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实汤起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08期
修回日期:2007-03-20;录用日期:2007-04-01
中图分类号:G 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00(2007)03-0211-0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转型期。这一时期有4个标志性特征将日渐凸现:(1)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将替代第二产业成为GDP最主要的增长部分;(2)由于经济体制的初步转换,经济运行的机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资源约束型经济正朝着需求约束型经济转变;(3)我国经济实现了由短缺经济向低层次过剩经济的转变,这对于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社会结构相应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同样也需要社会体制改革来配合,经济运行机制客观上要求从审批经济走向法制经济和自主经济。因此,经济社会组织结构将逐步出现三足鼎立(政府、企业、非营利和非政府组织)的局面[1]。体育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更有效地配置各项体育资源,是快速转型期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学者所宣扬的“体育可以产业化而不能市场化”[2] 的观念,在指导思想上对进一步发挥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创造价值、启动消费等方面重要作用形成了较大的思想障碍。因此,从对体育的本质特征和体育产品性质的分析切入,运用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对体育产品供给方式进行研究,对引入市场机制指导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推动我国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体制是指任何国家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对经济组织形式的一种框架安排,这种安排具有经济决策的作用。经济体制确定由谁决定用国家的稀缺资源生产什么,以及谁从好的决策中受益和谁从不好的决策中受损。需要强调的是,组织安排的选择并不决定决策和计划是否发生,而是决定谁将负责决策和计划[3]。从经济发展历史角度来看,经济体制包括完全由私人部门进行决策的纯粹市场经济、私人部门与政府的混合体,乃至整个国家高度集权的纯粹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在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是由经济体制的选择决定的,而一般情况下经济体制可被认为是纯粹市场经济与纯粹计划经济两种极端情况不同程度的混合。
对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形成一个激励系统集,是任何一类经济体制的基本任务之一,由此鼓励发明、创新、勤奋以及对别人的信赖并与别人进行合作。通过这个激励系统所包含的各种激励机制,刺激并鼓舞每个人积极地去从事那些对他们有益的经济活动。但更重要的是,个人只不过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这些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活动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最终对整个社会有益。尽管不同的政治体制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设计这些激励机制,但基本的经济问题仍是大体一样的,这是因为,没有一个社会能长期将那种不鼓励个人发明创造的机制付诸实施。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利益必然优于所有个人的总体利益,但是,这确实意味着:如果能够找到办法鼓励个人去勤奋工作,去从事生产性活动,以及长期保持清醒的头脑来进行经济决策,那么整个社会的集体利益很可能得到增加[4]。人类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制度体系下的行为选择,制度对人类行为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研究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对体育领域中个人、厂商和政府行为的影响及其供给效率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 体育的本质特征和体育产品的性质
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条件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体育产品长期以来主要是以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方式进行供给,且主要以政府或事业单位为主体进行资源配置。虽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目前我国部分体育领域或部分体育资源的配置已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囿于“体育可以产业化,但不能市场化”的固有观念,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体育资源目前还主要是按计划机制进行配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和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体育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为此,首先需要从体育自身的本质特征和体育产品性质的科学阐述切入,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
2.1 体育的本质特征
从近代“体育”一词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历史来看,原对应的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而现在国际体坛相对比较广泛运用的概念则是英文Sport(其中也有一些国家主张将Sport与Physical Education区别开来运用),其原意是运动或运动项目(复数)。Sport的本质是从游戏(Play)中的竞争游戏(competition play或game)进化为一种社会活动、组织和行业[5],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实践的发展,体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用Sport来充当体育的总概念[6] 的趋势,其内容大体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体育项目和体育比赛等诸多方面。根据《剑桥百科全书》的诠注,它对Sport的本质释义为:娱乐、玩笑、运动,Sports(复数)则为运动项目、运动会、炫耀、游戏、开玩笑等辞义[7]。韩丹在《论斯泡特(SPORT)的源流、发展和当代形态》中对Sport一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认为Sport来源于古拉丁文deportare,最初具有运送、分离和搬开等词义,传入古法国后变成desporter,增加了自我愉悦的词义,中世纪传入英国后失去了前缀成为Sport,基本含义是离开劳作或工作去自我放松或消遣等,与现代的休闲娱乐大体相当[5]。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韩丹言及现代赫伊津哈对体育(Sport)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未来发展方向都作了近乎科学的陈述,指明了体育所具有的5个本质特征:体育本质上仍然属于游戏;体育是发展的竞争性游戏;体育具有特殊的组织性,同game有本质的区别;体育的制度化,变成社会活动的一种模式;体育的一部分正在向职业化发展,将成为一种社会的新行业[5]。赫伊津哈对现代体育的本质所提出的观点,为我们研究体育供给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体育的产品性质
