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学段学科:
姓 名: ——放飞心灵,学会感恩
2014年 6 月
浅谈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放飞心灵,学会感恩
摘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只有从小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种一样,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课,也是社会和谐的前奏。
【关键词】感恩,教育,真诚,尊重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的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只有从小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种一样,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课,也是社会和谐的前奏。对小学生来讲,进行感恩教育已成了德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结合实例和实践来谈一谈我的感受和看法。 在很多小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缺乏感恩氛围,孩子不会感恩。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感恩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特别是长
辈,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而现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没有为孩子营造感恩这样的氛围。甚至家长、老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表达、宣泄了对生活、对社会及对他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了。
2、学校教育的缺失。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感同身受。
3、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俗话说“孝为德之本。”战火纷飞的年代,周总理仍不忘关心自己的老父母;面对母亲的死,郭沫若著下多篇文章忆母恩; 作为万民统率,汉文帝亲自侍奉母亲从不懈怠„„„古今之孝,多得数不过来。然而,曾经在电视中看到的一个故事令我感触颇多:一个被父母宠得你小公主般的女孩,在母亲烫伤手后,竟一把推开她的手,说:“别影响我看电视。”我的心在那一瞬间沉了下来,想着要是我是那位母亲,此时此刻,心中该是怎样痛彻心扉的失望与悲哀!多年来对孩子的疼爱,换来的竟是冷冷的一声斥责?我不敢往下想了„„细细观察,就能发现,现在的“90后”、“00后”称呼父母全是用的“你”,而原先的时代,有谁敢对父母这样叫?有人说,这是父母子女的关系
更加亲密的象征,我却不以为然。难道没有缺少那份应有的敬重吗?难道对父母的尊敬还比不上老师吗?只能说,现在对父母的尊重大不如前了。
还有,某学生,父母双双入岗。为了他能顺利通过中考,家里花了一大笔钱让他补习。但是,他好几次到网吧上网,或在外闲逛,骗父母说找老师补习,骗老师说训累了在家复习。成绩直线下降,几次还在上课时看漫画、电脑游戏之类的书,被任课教师抓住,利用空档时间,就进游戏房,被家长抓住好几次。这位学生的所作所为,还能看得到一点他对含辛茹苦培养他的父母的尊重与感恩吗? 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谈到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到了这几点,其实就是学会了感恩。一句话,就是要尊重长辈,朋友,儿女。而要学会这几点,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小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明确感恩的意义和必要性。
我曾有一名学生,由于他是家里独生子,平时父母对他宠爱有加,对他提出的要求,想尽千方百计满足他。在学校,原本是“三好学生”的他,越来越厌学,沉迷于电游,越来越无视老师对他的教育,也不在乎其他学生对他的关心,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心态。久而久之,孩子大了,对家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有时,家人也拿他没办法,他们的“掌上明珠”有时把他们搞得苦不堪言。孩子今天成这样,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对孩子应该从小严格教育,教育他们从小懂得关心他人,明白事理,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做父母的更应该懂得何为感恩。还要给孩子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不要老是替孩子想得那么周到,这样反而会害了他们。作为父母,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儿委屈。即使孩子给他们的一点点关心,他们都觉得委屈了孩子,不应该让孩子照顾。其实这样就给年幼无知的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大人是不需要小孩子来照顾的。长此以往,看似平常的一些小事,使孩子就养成了一种自私自大的性格。究其原因,就是家长拒绝了孩子对他们的关心,造成了孩子为我独尊的心态。
放飞学生的心灵,化解亲子之间的仇恨,激发学生的潜能,重树信心,点燃他们内心的激情,这些是我们教育改革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归结到一个问题——感恩教育,势在必行。现在的学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心思都很复杂的。实践证明,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太过形式,或谈得太虚,限得太死,都不能获得应有的收效。传统德育之所以柔弱无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的单一价值观、物化个体以及其自始至终由外而内的“外烁” 倾向。
其实,我们不能总把教育中的不堪与难堪都推给教育体制,有些问题就是“人性因素”造成的。反省我们的学校教育:“生活”是不是在逐渐地远离我们的课堂?“童年”是不是在逐渐地远离我们的孩子?“爱心”是不是逐渐异化为简单规规章制度?“学生”是不是逐渐异化为学校、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工具”?„„如果我们认真地想下去,真的很可怕,很不可思议!
