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江浦校区材料、城建、土木学科楼方案设计
- 1 -
考察背景:
本次毕设选题为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材料学院、城建学院、土木学院山地教学楼方案设计。基于江浦校区自身特点:依山傍水,树木葱郁,校园道路欺起伏较大,多为山地,地形复杂等特点,同时又基于交叉学科如何共同发展这一当下热论的话题,带着这些思考,我们选择了广州深圳并以大学城为主的实习调研路线。
D1
广州白云机场:
我们乘坐东航MU2807航班,于2013-4-18日达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由钢结构、网架结构、索膜结构等多种结构组合设计形成。
- 2 -
陈家祠: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九堂六院,有前、后、东、西院,布局对称严谨,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琉璃陶塑和铁铸工艺等建筑装饰绚丽多姿,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并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艺术建筑群。特别是琉璃瓦脊的塑造上,广罗古典故事题材,博采地方风物,琳琅满目。陈家祠具有极强的岭南建筑特色。
图为部分陶塑和灰塑
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灰塑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称这“草尾”。在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庙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围则随建筑的规格而扩大,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
- 3 -
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如将山川水涧景物随形就势穿透墙体,或将动物、花卉等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至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图为部分砖雕和铁铸
砖雕也是陈家祠的特色。东檐墙上正中一幅是取材历史故事“刘庆伏狼驹”,全图雕有40多个人物,刻划出北宋时刘庆降伏西夏送来一匹名叫“狼驹”的烈马的生动场面,人物形象生动,神态各异。左右两幅为“百鸟图”、“五伦全图”。五伦即五常,后来人们以凤凰、仙鹤、鸳鸯、鹁鸽和黄莺五种禽鸟代表五伦。每幅画两旁还雕有不同书体的的诗文。有明代广东新会学者陈献章(白沙)的七言绝句诗两首:“植竹为垣土作台,野桥分路到溪回。江门若比瞿塘水,何处游人肯上来。”“青山依旧锁溪台,前度游人去不回。赖是山人无诉,有人真本买山来”。还有唐代诗人杜牧和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的七言绝句诗。
铁铸主要用在庭院连廊的廊柱及镶嵌在月台石雕栏杆上。栏杆上的通花铁铸栏板共有四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对称的装饰手法。这些铁铸栏板,色调凝重,构图精美,嵌在石雕栏杆上别具独特的装饰效果,在广东古代建筑中极为少见。陈氏书院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年年有余等。这些铁铸由佛山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构图精美。
此外陈氏书院内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美术形式——壁画和楹联。书院东西厢房绘有多幅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滕王阁图、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书院的楹联主要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楹联多为楷书,自成一格。陈氏书院大门上彩绘高达4米的巨幅门神,是运用勾线重彩技法描绘,突出守门将军威武镇邪的神采。门上还装饰一对直径
- 4 -
60厘米,每只重60
公斤,莲瓣边饰,缠枝牡丹纹样的铜铺首,更增添了门神的庄严肃穆。这样巨大而精细的铺首,在广东的民间建筑中实为仅有。
陈家祠全景图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
参观完陈家祠,对岭南建筑具有一定了解。由于岭南地区气候湿热,考虑到耐腐蚀耐湿气耐虫蛀,故在古建中除了用我国传统建筑木材料,在门框门脚和略高于地面的地方多用石材。
D2
广州市图书馆新馆
广州图书馆新馆位于珠江新城,北面是超高双子塔,西侧是第二少年宫,南面是省博物馆新馆,西南侧是广州歌剧院,其总用地范围为210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5000平方米,是位于中山四路的老图书馆的6倍。工程投资约9.24亿元(不含征地费用) ,设计藏书量约400万册,暂时开放130万册。座位6110个,阅览座位共有1100个,座位之间还备有电源插座。设有视障人士服务区以及少儿阅读区。
广州图书馆新馆建筑构思以“美丽书籍”为概念,并以此组织空间形体。建成后的新馆建筑平面和立面相互以汉字“之”形契合,市民在馆外无论从哪个角
- 5 -
度看,都会产生一种“书本堆砌起来”的感觉,其屋顶还被开发利用为观景平台,
可供散步嬉戏。
入口空间:玻璃盒内嵌的入口空间,让人们对其内部可观可干,同时与其两边的较为厚重的实体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入口的地位,
