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治疗技术

1、传统针灸特色治疗技术

(1) 普通针刺

毫针刺法是用毫针刺激人体腧穴等部位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广。毫针规格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针刺练习有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试针法。针刺前体位的选择根据治疗部位而定,有卧位、坐位等。进针时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针刺角度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斜刺(45°)、横刺(15°)。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体形、病位、病性、腧穴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针刺最主要讲究得气,指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即针感。病人感觉腧穴局部酸、麻、胀、重等,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或传导。医生感觉针下沉重、紧瑟等。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较慢,疗效差。针刺补泻手法与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相关。针刺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重要器官等,但正规医生临床实践中很少发生上述情况,即使发生,也能及时果断的处理。针灸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 温针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

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将艾条切成长约1.5cm 的艾段插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也可用于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胃脘痛、腹痛、腹泻等。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嘱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3) 头皮针

指用毫针刺激头皮上的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按《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头皮施术部位分为4个区、14条标准线: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颞后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头针主要治疗脑源性疾患,如中风偏瘫、皮层性视力障碍、小脑性平衡障碍、遗尿、帕金森病、舞蹈病等。此外,对某些非脑源性疾患也有作用,如腰腿痛、神经痛、哮喘、呃逆、洱源性眩晕、耳鸣、听力障碍、胃脘痛、子宫脱垂等。

(4) 梅花针

也称皮肤针法,指用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叩击人体体表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刺激强度包括弱、中、强刺激。叩

击部位包括局部扣刺、穴位扣刺、循经扣刺。适应范围较广,如头痛、失眠、口眼歪斜、眩晕、胃痛、呕吐、阳痿、遗精、遗尿、痛经、肩周炎、痿症、痹症、急性腰扭伤、肌肤麻木、牛皮廯、斑秃等。

(5) 耳针 法。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总结主要有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结肠炎、菌痢等;功能紊乱疾病,如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其他有催产、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或输血反应等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6) 电针

指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感应)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

其中连续波用于治疗疼痛,如颈、肩、腰、腿痛;断续波用于治疗胃肠病,如胃下垂、腹胀等。凡用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用

电针治疗,其中对癫痫、神经官能症、神经痛、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胃肠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疗效较好。在针刺麻醉手术中,电针更有独特的优点。一般5~7次为1疗程,每天或隔天1次;慢性病的疗程可稍长,每10天或10次为1疗程;急症、新发病疗程可缩短,以治愈为准,每天可电针治疗2次。两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 注意事项:①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机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②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须事先告诉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配合治疗。 ③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治疗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宜在延髓、心前区附近的穴位施用电针,以免诱发癫痫和引起心跳、呼吸骤停。④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针柄由铝丝绕制,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时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身上。⑤治疗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机发生故障或导线断损,应修理后再用。⑥毫针多次使用后,易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

(7) 火针

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烧针令其汗”,“火逆下之,因

烧针烦躁者”,“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等记载。直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才正式定名为“火针”。明代杨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详:“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云:“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说明火针在明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代火针使用一般有两种情况:长针深刺,治疗瘰疬、象皮腿、痈疽排脓;短汁浅刺,治疗风湿痛、肌肤冷麻。但要注意:火针刺激强烈,孕妇及年老体弱者禁用;火热证候和局部红肿者不宜用;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禁用。施行火针后,针孔要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火针必须把针烧红,速刺速起,不能停留,深浅适度;用本法治疗前,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然后方可进行治疗。

(8) 灸法

灸法,以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施灸材料主要为艾叶。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久声。”《灵枢·官

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近代对灸法的应用分类大体为:艾炷灸(着肤灸、间隔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电热灸、敷药灸(药物发泡灸)等。 灸法的作用有:①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②有引导气血的作用,或升提中气或引气下行,可治中气下陷、肝阳上亢之证。③回阳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证。④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外科阴疽、瘰疬、瘿瘤等。临床上,可治呼吸系统疾病:用艾灸法可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 感冒、鼻炎、扁桃体炎、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脾胃冷痛,病毒性肝炎,胃下垂,术后腹胀,肠炎,痢疾,溃疡性结 肠炎,脱肛,腮腺炎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用于泌尿系统感染,遗尿症,血尿,乳糜尿,产后排尿异常,阳痿,膀胱炎,睾丸膜积液等疾病;治妇科出血等疾病:用于崩漏,月经不调,产后子宫收缩痛,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阴痒,妊娠呕吐,不孕,外阴白斑,盆腔炎等疾病。孕妇也可使 用艾灸疗法纠正臀位;治心血管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用治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炎后 遗症,休克,美尼尔氏综合症,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减退症等;治骨伤及类风湿疾病:可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治疗扭、挫伤、外伤滑膜积液、骨髓炎、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痛等;治皮肤疾病: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臁疮,褥疮,硬皮病,

毛囊炎,斑秃,白殿风, 银屑病,痔疮,肛裂,疣赘等;治疟疾、癌症、毒蛇咬伤;可防治“禽流感”。

(9) 挑治法

挑治疗法是在病人一定部位的皮肤上,用粗针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于痔疮,肛裂,肛瘘,肛门瘙痒,脱肛,急慢性前列腺炎,痧症,甲亢,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痤疮等病症。挑治的操作方法举例:暴露腰背部,选定挑治点,局部皮肤消毒后,以消毒的粗针将选点部位的表皮纵行挑破0.2-0.3cm(最好先用1%的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 ,然后深入皮下挑,拉断或割断白色纤维,反复挑割,将皮下白色纤维(如羊毛状) 挑尽为度,一般不出血或略有出血。挑尽后填入生盐一粒或用碘酒消毒,贴以胶布即可。一次不愈者,可于二、三周后再施行挑治,其挑治点可以另选。注意事项:①水中注意无菌操作,术后注意局部清洗,以防感染;②针尖应原口进原口出,切忌在创口下乱刺;③挑治当日创口禁用水洗,并注意休息,少吃刺激性食物;④孕妇,皮肤病患者,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脏病,肿瘤,急腹症忌用本法。

(10) 火罐

拔罐疗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疗

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负压效应: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温热作用: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目前有竹筒火罐、陶瓷火罐、玻璃火罐、抽气罐。火罐法有投火法、闪火法、滴酒法、贴棉法、架火法。

2、 传统推拿特色治疗技术

推拿(massage),中医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具有恢复体力、减轻疲劳、增强人体血液循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调节脏腑,美容减肥、防病治病、

延年益寿的功能。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推拿按摩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且平稳可靠,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正由于这些优点,推拿按摩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

(1) 颈椎病推拿

颈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症状复杂多变,根据症状的不同,一般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等几种,颈椎按摩也要“因病而施”。

颈型颈椎病 患者取坐位,用握拳磙法松解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冈上肌以及背部竖脊肌。一指禅推痛点,推按风池、大椎,按揉颈项部两侧大筋,由上而下数遍。摇颈椎,拔伸颈椎。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肉,以透热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颈部肌肉可触及痉挛的肌腹,常配合按揉风池、天鼎、天柱、天宗及颈椎棘突旁压痛点,拿风池,拿颈项,拿肩井以提高镇痛解痉作用。

神经根型颈椎病 患者坐位,用侧磙法松解颈椎旁肌肉,用一指禅推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用侧攘法施于患肢至麻木手指部。推按风池、大椎,点按患侧肩井、臂臑、曲池、合谷。颈项部拔伸法,拿上肢,拿肩部(三角肌)→上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群、屈肌群)。捻、理、拔手指。搓、抖肩与患肢。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肉,以透热为度。每日1次,每

次30分钟。如果患者颈椎棘突偏外,在以上手法完成后,患者前屈颈部至适当角度,一般上位颈椎前屈幅度小,下位颈椎前屈幅度大,可先以一手拇指触摸于应复位的颈椎棘突,令患者颈部前屈,当前屈幅度逐渐增大时,该棘突会向上滑动,即令患者停止,并保持此幅度。医生以一手拇指抵按错位棘突,另一上肢肘部托住患者下颌,前臂环绕面部颞部,再用手按住病人枕部向上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使椎间关节整复。整复的标志应以拇指接触的棘突错动为准,弹响不应作为整复的标志。

椎动脉型颈椎病 患者取坐位,用握拳磙法松解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冈上肌以及背部竖脊肌。一指禅偏峰推印堂→神庭、前额至左右太阳。大鱼际揉前额以及左右太阳。大拇指按印堂→百会,分按前额。扫散法施于头部两侧颞部,分、合推前额。颈项部拔伸。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肉,以透热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恶心、呕吐者,指按揉内关、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眩晕、耳鸣者,指按揉太阳、攒竹、百会、耳门、听官、听会、翳风等穴。偏头痛者,扫散法施治于头之两侧约率谷穴处,指按揉风池、风府、合谷等穴。

交感型颈椎病 患者坐位,用侧磙法松解颈椎旁肌肉,用一指禅推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指揉按人迎、气舍、翳风,按压上下眼眶12次。从太阳穴起,由前向后,用五指拿头的中间、两侧和下部12次。拿风池以及颈项部,由上而下数遍,以酸胀为度。颈项部拔伸。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

肉,以透热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胸闷者,可中指按揉

膻中、中府、云门等穴。心悸者,指按揉肺俞、心俞、厥阴俞以

及内、外关等穴。有小腿酸胀者,可揉捏小腿三头肌,点按委中、

承山穴,提拿跟腱。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颈椎推拿主要作用有:疏通脉络,止痛

止麻;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压迫;

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缓解症状;缓解肌肉紧张,恢复颈椎

活动;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可以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直

和关节畸形。

(2) 腰椎病推拿

腰椎推拿治疗,本病的症状是由于经络不通所致, 故手法治疗原

则是舒筋通络, 行气活血。施术部位是腰骶部及下肢部。具体操作如

下:

按揉法 沿受累的神经路线重点按揉至小腿,以松解肌肉,改善

受累区血受累区血液循环,恢复麻木区的神经组织。

揉法 沿腰背部顺行向下至小腿进行揉摩,以放松身体,舒通经

络使气血得以畅通。

点按法 点按双侧腰肌,以改变腰肌紧张状态。

摇法 仰卧位屈膝屈髋后进行旋转摇运,以松解通利腰骶关节与

椎间关节,调整关节内在平衡。

弹筋法 弹拨腰肌,以兴奋肌肉,恢复肌纤维组织弹性。

推法 用双手掌根沿脊拄两侧自背部开始推至臀部,以调达气血、

疏通经络,使腰背肌肉得以调整。

翻身仰卧,采用捏拿法。捏拿股四头肌,改善肌肉弹性,恢复肌

张力。

推理法 沿大腿后侧顺行向下至跟腱进行推理,使下肢整体气血

流通,肌肉舒展。

点穴法 自腰部开始依次点按肾俞、环跳、承扶、殷门、风市、

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穴,以通经活络. 改善神经传导,

促进神经组织恢复。

(3) 内科推拿

内科推拿,又称内科按摩,是针对除外科之外的疾病进行推拿,

可治疗身体各个系统的疾病,科目涉及妇、内、幼等各科。相反的概

念叫做外科推拿,主要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外科疾病。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

说、五脏六腑学说、经络学说,治疗上讲究辨证施治。通过阴阳认识、

五行认识、脏腑认识,结合望闻问切来辨证;根据辨证结果,通过医

疗刺激的介质施以治疗,首先让刺激归于经络,然后归于脏腑,使脏

腑达到平衡,实现整体治疗的观念。医疗刺激的介质,出现两条分支:

一是中药,它是大家最常见、也最易从思想上接受的方式;另一是直

接对经络施以穴位刺激,包括针灸、推拿等,根据辨证的结果,选取

穴位,直接刺激经络,然后把这种刺激信息传递到脏腑。这两个分支

相比较,使用针灸或推拿的刺激,比使用中药的效果更直接。针灸和

推拿相比,推拿有又具有安全性,也更具有可普及性。采用推拿方法

治疗的最大好处是能够绕过患者药物不吸收的问题。有些脾胃功能本

来就差,即使对于普通食物的吸收也存在问题,更不要说对于药物了。

带有一定毒性的大量汤剂,还会刺激破坏患者的消化系统,变得更加

面黄肌瘦,药物的吸收会进一步变得困难,于是药物对患者难以起到

作用。推拿存在一种无毒无副作用的天然优势:人体经络本身就是天

然药库,选取穴位进行推拿调理,可直接刺激人体经络、脏腑,起到

直接治疗的作用,避免了患者脾胃虚弱体质所导致的药物不吸收问

题。另外,推拿综合取穴,可改善患者的整体素质,从基本的消化吸

收能力的改善,到身体的抵抗能力的提高,精、气、神也随着向好,

最终实现疾病的好转或治愈。

(4) 美容推拿

主要介绍面部美容法。颜面是人体脏腑经气的外在表现,面部

美容亦需中医辨证来实施,由内治外,通过脏腑经气的调整,达到

容颜、消斑、祛皱及延缓自然衰老速度的作用。方法:①摩腹 搓

掌令热,摩脐下3寸1~3分钟。②揉中脘 掌揉脐上4寸中脘穴1~

3分钟。③摩膻中 用三指摩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处1~3分钟。

④摩印堂 用三指摩两眉间中点印堂穴1~3分钟。⑤按揉合谷 用

指按揉虎口近第二指骨中点处合谷穴1分钟。⑥推前额 用指自中

间向两侧推至太阳穴数次,并揉太阳穴。⑦按揉头维 用指按揉两

侧头维穴(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1分钟。⑧揉眼周 依眼轮匝

肌顺序揉1~3分钟。⑨浴鼻 两手指先点按攒竹穴(眉头凹陷处) ,

向下沿鼻侧至迎香穴捋之,继揉迎香穴(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10

余次。⑩揉口周 依口轮匝肌顺序揉之1~2分钟。 摩颊。用掌摩

两颊至热。 点揉颧髎、下关、颊车 用两手指点揉颧髎穴(目外眦

直下,颧骨下缘凹陷) 、下关(耳前,颧弓与下颌间凹陷) 、颊车(下

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高点) ,各1分钟。 揉耳前

三穴 用指揉耳门(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

处) 、听会(耳屏间切迹前)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 ,各1

分钟。 梳头 用五指由前发际向后发际梳拿头顶、头侧10余次。

叩顶 两手十指微屈,指尖垂直向下叩头1分钟。 推背俞 自大

杼始,沿后正中线旁开1.5寸,膀胱经线向下推揉至骶部。据辨证,

相应以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

肠俞等重点按揉3~5分钟。 拿三阴交 用三指自三阴交拿至太溪

穴1分钟。 拿血海 用拇、食指分别按血海、梁丘穴拿揉1分钟。

按揉足三里 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穴1~3分钟。 擦涌泉。用指擦涌

泉穴,透热为度。每日一次。不可随意乱用护肤、美容品,少食辛

辣刺激品。 (5) 足底推拿

人体的各脏腑器官在足部都有各自的神经聚集点,而且每一点都

和机体相应的脏腑器官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当按摩刺激足部某一部

位时,即可反射到机体相应的某一器官,这就称之足部的反射区。足

底按摩,能显著刺激各部位反射区,使得血液循环畅通,排除积

聚在体内的废物和毒素,能够使得新陈代谢作用正常运作,最终

达到治疗效果。

在进行足底按摩的时候,可以用拇指的罗纹面、食指和中指的指

间关节对反射区进行按柔点压,也可以使用一些如光滑的塑料棒刺激

反射区。足底按摩一般以压痛反应比较强的部位为治疗重点,按照先

左足后右足,先主要区域再次要区域的顺序进行治疗。足底按摩操作

手法如下:

触摸法:是最先用的一种手法。通过触摸来察觉施按摩手法的

部位的组织结构的状况。同时也可以先察看患者对手法的心理反应。

揉捏法:是将肌肉及皮肤毛发捏在手中,用双手交替作扭曲活动。

运推法:是一种不扭曲的揉捏法,只在皮肤表层捏。

轻抚法:以手掌面或用指尖在表皮滑动。

摩搓法:用掌心或一个手指或几个手指指端摩搓,使皮肤及深层

产生位移。

推压法:用指尖或手掌垂直加压于治疗部位,这是摩搓法的补充

手法。

颤动法:也是一种压椎法。它是用手掌或指尖不断地重复进行的

有节奏的颤动,产生深透的机械性波动传达至患者体内。

叩击法:其特点是用手指、掌根或掌心捶击反射区,最常用的是

以手掌的尺侧缘叩击,施术时手指分开,自然微屈,又称斩剁法。

中国有句俗语“人老脚先衰,养生先养脚”。经常转动脚腕子,

并按摩踝部至脚底的一些穴位,能起到降低血压、预防疾病、减缓衰

老的作用。如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

前1/3处的涌泉穴,按摩它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倦怠、失眠、高血压、

眩晕、更年期障碍等。还有位于脚大拇指根部横纹中央的“高血压

点”,用两手的大拇指按压此处6秒钟,一天10次,对降血压有显

著疗效。

(6) 耳穴推拿

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

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

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

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

相应的反应区(耳穴) 。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耳穴保健按摩,是用手适度刺激耳部不同的部位或反射区,有效地调

整人体的气血循环、防治全身疾病,可以消除疲劳,减轻压力,疏通

经脉,调整气血,从而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和修复能力。刺激

耳穴的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主要介

绍以下三种:搓摩法 以拇指和食指罗纹面相对夹住体表,做往返移

动。要领是:以手指罗纹面着力,揉动时要带动皮下组织,操作时速

度适宜,轻重适当。贴膏法 将普通胶布或伤湿止痛膏之类的药胶布

剪成小方块,贴于耳穴上,然后搓摩片刻。贴膏前要清洁耳穴部位,

否则胶布容易脱落。压丸法 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或黄米贴敷于耳穴

上,定时按压。要领是:贴敷前要局部消毒,以防皮肤破溃感染,为

防止过敏,最好5天更换一次。以局部微痛为度,每日按压数次,每

次5-10分钟。

此外,还有妇科推拿:痛经、闭经、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乳痈、声门闭合不全等;儿科推拿:咳嗽、婴幼儿腹泻、呕吐、

疳积、腹痛、肠套叠、惊风、夜啼、小儿肌性斜颈等;骨伤科推

拿:扭挫伤、漏肩风、胸胁迸伤、落枕、腰肌劳损等。 3、 中医针刀治疗

小针刀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

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

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操作特点

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等不同开

工的刺激,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

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其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

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

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

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操作方法:

(1) 体位的选择 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

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

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2) 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即先用

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医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

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

部位可敷无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

觉传导。常用的注射药物有:1%普鲁卡因2-5毫升/每个进针点;

2%利多卡因5毫升左右/每个进针点;2%利多卡因5毫升,确炎

松A1毫升,混匀后分别注入2-3个治疗点。

(3) 常用的剥离方式:

a 、顺肌纤维、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铲剥--即针刀尖端紧贴着欲

剥的组织做进退推进动作(不是上下提插) ,使横向粘连的组织纤

维断离、松解。

b 、做横向或扇形的针刀尖端的摆动动作,使纵向粘连的组织

纤维断离、松解。

c 、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针刀尖端划摆动作,使无一定规律的粘

连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剥离动作视病情有无粘连而采纳,注意各种剥离动作,切不

可幅度过大,以免划伤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等。

(4) 每次每穴切割剥离2-5次即可出针,一般治疗1-5次即可

治愈,两次相隔时间可视情况5-7天不等。

(5) 小针刀的应用指征:

a 、病人自觉某处有疼痛症状。

b 、医生在病变部位可触到敏感性压痛。

c 、触诊可摸到皮下有条索状或片状或球状硬物,结节。

d 、用指弹拨病变处有响声。

临床应用:

(1) 颈椎病

取穴:痛点为主穴。阳明经头痛配合谷、内庭穴;少阳经头痛配

足临泣、风池穴;太阳经头痛配昆仑、后溪穴。 方法:用直刺法。

轻轻纵剥1-2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强疗效。 (2)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

取穴:找出压痛最明显处。

方法:使小针刀刀口线和伸腕肌走向平行刺入肱骨外上髁皮下,

先用纵行疏通剥离法,向后再用切开剥离法,感觉锐边已刮平,再用

横行刮剥法,再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总肌,旋后肌肌腱,出针刀,

进行包扎。再曲屈肘关节2-4次,一般1、2次可愈,每次间隔5天。

(3)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

取穴:局部痛点。

方法:用纵向铲剥法。

(4)足跟痛(足跟骨刺)

取穴:骨刺尖部(压痛最明显处) 。

方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将足放稳,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

常规消毒后,针刀口线和纵轴垂直,针体和足跟呈60°角,深度直达骨刺尖部,作横行切开剥离和铲削剥离,3-4次即可出针刀,如1次未愈,隔5-7天后可做第二次。

(5)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取穴:压痛明显处。

方法:以小针刀刀口线和人体纵轴线平行刺入,当刀口接触骨面时,用横行剥离法,感觉肌肉和骨面之间有松动感时即可出针。一般1次即愈,不愈者隔5天后再行第二次。

(6)慢性腰肌劳损

取穴:腰部压痛点(肾俞) 。

方法:同前。可配合拔火罐以加强刺激。

(7)腰椎间盘脱出症

取穴:椎间隙压痛点(椎间关节处) ,小腿麻木区中点或承山穴。

方法:腰部在痛点中心进针刀,针刀尖到达椎间小关节韧带周围组织时进行疏通剥离3-4次,出针刀;小腿部位用直刺纵向剥离法即可。

注意事项:

(1)由于小针刀疗法是在非直视下进行操作治疗,如果对人体解剖特别是局部解剖不熟悉,手法不当,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医生必须做到熟悉欲刺激穴位深部的解剖知识,以提高操作的准

确性和提高疗效。

(2)选穴一定要准确,即选择阿是穴作为治疗点的一定要找准痛点的中心进针,进针时保持垂直(非痛点取穴可以灵活选择进针方式) ,如偏斜进针易在深部错离病变部位,易损伤非病变组织。

(3)注意无菌操作,特别是做深部治疗,重要关节如膝、髋、肘、颈等部位的关节深处切割时尤当注意。必要时可在局部盖无菌洞巾,或在无菌手术室内进行。对于身体的其它部位只要注意无菌操作便可。

(4)小针刀进针法要速而捷,这样可以减轻进针带来的疼痛。在深部进行铲剥、横剥、纵剥等法剥离操作时,手法宜轻,不然会加重疼痛,甚或损伤周围的组织。在关节处做纵向切剥时,注意不要损伤或切断韧带、肌腱等。

(5)术后对某些创伤不太重的治疗点可以做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术后出血粘连。

(6)对于部分病例短期疗效很好,1-2个月后或更长一些时间,疼痛复发,又恢复原来疾病状态,尤其是负荷较大的部位如膝关节、肩肘关节、腰部等。应注意下述因素:病人的习惯性生活、走路姿势、工作姿势等造成复发;手术解除了局部粘连,但术后创面因缺乏局部运动而造成粘连;局部再次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所致。因此,生活起居尤当特别注意。

4、中医穴位注射疗法

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由于使用了现代提纯的药物,这种疗法又不同于传统的针灸。在临床中,“穴位注射”可以治疗哮喘、美尼尔综合症、硬皮病、白塞氏综合症等国际疑难病,对妇科康复尤其有效。

穴位注射主要作用:

(1) 止痛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 产生针感信号,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 产生诱发电位, 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 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 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 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 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 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 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 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 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 调整消化液分泌, 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 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 当功能亢进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 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注射的效应:

(1) 穴位注射的放大作用 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2)穴位注射的三重作用 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穴位注射的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

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穴位注射当以经络为载体,把药物运送到相应区域或部位,从而发挥药物和经穴的双向作用,使药效得到加强,并且更迅速、持久。显药效的发生与发展有经络功能的参与和协同,有一定的循经性,遵循经穴——脏腑相关原理。

常用药物:维生素制剂:维生素B12、维生素D2果糖酸钙注射液(CCO ) ;中草药制剂:丹参针、当归针„„现代医学研究:局部用药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修复已受损的生物膜,从而减低组织损伤,重建组织内环境稳定,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并可改善脑部供血。

5、中医水针刀疗法

水针刀是将清朝年间张仲景医圣祠“刀针”与现代医学水针相结合,并柔和其他针刀疗法的精华,从而发展形成的一种可注射针灸用具。水针刀疗法作为传统医学九针疗法与现代医学水针疗法中西医合壁的后裔,是介于针灸疗法与开放性手术间非直视下的新型注射性微型外科手术,以软组织局部解剖学、立体解剖、动静态三维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信息学、经络学说、无菌炎症学及动静态平衡学及中西药药理学为其理论基础。对软伤科疾病、脊柱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推崇。

其特点如下:

安全性高 水针刀在治疗前可以回抽检测避免了血管、脊髓及内脏损伤。治疗疼痛疾病疗效 因水针刀在软组织病变部位不仅可以松解分离,而且可以直接注射消除无菌炎症的磁化松解液、有色制剂及氧制剂。一方面,磁化松解液不仅可以直接消除病变部位的炎性致痛物,而且磁化药物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同时有色制剂可以抑制痛觉神经的向心性传导,达到治痛的作用。另外,消毒氧气的注射可以消除局部缺氧状态,调整营养神经及气体松解功能。

具有抗复发作用 无论哪种针刀都属于一种微创松解术,在松解软组织病变结节的同时,势必会造成一种再创伤→再出血→再粘连的恶性循环。而水针刀在松解病变结节的同时,可直接注射止血止痛的抑制粘连药物及消毒氧气,因此,具有一定的抗复发作用。

水针刀疗法的作用机制:

缓解无菌性炎症 当局部软组织受到急慢性损伤后,由于机体自身应激性反应,分泌5羟色胺等无菌炎性物质,这些物质刺激局部神经血管,产生局部粘连增生压迫神经血管,在临床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时,水针刀微创针法注射松解液:a 、可直接消除病变部位的无菌性炎症,减轻水肿;b 、注射松解液有活血化淤药物,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代谢;C 、松解液具有液体松解功能;d 、具有止血、止痛、抑制粘连、抗复发功能。

减缓神经血管的卡压 通过针刀微创针法对局部病变组织的粘连、增生挛缩等进行微创分离,减轻局部压力,解除神经血管的卡压,从而消除临床症状。

适应证:慢性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以及部分急性软组织损伤;外伤性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末端病、骨骺炎、增生性关节炎;周围神经卡压征、骨—纤维管卡压综合征;颈椎综合征、腰椎综合征、疲劳性骨膜炎及脊柱相关疾病等;部分内科、骨外科、肛肠外科及整形美容外科疾患。

6、中药熏蒸疗法

又称为中药蒸煮疗法、中药汽浴疗法、药透疗法,热雾疗法等,是以热药蒸汽为治疗因子的化学、物理综合疗法。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为“烘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药熏蒸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亦有相应发展,逐渐泛用于休闲保健、康复疗养和临床治疗疾病的诸多方面。

(1)风湿类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2) 骨伤类疾病:腰椎间盘脱出症、肩周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3)皮肤类疾病:银屑病、硬皮病、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等。

(4)内科:感冒、咳嗽、高脂血症和高蛋白血症、糖尿病、失眠、神经官能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肠炎。

(5)妇科:痛经、闭经等。

熏蒸疗法的十大功效:

疏通经络 可放松筋骨,打通人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对各种风痛有效。

净血排毒 可改善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排除体内废物及肝肾毒素,对各种水肿有特效。

清毒杀菌 可深入皮下组织,杀菌消毒,清除污垢,帮助去死皮,使肌肤美白。

清除疲劳 可使全身放松,缓解压力,心情愉快,恢复活力。 活化细胞 可使全身细胞活跃,有效改善体质,增强免疫能力。 强化机能 可刺激人体微循环系统,改善人体各种机能。 减肥瘦身 可帮助排汗,消除多余热量,燃烧多余脂肪,使身体苗条,凹凸有形。

美容除斑 可调节内分泌,预防妇科病,消除色斑。

改善睡眠 浴20分钟,相当于40分钟的剧烈运动,浴后可进入深度睡眠,醒后倍感轻松、精神。

预防冻疮 可改善四肢微循环,缓解手脚冰凉症状,预防治疗冻伤

优势:

(1)疗效显著 发汗解表、和卫散邪、疏通腠理、调气和血、解毒避秽、防疫保健、杀虫止痒等诸多功用,可广泛用于全身各种皮肤病的治疗,并有着较好的疗效;将中药物理作用于病灶,可改变皮肤病患者体质,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力恢复,恢复自然生理机能,避免长时间口服西药激素及外用膏剂所导致的毒副作用。

(2)快速高效 针对患者不同病情,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结合皮肤整舱熏蒸治疗系统,将中药物理作用于病灶,快速产生病源抗体,有效治疗各类皮肤病。

(3)防止复发 采用中药熏蒸治疗体系治疗皮肤病再辅以中药内调外治,加强病灶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机体自然生理机能动态平衡,恢复皮肤自我养护功能,彻底解决复发难题。

(4)养容生肌 中药熏蒸治疗体系能使皮肤光滑细润、补肾壮骨、养容生肌、延年益寿。

7、冬病夏治、冬病冬防及穴位敷贴

敷贴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在中医经络学说指导下,结合人体生理病理特点,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粉末膏状、药饼等,将其贴于经气集中的腧穴或相应的病变部位,依靠肌肤毛窍的吸收,通贯全身而起到祛除病邪、调整阴阳的作用。在中医针灸中,皮部是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属机体的卫外屏障,对外接受信息,对内传达命令,在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通信联络作用。药物贴