许许多多有着各种心理偏差的孩子,正迫切需要感恩思想伸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无数惨不忍睹的恶性事件,无数触目惊心的恶果、无数“心理病”受害者的鲜血和吁求,都在警示我们:人们正渴望着充满人性关怀和伦理道德启迪的感恩励志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在学校教育中创设氛围实施感恩教育。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更要靠老师正确的引导。在学校创设感恩氛围,让学生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去学会感恩。老师可利用课堂教学,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诵、写作有关感恩方面的内容等有效的途径来实现教育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感恩教育。因此,对父母的感恩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我认为可以做以下工作:第一步从感恩父母开始,制作亲情小档案。如,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和他们的年龄吗?你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哪一天吗?父母为你做过什么,你又为父母做过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从中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父母的恩惠。第二步学唱感恩歌曲、写感恩日记,发感恩短信,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在家为父母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事。第三步发挥榜样的作用。利用班会课引导学生讲述感恩故事、搜集感恩名言等到一系列活动,用身边事去感动学生,用身边人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中。
三、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因此,家长必须做好感恩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孝道,比如照顾父母、帮父母做一些生活琐事,尽可能让孩子看到,受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人格基础,教师的教学就不会产生任何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典型事例来感染学生,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他们付出的一切不是理所当然的;让他们知道哟啊感恩给予他们生命的父母,交给他们知识的老师及帮助过、关心过自己的人。作为老师,在平时生活中哟啊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对学生的帮助教师要及时表示感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知道感恩,明白感恩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恩氛围中成长,从而培育一颗感恩的心。
四、不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无论在家中还是学校,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教育中,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搭建实践舞台,交给孩子感恩的方法把感恩落实到生活中去。
利用少先队员阵地、各种节日、主题活动等开展感恩教育。例如,利用晨会升旗仪式,精心准备每一周的国旗下讲话,通过升旗仪式,让学生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感恩仪式逐渐增强;“三八妇女节”这一天可以让学生做一份礼物或些几句祝福的话送给妈妈,回家给妈妈揉揉肩、洗洗脚,帮家里做几件家务;学校组织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小品表演、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讨论等活动,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恩”,那些人、事、物景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不同的经历,让学生从中明白道理,学会感恩。
五、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去感恩。
我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有意无意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老师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心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因此我开展了许多班级活动,让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甚至进乡村。在校内,我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演讲、讲感恩故事、写感恩征文、感恩板报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在校外,我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让学生给老人们读书读报,打扫卫生;让学生回家每天至少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家长的负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之间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了,亲子之间更加亲密了。学生懂得了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通过这些年来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现在把“知恩”、“感恩”、“报恩”不仅体现在口头上,而且能落实在行动中。有的家长跟我交流时,欣喜的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得更加友爱和谐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地说声“谢谢”。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培养一个个懂得感恩的学生,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就会让我满怀欣喜。我也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我在感恩教育的试卷上,能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许宏 2009年4期《探索小学特色班集体建设》《班主任之友》
2、单华然 2010.04.08《浅谈小学生班级管理》
3、于丹 2008年4月 中华书局《于丹〈论语〉感悟》
4、宋祖建、丁心镜 2001.11.1郑州大学出版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论》
浅谈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学段学科:
姓 名: ——放飞心灵,学会感恩
2014年 6 月
浅谈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放飞心灵,学会感恩
摘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只有从小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种一样,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课,也是社会和谐的前奏。
【关键词】感恩,教育,真诚,尊重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的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只有从小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种一样,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课,也是社会和谐的前奏。对小学生来讲,进行感恩教育已成了德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结合实例和实践来谈一谈我的感受和看法。 在很多小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缺乏感恩氛围,孩子不会感恩。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感恩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特别是长
辈,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而现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没有为孩子营造感恩这样的氛围。甚至家长、老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表达、宣泄了对生活、对社会及对他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了。
2、学校教育的缺失。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感同身受。
3、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俗话说“孝为德之本。”战火纷飞的年代,周总理仍不忘关心自己的老父母;面对母亲的死,郭沫若著下多篇文章忆母恩; 作为万民统率,汉文帝亲自侍奉母亲从不懈怠„„„古今之孝,多得数不过来。然而,曾经在电视中看到的一个故事令我感触颇多:一个被父母宠得你小公主般的女孩,在母亲烫伤手后,竟一把推开她的手,说:“别影响我看电视。”我的心在那一瞬间沉了下来,想着要是我是那位母亲,此时此刻,心中该是怎样痛彻心扉的失望与悲哀!多年来对孩子的疼爱,换来的竟是冷冷的一声斥责?我不敢往下想了„„细细观察,就能发现,现在的“90后”、“00后”称呼父母全是用的“你”,而原先的时代,有谁敢对父母这样叫?有人说,这是父母子女的关系
更加亲密的象征,我却不以为然。难道没有缺少那份应有的敬重吗?难道对父母的尊敬还比不上老师吗?只能说,现在对父母的尊重大不如前了。