关于体育的性质,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按体育是物质还是文化、公益还是私益、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等)对体育进行了分类,进而作了不同的阐释。
透过这些不同观点的表层分歧剖析其深层含义,其中有关体育领域生产和供给方式问题的分歧,主要集中于一个争论焦点,即体育究竟是公益性还是私益性,以及体育产品究竟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欲理清这个问题的分析思路,有必要引入保罗·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分类理论[8] 对体育产品进行科学分类。
保罗·萨缪尔森从物品的内在特性出发,在理论上对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公共产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性质:非竞争性(消费的增加既不会增加成本又不会造成质量和数量的消损)和非排他性(产品的排他性取决于产品的技术特点,以及生产者能够用来防止非购买者消费其产品的资源,即排他是有成本的,生产者能够承担起多少物品的排他性成本决定了物品的排他程度。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技术问题,并取决于可获得的技术[9])。根据保罗·萨缪尔森的这个理论,我们对体育产品作了分类(见表1)。
表1 体育产品分类表
划分
易于排他不易于排他
私人产品 公共资源
具有竞争性 如休闲娱乐体育产品等 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
服务等
收费产品 公共产品
不具有竞争性 如电视转播的联赛等
如作为宣传载体的大
型运动会等
公共资源和产品的非排他性——不付费也可使用,决定了体育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部分的供应不足,因此,体育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的部分就难以获得足够的收入(没有企业和组织愿意投资),势必导致体育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供应短缺,然而这类产品又确实存在着公益的性质,此时就需要政府出面,代表社会征税。而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的供给,政府(或作为政府组织延伸的事业单位)是否一定有必要参与生产,还需要比较政府与市场谁来配置资源更有效率。一般来说,只有在政府或事业单位提供体育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的效率较市场为高时,政府直接经营或参与生产才是可取的,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至于体育私人产品和可收费产品的生产,则可以而且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目前一些学者简单地认为凡体育公共产品就必须由政府或事业单位来生产和供给,实际上是对体育公共产品的一种误解,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了政府或事业单位在体育公共产品甚至是私人产品经营上的“越位”。
综上所述,体育的本质特点及其产品性质决定了体育产品中既有具宣传教育意义的体育文化产品(公共产品),又有对社会有益的体育公共设施和服务(公共资源),还有可以通过收费解决的可收费产品以及作为健身、娱乐、休闲和游戏等的体育私人产品。但无论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的供给,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产品需求的特点,即体育的休闲与娱乐等本质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所提供的体育文化产品,在进行“人文化成”的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提供公共资源和服务时,同样可以也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将全民健身的组织和形式与体育的休闲娱乐本质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著名体育管理学者宇土正彦先生来华讲学时,曾反复倡导用“体育经营”的新理念置换“体育管理”的老概念,其中深刻含义即在于此。
3 社会福利:体育的计划与市场供给方式的经济学比较
西方经济学通常将“收入”(此处指“可支配收入”)看作是决定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此外还有时间等其他约束因素),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作为“消费函数”,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C=f(Yd)
(式中C表示消费;Yd表示可支配收入)。
消费函数是一种正相关的递增性函数,它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相应地增加。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社会对某类产品需求的增加说明公众想让经济中更多的稀缺资源用于该类产品的生产上,并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来实现社会福利的再次最大化[10]。王琪延的研究则从休闲经济的角度阐明,作为私人产品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已经具备了发展体育休闲经济的条件[11]。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面对社会对某类产品需求变动的不同反应最终决定了社会福利能否达到最大化。
3.1 市场机制对需求变动的反应
