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文件的通知

【时效性】:现行有效【发文字号】:气发[2010]3号【颁布日期】:2010-01-11【生效日期】:2010-01-11【效力级别】:部门规章【颁布机构】: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文件的通知(气发〔20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为全面贯彻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精神,现将会议有关文件《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和《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总结讲话》印发给你们,请及时传达并认真抓好落实。

  二○一○年一月十一日

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郑国光(2010年1月7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回顾新中国气象事业60年发展成就,总结2009年气象工作,部署2010年工作任务,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下面,我代表中国气象局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class="law_article" name="1">  一、进一步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在庆祝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门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中国气象局视察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听取气象工作汇报、发来贺信并观看了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文艺演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气象服务成效的高度肯定,对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高度期待。  60年来,各级气象部门和广大气象工作者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我国气象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各项气象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气象预测预报系统,气象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建立了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观测能力显著增强;建立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大批支撑气象业务服务的科研成果;建立了气象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了一支基本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制体制机制,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建立了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为气象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先进的文化,党的建设和基层台站建设成果丰硕。  60年来,几代气象工作者不懈探索,在发展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发展;二是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不断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三是坚持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水平;四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改善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五是坚持弘扬优良传统和发展先进气象文化不动摇,不断凝聚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气象事业发展的成就,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和理解,得益于广大气象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挑战更加严峻,责任更加重大。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和广大气象工作者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为改善全球气候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气象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坚持把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切实提高气象服务质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工作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障民生和国家安全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分析国际国内新形势,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人民安康福祉。气象防灾减灾关系千家万户安康福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经济发展全局。我们一定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和挑战。我们一定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一定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和预报等工作,为调整我国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压力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  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四个能力”。把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切实加强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和全球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强化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提高气候资源调查、评估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  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要求我们努力建设“四个一流”,不断完善气象现代化体系。按照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奋斗目标,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构建整体实力雄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面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大力发展以提高气象服务覆盖面和满意率为目标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以提高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核心的气象预测预报业务,以面向预报服务业务和发展需求且能连续、稳定、可靠运行为重点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加快建设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先解决制约业务发展的重点关键科技问题,为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双百计划”和“强基工程”,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工作机制,加大培训力度,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要求我们全面加强法制体制机制建设,不断优化气象事业发展环境。切实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软实力,确保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发展的环境更加优化、发展的条件更加优越。不断完善气象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提升气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管理水平。重视和发挥改革创新的推动作用,继续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气象科技体制、气象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全面提高开放合作的水平,继续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强气象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社会资源提升我国气象综合实力。切实加强部门党的建设、气象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继承优良传统,保持优良行风,塑造气象人核心价值观,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志们,气象工作非常重要,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气象工作非常艰苦,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事业;气象工作非常光荣,是一项令人尊敬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切实把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上来,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厚望,不辜负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的期望。

