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测量方法述评及发展趋势

  摘 要:创造力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重点,而创造力的测量又是创造力研究的重要环节。最初创造力的测量集中在个体的思维、人格以及产品三个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测验和产品评价,近年来发展出从环境评估来预测个体的创造力。笔者对目前常用的创造力测量方法进行了简要述评,概述了创造力的研究转向和发展特点:从评估主体到评价环境,探讨人的创造性潜质如何从可能变成现实。

  关键词:创造力;测量;评估;发展趋势

  2006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下文简称《纲要》)。《纲要》中反复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培养的基础是评估和鉴别个体的创造力发展水平。因此创造力测验和评价应运而生。而各个学者由于对创造力的内涵以及各自研究侧重点的不一样,对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价也各不相同。下面就对创造力的测量方法进行简要述评,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各种测量方法。

  1创造力的测量方法述评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名为《创造力》的演说之后,创造力备受关注,成为研究的焦点,创造力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也正式开始。创造力的测量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性人格测验、创造性产品评价。

  1.1创造性思维测验

  在形式上,创造性思维测验一般都使用最佳表现测验,即要求个体尽其最大能力完成一些操作任务。理论上,自吉尔福特明确提出发散性思维的概念后,创造力研究领域似乎默认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性思维。虽然创造性思维测验应用范围很广,但是由于测验本身的局限性和发展的不完善,遭受了大量的批评,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理论问题,吉尔福特等人都过度强调了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而忽视了聚合思维。其次是测验方法问题,包括信度、同时效度、预测效度。在信度方面,由于发散性思维测验的题目都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因此如何看待某一反应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不同的评估者会有不同的评判。同时在效度方面,研究者多数是将被试的各种作品、教师评定等作为校标,直接与测验的分数进行比较,由此得出的结果还不是很一致。在预测效度方面,虽然Torrance和Plucker的研究证明创造力测验对以后的学业成就有一定的预测性,但Kogan 1974年的研究表明十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测验成绩对于其大学的创造性活动只有10%的预测性,而五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成绩则对大学期间的创造性活动已不具有预测性。

  1.2创造性人格测验

  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测验的方式进行研究;一种是以高创造力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验、访谈、自传研究等方式来归纳和总结其具有的创造性人格。目前的创造性人格测验,使用最多的是自陈量表。创造力人格自陈问卷由于采用标准化的测试形式,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等优点而被研究者广泛使用。但是它也存在着一般自陈问卷的通病:问卷编制的难度,问卷的信、效度,受测者因社会赞许性的原因而不诚实作答等等问题。另外创造性人格问卷到底测量的是创造性人格还是人格中创造性的部分还有待探讨;上文介绍的人格问卷多是基于一般的群体特征编制出来的,其理论维度是否能真正的概括出创造性人格特征也有待商榷。

  1.3创造性产品评价

  美国哈佛大学的Amabile教授认为,人们特别是同一领域的专家们对同一作品会有基本一致的看法,这就是同感(consensus),也是创造力评价的基础。基于这一点,她于1982年提出了创造力研究的主观评价法“同感评估技术(consensus assessment technique,简称CAT)。与其他主要的创造力测量方法不同,同感评估技术不强调创造力的认知属性,而是强调在现实的情境中考察个体的创造性反应。因此,更加接近真实生活,更强调个体在现实环境中的创造力。和传统的思维测验相比,这种评价方式更有效,其生态效度更高,而且经济可行。但是,同感评估技术很容易受到评价者个人经验、情绪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很难区分创造力成分和其他成分在产品中的表现,难免影响评价的效度。

  2创造力研究转向——通过环境来评估创造力

  随着以往评估个体创造力测验的不足逐渐凸显以及社会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开始将个体所处的环境纳入研究视野,以系统的观点研究创造力。美国学者Amabile认为环境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主张将创造力置于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她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创造性环境的测量来预测创造力,编制的创造力氛围测评表(KEYS)主要是用来评估个体对于组织中激发和抑制创造力的特定因素的感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团队成为组织中的主要工作单位,团队创新氛围量表(TCI)也成为创新氛围的主要测量工具,评估个体对影响其创新能力发挥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的知觉。

  3创造力测量的发展趋势

  测量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首先是研究对象的变化,从创造性主体变为创造性环境。测评主题着眼于区分人才,测评环境着眼于人才成长的条件,把个体所处的环境作为个体的创造性是否能发挥出来的依据,即创造性潜能如何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其次是研究途径的变化,从创造力是什么到创造力发生在哪里。主流的创造力测评方法严格控制刺激条件(指导语、时间、刺激因素)以现场完成答卷的方式进行的,还去除了创造者所处的真实环境,抽象、静止的分析创造力,无法描述和解释创造力产生的原因;而评估环境是从动态、发生学的角度探讨创造力,所得结果可能更符合真实的情况。再次是研究视角的变化,从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与创造力思维和人格测验相比,评估环境的手段虽然也是量化的,但确是人文科学的视角,把人至于真实的社会文化中进行分析,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真实的信息,改变了以往纯科学主义的实证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N].人民日报,2006-02-10.

