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洛阳与丝绸之路发展关系
古都洛阳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起中国与西部世界的联系,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在把他的事迹作为一个内容用以考察唐代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他是洛阳人;他通过丝绸之路去求法问道,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他西行的动因和回国后的译经活动都与洛阳有关。此外,对于唐太宗在洛阳诏令他撰写《大唐西域记》的政治目的究竟是什么,也做一些辨析。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了玄奘西行的路线。关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以西这段丝绸之路,他是由长安出发,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兰州(今甘肃兰州市)、凉州(今甘肃武威市)、敦煌(今甘肃敦煌市)、伊吾(今新疆哈密市)、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然后由高昌王派人护送,经阿耆尼(今新疆焉耆西南)、屈支(即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温宿)、素叶(即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到西突厥可汗牙帐所在地,再到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后来便南下进入天竺境内的。回国时,他由天竺北上,有一段没有再沿原线,而是经由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于阗(今新疆和田)、敦煌,才又踏上原路返回。
那么,何以要说玄奘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呢?玄奘生于洛州缑氏县陈河村,今属洛阳市偃师县缑氏乡。他少小时随二哥长捷法师在洛阳净土寺诵读佛经,因学业优异,被隋朝官府特许破格度为小沙弥。隋唐之际,河洛一带纷纷扰扰,他和二哥商量,离开洛阳,西奔长安。此后几年间,他云游四方,参禅问道,又回到长安。这段经历给他带来的影响是:
至于说玄奘返回的终点是洛阳,更是有案可稽的。他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七日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他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最终结束了这趟旅行。他家乡东南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
所名刹,远离市廛,环境清幽,他希望在这里翻译由天竺带回的佛教典籍,未获太宗允许,这才又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回长安。显庆二年(657)二月,唐高宗巡幸洛阳,他奉诏陪同前往,安置在积翠宫翻译。当年九月,他再次提出住进少林寺从事翻译,以了此生,高宗不准。可见,他把洛阳作为自己西行求法归来后的终点站,一直期待朝廷成全自己的终焉之志。
太宗在洛阳接见玄奘时,彼此问对涉及西行经历,太宗指示他写出来。次年,由玄奘口授、弟子辩機笔录的《大唐西域记》在长安完成,并上呈太宗。关于这段公案,有人解释为:唐太宗
太宗在接见玄奘的过程中,发现他
那么,《大唐西域记》到底是在什么意图下成书的?太宗在洛阳接见玄奘时,
玄奘西行也体现了一定的政治意义。他最初申请西行求法,由于唐朝初建,西部不宁,禁止国人出蕃,未能获准。后来遭受天灾,太宗敕令道俗四处就食,
他乘机偷偷踏上征途,路上被勒令还京,并遭到追捕。尽管他以佛教徒的身份,为着佛教的目的,私自到了外邦,毕竟还是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天竺的戒日王问他: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说,论及当时的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部世界建立的联系,不应该忽视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二
由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干预,当以佛教对定都于洛阳的武则天政权的有效支持为典型。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先后以皇后、皇太后和女皇帝的名义,参与政治,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中有30年在洛阳度过。范文澜以为
儒家学说是入世用世的学说,主要讲当世,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武则天要想克服儒学给自己带来的不利,打破传统的男性皇储继位规矩,自己当皇帝,当时除了佛教,没有别的学说可资利用。这是因为佛教讲前世和来世,游谈无根,无从验证,对于具有尽信书陋习的中国人来说,效果最佳。于是,佛教徒配合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伪撰成一部《大云经》。此书虽已失传,它所依据的中天竺僧
昙无谶于十六国时期在丝绸之路上的姑臧(今甘肃武威)译出的《大方等无想大云经》,仍为我们了解情况提供了线索。该书卷4和卷6说:净光天女本是男身菩萨,