对人流也具有引导作用。
内部空间:从外进入图书馆,豁然开朗,阅读室于四周,中间用交通连廊和竖向交通连接, 顶部空间:公共空间顶部为玻璃钢构,一般情况可达到自然采光,起到绿色节能环保的作用的同时也不会导致有压抑感。 广州博物馆新馆
以广东历史民俗、艺术、自然为三大主要陈列方向,其中包括历史馆、自然馆、艺术馆三大部分,另外配置有陈列展览系统、藏品管理系统、教育和综合服务系统、业务科研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等。这些基础设施和先进的管理系统将使省博物馆新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作为广东省三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对于增添广州市的文化色彩和氛围、体现广州华南文化中心地位、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把广
- 6 -
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外立面:博物馆新址位于天河区珠江东路 设计新颖 风格独特 像一个“盛满珍宝的容器” 建筑外轮廓则采用凹凸不平的立面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展馆:设有艺术、历史、自然展馆。 入口空间:长长的步道,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游览者思考。虚实空间强烈对比。坡道设计融入其中。
- 7 -
内部空间:廊道的穿插,大空间与小空间的结合,光线明暗的交替。走道多采用自然采光以节能环保。廊道中有可供参观者休憩的艺术木凳,可作为艺术品欣赏,也可作为其实际价值使用。
广州歌剧院——冷峻双砾凸显后现代风格
广州市歌剧院由世界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主持设计,位于珠江新城
J4地块。其外形如“圆润双砾”,就像置于平缓山丘上的两块砾石,在珠江边显得十分特别。由于采用钢-钢砼混合结构,预计用钢量将超过12000吨(未考虑深化设计时增加的各类节点板、支座板及辅助构件),相当于中国国家大剧院穹顶用钢量6750吨的两倍。
人视图:异形空间的设计 地下停车入口之一
- 8 -
次入口以及体块咬合形成的趣味空间,同时也承接疏散流线之一
建筑特点
在规划设计中,广州歌剧院、博物馆分别位于新城轴线起点的两侧,与中央广场、滨江绿带共同形成文化艺术广场,成为一个开放、自信的国际都市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艺术广场的设计秉承了广州珠江新城城市设计的精神与理念,在三个方面丰富并深化了城市设计的成果。
1 整合都市界面
位于纵轴线两侧的新城建筑群,以强烈的几何秩序、人工形态突出纵轴垂直向度的起伏与纵深感。在纵轴与横轴的交汇处,歌剧院与博物馆通过一片水平舒展的体量,形成都市界面戏剧性的收放。
建筑及其广场由外缘向中心下倾的连续变化,加之地面微妙的起伏,柔化了都市界面,实现了与自然界面轻柔的接触。
通过完整连续的体量与立面肌理处理,整个艺术广场清晰地表达出个体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内在逻辑,城市整体空间得以完成,建筑设计融会于都市设计。
2 丰富都市景观
广场设计中,通过自然形态与人工几何形态的交叠,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的渗透,强调了壮观的自然尺度(珠江)与亲切的人文尺度(广场)的对话。
在时间上,博物馆是日间的艺术容器,歌剧院是夜色的舞台,中心的文化艺术广场则成为公共生活的“均衡器”,持续地充满着活力。它们在时间演进上共同构成动态平衡的都市景观,提供公众艺术活动以变幻的场景。
3 引入公共活动文化艺术广场是市民公共活动的载体。广州是有着浓厚市民传统的都市,在大规模、大尺度的新城建设中,如何延续传统并将市民生活与高雅艺术相结合为新城带来活力,是设计中所关注的。
- 9 -
本案在整体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尺度,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以及人的可达性。同时,围绕公共艺术这一都市话题,提供的不是一般观赏性休闲绿地,而是一个生动的城市生活舞台,一个公众触摸艺术的界面。艺术广场设计力图延伸、叠合传统的建筑、广场、园林概念,使建筑不再是用来界定广场的边界,而成为广场及园景的延伸。
与周边的关系:建筑通过清晰完整的形体,连续匀质的界面(屋顶、外墙),没有时间尺度的材料(玻璃、抛光的金属)暗示了歌剧院与新城的密切联系。这里,建筑成为城市的艺术品,也强调了其公共性。
建筑临基地北面与西面,通过连续的曲面外墙强调与城市界面的衔接,将城市的躁动和喧嚣阻隔于观演区和公共艺术广场之外。设计中力图实现建筑的城市尺度与广场的人文尺度并置,并重新定位二者的关系,实现良好的城市形态。这里,建筑不再是广场的主宰,而成为广场所代表的公共生活的城市背景,广场真正成为城市的“客厅”。
建筑与广场强调公众活动的连续性,实现“场景的漫游”。两者通过歌剧院东南边的大片透明弧墙实现视觉渗透,地表通过微妙的起伏而水平地内外贯通。夜晚,大厅的灯光将彻底消除内外的界限,城市活动与休息厅中天桥、扶梯、廊道上人的活动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新城的夜生活场景。
主入口空间:长流线易于人流的疏散
入口水空间:利于过滤城市喧嚣,带领人们提前感知踏入艺术的殿堂
中山大学研究生校区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的,原名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 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大学。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目前,中山大学四个校区分别坐落在珠江之畔、
- 10 -
