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文

自然与人文

蔡日新

时值暮春时节,应该是踏青访春的好日子。曾皙谓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正值此时。若果能有二三挚友,相携郊外踏青,自是人生乐事,更何况满眼姹紫嫣红,真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了。

入春了,雨水更常见,一下就是好几天,连续几天窝在屋里,让人怪憋闷得慌的。好不易几声暴雷,接踵暴雨滂沱,次日乃雨止天晴,于是借此良机出门散步。出得门一看,昨日被雨水压弯的樟树而今挺直起腰板来,前日樱花林中那绚烂的花云也骤然消失,给人的印象是“绿肥红瘦”。而林间的小径上,却铺满了一地鲜花,令人想起龚定盦先生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篱边院落,那经过雷雨之后的野草、野菜,在阳光下显得更为娇艳,这也是在城区街心花园所难以见到的。

说实话,卜居乡曲,一晃又是七年了,经过漫长的磨合,我才慢慢地适应了这不城不乡的人居环境。过去我所居之闹市,街心花园的布置要远比现在这里高档,且各种娱乐设施也一应俱全,加之节假日市民如潮,也颇为热闹。而在这里,虽说街道与房屋建筑非但远远超出原来的旧城区,车流与购物等其他方面也不亚闹市,可沿江的风景区之建设则远远比旧城区差。要说这就是荒郊野外,那也不像,毕竟还是略有林木与小径的布局,也有一些小小的雕塑点缀。但要是按严

格的园林意义而言,这里的草地良莠不齐,且草皮上杂草丛生,所种树木并无名贵者,更无城区的那种古树移植。若是江堤的建设,则更是差劲,除了用铁丝网护住江堤之外,并无任何绿化安排,也无草皮栽种。这里的园林工人终年不用除杂,也不用护林,只在冬季纵火焚烧江堤丛生的杂草,便完成了一年发的“养护工作”。

然而,在这似城非城的郊野,却有城区花园所无法找到的优越之处。第一,由于这里的风景并不出色,因而很少有人来此溜达,大晴天就三两人,若是阴雨天则数十里江堤见不到一人。与摩肩接踵的城区园林相比,这里显然要空旷得多,且这里远离嚣尘,空气质量远远优于城区。对于从事笔耕的我来说,能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漫步,无疑是非常惬意,且非常能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其二,这里的江堤虽然没有园林布局,但毕竟有沿江小道的建设,尽管建设的不如人意,但毕竟胜于走泥泞路。江堤虽然杂草丛生,但也有各种野菜与旅生的蔬菜生长,这些都是没有使用过任何农药与化肥的。走在江堤上,如果兴趣来了可以采摘各种野菜,甚至还可以采摘到很多旅生的蔬菜,这既可以增添散步的逸致,也可以改善我们食用的蔬菜品质。特别是在近江的堤边,随着江水消长,上苍送来的各种蔬菜种子,它们在这里扎根,发芽生长。诸如芹菜、蕹菜(空心菜)、苋菜、马齿苋等最为常见,也有少量旅生的东南瓜等。只要几十分钟,就可以采到一两天甚至更久的食用蔬菜,这与菜市场那些用化肥农药种出来之后又经商贩水泡过的蔬菜相比,不知要优越多少倍。今天只有半小时,我就采摘了很多油菜苔与芹菜,足够我三天的食用。其三,这里并无任何商

业活动,因而不用担心电瓶车的撒野,也不用担心扒手的出没,比任何一处城市园林都要安全。

说诚实言,全国诺多的大中城市,其建筑布局大同小异,看了一个城市就没有必要再看第二个城市了(除了重庆那样的山城略具特色外,其他城市几乎千篇一律)。再则到一处地方旅游,若是走旅行社则不免无休止的购物,而好景点总是人多如潮且导游老是催着游客走人,让人很不称心。要说小南小镇,诸如周庄、乌镇等,除了游人如织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高昂的门票,总是要好几百元一进,令一般人家望而却步。真正的好风景如张家界、九寨沟等倒是值得一游,但现今这些地方的建设也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且如张家界,我是在1983年去的,当时的国家森林公园名称虽然确定,但并无多少人工的斧凿痕,一色纯天然的美景,就连溪桥也是几根木头或楠竹造的,很是朴拙,很是醇真。且当时的民风也纯朴,一个简易的茅棚或竹楼便是餐馆的所在,虽然烹饪手艺不佳但也绝不会使用那些致命的添加物。更兼当年的民众并未被商业风气污染,一碗面条放很多猪肉码子也只收两毛钱,若是点菜也不过一两块钱。而今的张家界,索道取代了当年的竹桥与木栈道,很适合而今快餐旅游的时尚;且在千米高的悬崖上架起了玻璃板铺成的观光长廊,取代当年的徒步攀登,实在“先进”多了。然而,闭上眼一想,这些人为的添加物虽然方便了游人,但对于优美的自然景观却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令我更加眷恋早年的张家界了。