class="law_article" name="2">  二、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重大活动多、气象灾害多、突发事件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广大气象工作者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经受住了各种困难考验,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气象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9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确定的69项重点工作完成率达97%,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满意率达95%,社会公众对气象预报服务的满意率达85.6%。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新成效。2009年,区域性极端暴雨、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次登陆台风以及初冬季节华北暴雪等严重气象灾害接连发生。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提前部署、严密监视、滚动预报、主动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有效组织防灾减灾救灾、群众避灾自救提供了气象保障。注重发挥防灾减灾的职能和作用,与国家防总密切配合,加强流域强降水和台风的专题会商。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16次,派出现场工作组12个。各地气象部门共发布警报3640次、预警信号2737次,通过手机短信接收预警信息超过9亿人次。在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全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别是台风灾害在沿海各地造成人员死亡为历年最低。积极做好东北及西南地区森林(草原)扑火、重庆武隆山体垮塌以及黑龙江鸡西煤矿水害事故、贵州晴隆煤矿透水事故等突发事件的气象保障服务。继续加大中小学校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力度,年内在21个省(区、市)1676所中小学校安装了防雷设施,全国未出现一起在校学生遭雷击伤亡事故。农村防雷工作成效显著。深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等工作,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等科普活动。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累计发放科普资料180余万份。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意见》,制定了《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召开了全国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任务。重视和加强关键农时季节、重要农事活动和防御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气象服务。针对冬季冬麦主产区干旱、东北春旱和夏秋旱、东北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开展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加强粮食产量监测预报,开展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农田土壤墒情预报、作物物候期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和农业年景预报,为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实现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做出了积极贡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林果业和养殖业气象服务,河南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试点、浙江德清新农村气象示范县建设成效明显,安徽、浙江和陕西等省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会同财政部安排人工影响天气专项资金6000万元,重点组织了东北地区、冬小麦主产区、京津冀晋、陕甘宁等地火箭、高炮和跨区域飞机作业,增雨、防雹、扑火效益显著。  各项气象服务保障有力。2009年是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任务繁重的一年。在总参、空军、公安、民航等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庆祝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任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圆满完成了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济南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海军建军60周年庆典、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纪念、亚丁湾护航、2009年国家海上搜救演习、“长城6号”反恐怖演习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气象服务保障进入实战演练阶段,世博气象馆参展筹备工作进展顺利。重视和加强面向各行各业和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服务,成立了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交通、水利、能源、电力、旅游、卫生等关系民生的气象服务得到有力推进。研究制定了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科技服务效益稳步提高,发展势头良好。  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作用凸显。我们主动发挥科技支撑和决策咨询作用,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制定和外交谈判提供了20余份咨询报告。积极参与我国政府推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判工作,制作了多语种《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2009版)》电视外宣片及画册。发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积极向国家提供科技咨询,与美国、欧盟、印度等国的气候变化智囊团和机构进行深入交流,效果明显。发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内牵头作用,参与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规划工作,建立了由16个部委局组成的IPCC部门联络工作组,加强了沟通和交流制度建设。与全国政协联合举办了“关注气候变化:挑战、机遇与行动”论坛和“人口资源环境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论坛,与科技部、中科院联合组织了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与社科院联合组建了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组织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研究,开展了华东、华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以及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流域的影响评估,改进了气候系统模式,发布了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产品数据集,加强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检测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了面向部门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及社会公众的专题宣讲活动,举办了第六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承办了气候及气候变化国际研修班。各地气象部门围绕当地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湖北、江西、辽宁、青海、上海等省(市)强化了省级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第四次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了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为近200个风电场建设提供了评估服务。制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机构确认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和规范了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了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完善了国家级和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小实体、大网络”的运作方式。建立了全国历史气象灾情数据库(1984-2007年),完成了全国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冰冻灾害风险区划。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估。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服务平台、社会媒体气象信息联动预警平台和气象服务热线电话平台投入业务运行。山西、广东等省气象部门在推进地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上有新突破。中国天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最高日访问量达到1278万人次,10个省级天气网站上线运行。中国气象频道在30个省(区、市)的207个地级以上城市落地,15个省(区、市)实现本地节目插播。建成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1.5万余个、预警喇叭近8万个、气象电子显示屏4.3万余块,兴农网已覆盖31个省(区、市)的1300多个县。江苏省气象部门加强整体规划,推进五大专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浙江舟山、山东石岛、广东茂名等海洋气象广播电台建设进展顺利。安徽农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并在全国示范推广。首次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评估,开展了公路交通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浙江、安徽省级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建设试点取得良好进展。  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制定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改革了全国预报业务流程,解决了预报产品对外发布的一致性问题。预测预报业务和技术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尺度天气分析等强对流业务得到加强,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SWAN)在全国31个省级气象台应用。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发和应用取得新进展,初步建立了全国稠密资料快速同化试验系统。GRAPES全球预报系统实现准业务运行,T639模式产品在全国应用,启动了第二代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研发工作。初步建立了国家和省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和灾害影响评估业务,规范了气候的监测、预测、灾害评估等会商。改进了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质量评价办法,建立了月质量通报制度。全国全年省级气象台分县24小时晴雨预报和暴雨预报的Ts评分分别为86.3%和21.6%,比2008年提高1.5%和1%,2009年台风路径预报24、48小时误差分别为119公里和205公里,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各省的晴雨预报和温度预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距平预测平均评分分别为68分和82.1分,高于2008年水平。编制了《气象卫星应用发展专项规划(2010-2015年)》,风云三号卫星应用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内外资料共享。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扎实有效。制定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 -2015年)》和《2011 -2020年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召开了全国气象观测工作会议。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增补方案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完成了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网调整,编制了公路交通、海洋等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南。实现了风云二号E星在轨测试和存储备份,并接替C星业务运行,启动了风云三号02星研制工作。275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建立了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新建10部新一代天气雷达、365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7部L波段探空系统、312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400座测风塔、64个强风观测站、80个云地闪观测站和16个冻土带地温观测站。启动6个空间天气观测站建设。建立了输电线积冰、降雪加密观测业务,开展了云、天气现象和冰雪自动化观测试验评估。规范了边界层风廓线雷达选型。2009年,全国各类观测系统业务运行稳定,气象卫星运行成功率达99.45%,新一代天气雷达可用性为96.66%,地面测报质量平均错情率0.041‰,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评分为98.5分。成功组织了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气象观测技能竞赛。  气象信息网络业务得到加强。气象宽带网络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信息传输系统稳定高效运行,全国各类观测资料传输及时率超过99.4%。雷达产品、区域自动站资料传输及时率比2008年分别提高3%和4%,自动站资料总错报率低于0.24%。加强对全国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的质量控制,组织开展了广东及周边省气象信息共享试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引进了神威4000A高性能计算机。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制定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织编制了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等四项研究计划,召开了部门、行业专家座谈会。对“一院八所”运行机制和省级科研所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继续推动气象科研院所运行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完成了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和2006-2009年度中央修缮购置专项项目结题验收,新建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完善了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的管理流程,年内行业专项批复项目43项,总经费达1.3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总经费达2087万元。全年共取得152项科技成果。“奥运气象保障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4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积极推动了奥运气象科技等成果的应用。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实施《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全国气象部门人才工作座谈会,组织了特聘专家、首席预报员等高层次人才的考核评估工作,重视正研级专家的合理使用和作用发挥,又有76名专家获得正研级专业技术职称,气象部门又有一名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展了大规模干部轮训和高层次人才培训工作,分5期完成了司局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举办了3期省级以上预报员轮训班和2期县局长轮训班,编写了6本现代气象业务培训教材。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干部交流力度,中国气象局组织了4次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7名司局级干部进行了跨省交流。完成了省(区、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司局级后备干部集中推荐考察工作。开展了巡视工作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专项检查。  改革开放和合作交流不断深入。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调整了中国气象局机关内设机构和职能。在北京、浙江、安徽省(市)气象局试点基础上,全面启动省级气象局内设机构调整工作。召开了局校合作座谈会,深化了与农业部的合作,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及河南、湖北、广东、重庆等省(市)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首度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了公路交通气象业务发展研讨会,与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开展电网防灾减灾工作,与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签订了项目开发合作协议。回良玉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和气候变化工作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与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组团参加了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61次届会、IPCC第31次全会、地球观测组织(GEO)第6次全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北京气候中心成为WMO第一批两个区域气候中心之一。举行了中越、中俄、中韩、中朝、中蒙、中英双边工作组会议,商定84项合作事项。加强内地与港澳专家在预报业务、气候变化、气象卫星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成功举办了“2009年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研讨会”和“2009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  法制工作、社会管理和科学管理得到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上报国务院审批,《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已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已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已列入2010年国务院立法计划。有关省(区、市)出台了11部气象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与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10周年纪念活动。召开了首次全国气象标准化工作会议,首次编制了《全国气象标准体系构建和2009-2011年发展规划》,成立了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52项气象标准列为国家标准计划,发布实施了《新一代天气雷达选址规定》等11项气象行业标准。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建立了37.5万人气象信息员队伍。探索建立基层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认证管理制度。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地方防灾减灾体系,浙江等省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了中央财政人工影响天气专项试点工作,初步建立跨区联合作业的新机制。建立了气象部门综合考评体系,建立了全国气象部门政务信息平台,强化了督查督办工作,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加强了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加强预算执行工作,规范了中央财政预算支出进度管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项目库管理。全年中央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率为90.36%,较好地完成了预算执行进度的目标。加强了气象科技服务的财务管理。开展了气象部门“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全部门财务联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部门决算工作连续4年获财政部一等奖并通报表彰。  基层工作扎实推进。制定了《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气象工作的若干意见》,集中力量解决了基层气象事业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困难和问题。2009年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安排基层各项经费共计约32亿元,占气象部门中央财政资金的43%,安排514个基层台站综合改善项目经费3.3亿元,配备业务服务保障用车190辆,安排7000万元用于解决基层煤、油、水、电等涨价补助。77个艰苦气象台站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加大了西藏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藏区以及南疆三地州一、二类艰苦气象台站生活基地的建设力度,解决了689户职工的后方安居问题。参与国家对西藏与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和新疆的调研。扎实推进气象部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台站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继续组织对口支援,切实解决西部艰苦台站、汶川特大地震受灾气象台站职工生活困难等突出问题。气象部门维护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事故率和信访量明显下降。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新疆气象部门反应及时、应对得当、措施有力,维护了部门稳定,保障了气象业务正常运行,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  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制定了《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进一步推进了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完成了第一批中国气象局和省级气象部门以及第二批市级和县级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任务,加强了对学习实践活动重点整改项目的跟踪检查和落实,建立了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国气象局的学习实践活动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的肯定。制定了《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意见》,在全部门开展了“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主题思想大讨论和党建工作集中调研活动。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参展任务,有6位中央政治局常委莅临气象馆。组织了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等庆祝活动和邹竞蒙诞辰80周年纪念活动,以及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文艺汇演,开展了文明机关、文明台站标兵、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陕西等省以气象文化助推软实力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召开了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和首届全国气象部门青年工作会议。气象宣传和出版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纪委第三、四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精神,以完善惩防体系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定了《中国气象局关于实行领导干部问责的实施细则》,强化了干部监督工作。积极推进以局务公开为重点的政务公开和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进一步健全县局“三人决策”机制。