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灰雀

《灰雀》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课前谈话

师:昨天我跟英语老师学了一个单词,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周老师学了哪个单词?(生:想)(师板书“love”并范读)你知道“love”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吗?猜猜看。

生:列宁。

生:灰雀。

师:小朋友马上跟昨天学的课文联系起来了,这很好,但没有猜对。我提示一下,是人的一种情感。

生:喜爱。

师:已经很接近了,但只需要一个字。

生:爱。

师:猜对了,真不错。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你能用“爱”说一句话吗?

生1: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生2:我爱我家的小狗。

生3:我家我的家乡。

„„

师:好的。小朋友能用“爱”说好多句子,那谁能跟课文联系起来,用“爱”说一句话? 生1:我爱灰雀。

生2:列宁爱灰雀。

师:小朋友,关于爱的句子还有好多好多,把你想到的句子跟同学说说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多媒体演示,师述)听,灰雀的叫声多么动听!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什么?灰雀到底哪儿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好吗?

生:好。

二、学习第3-10自然段

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3—10自然段),请小朋友读读这段话,读完以后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生自由读。

师:读完以后你想说什么,先跟同桌交流一下吧。(同桌交流)

生1:我发现了红色的字是列宁说的,黑色的字是男孩说的。

师:噢,你是在字面上有了这个发现。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生2;我发现列宁很爱灰雀。

师:是呀,你们发现了吗?

生3:列宁很担心灰雀。

师:你读得也非常仔细。这灰雀哪儿去了你知道吗?

生:我想一定是被小男孩捉去了。

(一)灰雀哪儿去了

师: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生

齐答:没有)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可以在有关句子前面打上钩。(板书:灰雀 小男孩)

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找完了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补充。(生交流)谁想说了?

生1:我找到了: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你找到了三句,能不能挑一句说说理由?

生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因为这里“没”的后面加了省略号,一般说谎的人说的话中会有省略号的。

师:你的意思是男孩说的话中有省略号证明他说谎了是吗?说谎时说的话会怎样? 生:吞吞吐吐。

生2:我觉得这个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他本来想说出来的,可是他又不敢说。 师:他有顾虑是吗?小朋友都看出这个小男孩说谎了(出示:男孩( )地说:“没„„我没看见。”)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填完整吗?(生自由读)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谁想读?

生1读: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看见。”(速度较快)

师:我觉得还不够吞吞吐吐。

生2读。(“没„„我没看见”中间停顿了一会儿)

师:嗯,有点说谎的味道了。

生3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读的时候声音轻起来了。说谎时除了说话吞吞吐吐、声音比较轻以外,还有不同读法吗?

生4:男孩(结结巴巴)地说:“没„„没,我没看见。”

师: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不过中间多加了一个“没”。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吧。

生自由读。

师:好,我们继续来交流找到的句子。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说明了灰雀有可能是男孩捉去的,所以他不敢讲。

师:体会得真好。是呀,这一句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是吗?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生:“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我从这儿知道男孩捉了灰雀,他还想放了灰雀呢。 师:你不仅体会到了灰雀是小男孩捉的,还知道小男孩准备放灰雀,你的本领真大。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生: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我从这儿看到了如果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死了没有。

师:是呀,他知道灰雀没有死,说明灰雀一定和他有关系。好,那刚才两位小朋友找的句子中都有“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读起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自己试着读读看。(生自读体会)

师:谁想读?

生读: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你觉得她刚才读这两句的语气有变化吗?

生齐答:没有。

师:谁认为有变化,读给大家听听?(学生可能没有体会出来,无人敢试)那老师来读,你听听看,有没有变化?(师范读)

生:老师把这个“一定”和“肯定”读得很响亮。

师:你是说我读下一句时突出了“一定”和“肯定”,是吗?突出了这两个词,语气变得怎样了?

生:更坚强了。

师:应该是更——生齐说:坚定。那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把这种坚定的语气读出来。 生自读。

师:“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了灰雀就是小男孩捉去的。好,小朋友,现在你们就是一个个小男孩了,周老师是列宁,我来问你,你一定要如实地回答我,好吗?