某大学江浦校区材料、城建、土木学科楼方案设计
- 1 -
考察背景:
本次毕设选题为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材料学院、城建学院、土木学院山地教学楼方案设计。基于江浦校区自身特点:依山傍水,树木葱郁,校园道路欺起伏较大,多为山地,地形复杂等特点,同时又基于交叉学科如何共同发展这一当下热论的话题,带着这些思考,我们选择了广州深圳并以大学城为主的实习调研路线。
D1
广州白云机场:
我们乘坐东航MU2807航班,于2013-4-18日达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由钢结构、网架结构、索膜结构等多种结构组合设计形成。
- 2 -
陈家祠: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九堂六院,有前、后、东、西院,布局对称严谨,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琉璃陶塑和铁铸工艺等建筑装饰绚丽多姿,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并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艺术建筑群。特别是琉璃瓦脊的塑造上,广罗古典故事题材,博采地方风物,琳琅满目。陈家祠具有极强的岭南建筑特色。
图为部分陶塑和灰塑
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灰塑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称这“草尾”。在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庙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围则随建筑的规格而扩大,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
- 3 -
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如将山川水涧景物随形就势穿透墙体,或将动物、花卉等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至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图为部分砖雕和铁铸
砖雕也是陈家祠的特色。东檐墙上正中一幅是取材历史故事“刘庆伏狼驹”,全图雕有40多个人物,刻划出北宋时刘庆降伏西夏送来一匹名叫“狼驹”的烈马的生动场面,人物形象生动,神态各异。左右两幅为“百鸟图”、“五伦全图”。五伦即五常,后来人们以凤凰、仙鹤、鸳鸯、鹁鸽和黄莺五种禽鸟代表五伦。每幅画两旁还雕有不同书体的的诗文。有明代广东新会学者陈献章(白沙)的七言绝句诗两首:“植竹为垣土作台,野桥分路到溪回。江门若比瞿塘水,何处游人肯上来。”“青山依旧锁溪台,前度游人去不回。赖是山人无诉,有人真本买山来”。还有唐代诗人杜牧和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的七言绝句诗。
铁铸主要用在庭院连廊的廊柱及镶嵌在月台石雕栏杆上。栏杆上的通花铁铸栏板共有四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对称的装饰手法。这些铁铸栏板,色调凝重,构图精美,嵌在石雕栏杆上别具独特的装饰效果,在广东古代建筑中极为少见。陈氏书院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年年有余等。这些铁铸由佛山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构图精美。
此外陈氏书院内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美术形式——壁画和楹联。书院东西厢房绘有多幅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滕王阁图、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书院的楹联主要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楹联多为楷书,自成一格。陈氏书院大门上彩绘高达4米的巨幅门神,是运用勾线重彩技法描绘,突出守门将军威武镇邪的神采。门上还装饰一对直径
- 4 -
60厘米,每只重60
公斤,莲瓣边饰,缠枝牡丹纹样的铜铺首,更增添了门神的庄严肃穆。这样巨大而精细的铺首,在广东的民间建筑中实为仅有。
陈家祠全景图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
参观完陈家祠,对岭南建筑具有一定了解。由于岭南地区气候湿热,考虑到耐腐蚀耐湿气耐虫蛀,故在古建中除了用我国传统建筑木材料,在门框门脚和略高于地面的地方多用石材。
D2
广州市图书馆新馆
广州图书馆新馆位于珠江新城,北面是超高双子塔,西侧是第二少年宫,南面是省博物馆新馆,西南侧是广州歌剧院,其总用地范围为210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5000平方米,是位于中山四路的老图书馆的6倍。工程投资约9.24亿元(不含征地费用) ,设计藏书量约400万册,暂时开放130万册。座位6110个,阅览座位共有1100个,座位之间还备有电源插座。设有视障人士服务区以及少儿阅读区。
广州图书馆新馆建筑构思以“美丽书籍”为概念,并以此组织空间形体。建成后的新馆建筑平面和立面相互以汉字“之”形契合,市民在馆外无论从哪个角
- 5 -
度看,都会产生一种“书本堆砌起来”的感觉,其屋顶还被开发利用为观景平台,
可供散步嬉戏。
入口空间:玻璃盒内嵌的入口空间,让人们对其内部可观可干,同时与其两边的较为厚重的实体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入口的地位,
对人流也具有引导作用。