完成了5个司(局)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党中央、国务院新的更高要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气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一是对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的监测预报服务能力还明显不足,应急联动机制存在薄弱环节;二是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科学研究亟待加强;三是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四是社会管理和科学管理还有明显差距;五是基层气象台站特别是艰苦气象台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以保证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class="law_article" name="3">  三、2010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实现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第一步奋斗目标、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全年气象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切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工作,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四个一流”,扎实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着力加强基层台站建设、气象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和党的建设,认真谋划“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一)毫不松懈地做好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工作  切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及重要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易发区的预报会商、预警信息发布和多部门联动,以及灾害性天气过程跟踪监测、有效服务和适时评估工作,及时做好防汛抗旱决策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深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立相应的业务规范。启动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系统建设,开展全国台风灾害风险区划。继续做好防御雷电的气象服务与保障。认真落实《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围绕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应急联动、恢复重建等关键环节,做好现有气象业务与预案的对接,完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应急演练。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实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推进省、地、县地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继续发挥区域气象中心和流域气象中心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基层气象信息员的作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的创建活动。  切实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召开全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会议,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农业气象科技保障能力,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制定《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关键农事季节的气象服务,发展农用天气预报业务。加强国家、省级对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强化市、县级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草原畜牧业、海洋渔业、农业布局结构调整等气象服务的发展。做好粮、棉、油产量和世界粮食主产国粮食产量预报,推进蔬菜、果品等产量预报业务的拓展。继续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积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的进村入户,继续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农村综合信息站建设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推动县级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试点,努力实现乡乡有分管领导、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气象协理员、有应急响应预案、有预警信息接收设备,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和预警信息接收设备。开展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学水平,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的评估,推进国家人工影响天气外场基地建设。继续做好农业遥感应用等为农服务工作。  切实做好气象为各行各业服务和重大活动保障。进一步深化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旅游、卫生、电力、安监、国土资源等部门的合作,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提升专业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提高专业气象服务效益。全力以赴做好上海世博会的气象服务保障和各项参展活动,做好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示范项目的实施,重点做好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中国馆日和世界气象馆荣誉日等重要节点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认真组织做好广州亚运会的气象服务保障。做好深圳201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西安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气象服务保障各项筹备工作。   (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工作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力建设,着重提升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研究和决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及宏观决策中的基础性科技作用。做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成果的评估和后续服务工作。组织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开展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的科技咨询。充分发挥业务科技优势,扩大服务于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各级气象部门气候变化工作沟通交流机制。推进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IPCC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大我国专家参与IPCC第五次评估工作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气候变化培训和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气候资源。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做好风能、太阳能和空中云水资源的监测、预测和评估等工作,强化风能资源评估认证及成果应用。完成全国各详查区高分辨率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和全国各详查区风能资源综合评估。推进省级风电功率预报业务建设。改造和完善已建风能资源测风塔,排除安全隐患。制定太阳能资源观测网布局方案,开展太阳能资源观测示范站建设和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预报试验。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实施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能力确认工作,认定一批具备论证资质的机构,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规范工作。   (三)全面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按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化和提高科技含量的要求,切实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质量,抓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组织重大科技攻关。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建设,强化预报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以完善国家级、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业务规范和系统建设为抓手,加强灾情信息的应用,推进气象灾害评估业务。完成中国天气网南方主站及21个省级站网建设。加快中国兴农网和6个省级农网中心站建设。继续推进中国气象频道落地插播和全国统一号码的省级气象服务热线电话建设。大力推进省级气象影视高清数字化业务系统建设。组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审批和建设工作,加快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专业气象服务的顶层设计,制订下发水文气象、城市气象等专业气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积极推进省级专业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提高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推动专业气象服务的集约化发展。继续联合国家统计局开展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  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业务水平。制定《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召开全国预测预报业务发展工作会议,强化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工作。组建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加强数值预报模式研发改进和解释应用工作,深化T639模式产品的业务应用,推进GRAPES全球模式的业务化进程。加强台风预报、定量降水预报、精细化预报和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建设,继续推进短时临近系统、MICAPS系统、精细化预报产品库的建设与应用。建设海洋气象等专业化预报业务技术体系,重点发展南海海洋气象业务。加强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工作。组织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预报技能竞赛,完成《预报员手册》编制工作。建设气候预测综合业务平台,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业务。推动气象资料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建设,加强基础历史资料的共享和应用服务。实施《气象卫星应用发展专项规划(2010-2015年)》,加强卫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天气气候业务及气象服务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以风云三号卫星为重点的卫星数据共享服务能力。建设全国自动站资料的质量管理及评估业务系统,完善资料应用反馈机制。开展气候资料统计整编工作。完成新一代卫星广播系统建设。整合高性能计算机资源。升级全国信息网络系统,提高国家及区域和省际间分层次资料共享能力。  进一步强化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基础。贯彻落实《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着力抓好科学调整观测业务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观测系统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等关键环节。完成已建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情况评估工作,修订功能规格需求书,完成增补雷达选型工作。完成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做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事业发展40年总结。完成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立项、风云三号02星发射前准备和在轨测试以及风云二号03批卫星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加快推进西部地区、高山和海岛无人自动气象站建设。推进边界层风廓线雷达、L波段探空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气象观测(GPS/MET)站、空间天气观测站等建设。完成8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开展地面观测综合业务平台建设试点。开展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和积雪深度等自动观测业务试点,以及高精度多传感器自动气候站业务试点建设。推进瓦里关等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及标校系统建设,以及星载温室气体有效载荷研制。建立省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建立观测设备业务运行情况通报制度。修订完善气象观测技术装备相关管理办法。进行人工观测资料和自动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健全雷达、自动气象站保障体系。   (四)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继续健全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落实《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完善科研布局,全面实施天气、气候、应用气象、综合气象观测四项研究计划。统筹做好气象行业专项组织申报、交流、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继续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推动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工作。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和“一院八所”工作机制,重视并积极推动省级气象科研所和部门各类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和管理,推进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加强科研成果向业务的转化,完善成果登记、评价、评估制度。深化局校合作,推进省部共建,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在气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气象科普工作,加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打造科普活动品牌,深入推动气象科普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工作。  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做好高层次人才的评价、选拔和管理工作,科学安排对各类人才的合理使用。制定并实施“双百计划”等配套措施和办法。实行预报员持证上岗制度。积极推进专业技术岗位培训工作,加强对气象台长、省级观测业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全面实施省级以上预报员和县局长轮训。继续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国内外培训和培训教材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百名优秀年轻干部下基层”计划。加强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面向全国气象部门开展省(区、市)气象局副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从严管理干部,用两年左右时间进行一次司局级单位干部监督检查工作。推行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继续开展巡视工作,扩大巡视范围。   (五)继续深化改革,加强气象合作与交流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公共气象服务机制体制。完成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第二阶段改革,全面推进省级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建设。调整国家基准气候站布局,扎实推进国家气候观象台试点。开展调整气象观测“双轨制”业务试点,建立相应的观测方法和业务流程。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完成省(区、市)气象局内设机构及职能调整工作,进一步优化省级气象部门职能配置,完善运行协调机制。推进海南省气象工作管理体制调整。按照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气象部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做好艰苦气象台站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和推广工作,进一步规范编外用工管理。  积极开展气象交流与合作。做好2010年中国天气预报高层国际论坛等重要国际活动的有关工作。积极参与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认真组织好中美、中法、中加、中澳、中丹等双边气象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会议。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合作。强化国际气象科技合作的效益和项目执行率,做好智力引进和境外培训工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着力提高气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质量。承办好地球观测组织(GEO)第7次全会和2010年地球观测部长级会议,以及WMO第八次国际探空仪对比活动,筹办首届亚洲气象卫星用户大会。继续推动与港澳台的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   (六)加强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继续强化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气象法》,推进《气象法》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出台的宣传和实施,推进《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和《气候资源条例》立法。强化地方立法指导,健全地(市)级气象行政执法机构,加强气象执法队伍建设。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加快国家与行业气象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气象标准研究。筹建气候与气候变化等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大标准实施和检查力度,推进地方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  继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继续增强国家级发展研究能力,加强省级和局直属单位事业发展研究工作。围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为农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等做好相关政策研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气象事业的发展水平。建立预算管理责任制,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完善项目评审和审批工作。强化预算执行,明确各单位预算执行目标,确保全部门2010年的预算执行在9月底达到70%,年底达到90%。继续加大预算执行与预算安排挂钩力度,加强项目绩效考评和跟踪问效。推动管理信息化,启动综合管理信息数据库和综合管理分系统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各类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督查督办工作,提高机关工作效能。调整行政管理局职责,强化重点工程前期咨询评估。发挥重点工程管理办公室的作用,规范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强化防雷减灾的社会管理工作。加强科技服务发展政策指导,强化科技服务资产、成本、物资和资金支付管理。   (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做好基层基础工作  加强和改进气象部门党的建设。按照《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和《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意见》,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抓好各级党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启动党员全员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统战群工工作。制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优良气象传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气象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营造部门和谐进取氛围。继续做好中国气象局第二批文明单位和2009-2010年度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评比工作。开展优良气象传统与作风征文和演讲比赛。围绕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文化活动。统筹部门宣传资源,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主流媒体的联系,构建气象宣传工作新格局。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好《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的落实,加快推进气象部门惩防体系建设,加大领导机关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着力加强对基层单位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和督查。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认真执行领导干部问责细则,狠抓责任落实。做好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开展司局级领导干部廉政档案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局务公开。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推行任中审计。积极利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进一步提高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气象台站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尽快落实713个艰苦气象台站津贴。将基层气象台站建设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任务,优先安排艰苦气象台站综合改造项目,统盘考虑基层气象台站相应配套设施投入,加快艰苦气象台站生活基地和值班用房的建设步伐。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西藏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藏区和新疆气象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继续推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和对口支援,完善气象部门援藏、援疆的长效机制,完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做好维稳、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   (八)做好“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围绕“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前期研究。推进国家和地方“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支持和配合做好气象工作,将气象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2010-2020年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上报国务院审批。启动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气象信息网络业务发展规划、气象科技发展规划、气象培训发展规划等的编制。加强国家级、省级专业发展规划编制的统筹集约和有序衔接。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建立和完善气象发展规划体系,出台规划管理办法。做好“十一五”规划的评估工作。  认真落实和推进重点项目。积极推动国家改革试验区、珠三角等区域发展规划中气象相关项目的落实。抓好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气象卫星工程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等在建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启动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系统工程、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程前期建设。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气象保障一期工程、气候系统监测工程及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工程及早立项。  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而努力奋斗!

