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首楞严经 卷一

ڹજ၅ಥዏள

卷 一

ቝāೆ

白话首楞严经 卷一

〖第一、缘起分〗

以下经文,是我(阿难)亲耳听闻世尊所讲述的*1。

有一回,佛陀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2,居住在舍卫城*3之祗园精舍*4。这些大比丘,都是已证无漏*5(了断生死烦恼)的阿罗汉*6。

这些佛弟子,都是能住持于三昧*7,善能超越三界*8二十五有*9。他们皆能于国土中,成就无上威仪*10。依佛之轨辙,转动法轮*11;依佛微妙殊胜之嘱咐,严持净戒*12(毗尼)。于三界弘扬佛法,并以自身作为典范。他们随顺众生之机缘,示现无量的应化之身*13,度脱一切众生于苦海,拔济于未来,令众生得度,能超越尘世之累。他们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14,神通第一的摩诃目犍连*15,辩才第一的摩诃拘絺罗*16,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弥多罗尼子*17,解空第一的须菩提*18,还有优波尼沙陀*19等人。这些大弟子,都是会中的上首。

此外,还有不可计量的辟支佛*20、无学*21阿罗汉以及初发心的信众,也一同来到佛陀的处所。这一天,正好是比丘们结束夏安居*22,相互自恣*23(忏悔罪业)的日子。从十方前来的菩萨*24们,都是为了解除心中的疑虑及问题,恭敬的侍奉此慈悲威严的世尊,欲求世尊开示无上秘密之义。

这时候,如来*25就座于事先为他敷设好的座位上,为与会

的弟子及信众,宣示深奥的义理。此法筵的清净信众,度获得前所未有的资粮。佛陀的法音,有如迦凌迦鸟的仙音*26,遍满十方世界。恒河沙*27数的菩萨,齐聚于此道场,此道场以文殊师利菩萨*28为上首*29。

【阿难蒙难】

这一天,也正好是波斯匿王*30父亲的忌日,波斯匿王为了纪念父亲,营斋供僧,准备了许多无上妙味的珍馐美膳,亲自恭迎如来世尊及诸大菩萨至其宫殿,受其供养。

城中许多长者、居士,同时设饭供僧,等候佛陀及诸大菩萨前去受供。

佛陀吩咐文殊师利菩萨,分别带领诸菩萨及阿罗汉,前去诸斋主处受供。

唯有阿难*31尊者,日前别受他请,远游未还,赶不上应供的行列。独自一人回到精舍,精舍内没有上座比丘,也没有阿奢黎*32,因此没有人前来供养饭食。

这时候,阿难尊者披衣托钵,独自一人往城中前去,准备挨家挨户次第乞食。他心中希望第一位施主*33(檀越),就是最后一位施主,能作为他的斋主;无论此斋主是净、是秽,是尊贵的刹帝利*34或下贱的旃陀罗*35(婆罗门或刹帝利妇女与奴隶偷情所生的子女);只要他们所行之慈心平等,不应该在意他们身份的贵贱。阿难尊者有意圆成一切众生的无量功德。

阿难尊者深知,世尊曾经呵责须菩提尊者(只向富贵者乞食)及大迦叶*36尊者(只向贫贱者乞食),身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阿难尊者非常钦羡及仰慕如来,这种直接了达、无有遮拦,拔除众生的疑惑,救度众生免堕诽谤之渊薮。

阿难尊者终于来到了城垣,漫步跨入城门,他整理好自己的僧服,令自己更具威仪,这是对斋法的肃穆恭敬。

阿难尊者为了乞食,经过一所娼妓之家,遭懂得幻术的摩登伽女*37(贱民旃陀罗的子女),以黄发外道娑毗迦罗*38的先梵天咒所迷惑,被摩登伽女弄上床,亲昵的爱抚,正准备摧毁他的戒体。

如来得知阿难尊者为邪恶淫乱的咒术所累,于斋毕后,马上回归精舍。

国王及大臣以及长老及居士门,都尾随佛陀一同前往精舍,希望能够聆听佛陀开示法要。

【佛敕文殊营救阿难】

这时,世尊于其头顶上,放出一道百宝无畏*39光明,于此光明中生出一朵千叶宝莲,于莲花上,有一尊佛的化身,正在结跏趺坐*40,宣说神咒*41。

世尊吩咐文殊师利菩萨,持此神咒,前往摩登伽女的住所,消灭恶毒的邪咒,救护阿难尊者,同时把摩登伽女及阿难带回来。

【阿难忏悔】

阿难见到佛陀,悲从中来,于哭泣中向佛顶礼。他悔恨自己一向来只追求学问上的多闻,完全忽略了于道上的修行,以致道力全无,轻易的就受到迷惑。他殷切的恳请世尊为他开示,什么是十方如来得成无上菩提*42(智慧),微妙殊胜的奢摩他*43(止)、三摩地*44(等持)、禅那*45(静虑)的最初方便法门。

这时,会上有恒河沙数的菩萨,及来自十方的大阿罗汉、辟支佛等,都乐于听闻佛陀的解说,于是都静静的坐在一旁,等候佛陀的开示。

【阿难自述出家因缘】

佛陀说:“阿难!你我原本是同宗,情如同胞兄弟;我现在问你,当初你是怎么发心,或见到什么殊胜之相,顿然舍离世间深重的恩爱、情欲,随我出家呢?”

阿难回答:“世尊!我是因为见到如来的三十二相(参见附录);这三十二相,殊胜、微妙、特殊、绝无仅有,反映于形体上,有如琉璃*46般的清澈通透。

当时,我心里这么想:此相绝非欲爱所生;为什么呢?因为欲气粗浊,男女交媾时,脓血杂乱,其味腥臊,绝对不会生出此殊胜、净洁、微妙、明亮,有如紫金散发出的光芒聚合于一处的体相。就这样,我生起了渴望与仰慕之心;于是,我便随佛披落出家*47。”

佛陀说:“善哉!阿难!你们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之所以会生死相续,轮回不断,都是由于不能了知于体性洁净明亮之常住真心,反而以各种妄想作为自性;由于妄想并非真实,因此才会导致不断的轮回。”

“阿难!从现在开始,你们应当研发无上菩提,开发明了于自己的真性,以正直不曲的心,来酬报对我的提问。”

“阿难!十方如来,都同样以此正直不曲的心为唯一之道,出离于生死。倘若此心由始至终都是正直的,那么其中间就不会由弯曲的现象出现。”

〖第二、七处征心分〗

“阿难!我现在问你,你当时发心出家,是缘于如来之三十二相;你是以什么得见如来之三十二相?又是以什么生起对如来三十二相之爱乐呢?

阿难回答说:“世尊!是以我的眼以及心。我以眼得见如

来三十二殊胜之相,因此心生爱乐。于是,我便发心,愿舍生死,随佛出家。

佛陀说:“阿难!如你所说,真正的爱乐,是因为心与眼的识知;若不识知,纵使有心与眼的存在,也不能获得爱乐,降服尘劳*48。譬如国土为敌军侵略时,国王发兵讨伐,必须先要知道敌军的所在。”

“阿难!令你流转于生死的,实际上要归咎于此心与眼。”

【一、心在身内】

“阿难!我问你,你的心与眼,现今在什么地方?”

阿难回答:“世尊!一切世间的十法界异类众生*49,同样是将能识知的心,长于身体之内,即使是世尊您,您的青莲花眼*50,同样长于您的脸上。我见到我的浮根*51四尘(眼、耳、鼻、舌),就生长在我的脸上;我所能识知的心,就生长在我体内。”

佛陀说:“阿难!你现在就坐在如来的讲堂里,你观看祗夜林,现在在什么地方?”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52,就在给孤独园里,祗夜林*53在讲堂之外。”

“阿难!你在讲堂中,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世尊!我在讲堂中,最先看到的是如来您,然后是与会大众;如果向外观望,方能看见园林。”

“阿难!是什么原因,令你能看见讲堂外的园林?”

“世尊!此大讲堂之门户窗牖洞开,因此我能看见讲堂外的园林。”

这时,世尊于大众中,舒展金色的手臂,抚摩阿难的头顶,显示无限的关怀。接着对阿难尊者及大众开示说:“有一种三摩提(等持),称为‘大佛顶*54首楞严王三摩提*55’;此一三

摩提,具足万行,十方如来,都由此一门超越、脱出,迈向微妙庄严之道。”

“阿难!你要仔细的听我讲述。”

阿难顶礼世尊,拜伏于地,等待接受世尊慈悲的开示。佛陀说:“阿难!诚如你所说,身在讲堂中,讲堂之门户窗牖洞开,因此你能看见讲堂外的园林。”

“阿难!有些众生,虽然身在讲堂中,看不见如来,却能看见讲堂外的园林。”

阿难回答:“世尊!身在讲堂中,看不见如来,却能看见讲堂外的园林,这是错误的。”

“阿难!你也一样。你的心灵,对一切事物全然明了;如果说,现在你这颗能明了的心,就在你身体之内;这时候,你应当先了知你自己的内身。会有众生,先看见自己身内,然后再观看身外诸物吗?

纵然不能看见自己身内的心、肝、脾、胃,但是指甲、毛发的生长,筋脉血液的流转动摇,总应该明了吧;为什么会全然不知呢?

既然于身内尚不能自知,又如何了知身外呢?”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了能知的心,居于体内’这是错误的。”

【二、心在身外】

阿难尊者向佛陀稽首顶礼后说道:“我听闻如来您这段法音开示后,已了悟觉知我的心,实际上是安住于身外。怎么说呢?譬如灯盏于室内点燃,灯光必定先照亮室内,然后透过门窗,照及庭院。一切众生,不能观见自己身内,而能见于身外,

也和灯盏一样,灯盏在室外点燃,灯光不能照耀室内。这道理浅显明了,无所疑惑,等同佛陀之究竟义理,绝非虚妄。”

佛陀说:“阿难!在座的诸位比丘,刚才随我一同到舍卫城次第乞食(抟食)*56,然后回到祗夜林。”

“阿难!我已经吃饱了(宿斋)*57,你观看这些比丘,当我一人吃饱时,他们是不是同样也吃饱了呢?”

阿难回答:“不可能!怎么说呢?在座诸比丘,虽然都已证无漏的阿罗汉,但是各人的躯体与生命全然不同,一个人吃饱了,怎么能令众人也吃饱呢?”

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你那能觉了、能知见的心,如果确实在身外,身和身外的心,应该各不相干;心所能知的,身不能觉;觉只作用于身,心不能知。”

“阿难!现在我向你展示我细软的兜罗绵手*58(八十好之

一),你眼睛看见时,心里能分别吗?”

阿难回答:“世尊!确实能分别。”

佛陀说:“阿难!如果心与眼都能同时识知,那么心又怎么在外呢?”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了、能知的心,居于体外’那是错误的。”

【三、心潜伏在诸根内】

阿难回答:“世尊!诚如您的教诲,以不能见于身内,得知心不在身内;以身心相互识知,绝不分离,得知心不在身外。经过我深思熟虑后,我知道心在什么地方了。”

佛陀说:“阿难!你说说看,心到底在什么地方?”

阿难回答:“世尊!这觉了、能知的心,既然不能识知身内,而能见于身外,根据我的思虑揣测,此心就潜伏在诸根*59里面。

譬如有人将两个透明的琉璃碗,笼罩住其双眼,双眼虽然

为物所挡,但却完全不能障碍其视线;这是因为眼根随见,随即分别。

因此,我认为我那觉了、能知的心,不能得见身内,是因为此心潜伏于诸根中,观看身外,了了分明,无所障碍。”

佛陀说:“阿难!照你这么说,心就潜伏在诸根中,犹如以琉璃碗笼罩双眼时依然能见。”

“阿难!我问你,当一个人以琉璃碗笼罩双眼时,于观见山河大地的同时,能见到琉璃碗吗?”

“能!世尊!该人以琉璃碗笼罩双眼时,当然能见到琉璃碗。”

佛陀说:“阿难!如果你的心与琉璃碗相结合,在观见山河大地的同时,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双眼呢?

倘若心能见眼,心与眼就处于同一境界,那又怎么构成随见、随分别呢?

