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课程纲要

中國佛教史課程綱要

開課系級:歷史系三年級 科目代號:

科目名稱: (中文) 中國佛教史

(英文)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授課教師: 蔣義斌

上課時間:每週四:下午13:10-15:00 教 室:

指定閱讀資料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國史研究室,1973 年,或其他版本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三卷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 《中國佛教通史》,佛光出版社,台北,1986

並請參考所附參考書目

修別:選修 學分數:上學期 2 學分, 下學期 2 學分

教學目的:

本課程以介紹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為主軸,亦介紹中國佛教界如何掌握印度佛教教義而另創新義的過程。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及另創新意,對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均發生影響,故本課程亦會介紹佛教對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影響。

主要教材:

內容綱要:

上學期:

一、何謂宗教?

Rabbi Marc Gellman, How Do You Spell God﹖《你如何稱呼神》,立緒

C. K. Yang,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P.20

Joseph Campbell,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朱侃如譯,《千面英雄》,立緒。

二、釋迦的生平與佛教的特色

Walpola Rahula、顧法嚴譯, 《佛陀的啟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 ), 慧炬,民國79年第三版

三、印度的社會與佛教的形成

楊曾文,《佛教的興起》,北京:新華書店,1989年

四、***部派佛教概說

Stcherbatsky 、立人譯,《小乘佛教—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菩提樹雜誌社,民國79年

五、***大乘佛教的形成

Stcherbatsky 、立人譯,《大乘佛教—佛教的涅槃概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40

Paul Williams, Mahaya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Routledge, 1989

六、中國佛教的特色

王海濤,《雲南佛教》,雲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

李東紅,《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研究》,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張錫祿,《大理白族佛教密宗》,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妙舟,《蒙藏佛教史》,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七、中國初期的佛教

許里和(Erich Zurcher)、李四龍等譯,《佛教征服中國》,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第一章~第三章

平川彰,《初期大乘 法華思想》,東京:春秋堂,1989

八、長安佛教——鳩摩羅什及其門下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第十章

塚本善隆,《肇論研究》,京都:法藏館,平成元年,第三刷

蔣義斌,〈鳩摩羅什譯大品經妙法蓮華經中的「深心」〉, 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東大,pp.291-306。

九、關於廬山慧遠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第十一章

木村英一,《慧遠研究——研究篇》,東京:創文社,昭和五年,第二刷

十、道生在中國佛教史的歷史地位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第十六章

十一、南北朝時期的佛教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史》,第三、四卷,東京大學出版會。

朱封秞、韋彥鐸,《中華天台宗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一章~第二章

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一章~

第五章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一~三章 十二、佛教與政治、政權

宋立道,《神聖與世俗——南傳佛教國家的宗教與政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三章

北炷利親,《龍樹 政治思想》,京都:永田文昌堂,1988

古正美,《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允晨,民國82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第一~第九章

黎毓雯,《姚興政權與佛教》,中國文化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蔣義斌,〈大智度論的淨土觀〉,《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正

聞出版社,pp.221-244。

顏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8年

蔣義斌,〈南詔的政教關係〉,《雲南大理佛教論集》,pp.79-115.

十三、中古時期佛教與結社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史語所集刊》,63:3

劉淑芬,〈中古都城坊制的崩解〉,《大陸雜誌》,82:1

十四、中古時期的寺院經濟

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4年

陶希聖,《唐代寺院經濟》,食貨,民國63年

黃敏枝,《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臺大文史叢刊33冊

黃敏枝,〈宋代寺院的工商業經營〉,《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3期

十五、三階教興盛的社會意義

矢吹慶輝,《三階教之研究》,東京:岩波書店,昭和48年

十六、唐代的佛教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史》,第五卷,東京大學出版會。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杒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楊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印順,《中國禪宗史》,慧日講堂,民國64年

下學期

十七、中古時期佛教與社會的衝突

許里和(Erich Zurcher)、李四龍等譯,《佛教征服中國》,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第五章~第六章

十八、中古時期佛教與中國社會的融合

劉淑芬,〈北齊標異鄉義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新史學》,5:4

全漢昇,〈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業〉,《食貨》,1:4

Stephen Teiser,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十九、佛教的造像及石窟

李玉王民,《中國佛教美術史》,東大,民國90年

伯希伯、耿昇譯,《西域探險記》,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斯坦因、姜波等譯,《發現藏經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阮榮春,《佛教南傳之路》,湖南新華書局,2000年