师:(来到一个“小男孩”面前)会飞回来?

生1:一定会飞回来。

师:(来到第二个“小男孩”面前)会飞回来?

生2:一定会飞回来。

师:小男孩,你为什么那么肯定?

生2:因为我捉走了灰雀。

师:噢,灰雀是你捉去的。(来到第三个“小男孩”面前)小男孩,你现在在想什么呀? 生3:我现在在想列宁那么爱灰雀,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把灰雀放回来。

师:小朋友,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小朋友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

生: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

师:你们觉得是这样吗?(生:是)那周老师又想不通了,既然小男孩喜欢灰雀,而课文中也没有人叫他放灰雀。他为什么能下这样大的决心呢?

生1:可能是男孩怕灰雀会冻死。

师:你是这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因为男孩对列宁说了:“一定会飞回来的。”

(二)、列宁爱灰雀

师:你的意思是男孩答应了列宁才这么做的对吗?看来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好好研究研究列宁的话。(出示3—10自然段)请你再读读这部分内容,把列宁的话划出来,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生1: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②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你找到了两句,谁有补充?

生2: “会飞回来?”列宁问。

③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出示①②③句句子)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三句话。请小朋友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反复地朗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

师:读后完后同桌交流交流。(生交流)谁想跟大家交流?

生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我从这一句中看出列宁很关心灰雀。

师:那你能不能把列宁对灰雀的关心读出来?

生1再次朗读这一句。

师:我觉得比这一次前一次的关心多了一些。谁觉得我能读得更好?

生2读。

师:读了她的朗读,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3:我感觉到列宁很着急。

师:那你能着急地读读这句吗?

生3朗读。

师:你觉得他着急吗?

生:不着急。

师:着急的时候一般说话的速度会——(生:很快),那就请你试着着急地读读这一句吧。 生各自练读。

师:谁想读?

生1读。

师:体会到了列宁的着急了。谁还想试试?

生2投入地读。

师:你觉得她读得好吗?

生以热烈的掌声来肯定。

师:列宁是多么着急呀。还有其他句子要交流吗?

生1: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当时的天气非常冷。

师:列宁想到了当时的天气很冷,这说明了什么?

生2:很担心灰雀。你能不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列宁很担心?

生2动情地朗读。

师:行吗?(生:行)你也像她那样读读看。

生齐读句子。

师:还有小朋友找了其他有体会的句子吗?

生1(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这时候列宁已经有点伤心了。

师:噢,你读出了伤心的感觉了。谁还想读读这个句子?

生2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呀?

生2:因为本来树上有三只灰雀,在哪儿欢蹦乱跳的,现在只剩下两只了,所以列宁很难过。 师:你很难过,为灰雀感到可惜吧?这个句子周老师也很想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给我点掌声好吗?(师范读,生鼓掌)都认为周老师读得好,那你也像我一样读读吧。

生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你明白了吗?到底是什么让小男孩放了灰雀?

生:我体会到列宁很爱这三只灰雀。

师:你体会到了吗?(出示列宁说的三个句子)那你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三个句子。

师:好,小朋友都体会到了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板

书:列宁 爱)(出示去掉旁白的对话)体会得那么好,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好。同桌两人分工,一人读列宁的话,另一人读男孩的话,把句子读好。

生自由练读。

师:周老师想做列宁,请一位“小男孩”跟我配合一下,谁来?

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生鼓掌)

师:谁想像我们这样来读一读?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读列宁和男孩的话。(生鼓掌)

师:刚才还有好多小朋友想读,这样吧,你们既要读列宁的话,又要读男孩的话,周老师读提示语,看看能不能读好?(出示3—10自然段)

师生配合朗读(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着急时说话的速度比较快的,再来一次。

(生再接读)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之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列宁的爱鸟之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之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

师:小朋友,你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生:是的)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