记得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这么说过:“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而在法

国的美学家狄德罗那里,也曾有诗人需要的是“未经雕琢的自然”、“动荡的自然”之提法。站在审美的角度来说,过多的人为斧凿,对于原本浑然的审美对象无疑是一种破坏,对于“美”的合理旨趣无疑是一种戕残。站在这一角度上讲,沿江的风景与其建设得美仑美奂,还不如多保留几分浑朴原旨的好。惟其如此,我也由原先颇不适应这似城非城的地域,逐步地磨合成接受这略微加工的江景,而今则更是喜欢上这保留了几分朴拙原旨的所在。

写完此文,天又放晴,于是再度出门拾菜。绿草如茵,碧树耸翠,好风悠然,真令人陶醉。此刻拾菜江滨,很容易想起《诗经·采薇》中的名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而宋人李唐亦有《采薇图》之作,以殷末伯夷、叔齐“义而不餐周粟”的历史典故为题材而作。在《史记·伯夷列传》,确乎有“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的记载。且载有伯夷、叔齐《采薇歌》一首,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拾菜归来,读起这些历史文献,颇有耕读之逸兴,亦俨然一农夫矣!

时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六日记于北郊怀瑜居

自然与人文

蔡日新

时值暮春时节,应该是踏青访春的好日子。曾皙谓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正值此时。若果能有二三挚友,相携郊外踏青,自是人生乐事,更何况满眼姹紫嫣红,真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了。

入春了,雨水更常见,一下就是好几天,连续几天窝在屋里,让人怪憋闷得慌的。好不易几声暴雷,接踵暴雨滂沱,次日乃雨止天晴,于是借此良机出门散步。出得门一看,昨日被雨水压弯的樟树而今挺直起腰板来,前日樱花林中那绚烂的花云也骤然消失,给人的印象是“绿肥红瘦”。而林间的小径上,却铺满了一地鲜花,令人想起龚定盦先生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篱边院落,那经过雷雨之后的野草、野菜,在阳光下显得更为娇艳,这也是在城区街心花园所难以见到的。

说实话,卜居乡曲,一晃又是七年了,经过漫长的磨合,我才慢慢地适应了这不城不乡的人居环境。过去我所居之闹市,街心花园的布置要远比现在这里高档,且各种娱乐设施也一应俱全,加之节假日市民如潮,也颇为热闹。而在这里,虽说街道与房屋建筑非但远远超出原来的旧城区,车流与购物等其他方面也不亚闹市,可沿江的风景区之建设则远远比旧城区差。要说这就是荒郊野外,那也不像,毕竟还是略有林木与小径的布局,也有一些小小的雕塑点缀。但要是按严

格的园林意义而言,这里的草地良莠不齐,且草皮上杂草丛生,所种树木并无名贵者,更无城区的那种古树移植。若是江堤的建设,则更是差劲,除了用铁丝网护住江堤之外,并无任何绿化安排,也无草皮栽种。这里的园林工人终年不用除杂,也不用护林,只在冬季纵火焚烧江堤丛生的杂草,便完成了一年发的“养护工作”。

然而,在这似城非城的郊野,却有城区花园所无法找到的优越之处。第一,由于这里的风景并不出色,因而很少有人来此溜达,大晴天就三两人,若是阴雨天则数十里江堤见不到一人。与摩肩接踵的城区园林相比,这里显然要空旷得多,且这里远离嚣尘,空气质量远远优于城区。对于从事笔耕的我来说,能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漫步,无疑是非常惬意,且非常能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其二,这里的江堤虽然没有园林布局,但毕竟有沿江小道的建设,尽管建设的不如人意,但毕竟胜于走泥泞路。江堤虽然杂草丛生,但也有各种野菜与旅生的蔬菜生长,这些都是没有使用过任何农药与化肥的。走在江堤上,如果兴趣来了可以采摘各种野菜,甚至还可以采摘到很多旅生的蔬菜,这既可以增添散步的逸致,也可以改善我们食用的蔬菜品质。特别是在近江的堤边,随着江水消长,上苍送来的各种蔬菜种子,它们在这里扎根,发芽生长。诸如芹菜、蕹菜(空心菜)、苋菜、马齿苋等最为常见,也有少量旅生的东南瓜等。只要几十分钟,就可以采到一两天甚至更久的食用蔬菜,这与菜市场那些用化肥农药种出来之后又经商贩水泡过的蔬菜相比,不知要优越多少倍。今天只有半小时,我就采摘了很多油菜苔与芹菜,足够我三天的食用。其三,这里并无任何商