倘若心不能见眼,你又凭什么说你那觉了、能知的心,潜伏于诸根中,犹如以琉璃碗笼罩双眼时依然能见呢?”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了、能知的心,潜伏在诸根内,犹如以琉璃碗笼罩双眼时依然能见’那是错误的。”

【四、心知内暗外明】

阿难问:“世尊!我现在这么思虑的,众生的身躯,心肝脾肺肾等脏腑藏于身内,眼耳鼻舌等穴窍长于身外;身内所藏为暗不能得见,身外诸窍为明而能观见。我现在面对世尊您,开眼见明,就是外见;闭眼见暗,就是内见。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

佛陀说:“阿难!当你闭眼见暗时,这暗的境界与眼相应或不相应呢?

倘若此暗的境界与眼相应;那么,暗的境界就在眼前,又怎么成为内见呢?

如果说是内见;那么,当你处于一所没有日月灯光的暗室中,此暗室就是你的五脏六腑。

倘若此暗的境界不与眼相应,那又怎么构成见呢?

如果没有外见,唯相对于内见,合眼见暗,是身中所藏,在开眼见明时,为什么见不到自己的面貌呢?

倘若不能观见自己的面貌,则与内见不相应。

倘若能够观见自己的面貌,则此‘觉了、能知之心’与眼根,都在虚空中,又怎么构成内见呢?

倘若心与眼俱在虚空,那自然不是你的身体了。然而如来现在见到你的面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当你的眼已知时,身体绝不可能不觉;如果你坚持身与眼个别独立;那么,就有二知二觉了。也就是说,以你的一身,能觉知二如来,实际上面对你的是唯一的如来。”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闭眼见暗就是内见,开眼见明就是外见’那是错误的。”

【五、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阿难说:“世尊!我经常听闻世尊您为四众开示:‘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现在能所思惟的,是我思惟之(法)体,此(法)体实际上就是我的心性;随其所合之处,心则随之而有;因此,这个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间这三处。”

佛陀说:“阿难!你认为:‘由于法生,种种心生;随其所合之处,心则随之而有。’这个心并无实体,又怎么能随法体而合呢?

如果说没有实体的心,能随法体而合;那么,就会有第十九界随第七尘而合了;实际上绝不可能。

如果说此心为实体,你就能用你的手抚摸此心之体,这时你当然会知道,此心是从内出或从外入。

如果说此心从内出,为什么见不到身中的五脏六腑呢?如果说此心从外入,为什么见不到自己的面貌呢?”

阿难回答:“能见的是眼,能知的心并非眼,因此不俱备眼的功能。”

佛陀说:“阿难!如果说有眼就能见;譬如你的躯体就是室内、门就是眼,这门能够看见吗?

一切已死之众生,尚有眼睛存在,依你所说,他们也应该能见,不是吗?

他们如果还能见物,又怎会称之为已死呢?”

“阿难!你那觉了、能知的心,若有实体,是为一体或多体呢?

你那觉了、能知的心,在你体内,占据你全部身体或只是一部分?

倘若此心是一体,你以手捏一肢体时,四肢应该同时有感觉;如果没有感觉,则表示没有捏这个动作(法)的存在。

如果坚持有捏这个动作(法)的存在;那么,你那一体就不能成立了。

倘若此心是多体,则成为多人;那么,到底哪一个体属于你自己呢?

倘若此心占据了你全部的身体,其结果就与前面所说以手捏一肢体时一样。

倘若此心只占据你部分的身体;那么,在你同时触头及脚时,应该只是头有感觉,脚没有感觉;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随其所合之处,心则随之而有’那是错误的。”

【六、心在中间】

阿难说:“世尊!我曾经听闻世尊与文殊菩萨等诸法王子*60,交谈宇宙实相时,您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因此,我这么认为:‘于内无所见时,于外则不相知;于内无所知时,于内则不成立;身心相知时,说心于外,则不合理;如今身心相知,于内亦无所见,此心当在中间。’”

佛陀说:“阿难!你说心在中间,此中间必不迷失,肯定有它所在之处。你现在就此中间推断,此中间究竟在于何处?

此中间所在之处,应当在于身;如果说在于身,则为边缘而不是中间;因为中与内等同。

此中间所在之处,有固定的标示,或无固定的标示呢?如果说无固定的标示,那么也就没有固定的中间了。

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依固定的标示为中间时,向东看时,自己则在西;向南看时,自己则在北。如果自体的标示混乱了,心也跟着杂乱。”

阿难说:“世尊!我所说的中间,并不是指这两种。诚如世尊您所说:‘眼以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能分别,而色尘却无知;因识生于其中,则有心的存在。’”

佛陀说:“阿难!你的心如果存在于眼根、色尘之中;你的心体兼容此根与尘,或不兼容此根与尘呢?

倘若你的心兼容此根与尘,则物体杂乱,物非体能知,物与体相对立;这时中间在哪里呢?

倘若你的心不兼容此根与尘,则无所知;以无所知,则无体性;那么,中间又怎么呈现呢?”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心在中间’那是错误的。”

【七、心无执着】

阿难说:“世尊!我于往昔,见世尊您与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这四位大弟子,共转法轮时,经常说:‘觉知的分别在于心性,此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于一切处所俱无所在,亦无所执着,就称为心。’”

“世尊!若我同样于一切处无所执着,能称为心吗?”佛陀说:“阿难!你说:‘觉知的分别在于心性,此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于一切处所俱无所在,亦无所执着,就称为心。’然而此世间之虚空、水中、陆地上能飞、能行的所有物象,称为一切;你所说的无有执着到底存在或不存在于此呢?

如果确实是无有执着,那和龟长毛、兔生角有什么差别呢?”“阿难!什么是无有执着呢?

无有执着,不能称它为无;当无一切外相时,才能称之为无;非无之时,则有一切外相存在;既然有一切外相的存在,又怎么能称为无有执着呢?”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于一切处无所执着,名觉知心’那是错误的。”

〖第三、说见分〗

这时,阿难尊者从听众席中起立,偏袒右肩,来到佛陀面前,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的顶礼佛陀,然后对佛陀说:“世尊!我是您最小的弟弟,一向来承蒙您的慈爱,如今虽然出家,但是倚仗您的怜爱而娇纵,虽然称得上多闻,但是于无漏道上一无所获,连一个小小的娑毗罗咒也应付不了,受它影响,沉溺

于淫舍之中。这完全是我的无知,不知道真际所指的是什么?但愿世尊您大发慈悲,哀悯于我,为我等沉沦之人开示通往奢摩他(止住)之道,令一切断善根之阐提*61人,免堕于最下贱之弥戾车*62。”

阿难尊者讲完这番话后,五体投地拜倒于地。与会大众也都十分渴望能聆听到佛陀的开示与教诲。

【两种根本】

这时,佛陀脸上散发出种种光芒,这光芒甚至要比百千个太阳还要耀眼。一切佛世界,皆现起六种震动*63,十方世界如微尘般的国土,在同一时间内显现。佛陀的大威神力,令一切世界合为一个世界。于此世界中,所有一切大菩萨皆于其国土上合掌恭敬的等待聆听佛陀的教诲。

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种种颠倒,导致其业种子自然的与恶交叉会聚。一切修行人,不能成就无上菩提,只能个别成就声闻、缘觉乃至于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两种根本,错误的胡乱修习,这犹如在煮沙,想令沙成为美味佳肴,纵使经历如微尘般的劫数,也无法办到。”

“这两种根本是什么呢?”

[生死根本]

“阿难!第一、是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也就是现在的你及一切众生,运用攀缘心的自性。”

[清净体性]

“第二、是无始以来菩提涅槃*64的原本清净体性。”

“阿难!如今你所拥有的识精,原本是‘明’的,能生起一切诸缘,然而此一切诸缘却丢失了;这是因为一切众生遗失的这本性的‘明’。虽然他终日勤奋的修行,然而却于不知不觉中,很冤枉的堕入诸趣。”

【举拳辨见】

[能推穷寻逐的不是心]

“阿难!你现在想知道奢摩他(止住)之路,愿意出离于生死,我现在问你——这时,如来举起金色手臂(八十相好之

一),屈五轮指(八十相好之一)成光明拳(八十相好之一),继续对阿难说——你看见吗?”

“看见!世尊!”

“你看见什么?”

“我看见如来举臂屈指成光明拳,照耀我心。”

“你与谁见?”

“我及与会大众,都亲眼见到。”

佛陀继续说道:“阿难!你回答我,你说如来举臂屈指成光明拳,照耀你的心与眼。你的眼能见这能理解,为什么你的心能知道我拳头的光耀呢?”

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来现今正在教导我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这个能推穷寻逐的,就是我的心。”

佛陀说:“错了!阿难!这个能推穷寻逐的,并不是你的心。”阿难即时离开座位,起立合掌,对佛陀说:“这不是我的心,那又是什么呢?”

佛陀回答说:“阿难!这是因为你的前际尘世虚妄相之想,惑乱了你的真性。你由无始至今,认贼作父,丧失了你原本的真常本性,因此备受生死流转轮回之苦。”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是您最宠爱的弟弟,我由于

爱慕于您才会出家。我的心不单只是供养于您,即使遍历恒河沙国土之一切诸佛,我的同样承事供养。我为了获得善知识,发大勇猛心,遍行一切诸行。一切难行之法事,我都用这个心一一的加以克服。即使是毁谤佛法,永退善根,也是因为这个心。您现在宣布这个不是心,我顿时成为无心之人,犹如土木一般,远离觉知,一无所有。”

“世尊!您为什么会说这个不是心呢?我实在感到惊畏恐惧,与会之大众也无不感到困惑。”

“世尊!请您大发慈悲,为我们这群未开悟者加以开示。”[诸法唯心所现]

于是,佛陀便为阿难尊者及想要令心入于无生法忍*65之与会大众开示。

佛陀于狮子座为阿难摩顶,对他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阿难!于一切世界之一切所有,包括一草、一叶、一缕、一结在内,追究其根本,都有其体性。即使是虚空,也有其不同的名字及特征,更何况是清净心、妙净心呢?

倘若明了心性,则一切心自然无体。

倘若因为执着,不肯舍弃,所能了知的性,必然就是心。这个心,舍离一切色、香、味、触及一切尘劳事业后,才会有其完整的自性。”

“阿难!你现在正在聆听我说法,是因声音而有所分别。纵使灭绝一切见、闻、觉、知,于内心持守幽闲,这也还是能分别影事的法尘。”

“阿难!我并非要你执着于没有心的存在(非心),而是要你于心做微细的揣摩,倘若能舍离前际尘缘的有分别性,这就是你的真心。

这能分别的自性,离开了尘缘则无体性,又怎会再去分别前际尘缘的一切影事呢?

虽然尘缘并非常住,倘若真的有变灭之时,那么你的心则同龟生毛、兔长角;你的法身也会因此而同时断灭,这时谁来修证无生法忍呢?”

这时,阿难尊者及与会大众,顿时默然,若有所失。

[以妄为真]

佛陀继续说道:“阿难!于此世间,有许多修行人,虽然已成就九次第定*66,但是始终都无法证得漏尽*67之阿罗汉果,这都是由于他们执着于生死,以妄想误认为真实。就以阿难你来说,虽然多闻,但是始终不能证得圣果。”

阿难尊者听闻佛陀这番话后,悲伤落泪,五体投地,长跪于地,合掌对佛陀说:“世尊!自我追随您之后,发心出家后,我经常这么想:‘我执持于佛陀的大威神力,不须要我费心劳力的去修行,如来自然会惠赐我三昧。’殊不知个人的身心,是不能由他人取代的。我虽然出家了,但是却迷失了我的本心,因此始终不能入道;譬如穷人家的孩子,舍弃父母,自我逃逝。我到现在才知道,倘若多闻而不修行,就和不闻一样;譬如以口说食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如今,由于不知常寂心性,为二障所缠。唯愿如来哀悯我等之无知,为我等引发妙明之心,打开我等之道眼。”

[净明心、清净眼]

这时,如来胸口上的卍*68字,涌出一道道宝光,其光芒犹胜于日光,有百千颜色,于同一时间照遍了十方微尘数的普佛

世界。其光犹如涌泉,遍灌十方世界所有宝刹内之诸如来顶,然后才轮到阿难尊者及一切大众。

佛陀对阿难尊者说:“阿难!我现在为你建立大法幢,也同时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得妙微密性的净明心及清净眼。”

“阿难!你先前回答说见到我的光明拳,这拳的光明是从何而有?为什么会成为光明拳?又有谁见到这光明拳呢?”