按照古代的天人感应说,上天常常因为朝政失误而降生各种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警告皇帝。这时,臣僚可以批评皇帝,指斥时弊,提出改弦更张的方案;皇帝也会下罪己诏向国人承认过失,同时减膳、录囚、减免赋税,施行仁政。垂拱二年(686),武则天已在洛阳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两年多,新丰县(今陕西临潼)东南涌出一山,武则天下令将县名改为庆山县。一位世俗人上疏批评道:
这样,武则天自然会感激佛教,抬高佛教的地位。唐朝初建时,李唐统治者自称是道教祖老子李耳的后裔,规定道先佛后。武则天这时便调整为佛先道后。这在社会上引起一些波动,出现弃道入佛的现象。洛阳大恒观道士杜练师就是这种投机分子,他看风使舵,请求转入佛教。武则天亲加恩准,把他转入佛授记寺,法名
这里再附带论及一件事。《宋高僧传·善无畏传》说:天竺僧善无畏在邙山看见一条巨蛇,叹道:
宁朝阳市西南)杂种胡人。他原姓康,母为突厥人,改嫁胡人安延偃,遂冒姓安。康国、安国都在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中亚地区,是粟特人政权,属于昭武九姓。安禄山和安延偃无血缘关系,而是康国人和突厥人的混血儿。有人据此释
三
唐代洛阳的社会生活,也因丝绸之路胡族文化的东渐而受到影响。
数十年前,向达撰《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文,引证过洛阳出土的祖籍西域的唐人墓志,以及胡服俑、西域花纹铜镜、海马葡萄铜镜等唐代文物,可见唐代洛阳居住过很多沿丝绸之路而来的西域人及其后裔。这里要进一步讨论的是,西域文化给洛阳的社会生活注入了什么样的异族情调,其程度如何。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所创建,在大秦(东罗马)受排斥,传到波斯(伊朗)。贞观九年(635),波斯景教徒阿罗本来华传教,在长安建寺一所,称为波斯寺,发展教徒21人,景教始传入中国。景教传入洛阳的年代已不可考,只知天宝四载(745),唐玄宗命长安、洛阳两京和各地的景教寺改称为大秦寺。另外,向达说:
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所创,武则天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回纥请在河南府治所洛阳及其它地方置寺,获准。
祆教即拜火教,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创立。北魏神龟年间(518-520),两国通使,北魏知波斯俗事火神。当时北魏首都是洛阳,可想见祆教传入洛阳较景教、摩尼教为早。信奉祆教的胡商经丝绸之路来洛阳经商、定居,祆教也得到传播,因而洛阳的里坊和市场都有了祆教祠庙。《朝野佥载》卷3记载唐代洛阳的情况是:
以上三教传入时间不长,与中国传统文化差别很大,未能在唐代得到长足发展,对洛阳的社会生活来说,可以想见只有以胡人为主的少数教徒从事各自的宗教活动,其它则难以考知了。
丝绸之路的胡族乐舞在洛阳的传播,较三教要普遍一些。王建《凉州行》诗
云:
康国的泼(乞)寒胡戏在北周末年传入中国,武则天末年再度在洛阳流行。其具体作法是:夏历十一月,表演者赤足裸身,成群结队,在街道上互相挥洒冷水,投掷土块,以乞求寒冷。神龙元年(705)十一月,唐中宗曾亲临洛阳城南门观看。次年,河东一位县尉吕元泰上疏批评,说:
唐代社会虽然较为开放,但对于外族文化并非不加选择地兼收并蓄。尽管胡族乐舞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得以传播,但人们依然坚持严夷夏之辨的原则,以中原的政治观念、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为依据而审慎对待,超出一定程度便要加以批评,这就使得胡族乐舞的流传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例如:元稹《法曲》诗有一段介绍民族传统音乐的句子,认为到了唐代,玄宗
相比之下,佛教对洛阳社会生活的渗透则广泛深入得多,兹举数例如下:
如意元年(692)七月十五日,武则天在洛阳举行了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是依据佛教故事,结合儒家孝道,而举行的国事大典或民间活动。佛教故事说:佛的大弟子目连的先母生前作恶多端,因而轮回到饿鬼道遭受饥饿的煎熬。目连用天眼看见这个情况,却无力解救,就向佛请教办法。佛让他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盛以百味瓜果食品,供养十方僧众,由僧众做佛事加以解救,即可使已故的七代家长脱离饿鬼道,轮回到人、天道中,享受清福。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开始设盂兰盆会,以后渐成风俗,称为中元节或鬼节,旨在超度祖宗,报答祖德。武则天这一次,时人杨炯《盂兰盆赋》有所记载,说这位女皇帝头戴通天冠,身佩玉玺,庄严地站在洛城南门楼上,主持大典。官员们
据《宋高僧传·善无畏传》记载:善无畏自天竺来华,唐睿宗派人
一匹素绢翻空而上。于是,阴云密布,风雷大作,倾盆大雨,随之而下。
《宋高僧传·从谏传》记载:洛阳广爱寺僧从谏于咸通七年(866)去世,弟子们奉其遗旨,将其遗体送至洛阳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舍给鸟兽。 三天过后,弟子们见鸟兽并未吃掉他的遗体,形容竟同生前一般,就用饼饵覆盖而去。次日,发现有狐狼行迹,也只是吃掉饼饵而已。弟子们
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佛教同上述波斯三教在中国的遭遇、经历不同。佛教传入后,长时期和中国传统文化既对立又融摄,得到改造,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盂兰盆会吸收的孝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部分,佛教背弃君亲而出世出家的主张,在这种场合实际上便不复存在了。龙是中国上古时期出现的假想动物,《易·乾·文言》说:
唐代洛阳与丝绸之路发展关系
古都洛阳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起中国与西部世界的联系,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在把他的事迹作为一个内容用以考察唐代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他是洛阳人;他通过丝绸之路去求法问道,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他西行的动因和回国后的译经活动都与洛阳有关。此外,对于唐太宗在洛阳诏令他撰写《大唐西域记》的政治目的究竟是什么,也做一些辨析。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了玄奘西行的路线。关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以西这段丝绸之路,他是由长安出发,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兰州(今甘肃兰州市)、凉州(今甘肃武威市)、敦煌(今甘肃敦煌市)、伊吾(今新疆哈密市)、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然后由高昌王派人护送,经阿耆尼(今新疆焉耆西南)、屈支(即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温宿)、素叶(即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到西突厥可汗牙帐所在地,再到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后来便南下进入天竺境内的。回国时,他由天竺北上,有一段没有再沿原线,而是经由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于阗(今新疆和田)、敦煌,才又踏上原路返回。
那么,何以要说玄奘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呢?玄奘生于洛州缑氏县陈河村,今属洛阳市偃师县缑氏乡。他少小时随二哥长捷法师在洛阳净土寺诵读佛经,因学业优异,被隋朝官府特许破格度为小沙弥。隋唐之际,河洛一带纷纷扰扰,他和二哥商量,离开洛阳,西奔长安。此后几年间,他云游四方,参禅问道,又回到长安。这段经历给他带来的影响是:
至于说玄奘返回的终点是洛阳,更是有案可稽的。他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七日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他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最终结束了这趟旅行。他家乡东南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
所名刹,远离市廛,环境清幽,他希望在这里翻译由天竺带回的佛教典籍,未获太宗允许,这才又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回长安。显庆二年(657)二月,唐高宗巡幸洛阳,他奉诏陪同前往,安置在积翠宫翻译。当年九月,他再次提出住进少林寺从事翻译,以了此生,高宗不准。可见,他把洛阳作为自己西行求法归来后的终点站,一直期待朝廷成全自己的终焉之志。
太宗在洛阳接见玄奘时,彼此问对涉及西行经历,太宗指示他写出来。次年,由玄奘口授、弟子辩機笔录的《大唐西域记》在长安完成,并上呈太宗。关于这段公案,有人解释为:唐太宗
太宗在接见玄奘的过程中,发现他
那么,《大唐西域记》到底是在什么意图下成书的?太宗在洛阳接见玄奘时,
玄奘西行也体现了一定的政治意义。他最初申请西行求法,由于唐朝初建,西部不宁,禁止国人出蕃,未能获准。后来遭受天灾,太宗敕令道俗四处就食,
他乘机偷偷踏上征途,路上被勒令还京,并遭到追捕。尽管他以佛教徒的身份,为着佛教的目的,私自到了外邦,毕竟还是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天竺的戒日王问他: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说,论及当时的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部世界建立的联系,不应该忽视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二
由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干预,当以佛教对定都于洛阳的武则天政权的有效支持为典型。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先后以皇后、皇太后和女皇帝的名义,参与政治,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中有30年在洛阳度过。范文澜以为
儒家学说是入世用世的学说,主要讲当世,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武则天要想克服儒学给自己带来的不利,打破传统的男性皇储继位规矩,自己当皇帝,当时除了佛教,没有别的学说可资利用。这是因为佛教讲前世和来世,游谈无根,无从验证,对于具有尽信书陋习的中国人来说,效果最佳。于是,佛教徒配合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伪撰成一部《大云经》。此书虽已失传,它所依据的中天竺僧
昙无谶于十六国时期在丝绸之路上的姑臧(今甘肃武威)译出的《大方等无想大云经》,仍为我们了解情况提供了线索。该书卷4和卷6说:净光天女本是男身菩萨,
