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何以细腻

  细腻的文笔往往是温柔而多情的。它能让人从细微之处体味到内心的情感、事物的神韵,它富有感染力,使人进入宁静愉悦的审美情境。初学写作者却往往因为笔墨粗疏而造成内容的空泛,如果描述一景一物连细致清晰都做不到,又何来美感。   做到文笔细腻,非一日之功。大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欣赏品味。入乎内西   我们在读那些好文章时,常会感慨于自己虽也见过文中所写,却未能用文字表述之,只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而已。这是由于我们只是用眼睛匆匆一瞥,而未能静下心来细细欣赏品味,所见之物虽“入眼”却未能“人心”。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从三聚亭边穿过,再走过一个古朴的石牌坊,便是入云栖的小道了。和同伴一路走过去,我发现云栖竹径所经的路面铺设得极有特色,中间全是用青石板铺成的,两侧则用卵石镶铺,在青石板与卵石块之间又用黑砖相隔,嵌出两条黑线,看上去非常的齐整。后来才知这路是按康熙年间的原状重修的。   这段文字写的是杭州云栖小径,写了它的材质、铺法和色彩,是那么的精致和古典。可以想见,作者漫步其上,一定满怀欣赏之情,一定是把它当做了一件艺术品,并用整个心灵拥抱了它。所谓细腻,就是因为心生喜欢而记住了某些细节特征而把它表现了出来。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看见了却记不住,更写不出的东西,这是因为我们和它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感兴趣的、喜欢的东西,就能记得住,就能引起有意注意,触发大脑的兴奋,就像球迷对多年前的一场比赛的细节都能牢记一样。在写作的过程中,概括是不可少的,但不能总是概括性的叙述,否则会失之笼统,比如云栖小径可以概括为“石板路”,虽也大体准确,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模糊而缺少特点的。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在平淡的日子里,常能心怀欢喜,总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些寻常的事物,如果能够这样,那么提笔作文就能有细腻的文笔。细腻文笔的背后总有一颗热爱生活、善于欣赏和品味的心灵。   二、唤醒感觉,我方体验   外界信息的绝大多数是通过双眼进人大脑的,但要把文章写得细腻,就不能光靠眼睛,还应调动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在内的所有感觉,全方位地感受和表现事物。请看下面这段描写――   这里除了绿,任何异色都是另类,偶尔露出一堵米黄色的僧房院墙,显得孤独而寂寞。这里的空气中,有些草根腥气,有些腐叶的霉味,那是山林的气味,还能听到顺叠石而下的叮咚溪声,皮肤体验到的是细雨雾化后的湿润凉爽……回家后连梦都是湿漉漉的绿得沉句句的,哪怕朝阳初上,也晒不干晒不退枕边的梦。   这段写景的文字,与其说是对景物的描摹,还不如说是对主观感受的强化、细化和深化。景物是寻常的,但作者除了运用视觉(“绿”“米黄色”),还调动了嗅觉(“草根腥气”“腐叶的霉味”)、听觉(“叮咚溪声”)和触觉(“湿润凉爽”),整个身心的投入,显然比单用视觉更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文笔也就细腻丰润。最后一句写了“梦”,则深切地表达了心里的感受,虽是虚笔,却和前面的描写可谓相得益彰。   三、强化感受,放大思绪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灵世界少有电闪雷鸣、地震海啸,更多的是一些细微的感触和微妙的波动而已,善于写作者往往能把它们传达出来,这就需要雷达般的机敏和细致。当瞬间的内心闪动外化为永恒的文字现实的时候,就有了一种鲜活润泽的美。请看下面的文字。   