阿难尊者回答说:“世尊!这是如来如阎浮檀金*69的躯体所散发出如七宝堆积成山的种种鲜艳色彩;这光明是由清净所生。我亲眼所见到,如来屈握五轮指,以拳示人的光明拳相。”[见性是心不是眼]

佛陀说:“阿难!如来今日以实话告诉你,一切有智之人,都是以譬喻令他人开悟。”

“阿难!譬如我的拳,如果没有我的手,则不能形成我的拳;如果没有你的眼,则不能看见我的拳。你的眼根相对于我的拳理,其义理是不是一样呢?”

“确实!世尊!如果没有我的眼,则见不到你的拳;因此,我的眼根相对于您的拳理,无论在义理、事理上都是一样的。”

“阿难!你说无论在义理、事理上都是一样,其实不然,为什么呢?要是一个人没有了手,根本上就不可能有拳头。要是一个人没有了眼,他并非什么都看不见;怎么说呢?你可以尝试于道途中问一问盲人他看见什么?盲人除了回答你‘我只看见眼前一片漆黑’,不会再有其它答案。这就是能见的义理,眼前景象自然黑暗,与见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世尊!盲人眼前只有黑暗,又怎么能成见呢?”

“阿难!盲人无眼,只能见到黑暗,这与有眼之人于暗室所见到的黑暗,这两种黑暗有差别吗?”

“世尊!盲人所见到的黑暗,与有眼之人于暗室所见到的黑暗,这两种黑暗没有不同。”

“阿难!只能见到眼前一片黑暗的盲人,突然眼疾康复了,能见到眼前种种色相,称为‘眼见’。于暗室见到眼前一片黑暗的有眼之人,突然获得灯光,能见到眼前种种色相,就应该被称为‘灯见’。倘若确实有‘灯见’,就是灯自己能见;你不是灯,灯能见或不能见又关你什么事呢?因此,你应当知道,灯只是在显现色相,能见的是眼而不是灯。倘若眼能显现色相,这就是‘见性’,这是‘心’而不是‘眼’。”

【征说客尘】

阿难及与会大众,听闻佛陀这番话后,全体默然无语,然而于心犹未开悟。于是他再度清心合掌,恳请如来慈悲为他开示。

这时,佛陀舒展了柔软如兜罗绵、网纹交错、闪闪发光的手(佛八十好之一),松开五轮指,为阿难尊者及与会大众开示、教诲。

“阿难!如来当年初成佛道时,于鹿园*70为阿若多乔陈如*71等五比丘*72及四众*73说:‘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圆成菩提及证得阿罗汉果,都是因为客尘*74(外在垢染)烦恼所误。你们当时因什么而开悟,以致如今证得圣果?’

当时,乔陈如起立对如来说:‘世尊!我如今身为长老,于大众中获得善解(阿若多)的美称,都是因为我觉悟于客尘二字的成果。’

‘世尊!我们的人生,就譬如远行的旅客,投住于旅舍,于旅舍住宿、饮食,过后继续上路,绝不会于旅舍安住下来;倘若身为旅舍的主人,自然不会前往他处去。因此我这么想:不安住的就是客人,安住的就是主人;我宁愿做一个不安住的客人。’

‘此外,如雨后新晴,清晰明亮的太阳,升上天空;阳光从缝隙中照耀进来,影现空气中的微尘;微尘不断的动摇,然而虚空依然是一片寂静。我这么想:澄净寂静的是虚空,不断动摇的是微尘;因此,我觉悟到动摇就是客尘烦恼。’

佛陀赞叹的说:‘确实如此!’”

【垂光验见】

[见性不能平静]

接着,如来面对与会大众,握指成拳,然后又张开,张开后又握紧。

佛陀对阿难尊者说:“阿难!你现在看见什么?”

阿难尊者回答:“世尊!我看见如来的百宝轮掌,于群众前开开合合。”

世尊对阿难尊者说:“阿难!你说见到我的手掌在群众前开开合合;你认为我的手有开有合吗?还是因为你见到我的手有开有合呢?”

阿难尊者回答:“世尊!是您的宝手于群众前开开合合;是我见到如来的手掌有开有合,并非我的见性有开有合。”

佛陀继续发问:“阿难!我的手与你的见性,孰动孰静?”阿难尊者回答:“世尊!当如来的宝手不断的开合时,我的见性就不能平静,因此又怎能静止呢?”

佛陀说:“确实如此!”

[见性无所动]

如来从五轮掌中,飞出一道宝光,射向阿难尊者的右边。阿难尊者回头向右边看了一看。

如来又飞出一道宝光,射向阿难尊者的左边。阿难尊者回头向左边看了一看。

佛陀说:“阿难!为什么你的头老是左右摇动呢?”

阿难回答说:“世尊!我看见如来的五轮掌,向我左右射出宝光,我因此左顾右盼,我的头自然就摇动了。”

“阿难!你是为了顾盼于佛光,头因此左右摇动;我问你,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性在动呢?”

“世尊!很自然的,我的头在动时,我的见性尚且不得安住,又怎会动摇呢?”

佛陀说:“确实如此!”

[动者客尘]

于是,如来对大众说:“任何众生,有所动摇,就称之为‘尘’。不令安住,就称之为‘客’。”

“你们看看阿难,他的头自然的动摇,见性却无所动。再看看我的手自然开合,于见性却无所舒卷。

为什么你们现在却要以动为实身、以动为实境呢?

从始至终,念念生灭,遗失了真性,所行之事悉皆颠倒,自性与心性全然失真,错误的认为外在的物体就是自己,于轮回之中,自取流转。”

【注解】:

*001  此段原文即:“如是我闻”(梵:evaM mayA SrutaM,巴:evaM me sutaM)。为佛教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Ananda )说,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作为与外道之经典区别。

*002  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并不意味当时的僧团只有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而是为了纪念四次成功度化而有此说。佛成道之初,耶舍(yaSa )率二百五十人皈依。度化三迦叶时,优楼频螺迦叶(uruvilvA kASyapa)率五百人皈依,那提迦叶(nadI kASyapa)率三百人皈依,伽耶迦叶(gayA kASyapa )率二百人皈依。

  比丘(梵:bhikFu ,巴:bhikkhu )。意为乞士,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比丘原语由“求乞”(bhikF )一词而来,亦可解为 bhinna kleSa 破烦恼者之意。

*003  舍卫城(梵:SrAvastI ,巴:sAvatthi )。原文作室罗筏城,古代中印度五大城市之一,憍萨罗国的都城。意译为闻、闻物、闻者、无物不有、丰德、好道等。由于佛陀在此地教化四众为时甚久,因此经典中屡载其名。*004  祗园精舍(jetavana rAma),全名: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 AnAthapiCDadasyA rAma,巴:jetavana AnAthapiCDikA rAma)。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相当于今尼泊尔南境,近于拉波提河(rapti )南岸之塞赫特马赫特(sahet mahet),为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者。祇树,即祗陀太子(jeta )所有之树林(jeta vana);给孤独园,意谓给孤独长者(AnAthapiCDada )所献之僧园。

*005  无漏(anAsravaH )。“有漏”之对称。漏(Asrava ),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006  阿罗汉(梵:arhat ,巴:arahant )。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略称罗汉。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原无大、小二乘之分别,南传上座部佛教,排斥菩萨乘思想,认定在弥勒佛下生之前,修行者能证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罗汉果”。这原本与大乘佛教思想是一致的。崇尚菩萨而贬阿罗汉,或崇尚阿罗汉而贬菩萨,这种思想都是要不得的。菩萨思想在边学边教,阿罗汉思想在学成而后教,这之间原无孰胜孰劣之分,初学佛者要自己拿捏分寸。

*007  三昧(samAdhi )之音译,亦作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008  三界(梵:trayo dhAtavaH,巴:tisso dhAtuyo)。指众生所居之欲界(kAma dhAtu)、色界(rUpa dhAtu)、无色界(ArUpa dhAtu)。*009  二十五有。有(bhava ),即存在、生存之义;有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二十五有,指有情众生轮回于迷界之二十五种异熟果。1. 地狱有,

2. 畜生有,3. 饿鬼有,4. 阿修罗有。5. 弗婆提有,6. 瞿耶尼有,7. 郁单越有,

8. 阎浮提有。9. 四天处有,10. 三十三天处有,11. 炎摩天有,12. 兜率天有,

13. 化乐天有,14. 他化自在天有,15. 初禅有,16. 大梵天有,17. 二禅有,

18. 三禅有,19. 四禅有,20. 无想有,21. 净居阿那含有,22. 空处有,23. 识处有,24. 不用处有,25. 非想非非想处有。总计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破此二十五有者,有二十五三昧。

*010  威仪,指于行、住、坐、卧(四威仪)皆能作为表率。

*011  法轮(dharmacakra ),佛陀说法,如同转轮圣王治天下时转宝轮降伏众魔,能摧破众生之恶,济度一切众生,故以轮为喻称之为法轮。佛之说法因此称为转法轮。

*012  净戒(vinaya ),音译作‘毗尼’,即:戒律。

*013  应化之身(nirmACa kAya)。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相应变化而显现之身。

*014  舍利弗(梵:SAriputra ,巴:sAriputta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与目犍连并为佛陀座前二上首弟子,佛誉之智慧第一。以其母之绰号而得名,原名:优波底沙(梵:upatiFya ,巴:upatIsa ),意译大光。

*015  大目犍连(梵:mahA maudgalyAyana,巴:mahA moggallAn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原名拘律陀(kolita ),被誉为神通第一。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 )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二人同遇三迦叶,始知世间有佛,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与舍利弗归依佛陀后,共同精进修道,遂成诸弟子中之上首,辅翼佛佗之教化,目犍连曾代替佛陀为众讲经说法。

*016  摩诃俱絺罗(梵:mahA kauFThila,巴:mahA koTThit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誉之辩才第一。舍利弗母舅,未出家前为长爪梵志,因其膝骨大而得名。随佛陀出家后,得阿罗汉果,证得五蕴皆空之理,故称悟空。*017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梵:pUrCa maitrAyaCI putra,巴:puCCa mantAni putta)。简称:富楼那(梵:pUrCa ,巴:PuCCa )。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佛誉之说法第一。意译为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为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净饭王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及佛成道,于鹿野苑转法轮,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

*018  须菩提(subhUti )。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佛誉之解空第一。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原为舍卫城婆罗门之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于佛陀之说法会中,常任佛陀之当机众,屡见于般若经典中。

*019  优波尼沙陀(upaniFada )。愿意为极微细数,几近虚空。有人认为此即阿罗汉摩诃迦旃延(mahA kAtyAyana)之尊称,由于他善于分析诸色法义,如来印许,称他为优波尼沙陀;经中选此尊称是为了与外道迦旃延作区分。

*020  辟支佛(pratyeka buddha)。意译:缘觉、独觉。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021  无学(aSaikFa )。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道果中之前三道果及阿罗汉道为有学,阿罗汉果为无学。

*022  夏安居(梵:vArFika ,varFa ,巴:vassa )。意译: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又作:雨安居、坐夏、夏坐、夏休、结制等。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此段雨期,相等于中国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日。故七月十五为结夏日、自恣日、岁暮日。

*023  自恣(梵:pravAraCA ,巴:pavAraCA )。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佛制安居竟时为岁暮,即于自恣后增添一法岁。故结夏安居之日,亦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巴:bodhisatta )之简称。意译:*024  菩萨,菩提萨埵(梵:bodhisattva ,

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于求证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mahAsattva )。

*025  如来(tathAgata )。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梵文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 (如去)、tathA-Agata (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上座部佛教则认为此名号为佛自称专用。*026  迦陵仙音,指迦陵频伽鸟(梵:kalaviBka ,巴:karavIka )所发之美妙声音。意译: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