按照古代的天人感应说,上天常常因为朝政失误而降生各种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警告皇帝。这时,臣僚可以批评皇帝,指斥时弊,提出改弦更张的方案;皇帝也会下罪己诏向国人承认过失,同时减膳、录囚、减免赋税,施行仁政。垂拱二年(686),武则天已在洛阳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两年多,新丰县(今陕西临潼)东南涌出一山,武则天下令将县名改为庆山县。一位世俗人上疏批评道:
这样,武则天自然会感激佛教,抬高佛教的地位。唐朝初建时,李唐统治者自称是道教祖老子李耳的后裔,规定道先佛后。武则天这时便调整为佛先道后。这在社会上引起一些波动,出现弃道入佛的现象。洛阳大恒观道士杜练师就是这种投机分子,他看风使舵,请求转入佛教。武则天亲加恩准,把他转入佛授记寺,法名
这里再附带论及一件事。《宋高僧传·善无畏传》说:天竺僧善无畏在邙山看见一条巨蛇,叹道:
宁朝阳市西南)杂种胡人。他原姓康,母为突厥人,改嫁胡人安延偃,遂冒姓安。康国、安国都在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中亚地区,是粟特人政权,属于昭武九姓。安禄山和安延偃无血缘关系,而是康国人和突厥人的混血儿。有人据此释
三
唐代洛阳的社会生活,也因丝绸之路胡族文化的东渐而受到影响。
数十年前,向达撰《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文,引证过洛阳出土的祖籍西域的唐人墓志,以及胡服俑、西域花纹铜镜、海马葡萄铜镜等唐代文物,可见唐代洛阳居住过很多沿丝绸之路而来的西域人及其后裔。这里要进一步讨论的是,西域文化给洛阳的社会生活注入了什么样的异族情调,其程度如何。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所创建,在大秦(东罗马)受排斥,传到波斯(伊朗)。贞观九年(635),波斯景教徒阿罗本来华传教,在长安建寺一所,称为波斯寺,发展教徒21人,景教始传入中国。景教传入洛阳的年代已不可考,只知天宝四载(745),唐玄宗命长安、洛阳两京和各地的景教寺改称为大秦寺。另外,向达说:
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所创,武则天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回纥请在河南府治所洛阳及其它地方置寺,获准。
祆教即拜火教,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创立。北魏神龟年间(518-520),两国通使,北魏知波斯俗事火神。当时北魏首都是洛阳,可想见祆教传入洛阳较景教、摩尼教为早。信奉祆教的胡商经丝绸之路来洛阳经商、定居,祆教也得到传播,因而洛阳的里坊和市场都有了祆教祠庙。《朝野佥载》卷3记载唐代洛阳的情况是:
以上三教传入时间不长,与中国传统文化差别很大,未能在唐代得到长足发展,对洛阳的社会生活来说,可以想见只有以胡人为主的少数教徒从事各自的宗教活动,其它则难以考知了。
丝绸之路的胡族乐舞在洛阳的传播,较三教要普遍一些。王建《凉州行》诗
云:
康国的泼(乞)寒胡戏在北周末年传入中国,武则天末年再度在洛阳流行。其具体作法是:夏历十一月,表演者赤足裸身,成群结队,在街道上互相挥洒冷水,投掷土块,以乞求寒冷。神龙元年(705)十一月,唐中宗曾亲临洛阳城南门观看。次年,河东一位县尉吕元泰上疏批评,说:
唐代社会虽然较为开放,但对于外族文化并非不加选择地兼收并蓄。尽管胡族乐舞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得以传播,但人们依然坚持严夷夏之辨的原则,以中原的政治观念、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为依据而审慎对待,超出一定程度便要加以批评,这就使得胡族乐舞的流传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例如:元稹《法曲》诗有一段介绍民族传统音乐的句子,认为到了唐代,玄宗
相比之下,佛教对洛阳社会生活的渗透则广泛深入得多,兹举数例如下:
如意元年(692)七月十五日,武则天在洛阳举行了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是依据佛教故事,结合儒家孝道,而举行的国事大典或民间活动。佛教故事说:佛的大弟子目连的先母生前作恶多端,因而轮回到饿鬼道遭受饥饿的煎熬。目连用天眼看见这个情况,却无力解救,就向佛请教办法。佛让他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盛以百味瓜果食品,供养十方僧众,由僧众做佛事加以解救,即可使已故的七代家长脱离饿鬼道,轮回到人、天道中,享受清福。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开始设盂兰盆会,以后渐成风俗,称为中元节或鬼节,旨在超度祖宗,报答祖德。武则天这一次,时人杨炯《盂兰盆赋》有所记载,说这位女皇帝头戴通天冠,身佩玉玺,庄严地站在洛城南门楼上,主持大典。官员们
据《宋高僧传·善无畏传》记载:善无畏自天竺来华,唐睿宗派人
一匹素绢翻空而上。于是,阴云密布,风雷大作,倾盆大雨,随之而下。
《宋高僧传·从谏传》记载:洛阳广爱寺僧从谏于咸通七年(866)去世,弟子们奉其遗旨,将其遗体送至洛阳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舍给鸟兽。 三天过后,弟子们见鸟兽并未吃掉他的遗体,形容竟同生前一般,就用饼饵覆盖而去。次日,发现有狐狼行迹,也只是吃掉饼饵而已。弟子们
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佛教同上述波斯三教在中国的遭遇、经历不同。佛教传入后,长时期和中国传统文化既对立又融摄,得到改造,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盂兰盆会吸收的孝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部分,佛教背弃君亲而出世出家的主张,在这种场合实际上便不复存在了。龙是中国上古时期出现的假想动物,《易·乾·文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