于皮肤,刺激腧穴,经络传导,“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里、阴病症,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肺、脾、肾三脏亏虚,阳气不足,机体免疫力低下,多于肾、肺、肠胃、鼻、关节等部位的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久咳不愈等。具体表现多为:咳喘、关节疼痛、怕冷、慢性腹泻、易感冒、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鼻炎等机体阳气虚衰,寒邪侵袭,病症深里,缠绵难愈。“夏治”是指在夏季气温最高、阳气最旺之时,借用自然“热”、“温”之性而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脉,增强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在人体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敷贴、药物注射、艾灸或内服药物以及埋线疗法、刮痧法、拔罐法、熏洗法、气雾吸入法等来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

三伏天属古历法学方面的内容。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按农历的规定,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或头伏。过十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或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或三伏,大概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与“三伏”相对应的是“三九”,从农历冬至这一天算起称“一九”,往后顺数每九为一阶段,即第十日为“二九”,第十九日为“三九”,大概在公历12月中旬到次年1月中旬之间。于“三伏天”穴位敷贴,则“冬病夏治”;于“三九天”穴位敷贴,则“冬病冬防”。

8、中医三菱针放血疗法

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功效及作用:

(1)退热作用 中医认为发热主要有两种,一为阳盛发热,一为阴虚发热。放血的退热作用,则适用于前一种。因为阳气盛必然会血盛,放血可以减少血盛,从而减少了血脉中的邪热,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

(2)止痛作用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内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疗法可以直接带出经脉中的瘀滞的病邪,调整闭塞的壅阻的局面,经脉畅通了,疼痛立时可止。临床许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头痛等,应用放血疗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3)解毒作用 是指机体在病理的状况下,由于自身机能障碍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现的证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红丝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疮疡痈疽。放血不仅能使侵及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血调气”的作用,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以抑制病邪扩展与再生。

(4)泻火作用 中医认为,火热内扰,可致多种病证,常表现为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疼痛肿胀、急躁易怒,甚至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放血疗法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热证。

(5)消肿作用 肿痛多由于气滞血涩,使经络瘀滞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促使经脉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6)止痒作用 痒是风邪存在于血脉之中的表现,故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放血就是理血调气,使血脉流畅迫而风邪无所留存,达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7)缓解麻木作用 气虚不能帅血达于四末,或者血虚失于濡养,则往往出现麻木的症状。用毫针点刺患侧肢体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疗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气至的理论为指导的,效果较好。

(8)镇吐作用 急性呕吐多属胃热炽盛或肝气横逆犯胃或食滞停留,放血能泻热平肝逆,并有疏导肠胃积滞下行的作用,故能镇吐止呕。

(9)止泻作用 放血治疗泄泻的范围,一般是指肠胃积滞化热而成的热泻,或者感触流行时疫,造成清浊不分的泄泻等。其机制是泻火降热而达到升清降浊的作用。

(10)急救作用 是指卒然昏倒,惊厥不省人事的闭证而言。放血能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抢救方法。

9、刮痧疗法

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或头发、苎麻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保赤推拿法》载:“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 郭志邃《痧胀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吴尚先《理瀹骈文》载有如“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本疗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根据现代医学分析,本疗法首先是作用于神经系统,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其次可作用于循环系统,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淋巴液的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据研究证明,本疗法还有明显的退热镇痛作用。

适应证: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微热形寒,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多起病突然) :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见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中暑: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轻轻顺刮,逐渐加重。伤暑表证:取患者颈部痧筋(颈项双侧) 刮治。 伤暑里证:取背部刮治,并配用胸部、颈部等处刮治。 湿

温初起(见感冒、厌食、倦怠、低热等证) :取背部自上而下顺刮,并配用苎麻蘸油在腘窝、后颈、肘窝部擦刮。 感冒:取生姜、葱白各10克,切碎和匀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拄两侧,也可配刮肘窝、腘窝。如有呕恶者加刮胸部。 发热咳嗽: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顺刮,同时刮治肘部、曲池穴。如咳嗽明显,再刮治胸部。 风热喉痛: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 刮治,并配用拧提颈部前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 约50次。 呕吐: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顺刮。 腹痛:取背部脊柱旁两侧刮治。也可同时刮治胸腹部。 疳积:取长强穴至大椎穴处刮治。 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头昏脑胀:取颈背部顺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等。 小腿痉挛疼痛:取脊椎两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 刮治,同时配用刮治腘窝。 汗出不畅:取背部、胸部顺刮。如手脚出汗不畅者,可在肘部、腘窝处刮治。 风湿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后,蘸酒顺刮颈、脊柱两旁,同时取腘窝、肘部或痛处刮治,每日2次。

10、神经阻滞疗法

疼痛治疗除了使用非类固醇性消炎药、类鸦片药、及镇痛辅助药外,神经阻滞技术可说是疼痛科医师最常应用的法宝。对许多肩颈部、腰部、或四肢部位的腱鞘、滑液囊、肌腱炎、骶髂关节炎、梨状肌症候群、网球肘、腕管综合症等有不错的效果。带状疱疹后遗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幻肢痛、烧灼样痛等难治性神经元性疼痛,应

用特异性神经阻滞技术及神经变频(热)电调制刺激等方法,通过阻断痛觉传导通路、改善神经营养状态,调整神经传导功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有些疾病用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而又不适合或不能耐受手术治疗。以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治疗,则可以获得药物治疗无法获得的效果,对患者来说比手术治疗损伤小、见效快、可耐受。也就是说,神经阻滞疗法是介于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一种治疗措施。

神经阻滞治疗所达到的效果在医学上的依据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阻止交感神经,使血管扩张、水肿减轻、缓解疼痛和缓解由于病症所合并的交感神经紧张状态;二是阻滞感觉神经,阻断疼痛的传导和抑制感觉神经刺激诱发的症状;三是阻滞运动神经,使肌肉松弛或暂时制动,使疼痛部位得到“休息”。对于神经阻滞疗法要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必须通过三个重要环节,即正确的诊断、有效的药物组成、精湛的注射技巧。

神经阻滞疗法中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麻药物是对神经系统有亲和性的麻醉药,它可以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使神经系统得到休息和调整,能保护神经系统。它又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可以阻断局部病变发出的疼痛信号。大多数软组织疼痛多由于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及软组织充血水肿刺激神经系统所致。利多卡因等麻醉药物合并类固醇药物(激素)可以改变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炎性渗出,促进局部

代谢产物的排出,从而消除局部炎性水肿,促进炎症吸收,并缓解肌肉痉挛。对有粘连的慢性病灶加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药,以消除粘连,软坚散结,去瘀生新,改善组织代谢和缓解疼痛多种作用。癌症患者,多需要加用激素治疗,尤其是癌细胞迅速扩散、转移至脊椎骨造成的下肢疼痛,麻木等。神经阻滞疗法有给药直接、疗效迅速的优点。有些疾病经治疗后可以获痊愈。治疗时应做到明确诊断,无菌操作,部位准确,用药恰当等。

11、现代康复治疗

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使他们重新走向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WHO )。康复不仅针对疾病而且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及经济能力进行全面康复。

主要有:

物理疗法(PT ):包括物理治疗、体育疗法、运动疗法。 作业疗法(OT ):包括功能训练、心理治疗、职业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方面的作业疗法,目的使患者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的环境。

语言治疗:对失语、构音障碍及听觉障碍的患者进行训练。 心理治疗:对心理,精神,情绪和行为有异常患者进行个别或集体心理调整或治疗。

康复护理:如体位处理、心理支持、膀胱护理、肠道护理、辅助器械的使用指导等,促进患者康复、预防继发性残疾。 康复工程:利用矫形器、假肢及辅助器械等以补偿生活能力和感官的缺陷。

职业疗法:就业前职业咨询,职业前训练。

传统康复疗法:利用传统中医针灸、按摩、推拿等疗法,促进康复。

在只进行个体治疗而无法解决出院后所面临的回归社会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情况下,就需要采取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对象包括许多种疾病,大体可分为身体性残障和精神性残障。 产生身体性残障的疾病主要包括出现单侧麻痹或吞咽障碍的脑血管障碍(脑卒中)、头部外伤、脑肿瘤等;出现双侧麻痹或四肢麻痹的脊髓外伤、肿瘤等;骨关节障碍中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变形性脊椎病、变形性关节病、骨折、肩周炎、腰痛症等;外伤或血管障碍导致四肢切断;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病、脊髓小脑变性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各种发多性神经炎;儿童的疾病包括脑瘫、脊椎裂、肌营养不良症、唐氏综合征等。精神性残障中,不只是精神分裂症或躁狂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或者癫痫,而且由脑血管损伤或头部外伤产生的失语症或记忆障碍等也成为康复治疗的对象。此外,作为老龄化社会的严重疾病的阿尔兹海默病等可引起痴呆的疾病也被列入康复治疗的范围。在日本,与康复科还没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的患者、心

肌梗塞或心脏移植后的患者、肺气肿或胸部外科手术后的患者、人工肛门或人工膀胱的患者等,都被视为身体残障中的内部残障而成为康复治疗的对象。

延治后果:在疾病的治疗当中有时卧床休息是首要的。但是,如果既不翻身也不活动手脚则会引起肌肉松弛、关节僵硬、骨质变脆。这样由卧床休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残障就称作废用综合征。即使是在昏睡状态这种完全麻痹的状态时,也允许帮助患者活动手脚、不时改变睡眠的姿势,这在治疗或预防废用综合征上也是必要的。这就是康复治疗的开始。在家庭护理的情况下,进行康复治疗也是防止患者瘫痪在床的极为重要的知识。

从特定效穴谈针灸养生

中医针灸养生是我国的传统瑰宝,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睐,对祖国的医疗保健事业起着重大的作用,并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就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特定效穴感受一下其神奇。 肚腹三里留