*27  恒河沙(gaBgA nadI vAluka)。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

*028  文殊师利(maNjuSrI ),菩萨名号。义译:妙吉祥。文殊,妙之义;师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专司智慧。

*029  上首(梵:pramukha ,巴:pamukha )。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亦称“首座”。

*030  波斯匿王(梵:prasenajit ,巴:pasenadi )。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auSala )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rAvastI ),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 ),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031  阿难(Ananda )。佛之堂弟,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誉之多闻第一。全称阿难陀。意译:欢喜、庆喜、无染。出家后为佛陀之常随弟子二十余年,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佛灭度后,诵出经藏。

*032  阿奢黎(梵:AcArya ,巴:Acariya )。意译: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033  檀越(dAnapati )即:施主。施与僧众衣食资具,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

*034  刹帝利(kFatriya )。意译:地主、王种。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035  旃陀罗(caCDAla )。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旃陀罗系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之混血种。

*036  大迦叶(梵:mahA kASyapa,巴:mahA kassapa)。(“叶”音‘协’为古字,并非简体字)。义译:饮光。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誉之苦行第一。禅宗尊为天竺初祖。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灭后,成为教团之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直至阿难为法之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方行涅槃。

*037  摩登伽女(mAtaBgi )。摩登伽(mAtaBga ),印度男性贱民之通称。意译:有志、憍逸、恶作业。女性贱民则称摩登祗(mAtaBgi ),此类贱民以清扫街路为业。或说最下阶级贱民旃陀罗种所出之子女。根据《摩登女经》的记载,此女名:钵吉蹄。

*038  娑毗迦罗,即迦毗罗仙(kapila maharFi),义译:黄发、金头或龟种。印度古仙人名,为数论派之祖。因其须发面色皆黄赤,故号为黄赤色仙人。又称:食米脐外道。修苦行,合手大指及第三指,以物缚之。往至人家舂谷簸米处,以彼缚指,拾取米屑。聚至掌中,随得多少,去以为食。若全粒者,即不取之。约生于纪元前六世纪。生而自然具备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见此世间之愚暗、沉迷,遂起大悲心,先为婆罗门阿修利(Asuri )说二十五谛之义,次为般遮尸诃(paNcaSikha )说法,所说之法达十万偈,名为《僧佉论》。有学者认为迦毗罗仙乃金胎神(hiraCyagarbha )之人格化,历史上并无其人;然此说未有定论。

*039  无畏(梵:vaiSAradya ,巴:vesArajja ;或梵、巴:abhaya ),又作无所畏,即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或四无所畏。

  佛之四无畏:1. 诸法现等觉无畏,2. 一切漏尽无畏,3. 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4. 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

  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共有四十无畏。

  菩萨之四无畏:1. 能持无畏,2. 知根无畏,3. 决疑无畏,4. 答报无畏。  另菩萨之十无畏:1. 闻持无畏,2. 辩才无畏,3. 二空无畏,4. 威仪无缺无畏,5. 三业无过无畏,6. 外护无畏,7. 正念无畏,8. 方便无畏,9. 一切智心无畏,10. 具行无畏。

  修行者发菩提心时有六功德(六无畏):1. 善无畏,2. 身无畏,3. 无我无畏,4. 法无畏,5. 法无我无畏,6. 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040  结跏趺坐(nyaFIdat paryaBkam Abhujya)

结跏安坐。诸坐法中,结伽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交一足为半跏趺坐,交二足为全跏坐、莲华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其坐法即双膝弯曲,两足掌向上。

*041  此段所述即首楞严正印之相。

*042  菩提(bodhi )。义译:觉、智、知、道。于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043  奢摩他(samatha )。禅定七名之一。义译: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

*044  三摩地(samAdhi )。又作三昧。义译: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

*045  禅那(梵:dhyAna ,巴:jhAna )。义译: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简称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那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046  琉璃,原作:毗琉璃(梵:vaiDUrya ,巴:veluriya ),七宝之一。义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相传虚空之颜色(青色)即是由须弥山南方之琉璃宝所映现者。又于三十三观音中之琉璃观音,即表琉璃同化之德而应现于世,摄化众生。汉代烧制绿色釉陶,至唐代佛教盛行时,称之为琉璃陶,毗琉璃从此落户中国,改称琉璃。

*047  披落出家,即剃头落发(muCDanA )着坏色衣(durvarCi karaCa)出家(pravrajyA )之仪式,俗称剃度。古印度以剃除头发为最大耻辱,对犯重罪之人乃科以此刑罚;此外当时之出家之外道皆蓄发。然佛陀自剃除发着坏色衣,又诸弟子同行此法,乃为离憍慢心、断诱惑,以便静心修道,由此知佛陀教团组织之精神别于异教。

*048  尘劳。“烦恼”之异称,其意为尘垢劳恼。指凡夫为世尘所垢染而身心劳乱。尘劳有二义:1. 六尘境界,由境界令心起烦恼而劳倦,故称烦恼为尘劳。2. “尘”指污心,“劳”指勤苦,烦恼能污心且令勤苦。*049  异生(pRthagjana ),或即愚异生(bAla pRthagjana)。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之果报;又凡夫起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故称异生。

  十种异生(十法界众生):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

*050  青莲花(utpala ),音译:优钵罗花。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眼目之相,故取以譬佛之眼。

*051  浮根,相对于净根;净根于内,能起诸尘,尘生诸用;浮根于外,有诸形。

*052  重阁清净讲堂(梵:kUTAgAra SAlA prAsAd,巴:kUTAgAra sAlA pAsAda )。祇园精舍内之重要讲堂。又作:高阁讲堂、重阁堂、普集讲堂、重阁精舍、高观殿、高楼台观等。据说祗园精舍内有七十二座讲堂。*053  祇夜林(jetavana )祗园精舍外之林园,即松林。

*054  大佛顶,即如来顶肉髻相(梵:uFCIsa SiraskatA,巴:uMhIsa sIso )上无见之顶相。

*055  首楞严王三摩提(SUraMgama rAjan samAdhi)。意译: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为本经所要阐发的旨趣。首楞 SUraM ,意即一切毕竟;

严 gama ,意即坚固;王 rAjan ,意即殊胜、占据统领地位。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故称首楞严三昧(定)为佛性。

*056  抟食(piCDa ),亦作搏食或团食。印度人以手抟(团)饭而食,佛制一饭不过二十一抟,余者与他人分享。搏食为抟食之笔误。

*057  斋(梵:upoFadha ,巴:uposatha ),简称布萨。原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日,祭主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至佛陀时代,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团布萨之由来。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

  宿斋,已饭、已过午,不能再进食。

*058  兜罗绵手,佛八十种相好之一,即手足柔软似兜罗绵。兜罗(tUla ),即棉花,佛陀时代,印度普遍使用木棉,因而凸显棉花的高贵。

*059  根(indriya )。指器官、机能、能力之意。如草木之根,有增长、衍生枝干花叶果实等。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不仅有助于人类之觉悟,且可促进信、精进、念、定、慧等,故称五根。于增上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二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其中除意根(心)外,前五根属感觉器官(五官)或是感觉机能,由物质(色)所形成,故称为五色根,简称为五根。*060  法王子(kumAra bhUta),直译‘童真’,即童蒙期已得真如之菩萨,为佛位之继承者,佛为法王(dharma rAjan),故称菩萨为法王子。另:菩萨与如来法王之关系犹如世间王子与国王之关系,故称法王子(dharma rAjaputra )。

*061  阐提(icchantika ,ecchantika )。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阐提有二:1. 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名断善阐提;2. 大悲菩萨,发一切众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众生至多,时间至久,故此种菩萨,亦极难成佛,名大悲阐提。通常所指的一阐提人,多数是指断善阐提。

*062  弥戾车(mleccha )居住于古印度边地,而被视为素质卑劣之种族。义译:蛮荒边地之无知者、卑贱、下贱种、垢浊种、乐垢秽、乐作恶业、恶中恶,或奴中奴。

*063  六种震动。指大地之六种震动,共有三类:1. 动之六时: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2. 动之六方: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3. 动之六相,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064  涅槃(梵:nirvACa ,巴:nibbAna )。又作泥洹等。义译: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般涅槃(parinirvACa )。义译:圆寂。

  菩提涅槃(bodhi nirvACa),即大般涅槃(mahA parinirvACa)义译:大圆寂。涅槃原义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

*065  无生法忍(anutpattika dharma kFAnti)。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为三忍(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之一。*066  九次第定(navAnupUrva samApattayaH)。又称无间禅或炼禅。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

*067  漏尽(Asrava kFaya,kFIna Asrava)。漏,烦恼之异称。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

*068  卍(SrivatsalakFaCa )。读音“万”。为古印度之吉祥符号。*069  阎浮檀金(jambUnada suvarCa)。意思就是:流经阎浮(jambU )树间之河流(nada )所产之沙金(suvarCa )。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

*070  鹿园(mRgadAva )或做鹿野苑。为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即今之沙尔那斯(sArnAth ),位于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 )以北约六公里处。

*071  阿若多乔陈如(梵:AjNAta kauCDinya,巴:ANNa koCDaNNa),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阿若多(AjNata ),为称叹之词,其义为‘能了解、能知者’;乔陈如(kuCDin )是族姓。

*072  五比丘(梵:paNca bhikFavaH,巴:paNca vaggiyA bhikkhU)。佛最初度化的五名弟子。1. 阿若多乔陈如(梵:AjNAta kauCDinya,巴:ANNa koCDaNNa)。2. 頞鞞(Asvajit )亦作:阿说示、马胜、马师。3. 跋提(bhadrika )亦作:小贤、善贤、仁贤、有贤等。4. 十力迦叶(梵:daSabala kASyapa,巴:dasabala kassapa)。5. 摩诃男(梵:mahAnAma koLiya ,巴:mahAnAma kuLika)亦作:大名等。

*073  四众(梵:catasraH parFadaH,巴:catasso parisA)。亦作: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梵:bhikFu ,巴:bhikkhu )、比丘尼(梵:bhikFuCI ,巴:bhikkhunI )、优婆塞(upAsaka ,近事男、近善男、信男、清信士)。优婆夷(upAsikA ,近事女、近善女、信女、清信女)。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梵:SrAmaCeraka ,SrAmaCera ,巴:sAmaCera )、沙弥尼(梵:SrAmaCerikA ,巴:sAmaCerI )。

*074  客尘(akasmAt kleSa)。又作客尘烦恼,即烦恼之义。此系相对于‘自性清净’一词而立者。所谓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即清净无染,一无尘垢,然因外境现象纷沓,导致对境生迷而心生烦恼。

31

ڹજ၅ಥዏள

卷 一

ቝāೆ

白话首楞严经 卷一

〖第一、缘起分〗

以下经文,是我(阿难)亲耳听闻世尊所讲述的*1。

有一回,佛陀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2,居住在舍卫城*3之祗园精舍*4。这些大比丘,都是已证无漏*5(了断生死烦恼)的阿罗汉*6。

这些佛弟子,都是能住持于三昧*7,善能超越三界*8二十五有*9。他们皆能于国土中,成就无上威仪*10。依佛之轨辙,转动法轮*11;依佛微妙殊胜之嘱咐,严持净戒*12(毗尼)。于三界弘扬佛法,并以自身作为典范。他们随顺众生之机缘,示现无量的应化之身*13,度脱一切众生于苦海,拔济于未来,令众生得度,能超越尘世之累。他们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14,神通第一的摩诃目犍连*15,辩才第一的摩诃拘絺罗*16,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弥多罗尼子*17,解空第一的须菩提*18,还有优波尼沙陀*19等人。这些大弟子,都是会中的上首。

此外,还有不可计量的辟支佛*20、无学*21阿罗汉以及初发心的信众,也一同来到佛陀的处所。这一天,正好是比丘们结束夏安居*22,相互自恣*23(忏悔罪业)的日子。从十方前来的菩萨*24们,都是为了解除心中的疑虑及问题,恭敬的侍奉此慈悲威严的世尊,欲求世尊开示无上秘密之义。