我被一阵阵清幽而又熟悉的策莉花香熏醉了。每见到这些花,总会勾起我丝丝缕缕儿时佩花的情景来,便迈不开脚步了。休管旁人笑我已是两鬓花白,也休论别人笑我“老妇聊发少女狂”。我本是茉莉的知音,只要我自己感受到了这温馨的幽香,就心满意足了。晚来让它伴在我枕畔,在这沁人心脾的幽香中,我的梦也会飞起一缕情思,追逐童年时的小伙伴去矣!   这段表现自己对茉莉花的喜爱的文字,透出一种女性特有的爱美之心,似乎非浅唱低吟回环往复而不能表达作者对茉莉的柔情蜜意。文中有直白(“我本是茉莉的知音”),有侧笔(“休管旁人笑我已是两鬓花白……”),有回忆(“总会勾起我丝丝缕缕儿时佩花的情景来”),有想象(“我的梦也会飞起一缕情思,追逐童年时的小伙伴去矣”),有实写(“只要我自己感受到了这温馨的幽香,就心满意足了”),有夸张(“便迈不开脚步了”),而其中的直白、侧笔和实笔叠加起来,对荣莉之爱是一种强化,而回忆、想象和夸张则都是对一缕思绪的放大。作者对茉莉的喜爱似乎与生俱来,融进了她人生的纵深处,已成心灵的一部分,细腻的文笔使我们体会到作者虽老而不改其爱,而这种爱又使其永与童心与激情同行。品读这样的文字有一种被千丝万缕的春雨染绿心田的感觉。细腻的文笔是温柔美丽的,却又寓含着拨动心弦的力量。   四、由实到虚,以“神”带“形”   描写事物过于泥实,往往是初学写作时易犯的毛病,而文笔的细腻往往来自精神的丰富。由虚到实,就是不拘泥于眼睛所见,而是让文思向精神层面开拓延伸。   写文章,不必对什么哪用工笔描述,那只能让人感到唆,尤其是对那些人所熟悉的事物,更没有必要不厌其烦地去写。这时,那些写作高手往往“避实就虚”,舍其“形”而取其“神”,赋予外物以生命、品格、精神、性格,这时的细腻才会使人不至于厌倦而产生阅读的兴味。比如下面这段文字写的是一把普通的藤椅,却把一样静物写活了――   我总觉得那不是一把椅子,一把曾经几次修补,承受过几代人的灵魂和肉体的藤椅。底子是琥珀色的,在光的折射下,有的呈纯净的象牙黄,有的则是金黄。它站在那里,我似乎能听到它的呼吸。它一到春夏就突然醒转过来,散发着一种光亮,一种让你直想往它身上靠,闭上眼睛什么都不去想的光亮。这的确是一把普通的藤椅,亲吻过小孙子藕节似的胳膊,亲近过那吐气如兰的女子冰洁的肩膀,亲抚过老者饱经风霜的肌肤,它吸纳了青春的艳丽,吸纳了年老的沧桑,吸纳了一坐十年冷的沉思默想。触摸它便是触摸已逝的韶光,触摸那匆匆离去的亲人的体温。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先是抓住藤椅的色泽光亮作简单而传神的描写,这是“实”;接下来就由实到虚,放开笔墨写其“神”了――它有呼吸,有感情,有生命,有着人的气息,特别是那三个排比句铺陈了藤椅所经历的人世变迁,丰富的阅历已使其俨然成为历史的见证和岁月的象征。   细腻,是一种笔法,但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文学的方式。文学的方式又是一种人性化的方式,是一种使大千世界变得富有生命和情感的方式,是一种尽情发挥想象力的方式。正因为有了文学想象的参与,藤椅的内涵也就得到了表现,在人们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中学生的写作虽不是作家创作,却不应远离文学,只有在:和文学的亲近中,日常的思维才能敏感和丰富起来,文笔的细腻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些人提起笔来,写不了几句,便感滞涩不畅,大有搜索枯肠之苦、无米而炊之难,又何来细腻流畅?从前面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真正细腻的文笔并不是繁琐的面面俱到,并不是非用繁笔以穷形尽相不可,它具有空灵的特点,让人读起来反而感到简洁和轻松。我们可以说,在文笔的背后是文学的眼光、文学的情怀、文学的修养。   文笔的细腻与否,归根到底与生活体验的深广程度有关,与人的性情修养有关。现代生活的急功近利和物质诱惑,使人的心灵变得粗糙麻木。一个精神倦怠、焦躁不安、丧失自我的人,又怎能做到细心体察外物,又怎能做到内心宁静丰富?也许我们还是要和种种所谓的新潮保持一定距离,在内心留份孤独和寂寞,用文学滋润心田。本文前面的两则引文就出自一名女孩之手,她喜爱文学,性格沉静,内心总有一份纯真的诗性。