所有腹部疾病,取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属后天之本,能增强胃经功能,治虚劳诸症,强壮保健,健康长寿;可预防感冒和中风;可防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头晕、心悸、失眠、高血压、癫狂等心脑血管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乳腺炎等妇科疾病;下肢瘫痪、膝痛等骨关节疾病。

腰背委中求

凡腰背病症,取委中穴(腘横纹中点)。《席弘赋》:“委中专治腰间痛。” 《灵光赋》:“五般腰痛委中安。” 《千金十穴歌》:“腰背肩相连,委中昆仑穴。” 《肘后歌》:“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常用于:①腰背痛,下肢痿痹;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⑤除风疹、止鼻衄、解暑邪。

头项寻列缺

头、颈项有问题,找列缺穴。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有“列缺腕侧上,…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可用于治疗肺系、上肢、头颈项、泌尿、生殖等系统的病证。列缺埋针对海洛因依赖者、戒烟治疗有所疗效。

面口合谷收

颜面及口腔的病症可选用合谷穴。《玉龙歌》云:“头面纵有诸般证, 一针合谷效如神。”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该穴属养生长寿穴之一,且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可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其功效人们常以“升(升阳益气)、降(清泻邪热)、开(开窍通痹)、宣(宣通气血)”四字予以概括。

心胸内关应(晕车)

《难经·二十九难》谓“阴维为病苦心痛”,内关多用于胸痛、胃

痛、胁痛、心痛、结胸及胃、胸脘满闷、胁下支满、腹中结块等,联

络三焦。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镇静宁神、疏通心脉、理气止痛、和中止呕、活血化瘀之效,能治疗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某些疾患及一些精神心理疾患。

小腹三阴谋

位于肚脐以下的小腹部疾病可取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治疗泌尿、生殖、妇科、男科、消化内科的疾病必须重视调治肝脾肾三脏;与奇经八脉的关系甚为密切,可作用于经带胎产。

急救刺水沟

鼻柱下,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历来为抢救抽搐、昏迷、休克之要穴。中风闭证、癫痫卒仆、口噤不开、晕厥、煤气中毒、小儿惊风、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症等,医家多首取人中。此外,可治疗脘腹痛、呃逆、遗尿症、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神经麻痹等。

肩颈寻肩井

肩部,在肩峰与大椎连线的中点处,与乳中相垂直。能疏泄肝气之郁结,又能清泻胃经之积热,治疗乳痈,疗效显著;可疏通颈肩部经脉,行气活血,兴奋肌肉、神经,缓解颈肩酸痛。

脑痛灸风池(驱风要穴)

头项之交界处,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与耳垂齐平。属祛风镇痛之要穴,可治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等内风疾病;可治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羞明流泪,耳聋,口眼歪斜等外风疾病;对颈项强痛、落枕、失眠健忘、高血压、眼睛疲劳患者皆有疗效。

涌泉定安泰(滋养健体大穴)

《灵枢·本输篇》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肾为“先天之本”,具有补肾壮阳、增精益髓、强筋健骨等功效,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方面显示其重要作用,冠以

“长寿穴”

美誉;治疗肾脏及下焦病症;头面及上部的诸多病症。经常按揉,可使人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

肠胃不适中脘起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治一切腑病,尤以胃病疾患为先,调整胃肠功能,可镇心安神,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美容、解决眼袋问题,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

清心安神觅劳宫

掌心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中间;或者握拳,中指尖下是穴。泻之以清心泻热,开窍安神,清泻肝火,息风凉血止痛;可强壮心脏,健脑益智、消除疲劳;治疗末梢神经炎、手指麻木痉挛、高血压、便秘、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常见病。

巨阙妙穴疗口疮 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或胸剑联合下2寸。能主治心胸痛及神志疾病;治疗局部病症,如呕吐、吞酸、反胃、哮喘等,具有调理气机、益气固肠、温阳止泻的作用。

此外,常见的还有:痠痛阿是穴、“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 、牙风面肿颊车神(固齿)、五淋血海通男妇(皮肤瘙痒)、“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醒酒)、安眠妙穴治失眠、闪腰岔气腰痛点等等,每个特定效穴都有其特定的名称由来及特定功效,用于日常生活中,适应广泛、安全有效、经济简便,是其它医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之处。

此外,中医针灸养生还包括经脉养生(具有属络关系的脏腑与经脉以及互为表里的经脉)、不同时辰的经络养生(子午流注法)、人

体反射区(全息胚胎学说:手第二掌骨、手第五掌骨、手掌、耳、面、足背、足底)等,其内容博大精深,定会让您心神愉悦、其乐无穷!

中医特色治疗技术

1、传统针灸特色治疗技术

(1) 普通针刺

毫针刺法是用毫针刺激人体腧穴等部位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广。毫针规格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针刺练习有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试针法。针刺前体位的选择根据治疗部位而定,有卧位、坐位等。进针时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针刺角度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斜刺(45°)、横刺(15°)。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体形、病位、病性、腧穴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针刺最主要讲究得气,指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即针感。病人感觉腧穴局部酸、麻、胀、重等,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或传导。医生感觉针下沉重、紧瑟等。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较慢,疗效差。针刺补泻手法与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相关。针刺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重要器官等,但正规医生临床实践中很少发生上述情况,即使发生,也能及时果断的处理。针灸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 温针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

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将艾条切成长约1.5cm 的艾段插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也可用于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胃脘痛、腹痛、腹泻等。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嘱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3) 头皮针

指用毫针刺激头皮上的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按《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头皮施术部位分为4个区、14条标准线: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颞后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头针主要治疗脑源性疾患,如中风偏瘫、皮层性视力障碍、小脑性平衡障碍、遗尿、帕金森病、舞蹈病等。此外,对某些非脑源性疾患也有作用,如腰腿痛、神经痛、哮喘、呃逆、洱源性眩晕、耳鸣、听力障碍、胃脘痛、子宫脱垂等。

(4) 梅花针

也称皮肤针法,指用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叩击人体体表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刺激强度包括弱、中、强刺激。叩

击部位包括局部扣刺、穴位扣刺、循经扣刺。适应范围较广,如头痛、失眠、口眼歪斜、眩晕、胃痛、呕吐、阳痿、遗精、遗尿、痛经、肩周炎、痿症、痹症、急性腰扭伤、肌肤麻木、牛皮廯、斑秃等。

(5) 耳针 法。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总结主要有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结肠炎、菌痢等;功能紊乱疾病,如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其他有催产、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或输血反应等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6) 电针

指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感应)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

其中连续波用于治疗疼痛,如颈、肩、腰、腿痛;断续波用于治疗胃肠病,如胃下垂、腹胀等。凡用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用

电针治疗,其中对癫痫、神经官能症、神经痛、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胃肠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疗效较好。在针刺麻醉手术中,电针更有独特的优点。一般5~7次为1疗程,每天或隔天1次;慢性病的疗程可稍长,每10天或10次为1疗程;急症、新发病疗程可缩短,以治愈为准,每天可电针治疗2次。两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 注意事项:①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机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②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须事先告诉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配合治疗。 ③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治疗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宜在延髓、心前区附近的穴位施用电针,以免诱发癫痫和引起心跳、呼吸骤停。④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针柄由铝丝绕制,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时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身上。⑤治疗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机发生故障或导线断损,应修理后再用。⑥毫针多次使用后,易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

(7) 火针

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烧针令其汗”,“火逆下之,因

烧针烦躁者”,“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等记载。直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才正式定名为“火针”。明代杨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详:“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云:“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说明火针在明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代火针使用一般有两种情况:长针深刺,治疗瘰疬、象皮腿、痈疽排脓;短汁浅刺,治疗风湿痛、肌肤冷麻。但要注意:火针刺激强烈,孕妇及年老体弱者禁用;火热证候和局部红肿者不宜用;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禁用。施行火针后,针孔要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火针必须把针烧红,速刺速起,不能停留,深浅适度;用本法治疗前,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然后方可进行治疗。

(8) 灸法

灸法,以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施灸材料主要为艾叶。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久声。”《灵枢·官

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近代对灸法的应用分类大体为:艾炷灸(着肤灸、间隔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电热灸、敷药灸(药物发泡灸)等。 灸法的作用有:①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②有引导气血的作用,或升提中气或引气下行,可治中气下陷、肝阳上亢之证。③回阳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证。④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外科阴疽、瘰疬、瘿瘤等。临床上,可治呼吸系统疾病:用艾灸法可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 感冒、鼻炎、扁桃体炎、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脾胃冷痛,病毒性肝炎,胃下垂,术后腹胀,肠炎,痢疾,溃疡性结 肠炎,脱肛,腮腺炎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用于泌尿系统感染,遗尿症,血尿,乳糜尿,产后排尿异常,阳痿,膀胱炎,睾丸膜积液等疾病;治妇科出血等疾病:用于崩漏,月经不调,产后子宫收缩痛,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阴痒,妊娠呕吐,不孕,外阴白斑,盆腔炎等疾病。孕妇也可使 用艾灸疗法纠正臀位;治心血管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用治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炎后 遗症,休克,美尼尔氏综合症,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减退症等;治骨伤及类风湿疾病:可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治疗扭、挫伤、外伤滑膜积液、骨髓炎、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痛等;治皮肤疾病: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臁疮,褥疮,硬皮病,

毛囊炎,斑秃,白殿风, 银屑病,痔疮,肛裂,疣赘等;治疟疾、癌症、毒蛇咬伤;可防治“禽流感”。

(9) 挑治法

挑治疗法是在病人一定部位的皮肤上,用粗针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于痔疮,肛裂,肛瘘,肛门瘙痒,脱肛,急慢性前列腺炎,痧症,甲亢,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痤疮等病症。挑治的操作方法举例:暴露腰背部,选定挑治点,局部皮肤消毒后,以消毒的粗针将选点部位的表皮纵行挑破0.2-0.3cm(最好先用1%的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 ,然后深入皮下挑,拉断或割断白色纤维,反复挑割,将皮下白色纤维(如羊毛状) 挑尽为度,一般不出血或略有出血。挑尽后填入生盐一粒或用碘酒消毒,贴以胶布即可。一次不愈者,可于二、三周后再施行挑治,其挑治点可以另选。注意事项:①水中注意无菌操作,术后注意局部清洗,以防感染;②针尖应原口进原口出,切忌在创口下乱刺;③挑治当日创口禁用水洗,并注意休息,少吃刺激性食物;④孕妇,皮肤病患者,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脏病,肿瘤,急腹症忌用本法。