这时候,如来*25就座于事先为他敷设好的座位上,为与会

的弟子及信众,宣示深奥的义理。此法筵的清净信众,度获得前所未有的资粮。佛陀的法音,有如迦凌迦鸟的仙音*26,遍满十方世界。恒河沙*27数的菩萨,齐聚于此道场,此道场以文殊师利菩萨*28为上首*29。

【阿难蒙难】

这一天,也正好是波斯匿王*30父亲的忌日,波斯匿王为了纪念父亲,营斋供僧,准备了许多无上妙味的珍馐美膳,亲自恭迎如来世尊及诸大菩萨至其宫殿,受其供养。

城中许多长者、居士,同时设饭供僧,等候佛陀及诸大菩萨前去受供。

佛陀吩咐文殊师利菩萨,分别带领诸菩萨及阿罗汉,前去诸斋主处受供。

唯有阿难*31尊者,日前别受他请,远游未还,赶不上应供的行列。独自一人回到精舍,精舍内没有上座比丘,也没有阿奢黎*32,因此没有人前来供养饭食。

这时候,阿难尊者披衣托钵,独自一人往城中前去,准备挨家挨户次第乞食。他心中希望第一位施主*33(檀越),就是最后一位施主,能作为他的斋主;无论此斋主是净、是秽,是尊贵的刹帝利*34或下贱的旃陀罗*35(婆罗门或刹帝利妇女与奴隶偷情所生的子女);只要他们所行之慈心平等,不应该在意他们身份的贵贱。阿难尊者有意圆成一切众生的无量功德。

阿难尊者深知,世尊曾经呵责须菩提尊者(只向富贵者乞食)及大迦叶*36尊者(只向贫贱者乞食),身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阿难尊者非常钦羡及仰慕如来,这种直接了达、无有遮拦,拔除众生的疑惑,救度众生免堕诽谤之渊薮。

阿难尊者终于来到了城垣,漫步跨入城门,他整理好自己的僧服,令自己更具威仪,这是对斋法的肃穆恭敬。

阿难尊者为了乞食,经过一所娼妓之家,遭懂得幻术的摩登伽女*37(贱民旃陀罗的子女),以黄发外道娑毗迦罗*38的先梵天咒所迷惑,被摩登伽女弄上床,亲昵的爱抚,正准备摧毁他的戒体。

如来得知阿难尊者为邪恶淫乱的咒术所累,于斋毕后,马上回归精舍。

国王及大臣以及长老及居士门,都尾随佛陀一同前往精舍,希望能够聆听佛陀开示法要。

【佛敕文殊营救阿难】

这时,世尊于其头顶上,放出一道百宝无畏*39光明,于此光明中生出一朵千叶宝莲,于莲花上,有一尊佛的化身,正在结跏趺坐*40,宣说神咒*41。

世尊吩咐文殊师利菩萨,持此神咒,前往摩登伽女的住所,消灭恶毒的邪咒,救护阿难尊者,同时把摩登伽女及阿难带回来。

【阿难忏悔】

阿难见到佛陀,悲从中来,于哭泣中向佛顶礼。他悔恨自己一向来只追求学问上的多闻,完全忽略了于道上的修行,以致道力全无,轻易的就受到迷惑。他殷切的恳请世尊为他开示,什么是十方如来得成无上菩提*42(智慧),微妙殊胜的奢摩他*43(止)、三摩地*44(等持)、禅那*45(静虑)的最初方便法门。

这时,会上有恒河沙数的菩萨,及来自十方的大阿罗汉、辟支佛等,都乐于听闻佛陀的解说,于是都静静的坐在一旁,等候佛陀的开示。

【阿难自述出家因缘】

佛陀说:“阿难!你我原本是同宗,情如同胞兄弟;我现在问你,当初你是怎么发心,或见到什么殊胜之相,顿然舍离世间深重的恩爱、情欲,随我出家呢?”

阿难回答:“世尊!我是因为见到如来的三十二相(参见附录);这三十二相,殊胜、微妙、特殊、绝无仅有,反映于形体上,有如琉璃*46般的清澈通透。

当时,我心里这么想:此相绝非欲爱所生;为什么呢?因为欲气粗浊,男女交媾时,脓血杂乱,其味腥臊,绝对不会生出此殊胜、净洁、微妙、明亮,有如紫金散发出的光芒聚合于一处的体相。就这样,我生起了渴望与仰慕之心;于是,我便随佛披落出家*47。”

佛陀说:“善哉!阿难!你们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之所以会生死相续,轮回不断,都是由于不能了知于体性洁净明亮之常住真心,反而以各种妄想作为自性;由于妄想并非真实,因此才会导致不断的轮回。”

“阿难!从现在开始,你们应当研发无上菩提,开发明了于自己的真性,以正直不曲的心,来酬报对我的提问。”

“阿难!十方如来,都同样以此正直不曲的心为唯一之道,出离于生死。倘若此心由始至终都是正直的,那么其中间就不会由弯曲的现象出现。”

〖第二、七处征心分〗

“阿难!我现在问你,你当时发心出家,是缘于如来之三十二相;你是以什么得见如来之三十二相?又是以什么生起对如来三十二相之爱乐呢?

阿难回答说:“世尊!是以我的眼以及心。我以眼得见如

来三十二殊胜之相,因此心生爱乐。于是,我便发心,愿舍生死,随佛出家。

佛陀说:“阿难!如你所说,真正的爱乐,是因为心与眼的识知;若不识知,纵使有心与眼的存在,也不能获得爱乐,降服尘劳*48。譬如国土为敌军侵略时,国王发兵讨伐,必须先要知道敌军的所在。”

“阿难!令你流转于生死的,实际上要归咎于此心与眼。”

【一、心在身内】

“阿难!我问你,你的心与眼,现今在什么地方?”

阿难回答:“世尊!一切世间的十法界异类众生*49,同样是将能识知的心,长于身体之内,即使是世尊您,您的青莲花眼*50,同样长于您的脸上。我见到我的浮根*51四尘(眼、耳、鼻、舌),就生长在我的脸上;我所能识知的心,就生长在我体内。”

佛陀说:“阿难!你现在就坐在如来的讲堂里,你观看祗夜林,现在在什么地方?”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52,就在给孤独园里,祗夜林*53在讲堂之外。”

“阿难!你在讲堂中,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世尊!我在讲堂中,最先看到的是如来您,然后是与会大众;如果向外观望,方能看见园林。”

“阿难!是什么原因,令你能看见讲堂外的园林?”

“世尊!此大讲堂之门户窗牖洞开,因此我能看见讲堂外的园林。”

这时,世尊于大众中,舒展金色的手臂,抚摩阿难的头顶,显示无限的关怀。接着对阿难尊者及大众开示说:“有一种三摩提(等持),称为‘大佛顶*54首楞严王三摩提*55’;此一三

摩提,具足万行,十方如来,都由此一门超越、脱出,迈向微妙庄严之道。”

“阿难!你要仔细的听我讲述。”

阿难顶礼世尊,拜伏于地,等待接受世尊慈悲的开示。佛陀说:“阿难!诚如你所说,身在讲堂中,讲堂之门户窗牖洞开,因此你能看见讲堂外的园林。”

“阿难!有些众生,虽然身在讲堂中,看不见如来,却能看见讲堂外的园林。”

阿难回答:“世尊!身在讲堂中,看不见如来,却能看见讲堂外的园林,这是错误的。”

“阿难!你也一样。你的心灵,对一切事物全然明了;如果说,现在你这颗能明了的心,就在你身体之内;这时候,你应当先了知你自己的内身。会有众生,先看见自己身内,然后再观看身外诸物吗?

纵然不能看见自己身内的心、肝、脾、胃,但是指甲、毛发的生长,筋脉血液的流转动摇,总应该明了吧;为什么会全然不知呢?

既然于身内尚不能自知,又如何了知身外呢?”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了能知的心,居于体内’这是错误的。”

【二、心在身外】

阿难尊者向佛陀稽首顶礼后说道:“我听闻如来您这段法音开示后,已了悟觉知我的心,实际上是安住于身外。怎么说呢?譬如灯盏于室内点燃,灯光必定先照亮室内,然后透过门窗,照及庭院。一切众生,不能观见自己身内,而能见于身外,

也和灯盏一样,灯盏在室外点燃,灯光不能照耀室内。这道理浅显明了,无所疑惑,等同佛陀之究竟义理,绝非虚妄。”

佛陀说:“阿难!在座的诸位比丘,刚才随我一同到舍卫城次第乞食(抟食)*56,然后回到祗夜林。”

“阿难!我已经吃饱了(宿斋)*57,你观看这些比丘,当我一人吃饱时,他们是不是同样也吃饱了呢?”

阿难回答:“不可能!怎么说呢?在座诸比丘,虽然都已证无漏的阿罗汉,但是各人的躯体与生命全然不同,一个人吃饱了,怎么能令众人也吃饱呢?”

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你那能觉了、能知见的心,如果确实在身外,身和身外的心,应该各不相干;心所能知的,身不能觉;觉只作用于身,心不能知。”

“阿难!现在我向你展示我细软的兜罗绵手*58(八十好之

一),你眼睛看见时,心里能分别吗?”

阿难回答:“世尊!确实能分别。”

佛陀说:“阿难!如果心与眼都能同时识知,那么心又怎么在外呢?”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了、能知的心,居于体外’那是错误的。”

【三、心潜伏在诸根内】

阿难回答:“世尊!诚如您的教诲,以不能见于身内,得知心不在身内;以身心相互识知,绝不分离,得知心不在身外。经过我深思熟虑后,我知道心在什么地方了。”

佛陀说:“阿难!你说说看,心到底在什么地方?”

阿难回答:“世尊!这觉了、能知的心,既然不能识知身内,而能见于身外,根据我的思虑揣测,此心就潜伏在诸根*59里面。

譬如有人将两个透明的琉璃碗,笼罩住其双眼,双眼虽然

为物所挡,但却完全不能障碍其视线;这是因为眼根随见,随即分别。

因此,我认为我那觉了、能知的心,不能得见身内,是因为此心潜伏于诸根中,观看身外,了了分明,无所障碍。”

佛陀说:“阿难!照你这么说,心就潜伏在诸根中,犹如以琉璃碗笼罩双眼时依然能见。”

“阿难!我问你,当一个人以琉璃碗笼罩双眼时,于观见山河大地的同时,能见到琉璃碗吗?”

“能!世尊!该人以琉璃碗笼罩双眼时,当然能见到琉璃碗。”

佛陀说:“阿难!如果你的心与琉璃碗相结合,在观见山河大地的同时,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双眼呢?

倘若心能见眼,心与眼就处于同一境界,那又怎么构成随见、随分别呢?

倘若心不能见眼,你又凭什么说你那觉了、能知的心,潜伏于诸根中,犹如以琉璃碗笼罩双眼时依然能见呢?”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了、能知的心,潜伏在诸根内,犹如以琉璃碗笼罩双眼时依然能见’那是错误的。”

【四、心知内暗外明】

阿难问:“世尊!我现在这么思虑的,众生的身躯,心肝脾肺肾等脏腑藏于身内,眼耳鼻舌等穴窍长于身外;身内所藏为暗不能得见,身外诸窍为明而能观见。我现在面对世尊您,开眼见明,就是外见;闭眼见暗,就是内见。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

佛陀说:“阿难!当你闭眼见暗时,这暗的境界与眼相应或不相应呢?

倘若此暗的境界与眼相应;那么,暗的境界就在眼前,又怎么成为内见呢?

如果说是内见;那么,当你处于一所没有日月灯光的暗室中,此暗室就是你的五脏六腑。

倘若此暗的境界不与眼相应,那又怎么构成见呢?

如果没有外见,唯相对于内见,合眼见暗,是身中所藏,在开眼见明时,为什么见不到自己的面貌呢?

倘若不能观见自己的面貌,则与内见不相应。

倘若能够观见自己的面貌,则此‘觉了、能知之心’与眼根,都在虚空中,又怎么构成内见呢?