还有,某学生,父母双双入岗。为了他能顺利通过中考,家里花了一大笔钱让他补习。但是,他好几次到网吧上网,或在外闲逛,骗父母说找老师补习,骗老师说训累了在家复习。成绩直线下降,几次还在上课时看漫画、电脑游戏之类的书,被任课教师抓住,利用空档时间,就进游戏房,被家长抓住好几次。这位学生的所作所为,还能看得到一点他对含辛茹苦培养他的父母的尊重与感恩吗? 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谈到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到了这几点,其实就是学会了感恩。一句话,就是要尊重长辈,朋友,儿女。而要学会这几点,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小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明确感恩的意义和必要性。
我曾有一名学生,由于他是家里独生子,平时父母对他宠爱有加,对他提出的要求,想尽千方百计满足他。在学校,原本是“三好学生”的他,越来越厌学,沉迷于电游,越来越无视老师对他的教育,也不在乎其他学生对他的关心,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心态。久而久之,孩子大了,对家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有时,家人也拿他没办法,他们的“掌上明珠”有时把他们搞得苦不堪言。孩子今天成这样,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对孩子应该从小严格教育,教育他们从小懂得关心他人,明白事理,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做父母的更应该懂得何为感恩。还要给孩子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不要老是替孩子想得那么周到,这样反而会害了他们。作为父母,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儿委屈。即使孩子给他们的一点点关心,他们都觉得委屈了孩子,不应该让孩子照顾。其实这样就给年幼无知的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大人是不需要小孩子来照顾的。长此以往,看似平常的一些小事,使孩子就养成了一种自私自大的性格。究其原因,就是家长拒绝了孩子对他们的关心,造成了孩子为我独尊的心态。
放飞学生的心灵,化解亲子之间的仇恨,激发学生的潜能,重树信心,点燃他们内心的激情,这些是我们教育改革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归结到一个问题——感恩教育,势在必行。现在的学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心思都很复杂的。实践证明,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太过形式,或谈得太虚,限得太死,都不能获得应有的收效。传统德育之所以柔弱无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的单一价值观、物化个体以及其自始至终由外而内的“外烁” 倾向。
其实,我们不能总把教育中的不堪与难堪都推给教育体制,有些问题就是“人性因素”造成的。反省我们的学校教育:“生活”是不是在逐渐地远离我们的课堂?“童年”是不是在逐渐地远离我们的孩子?“爱心”是不是逐渐异化为简单规规章制度?“学生”是不是逐渐异化为学校、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工具”?„„如果我们认真地想下去,真的很可怕,很不可思议!
许许多多有着各种心理偏差的孩子,正迫切需要感恩思想伸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无数惨不忍睹的恶性事件,无数触目惊心的恶果、无数“心理病”受害者的鲜血和吁求,都在警示我们:人们正渴望着充满人性关怀和伦理道德启迪的感恩励志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在学校教育中创设氛围实施感恩教育。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更要靠老师正确的引导。在学校创设感恩氛围,让学生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去学会感恩。老师可利用课堂教学,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诵、写作有关感恩方面的内容等有效的途径来实现教育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感恩教育。因此,对父母的感恩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我认为可以做以下工作:第一步从感恩父母开始,制作亲情小档案。如,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和他们的年龄吗?你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哪一天吗?父母为你做过什么,你又为父母做过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从中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父母的恩惠。第二步学唱感恩歌曲、写感恩日记,发感恩短信,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在家为父母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事。第三步发挥榜样的作用。利用班会课引导学生讲述感恩故事、搜集感恩名言等到一系列活动,用身边事去感动学生,用身边人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中。
三、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因此,家长必须做好感恩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孝道,比如照顾父母、帮父母做一些生活琐事,尽可能让孩子看到,受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人格基础,教师的教学就不会产生任何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典型事例来感染学生,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他们付出的一切不是理所当然的;让他们知道哟啊感恩给予他们生命的父母,交给他们知识的老师及帮助过、关心过自己的人。作为老师,在平时生活中哟啊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对学生的帮助教师要及时表示感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知道感恩,明白感恩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恩氛围中成长,从而培育一颗感恩的心。
四、不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无论在家中还是学校,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教育中,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搭建实践舞台,交给孩子感恩的方法把感恩落实到生活中去。
利用少先队员阵地、各种节日、主题活动等开展感恩教育。例如,利用晨会升旗仪式,精心准备每一周的国旗下讲话,通过升旗仪式,让学生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感恩仪式逐渐增强;“三八妇女节”这一天可以让学生做一份礼物或些几句祝福的话送给妈妈,回家给妈妈揉揉肩、洗洗脚,帮家里做几件家务;学校组织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小品表演、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讨论等活动,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恩”,那些人、事、物景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不同的经历,让学生从中明白道理,学会感恩。
五、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去感恩。
我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有意无意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老师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心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因此我开展了许多班级活动,让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甚至进乡村。在校内,我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演讲、讲感恩故事、写感恩征文、感恩板报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在校外,我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让学生给老人们读书读报,打扫卫生;让学生回家每天至少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家长的负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之间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了,亲子之间更加亲密了。学生懂得了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通过这些年来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现在把“知恩”、“感恩”、“报恩”不仅体现在口头上,而且能落实在行动中。有的家长跟我交流时,欣喜的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得更加友爱和谐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地说声“谢谢”。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培养一个个懂得感恩的学生,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就会让我满怀欣喜。我也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我在感恩教育的试卷上,能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许宏 2009年4期《探索小学特色班集体建设》《班主任之友》
2、单华然 2010.04.08《浅谈小学生班级管理》
3、于丹 2008年4月 中华书局《于丹〈论语〉感悟》
4、宋祖建、丁心镜 2001.11.1郑州大学出版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