(10) 火罐

拔罐疗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疗

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负压效应: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温热作用: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目前有竹筒火罐、陶瓷火罐、玻璃火罐、抽气罐。火罐法有投火法、闪火法、滴酒法、贴棉法、架火法。

2、 传统推拿特色治疗技术

推拿(massage),中医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具有恢复体力、减轻疲劳、增强人体血液循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调节脏腑,美容减肥、防病治病、

延年益寿的功能。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推拿按摩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且平稳可靠,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正由于这些优点,推拿按摩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

(1) 颈椎病推拿

颈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症状复杂多变,根据症状的不同,一般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等几种,颈椎按摩也要“因病而施”。

颈型颈椎病 患者取坐位,用握拳磙法松解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冈上肌以及背部竖脊肌。一指禅推痛点,推按风池、大椎,按揉颈项部两侧大筋,由上而下数遍。摇颈椎,拔伸颈椎。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肉,以透热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颈部肌肉可触及痉挛的肌腹,常配合按揉风池、天鼎、天柱、天宗及颈椎棘突旁压痛点,拿风池,拿颈项,拿肩井以提高镇痛解痉作用。

神经根型颈椎病 患者坐位,用侧磙法松解颈椎旁肌肉,用一指禅推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用侧攘法施于患肢至麻木手指部。推按风池、大椎,点按患侧肩井、臂臑、曲池、合谷。颈项部拔伸法,拿上肢,拿肩部(三角肌)→上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群、屈肌群)。捻、理、拔手指。搓、抖肩与患肢。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肉,以透热为度。每日1次,每

次30分钟。如果患者颈椎棘突偏外,在以上手法完成后,患者前屈颈部至适当角度,一般上位颈椎前屈幅度小,下位颈椎前屈幅度大,可先以一手拇指触摸于应复位的颈椎棘突,令患者颈部前屈,当前屈幅度逐渐增大时,该棘突会向上滑动,即令患者停止,并保持此幅度。医生以一手拇指抵按错位棘突,另一上肢肘部托住患者下颌,前臂环绕面部颞部,再用手按住病人枕部向上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使椎间关节整复。整复的标志应以拇指接触的棘突错动为准,弹响不应作为整复的标志。

椎动脉型颈椎病 患者取坐位,用握拳磙法松解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冈上肌以及背部竖脊肌。一指禅偏峰推印堂→神庭、前额至左右太阳。大鱼际揉前额以及左右太阳。大拇指按印堂→百会,分按前额。扫散法施于头部两侧颞部,分、合推前额。颈项部拔伸。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肉,以透热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恶心、呕吐者,指按揉内关、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眩晕、耳鸣者,指按揉太阳、攒竹、百会、耳门、听官、听会、翳风等穴。偏头痛者,扫散法施治于头之两侧约率谷穴处,指按揉风池、风府、合谷等穴。

交感型颈椎病 患者坐位,用侧磙法松解颈椎旁肌肉,用一指禅推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指揉按人迎、气舍、翳风,按压上下眼眶12次。从太阳穴起,由前向后,用五指拿头的中间、两侧和下部12次。拿风池以及颈项部,由上而下数遍,以酸胀为度。颈项部拔伸。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

肉,以透热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胸闷者,可中指按揉

膻中、中府、云门等穴。心悸者,指按揉肺俞、心俞、厥阴俞以

及内、外关等穴。有小腿酸胀者,可揉捏小腿三头肌,点按委中、

承山穴,提拿跟腱。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颈椎推拿主要作用有:疏通脉络,止痛

止麻;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压迫;

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缓解症状;缓解肌肉紧张,恢复颈椎

活动;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可以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直

和关节畸形。

(2) 腰椎病推拿

腰椎推拿治疗,本病的症状是由于经络不通所致, 故手法治疗原

则是舒筋通络, 行气活血。施术部位是腰骶部及下肢部。具体操作如

下:

按揉法 沿受累的神经路线重点按揉至小腿,以松解肌肉,改善

受累区血受累区血液循环,恢复麻木区的神经组织。

揉法 沿腰背部顺行向下至小腿进行揉摩,以放松身体,舒通经

络使气血得以畅通。

点按法 点按双侧腰肌,以改变腰肌紧张状态。

摇法 仰卧位屈膝屈髋后进行旋转摇运,以松解通利腰骶关节与

椎间关节,调整关节内在平衡。

弹筋法 弹拨腰肌,以兴奋肌肉,恢复肌纤维组织弹性。

推法 用双手掌根沿脊拄两侧自背部开始推至臀部,以调达气血、

疏通经络,使腰背肌肉得以调整。

翻身仰卧,采用捏拿法。捏拿股四头肌,改善肌肉弹性,恢复肌

张力。

推理法 沿大腿后侧顺行向下至跟腱进行推理,使下肢整体气血

流通,肌肉舒展。

点穴法 自腰部开始依次点按肾俞、环跳、承扶、殷门、风市、

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穴,以通经活络. 改善神经传导,

促进神经组织恢复。

(3) 内科推拿

内科推拿,又称内科按摩,是针对除外科之外的疾病进行推拿,

可治疗身体各个系统的疾病,科目涉及妇、内、幼等各科。相反的概

念叫做外科推拿,主要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外科疾病。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

说、五脏六腑学说、经络学说,治疗上讲究辨证施治。通过阴阳认识、

五行认识、脏腑认识,结合望闻问切来辨证;根据辨证结果,通过医

疗刺激的介质施以治疗,首先让刺激归于经络,然后归于脏腑,使脏

腑达到平衡,实现整体治疗的观念。医疗刺激的介质,出现两条分支:

一是中药,它是大家最常见、也最易从思想上接受的方式;另一是直

接对经络施以穴位刺激,包括针灸、推拿等,根据辨证的结果,选取

穴位,直接刺激经络,然后把这种刺激信息传递到脏腑。这两个分支

相比较,使用针灸或推拿的刺激,比使用中药的效果更直接。针灸和

推拿相比,推拿有又具有安全性,也更具有可普及性。采用推拿方法

治疗的最大好处是能够绕过患者药物不吸收的问题。有些脾胃功能本

来就差,即使对于普通食物的吸收也存在问题,更不要说对于药物了。

带有一定毒性的大量汤剂,还会刺激破坏患者的消化系统,变得更加

面黄肌瘦,药物的吸收会进一步变得困难,于是药物对患者难以起到

作用。推拿存在一种无毒无副作用的天然优势:人体经络本身就是天

然药库,选取穴位进行推拿调理,可直接刺激人体经络、脏腑,起到

直接治疗的作用,避免了患者脾胃虚弱体质所导致的药物不吸收问

题。另外,推拿综合取穴,可改善患者的整体素质,从基本的消化吸

收能力的改善,到身体的抵抗能力的提高,精、气、神也随着向好,

最终实现疾病的好转或治愈。

(4) 美容推拿

主要介绍面部美容法。颜面是人体脏腑经气的外在表现,面部

美容亦需中医辨证来实施,由内治外,通过脏腑经气的调整,达到

容颜、消斑、祛皱及延缓自然衰老速度的作用。方法:①摩腹 搓

掌令热,摩脐下3寸1~3分钟。②揉中脘 掌揉脐上4寸中脘穴1~

3分钟。③摩膻中 用三指摩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处1~3分钟。

④摩印堂 用三指摩两眉间中点印堂穴1~3分钟。⑤按揉合谷 用

指按揉虎口近第二指骨中点处合谷穴1分钟。⑥推前额 用指自中

间向两侧推至太阳穴数次,并揉太阳穴。⑦按揉头维 用指按揉两

侧头维穴(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1分钟。⑧揉眼周 依眼轮匝

肌顺序揉1~3分钟。⑨浴鼻 两手指先点按攒竹穴(眉头凹陷处) ,

向下沿鼻侧至迎香穴捋之,继揉迎香穴(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10

余次。⑩揉口周 依口轮匝肌顺序揉之1~2分钟。 摩颊。用掌摩

两颊至热。 点揉颧髎、下关、颊车 用两手指点揉颧髎穴(目外眦

直下,颧骨下缘凹陷) 、下关(耳前,颧弓与下颌间凹陷) 、颊车(下

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高点) ,各1分钟。 揉耳前

三穴 用指揉耳门(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

处) 、听会(耳屏间切迹前)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 ,各1

分钟。 梳头 用五指由前发际向后发际梳拿头顶、头侧10余次。

叩顶 两手十指微屈,指尖垂直向下叩头1分钟。 推背俞 自大

杼始,沿后正中线旁开1.5寸,膀胱经线向下推揉至骶部。据辨证,

相应以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

肠俞等重点按揉3~5分钟。 拿三阴交 用三指自三阴交拿至太溪

穴1分钟。 拿血海 用拇、食指分别按血海、梁丘穴拿揉1分钟。

按揉足三里 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穴1~3分钟。 擦涌泉。用指擦涌

泉穴,透热为度。每日一次。不可随意乱用护肤、美容品,少食辛

辣刺激品。 (5) 足底推拿

人体的各脏腑器官在足部都有各自的神经聚集点,而且每一点都

和机体相应的脏腑器官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当按摩刺激足部某一部

位时,即可反射到机体相应的某一器官,这就称之足部的反射区。足

底按摩,能显著刺激各部位反射区,使得血液循环畅通,排除积

聚在体内的废物和毒素,能够使得新陈代谢作用正常运作,最终

达到治疗效果。

在进行足底按摩的时候,可以用拇指的罗纹面、食指和中指的指

间关节对反射区进行按柔点压,也可以使用一些如光滑的塑料棒刺激

反射区。足底按摩一般以压痛反应比较强的部位为治疗重点,按照先

左足后右足,先主要区域再次要区域的顺序进行治疗。足底按摩操作

手法如下:

触摸法:是最先用的一种手法。通过触摸来察觉施按摩手法的

部位的组织结构的状况。同时也可以先察看患者对手法的心理反应。

揉捏法:是将肌肉及皮肤毛发捏在手中,用双手交替作扭曲活动。

运推法:是一种不扭曲的揉捏法,只在皮肤表层捏。

轻抚法:以手掌面或用指尖在表皮滑动。

摩搓法:用掌心或一个手指或几个手指指端摩搓,使皮肤及深层

产生位移。

推压法:用指尖或手掌垂直加压于治疗部位,这是摩搓法的补充

手法。

颤动法:也是一种压椎法。它是用手掌或指尖不断地重复进行的

有节奏的颤动,产生深透的机械性波动传达至患者体内。

叩击法:其特点是用手指、掌根或掌心捶击反射区,最常用的是

以手掌的尺侧缘叩击,施术时手指分开,自然微屈,又称斩剁法。

中国有句俗语“人老脚先衰,养生先养脚”。经常转动脚腕子,

并按摩踝部至脚底的一些穴位,能起到降低血压、预防疾病、减缓衰

老的作用。如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

前1/3处的涌泉穴,按摩它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倦怠、失眠、高血压、

眩晕、更年期障碍等。还有位于脚大拇指根部横纹中央的“高血压

点”,用两手的大拇指按压此处6秒钟,一天10次,对降血压有显

著疗效。

(6) 耳穴推拿

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

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

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

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

相应的反应区(耳穴) 。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耳穴保健按摩,是用手适度刺激耳部不同的部位或反射区,有效地调

整人体的气血循环、防治全身疾病,可以消除疲劳,减轻压力,疏通

经脉,调整气血,从而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和修复能力。刺激

耳穴的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主要介

绍以下三种:搓摩法 以拇指和食指罗纹面相对夹住体表,做往返移

动。要领是:以手指罗纹面着力,揉动时要带动皮下组织,操作时速

度适宜,轻重适当。贴膏法 将普通胶布或伤湿止痛膏之类的药胶布

剪成小方块,贴于耳穴上,然后搓摩片刻。贴膏前要清洁耳穴部位,

否则胶布容易脱落。压丸法 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或黄米贴敷于耳穴

上,定时按压。要领是:贴敷前要局部消毒,以防皮肤破溃感染,为

防止过敏,最好5天更换一次。以局部微痛为度,每日按压数次,每

次5-10分钟。

此外,还有妇科推拿:痛经、闭经、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乳痈、声门闭合不全等;儿科推拿:咳嗽、婴幼儿腹泻、呕吐、

疳积、腹痛、肠套叠、惊风、夜啼、小儿肌性斜颈等;骨伤科推

拿:扭挫伤、漏肩风、胸胁迸伤、落枕、腰肌劳损等。 3、 中医针刀治疗

小针刀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

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

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操作特点

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等不同开

工的刺激,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

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其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

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

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

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操作方法:

(1) 体位的选择 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

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

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2) 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即先用

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医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

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

部位可敷无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

觉传导。常用的注射药物有:1%普鲁卡因2-5毫升/每个进针点;

2%利多卡因5毫升左右/每个进针点;2%利多卡因5毫升,确炎

松A1毫升,混匀后分别注入2-3个治疗点。

(3) 常用的剥离方式:

a 、顺肌纤维、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铲剥--即针刀尖端紧贴着欲

剥的组织做进退推进动作(不是上下提插) ,使横向粘连的组织纤

维断离、松解。

b 、做横向或扇形的针刀尖端的摆动动作,使纵向粘连的组织

纤维断离、松解。

c 、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针刀尖端划摆动作,使无一定规律的粘

连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剥离动作视病情有无粘连而采纳,注意各种剥离动作,切不

可幅度过大,以免划伤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等。

(4) 每次每穴切割剥离2-5次即可出针,一般治疗1-5次即可

治愈,两次相隔时间可视情况5-7天不等。

(5) 小针刀的应用指征:

a 、病人自觉某处有疼痛症状。

b 、医生在病变部位可触到敏感性压痛。

c 、触诊可摸到皮下有条索状或片状或球状硬物,结节。

d 、用指弹拨病变处有响声。

临床应用:

(1) 颈椎病

取穴:痛点为主穴。阳明经头痛配合谷、内庭穴;少阳经头痛配

足临泣、风池穴;太阳经头痛配昆仑、后溪穴。 方法:用直刺法。

轻轻纵剥1-2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强疗效。 (2)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

取穴:找出压痛最明显处。

方法:使小针刀刀口线和伸腕肌走向平行刺入肱骨外上髁皮下,

先用纵行疏通剥离法,向后再用切开剥离法,感觉锐边已刮平,再用

横行刮剥法,再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总肌,旋后肌肌腱,出针刀,

进行包扎。再曲屈肘关节2-4次,一般1、2次可愈,每次间隔5天。

(3)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

取穴:局部痛点。

方法:用纵向铲剥法。

(4)足跟痛(足跟骨刺)

取穴:骨刺尖部(压痛最明显处) 。

方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将足放稳,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

常规消毒后,针刀口线和纵轴垂直,针体和足跟呈60°角,深度直达骨刺尖部,作横行切开剥离和铲削剥离,3-4次即可出针刀,如1次未愈,隔5-7天后可做第二次。

(5)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取穴:压痛明显处。

方法:以小针刀刀口线和人体纵轴线平行刺入,当刀口接触骨面时,用横行剥离法,感觉肌肉和骨面之间有松动感时即可出针。一般1次即愈,不愈者隔5天后再行第二次。

(6)慢性腰肌劳损

取穴:腰部压痛点(肾俞) 。

方法:同前。可配合拔火罐以加强刺激。

(7)腰椎间盘脱出症

取穴:椎间隙压痛点(椎间关节处) ,小腿麻木区中点或承山穴。

方法:腰部在痛点中心进针刀,针刀尖到达椎间小关节韧带周围组织时进行疏通剥离3-4次,出针刀;小腿部位用直刺纵向剥离法即可。

注意事项:

(1)由于小针刀疗法是在非直视下进行操作治疗,如果对人体解剖特别是局部解剖不熟悉,手法不当,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医生必须做到熟悉欲刺激穴位深部的解剖知识,以提高操作的准

确性和提高疗效。

(2)选穴一定要准确,即选择阿是穴作为治疗点的一定要找准痛点的中心进针,进针时保持垂直(非痛点取穴可以灵活选择进针方式) ,如偏斜进针易在深部错离病变部位,易损伤非病变组织。

(3)注意无菌操作,特别是做深部治疗,重要关节如膝、髋、肘、颈等部位的关节深处切割时尤当注意。必要时可在局部盖无菌洞巾,或在无菌手术室内进行。对于身体的其它部位只要注意无菌操作便可。

(4)小针刀进针法要速而捷,这样可以减轻进针带来的疼痛。在深部进行铲剥、横剥、纵剥等法剥离操作时,手法宜轻,不然会加重疼痛,甚或损伤周围的组织。在关节处做纵向切剥时,注意不要损伤或切断韧带、肌腱等。

(5)术后对某些创伤不太重的治疗点可以做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术后出血粘连。

(6)对于部分病例短期疗效很好,1-2个月后或更长一些时间,疼痛复发,又恢复原来疾病状态,尤其是负荷较大的部位如膝关节、肩肘关节、腰部等。应注意下述因素:病人的习惯性生活、走路姿势、工作姿势等造成复发;手术解除了局部粘连,但术后创面因缺乏局部运动而造成粘连;局部再次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所致。因此,生活起居尤当特别注意。

4、中医穴位注射疗法

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由于使用了现代提纯的药物,这种疗法又不同于传统的针灸。在临床中,“穴位注射”可以治疗哮喘、美尼尔综合症、硬皮病、白塞氏综合症等国际疑难病,对妇科康复尤其有效。

穴位注射主要作用:

(1) 止痛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 产生针感信号,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 产生诱发电位, 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 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 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 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 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 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 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 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 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 调整消化液分泌, 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 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 当功能亢进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 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注射的效应:

(1) 穴位注射的放大作用 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2)穴位注射的三重作用 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穴位注射的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

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穴位注射当以经络为载体,把药物运送到相应区域或部位,从而发挥药物和经穴的双向作用,使药效得到加强,并且更迅速、持久。显药效的发生与发展有经络功能的参与和协同,有一定的循经性,遵循经穴——脏腑相关原理。

常用药物:维生素制剂:维生素B12、维生素D2果糖酸钙注射液(CCO ) ;中草药制剂:丹参针、当归针„„现代医学研究:局部用药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修复已受损的生物膜,从而减低组织损伤,重建组织内环境稳定,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并可改善脑部供血。

5、中医水针刀疗法

水针刀是将清朝年间张仲景医圣祠“刀针”与现代医学水针相结合,并柔和其他针刀疗法的精华,从而发展形成的一种可注射针灸用具。水针刀疗法作为传统医学九针疗法与现代医学水针疗法中西医合壁的后裔,是介于针灸疗法与开放性手术间非直视下的新型注射性微型外科手术,以软组织局部解剖学、立体解剖、动静态三维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信息学、经络学说、无菌炎症学及动静态平衡学及中西药药理学为其理论基础。对软伤科疾病、脊柱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推崇。

其特点如下:

安全性高 水针刀在治疗前可以回抽检测避免了血管、脊髓及内脏损伤。治疗疼痛疾病疗效 因水针刀在软组织病变部位不仅可以松解分离,而且可以直接注射消除无菌炎症的磁化松解液、有色制剂及氧制剂。一方面,磁化松解液不仅可以直接消除病变部位的炎性致痛物,而且磁化药物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同时有色制剂可以抑制痛觉神经的向心性传导,达到治痛的作用。另外,消毒氧气的注射可以消除局部缺氧状态,调整营养神经及气体松解功能。