  细腻的文笔往往是温柔而多情的。它能让人从细微之处体味到内心的情感、事物的神韵,它富有感染力,使人进入宁静愉悦的审美情境。初学写作者却往往因为笔墨粗疏而造成内容的空泛,如果描述一景一物连细致清晰都做不到,又何来美感。   做到文笔细腻,非一日之功。大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欣赏品味。入乎内西   我们在读那些好文章时,常会感慨于自己虽也见过文中所写,却未能用文字表述之,只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而已。这是由于我们只是用眼睛匆匆一瞥,而未能静下心来细细欣赏品味,所见之物虽“入眼”却未能“人心”。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从三聚亭边穿过,再走过一个古朴的石牌坊,便是入云栖的小道了。和同伴一路走过去,我发现云栖竹径所经的路面铺设得极有特色,中间全是用青石板铺成的,两侧则用卵石镶铺,在青石板与卵石块之间又用黑砖相隔,嵌出两条黑线,看上去非常的齐整。后来才知这路是按康熙年间的原状重修的。   这段文字写的是杭州云栖小径,写了它的材质、铺法和色彩,是那么的精致和古典。可以想见,作者漫步其上,一定满怀欣赏之情,一定是把它当做了一件艺术品,并用整个心灵拥抱了它。所谓细腻,就是因为心生喜欢而记住了某些细节特征而把它表现了出来。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看见了却记不住,更写不出的东西,这是因为我们和它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感兴趣的、喜欢的东西,就能记得住,就能引起有意注意,触发大脑的兴奋,就像球迷对多年前的一场比赛的细节都能牢记一样。在写作的过程中,概括是不可少的,但不能总是概括性的叙述,否则会失之笼统,比如云栖小径可以概括为“石板路”,虽也大体准确,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模糊而缺少特点的。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在平淡的日子里,常能心怀欢喜,总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些寻常的事物,如果能够这样,那么提笔作文就能有细腻的文笔。细腻文笔的背后总有一颗热爱生活、善于欣赏和品味的心灵。   二、唤醒感觉,我方体验   外界信息的绝大多数是通过双眼进人大脑的,但要把文章写得细腻,就不能光靠眼睛,还应调动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在内的所有感觉,全方位地感受和表现事物。请看下面这段描写――   这里除了绿,任何异色都是另类,偶尔露出一堵米黄色的僧房院墙,显得孤独而寂寞。这里的空气中,有些草根腥气,有些腐叶的霉味,那是山林的气味,还能听到顺叠石而下的叮咚溪声,皮肤体验到的是细雨雾化后的湿润凉爽……回家后连梦都是湿漉漉的绿得沉句句的,哪怕朝阳初上,也晒不干晒不退枕边的梦。   这段写景的文字,与其说是对景物的描摹,还不如说是对主观感受的强化、细化和深化。景物是寻常的,但作者除了运用视觉(“绿”“米黄色”),还调动了嗅觉(“草根腥气”“腐叶的霉味”)、听觉(“叮咚溪声”)和触觉(“湿润凉爽”),整个身心的投入,显然比单用视觉更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文笔也就细腻丰润。最后一句写了“梦”,则深切地表达了心里的感受,虽是虚笔,却和前面的描写可谓相得益彰。   三、强化感受,放大思绪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灵世界少有电闪雷鸣、地震海啸,更多的是一些细微的感触和微妙的波动而已,善于写作者往往能把它们传达出来,这就需要雷达般的机敏和细致。当瞬间的内心闪动外化为永恒的文字现实的时候,就有了一种鲜活润泽的美。请看下面的文字。   我被一阵阵清幽而又熟悉的策莉花香熏醉了。每见到这些花,总会勾起我丝丝缕缕儿时佩花的情景来,便迈不开脚步了。