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二十、唐武宗毀佛與禪宗的發展

蔣義斌,〈法眼文益的禪教思想〉,《中華佛學學報》,13期

二十一、宋元時代佛教的特色

朱封秞、韋彥鐸,《中華天台宗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四章 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十章~第十五章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東大,民國86年,第六章

蔣義斌,〈呂本中與佛教〉,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台灣大學佛研中心,pp129-155。

二十二、宋元佛教與社會的互動

郭朋,《宋元佛教》,福建人民出,1985

方豪,〈宋代佛教對社會及文化之貢獻〉,《現代學苑》,69:10-11

方豪,〈宋代佛教對於泉源之開發與維護〉,《大陸雜誌》,42

二十三、中國僧官制度的發展

明復,《中國僧官制度研究》,明文,民國70年

謝重文、白文固,《中國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二十四、高僧傳的編撰及其意含

John Kieschnick ,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 ,

二十五、中國佛教對習俗的影響

柯嘉豪,〈中國寺院中的浴室〉,《物質文化的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 蔣義斌,〈宋代的葬俗──儒家與佛教的另一戰場〉, 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

集,pp.613-628

柯嘉豪,〈椅子與佛教流傳的關係〉,《史語所集刊》,69:4

方豪,〈宋代僧侣對於裁茶之貢獻〉,《大陸雜誌》,21

二十六、中國佛教史學的發展

藍吉富,〈中國佛教史學的規模及其特色〉,收於氏撰《中國佛教泛論》,臺北:新文豐,民國82年

蔣義斌,〈佛祖統紀中的本跡觀〉,天台宗的歷史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轉刊於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第一期,pp.147-165。

方豪,〈宋代佛教對史學之貢獻〉,幼獅學誌,9

曹仕邦,〈論佛祖統記對紀傳體裁的運用〉,新亞學報,9

二十七、明代的佛教

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明清佛教史論》,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

十五冊,

江燦騰,〈道衍禪師的生平與佛教思想〉,收於氏撰《人間淨土的追尋》,稻鄉出版社

二十八、大藏經的刊刻及其意義

宇井伯壽,《譯經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3第3刷

藍吉富,〈嘉興藏研究〉,收於氏撰《中國佛教泛論》,臺北:新文豐,民國82年 藍吉富,〈刊本大藏經之入藏問題初探〉,《中華佛學學報》,13卷

道安,〈中國大藏經雕印史〉,《中國佛教史論集》第三冊

二十九、晚明佛教的復興

聖嚴,《明末佛教研究》,法鼓文化

Sung-peng Hsu, 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0

三十、清代的佛教

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第二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三十一、民國初年佛教的境遇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藍吉富,〈現代中國佛教的反傳統傾向〉,《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2期

三十二、人間佛教的提倡

印順,《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正聞 台北 1989

郭朋,《印順佛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臺北:法界出版社,民國89

三十三、中國佛教史研究的展望

Holmes Welch, Buddhism Under Mao,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伊藤隆壽,《中國佛教 批判的研究》,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92。

中國佛教史課程綱要

開課系級:歷史系三年級 科目代號:

科目名稱: (中文) 中國佛教史

(英文)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授課教師: 蔣義斌

上課時間:每週四:下午13:10-15:00 教 室:

指定閱讀資料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國史研究室,1973 年,或其他版本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三卷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 《中國佛教通史》,佛光出版社,台北,1986

並請參考所附參考書目

修別:選修 學分數:上學期 2 學分, 下學期 2 學分

教學目的:

本課程以介紹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為主軸,亦介紹中國佛教界如何掌握印度佛教教義而另創新義的過程。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及另創新意,對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均發生影響,故本課程亦會介紹佛教對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影響。

主要教材:

內容綱要:

上學期:

一、何謂宗教?

