠良参倒奸相,诛灭叛逆。终至功德圆满,炼丹大成,得升天界,敕封普惠真人,靖魔大使。 这一部分内容与前两部分相比较,有明显不足。一是多于依附,缺少创新之处;二是主人公形象过于理想化以至脱离了现实和人世。在这部分作者只注意叙述事件,而没有下重笔去刻画人物性格,以至于主人公在读者面前显示的是一幅空洞枯燥而非可亲可敬的形象。所以说“神性”过多,而“人性”几乎全无。不过虽然这部分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如果仔细查看,这部分内容在形式上同样是独立而完整的。它按照作者好谈鬼的喜好,写出了奇幻的一面,给作品平添上怪诞奇幻的色彩。且书中所描绘的道神仙鬼怪等意象也寄托了作者的想感情和内心渴望。 四、总结 清代正是古典小说的百川汇海、相互融合的一个时期。“从小说创作的实际看,清代的小说创作继承和发展了明代的传统,数量众多,流派纷呈,形成一种群星争辉的繁荣局面。大抵说来,唐以前是文言小说的时代;宋元明三代,白话小说的创作则是小说史上的主流,而文言小说呈现稍歇状态,文采风韵,大不如前。到了清代,这两类小说互相影响,彼此争胜,都得到很大的发展,达到各自的全盛时期。” [5]这里提到的一点很重要,就是清代,各种类型的文言小说也得到了一次综合的发展。如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中也收集了明末清初传奇类、志怪类、轶事类、杂俎类文言短篇作品150余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录或创作了近500篇文言小说。张潮“性好幽奇,衷多感愤”,蒲松龄“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6]这同李百川的“余家居时,最爱谈鬼”(《绿野仙踪》自序)如出一辙。他广泛的阅读面,加上他“风尘南北”的颠簸人生,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明显的反映:稗官野史、儿女情长、世态炎凉、神道魔法,这诸多现实与虚幻的描写在其中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杂糅的创作格局。而李百川正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清中期的文人小说家,他把经史之正,神鬼之奇,现世之俗三者巧妙地融合于一体,不显突兀,反而是那么契合。其中这三者互相映衬烘托,“于传奇志异,杂写人情世态,娓娓动人”。 [7]并且在包罗万象之中也努力显出一定的统一。 从清初开始,各类小说就开始或多或少出现“糅和”的趋势。《林兰香叙》中便很清楚明白地写到:“近世小说,脍炙人口者,曰《三国志》,曰《水浒传》,曰《西游记》,曰《金瓶梅》,皆各擅其奇,以自成为一家。惟其自成一家也,故见者从而奇之。使有能合四家而为一家者,不更可奇乎!”然后评价《林兰香》:“有《三国》之计谋,而未邻于谲诡;有《水浒》之放浪,而未流于猖狂;有《西游》之鬼神,而未出于荒诞:有《金瓶梅》之粉腻,而未及于妖淫。是盖集四家之奇以自成为一家之奇者也。” [8]《绿野仙踪》作为多向型小说在清中期出现绝对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走向。它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上承小说带自摇篮的特性,中承小说通俗化的巨流,下承文人独立创作后的“文人情结”和“创新”,一切水到渠成,尤如百川汇海。(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书目: [1] 张俊.清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郑振铎集(第七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4] 徐朔方.小说考信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 张俊.清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6] 督穆跋.博物志[A].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7] 葛贤宁.中国小说史[M].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 [8] 督穆跋.博物志[A].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