生:果然。

师:好,周老师请大家默读11—13自然段,想想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等会

儿提出来。

生默读课文。

师:你能读懂什么,先来交流交流。

生:我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要捉灰雀。他也很喜欢灰雀,他想把灰雀占为己有。

师:我们前面读课文时就知道了他是喜欢灰雀才捉的。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为什么那位男孩去问灰雀:“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师:这个问题你明白吗?(生:不明白)你也不太明白,是吗?再读读课文,同桌两人讨论讨论。

生1:因为列宁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师:男孩是诚实的,列宁为什么就不问他了呢?我还是不太明白。

生2:因为昨天灰雀不见了,所以要问灰雀。

师:你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3: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他把灰雀放了„„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是吧?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生:爱)“爱”这个词用得真好。(补画一颗爱心图)

师: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列宁问你:你昨天把灰雀藏到哪儿去了,还向我撒谎,你太不应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难过)多媒体出示列宁和小男孩观赏三只灰雀的画面: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师:小朋友,读了课文,你想对小男孩或想对列宁说句什么话吗?

生1:我想对男孩说:“你以后不要捉灰雀了。”

生2:我想对男孩说:“你捉了灰雀,后来又放了它,你还是诚实的。”

„„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了不少名人故事,每个故事总会给人许多知识,许多启发,让我们课外再读读有关列宁或者名人的故事,为语文园地二中的展示台作好准备。

《灰雀》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课前谈话

师:昨天我跟英语老师学了一个单词,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周老师学了哪个单词?(生:想)(师板书“love”并范读)你知道“love”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吗?猜猜看。

生:列宁。

生:灰雀。

师:小朋友马上跟昨天学的课文联系起来了,这很好,但没有猜对。我提示一下,是人的一种情感。

生:喜爱。

师:已经很接近了,但只需要一个字。

生:爱。

师:猜对了,真不错。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你能用“爱”说一句话吗?

生1: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生2:我爱我家的小狗。

生3:我家我的家乡。

„„

师:好的。小朋友能用“爱”说好多句子,那谁能跟课文联系起来,用“爱”说一句话? 生1:我爱灰雀。

生2:列宁爱灰雀。

师:小朋友,关于爱的句子还有好多好多,把你想到的句子跟同学说说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多媒体演示,师述)听,灰雀的叫声多么动听!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什么?灰雀到底哪儿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好吗?

生:好。

二、学习第3-10自然段

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3—10自然段),请小朋友读读这段话,读完以后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生自由读。

师:读完以后你想说什么,先跟同桌交流一下吧。(同桌交流)

生1:我发现了红色的字是列宁说的,黑色的字是男孩说的。

师:噢,你是在字面上有了这个发现。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生2;我发现列宁很爱灰雀。

师:是呀,你们发现了吗?

生3:列宁很担心灰雀。

师:你读得也非常仔细。这灰雀哪儿去了你知道吗?

生:我想一定是被小男孩捉去了。

(一)灰雀哪儿去了

师: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生

齐答:没有)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可以在有关句子前面打上钩。(板书:灰雀 小男孩)

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找完了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补充。(生交流)谁想说了?

生1:我找到了: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你找到了三句,能不能挑一句说说理由?

生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因为这里“没”的后面加了省略号,一般说谎的人说的话中会有省略号的。

师:你的意思是男孩说的话中有省略号证明他说谎了是吗?说谎时说的话会怎样? 生:吞吞吐吐。

生2:我觉得这个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他本来想说出来的,可是他又不敢说。 师:他有顾虑是吗?小朋友都看出这个小男孩说谎了(出示:男孩( )地说:“没„„我没看见。”)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填完整吗?(生自由读)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谁想读?

生1读: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看见。”(速度较快)

师:我觉得还不够吞吞吐吐。

生2读。(“没„„我没看见”中间停顿了一会儿)

师:嗯,有点说谎的味道了。

生3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读的时候声音轻起来了。说谎时除了说话吞吞吐吐、声音比较轻以外,还有不同读法吗?