如图1所示,开始假设对体育产品需求曲线为D-D,供给曲线为S-S,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为均衡点,此时社会福利在这一水平时达到了最大化。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增加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如D[,1]-D[,1],而在P[,0]价格处的需求量会达到Q[,1],社会将出现体育产品短缺现象。这种体育产品短缺现象表明人民群众感到如果经济中更多的资源被用于体育短缺产品的生产过程,他们的满意度将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潜在的购买者将购买价格抬高以增加其购买体育产品的机会,价格将上升到P[,2],供应量将变为Q[,2]。但市场的反应远不止如此,P[,2]和Q[,2]的均衡将是短暂的,由于价格的上涨,在可以预计的长期中新企业将进入体育产品市场从而导致供给从S-S增加到S[,1]-S[,1],此时,价格将下降到P[,3],而供应量将增大到Q[,3]。这就是说,市场机制将按照其自身的运作方式,使得资源重新配置到体育产品的生产上,随着对体育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加大,通过市场运作将能够确保社会福利再次实现最大化。
图1 市场机制对需求变动的反应示意图
3.2 计划供给机制对体育需求变动的反应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体育私人产品的需求也在急速提高,按照体育产品的计划供给机制的要求进行供给时,计划制定者面对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一般都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可以使市场出清的价格来确定供给量(见图2)。
图2 计划经济对需求变动的反应
图2中P[,0]为体育计划制定者给私人产品(或可收费产品)制定的价格,此时,市场的出清量为Q[,0](此时的理论假设是计划制定者能够准确预计需求的量和计算有多少资源可以用以满足这些体育需求,但信息经济学研究表明,由于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原因,计划制定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准确预测消费者需求总量和变化趋势的[12])。随着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曲线由D-D上升到D[,1]-D[,1],由于计划机制中的价格是由政府以指令形式下达的,它与市场机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价格几乎不能显示产品的生产成本。开始,计划制定者通常会容忍短缺的存在,此时,在P[,0]价格处的需求量会达到Q[,1],由于供不应求,将会出现排队的现象。如果这种短缺长期无法解决,计划的制定者将会以税收等形式允许价格涨到P[,1],以使市场长期处于出清状态。此时尽管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出清的,但与市场机制相比,它将不可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这是因为广大群众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想让国民经济中有更多的稀缺资源配置到体育产品的生产中来,但计划的制定者却往往忽视了这方面需求的上升,从而导致排队和提价等现象在体育领域大量、长期存在。
3.3 计划与市场机制配置体育资源的效率比较分析
将稀缺资源配置于生产各种产品和服务中以满足社会需求是任何经济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现代经济中,这一功能主要靠两种基本机制来实现:一是市场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企业对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作出反应,并据此从事经营活动;另一种是非市场机制,主要是政府的计划、管制以及其他干预措施。理论的分析和实践的发展都足以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企业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出售给买者的产品数量、质量和销售价格,而且买者有权决定是否购买以及购买多少,企业的成本也必须通过销售收入来回收,成本和收入的联系是通过价格建立起来的,而价格的高低又决定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将成本、收入与需求非常紧密地联系起来,而这种成本、收入和需求密切联系则直接决定着提供产品的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然而,非市场机制却总是或多或少地割裂了这种联系。显然,如果维持某种活动的收入和它的成本无关或者关系不是很大,那么,生产一定的产出,就会耗费较多的资源,难以避免多余的成本,就必然导致非市场机制的效率损失[13]。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通过市场价格将成本、收入、需求有效地联系起来,并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关键因素就在于存在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组织或企业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以更低的成本向社会提供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就必将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所代替和击败,即被市场所淘汰。
4 结论
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体育所特有的娱乐和休闲性质,而根据体育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对体育产品进行分类,又决定了体育产品包括体育私人产品、收费产品、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等各产品类型。由于私人产品和收费产品中市场机制的生产效率较计划机制更高,因此,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对体育资源进行配置,以提高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使是在体育资源和体育公共产品生产领域,政府(或作为政府组织延伸的事业单位)是否一定有必要参与生产和经营,还要比较政府与市场谁来配置资源更有效率。只有在政府或事业单位提供体育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的效率较市场为高时,政府直接参与生产或经营才是可取的。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因此,简单地认为体育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必须由事业单位或政府来提供,实际上是对体育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的一种误解,由此导致政府行政部门在体育公共产品甚至是在私人产品上的“越位”。需要强调的是,政府行政部门从部分体育产品生产领域的退出,并非不需其履行必要的体育市场管理职责。因为,体育市场的竞争是否有效直接取决于市场竞争秩序是否规范有效。如果缺乏竞争,或者竞争秩序混乱,则市场调节有效性的理论就不能成立。因此,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所有可能的经济调节机制中效率最高的,但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来配置资源,因为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必然导致某种“限制”的出现或妨碍竞争的不良状况。
作者介绍:王学实,汤起宇,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管理教研室,武汉 430079。