倘若心与眼俱在虚空,那自然不是你的身体了。然而如来现在见到你的面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当你的眼已知时,身体绝不可能不觉;如果你坚持身与眼个别独立;那么,就有二知二觉了。也就是说,以你的一身,能觉知二如来,实际上面对你的是唯一的如来。”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闭眼见暗就是内见,开眼见明就是外见’那是错误的。”

【五、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阿难说:“世尊!我经常听闻世尊您为四众开示:‘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现在能所思惟的,是我思惟之(法)体,此(法)体实际上就是我的心性;随其所合之处,心则随之而有;因此,这个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间这三处。”

佛陀说:“阿难!你认为:‘由于法生,种种心生;随其所合之处,心则随之而有。’这个心并无实体,又怎么能随法体而合呢?

如果说没有实体的心,能随法体而合;那么,就会有第十九界随第七尘而合了;实际上绝不可能。

如果说此心为实体,你就能用你的手抚摸此心之体,这时你当然会知道,此心是从内出或从外入。

如果说此心从内出,为什么见不到身中的五脏六腑呢?如果说此心从外入,为什么见不到自己的面貌呢?”

阿难回答:“能见的是眼,能知的心并非眼,因此不俱备眼的功能。”

佛陀说:“阿难!如果说有眼就能见;譬如你的躯体就是室内、门就是眼,这门能够看见吗?

一切已死之众生,尚有眼睛存在,依你所说,他们也应该能见,不是吗?

他们如果还能见物,又怎会称之为已死呢?”

“阿难!你那觉了、能知的心,若有实体,是为一体或多体呢?

你那觉了、能知的心,在你体内,占据你全部身体或只是一部分?

倘若此心是一体,你以手捏一肢体时,四肢应该同时有感觉;如果没有感觉,则表示没有捏这个动作(法)的存在。

如果坚持有捏这个动作(法)的存在;那么,你那一体就不能成立了。

倘若此心是多体,则成为多人;那么,到底哪一个体属于你自己呢?

倘若此心占据了你全部的身体,其结果就与前面所说以手捏一肢体时一样。

倘若此心只占据你部分的身体;那么,在你同时触头及脚时,应该只是头有感觉,脚没有感觉;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随其所合之处,心则随之而有’那是错误的。”

【六、心在中间】

阿难说:“世尊!我曾经听闻世尊与文殊菩萨等诸法王子*60,交谈宇宙实相时,您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因此,我这么认为:‘于内无所见时,于外则不相知;于内无所知时,于内则不成立;身心相知时,说心于外,则不合理;如今身心相知,于内亦无所见,此心当在中间。’”

佛陀说:“阿难!你说心在中间,此中间必不迷失,肯定有它所在之处。你现在就此中间推断,此中间究竟在于何处?

此中间所在之处,应当在于身;如果说在于身,则为边缘而不是中间;因为中与内等同。

此中间所在之处,有固定的标示,或无固定的标示呢?如果说无固定的标示,那么也就没有固定的中间了。

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依固定的标示为中间时,向东看时,自己则在西;向南看时,自己则在北。如果自体的标示混乱了,心也跟着杂乱。”

阿难说:“世尊!我所说的中间,并不是指这两种。诚如世尊您所说:‘眼以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能分别,而色尘却无知;因识生于其中,则有心的存在。’”

佛陀说:“阿难!你的心如果存在于眼根、色尘之中;你的心体兼容此根与尘,或不兼容此根与尘呢?

倘若你的心兼容此根与尘,则物体杂乱,物非体能知,物与体相对立;这时中间在哪里呢?

倘若你的心不兼容此根与尘,则无所知;以无所知,则无体性;那么,中间又怎么呈现呢?”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心在中间’那是错误的。”

【七、心无执着】

阿难说:“世尊!我于往昔,见世尊您与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这四位大弟子,共转法轮时,经常说:‘觉知的分别在于心性,此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于一切处所俱无所在,亦无所执着,就称为心。’”

“世尊!若我同样于一切处无所执着,能称为心吗?”佛陀说:“阿难!你说:‘觉知的分别在于心性,此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于一切处所俱无所在,亦无所执着,就称为心。’然而此世间之虚空、水中、陆地上能飞、能行的所有物象,称为一切;你所说的无有执着到底存在或不存在于此呢?

如果确实是无有执着,那和龟长毛、兔生角有什么差别呢?”“阿难!什么是无有执着呢?

无有执着,不能称它为无;当无一切外相时,才能称之为无;非无之时,则有一切外相存在;既然有一切外相的存在,又怎么能称为无有执着呢?”

“阿难!现在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于一切处无所执着,名觉知心’那是错误的。”

〖第三、说见分〗

这时,阿难尊者从听众席中起立,偏袒右肩,来到佛陀面前,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的顶礼佛陀,然后对佛陀说:“世尊!我是您最小的弟弟,一向来承蒙您的慈爱,如今虽然出家,但是倚仗您的怜爱而娇纵,虽然称得上多闻,但是于无漏道上一无所获,连一个小小的娑毗罗咒也应付不了,受它影响,沉溺

于淫舍之中。这完全是我的无知,不知道真际所指的是什么?但愿世尊您大发慈悲,哀悯于我,为我等沉沦之人开示通往奢摩他(止住)之道,令一切断善根之阐提*61人,免堕于最下贱之弥戾车*62。”

阿难尊者讲完这番话后,五体投地拜倒于地。与会大众也都十分渴望能聆听到佛陀的开示与教诲。

【两种根本】

这时,佛陀脸上散发出种种光芒,这光芒甚至要比百千个太阳还要耀眼。一切佛世界,皆现起六种震动*63,十方世界如微尘般的国土,在同一时间内显现。佛陀的大威神力,令一切世界合为一个世界。于此世界中,所有一切大菩萨皆于其国土上合掌恭敬的等待聆听佛陀的教诲。

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种种颠倒,导致其业种子自然的与恶交叉会聚。一切修行人,不能成就无上菩提,只能个别成就声闻、缘觉乃至于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两种根本,错误的胡乱修习,这犹如在煮沙,想令沙成为美味佳肴,纵使经历如微尘般的劫数,也无法办到。”

“这两种根本是什么呢?”

[生死根本]

“阿难!第一、是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也就是现在的你及一切众生,运用攀缘心的自性。”

[清净体性]

“第二、是无始以来菩提涅槃*64的原本清净体性。”

“阿难!如今你所拥有的识精,原本是‘明’的,能生起一切诸缘,然而此一切诸缘却丢失了;这是因为一切众生遗失的这本性的‘明’。虽然他终日勤奋的修行,然而却于不知不觉中,很冤枉的堕入诸趣。”

【举拳辨见】

[能推穷寻逐的不是心]

“阿难!你现在想知道奢摩他(止住)之路,愿意出离于生死,我现在问你——这时,如来举起金色手臂(八十相好之

一),屈五轮指(八十相好之一)成光明拳(八十相好之一),继续对阿难说——你看见吗?”

“看见!世尊!”

“你看见什么?”

“我看见如来举臂屈指成光明拳,照耀我心。”

“你与谁见?”

“我及与会大众,都亲眼见到。”

佛陀继续说道:“阿难!你回答我,你说如来举臂屈指成光明拳,照耀你的心与眼。你的眼能见这能理解,为什么你的心能知道我拳头的光耀呢?”

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来现今正在教导我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这个能推穷寻逐的,就是我的心。”

佛陀说:“错了!阿难!这个能推穷寻逐的,并不是你的心。”阿难即时离开座位,起立合掌,对佛陀说:“这不是我的心,那又是什么呢?”

佛陀回答说:“阿难!这是因为你的前际尘世虚妄相之想,惑乱了你的真性。你由无始至今,认贼作父,丧失了你原本的真常本性,因此备受生死流转轮回之苦。”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是您最宠爱的弟弟,我由于

爱慕于您才会出家。我的心不单只是供养于您,即使遍历恒河沙国土之一切诸佛,我的同样承事供养。我为了获得善知识,发大勇猛心,遍行一切诸行。一切难行之法事,我都用这个心一一的加以克服。即使是毁谤佛法,永退善根,也是因为这个心。您现在宣布这个不是心,我顿时成为无心之人,犹如土木一般,远离觉知,一无所有。”

“世尊!您为什么会说这个不是心呢?我实在感到惊畏恐惧,与会之大众也无不感到困惑。”

“世尊!请您大发慈悲,为我们这群未开悟者加以开示。”[诸法唯心所现]

于是,佛陀便为阿难尊者及想要令心入于无生法忍*65之与会大众开示。

佛陀于狮子座为阿难摩顶,对他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阿难!于一切世界之一切所有,包括一草、一叶、一缕、一结在内,追究其根本,都有其体性。即使是虚空,也有其不同的名字及特征,更何况是清净心、妙净心呢?

倘若明了心性,则一切心自然无体。

倘若因为执着,不肯舍弃,所能了知的性,必然就是心。这个心,舍离一切色、香、味、触及一切尘劳事业后,才会有其完整的自性。”

“阿难!你现在正在聆听我说法,是因声音而有所分别。纵使灭绝一切见、闻、觉、知,于内心持守幽闲,这也还是能分别影事的法尘。”

“阿难!我并非要你执着于没有心的存在(非心),而是要你于心做微细的揣摩,倘若能舍离前际尘缘的有分别性,这就是你的真心。

这能分别的自性,离开了尘缘则无体性,又怎会再去分别前际尘缘的一切影事呢?

虽然尘缘并非常住,倘若真的有变灭之时,那么你的心则同龟生毛、兔长角;你的法身也会因此而同时断灭,这时谁来修证无生法忍呢?”

这时,阿难尊者及与会大众,顿时默然,若有所失。

[以妄为真]

佛陀继续说道:“阿难!于此世间,有许多修行人,虽然已成就九次第定*66,但是始终都无法证得漏尽*67之阿罗汉果,这都是由于他们执着于生死,以妄想误认为真实。就以阿难你来说,虽然多闻,但是始终不能证得圣果。”

阿难尊者听闻佛陀这番话后,悲伤落泪,五体投地,长跪于地,合掌对佛陀说:“世尊!自我追随您之后,发心出家后,我经常这么想:‘我执持于佛陀的大威神力,不须要我费心劳力的去修行,如来自然会惠赐我三昧。’殊不知个人的身心,是不能由他人取代的。我虽然出家了,但是却迷失了我的本心,因此始终不能入道;譬如穷人家的孩子,舍弃父母,自我逃逝。我到现在才知道,倘若多闻而不修行,就和不闻一样;譬如以口说食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如今,由于不知常寂心性,为二障所缠。唯愿如来哀悯我等之无知,为我等引发妙明之心,打开我等之道眼。”

[净明心、清净眼]

这时,如来胸口上的卍*68字,涌出一道道宝光,其光芒犹胜于日光,有百千颜色,于同一时间照遍了十方微尘数的普佛

世界。其光犹如涌泉,遍灌十方世界所有宝刹内之诸如来顶,然后才轮到阿难尊者及一切大众。

佛陀对阿难尊者说:“阿难!我现在为你建立大法幢,也同时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得妙微密性的净明心及清净眼。”

“阿难!你先前回答说见到我的光明拳,这拳的光明是从何而有?为什么会成为光明拳?又有谁见到这光明拳呢?”

阿难尊者回答说:“世尊!这是如来如阎浮檀金*69的躯体所散发出如七宝堆积成山的种种鲜艳色彩;这光明是由清净所生。我亲眼所见到,如来屈握五轮指,以拳示人的光明拳相。”[见性是心不是眼]

佛陀说:“阿难!如来今日以实话告诉你,一切有智之人,都是以譬喻令他人开悟。”

“阿难!譬如我的拳,如果没有我的手,则不能形成我的拳;如果没有你的眼,则不能看见我的拳。你的眼根相对于我的拳理,其义理是不是一样呢?”

“确实!世尊!如果没有我的眼,则见不到你的拳;因此,我的眼根相对于您的拳理,无论在义理、事理上都是一样的。”

“阿难!你说无论在义理、事理上都是一样,其实不然,为什么呢?要是一个人没有了手,根本上就不可能有拳头。要是一个人没有了眼,他并非什么都看不见;怎么说呢?你可以尝试于道途中问一问盲人他看见什么?盲人除了回答你‘我只看见眼前一片漆黑’,不会再有其它答案。这就是能见的义理,眼前景象自然黑暗,与见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世尊!盲人眼前只有黑暗,又怎么能成见呢?”