休管旁人笑我已是两鬓花白,也休论别人笑我“老妇聊发少女狂”。我本是茉莉的知音,只要我自己感受到了这温馨的幽香,就心满意足了。晚来让它伴在我枕畔,在这沁人心脾的幽香中,我的梦也会飞起一缕情思,追逐童年时的小伙伴去矣!   这段表现自己对茉莉花的喜爱的文字,透出一种女性特有的爱美之心,似乎非浅唱低吟回环往复而不能表达作者对茉莉的柔情蜜意。文中有直白(“我本是茉莉的知音”),有侧笔(“休管旁人笑我已是两鬓花白……”),有回忆(“总会勾起我丝丝缕缕儿时佩花的情景来”),有想象(“我的梦也会飞起一缕情思,追逐童年时的小伙伴去矣”),有实写(“只要我自己感受到了这温馨的幽香,就心满意足了”),有夸张(“便迈不开脚步了”),而其中的直白、侧笔和实笔叠加起来,对荣莉之爱是一种强化,而回忆、想象和夸张则都是对一缕思绪的放大。作者对茉莉的喜爱似乎与生俱来,融进了她人生的纵深处,已成心灵的一部分,细腻的文笔使我们体会到作者虽老而不改其爱,而这种爱又使其永与童心与激情同行。品读这样的文字有一种被千丝万缕的春雨染绿心田的感觉。细腻的文笔是温柔美丽的,却又寓含着拨动心弦的力量。   四、由实到虚,以“神”带“形”   描写事物过于泥实,往往是初学写作时易犯的毛病,而文笔的细腻往往来自精神的丰富。由虚到实,就是不拘泥于眼睛所见,而是让文思向精神层面开拓延伸。   写文章,不必对什么哪用工笔描述,那只能让人感到唆,尤其是对那些人所熟悉的事物,更没有必要不厌其烦地去写。这时,那些写作高手往往“避实就虚”,舍其“形”而取其“神”,赋予外物以生命、品格、精神、性格,这时的细腻才会使人不至于厌倦而产生阅读的兴味。比如下面这段文字写的是一把普通的藤椅,却把一样静物写活了――   我总觉得那不是一把椅子,一把曾经几次修补,承受过几代人的灵魂和肉体的藤椅。底子是琥珀色的,在光的折射下,有的呈纯净的象牙黄,有的则是金黄。它站在那里,我似乎能听到它的呼吸。它一到春夏就突然醒转过来,散发着一种光亮,一种让你直想往它身上靠,闭上眼睛什么都不去想的光亮。这的确是一把普通的藤椅,亲吻过小孙子藕节似的胳膊,亲近过那吐气如兰的女子冰洁的肩膀,亲抚过老者饱经风霜的肌肤,它吸纳了青春的艳丽,吸纳了年老的沧桑,吸纳了一坐十年冷的沉思默想。触摸它便是触摸已逝的韶光,触摸那匆匆离去的亲人的体温。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先是抓住藤椅的色泽光亮作简单而传神的描写,这是“实”;接下来就由实到虚,放开笔墨写其“神”了――它有呼吸,有感情,有生命,有着人的气息,特别是那三个排比句铺陈了藤椅所经历的人世变迁,丰富的阅历已使其俨然成为历史的见证和岁月的象征。   细腻,是一种笔法,但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文学的方式。文学的方式又是一种人性化的方式,是一种使大千世界变得富有生命和情感的方式,是一种尽情发挥想象力的方式。正因为有了文学想象的参与,藤椅的内涵也就得到了表现,在人们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中学生的写作虽不是作家创作,却不应远离文学,只有在:和文学的亲近中,日常的思维才能敏感和丰富起来,文笔的细腻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些人提起笔来,写不了几句,便感滞涩不畅,大有搜索枯肠之苦、无米而炊之难,又何来细腻流畅?从前面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真正细腻的文笔并不是繁琐的面面俱到,并不是非用繁笔以穷形尽相不可,它具有空灵的特点,让人读起来反而感到简洁和轻松。我们可以说,在文笔的背后是文学的眼光、文学的情怀、文学的修养。   文笔的细腻与否,归根到底与生活体验的深广程度有关,与人的性情修养有关。现代生活的急功近利和物质诱惑,使人的心灵变得粗糙麻木。一个精神倦怠、焦躁不安、丧失自我的人,又怎能做到细心体察外物,又怎能做到内心宁静丰富?也许我们还是要和种种所谓的新潮保持一定距离,在内心留份孤独和寂寞,用文学滋润心田。本文前面的两则引文就出自一名女孩之手,她喜爱文学,性格沉静,内心总有一份纯真的诗性。


