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克服不完的困难?

为什么总有克服不完的困难?

█ 狄 马

最近,我的一个老朋友死了。这个老朋友叫党治国,1954年以陕西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57年因替他的老师黄万里辩护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北京最远的木城涧煤矿劳动两年,回校工作后因不堪忍受侮辱,愤而返乡,当农民两年,矿工十年。“文革”中又因言论获罪,先后被判死刑、有期徒刑20年,坐牢十年后平反。这个人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从没有放弃过独立思考,尤其是晚年,独居斗室之中,写下了大量的有价值、有见地的好文章。因而,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单位领导盛赞他的这种不怕牺牲,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朋友们也对他的这种顽强毅力,尤其是“钢铁般的意志”赞叹不已。

我当然知道,这是追悼会上的套话,但我总觉得这话有那儿不对,这种表扬有什么地方是对死者不公的。一个人能够坦然面对艰难险阻,当然值得赞美;但在赞美之前,我们是不是也该问一下:这些艰难险阻是从哪里来的?

就人类目前的“困难”而言,我认为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天上掉下来的,比如,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另一种是人自己制造的,比如战争、环境破坏、以及由制度导致的各种不幸和灾难。这些困难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有些是无法避免的,比如像战争这类灾难,虽然是人为造成的,但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实际上又是无能为力的。而纵观党 *治 *国的一生,他的所有困难都不是由地震、瘟疫、

战争等无法避免的因素引起的,他的所有困难都是由人祸造成的。既然是人祸造成的,那么,我们在礼赞党治国非凡的人格和勇气的同时,是不是也该谴责一下给他制造了困难的人和制度?简单地讲,就是要我们“不怕牺牲”也可以,但在“牺牲”之前,我们至少得问一下:这“牺牲”是不是值得?要我们“克服困难”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在“克服”之前,我们至少得弄明白:这些“困难”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什么总有克服不完的困难?具体到党治国身上,我们赞美党治国“在豺狼虎豹面前大义凛然”也没错,可是在赞美之前,我们能不能问一下:这些豺狼虎豹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就像电视剧《西游记》中孙大圣唱的:“刚擒住了几个妖,又降住了几个魔,魑魅魍魉怎么就这么多?”

不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灾难给了党治国以动力,使得他能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写出一系列切中要害的好文章;但谁能保证,假如党治国命运顺遂、环境优裕,就一定写不出好文章?或者比现在更多?我们现在设想一下,假如党治国的青年时期不是在矿井里,而是在实验室和研究室,那么,他当然发明不了“党氏凿岩机”(党先生在矿井挖煤时发明的一种提高钻探技术的机器);但以他的天赋和智商,谁能保证他不能发明别的更多更好的机器?假如党治国的人生盛年不是在刑场上和牢狱里,而是在大学里和讲堂上,他当然不会把一本《资本论》读七遍,进而提出带有浓重体制烙印的“共有制”;但谁能保证,他不会通过阅读大量的西方经

典,早几十年提出“土地私有制”和“自由才是人的本质”等一系列宏论伟议?假如他的晚年不是没有工资、住房和医疗保障,以古稀之年独居斗室之内,写下的文章又无处发表,而是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稿约不断,有病能看医生,就一定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假如党治国的一生不是被迫离婚,夫妻划清界限多次,而是天下的美女都追慕他,就像星星追慕月亮,以他乐于为美女效劳的天性,是不是会写下更多更美的篇章?

这样,我们也许少了一尊伟岸的英雄人格,少了一个临危不惧的道德典范,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读到更多闪耀着党氏特有的灵光和妙思的文章?这两者究竟何者更有价值?人格力量当然可以激励好多人,可以让更多的人摆脱生命的庸俗,走向精神的至大光明,但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人们面临的身内身外的困难也在变。古人面临的困难,在我们现在看来就不算什么,就像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将来的人们也不觉得是困难一样。随着时代的文明进步,今后的人们也许就不再需要“钢铁般的意志”了。“匡衡偷光”的例子只能说明汉代的人淳朴,现在有谁真的在邻家的墙上捅一个洞,人家不把你揍扁才怪!“头悬梁,锥刺股”是古代读书人的好榜样,但现在再把孩子的头发吊起来,用锥子扎他的大腿,法院就会判你“虐待儿童罪”——因为这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作一种精神看当然不错,但真要这么做,就觉得不大卫生,所以颜回短命。