内部空间:从外进入图书馆,豁然开朗,阅读室于四周,中间用交通连廊和竖向交通连接, 顶部空间:公共空间顶部为玻璃钢构,一般情况可达到自然采光,起到绿色节能环保的作用的同时也不会导致有压抑感。 广州博物馆新馆
以广东历史民俗、艺术、自然为三大主要陈列方向,其中包括历史馆、自然馆、艺术馆三大部分,另外配置有陈列展览系统、藏品管理系统、教育和综合服务系统、业务科研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等。这些基础设施和先进的管理系统将使省博物馆新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作为广东省三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对于增添广州市的文化色彩和氛围、体现广州华南文化中心地位、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把广
- 6 -
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外立面:博物馆新址位于天河区珠江东路 设计新颖 风格独特 像一个“盛满珍宝的容器” 建筑外轮廓则采用凹凸不平的立面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展馆:设有艺术、历史、自然展馆。 入口空间:长长的步道,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游览者思考。虚实空间强烈对比。坡道设计融入其中。
- 7 -
内部空间:廊道的穿插,大空间与小空间的结合,光线明暗的交替。走道多采用自然采光以节能环保。廊道中有可供参观者休憩的艺术木凳,可作为艺术品欣赏,也可作为其实际价值使用。
广州歌剧院——冷峻双砾凸显后现代风格
广州市歌剧院由世界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主持设计,位于珠江新城
J4地块。其外形如“圆润双砾”,就像置于平缓山丘上的两块砾石,在珠江边显得十分特别。由于采用钢-钢砼混合结构,预计用钢量将超过12000吨(未考虑深化设计时增加的各类节点板、支座板及辅助构件),相当于中国国家大剧院穹顶用钢量6750吨的两倍。
人视图:异形空间的设计 地下停车入口之一
- 8 -
次入口以及体块咬合形成的趣味空间,同时也承接疏散流线之一
建筑特点
在规划设计中,广州歌剧院、博物馆分别位于新城轴线起点的两侧,与中央广场、滨江绿带共同形成文化艺术广场,成为一个开放、自信的国际都市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艺术广场的设计秉承了广州珠江新城城市设计的精神与理念,在三个方面丰富并深化了城市设计的成果。
1 整合都市界面
位于纵轴线两侧的新城建筑群,以强烈的几何秩序、人工形态突出纵轴垂直向度的起伏与纵深感。在纵轴与横轴的交汇处,歌剧院与博物馆通过一片水平舒展的体量,形成都市界面戏剧性的收放。
建筑及其广场由外缘向中心下倾的连续变化,加之地面微妙的起伏,柔化了都市界面,实现了与自然界面轻柔的接触。
通过完整连续的体量与立面肌理处理,整个艺术广场清晰地表达出个体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内在逻辑,城市整体空间得以完成,建筑设计融会于都市设计。
2 丰富都市景观
广场设计中,通过自然形态与人工几何形态的交叠,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的渗透,强调了壮观的自然尺度(珠江)与亲切的人文尺度(广场)的对话。
在时间上,博物馆是日间的艺术容器,歌剧院是夜色的舞台,中心的文化艺术广场则成为公共生活的“均衡器”,持续地充满着活力。它们在时间演进上共同构成动态平衡的都市景观,提供公众艺术活动以变幻的场景。
3 引入公共活动文化艺术广场是市民公共活动的载体。广州是有着浓厚市民传统的都市,在大规模、大尺度的新城建设中,如何延续传统并将市民生活与高雅艺术相结合为新城带来活力,是设计中所关注的。
- 9 -
本案在整体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尺度,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以及人的可达性。同时,围绕公共艺术这一都市话题,提供的不是一般观赏性休闲绿地,而是一个生动的城市生活舞台,一个公众触摸艺术的界面。艺术广场设计力图延伸、叠合传统的建筑、广场、园林概念,使建筑不再是用来界定广场的边界,而成为广场及园景的延伸。
与周边的关系:建筑通过清晰完整的形体,连续匀质的界面(屋顶、外墙),没有时间尺度的材料(玻璃、抛光的金属)暗示了歌剧院与新城的密切联系。这里,建筑成为城市的艺术品,也强调了其公共性。
建筑临基地北面与西面,通过连续的曲面外墙强调与城市界面的衔接,将城市的躁动和喧嚣阻隔于观演区和公共艺术广场之外。设计中力图实现建筑的城市尺度与广场的人文尺度并置,并重新定位二者的关系,实现良好的城市形态。这里,建筑不再是广场的主宰,而成为广场所代表的公共生活的城市背景,广场真正成为城市的“客厅”。
建筑与广场强调公众活动的连续性,实现“场景的漫游”。两者通过歌剧院东南边的大片透明弧墙实现视觉渗透,地表通过微妙的起伏而水平地内外贯通。夜晚,大厅的灯光将彻底消除内外的界限,城市活动与休息厅中天桥、扶梯、廊道上人的活动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新城的夜生活场景。
主入口空间:长流线易于人流的疏散
入口水空间:利于过滤城市喧嚣,带领人们提前感知踏入艺术的殿堂
中山大学研究生校区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的,原名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 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大学。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目前,中山大学四个校区分别坐落在珠江之畔、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