  [2]Torrance E P.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Huntington,New York:Robert

  E,D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1976.

  [3]Plucker J A.Is the proof in the pudding?Reanalyses of Torrance’s

  (1958 to present)longitudinal data.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9,12

  (2):103-114.

  [4]Kogan N,Pankove E.Long-term predictive validity of divergent-thinking

  tests:Some negative evid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4,

  66(6):802-810.

  [5]Sternberg R J.Im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3): 607-627.

  [6]Amabile T M.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A consensual assessment

  techniqu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2,43:997-1013.

  [7]Amabile, T.R., et al.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5):1154-1184.

  [8]West,M.A.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novation in groups[M].In:West M

  A,J.L.Farr (Eds.),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Psych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Chichester:Wiley,1990.

  摘 要:创造力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重点,而创造力的测量又是创造力研究的重要环节。最初创造力的测量集中在个体的思维、人格以及产品三个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测验和产品评价,近年来发展出从环境评估来预测个体的创造力。笔者对目前常用的创造力测量方法进行了简要述评,概述了创造力的研究转向和发展特点:从评估主体到评价环境,探讨人的创造性潜质如何从可能变成现实。

  关键词:创造力;测量;评估;发展趋势

  2006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下文简称《纲要》)。《纲要》中反复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培养的基础是评估和鉴别个体的创造力发展水平。因此创造力测验和评价应运而生。而各个学者由于对创造力的内涵以及各自研究侧重点的不一样,对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价也各不相同。下面就对创造力的测量方法进行简要述评,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各种测量方法。

  1创造力的测量方法述评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名为《创造力》的演说之后,创造力备受关注,成为研究的焦点,创造力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也正式开始。创造力的测量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性人格测验、创造性产品评价。

  1.1创造性思维测验

  在形式上,创造性思维测验一般都使用最佳表现测验,即要求个体尽其最大能力完成一些操作任务。理论上,自吉尔福特明确提出发散性思维的概念后,创造力研究领域似乎默认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性思维。虽然创造性思维测验应用范围很广,但是由于测验本身的局限性和发展的不完善,遭受了大量的批评,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理论问题,吉尔福特等人都过度强调了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而忽视了聚合思维。其次是测验方法问题,包括信度、同时效度、预测效度。在信度方面,由于发散性思维测验的题目都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因此如何看待某一反应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不同的评估者会有不同的评判。同时在效度方面,研究者多数是将被试的各种作品、教师评定等作为校标,直接与测验的分数进行比较,由此得出的结果还不是很一致。在预测效度方面,虽然Torrance和Plucker的研究证明创造力测验对以后的学业成就有一定的预测性,但Kogan 1974年的研究表明十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测验成绩对于其大学的创造性活动只有10%的预测性,而五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成绩则对大学期间的创造性活动已不具有预测性。

  1.2创造性人格测验

  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测验的方式进行研究;一种是以高创造力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验、访谈、自传研究等方式来归纳和总结其具有的创造性人格。目前的创造性人格测验,使用最多的是自陈量表。创造力人格自陈问卷由于采用标准化的测试形式,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等优点而被研究者广泛使用。但是它也存在着一般自陈问卷的通病:问卷编制的难度,问卷的信、效度,受测者因社会赞许性的原因而不诚实作答等等问题。另外创造性人格问卷到底测量的是创造性人格还是人格中创造性的部分还有待探讨;上文介绍的人格问卷多是基于一般的群体特征编制出来的,其理论维度是否能真正的概括出创造性人格特征也有待商榷。

  1.3创造性产品评价

  美国哈佛大学的Amabile教授认为,人们特别是同一领域的专家们对同一作品会有基本一致的看法,这就是同感(consensus),也是创造力评价的基础。基于这一点,她于1982年提出了创造力研究的主观评价法“同感评估技术(consensus assessment technique,简称CAT)。与其他主要的创造力测量方法不同,同感评估技术不强调创造力的认知属性,而是强调在现实的情境中考察个体的创造性反应。因此,更加接近真实生活,更强调个体在现实环境中的创造力。和传统的思维测验相比,这种评价方式更有效,其生态效度更高,而且经济可行。但是,同感评估技术很容易受到评价者个人经验、情绪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很难区分创造力成分和其他成分在产品中的表现,难免影响评价的效度。