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总结讲话许小峰(2010年1月8日)

同志们:  为期两天的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即将结束。刚才,六个小组的组长就会议讨论情况作了汇报,新文同志根据大家的意见对报告的修改情况作了说明,会后,我们将根据大家的意见抓紧修改会议报告,有些意见或建议可能不适合改在文件中,我们也将进行归纳整理,请有关内设机构进一步研究。  下面,我受中国气象局党组委托,对如何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做好近期的几项工作再提些要求,并通报2009年综合考评和创新评比结果。我讲三个方面。

class="law_article" name="4">  一、关于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这次会议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在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总结新中国气象事业60年发展辉煌成就,谋划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定位,明确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任务的一次重要会议。国光同志代表中国气象局做了《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工作报告。国光同志的报告,总结成绩客观求实,部署任务全面务实,特别是把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贯穿始终,更加突出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时代特征,思想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各级气象部门要认真学习,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全面贯彻,深入落实。贯彻好、落实好本次会议的精神和任务,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一思想认识,准确把握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实质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指明了新时期气象事业的工作定位和努力方向,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进一步领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的特殊历史意义、重要指导意义、重大现实意义。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  第一,要把握历史新起点。之所以强调现在是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一方面是通过60年的建设改革发展,气象事业的面貌、气象台站的面貌、气象业务服务的面貌、气象人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气象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各方面期待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的要求愈加强烈。可以说,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果我们能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就可以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如果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安于现状,那么就无法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事业发展也只会徘徊不前。所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要有创造新的更大成就、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勇气和决心,也必须做好迎接更大挑战、付出更大努力的思想和行动准备。  第二,要把握事业新定位。气象工作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服务领域越来越宽,要求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在原有为社会公众和特殊行业提供一般性服务的基础上,上升到主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供有力保障。能不能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好气象事业的新定位,从根本上决定着气象事业能否找准发展的立足点、服务的着力点、改革的突破点。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光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人民安康福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定位,并以此为坐标,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第三,要把握发展新要求。一是要认清目标要求,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提高“四个能力”和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建设“四个一流”以及提供一流服务。二是要认清任务要求,即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加快完善法制体制机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强能力建设方面有更大突破,在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有更大进展,在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方面有更大成效,在建设现代业务体系和完善法制体制机制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安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三是要认清措施要求,即国光同志所强调的谋划发展、优化发展、科学发展。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把眼光放得更远,把工作做得更实,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努力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不辜负中央领导同志的厚望。   (二)明确总体要求,确保完成2010年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的局长会议所确定的2010年气象工作重点任务,既保持了党组既定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又突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各项气象工作、搞好各项气象服务的针对性。  第一,特别注重研究和分析贯彻落实的新任务新要求。一是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新任务新要求。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即将颁布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的第一年,任务十分艰巨。围绕条例、预案、规划,全面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管理,做好与现有气象业务的对接,加快建立“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应对防范”有机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二是气象为农服务的新任务新要求。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从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高度,大力发展气象为农服务业务,充分发挥县级气象部门和基层气象信息员的服务主体作用,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特别是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的大局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中央领导同志也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气象部门要把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作为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战略任务,重点在科技支撑、决策咨询、服务保障和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工夫。四是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各地要加大力度推进风能、太阳能资源的评估规划,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气象可行性论证,风电场运行保障的气象服务,并将省级风电功率预报业务建设作为今年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在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和规范建设,资源评估科学性评价方面发挥职能作用,使气象工作贯穿于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全过程。五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在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中,要更加注重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更加注重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的建设,更加注重气象服务业务化、预报预测的精细化、综合观测的自动化。六是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面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要求,今年将全面实施天气、气候、应用气象、综合气象观测四项研究计划。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重点加强气象台长和预报员的培训,实行预报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并实施“百名优秀年轻干部下基层”计划。七是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今年将全面推进省级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建设,全面启动省级气象局内设机构调整工作。各地要按照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在认真总结试点省工作的基础上,调整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第二,特别注重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各项工作。国光同志报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务实。一是对国家、省、市、县各级气象部门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更加突出对基层气象台站的任务和要求。气象工作的许多任务不仅布置在省一级,而且延伸到了地市级和县级。比如,推进省、地、县地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的创建活动,加强国家、省级对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强化市、县级气象部门为农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的进村入户,继续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农村综合信息站建设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推动县级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试点,做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气象服务保障,提出完成全国各详查区高分辨率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和全国各详查区风能资源综合评估等。二是对许多任务都提出了完成的具体指标和明确要求,更加突出任务部署的可操作、可落实、可考核。如,完成中国天气网南方主站及21个省级站网建设,加快6个省级农网中心站建设,制定下发水文气象等专业气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共享平台和新一代卫星广播系统建设,完成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完成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立项,完成8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落实713个艰苦气象台站津补贴,完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等等。这些任务实实在在,目标清清楚楚,责任也很具体,便于大家监督。本次会议之后,局办公室将会同各内设机构进一步细化各项任务的目标要求、落实措施、完成标准,并确定督察督办的重点。   (三)全力抓好落实,切实履行职责  国光同志的报告为各级气象部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要结合各地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好落实。一要加强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所作出的部署,各地区各单位的要求和重点有所不同,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各地区各单位面临的情况和所处的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大家一定要在坚决执行中国气象局党组决策部署的前提下,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工作思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加强调查研究,找准关键问题,研究制定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措施、好办法。二要谋划长远发展,协调各方关系。谋划发展、优化发展、科学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不仅能够善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做好当前的工作,而且能够立足客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科学谋划各项工作。不仅能做到“埋头拉车”,更要做到“抬头看路”。不仅能够真正解决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而且能够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更大支持。国光同志在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继续增强国家级发展研究能力建设,要求各省(区、市)气象局和各直属单位都要重视和加强发展研究工作,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落实这一要求。三要弘扬优良作风,全力抓好落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方向、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事业发展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努力做出经得住人民、历史和时代检验的业绩。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际调研,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勤政为民,坚守清正廉洁,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class="law_article" name="5">  二、关于2009年综合考评和创新评比情况的通报  这里我简单通报一下2009年创新工作评比和综合考评结果。  (一)关于创新工作评比。从2008年开始,中国气象局再次启动了全国气象部门创新工作评比,目的是推动各单位领导强化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各单位特别是各省(区、市)气象局高度重视。2009年全国气象部门共有31个省局和9个直属单位申报了68个创新工作项目。经预审、初审和专家评审,并报中国气象局党组会审议通过,有12项工作被评为2009年度创新工作项目,包括: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示范县(浙江),建立五大专业气象服务体系(江苏),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气象服务工作运行机制(北京),探索“五统一联县账市管”财务管理新模式(安徽),加强机关督查督办规范化建设(湖北),创建自动土壤水分网和全程质量监控体系(河南),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江西),文化助推行动提升气象软实力(陕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辽宁),完善省、市、县、乡镇气象装备保障体系(福建),创新农业气象试验站运行模式(甘肃),强化气象能源开发政府管理职能(吉林)。有1项获创新工作特别奖,即2009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主办,学会秘书处、四川省局和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协办)。另有3项入围创新工作项目,包括:“梧桐计划”(山西),搭建全新科普平台(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推进南海海洋气象业务服务工作(广东)。需特别说明的是,入围项目并不是说其创新性不够,而是因为这些项目还刚刚开始,成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今后还可以继续申报参加创新评比。  这些创新工作突出了各级气象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服务运行机制、气象为农服务模式、气象科普宣传理念和气象科学管理等工作亮点,各级气象部门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展示了创新工作在推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中国气象局将认真总结这两年创新评比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评比方法,积极鼓励创新,着力推广创新项目,促进创新工作真正发挥效益,发挥其示范作用。  (二)关于综合考评情况。2009年是建立气象综合考评体系、实施综合考评的第一年。中国气象局增加了对内设机构的效能考核,增加了对省(区、市)气象局的部门外评价,增加了对直属单位和省局的日常管理。一年来的实践证明,综合考评与督查督办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合理有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促进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气象部门综合考评得分,结合年终各单位一把手的述职述廉述学及领导测评情况,经中国气象局党组审定,2009年各内设机构被评为优秀的单位是:减灾司、办公室;各直属单位被评为优秀的单位是:国家气象中心、机关服务中心;各省(区、市)气象局被评为特别优秀的单位是北京、河北、上海、江西、河南等省(市)气象局;优秀单位是安徽、浙江、江苏、内蒙古、吉林、辽宁、福建、天津、陕西、重庆、山东、黑龙江、宁夏、贵州、新疆等省(区、市)气象局;达标单位是湖北、广东、湖南、甘肃、四川、广西、山西、青海、云南、西藏等省(区)气象局。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气象部门综合考评办法》的规定,凡出现严重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政策情况的单位,凡有领导班子成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按照此规定,尽管有些单位在2009度综合考评得分比较高,但因出现违法违纪现象,根据规定都进行了降档处理。这样做也是为了提醒各单位领导要对党风廉政建设给与高度重视。  对于考评工作,我们也将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也欢迎大家提出意见。

class="law_article" name="6">  三、关于近期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抓好冬春季气象服务工作。入冬以来,寒潮、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频发、重发,许多地方降雪量达到了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对交通运输和供热供气造成了严重影响。时值春运紧张繁忙时期,又是气象灾害多发季节,各级气象部门一定要高度警惕、加强领导、科学部署,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工作,组织做好寒潮、强降雪、大风、低温冻害、干旱、雾、霾等天气分析预报,务必做到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不漏报、不错报。加强部门合作,落实好部门联动机制,全力做好春运、四川等地震灾区群众越冬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全力做好春节“黄金周”的预报服务工作,为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欢度春节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与稳定工作。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各级领导必须把安全生产与和谐稳定作为一项大事和要事抓紧抓好。2009年考核评比中一些单位总体工作都不错,就是因为出现了违纪违法事件、出现了安全生产事故,而被扣分或降档。因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强预防,加强监管,逐级落实安全和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节日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报告,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要重点防范交通事故、人影、放球等特种作业事故的发生,并做好防火、防盗、防泄密工作。节前,各单位还要对安全稳定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完善应急预案,及时排除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继续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有效化解不稳定因素,防止酿成重大上访事件。做好重点部位和部门的反恐工作。  (三)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切实做好节日期间的反腐倡廉建设,坚决制止各种不正之风和奢侈浪费行为。各单位的一把手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将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抓紧抓好,积极营造节日期间的廉政文化氛围。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模范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监督检查。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严禁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严禁用公款相互请吃等。还要带头做到不以任何理由擅自驾驶公务用车,不利用职权向企业、下属单位借用车辆,不把公务用车用于婚丧嫁娶、旅游、休闲等活动。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要依规依纪严肃查处,对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四)切实做好基层气象台站和困难职工的慰问工作。本次会议结束后,中国气象局领导将赴基层气象台站开展春节慰问。各级领导机关要更加关心基层的同志,认真安排好节前慰问工作。要深入到艰苦地区的基层台站,以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解决群众利益问题,多做暖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实事,给基层广大干部职工送去更多的温暖和关怀。此外,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文化活动,在安排好预报服务和节日值班的同时,安排好春节前后的职工轮休,安排好一线职工、基层气象台站特别是艰苦气象台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让大家过一个轻松、愉快、祥和的节日。  同志们,再过一个月新春佳节就要到了。一年来,全国广大气象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辛勤工作,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广大气象工作者转达中国气象局党组的亲切慰问,在这里给同志们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动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谢谢大家。

【时效性】:现行有效【发文字号】:气发[2010]3号【颁布日期】:2010-01-11【生效日期】:2010-01-11【效力级别】:部门规章【颁布机构】: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文件的通知(气发〔20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为全面贯彻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精神,现将会议有关文件《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和《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总结讲话》印发给你们,请及时传达并认真抓好落实。