作者:王学实汤起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08期
修回日期:2007-03-20;录用日期:2007-04-01
中图分类号:G 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00(2007)03-0211-0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转型期。这一时期有4个标志性特征将日渐凸现:(1)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将替代第二产业成为GDP最主要的增长部分;(2)由于经济体制的初步转换,经济运行的机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资源约束型经济正朝着需求约束型经济转变;(3)我国经济实现了由短缺经济向低层次过剩经济的转变,这对于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社会结构相应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同样也需要社会体制改革来配合,经济运行机制客观上要求从审批经济走向法制经济和自主经济。因此,经济社会组织结构将逐步出现三足鼎立(政府、企业、非营利和非政府组织)的局面[1]。体育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更有效地配置各项体育资源,是快速转型期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学者所宣扬的“体育可以产业化而不能市场化”[2] 的观念,在指导思想上对进一步发挥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创造价值、启动消费等方面重要作用形成了较大的思想障碍。因此,从对体育的本质特征和体育产品性质的分析切入,运用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对体育产品供给方式进行研究,对引入市场机制指导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推动我国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体制是指任何国家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对经济组织形式的一种框架安排,这种安排具有经济决策的作用。经济体制确定由谁决定用国家的稀缺资源生产什么,以及谁从好的决策中受益和谁从不好的决策中受损。需要强调的是,组织安排的选择并不决定决策和计划是否发生,而是决定谁将负责决策和计划[3]。从经济发展历史角度来看,经济体制包括完全由私人部门进行决策的纯粹市场经济、私人部门与政府的混合体,乃至整个国家高度集权的纯粹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在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是由经济体制的选择决定的,而一般情况下经济体制可被认为是纯粹市场经济与纯粹计划经济两种极端情况不同程度的混合。
对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形成一个激励系统集,是任何一类经济体制的基本任务之一,由此鼓励发明、创新、勤奋以及对别人的信赖并与别人进行合作。通过这个激励系统所包含的各种激励机制,刺激并鼓舞每个人积极地去从事那些对他们有益的经济活动。但更重要的是,个人只不过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这些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活动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最终对整个社会有益。尽管不同的政治体制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设计这些激励机制,但基本的经济问题仍是大体一样的,这是因为,没有一个社会能长期将那种不鼓励个人发明创造的机制付诸实施。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利益必然优于所有个人的总体利益,但是,这确实意味着:如果能够找到办法鼓励个人去勤奋工作,去从事生产性活动,以及长期保持清醒的头脑来进行经济决策,那么整个社会的集体利益很可能得到增加[4]。人类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制度体系下的行为选择,制度对人类行为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研究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对体育领域中个人、厂商和政府行为的影响及其供给效率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 体育的本质特征和体育产品的性质
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条件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体育产品长期以来主要是以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方式进行供给,且主要以政府或事业单位为主体进行资源配置。虽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目前我国部分体育领域或部分体育资源的配置已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囿于“体育可以产业化,但不能市场化”的固有观念,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体育资源目前还主要是按计划机制进行配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和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体育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为此,首先需要从体育自身的本质特征和体育产品性质的科学阐述切入,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
2.1 体育的本质特征
从近代“体育”一词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历史来看,原对应的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而现在国际体坛相对比较广泛运用的概念则是英文Sport(其中也有一些国家主张将Sport与Physical Education区别开来运用),其原意是运动或运动项目(复数)。Sport的本质是从游戏(Play)中的竞争游戏(competition play或game)进化为一种社会活动、组织和行业[5],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实践的发展,体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用Sport来充当体育的总概念[6] 的趋势,其内容大体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体育项目和体育比赛等诸多方面。根据《剑桥百科全书》的诠注,它对Sport的本质释义为:娱乐、玩笑、运动,Sports(复数)则为运动项目、运动会、炫耀、游戏、开玩笑等辞义[7]。韩丹在《论斯泡特(SPORT)的源流、发展和当代形态》中对Sport一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认为Sport来源于古拉丁文deportare,最初具有运送、分离和搬开等词义,传入古法国后变成desporter,增加了自我愉悦的词义,中世纪传入英国后失去了前缀成为Sport,基本含义是离开劳作或工作去自我放松或消遣等,与现代的休闲娱乐大体相当[5]。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韩丹言及现代赫伊津哈对体育(Sport)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未来发展方向都作了近乎科学的陈述,指明了体育所具有的5个本质特征:体育本质上仍然属于游戏;体育是发展的竞争性游戏;体育具有特殊的组织性,同game有本质的区别;体育的制度化,变成社会活动的一种模式;体育的一部分正在向职业化发展,将成为一种社会的新行业[5]。赫伊津哈对现代体育的本质所提出的观点,为我们研究体育供给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体育的产品性质