生4:男孩(结结巴巴)地说:“没„„没,我没看见。”

师: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不过中间多加了一个“没”。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吧。

生自由读。

师:好,我们继续来交流找到的句子。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说明了灰雀有可能是男孩捉去的,所以他不敢讲。

师:体会得真好。是呀,这一句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是吗?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生:“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我从这儿知道男孩捉了灰雀,他还想放了灰雀呢。 师:你不仅体会到了灰雀是小男孩捉的,还知道小男孩准备放灰雀,你的本领真大。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生: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我从这儿看到了如果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死了没有。

师:是呀,他知道灰雀没有死,说明灰雀一定和他有关系。好,那刚才两位小朋友找的句子中都有“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读起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自己试着读读看。(生自读体会)

师:谁想读?

生读: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你觉得她刚才读这两句的语气有变化吗?

生齐答:没有。

师:谁认为有变化,读给大家听听?(学生可能没有体会出来,无人敢试)那老师来读,你听听看,有没有变化?(师范读)

生:老师把这个“一定”和“肯定”读得很响亮。

师:你是说我读下一句时突出了“一定”和“肯定”,是吗?突出了这两个词,语气变得怎样了?

生:更坚强了。

师:应该是更——生齐说:坚定。那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把这种坚定的语气读出来。 生自读。

师:“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了灰雀就是小男孩捉去的。好,小朋友,现在你们就是一个个小男孩了,周老师是列宁,我来问你,你一定要如实地回答我,好吗?

师:(来到一个“小男孩”面前)会飞回来?

生1:一定会飞回来。

师:(来到第二个“小男孩”面前)会飞回来?

生2:一定会飞回来。

师:小男孩,你为什么那么肯定?

生2:因为我捉走了灰雀。

师:噢,灰雀是你捉去的。(来到第三个“小男孩”面前)小男孩,你现在在想什么呀? 生3:我现在在想列宁那么爱灰雀,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把灰雀放回来。

师:小朋友,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小朋友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

生: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

师:你们觉得是这样吗?(生:是)那周老师又想不通了,既然小男孩喜欢灰雀,而课文中也没有人叫他放灰雀。他为什么能下这样大的决心呢?

生1:可能是男孩怕灰雀会冻死。

师:你是这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因为男孩对列宁说了:“一定会飞回来的。”

(二)、列宁爱灰雀

师:你的意思是男孩答应了列宁才这么做的对吗?看来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好好研究研究列宁的话。(出示3—10自然段)请你再读读这部分内容,把列宁的话划出来,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生1: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②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你找到了两句,谁有补充?

生2: “会飞回来?”列宁问。

③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出示①②③句句子)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三句话。请小朋友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反复地朗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

师:读后完后同桌交流交流。(生交流)谁想跟大家交流?

生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我从这一句中看出列宁很关心灰雀。

师:那你能不能把列宁对灰雀的关心读出来?

生1再次朗读这一句。

师:我觉得比这一次前一次的关心多了一些。谁觉得我能读得更好?

生2读。

师:读了她的朗读,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3:我感觉到列宁很着急。

师:那你能着急地读读这句吗?

生3朗读。

师:你觉得他着急吗?

生:不着急。

师:着急的时候一般说话的速度会——(生:很快),那就请你试着着急地读读这一句吧。 生各自练读。

师:谁想读?

生1读。

师:体会到了列宁的着急了。谁还想试试?

生2投入地读。

师:你觉得她读得好吗?

生以热烈的掌声来肯定。

师:列宁是多么着急呀。还有其他句子要交流吗?

生1: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当时的天气非常冷。

师:列宁想到了当时的天气很冷,这说明了什么?

生2:很担心灰雀。你能不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列宁很担心?

生2动情地朗读。

师:行吗?(生:行)你也像她那样读读看。

生齐读句子。

师:还有小朋友找了其他有体会的句子吗?

生1(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这时候列宁已经有点伤心了。

师:噢,你读出了伤心的感觉了。谁还想读读这个句子?

生2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呀?

生2:因为本来树上有三只灰雀,在哪儿欢蹦乱跳的,现在只剩下两只了,所以列宁很难过。 师:你很难过,为灰雀感到可惜吧?这个句子周老师也很想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给我点掌声好吗?(师范读,生鼓掌)都认为周老师读得好,那你也像我一样读读吧。

生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你明白了吗?到底是什么让小男孩放了灰雀?