  二○一○年一月十一日

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郑国光(2010年1月7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回顾新中国气象事业60年发展成就,总结2009年气象工作,部署2010年工作任务,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下面,我代表中国气象局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class="law_article" name="1">  一、进一步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在庆祝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门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中国气象局视察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听取气象工作汇报、发来贺信并观看了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文艺演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气象服务成效的高度肯定,对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高度期待。  60年来,各级气象部门和广大气象工作者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我国气象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各项气象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气象预测预报系统,气象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建立了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观测能力显著增强;建立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大批支撑气象业务服务的科研成果;建立了气象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了一支基本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制体制机制,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建立了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为气象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先进的文化,党的建设和基层台站建设成果丰硕。  60年来,几代气象工作者不懈探索,在发展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发展;二是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不断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三是坚持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水平;四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改善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五是坚持弘扬优良传统和发展先进气象文化不动摇,不断凝聚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气象事业发展的成就,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和理解,得益于广大气象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挑战更加严峻,责任更加重大。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和广大气象工作者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为改善全球气候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气象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坚持把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切实提高气象服务质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工作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障民生和国家安全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分析国际国内新形势,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人民安康福祉。气象防灾减灾关系千家万户安康福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经济发展全局。我们一定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和挑战。我们一定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一定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和预报等工作,为调整我国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压力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  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四个能力”。把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切实加强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和全球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强化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提高气候资源调查、评估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  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要求我们努力建设“四个一流”,不断完善气象现代化体系。按照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奋斗目标,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构建整体实力雄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面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大力发展以提高气象服务覆盖面和满意率为目标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以提高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核心的气象预测预报业务,以面向预报服务业务和发展需求且能连续、稳定、可靠运行为重点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加快建设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先解决制约业务发展的重点关键科技问题,为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双百计划”和“强基工程”,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工作机制,加大培训力度,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要求我们全面加强法制体制机制建设,不断优化气象事业发展环境。切实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软实力,确保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发展的环境更加优化、发展的条件更加优越。不断完善气象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提升气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管理水平。重视和发挥改革创新的推动作用,继续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气象科技体制、气象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全面提高开放合作的水平,继续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强气象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社会资源提升我国气象综合实力。切实加强部门党的建设、气象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继承优良传统,保持优良行风,塑造气象人核心价值观,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志们,气象工作非常重要,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气象工作非常艰苦,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事业;气象工作非常光荣,是一项令人尊敬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切实把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上来,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厚望,不辜负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的期望。