  2创造力研究转向——通过环境来评估创造力

  随着以往评估个体创造力测验的不足逐渐凸显以及社会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开始将个体所处的环境纳入研究视野,以系统的观点研究创造力。美国学者Amabile认为环境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主张将创造力置于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她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创造性环境的测量来预测创造力,编制的创造力氛围测评表(KEYS)主要是用来评估个体对于组织中激发和抑制创造力的特定因素的感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团队成为组织中的主要工作单位,团队创新氛围量表(TCI)也成为创新氛围的主要测量工具,评估个体对影响其创新能力发挥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的知觉。

  3创造力测量的发展趋势

  测量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首先是研究对象的变化,从创造性主体变为创造性环境。测评主题着眼于区分人才,测评环境着眼于人才成长的条件,把个体所处的环境作为个体的创造性是否能发挥出来的依据,即创造性潜能如何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其次是研究途径的变化,从创造力是什么到创造力发生在哪里。主流的创造力测评方法严格控制刺激条件(指导语、时间、刺激因素)以现场完成答卷的方式进行的,还去除了创造者所处的真实环境,抽象、静止的分析创造力,无法描述和解释创造力产生的原因;而评估环境是从动态、发生学的角度探讨创造力,所得结果可能更符合真实的情况。再次是研究视角的变化,从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与创造力思维和人格测验相比,评估环境的手段虽然也是量化的,但确是人文科学的视角,把人至于真实的社会文化中进行分析,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真实的信息,改变了以往纯科学主义的实证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N].人民日报,2006-02-10.

  [2]Torrance E P.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Huntington,New York:Robert

  E,D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1976.

  [3]Plucker J A.Is the proof in the pudding?Reanalyses of Torrance’s

  (1958 to present)longitudinal data.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9,12

  (2):103-114.

  [4]Kogan N,Pankove E.Long-term predictive validity of divergent-thinking

  tests:Some negative evid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4,

  66(6):802-810.

  [5]Sternberg R J.Im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3): 607-627.

  [6]Amabile T M.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A consensual assessment

  techniqu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2,43:997-1013.

  [7]Amabile, T.R., et al.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5):1154-1184.

  [8]West,M.A.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novation in groups[M].In:West M

  A,J.L.Farr (Eds.),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Psych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Chichester:Wiley,1990.


相关文章

  •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述评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第22卷第1期(总第75期) 2005年1月 Vol.22,No.1(Sum75) 文章编号:1008-5580(2005)01-030-03 ...查看


  • 正弦信号失真度测量方法述评
  • 航空计测技术综合与评述・1・ 正弦信号失真度测量方法述评 袁晓峰1, 许化龙1, 陈淑红2, 江四厚1 (11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710025; 21第二炮兵第一研究所, 北京100085) 摘 要:介绍了失真度测量的基本概念; 的 ...查看


  •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述评
  • 作者:唐未兵 经济学动态 1998年03期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The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以下简称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使其形成了两个学派,即所谓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 ...查看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述评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述评 乐章陈璇风笑天提要:近年来学术界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有关城市 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界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定方法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的实施方式等诸多基础性问题 ...查看


  • 述评与综述的区别
  • ・科技写作・ 述评与综述的区别 李强 关键词 述评 文献类型 医学写作 综述 文献研究摘要 系统地研究述评类论文的写法及其与综述文献的区别.从述评与综述报道内容的侧重点.作者群.情报学价值.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写作格式.审稿要求及刊出周期等方 ...查看


  • 士气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述评
  • 2013年1月第16卷第2期 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中国管理信息化 Jan. ,2013Vol .16,No .2 士气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述评 黄瑛,曹飞鸿 (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 ...查看


  • 我国体育明星崇拜现象研究述评
  • 我国体育明星崇拜现象研究述评 摘 要:体育明星崇拜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的双重属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发法回顾了国内体育明星崇拜内涵.成因.影响等方面研究,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多为思辨性研究,缺乏实证性研究:缺少专业 ...查看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选择题)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选择题) 问题: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反战而形成的教育试验,相关的教育家除佩斯泰洛奇.福禄贝尔外,还有 A: 梅伊曼和拉伊 B: 桑代克和蒙台梭利 C: 蒙台梭利和拉伊 D: 蒙台梭利和杜威 正确答案 D 问题 ...查看


  •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述评
  • ・700・ 主国垡鐾:叠墨堂鍪查!!!!生箜!!鲞箜!塑.£!i!!』!!!!!!!!蔓!!!!!呈!∑!!!!!业:!!!!∑堕!!!型!:!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述评+ 王晓彦① 郑 涌③ [摘要]目的探索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