Rabbi Marc Gellman, How Do You Spell God﹖《你如何稱呼神》,立緒

C. K. Yang,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P.20

Joseph Campbell,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朱侃如譯,《千面英雄》,立緒。

二、釋迦的生平與佛教的特色

Walpola Rahula、顧法嚴譯, 《佛陀的啟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 ), 慧炬,民國79年第三版

三、印度的社會與佛教的形成

楊曾文,《佛教的興起》,北京:新華書店,1989年

四、***部派佛教概說

Stcherbatsky 、立人譯,《小乘佛教—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菩提樹雜誌社,民國79年

五、***大乘佛教的形成

Stcherbatsky 、立人譯,《大乘佛教—佛教的涅槃概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40

Paul Williams, Mahaya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Routledge, 1989

六、中國佛教的特色

王海濤,《雲南佛教》,雲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

李東紅,《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研究》,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張錫祿,《大理白族佛教密宗》,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妙舟,《蒙藏佛教史》,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七、中國初期的佛教

許里和(Erich Zurcher)、李四龍等譯,《佛教征服中國》,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第一章~第三章

平川彰,《初期大乘 法華思想》,東京:春秋堂,1989

八、長安佛教——鳩摩羅什及其門下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第十章

塚本善隆,《肇論研究》,京都:法藏館,平成元年,第三刷

蔣義斌,〈鳩摩羅什譯大品經妙法蓮華經中的「深心」〉, 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東大,pp.291-306。

九、關於廬山慧遠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第十一章

木村英一,《慧遠研究——研究篇》,東京:創文社,昭和五年,第二刷

十、道生在中國佛教史的歷史地位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第十六章

十一、南北朝時期的佛教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史》,第三、四卷,東京大學出版會。

朱封秞、韋彥鐸,《中華天台宗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一章~第二章

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一章~

第五章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一~三章 十二、佛教與政治、政權

宋立道,《神聖與世俗——南傳佛教國家的宗教與政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三章

北炷利親,《龍樹 政治思想》,京都:永田文昌堂,1988

古正美,《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允晨,民國82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第一~第九章

黎毓雯,《姚興政權與佛教》,中國文化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蔣義斌,〈大智度論的淨土觀〉,《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正

聞出版社,pp.221-244。

顏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8年

蔣義斌,〈南詔的政教關係〉,《雲南大理佛教論集》,pp.79-115.

十三、中古時期佛教與結社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史語所集刊》,63:3

劉淑芬,〈中古都城坊制的崩解〉,《大陸雜誌》,82:1

十四、中古時期的寺院經濟

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4年

陶希聖,《唐代寺院經濟》,食貨,民國63年

黃敏枝,《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臺大文史叢刊33冊

黃敏枝,〈宋代寺院的工商業經營〉,《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3期

十五、三階教興盛的社會意義

矢吹慶輝,《三階教之研究》,東京:岩波書店,昭和48年

十六、唐代的佛教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史》,第五卷,東京大學出版會。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杒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楊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印順,《中國禪宗史》,慧日講堂,民國64年

下學期

十七、中古時期佛教與社會的衝突

許里和(Erich Zurcher)、李四龍等譯,《佛教征服中國》,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第五章~第六章

十八、中古時期佛教與中國社會的融合

劉淑芬,〈北齊標異鄉義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新史學》,5:4

全漢昇,〈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業〉,《食貨》,1:4

Stephen Teiser,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十九、佛教的造像及石窟

李玉王民,《中國佛教美術史》,東大,民國90年

伯希伯、耿昇譯,《西域探險記》,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斯坦因、姜波等譯,《發現藏經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阮榮春,《佛教南傳之路》,湖南新華書局,2000年

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二十、唐武宗毀佛與禪宗的發展

蔣義斌,〈法眼文益的禪教思想〉,《中華佛學學報》,13期

二十一、宋元時代佛教的特色

朱封秞、韋彥鐸,《中華天台宗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四章 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十章~第十五章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東大,民國86年,第六章

蔣義斌,〈呂本中與佛教〉,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台灣大學佛研中心,pp129-155。

二十二、宋元佛教與社會的互動

郭朋,《宋元佛教》,福建人民出,1985

方豪,〈宋代佛教對社會及文化之貢獻〉,《現代學苑》,69:10-11

方豪,〈宋代佛教對於泉源之開發與維護〉,《大陸雜誌》,42

二十三、中國僧官制度的發展

明復,《中國僧官制度研究》,明文,民國70年

謝重文、白文固,《中國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二十四、高僧傳的編撰及其意含

John Kieschnick ,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 ,

二十五、中國佛教對習俗的影響

柯嘉豪,〈中國寺院中的浴室〉,《物質文化的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 蔣義斌,〈宋代的葬俗──儒家與佛教的另一戰場〉, 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