class="law_article" name="2">  二、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重大活动多、气象灾害多、突发事件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广大气象工作者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经受住了各种困难考验,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气象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9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确定的69项重点工作完成率达97%,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满意率达95%,社会公众对气象预报服务的满意率达85.6%。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新成效。2009年,区域性极端暴雨、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次登陆台风以及初冬季节华北暴雪等严重气象灾害接连发生。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提前部署、严密监视、滚动预报、主动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有效组织防灾减灾救灾、群众避灾自救提供了气象保障。注重发挥防灾减灾的职能和作用,与国家防总密切配合,加强流域强降水和台风的专题会商。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16次,派出现场工作组12个。各地气象部门共发布警报3640次、预警信号2737次,通过手机短信接收预警信息超过9亿人次。在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全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别是台风灾害在沿海各地造成人员死亡为历年最低。积极做好东北及西南地区森林(草原)扑火、重庆武隆山体垮塌以及黑龙江鸡西煤矿水害事故、贵州晴隆煤矿透水事故等突发事件的气象保障服务。继续加大中小学校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力度,年内在21个省(区、市)1676所中小学校安装了防雷设施,全国未出现一起在校学生遭雷击伤亡事故。农村防雷工作成效显著。深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等工作,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等科普活动。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累计发放科普资料180余万份。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意见》,制定了《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召开了全国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任务。重视和加强关键农时季节、重要农事活动和防御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气象服务。针对冬季冬麦主产区干旱、东北春旱和夏秋旱、东北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开展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加强粮食产量监测预报,开展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农田土壤墒情预报、作物物候期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和农业年景预报,为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实现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做出了积极贡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林果业和养殖业气象服务,河南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试点、浙江德清新农村气象示范县建设成效明显,安徽、浙江和陕西等省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会同财政部安排人工影响天气专项资金6000万元,重点组织了东北地区、冬小麦主产区、京津冀晋、陕甘宁等地火箭、高炮和跨区域飞机作业,增雨、防雹、扑火效益显著。  各项气象服务保障有力。2009年是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任务繁重的一年。在总参、空军、公安、民航等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庆祝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任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圆满完成了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济南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海军建军60周年庆典、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纪念、亚丁湾护航、2009年国家海上搜救演习、“长城6号”反恐怖演习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气象服务保障进入实战演练阶段,世博气象馆参展筹备工作进展顺利。重视和加强面向各行各业和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服务,成立了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交通、水利、能源、电力、旅游、卫生等关系民生的气象服务得到有力推进。研究制定了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科技服务效益稳步提高,发展势头良好。  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作用凸显。我们主动发挥科技支撑和决策咨询作用,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制定和外交谈判提供了20余份咨询报告。积极参与我国政府推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判工作,制作了多语种《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2009版)》电视外宣片及画册。发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积极向国家提供科技咨询,与美国、欧盟、印度等国的气候变化智囊团和机构进行深入交流,效果明显。发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内牵头作用,参与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规划工作,建立了由16个部委局组成的IPCC部门联络工作组,加强了沟通和交流制度建设。与全国政协联合举办了“关注气候变化:挑战、机遇与行动”论坛和“人口资源环境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论坛,与科技部、中科院联合组织了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与社科院联合组建了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组织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研究,开展了华东、华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以及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流域的影响评估,改进了气候系统模式,发布了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产品数据集,加强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检测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了面向部门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及社会公众的专题宣讲活动,举办了第六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承办了气候及气候变化国际研修班。各地气象部门围绕当地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湖北、江西、辽宁、青海、上海等省(市)强化了省级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第四次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了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为近200个风电场建设提供了评估服务。制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机构确认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和规范了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了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完善了国家级和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小实体、大网络”的运作方式。建立了全国历史气象灾情数据库(1984-2007年),完成了全国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冰冻灾害风险区划。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估。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服务平台、社会媒体气象信息联动预警平台和气象服务热线电话平台投入业务运行。山西、广东等省气象部门在推进地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上有新突破。中国天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最高日访问量达到1278万人次,10个省级天气网站上线运行。中国气象频道在30个省(区、市)的207个地级以上城市落地,15个省(区、市)实现本地节目插播。建成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1.5万余个、预警喇叭近8万个、气象电子显示屏4.3万余块,兴农网已覆盖31个省(区、市)的1300多个县。江苏省气象部门加强整体规划,推进五大专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浙江舟山、山东石岛、广东茂名等海洋气象广播电台建设进展顺利。安徽农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并在全国示范推广。首次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评估,开展了公路交通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浙江、安徽省级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建设试点取得良好进展。  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制定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改革了全国预报业务流程,解决了预报产品对外发布的一致性问题。预测预报业务和技术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尺度天气分析等强对流业务得到加强,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SWAN)在全国31个省级气象台应用。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发和应用取得新进展,初步建立了全国稠密资料快速同化试验系统。GRAPES全球预报系统实现准业务运行,T639模式产品在全国应用,启动了第二代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研发工作。初步建立了国家和省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和灾害影响评估业务,规范了气候的监测、预测、灾害评估等会商。改进了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质量评价办法,建立了月质量通报制度。全国全年省级气象台分县24小时晴雨预报和暴雨预报的Ts评分分别为86.3%和21.6%,比2008年提高1.5%和1%,2009年台风路径预报24、48小时误差分别为119公里和205公里,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各省的晴雨预报和温度预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距平预测平均评分分别为68分和82.1分,高于2008年水平。编制了《气象卫星应用发展专项规划(2010-2015年)》,风云三号卫星应用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内外资料共享。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扎实有效。制定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 -2015年)》和《2011 -2020年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召开了全国气象观测工作会议。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增补方案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完成了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网调整,编制了公路交通、海洋等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南。实现了风云二号E星在轨测试和存储备份,并接替C星业务运行,启动了风云三号02星研制工作。275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建立了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新建10部新一代天气雷达、365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7部L波段探空系统、312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400座测风塔、64个强风观测站、80个云地闪观测站和16个冻土带地温观测站。启动6个空间天气观测站建设。建立了输电线积冰、降雪加密观测业务,开展了云、天气现象和冰雪自动化观测试验评估。规范了边界层风廓线雷达选型。2009年,全国各类观测系统业务运行稳定,气象卫星运行成功率达99.45%,新一代天气雷达可用性为96.66%,地面测报质量平均错情率0.041‰,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评分为98.5分。成功组织了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气象观测技能竞赛。  气象信息网络业务得到加强。气象宽带网络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信息传输系统稳定高效运行,全国各类观测资料传输及时率超过99.4%。雷达产品、区域自动站资料传输及时率比2008年分别提高3%和4%,自动站资料总错报率低于0.24%。加强对全国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的质量控制,组织开展了广东及周边省气象信息共享试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引进了神威4000A高性能计算机。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制定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织编制了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等四项研究计划,召开了部门、行业专家座谈会。对“一院八所”运行机制和省级科研所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继续推动气象科研院所运行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完成了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和2006-2009年度中央修缮购置专项项目结题验收,新建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完善了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的管理流程,年内行业专项批复项目43项,总经费达1.3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总经费达2087万元。全年共取得152项科技成果。“奥运气象保障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4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积极推动了奥运气象科技等成果的应用。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实施《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全国气象部门人才工作座谈会,组织了特聘专家、首席预报员等高层次人才的考核评估工作,重视正研级专家的合理使用和作用发挥,又有76名专家获得正研级专业技术职称,气象部门又有一名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展了大规模干部轮训和高层次人才培训工作,分5期完成了司局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举办了3期省级以上预报员轮训班和2期县局长轮训班,编写了6本现代气象业务培训教材。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干部交流力度,中国气象局组织了4次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7名司局级干部进行了跨省交流。完成了省(区、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司局级后备干部集中推荐考察工作。开展了巡视工作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专项检查。  改革开放和合作交流不断深入。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调整了中国气象局机关内设机构和职能。在北京、浙江、安徽省(市)气象局试点基础上,全面启动省级气象局内设机构调整工作。召开了局校合作座谈会,深化了与农业部的合作,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及河南、湖北、广东、重庆等省(市)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首度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了公路交通气象业务发展研讨会,与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开展电网防灾减灾工作,与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签订了项目开发合作协议。回良玉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和气候变化工作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与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组团参加了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61次届会、IPCC第31次全会、地球观测组织(GEO)第6次全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北京气候中心成为WMO第一批两个区域气候中心之一。举行了中越、中俄、中韩、中朝、中蒙、中英双边工作组会议,商定84项合作事项。加强内地与港澳专家在预报业务、气候变化、气象卫星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成功举办了“2009年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研讨会”和“2009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  法制工作、社会管理和科学管理得到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上报国务院审批,《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已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已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已列入2010年国务院立法计划。有关省(区、市)出台了11部气象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与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10周年纪念活动。召开了首次全国气象标准化工作会议,首次编制了《全国气象标准体系构建和2009-2011年发展规划》,成立了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52项气象标准列为国家标准计划,发布实施了《新一代天气雷达选址规定》等11项气象行业标准。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建立了37.5万人气象信息员队伍。探索建立基层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认证管理制度。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地方防灾减灾体系,浙江等省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了中央财政人工影响天气专项试点工作,初步建立跨区联合作业的新机制。建立了气象部门综合考评体系,建立了全国气象部门政务信息平台,强化了督查督办工作,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加强了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加强预算执行工作,规范了中央财政预算支出进度管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项目库管理。全年中央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率为90.36%,较好地完成了预算执行进度的目标。加强了气象科技服务的财务管理。开展了气象部门“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全部门财务联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部门决算工作连续4年获财政部一等奖并通报表彰。  基层工作扎实推进。制定了《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气象工作的若干意见》,集中力量解决了基层气象事业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困难和问题。2009年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安排基层各项经费共计约32亿元,占气象部门中央财政资金的43%,安排514个基层台站综合改善项目经费3.3亿元,配备业务服务保障用车190辆,安排7000万元用于解决基层煤、油、水、电等涨价补助。77个艰苦气象台站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加大了西藏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藏区以及南疆三地州一、二类艰苦气象台站生活基地的建设力度,解决了689户职工的后方安居问题。参与国家对西藏与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和新疆的调研。扎实推进气象部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台站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继续组织对口支援,切实解决西部艰苦台站、汶川特大地震受灾气象台站职工生活困难等突出问题。气象部门维护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事故率和信访量明显下降。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新疆气象部门反应及时、应对得当、措施有力,维护了部门稳定,保障了气象业务正常运行,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  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制定了《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进一步推进了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完成了第一批中国气象局和省级气象部门以及第二批市级和县级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任务,加强了对学习实践活动重点整改项目的跟踪检查和落实,建立了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国气象局的学习实践活动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的肯定。制定了《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意见》,在全部门开展了“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主题思想大讨论和党建工作集中调研活动。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参展任务,有6位中央政治局常委莅临气象馆。组织了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等庆祝活动和邹竞蒙诞辰80周年纪念活动,以及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文艺汇演,开展了文明机关、文明台站标兵、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陕西等省以气象文化助推软实力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召开了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和首届全国气象部门青年工作会议。气象宣传和出版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纪委第三、四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精神,以完善惩防体系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定了《中国气象局关于实行领导干部问责的实施细则》,强化了干部监督工作。积极推进以局务公开为重点的政务公开和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进一步健全县局“三人决策”机制。