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七年级(1)班同学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下是达成的共识,你认为正确的有 ( )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方地域辽阔
③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
④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A.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南方地域辽阔”与经济发展原因不符,排除含②的选项。D正确。
2.(2015·苏州中考)右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选C。本题考查点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主要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
北方,所以,图中显示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逐渐赶上北方,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
3.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这是因为苏州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体现宋代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的是 (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题干限定条件是宋代,A使用于战国时期,B、D是唐朝时出现的生产工具,C是宋代的农业生产工具。
5.两宋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是 (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6.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著名瓷都的城市是
( )
A.杭州 B.泉州 C.景德镇 D.广州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7.宋朝人的书中记载道:“昔汴都(即北宋都城东京)数百万家,尽仰(依靠)石炭(古时称煤为石炭),无一燃薪(柴)者。”下列内容与该材料对应的是 ( )
A.丝织业 B.制瓷业 C.冶铁业 D.采煤业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书中记载“尽仰(依靠)石炭”,说明煤的产量很高,与此对应的应该是采煤业发达。
8.(2015·漳州中考)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
A.秦朝 B.汉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选C。本题考查点是北宋商业的繁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9.宋朝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它们还是当时的 ( )
A.重要粮仓 B.著名瓷都
C.著名大商港 D.丝织业中心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宋代时,海外贸易兴盛,泉州、广州、明州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10.(2015·济宁学业考)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下面这样一组图片进行探究学习,你认为他们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
A.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图片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图片,第一幅插图最上侧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字样,属于宋代商业广告;第二、三幅图分别为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属于宋代纸币;第四幅图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商业活动繁荣。综合以上信息,故选C。
【学法指导】歌谣记忆本课内容
唐朝、五代、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移,北人南迁搞开发,带去技术和劳力,水稻棉花发展快,丘陵茶园遍地起。手工业,很繁荣,丝织棉织高水平,浙江哥窑冰裂纹,著名瓷都景德镇,广州泉州造船业,造船技术世人惊。开封杭州兴商业,买卖昼夜声不绝,海外贸易超前代,广州泉州名世界,北宋四川出“交子”,纸币流通就开始。
11.右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肆内说书图》,图的右边配诗
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
全凭利口誉
京都。”下列关于“瓦肆”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
B.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
C.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D.市民买卖交易的店铺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瓦肆”是城市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所以D叙述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2.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的文章
(1)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中的“苏湖”在当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的品种是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解析】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根据材料二中的“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南朝时农业、手工业发达。根据材料三中的“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宋代江南农业迅速发展,财政收入依靠南方。根据材料一中的“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可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第(2)题,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使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第(3)题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到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依据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归纳、总结启示。
答案:(1)状况: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丝织业发展起来;宋代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重要的粮仓;占城稻。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4)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等。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七年级(1)班同学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下是达成的共识,你认为正确的有 ( )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方地域辽阔
③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
④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A.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南方地域辽阔”与经济发展原因不符,排除含②的选项。D正确。
2.(2015·苏州中考)右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选C。本题考查点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主要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
北方,所以,图中显示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逐渐赶上北方,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
3.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这是因为苏州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体现宋代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的是 (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题干限定条件是宋代,A使用于战国时期,B、D是唐朝时出现的生产工具,C是宋代的农业生产工具。
5.两宋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是 (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6.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著名瓷都的城市是
( )
A.杭州 B.泉州 C.景德镇 D.广州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7.宋朝人的书中记载道:“昔汴都(即北宋都城东京)数百万家,尽仰(依靠)石炭(古时称煤为石炭),无一燃薪(柴)者。”下列内容与该材料对应的是 ( )
A.丝织业 B.制瓷业 C.冶铁业 D.采煤业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书中记载“尽仰(依靠)石炭”,说明煤的产量很高,与此对应的应该是采煤业发达。
8.(2015·漳州中考)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
A.秦朝 B.汉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选C。本题考查点是北宋商业的繁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9.宋朝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它们还是当时的 ( )
A.重要粮仓 B.著名瓷都
C.著名大商港 D.丝织业中心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宋代时,海外贸易兴盛,泉州、广州、明州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10.(2015·济宁学业考)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下面这样一组图片进行探究学习,你认为他们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
A.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图片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图片,第一幅插图最上侧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字样,属于宋代商业广告;第二、三幅图分别为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属于宋代纸币;第四幅图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商业活动繁荣。综合以上信息,故选C。
【学法指导】歌谣记忆本课内容
唐朝、五代、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移,北人南迁搞开发,带去技术和劳力,水稻棉花发展快,丘陵茶园遍地起。手工业,很繁荣,丝织棉织高水平,浙江哥窑冰裂纹,著名瓷都景德镇,广州泉州造船业,造船技术世人惊。开封杭州兴商业,买卖昼夜声不绝,海外贸易超前代,广州泉州名世界,北宋四川出“交子”,纸币流通就开始。
11.右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肆内说书图》,图的右边配诗
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
全凭利口誉
京都。”下列关于“瓦肆”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
B.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
C.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D.市民买卖交易的店铺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瓦肆”是城市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所以D叙述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2.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的文章
(1)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中的“苏湖”在当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的品种是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解析】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根据材料二中的“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南朝时农业、手工业发达。根据材料三中的“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宋代江南农业迅速发展,财政收入依靠南方。根据材料一中的“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可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第(2)题,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使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第(3)题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到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依据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归纳、总结启示。
答案:(1)状况: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丝织业发展起来;宋代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重要的粮仓;占城稻。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4)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