生:我体会到列宁很爱这三只灰雀。

师:你体会到了吗?(出示列宁说的三个句子)那你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三个句子。

师:好,小朋友都体会到了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板

书:列宁 爱)(出示去掉旁白的对话)体会得那么好,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好。同桌两人分工,一人读列宁的话,另一人读男孩的话,把句子读好。

生自由练读。

师:周老师想做列宁,请一位“小男孩”跟我配合一下,谁来?

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生鼓掌)

师:谁想像我们这样来读一读?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读列宁和男孩的话。(生鼓掌)

师:刚才还有好多小朋友想读,这样吧,你们既要读列宁的话,又要读男孩的话,周老师读提示语,看看能不能读好?(出示3—10自然段)

师生配合朗读(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着急时说话的速度比较快的,再来一次。

(生再接读)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之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列宁的爱鸟之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之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

师:小朋友,你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生:是的)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

生:果然。

师:好,周老师请大家默读11—13自然段,想想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等会

儿提出来。

生默读课文。

师:你能读懂什么,先来交流交流。

生:我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要捉灰雀。他也很喜欢灰雀,他想把灰雀占为己有。

师:我们前面读课文时就知道了他是喜欢灰雀才捉的。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为什么那位男孩去问灰雀:“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师:这个问题你明白吗?(生:不明白)你也不太明白,是吗?再读读课文,同桌两人讨论讨论。

生1:因为列宁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师:男孩是诚实的,列宁为什么就不问他了呢?我还是不太明白。

生2:因为昨天灰雀不见了,所以要问灰雀。

师:你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3: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他把灰雀放了„„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是吧?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生:爱)“爱”这个词用得真好。(补画一颗爱心图)

师: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列宁问你:你昨天把灰雀藏到哪儿去了,还向我撒谎,你太不应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难过)多媒体出示列宁和小男孩观赏三只灰雀的画面: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师:小朋友,读了课文,你想对小男孩或想对列宁说句什么话吗?

生1:我想对男孩说:“你以后不要捉灰雀了。”

生2:我想对男孩说:“你捉了灰雀,后来又放了它,你还是诚实的。”

„„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了不少名人故事,每个故事总会给人许多知识,许多启发,让我们课外再读读有关列宁或者名人的故事,为语文园地二中的展示台作好准备。


相关文章

  •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灰雀5
  •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查看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导学案
  • 5.<灰雀>导学案 第一课时 温馨寄语:我自信 我努力 我快乐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及他们所组成的词语.(重) 2. ...查看


  • 三年级上册长说课稿
  • 安排两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 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1. <我们的民族小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下面我将 ...查看


  • 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 有的教师注重课堂的花样,每个教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徐飞妹 学环节匆匆而过,就像走马观花,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有的教师重视让学生谈感悟,但注重的是对课文内容上的体会:有的教师重视朗读,但对读出感情上的引导,却找不 一些教师引到有效的 ...查看


  • 优秀教学案例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设计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灰雀> 三年级语文<灰雀> 一.教案背景 √小学 1,面向学生: □中 ...查看


  • 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案例分析
  • 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案例分析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 任丽君 一.授课时间:2011年8月12日下午2:30-5:30 . 二.授课地点:武汉理工大学学生接待服务中心四楼报告厅. 三.授课对象:来自湖南省农村地区的80位小学语文骨干 ...查看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练笔习作训练点(1)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练笔习作训练点 下载此文本文档 第1页/共2页 下一页> 预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练笔习作训练点 第一单元: 1. 我想写写下课了,同学们一起做游戏的情景. 2. 回家学习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把过程写下 ...查看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写字课教学实录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写字课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一去二三里>这首谜语诗,谁能把它背下来? (指名背诵) 师这位同学背的很流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背一背.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还认识了很多的 ...查看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猫]课堂教学实录
  • <猫>课堂教学实录 (注解:<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和<白公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