完成了5个司(局)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党中央、国务院新的更高要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气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一是对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的监测预报服务能力还明显不足,应急联动机制存在薄弱环节;二是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科学研究亟待加强;三是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四是社会管理和科学管理还有明显差距;五是基层气象台站特别是艰苦气象台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以保证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class="law_article" name="3">  三、2010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实现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第一步奋斗目标、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全年气象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切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工作,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四个一流”,扎实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着力加强基层台站建设、气象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和党的建设,认真谋划“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一)毫不松懈地做好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工作  切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及重要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易发区的预报会商、预警信息发布和多部门联动,以及灾害性天气过程跟踪监测、有效服务和适时评估工作,及时做好防汛抗旱决策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深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立相应的业务规范。启动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系统建设,开展全国台风灾害风险区划。继续做好防御雷电的气象服务与保障。认真落实《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围绕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应急联动、恢复重建等关键环节,做好现有气象业务与预案的对接,完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应急演练。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实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推进省、地、县地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继续发挥区域气象中心和流域气象中心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基层气象信息员的作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的创建活动。  切实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召开全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会议,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农业气象科技保障能力,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制定《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关键农事季节的气象服务,发展农用天气预报业务。加强国家、省级对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强化市、县级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草原畜牧业、海洋渔业、农业布局结构调整等气象服务的发展。做好粮、棉、油产量和世界粮食主产国粮食产量预报,推进蔬菜、果品等产量预报业务的拓展。继续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积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的进村入户,继续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农村综合信息站建设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推动县级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试点,努力实现乡乡有分管领导、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气象协理员、有应急响应预案、有预警信息接收设备,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和预警信息接收设备。开展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学水平,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的评估,推进国家人工影响天气外场基地建设。继续做好农业遥感应用等为农服务工作。  切实做好气象为各行各业服务和重大活动保障。进一步深化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旅游、卫生、电力、安监、国土资源等部门的合作,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提升专业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提高专业气象服务效益。全力以赴做好上海世博会的气象服务保障和各项参展活动,做好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示范项目的实施,重点做好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中国馆日和世界气象馆荣誉日等重要节点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认真组织做好广州亚运会的气象服务保障。做好深圳201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西安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气象服务保障各项筹备工作。   (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工作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力建设,着重提升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研究和决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及宏观决策中的基础性科技作用。做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成果的评估和后续服务工作。组织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开展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的科技咨询。充分发挥业务科技优势,扩大服务于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各级气象部门气候变化工作沟通交流机制。推进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IPCC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大我国专家参与IPCC第五次评估工作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气候变化培训和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气候资源。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做好风能、太阳能和空中云水资源的监测、预测和评估等工作,强化风能资源评估认证及成果应用。完成全国各详查区高分辨率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和全国各详查区风能资源综合评估。推进省级风电功率预报业务建设。改造和完善已建风能资源测风塔,排除安全隐患。制定太阳能资源观测网布局方案,开展太阳能资源观测示范站建设和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预报试验。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实施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能力确认工作,认定一批具备论证资质的机构,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规范工作。   (三)全面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按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化和提高科技含量的要求,切实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质量,抓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组织重大科技攻关。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建设,强化预报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以完善国家级、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业务规范和系统建设为抓手,加强灾情信息的应用,推进气象灾害评估业务。完成中国天气网南方主站及21个省级站网建设。加快中国兴农网和6个省级农网中心站建设。继续推进中国气象频道落地插播和全国统一号码的省级气象服务热线电话建设。大力推进省级气象影视高清数字化业务系统建设。组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审批和建设工作,加快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专业气象服务的顶层设计,制订下发水文气象、城市气象等专业气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积极推进省级专业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提高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推动专业气象服务的集约化发展。继续联合国家统计局开展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  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业务水平。制定《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召开全国预测预报业务发展工作会议,强化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工作。组建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加强数值预报模式研发改进和解释应用工作,深化T639模式产品的业务应用,推进GRAPES全球模式的业务化进程。加强台风预报、定量降水预报、精细化预报和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建设,继续推进短时临近系统、MICAPS系统、精细化预报产品库的建设与应用。建设海洋气象等专业化预报业务技术体系,重点发展南海海洋气象业务。加强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工作。组织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预报技能竞赛,完成《预报员手册》编制工作。建设气候预测综合业务平台,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业务。推动气象资料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建设,加强基础历史资料的共享和应用服务。实施《气象卫星应用发展专项规划(2010-2015年)》,加强卫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天气气候业务及气象服务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以风云三号卫星为重点的卫星数据共享服务能力。建设全国自动站资料的质量管理及评估业务系统,完善资料应用反馈机制。开展气候资料统计整编工作。完成新一代卫星广播系统建设。整合高性能计算机资源。升级全国信息网络系统,提高国家及区域和省际间分层次资料共享能力。  进一步强化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基础。贯彻落实《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着力抓好科学调整观测业务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观测系统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等关键环节。完成已建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情况评估工作,修订功能规格需求书,完成增补雷达选型工作。完成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做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事业发展40年总结。完成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立项、风云三号02星发射前准备和在轨测试以及风云二号03批卫星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加快推进西部地区、高山和海岛无人自动气象站建设。推进边界层风廓线雷达、L波段探空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气象观测(GPS/MET)站、空间天气观测站等建设。完成8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开展地面观测综合业务平台建设试点。开展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和积雪深度等自动观测业务试点,以及高精度多传感器自动气候站业务试点建设。推进瓦里关等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及标校系统建设,以及星载温室气体有效载荷研制。建立省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建立观测设备业务运行情况通报制度。修订完善气象观测技术装备相关管理办法。进行人工观测资料和自动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健全雷达、自动气象站保障体系。   (四)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继续健全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落实《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完善科研布局,全面实施天气、气候、应用气象、综合气象观测四项研究计划。统筹做好气象行业专项组织申报、交流、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继续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推动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工作。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和“一院八所”工作机制,重视并积极推动省级气象科研所和部门各类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和管理,推进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加强科研成果向业务的转化,完善成果登记、评价、评估制度。深化局校合作,推进省部共建,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在气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气象科普工作,加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打造科普活动品牌,深入推动气象科普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工作。  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做好高层次人才的评价、选拔和管理工作,科学安排对各类人才的合理使用。制定并实施“双百计划”等配套措施和办法。实行预报员持证上岗制度。积极推进专业技术岗位培训工作,加强对气象台长、省级观测业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全面实施省级以上预报员和县局长轮训。继续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国内外培训和培训教材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百名优秀年轻干部下基层”计划。加强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面向全国气象部门开展省(区、市)气象局副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从严管理干部,用两年左右时间进行一次司局级单位干部监督检查工作。推行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继续开展巡视工作,扩大巡视范围。   (五)继续深化改革,加强气象合作与交流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公共气象服务机制体制。完成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第二阶段改革,全面推进省级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建设。调整国家基准气候站布局,扎实推进国家气候观象台试点。开展调整气象观测“双轨制”业务试点,建立相应的观测方法和业务流程。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完成省(区、市)气象局内设机构及职能调整工作,进一步优化省级气象部门职能配置,完善运行协调机制。推进海南省气象工作管理体制调整。按照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气象部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做好艰苦气象台站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和推广工作,进一步规范编外用工管理。  积极开展气象交流与合作。做好2010年中国天气预报高层国际论坛等重要国际活动的有关工作。积极参与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认真组织好中美、中法、中加、中澳、中丹等双边气象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会议。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合作。强化国际气象科技合作的效益和项目执行率,做好智力引进和境外培训工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着力提高气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质量。承办好地球观测组织(GEO)第7次全会和2010年地球观测部长级会议,以及WMO第八次国际探空仪对比活动,筹办首届亚洲气象卫星用户大会。继续推动与港澳台的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   (六)加强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继续强化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气象法》,推进《气象法》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出台的宣传和实施,推进《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和《气候资源条例》立法。强化地方立法指导,健全地(市)级气象行政执法机构,加强气象执法队伍建设。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加快国家与行业气象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气象标准研究。筹建气候与气候变化等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大标准实施和检查力度,推进地方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  继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继续增强国家级发展研究能力,加强省级和局直属单位事业发展研究工作。围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为农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等做好相关政策研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气象事业的发展水平。建立预算管理责任制,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完善项目评审和审批工作。强化预算执行,明确各单位预算执行目标,确保全部门2010年的预算执行在9月底达到70%,年底达到90%。继续加大预算执行与预算安排挂钩力度,加强项目绩效考评和跟踪问效。推动管理信息化,启动综合管理信息数据库和综合管理分系统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各类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督查督办工作,提高机关工作效能。调整行政管理局职责,强化重点工程前期咨询评估。发挥重点工程管理办公室的作用,规范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强化防雷减灾的社会管理工作。加强科技服务发展政策指导,强化科技服务资产、成本、物资和资金支付管理。   (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做好基层基础工作  加强和改进气象部门党的建设。按照《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和《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意见》,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抓好各级党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启动党员全员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统战群工工作。制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优良气象传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气象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营造部门和谐进取氛围。继续做好中国气象局第二批文明单位和2009-2010年度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评比工作。开展优良气象传统与作风征文和演讲比赛。围绕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文化活动。统筹部门宣传资源,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主流媒体的联系,构建气象宣传工作新格局。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好《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的落实,加快推进气象部门惩防体系建设,加大领导机关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着力加强对基层单位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和督查。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认真执行领导干部问责细则,狠抓责任落实。做好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开展司局级领导干部廉政档案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局务公开。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推行任中审计。积极利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进一步提高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气象台站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尽快落实713个艰苦气象台站津贴。将基层气象台站建设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任务,优先安排艰苦气象台站综合改造项目,统盘考虑基层气象台站相应配套设施投入,加快艰苦气象台站生活基地和值班用房的建设步伐。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西藏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藏区和新疆气象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继续推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和对口支援,完善气象部门援藏、援疆的长效机制,完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做好维稳、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   (八)做好“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围绕“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前期研究。推进国家和地方“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支持和配合做好气象工作,将气象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2010-2020年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上报国务院审批。启动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气象信息网络业务发展规划、气象科技发展规划、气象培训发展规划等的编制。加强国家级、省级专业发展规划编制的统筹集约和有序衔接。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建立和完善气象发展规划体系,出台规划管理办法。做好“十一五”规划的评估工作。  认真落实和推进重点项目。积极推动国家改革试验区、珠三角等区域发展规划中气象相关项目的落实。抓好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气象卫星工程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等在建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启动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系统工程、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程前期建设。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气象保障一期工程、气候系统监测工程及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工程及早立项。  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而努力奋斗!