相关文章

  • 有关奴才的感想
  • 也许是因为两千年的文化影响,中国人见了领导都怕得要死,基本从来不敢有任何不同意见,但有一种情况下例外. 小时候,我屡屡听说这样的故事.一个警卫员生气对领导说:"首长,我要给您提意见了.您每天废寝忘食,工作到深夜,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查看


  • 入木三分造句
  • 入木三分造句 1.前者于片中扮演与儿子相依为命的年轻寡妇,后者则饰演为报妻仇而杀人的逃犯.这是二人继幸福黄手绢后又一次入木三分的演出,细腻动人. 2.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 ...查看


  • 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
  • 满分五星,强烈推荐.以下依次递减. 需要说明的是,我看小说也好几年了,看过的小说不止下文中列出的或提及的这些.只是大部分小说看完没什么印象,或者觉得不值得提及,就没列在此处.当然也不排除是我真的没读到过或者忘了. ------------- ...查看


  • 经典小说推荐
  • 个人认为几个小说作者不错(写的少不在此类):九把刀,方想,江南,洛水等 如果确实对休闲不感兴趣的,个人推荐几本职场发展的书(<圈里圈外>,<输赢>,<不认输!:赫连娜职场蜕变记>,<职场动物进化手册 ...查看


  • 作文评语集锦:感情真挚细腻
  • 1.你很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的捕捉一个个有意义的瞬间;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学生. 2.文章的语言很流畅,也写出了老师的感受.你是老师的知音,希望我们共同切磋,在文学的百花园中采撷芬芳的一束. 3.对不起,这一段老师没有读明白,你愿意为老师再解释 ...查看


  • 小学生作文批改评语
  • 小学生作文批改评语 (一) 作文开头: 1 .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 2 .开头简明扼要 3 . 文章开头新颖, 具有先声夺人之效. 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 的印象. 4 .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 ...查看


  • 朱自清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从五四运动开始到全国解放前夕,历经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先写诗,后来写散文.在朱自清的创作总体中,散文是最主要的.1928年他在<序>中这样说明自己对文学样式的选择 ...查看


  • 历年中考满分作文欣赏
  • 历年中考满分作文欣赏 怀念有葱油饼相伴的日子 ◎河南考生 那个老人,那张笑脸,那有着淡淡香味的葱油饼,总会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让人无限怀念-- 一段日子里,生活匆忙而枯燥,心情烦闷到了极点,连早餐也是随便应付.那个卖葱油饼的老奶奶 ...查看


  • 小学生作文评语大全集锦
  • 小学生作文评语大全集锦 作文开头: 1.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 2.开头简明扼要 3.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 4.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