关于体育的性质,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按体育是物质还是文化、公益还是私益、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等)对体育进行了分类,进而作了不同的阐释。
透过这些不同观点的表层分歧剖析其深层含义,其中有关体育领域生产和供给方式问题的分歧,主要集中于一个争论焦点,即体育究竟是公益性还是私益性,以及体育产品究竟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欲理清这个问题的分析思路,有必要引入保罗·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分类理论[8] 对体育产品进行科学分类。
保罗·萨缪尔森从物品的内在特性出发,在理论上对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公共产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性质:非竞争性(消费的增加既不会增加成本又不会造成质量和数量的消损)和非排他性(产品的排他性取决于产品的技术特点,以及生产者能够用来防止非购买者消费其产品的资源,即排他是有成本的,生产者能够承担起多少物品的排他性成本决定了物品的排他程度。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技术问题,并取决于可获得的技术[9])。根据保罗·萨缪尔森的这个理论,我们对体育产品作了分类(见表1)。
表1 体育产品分类表
划分
易于排他不易于排他
私人产品 公共资源
具有竞争性 如休闲娱乐体育产品等 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
服务等
收费产品 公共产品
不具有竞争性 如电视转播的联赛等
如作为宣传载体的大
型运动会等
公共资源和产品的非排他性——不付费也可使用,决定了体育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部分的供应不足,因此,体育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的部分就难以获得足够的收入(没有企业和组织愿意投资),势必导致体育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供应短缺,然而这类产品又确实存在着公益的性质,此时就需要政府出面,代表社会征税。而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的供给,政府(或作为政府组织延伸的事业单位)是否一定有必要参与生产,还需要比较政府与市场谁来配置资源更有效率。一般来说,只有在政府或事业单位提供体育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的效率较市场为高时,政府直接经营或参与生产才是可取的,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至于体育私人产品和可收费产品的生产,则可以而且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目前一些学者简单地认为凡体育公共产品就必须由政府或事业单位来生产和供给,实际上是对体育公共产品的一种误解,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了政府或事业单位在体育公共产品甚至是私人产品经营上的“越位”。
综上所述,体育的本质特点及其产品性质决定了体育产品中既有具宣传教育意义的体育文化产品(公共产品),又有对社会有益的体育公共设施和服务(公共资源),还有可以通过收费解决的可收费产品以及作为健身、娱乐、休闲和游戏等的体育私人产品。但无论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的供给,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产品需求的特点,即体育的休闲与娱乐等本质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所提供的体育文化产品,在进行“人文化成”的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提供公共资源和服务时,同样可以也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将全民健身的组织和形式与体育的休闲娱乐本质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著名体育管理学者宇土正彦先生来华讲学时,曾反复倡导用“体育经营”的新理念置换“体育管理”的老概念,其中深刻含义即在于此。
3 社会福利:体育的计划与市场供给方式的经济学比较
西方经济学通常将“收入”(此处指“可支配收入”)看作是决定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此外还有时间等其他约束因素),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作为“消费函数”,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C=f(Yd)
(式中C表示消费;Yd表示可支配收入)。
消费函数是一种正相关的递增性函数,它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相应地增加。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社会对某类产品需求的增加说明公众想让经济中更多的稀缺资源用于该类产品的生产上,并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来实现社会福利的再次最大化[10]。王琪延的研究则从休闲经济的角度阐明,作为私人产品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已经具备了发展体育休闲经济的条件[11]。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面对社会对某类产品需求变动的不同反应最终决定了社会福利能否达到最大化。
3.1 市场机制对需求变动的反应
如图1所示,开始假设对体育产品需求曲线为D-D,供给曲线为S-S,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为均衡点,此时社会福利在这一水平时达到了最大化。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增加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如D[,1]-D[,1],而在P[,0]价格处的需求量会达到Q[,1],社会将出现体育产品短缺现象。这种体育产品短缺现象表明人民群众感到如果经济中更多的资源被用于体育短缺产品的生产过程,他们的满意度将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潜在的购买者将购买价格抬高以增加其购买体育产品的机会,价格将上升到P[,2],供应量将变为Q[,2]。但市场的反应远不止如此,P[,2]和Q[,2]的均衡将是短暂的,由于价格的上涨,在可以预计的长期中新企业将进入体育产品市场从而导致供给从S-S增加到S[,1]-S[,1],此时,价格将下降到P[,3],而供应量将增大到Q[,3]。这就是说,市场机制将按照其自身的运作方式,使得资源重新配置到体育产品的生产上,随着对体育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加大,通过市场运作将能够确保社会福利再次实现最大化。