苦难、天灾培养了一批英雄人格,但终究是少数。可以想见,在离婚、杀头、父子反目、黑白通吃的监狱、棍棒加电击的法庭面前,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投降。只有极少数意志超凡,像党治国这样的英雄男子汉,选择了激流勇进。我们现在只看到贫穷和苦难成就了像党治国这样的英雄人物,而看不到被贫穷和苦难击倒在生活背后的大多数普通人;甚至就党治国先生而言,我们也只看到他在专制、强权、贫穷和暴力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而看不到这种种苦难对他的身心摧残,实际上他最后的肺癌就与他早年的矿工作业有关。一句话,我们只看到这种“苦难哲学”对人的激励作用,而看不到这种“苦难哲学”对罪恶的屏蔽效应。结果是,抬出了几个伤痕累累的英雄,放走了一批罪恶滔天的元凶。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舆论导向”几十年来不是执着于这种“坏事变好事”的混账逻辑,而是像小孩一样“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甚至学一学梁山好汉的“冤有头债有主”,也不至于是今天这样;尤其是这种自虐式的舆论宣传,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沉浸在一种“受虐狂”的幻觉症状里,以为苦难可以造就伟人,从而大大地耽误了我们对正义的追求、对罪恶的追究以及对制度建设持之以恒地批评与关注。

是醒来的时候了。睁眼看看世界,低头想想身体。苦就是苦,乐就是乐,麻木就是麻木,幸福就是幸福。不存在一种自外于人类的“特殊感觉”。全人类只有一种人性,那就是求乐避苦,贪生惧死。因而,最最要紧的,是消除罪恶,惩罚犯罪,继而改善我们生

活中不合理的、阻碍我们走向幸福的制度和组织,而不是美化罪恶,硬奏凯歌,制造各种自欺欺人的迷梦。

愿党治国先生的灵魂在天国安息!

2008年5月5日,时距党治国先生逝世12日

为什么总有克服不完的困难?

█ 狄 马

最近,我的一个老朋友死了。这个老朋友叫党治国,1954年以陕西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57年因替他的老师黄万里辩护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北京最远的木城涧煤矿劳动两年,回校工作后因不堪忍受侮辱,愤而返乡,当农民两年,矿工十年。“文革”中又因言论获罪,先后被判死刑、有期徒刑20年,坐牢十年后平反。这个人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从没有放弃过独立思考,尤其是晚年,独居斗室之中,写下了大量的有价值、有见地的好文章。因而,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单位领导盛赞他的这种不怕牺牲,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朋友们也对他的这种顽强毅力,尤其是“钢铁般的意志”赞叹不已。

我当然知道,这是追悼会上的套话,但我总觉得这话有那儿不对,这种表扬有什么地方是对死者不公的。一个人能够坦然面对艰难险阻,当然值得赞美;但在赞美之前,我们是不是也该问一下:这些艰难险阻是从哪里来的?

就人类目前的“困难”而言,我认为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天上掉下来的,比如,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另一种是人自己制造的,比如战争、环境破坏、以及由制度导致的各种不幸和灾难。这些困难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有些是无法避免的,比如像战争这类灾难,虽然是人为造成的,但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实际上又是无能为力的。而纵观党 *治 *国的一生,他的所有困难都不是由地震、瘟疫、

战争等无法避免的因素引起的,他的所有困难都是由人祸造成的。既然是人祸造成的,那么,我们在礼赞党治国非凡的人格和勇气的同时,是不是也该谴责一下给他制造了困难的人和制度?简单地讲,就是要我们“不怕牺牲”也可以,但在“牺牲”之前,我们至少得问一下:这“牺牲”是不是值得?要我们“克服困难”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在“克服”之前,我们至少得弄明白:这些“困难”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什么总有克服不完的困难?具体到党治国身上,我们赞美党治国“在豺狼虎豹面前大义凛然”也没错,可是在赞美之前,我们能不能问一下:这些豺狼虎豹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就像电视剧《西游记》中孙大圣唱的:“刚擒住了几个妖,又降住了几个魔,魑魅魍魉怎么就这么多?”

不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灾难给了党治国以动力,使得他能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写出一系列切中要害的好文章;但谁能保证,假如党治国命运顺遂、环境优裕,就一定写不出好文章?或者比现在更多?我们现在设想一下,假如党治国的青年时期不是在矿井里,而是在实验室和研究室,那么,他当然发明不了“党氏凿岩机”(党先生在矿井挖煤时发明的一种提高钻探技术的机器);但以他的天赋和智商,谁能保证他不能发明别的更多更好的机器?假如党治国的人生盛年不是在刑场上和牢狱里,而是在大学里和讲堂上,他当然不会把一本《资本论》读七遍,进而提出带有浓重体制烙印的“共有制”;但谁能保证,他不会通过阅读大量的西方经

典,早几十年提出“土地私有制”和“自由才是人的本质”等一系列宏论伟议?假如他的晚年不是没有工资、住房和医疗保障,以古稀之年独居斗室之内,写下的文章又无处发表,而是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稿约不断,有病能看医生,就一定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假如党治国的一生不是被迫离婚,夫妻划清界限多次,而是天下的美女都追慕他,就像星星追慕月亮,以他乐于为美女效劳的天性,是不是会写下更多更美的篇章?