集,pp.613-628

柯嘉豪,〈椅子與佛教流傳的關係〉,《史語所集刊》,69:4

方豪,〈宋代僧侣對於裁茶之貢獻〉,《大陸雜誌》,21

二十六、中國佛教史學的發展

藍吉富,〈中國佛教史學的規模及其特色〉,收於氏撰《中國佛教泛論》,臺北:新文豐,民國82年

蔣義斌,〈佛祖統紀中的本跡觀〉,天台宗的歷史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轉刊於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第一期,pp.147-165。

方豪,〈宋代佛教對史學之貢獻〉,幼獅學誌,9

曹仕邦,〈論佛祖統記對紀傳體裁的運用〉,新亞學報,9

二十七、明代的佛教

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明清佛教史論》,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

十五冊,

江燦騰,〈道衍禪師的生平與佛教思想〉,收於氏撰《人間淨土的追尋》,稻鄉出版社

二十八、大藏經的刊刻及其意義

宇井伯壽,《譯經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3第3刷

藍吉富,〈嘉興藏研究〉,收於氏撰《中國佛教泛論》,臺北:新文豐,民國82年 藍吉富,〈刊本大藏經之入藏問題初探〉,《中華佛學學報》,13卷

道安,〈中國大藏經雕印史〉,《中國佛教史論集》第三冊

二十九、晚明佛教的復興

聖嚴,《明末佛教研究》,法鼓文化

Sung-peng Hsu, 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0

三十、清代的佛教

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第二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三十一、民國初年佛教的境遇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藍吉富,〈現代中國佛教的反傳統傾向〉,《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2期

三十二、人間佛教的提倡

印順,《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正聞 台北 1989

郭朋,《印順佛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臺北:法界出版社,民國89

三十三、中國佛教史研究的展望

Holmes Welch, Buddhism Under Mao,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伊藤隆壽,《中國佛教 批判的研究》,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92。


相关文章

  • 校本课程纲要
  • 余杭高级中学校本课程(选修Ⅱ)之一 生命的记忆--制作植物标本 学程纲要 课程名称:制作植物标本 课程类型:技术制作类 课程资源:网络.大学教材.野外植物 开发教师:吴江林 学习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规模预设:30-40人 学习时限:9学时. ...查看


  • [天台宗纲要]作者辨讹
  • 靜权法师与力农居士 -谈<天台宗纲要>作者 繆留根 <天台宗纲要>是中国佛学院主要教科书,其作者常见署名为静权法师.然而九年前,笔者在翻阅1950年至1951年<弘化月刊>资料时,发现有篇分期刊登的文章& ...查看


  • 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
  • 关键词 台湾地区,历史课程设置,历史教科书编写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1-0003-15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受传统的影响,台湾地方当局比较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近年来,随着海峡 ...查看


  • 中国传统伦理与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
  • 中国传统伦理与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 来源:<中国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3-04-20 | 浏览( 23)人次 | 投稿 | 收藏 ] 一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之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 ...查看


  • 国家培训心得体会
  • 首先在这里要感谢国家教育部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宝贵机会,感谢西南大学培训学院领导老师和员工为全体学员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感谢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地.无偿为我们做了一次次的精彩讲座和示范.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教育教 ...查看


  • 生涯规划师认证课程学习纲要
  • 生涯规 划师认证课程学习纲要 一.导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1.四种不同的生涯观 特质论--匹配与适合:深刻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做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最适合的地方与最相配的人生活:(代表人物:帕森斯Parsons .霍兰德John L .H ...查看


  • 推广佛教教育的重要性
  • 缘起 国际佛教大学师生曾于2009年4月3日至8日,在北马区的寺院及佛教团体举办了一系列的巡回弘法活动:接着该团于4月11日至19日,又南下到首都吉隆坡的巴生谷的寺院及佛教团体作巡回弘法活动.这一篇报导是国际佛教大学师生弘法团的团长上唯下悟 ...查看


  • 传印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 传印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六十周年 纪念会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六十周年.这是祖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世善缘下,全国三大语系佛教的一次盛会. 1953年6月3日,在党和政府的 ...查看


  • 历史系必读书目
  • [教 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