“阿难!盲人无眼,只能见到黑暗,这与有眼之人于暗室所见到的黑暗,这两种黑暗有差别吗?”

“世尊!盲人所见到的黑暗,与有眼之人于暗室所见到的黑暗,这两种黑暗没有不同。”

“阿难!只能见到眼前一片黑暗的盲人,突然眼疾康复了,能见到眼前种种色相,称为‘眼见’。于暗室见到眼前一片黑暗的有眼之人,突然获得灯光,能见到眼前种种色相,就应该被称为‘灯见’。倘若确实有‘灯见’,就是灯自己能见;你不是灯,灯能见或不能见又关你什么事呢?因此,你应当知道,灯只是在显现色相,能见的是眼而不是灯。倘若眼能显现色相,这就是‘见性’,这是‘心’而不是‘眼’。”

【征说客尘】

阿难及与会大众,听闻佛陀这番话后,全体默然无语,然而于心犹未开悟。于是他再度清心合掌,恳请如来慈悲为他开示。

这时,佛陀舒展了柔软如兜罗绵、网纹交错、闪闪发光的手(佛八十好之一),松开五轮指,为阿难尊者及与会大众开示、教诲。

“阿难!如来当年初成佛道时,于鹿园*70为阿若多乔陈如*71等五比丘*72及四众*73说:‘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圆成菩提及证得阿罗汉果,都是因为客尘*74(外在垢染)烦恼所误。你们当时因什么而开悟,以致如今证得圣果?’

当时,乔陈如起立对如来说:‘世尊!我如今身为长老,于大众中获得善解(阿若多)的美称,都是因为我觉悟于客尘二字的成果。’

‘世尊!我们的人生,就譬如远行的旅客,投住于旅舍,于旅舍住宿、饮食,过后继续上路,绝不会于旅舍安住下来;倘若身为旅舍的主人,自然不会前往他处去。因此我这么想:不安住的就是客人,安住的就是主人;我宁愿做一个不安住的客人。’

‘此外,如雨后新晴,清晰明亮的太阳,升上天空;阳光从缝隙中照耀进来,影现空气中的微尘;微尘不断的动摇,然而虚空依然是一片寂静。我这么想:澄净寂静的是虚空,不断动摇的是微尘;因此,我觉悟到动摇就是客尘烦恼。’

佛陀赞叹的说:‘确实如此!’”

【垂光验见】

[见性不能平静]

接着,如来面对与会大众,握指成拳,然后又张开,张开后又握紧。

佛陀对阿难尊者说:“阿难!你现在看见什么?”

阿难尊者回答:“世尊!我看见如来的百宝轮掌,于群众前开开合合。”

世尊对阿难尊者说:“阿难!你说见到我的手掌在群众前开开合合;你认为我的手有开有合吗?还是因为你见到我的手有开有合呢?”

阿难尊者回答:“世尊!是您的宝手于群众前开开合合;是我见到如来的手掌有开有合,并非我的见性有开有合。”

佛陀继续发问:“阿难!我的手与你的见性,孰动孰静?”阿难尊者回答:“世尊!当如来的宝手不断的开合时,我的见性就不能平静,因此又怎能静止呢?”

佛陀说:“确实如此!”

[见性无所动]

如来从五轮掌中,飞出一道宝光,射向阿难尊者的右边。阿难尊者回头向右边看了一看。

如来又飞出一道宝光,射向阿难尊者的左边。阿难尊者回头向左边看了一看。

佛陀说:“阿难!为什么你的头老是左右摇动呢?”

阿难回答说:“世尊!我看见如来的五轮掌,向我左右射出宝光,我因此左顾右盼,我的头自然就摇动了。”

“阿难!你是为了顾盼于佛光,头因此左右摇动;我问你,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性在动呢?”

“世尊!很自然的,我的头在动时,我的见性尚且不得安住,又怎会动摇呢?”

佛陀说:“确实如此!”

[动者客尘]

于是,如来对大众说:“任何众生,有所动摇,就称之为‘尘’。不令安住,就称之为‘客’。”

“你们看看阿难,他的头自然的动摇,见性却无所动。再看看我的手自然开合,于见性却无所舒卷。

为什么你们现在却要以动为实身、以动为实境呢?

从始至终,念念生灭,遗失了真性,所行之事悉皆颠倒,自性与心性全然失真,错误的认为外在的物体就是自己,于轮回之中,自取流转。”

【注解】:

*001  此段原文即:“如是我闻”(梵:evaM mayA SrutaM,巴:evaM me sutaM)。为佛教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Ananda )说,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作为与外道之经典区别。

*002  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并不意味当时的僧团只有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而是为了纪念四次成功度化而有此说。佛成道之初,耶舍(yaSa )率二百五十人皈依。度化三迦叶时,优楼频螺迦叶(uruvilvA kASyapa)率五百人皈依,那提迦叶(nadI kASyapa)率三百人皈依,伽耶迦叶(gayA kASyapa )率二百人皈依。

  比丘(梵:bhikFu ,巴:bhikkhu )。意为乞士,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比丘原语由“求乞”(bhikF )一词而来,亦可解为 bhinna kleSa 破烦恼者之意。

*003  舍卫城(梵:SrAvastI ,巴:sAvatthi )。原文作室罗筏城,古代中印度五大城市之一,憍萨罗国的都城。意译为闻、闻物、闻者、无物不有、丰德、好道等。由于佛陀在此地教化四众为时甚久,因此经典中屡载其名。*004  祗园精舍(jetavana rAma),全名: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 AnAthapiCDadasyA rAma,巴:jetavana AnAthapiCDikA rAma)。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相当于今尼泊尔南境,近于拉波提河(rapti )南岸之塞赫特马赫特(sahet mahet),为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者。祇树,即祗陀太子(jeta )所有之树林(jeta vana);给孤独园,意谓给孤独长者(AnAthapiCDada )所献之僧园。

*005  无漏(anAsravaH )。“有漏”之对称。漏(Asrava ),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006  阿罗汉(梵:arhat ,巴:arahant )。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略称罗汉。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原无大、小二乘之分别,南传上座部佛教,排斥菩萨乘思想,认定在弥勒佛下生之前,修行者能证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罗汉果”。这原本与大乘佛教思想是一致的。崇尚菩萨而贬阿罗汉,或崇尚阿罗汉而贬菩萨,这种思想都是要不得的。菩萨思想在边学边教,阿罗汉思想在学成而后教,这之间原无孰胜孰劣之分,初学佛者要自己拿捏分寸。

*007  三昧(samAdhi )之音译,亦作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008  三界(梵:trayo dhAtavaH,巴:tisso dhAtuyo)。指众生所居之欲界(kAma dhAtu)、色界(rUpa dhAtu)、无色界(ArUpa dhAtu)。*009  二十五有。有(bhava ),即存在、生存之义;有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二十五有,指有情众生轮回于迷界之二十五种异熟果。1. 地狱有,

2. 畜生有,3. 饿鬼有,4. 阿修罗有。5. 弗婆提有,6. 瞿耶尼有,7. 郁单越有,

8. 阎浮提有。9. 四天处有,10. 三十三天处有,11. 炎摩天有,12. 兜率天有,

13. 化乐天有,14. 他化自在天有,15. 初禅有,16. 大梵天有,17. 二禅有,

18. 三禅有,19. 四禅有,20. 无想有,21. 净居阿那含有,22. 空处有,23. 识处有,24. 不用处有,25. 非想非非想处有。总计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破此二十五有者,有二十五三昧。

*010  威仪,指于行、住、坐、卧(四威仪)皆能作为表率。

*011  法轮(dharmacakra ),佛陀说法,如同转轮圣王治天下时转宝轮降伏众魔,能摧破众生之恶,济度一切众生,故以轮为喻称之为法轮。佛之说法因此称为转法轮。

*012  净戒(vinaya ),音译作‘毗尼’,即:戒律。

*013  应化之身(nirmACa kAya)。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相应变化而显现之身。

*014  舍利弗(梵:SAriputra ,巴:sAriputta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与目犍连并为佛陀座前二上首弟子,佛誉之智慧第一。以其母之绰号而得名,原名:优波底沙(梵:upatiFya ,巴:upatIsa ),意译大光。

*015  大目犍连(梵:mahA maudgalyAyana,巴:mahA moggallAn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原名拘律陀(kolita ),被誉为神通第一。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 )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二人同遇三迦叶,始知世间有佛,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与舍利弗归依佛陀后,共同精进修道,遂成诸弟子中之上首,辅翼佛佗之教化,目犍连曾代替佛陀为众讲经说法。

*016  摩诃俱絺罗(梵:mahA kauFThila,巴:mahA koTThit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誉之辩才第一。舍利弗母舅,未出家前为长爪梵志,因其膝骨大而得名。随佛陀出家后,得阿罗汉果,证得五蕴皆空之理,故称悟空。*017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梵:pUrCa maitrAyaCI putra,巴:puCCa mantAni putta)。简称:富楼那(梵:pUrCa ,巴:PuCCa )。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佛誉之说法第一。意译为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为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净饭王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及佛成道,于鹿野苑转法轮,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

*018  须菩提(subhUti )。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佛誉之解空第一。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原为舍卫城婆罗门之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于佛陀之说法会中,常任佛陀之当机众,屡见于般若经典中。

*019  优波尼沙陀(upaniFada )。愿意为极微细数,几近虚空。有人认为此即阿罗汉摩诃迦旃延(mahA kAtyAyana)之尊称,由于他善于分析诸色法义,如来印许,称他为优波尼沙陀;经中选此尊称是为了与外道迦旃延作区分。

*020  辟支佛(pratyeka buddha)。意译:缘觉、独觉。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021  无学(aSaikFa )。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道果中之前三道果及阿罗汉道为有学,阿罗汉果为无学。

*022  夏安居(梵:vArFika ,varFa ,巴:vassa )。意译: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又作:雨安居、坐夏、夏坐、夏休、结制等。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此段雨期,相等于中国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日。故七月十五为结夏日、自恣日、岁暮日。

*023  自恣(梵:pravAraCA ,巴:pavAraCA )。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佛制安居竟时为岁暮,即于自恣后增添一法岁。故结夏安居之日,亦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巴:bodhisatta )之简称。意译:*024  菩萨,菩提萨埵(梵:bodhisattva ,

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于求证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mahAsattva )。

*025  如来(tathAgata )。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梵文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 (如去)、tathA-Agata (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上座部佛教则认为此名号为佛自称专用。*026  迦陵仙音,指迦陵频伽鸟(梵:kalaviBka ,巴:karavIka )所发之美妙声音。意译: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

*27  恒河沙(gaBgA nadI vAluka)。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

*028  文殊师利(maNjuSrI ),菩萨名号。义译:妙吉祥。文殊,妙之义;师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专司智慧。

*029  上首(梵:pramukha ,巴:pamukha )。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亦称“首座”。

*030  波斯匿王(梵:prasenajit ,巴:pasenadi )。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auSala )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rAvastI ),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 ),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031  阿难(Ananda )。佛之堂弟,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誉之多闻第一。全称阿难陀。意译:欢喜、庆喜、无染。出家后为佛陀之常随弟子二十余年,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佛灭度后,诵出经藏。

*032  阿奢黎(梵:AcArya ,巴:Acariya )。意译: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033  檀越(dAnapati )即:施主。施与僧众衣食资具,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

*034  刹帝利(kFatriya )。意译:地主、王种。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035  旃陀罗(caCDAla )。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旃陀罗系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之混血种。

*036  大迦叶(梵:mahA kASyapa,巴:mahA kassapa)。(“叶”音‘协’为古字,并非简体字)。义译:饮光。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誉之苦行第一。禅宗尊为天竺初祖。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灭后,成为教团之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直至阿难为法之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方行涅槃。

*037  摩登伽女(mAtaBgi )。摩登伽(mAtaBga ),印度男性贱民之通称。意译:有志、憍逸、恶作业。女性贱民则称摩登祗(mAtaBgi ),此类贱民以清扫街路为业。或说最下阶级贱民旃陀罗种所出之子女。根据《摩登女经》的记载,此女名:钵吉蹄。