这样,我们也许少了一尊伟岸的英雄人格,少了一个临危不惧的道德典范,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读到更多闪耀着党氏特有的灵光和妙思的文章?这两者究竟何者更有价值?人格力量当然可以激励好多人,可以让更多的人摆脱生命的庸俗,走向精神的至大光明,但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人们面临的身内身外的困难也在变。古人面临的困难,在我们现在看来就不算什么,就像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将来的人们也不觉得是困难一样。随着时代的文明进步,今后的人们也许就不再需要“钢铁般的意志”了。“匡衡偷光”的例子只能说明汉代的人淳朴,现在有谁真的在邻家的墙上捅一个洞,人家不把你揍扁才怪!“头悬梁,锥刺股”是古代读书人的好榜样,但现在再把孩子的头发吊起来,用锥子扎他的大腿,法院就会判你“虐待儿童罪”——因为这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作一种精神看当然不错,但真要这么做,就觉得不大卫生,所以颜回短命。

苦难、天灾培养了一批英雄人格,但终究是少数。可以想见,在离婚、杀头、父子反目、黑白通吃的监狱、棍棒加电击的法庭面前,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投降。只有极少数意志超凡,像党治国这样的英雄男子汉,选择了激流勇进。我们现在只看到贫穷和苦难成就了像党治国这样的英雄人物,而看不到被贫穷和苦难击倒在生活背后的大多数普通人;甚至就党治国先生而言,我们也只看到他在专制、强权、贫穷和暴力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而看不到这种种苦难对他的身心摧残,实际上他最后的肺癌就与他早年的矿工作业有关。一句话,我们只看到这种“苦难哲学”对人的激励作用,而看不到这种“苦难哲学”对罪恶的屏蔽效应。结果是,抬出了几个伤痕累累的英雄,放走了一批罪恶滔天的元凶。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舆论导向”几十年来不是执着于这种“坏事变好事”的混账逻辑,而是像小孩一样“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甚至学一学梁山好汉的“冤有头债有主”,也不至于是今天这样;尤其是这种自虐式的舆论宣传,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沉浸在一种“受虐狂”的幻觉症状里,以为苦难可以造就伟人,从而大大地耽误了我们对正义的追求、对罪恶的追究以及对制度建设持之以恒地批评与关注。

是醒来的时候了。睁眼看看世界,低头想想身体。苦就是苦,乐就是乐,麻木就是麻木,幸福就是幸福。不存在一种自外于人类的“特殊感觉”。全人类只有一种人性,那就是求乐避苦,贪生惧死。因而,最最要紧的,是消除罪恶,惩罚犯罪,继而改善我们生

活中不合理的、阻碍我们走向幸福的制度和组织,而不是美化罪恶,硬奏凯歌,制造各种自欺欺人的迷梦。

愿党治国先生的灵魂在天国安息!

2008年5月5日,时距党治国先生逝世12日


相关文章

  • 困难算什么
  • <困难算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2.懂得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可能取得成功. 3.学会面对困难不退缩,能坚持,乐观向上,积极想办法解决.提高 ...查看


  • 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
  • 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二十二周年 (一九四九年七月三十一日新华社社论) 一九二七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的先进力量,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为着打破出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反革命,而在南昌 举行武装起义的日子.这是中国工农 ...查看


  • 遇到困难怎么办作文
  • 遇到困难怎么办作文 1.遇到困难怎么办 困难,是小路上的一块巨石,你必须克服它,移开它,才能走向成功之路. 困难,是到达理想彼岸的一座冰山,你必须克服它,击碎它,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困难,也是到达山顶的一片灌密丛,你必须克服它,穿越它,才 ...查看


  • 坚强意志的作用 教案(一)-教学教案
  •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真正理解意志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因为:坚强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懂得能够应对困难是对一个人心理.道德上的考验. 能力目标 1.在分析我们身边的事例.熟悉的人物与 ...查看


  • _怎样面对困难_说课稿
  • 学术研究 2012年第1期 创新课堂 三.个性化教学艺术是个性化教学的内核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在于简单传授技能和知识,而在于通过教学艺术魅力的展示激励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很多教师有独特的教学思路,有 ...查看


  • 心理健康计划
  • 龚家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 ...查看


  • 面对挫折.克服战胜困难的名言
  • 1.困难是一个严厉的导师.--贝克2.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3.凡事在成熟之前,都是有苦味的.--赛勒斯4.必须体验过痛苦,才体会到生的快乐.--大仲马5.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认识自我.--希尔蒂6. ...查看


  •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有感 英国的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岛,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的真实自然,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岛上种庄稼,搭木屋,历经了千辛万苦,最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