业活动,因而不用担心电瓶车的撒野,也不用担心扒手的出没,比任何一处城市园林都要安全。

说诚实言,全国诺多的大中城市,其建筑布局大同小异,看了一个城市就没有必要再看第二个城市了(除了重庆那样的山城略具特色外,其他城市几乎千篇一律)。再则到一处地方旅游,若是走旅行社则不免无休止的购物,而好景点总是人多如潮且导游老是催着游客走人,让人很不称心。要说小南小镇,诸如周庄、乌镇等,除了游人如织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高昂的门票,总是要好几百元一进,令一般人家望而却步。真正的好风景如张家界、九寨沟等倒是值得一游,但现今这些地方的建设也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且如张家界,我是在1983年去的,当时的国家森林公园名称虽然确定,但并无多少人工的斧凿痕,一色纯天然的美景,就连溪桥也是几根木头或楠竹造的,很是朴拙,很是醇真。且当时的民风也纯朴,一个简易的茅棚或竹楼便是餐馆的所在,虽然烹饪手艺不佳但也绝不会使用那些致命的添加物。更兼当年的民众并未被商业风气污染,一碗面条放很多猪肉码子也只收两毛钱,若是点菜也不过一两块钱。而今的张家界,索道取代了当年的竹桥与木栈道,很适合而今快餐旅游的时尚;且在千米高的悬崖上架起了玻璃板铺成的观光长廊,取代当年的徒步攀登,实在“先进”多了。然而,闭上眼一想,这些人为的添加物虽然方便了游人,但对于优美的自然景观却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令我更加眷恋早年的张家界了。

记得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这么说过:“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而在法

国的美学家狄德罗那里,也曾有诗人需要的是“未经雕琢的自然”、“动荡的自然”之提法。站在审美的角度来说,过多的人为斧凿,对于原本浑然的审美对象无疑是一种破坏,对于“美”的合理旨趣无疑是一种戕残。站在这一角度上讲,沿江的风景与其建设得美仑美奂,还不如多保留几分浑朴原旨的好。惟其如此,我也由原先颇不适应这似城非城的地域,逐步地磨合成接受这略微加工的江景,而今则更是喜欢上这保留了几分朴拙原旨的所在。

写完此文,天又放晴,于是再度出门拾菜。绿草如茵,碧树耸翠,好风悠然,真令人陶醉。此刻拾菜江滨,很容易想起《诗经·采薇》中的名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而宋人李唐亦有《采薇图》之作,以殷末伯夷、叔齐“义而不餐周粟”的历史典故为题材而作。在《史记·伯夷列传》,确乎有“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的记载。且载有伯夷、叔齐《采薇歌》一首,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拾菜归来,读起这些历史文献,颇有耕读之逸兴,亦俨然一农夫矣!

时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六日记于北郊怀瑜居


相关文章

  •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 1.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不仅引发了人文精神讨论,而且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已遍喻社会."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 ...查看


  •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题 目: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课 程: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班 级: 自然辩证法 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凝聚态物理 2013010606 何晓芳 论科学与人文的 ...查看


  • 人文地理学论文
  • 一.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学说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面上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扩展.传播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学问,和自然地理相对并立.它以人地关系为基础,而人地关系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进化而连续变化. 在人文地理学上,可推李特尔为 ...查看


  • 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 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郝昆 清华环境系 摘要: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显著特征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深层底蕴和价值取向上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其共同的目标指向是人类真善美的崇高理 ...查看


  • 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 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众所周知,西方近代科学是在经过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后诞生的,而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意大利,与此相对应,意大利也是世界近代科学的第一个中心.从16世纪到17世纪初,无论是在杰出的科学家还是在取得的重大科学成 ...查看


  •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_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 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锁燕 一.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是以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 ...查看


  • 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 第36卷第5期009年9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 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6, No. 5September, ...查看


  • 关于人文主义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 论文关键词:人文主义 人文贸易主义 企业社会责任 论文摘要:近期,企业的社会 责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学术界对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本文试图从人 文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人文主义思想对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影响,阐述人文贸易主义对企 ...查看


  • 从_文心雕龙_原道_看刘勰的人文观
  • 2002年12月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3卷第6期 JournalofChenzhouTeachersCollege Dec.,2002 Vol.23No.6 从<文心雕龙・原道>看刘勰的人文观 李映山 (郴州教育学院中 ...查看


  • 华师在线 人文科学概论
  • 作 业 1.第9题 <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是( )的著作. A. 美国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 B. 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 C.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D. 中国学者闻一多 E. 美国新历史学家海登·怀特 答案:E 标准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