图1 市场机制对需求变动的反应示意图
3.2 计划供给机制对体育需求变动的反应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体育私人产品的需求也在急速提高,按照体育产品的计划供给机制的要求进行供给时,计划制定者面对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一般都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可以使市场出清的价格来确定供给量(见图2)。
图2 计划经济对需求变动的反应
图2中P[,0]为体育计划制定者给私人产品(或可收费产品)制定的价格,此时,市场的出清量为Q[,0](此时的理论假设是计划制定者能够准确预计需求的量和计算有多少资源可以用以满足这些体育需求,但信息经济学研究表明,由于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原因,计划制定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准确预测消费者需求总量和变化趋势的[12])。随着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曲线由D-D上升到D[,1]-D[,1],由于计划机制中的价格是由政府以指令形式下达的,它与市场机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价格几乎不能显示产品的生产成本。开始,计划制定者通常会容忍短缺的存在,此时,在P[,0]价格处的需求量会达到Q[,1],由于供不应求,将会出现排队的现象。如果这种短缺长期无法解决,计划的制定者将会以税收等形式允许价格涨到P[,1],以使市场长期处于出清状态。此时尽管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出清的,但与市场机制相比,它将不可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这是因为广大群众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想让国民经济中有更多的稀缺资源配置到体育产品的生产中来,但计划的制定者却往往忽视了这方面需求的上升,从而导致排队和提价等现象在体育领域大量、长期存在。
3.3 计划与市场机制配置体育资源的效率比较分析
将稀缺资源配置于生产各种产品和服务中以满足社会需求是任何经济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现代经济中,这一功能主要靠两种基本机制来实现:一是市场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企业对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作出反应,并据此从事经营活动;另一种是非市场机制,主要是政府的计划、管制以及其他干预措施。理论的分析和实践的发展都足以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企业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出售给买者的产品数量、质量和销售价格,而且买者有权决定是否购买以及购买多少,企业的成本也必须通过销售收入来回收,成本和收入的联系是通过价格建立起来的,而价格的高低又决定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将成本、收入与需求非常紧密地联系起来,而这种成本、收入和需求密切联系则直接决定着提供产品的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然而,非市场机制却总是或多或少地割裂了这种联系。显然,如果维持某种活动的收入和它的成本无关或者关系不是很大,那么,生产一定的产出,就会耗费较多的资源,难以避免多余的成本,就必然导致非市场机制的效率损失[13]。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通过市场价格将成本、收入、需求有效地联系起来,并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关键因素就在于存在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组织或企业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以更低的成本向社会提供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就必将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所代替和击败,即被市场所淘汰。
4 结论
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体育所特有的娱乐和休闲性质,而根据体育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对体育产品进行分类,又决定了体育产品包括体育私人产品、收费产品、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等各产品类型。由于私人产品和收费产品中市场机制的生产效率较计划机制更高,因此,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对体育资源进行配置,以提高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使是在体育资源和体育公共产品生产领域,政府(或作为政府组织延伸的事业单位)是否一定有必要参与生产和经营,还要比较政府与市场谁来配置资源更有效率。只有在政府或事业单位提供体育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的效率较市场为高时,政府直接参与生产或经营才是可取的。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因此,简单地认为体育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必须由事业单位或政府来提供,实际上是对体育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的一种误解,由此导致政府行政部门在体育公共产品甚至是在私人产品上的“越位”。需要强调的是,政府行政部门从部分体育产品生产领域的退出,并非不需其履行必要的体育市场管理职责。因为,体育市场的竞争是否有效直接取决于市场竞争秩序是否规范有效。如果缺乏竞争,或者竞争秩序混乱,则市场调节有效性的理论就不能成立。因此,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所有可能的经济调节机制中效率最高的,但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来配置资源,因为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必然导致某种“限制”的出现或妨碍竞争的不良状况。
作者介绍:王学实,汤起宇,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管理教研室,武汉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