*038  娑毗迦罗,即迦毗罗仙(kapila maharFi),义译:黄发、金头或龟种。印度古仙人名,为数论派之祖。因其须发面色皆黄赤,故号为黄赤色仙人。又称:食米脐外道。修苦行,合手大指及第三指,以物缚之。往至人家舂谷簸米处,以彼缚指,拾取米屑。聚至掌中,随得多少,去以为食。若全粒者,即不取之。约生于纪元前六世纪。生而自然具备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见此世间之愚暗、沉迷,遂起大悲心,先为婆罗门阿修利(Asuri )说二十五谛之义,次为般遮尸诃(paNcaSikha )说法,所说之法达十万偈,名为《僧佉论》。有学者认为迦毗罗仙乃金胎神(hiraCyagarbha )之人格化,历史上并无其人;然此说未有定论。

*039  无畏(梵:vaiSAradya ,巴:vesArajja ;或梵、巴:abhaya ),又作无所畏,即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或四无所畏。

  佛之四无畏:1. 诸法现等觉无畏,2. 一切漏尽无畏,3. 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4. 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

  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共有四十无畏。

  菩萨之四无畏:1. 能持无畏,2. 知根无畏,3. 决疑无畏,4. 答报无畏。  另菩萨之十无畏:1. 闻持无畏,2. 辩才无畏,3. 二空无畏,4. 威仪无缺无畏,5. 三业无过无畏,6. 外护无畏,7. 正念无畏,8. 方便无畏,9. 一切智心无畏,10. 具行无畏。

  修行者发菩提心时有六功德(六无畏):1. 善无畏,2. 身无畏,3. 无我无畏,4. 法无畏,5. 法无我无畏,6. 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040  结跏趺坐(nyaFIdat paryaBkam Abhujya)

结跏安坐。诸坐法中,结伽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交一足为半跏趺坐,交二足为全跏坐、莲华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其坐法即双膝弯曲,两足掌向上。

*041  此段所述即首楞严正印之相。

*042  菩提(bodhi )。义译:觉、智、知、道。于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043  奢摩他(samatha )。禅定七名之一。义译: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

*044  三摩地(samAdhi )。又作三昧。义译: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

*045  禅那(梵:dhyAna ,巴:jhAna )。义译: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简称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那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046  琉璃,原作:毗琉璃(梵:vaiDUrya ,巴:veluriya ),七宝之一。义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相传虚空之颜色(青色)即是由须弥山南方之琉璃宝所映现者。又于三十三观音中之琉璃观音,即表琉璃同化之德而应现于世,摄化众生。汉代烧制绿色釉陶,至唐代佛教盛行时,称之为琉璃陶,毗琉璃从此落户中国,改称琉璃。

*047  披落出家,即剃头落发(muCDanA )着坏色衣(durvarCi karaCa)出家(pravrajyA )之仪式,俗称剃度。古印度以剃除头发为最大耻辱,对犯重罪之人乃科以此刑罚;此外当时之出家之外道皆蓄发。然佛陀自剃除发着坏色衣,又诸弟子同行此法,乃为离憍慢心、断诱惑,以便静心修道,由此知佛陀教团组织之精神别于异教。

*048  尘劳。“烦恼”之异称,其意为尘垢劳恼。指凡夫为世尘所垢染而身心劳乱。尘劳有二义:1. 六尘境界,由境界令心起烦恼而劳倦,故称烦恼为尘劳。2. “尘”指污心,“劳”指勤苦,烦恼能污心且令勤苦。*049  异生(pRthagjana ),或即愚异生(bAla pRthagjana)。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之果报;又凡夫起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故称异生。

  十种异生(十法界众生):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

*050  青莲花(utpala ),音译:优钵罗花。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眼目之相,故取以譬佛之眼。

*051  浮根,相对于净根;净根于内,能起诸尘,尘生诸用;浮根于外,有诸形。

*052  重阁清净讲堂(梵:kUTAgAra SAlA prAsAd,巴:kUTAgAra sAlA pAsAda )。祇园精舍内之重要讲堂。又作:高阁讲堂、重阁堂、普集讲堂、重阁精舍、高观殿、高楼台观等。据说祗园精舍内有七十二座讲堂。*053  祇夜林(jetavana )祗园精舍外之林园,即松林。

*054  大佛顶,即如来顶肉髻相(梵:uFCIsa SiraskatA,巴:uMhIsa sIso )上无见之顶相。

*055  首楞严王三摩提(SUraMgama rAjan samAdhi)。意译: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为本经所要阐发的旨趣。首楞 SUraM ,意即一切毕竟;

严 gama ,意即坚固;王 rAjan ,意即殊胜、占据统领地位。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故称首楞严三昧(定)为佛性。

*056  抟食(piCDa ),亦作搏食或团食。印度人以手抟(团)饭而食,佛制一饭不过二十一抟,余者与他人分享。搏食为抟食之笔误。

*057  斋(梵:upoFadha ,巴:uposatha ),简称布萨。原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日,祭主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至佛陀时代,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团布萨之由来。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

  宿斋,已饭、已过午,不能再进食。

*058  兜罗绵手,佛八十种相好之一,即手足柔软似兜罗绵。兜罗(tUla ),即棉花,佛陀时代,印度普遍使用木棉,因而凸显棉花的高贵。

*059  根(indriya )。指器官、机能、能力之意。如草木之根,有增长、衍生枝干花叶果实等。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不仅有助于人类之觉悟,且可促进信、精进、念、定、慧等,故称五根。于增上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二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其中除意根(心)外,前五根属感觉器官(五官)或是感觉机能,由物质(色)所形成,故称为五色根,简称为五根。*060  法王子(kumAra bhUta),直译‘童真’,即童蒙期已得真如之菩萨,为佛位之继承者,佛为法王(dharma rAjan),故称菩萨为法王子。另:菩萨与如来法王之关系犹如世间王子与国王之关系,故称法王子(dharma rAjaputra )。

*061  阐提(icchantika ,ecchantika )。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阐提有二:1. 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名断善阐提;2. 大悲菩萨,发一切众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众生至多,时间至久,故此种菩萨,亦极难成佛,名大悲阐提。通常所指的一阐提人,多数是指断善阐提。

*062  弥戾车(mleccha )居住于古印度边地,而被视为素质卑劣之种族。义译:蛮荒边地之无知者、卑贱、下贱种、垢浊种、乐垢秽、乐作恶业、恶中恶,或奴中奴。

*063  六种震动。指大地之六种震动,共有三类:1. 动之六时: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2. 动之六方: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3. 动之六相,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064  涅槃(梵:nirvACa ,巴:nibbAna )。又作泥洹等。义译: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般涅槃(parinirvACa )。义译:圆寂。

  菩提涅槃(bodhi nirvACa),即大般涅槃(mahA parinirvACa)义译:大圆寂。涅槃原义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

*065  无生法忍(anutpattika dharma kFAnti)。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为三忍(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之一。*066  九次第定(navAnupUrva samApattayaH)。又称无间禅或炼禅。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

*067  漏尽(Asrava kFaya,kFIna Asrava)。漏,烦恼之异称。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

*068  卍(SrivatsalakFaCa )。读音“万”。为古印度之吉祥符号。*069  阎浮檀金(jambUnada suvarCa)。意思就是:流经阎浮(jambU )树间之河流(nada )所产之沙金(suvarCa )。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

*070  鹿园(mRgadAva )或做鹿野苑。为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即今之沙尔那斯(sArnAth ),位于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 )以北约六公里处。

*071  阿若多乔陈如(梵:AjNAta kauCDinya,巴:ANNa koCDaNNa),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阿若多(AjNata ),为称叹之词,其义为‘能了解、能知者’;乔陈如(kuCDin )是族姓。

*072  五比丘(梵:paNca bhikFavaH,巴:paNca vaggiyA bhikkhU)。佛最初度化的五名弟子。1. 阿若多乔陈如(梵:AjNAta kauCDinya,巴:ANNa koCDaNNa)。2. 頞鞞(Asvajit )亦作:阿说示、马胜、马师。3. 跋提(bhadrika )亦作:小贤、善贤、仁贤、有贤等。4. 十力迦叶(梵:daSabala kASyapa,巴:dasabala kassapa)。5. 摩诃男(梵:mahAnAma koLiya ,巴:mahAnAma kuLika)亦作:大名等。

*073  四众(梵:catasraH parFadaH,巴:catasso parisA)。亦作: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梵:bhikFu ,巴:bhikkhu )、比丘尼(梵:bhikFuCI ,巴:bhikkhunI )、优婆塞(upAsaka ,近事男、近善男、信男、清信士)。优婆夷(upAsikA ,近事女、近善女、信女、清信女)。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梵:SrAmaCeraka ,SrAmaCera ,巴:sAmaCera )、沙弥尼(梵:SrAmaCerikA ,巴:sAmaCerI )。

*074  客尘(akasmAt kleSa)。又作客尘烦恼,即烦恼之义。此系相对于‘自性清净’一词而立者。所谓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即清净无染,一无尘垢,然因外境现象纷沓,导致对境生迷而心生烦恼。

31


相关文章

  • 白话精评通鉴纪事本末
  • 转载自:wuzhanpu1118的文件夹白话精评通鉴纪事本末·二十五 白话精评通鉴纪事本末·二十五. 阅61  转15  评0  公众公开  13-05-09 09:01 白话精评通鉴纪事本末·二十四 白话精评通鉴纪事本末·二十四. 阅27 ...查看


  • 新青年_与现代白话文运动
  • 2004年第2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22004(总第162期) JOURNALOFXIAMENUNIVERSITY(Arts&SocialSciences) GeneralNo.162 <新青年>与现 ...查看


  • 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与发展_郑瑞萍
  • 第27卷第1期2011年1月 (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Vol.27,No.1Jan.2011 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与发展 郑 瑞 萍 ...查看


  • 浅论白话文教材产生的意义
  • 摘 要: 白话文教材的出现,不仅是现代语文教育学科成熟和完善的标志之一,而且是新文学运动的有力推动者.它为新文学的白话语言取得了正式书面语言的资格,促使新文学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注意语言的提炼和内容的创新,创作出规范且有思想性的白话文学:更为新 ...查看


  • 试论现代白话文的形成及其现代性意义
  • 摘 要:中国文学在20世纪初发生的变革,是思想变革与语言变革的双重演凑,白话文就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并且对整个现代文学乃至全中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形成与西方语言与思想不无关系,中国文学以这种新的语言形式逐渐形成其特殊的风格,这也是现代 ...查看


  • 白话文运动与白话文教科书
  • 语言是学习.求知的一种工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掌握语言文字,而且要掌握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来学习生活与生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拓展知识的领域和空间.当社会的发展已经完全超出我们古典经学的范畴,当社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事 ...查看


  • 新版白话文及相关文章 (1-12)集
  • 新版白话文之一集 醒(上) 新版白话文之一集 醒(下) 新版白话文之二集 情 新版白话文之三集 峭 新版白话文之四集 灵 新版白话文之五集 素(上) 新版白话文之五集 素(下) 新版白话文之六集 景 新版白话文之七集 韵 新版白话文之八集 ...查看


  • 白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白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修行因缘第一章(优婆塞卢荣章译) 阅读:6446 [白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智慧第二章(优婆塞卢荣章译) 阅读:3873 [白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决疑请问第三章(优婆塞卢荣章译) 阅读:2697 [白话六祖大 ...查看


  • 杨筠松[玉尺经]考及白话解
  • 杨筠松<玉尺经>考及白话解 (十九) 阅2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01-24 07:12 杨筠松<玉尺经>考及白话解 (十八)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17-01-24 07:10 杨筠松& ...查看


  • 那些经典的古代诗文,改成现代白话文是这样的!
  • 大家都还记得小时候学的古诗词吧,意境优美,文字典雅,可是如果改成白话文会怎么样呢?看看一个孩子改的结果: 白话:晚上睡不着爬起来,看到窗户月光照进来,白的好像霜一样,我抬头看到月亮,突然想回家了. 白话:年轻的时候到外地赚钱,四十好几才回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