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总结讲话许小峰(2010年1月8日)

同志们:  为期两天的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即将结束。刚才,六个小组的组长就会议讨论情况作了汇报,新文同志根据大家的意见对报告的修改情况作了说明,会后,我们将根据大家的意见抓紧修改会议报告,有些意见或建议可能不适合改在文件中,我们也将进行归纳整理,请有关内设机构进一步研究。  下面,我受中国气象局党组委托,对如何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做好近期的几项工作再提些要求,并通报2009年综合考评和创新评比结果。我讲三个方面。

class="law_article" name="4">  一、关于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这次会议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在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总结新中国气象事业60年发展辉煌成就,谋划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定位,明确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任务的一次重要会议。国光同志代表中国气象局做了《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工作报告。国光同志的报告,总结成绩客观求实,部署任务全面务实,特别是把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贯穿始终,更加突出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时代特征,思想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各级气象部门要认真学习,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全面贯彻,深入落实。贯彻好、落实好本次会议的精神和任务,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一思想认识,准确把握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实质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指明了新时期气象事业的工作定位和努力方向,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进一步领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的特殊历史意义、重要指导意义、重大现实意义。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  第一,要把握历史新起点。之所以强调现在是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一方面是通过60年的建设改革发展,气象事业的面貌、气象台站的面貌、气象业务服务的面貌、气象人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气象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各方面期待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的要求愈加强烈。可以说,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果我们能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就可以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如果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安于现状,那么就无法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事业发展也只会徘徊不前。所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要有创造新的更大成就、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勇气和决心,也必须做好迎接更大挑战、付出更大努力的思想和行动准备。  第二,要把握事业新定位。气象工作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服务领域越来越宽,要求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在原有为社会公众和特殊行业提供一般性服务的基础上,上升到主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供有力保障。能不能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好气象事业的新定位,从根本上决定着气象事业能否找准发展的立足点、服务的着力点、改革的突破点。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光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人民安康福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定位,并以此为坐标,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第三,要把握发展新要求。一是要认清目标要求,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提高“四个能力”和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建设“四个一流”以及提供一流服务。二是要认清任务要求,即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加快完善法制体制机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强能力建设方面有更大突破,在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有更大进展,在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方面有更大成效,在建设现代业务体系和完善法制体制机制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安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三是要认清措施要求,即国光同志所强调的谋划发展、优化发展、科学发展。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把眼光放得更远,把工作做得更实,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努力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不辜负中央领导同志的厚望。   (二)明确总体要求,确保完成2010年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的局长会议所确定的2010年气象工作重点任务,既保持了党组既定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又突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各项气象工作、搞好各项气象服务的针对性。  第一,特别注重研究和分析贯彻落实的新任务新要求。一是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新任务新要求。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即将颁布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的第一年,任务十分艰巨。围绕条例、预案、规划,全面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管理,做好与现有气象业务的对接,加快建立“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应对防范”有机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二是气象为农服务的新任务新要求。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从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高度,大力发展气象为农服务业务,充分发挥县级气象部门和基层气象信息员的服务主体作用,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特别是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的大局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中央领导同志也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气象部门要把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作为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战略任务,重点在科技支撑、决策咨询、服务保障和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工夫。四是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各地要加大力度推进风能、太阳能资源的评估规划,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气象可行性论证,风电场运行保障的气象服务,并将省级风电功率预报业务建设作为今年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在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和规范建设,资源评估科学性评价方面发挥职能作用,使气象工作贯穿于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全过程。五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在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中,要更加注重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更加注重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的建设,更加注重气象服务业务化、预报预测的精细化、综合观测的自动化。六是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面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要求,今年将全面实施天气、气候、应用气象、综合气象观测四项研究计划。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重点加强气象台长和预报员的培训,实行预报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并实施“百名优秀年轻干部下基层”计划。七是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今年将全面推进省级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建设,全面启动省级气象局内设机构调整工作。各地要按照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在认真总结试点省工作的基础上,调整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第二,特别注重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各项工作。国光同志报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务实。一是对国家、省、市、县各级气象部门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更加突出对基层气象台站的任务和要求。气象工作的许多任务不仅布置在省一级,而且延伸到了地市级和县级。比如,推进省、地、县地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的创建活动,加强国家、省级对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强化市、县级气象部门为农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的进村入户,继续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农村综合信息站建设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推动县级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试点,做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气象服务保障,提出完成全国各详查区高分辨率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和全国各详查区风能资源综合评估等。二是对许多任务都提出了完成的具体指标和明确要求,更加突出任务部署的可操作、可落实、可考核。如,完成中国天气网南方主站及21个省级站网建设,加快6个省级农网中心站建设,制定下发水文气象等专业气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共享平台和新一代卫星广播系统建设,完成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完成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立项,完成8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落实713个艰苦气象台站津补贴,完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等等。这些任务实实在在,目标清清楚楚,责任也很具体,便于大家监督。本次会议之后,局办公室将会同各内设机构进一步细化各项任务的目标要求、落实措施、完成标准,并确定督察督办的重点。   (三)全力抓好落实,切实履行职责  国光同志的报告为各级气象部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要结合各地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好落实。一要加强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所作出的部署,各地区各单位的要求和重点有所不同,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各地区各单位面临的情况和所处的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大家一定要在坚决执行中国气象局党组决策部署的前提下,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工作思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加强调查研究,找准关键问题,研究制定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措施、好办法。二要谋划长远发展,协调各方关系。谋划发展、优化发展、科学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不仅能够善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做好当前的工作,而且能够立足客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科学谋划各项工作。不仅能做到“埋头拉车”,更要做到“抬头看路”。不仅能够真正解决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而且能够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更大支持。国光同志在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继续增强国家级发展研究能力建设,要求各省(区、市)气象局和各直属单位都要重视和加强发展研究工作,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落实这一要求。三要弘扬优良作风,全力抓好落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方向、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事业发展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努力做出经得住人民、历史和时代检验的业绩。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际调研,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勤政为民,坚守清正廉洁,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class="law_article" name="5">  二、关于2009年综合考评和创新评比情况的通报  这里我简单通报一下2009年创新工作评比和综合考评结果。  (一)关于创新工作评比。从2008年开始,中国气象局再次启动了全国气象部门创新工作评比,目的是推动各单位领导强化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各单位特别是各省(区、市)气象局高度重视。2009年全国气象部门共有31个省局和9个直属单位申报了68个创新工作项目。经预审、初审和专家评审,并报中国气象局党组会审议通过,有12项工作被评为2009年度创新工作项目,包括: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示范县(浙江),建立五大专业气象服务体系(江苏),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气象服务工作运行机制(北京),探索“五统一联县账市管”财务管理新模式(安徽),加强机关督查督办规范化建设(湖北),创建自动土壤水分网和全程质量监控体系(河南),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江西),文化助推行动提升气象软实力(陕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辽宁),完善省、市、县、乡镇气象装备保障体系(福建),创新农业气象试验站运行模式(甘肃),强化气象能源开发政府管理职能(吉林)。有1项获创新工作特别奖,即2009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主办,学会秘书处、四川省局和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协办)。另有3项入围创新工作项目,包括:“梧桐计划”(山西),搭建全新科普平台(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推进南海海洋气象业务服务工作(广东)。需特别说明的是,入围项目并不是说其创新性不够,而是因为这些项目还刚刚开始,成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今后还可以继续申报参加创新评比。  这些创新工作突出了各级气象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服务运行机制、气象为农服务模式、气象科普宣传理念和气象科学管理等工作亮点,各级气象部门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展示了创新工作在推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中国气象局将认真总结这两年创新评比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评比方法,积极鼓励创新,着力推广创新项目,促进创新工作真正发挥效益,发挥其示范作用。  (二)关于综合考评情况。2009年是建立气象综合考评体系、实施综合考评的第一年。中国气象局增加了对内设机构的效能考核,增加了对省(区、市)气象局的部门外评价,增加了对直属单位和省局的日常管理。一年来的实践证明,综合考评与督查督办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合理有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促进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气象部门综合考评得分,结合年终各单位一把手的述职述廉述学及领导测评情况,经中国气象局党组审定,2009年各内设机构被评为优秀的单位是:减灾司、办公室;各直属单位被评为优秀的单位是:国家气象中心、机关服务中心;各省(区、市)气象局被评为特别优秀的单位是北京、河北、上海、江西、河南等省(市)气象局;优秀单位是安徽、浙江、江苏、内蒙古、吉林、辽宁、福建、天津、陕西、重庆、山东、黑龙江、宁夏、贵州、新疆等省(区、市)气象局;达标单位是湖北、广东、湖南、甘肃、四川、广西、山西、青海、云南、西藏等省(区)气象局。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气象部门综合考评办法》的规定,凡出现严重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政策情况的单位,凡有领导班子成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按照此规定,尽管有些单位在2009度综合考评得分比较高,但因出现违法违纪现象,根据规定都进行了降档处理。这样做也是为了提醒各单位领导要对党风廉政建设给与高度重视。  对于考评工作,我们也将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也欢迎大家提出意见。

class="law_article" name="6">  三、关于近期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抓好冬春季气象服务工作。入冬以来,寒潮、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频发、重发,许多地方降雪量达到了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对交通运输和供热供气造成了严重影响。时值春运紧张繁忙时期,又是气象灾害多发季节,各级气象部门一定要高度警惕、加强领导、科学部署,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工作,组织做好寒潮、强降雪、大风、低温冻害、干旱、雾、霾等天气分析预报,务必做到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不漏报、不错报。加强部门合作,落实好部门联动机制,全力做好春运、四川等地震灾区群众越冬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全力做好春节“黄金周”的预报服务工作,为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欢度春节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与稳定工作。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各级领导必须把安全生产与和谐稳定作为一项大事和要事抓紧抓好。2009年考核评比中一些单位总体工作都不错,就是因为出现了违纪违法事件、出现了安全生产事故,而被扣分或降档。因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强预防,加强监管,逐级落实安全和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节日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报告,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要重点防范交通事故、人影、放球等特种作业事故的发生,并做好防火、防盗、防泄密工作。节前,各单位还要对安全稳定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完善应急预案,及时排除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继续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有效化解不稳定因素,防止酿成重大上访事件。做好重点部位和部门的反恐工作。  (三)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切实做好节日期间的反腐倡廉建设,坚决制止各种不正之风和奢侈浪费行为。各单位的一把手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将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抓紧抓好,积极营造节日期间的廉政文化氛围。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模范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监督检查。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严禁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严禁用公款相互请吃等。还要带头做到不以任何理由擅自驾驶公务用车,不利用职权向企业、下属单位借用车辆,不把公务用车用于婚丧嫁娶、旅游、休闲等活动。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要依规依纪严肃查处,对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四)切实做好基层气象台站和困难职工的慰问工作。本次会议结束后,中国气象局领导将赴基层气象台站开展春节慰问。各级领导机关要更加关心基层的同志,认真安排好节前慰问工作。要深入到艰苦地区的基层台站,以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解决群众利益问题,多做暖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实事,给基层广大干部职工送去更多的温暖和关怀。此外,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文化活动,在安排好预报服务和节日值班的同时,安排好春节前后的职工轮休,安排好一线职工、基层气象台站特别是艰苦气象台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让大家过一个轻松、愉快、祥和的节日。  同志们,再过一个月新春佳节就要到了。一年来,全国广大气象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辛勤工作,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广大气象工作者转达中国气象局党组的亲切慰问,在这里给同志们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动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 气象局个人年终总结
  • 篇一:气象局个人年终总结 我自年月分在市气象局参加工作以来,以近年时间,在这一年的实习期中,我不断加深个人方面的学习,认真工作,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为更好的胜任这份工作而加倍努力. 在学习中,我深知自己所学专业不是气象专业,在工作中会用困难, ...查看


  • 普查中心2010年工作总结
  • 成都市普查中心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9月30日) 2010年,成都市普查中心在省普查中心的指导下,主要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总结表彰及资料开发应用工作.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综合工作."一套表"统计单位名录管 ...查看


  • 10年安全生产月
  • 蓬安„2010‟8号 关于印发蓬莱市2010年 "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的通知 各镇(区)人民政府(管委),各街道办事处,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按照上级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要求,结合我市实际, ...查看


  •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财农[20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水利(水务)厅(局).国土资源厅(局).气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水利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2010年11月财政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和中 ...查看


  • 国务院决定下放和取消的行政审批
  • 附件 1 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的 行政审批项目目录 (共计 94 项) 序 号 项目名称 审批部 其他共同 门 审批部门 设定依据 处理决定 备注 1 物业管理师注册执业 资格认定 住房城 乡建设 部 无 <物业管理条例> ...查看


  • 我国部分物流相关法律.政策法规.标准目录
  • 一.物流业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法律法规 (公路运输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1997年7月3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 十六次会议通过,1999年10月31日第一次修正,2004年8月28日第二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 ...查看


  • 警员职务套改
  • 1 2010-04-20 19:57 2010年1月19日,公安部和国家公务员局在浙江绍兴联合召开了全国公安机关执法勤务机构人民警察警员职务套改工作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贯彻落实<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 ...查看


  • 防汛抗旱工作汇报
  • 防汛抗旱工作汇报 1月5日,国家防总和国家减灾委在京召开了联席会议,回良玉副总理对今年防汛抗旱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刚刚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也对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在这次会议上,陈雷部长将作重要讲话,刘宁副部长还要对今年的工作 ...查看


  • 第一章煤矿安全生产方针与法律法规
  • 第一章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与法律法规 第一节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 一,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 安全生产方针是党和政府确保安全生产而确定的安全工作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针.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