具有抗复发作用 无论哪种针刀都属于一种微创松解术,在松解软组织病变结节的同时,势必会造成一种再创伤→再出血→再粘连的恶性循环。而水针刀在松解病变结节的同时,可直接注射止血止痛的抑制粘连药物及消毒氧气,因此,具有一定的抗复发作用。

水针刀疗法的作用机制:

缓解无菌性炎症 当局部软组织受到急慢性损伤后,由于机体自身应激性反应,分泌5羟色胺等无菌炎性物质,这些物质刺激局部神经血管,产生局部粘连增生压迫神经血管,在临床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时,水针刀微创针法注射松解液:a 、可直接消除病变部位的无菌性炎症,减轻水肿;b 、注射松解液有活血化淤药物,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代谢;C 、松解液具有液体松解功能;d 、具有止血、止痛、抑制粘连、抗复发功能。

减缓神经血管的卡压 通过针刀微创针法对局部病变组织的粘连、增生挛缩等进行微创分离,减轻局部压力,解除神经血管的卡压,从而消除临床症状。

适应证:慢性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以及部分急性软组织损伤;外伤性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末端病、骨骺炎、增生性关节炎;周围神经卡压征、骨—纤维管卡压综合征;颈椎综合征、腰椎综合征、疲劳性骨膜炎及脊柱相关疾病等;部分内科、骨外科、肛肠外科及整形美容外科疾患。

6、中药熏蒸疗法

又称为中药蒸煮疗法、中药汽浴疗法、药透疗法,热雾疗法等,是以热药蒸汽为治疗因子的化学、物理综合疗法。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为“烘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药熏蒸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亦有相应发展,逐渐泛用于休闲保健、康复疗养和临床治疗疾病的诸多方面。

(1)风湿类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2) 骨伤类疾病:腰椎间盘脱出症、肩周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3)皮肤类疾病:银屑病、硬皮病、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等。

(4)内科:感冒、咳嗽、高脂血症和高蛋白血症、糖尿病、失眠、神经官能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肠炎。

(5)妇科:痛经、闭经等。

熏蒸疗法的十大功效:

疏通经络 可放松筋骨,打通人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对各种风痛有效。

净血排毒 可改善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排除体内废物及肝肾毒素,对各种水肿有特效。

清毒杀菌 可深入皮下组织,杀菌消毒,清除污垢,帮助去死皮,使肌肤美白。

清除疲劳 可使全身放松,缓解压力,心情愉快,恢复活力。 活化细胞 可使全身细胞活跃,有效改善体质,增强免疫能力。 强化机能 可刺激人体微循环系统,改善人体各种机能。 减肥瘦身 可帮助排汗,消除多余热量,燃烧多余脂肪,使身体苗条,凹凸有形。

美容除斑 可调节内分泌,预防妇科病,消除色斑。

改善睡眠 浴20分钟,相当于40分钟的剧烈运动,浴后可进入深度睡眠,醒后倍感轻松、精神。

预防冻疮 可改善四肢微循环,缓解手脚冰凉症状,预防治疗冻伤

优势:

(1)疗效显著 发汗解表、和卫散邪、疏通腠理、调气和血、解毒避秽、防疫保健、杀虫止痒等诸多功用,可广泛用于全身各种皮肤病的治疗,并有着较好的疗效;将中药物理作用于病灶,可改变皮肤病患者体质,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力恢复,恢复自然生理机能,避免长时间口服西药激素及外用膏剂所导致的毒副作用。

(2)快速高效 针对患者不同病情,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结合皮肤整舱熏蒸治疗系统,将中药物理作用于病灶,快速产生病源抗体,有效治疗各类皮肤病。

(3)防止复发 采用中药熏蒸治疗体系治疗皮肤病再辅以中药内调外治,加强病灶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机体自然生理机能动态平衡,恢复皮肤自我养护功能,彻底解决复发难题。

(4)养容生肌 中药熏蒸治疗体系能使皮肤光滑细润、补肾壮骨、养容生肌、延年益寿。

7、冬病夏治、冬病冬防及穴位敷贴

敷贴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在中医经络学说指导下,结合人体生理病理特点,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粉末膏状、药饼等,将其贴于经气集中的腧穴或相应的病变部位,依靠肌肤毛窍的吸收,通贯全身而起到祛除病邪、调整阴阳的作用。在中医针灸中,皮部是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属机体的卫外屏障,对外接受信息,对内传达命令,在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通信联络作用。药物贴

于皮肤,刺激腧穴,经络传导,“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里、阴病症,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肺、脾、肾三脏亏虚,阳气不足,机体免疫力低下,多于肾、肺、肠胃、鼻、关节等部位的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久咳不愈等。具体表现多为:咳喘、关节疼痛、怕冷、慢性腹泻、易感冒、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鼻炎等机体阳气虚衰,寒邪侵袭,病症深里,缠绵难愈。“夏治”是指在夏季气温最高、阳气最旺之时,借用自然“热”、“温”之性而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脉,增强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在人体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敷贴、药物注射、艾灸或内服药物以及埋线疗法、刮痧法、拔罐法、熏洗法、气雾吸入法等来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

三伏天属古历法学方面的内容。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按农历的规定,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或头伏。过十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或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或三伏,大概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与“三伏”相对应的是“三九”,从农历冬至这一天算起称“一九”,往后顺数每九为一阶段,即第十日为“二九”,第十九日为“三九”,大概在公历12月中旬到次年1月中旬之间。于“三伏天”穴位敷贴,则“冬病夏治”;于“三九天”穴位敷贴,则“冬病冬防”。

8、中医三菱针放血疗法

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功效及作用:

(1)退热作用 中医认为发热主要有两种,一为阳盛发热,一为阴虚发热。放血的退热作用,则适用于前一种。因为阳气盛必然会血盛,放血可以减少血盛,从而减少了血脉中的邪热,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

(2)止痛作用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内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疗法可以直接带出经脉中的瘀滞的病邪,调整闭塞的壅阻的局面,经脉畅通了,疼痛立时可止。临床许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头痛等,应用放血疗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3)解毒作用 是指机体在病理的状况下,由于自身机能障碍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现的证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红丝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疮疡痈疽。放血不仅能使侵及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血调气”的作用,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以抑制病邪扩展与再生。

(4)泻火作用 中医认为,火热内扰,可致多种病证,常表现为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疼痛肿胀、急躁易怒,甚至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放血疗法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热证。

(5)消肿作用 肿痛多由于气滞血涩,使经络瘀滞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促使经脉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6)止痒作用 痒是风邪存在于血脉之中的表现,故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放血就是理血调气,使血脉流畅迫而风邪无所留存,达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7)缓解麻木作用 气虚不能帅血达于四末,或者血虚失于濡养,则往往出现麻木的症状。用毫针点刺患侧肢体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疗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气至的理论为指导的,效果较好。

(8)镇吐作用 急性呕吐多属胃热炽盛或肝气横逆犯胃或食滞停留,放血能泻热平肝逆,并有疏导肠胃积滞下行的作用,故能镇吐止呕。

(9)止泻作用 放血治疗泄泻的范围,一般是指肠胃积滞化热而成的热泻,或者感触流行时疫,造成清浊不分的泄泻等。其机制是泻火降热而达到升清降浊的作用。

(10)急救作用 是指卒然昏倒,惊厥不省人事的闭证而言。放血能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抢救方法。

9、刮痧疗法

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或头发、苎麻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保赤推拿法》载:“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 郭志邃《痧胀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吴尚先《理瀹骈文》载有如“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本疗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根据现代医学分析,本疗法首先是作用于神经系统,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其次可作用于循环系统,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淋巴液的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据研究证明,本疗法还有明显的退热镇痛作用。

适应证: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微热形寒,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多起病突然) :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见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中暑: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轻轻顺刮,逐渐加重。伤暑表证:取患者颈部痧筋(颈项双侧) 刮治。 伤暑里证:取背部刮治,并配用胸部、颈部等处刮治。 湿

温初起(见感冒、厌食、倦怠、低热等证) :取背部自上而下顺刮,并配用苎麻蘸油在腘窝、后颈、肘窝部擦刮。 感冒:取生姜、葱白各10克,切碎和匀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拄两侧,也可配刮肘窝、腘窝。如有呕恶者加刮胸部。 发热咳嗽: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顺刮,同时刮治肘部、曲池穴。如咳嗽明显,再刮治胸部。 风热喉痛: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 刮治,并配用拧提颈部前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 约50次。 呕吐: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顺刮。 腹痛:取背部脊柱旁两侧刮治。也可同时刮治胸腹部。 疳积:取长强穴至大椎穴处刮治。 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头昏脑胀:取颈背部顺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等。 小腿痉挛疼痛:取脊椎两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 刮治,同时配用刮治腘窝。 汗出不畅:取背部、胸部顺刮。如手脚出汗不畅者,可在肘部、腘窝处刮治。 风湿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后,蘸酒顺刮颈、脊柱两旁,同时取腘窝、肘部或痛处刮治,每日2次。

10、神经阻滞疗法

疼痛治疗除了使用非类固醇性消炎药、类鸦片药、及镇痛辅助药外,神经阻滞技术可说是疼痛科医师最常应用的法宝。对许多肩颈部、腰部、或四肢部位的腱鞘、滑液囊、肌腱炎、骶髂关节炎、梨状肌症候群、网球肘、腕管综合症等有不错的效果。带状疱疹后遗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幻肢痛、烧灼样痛等难治性神经元性疼痛,应

用特异性神经阻滞技术及神经变频(热)电调制刺激等方法,通过阻断痛觉传导通路、改善神经营养状态,调整神经传导功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有些疾病用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而又不适合或不能耐受手术治疗。以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治疗,则可以获得药物治疗无法获得的效果,对患者来说比手术治疗损伤小、见效快、可耐受。也就是说,神经阻滞疗法是介于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一种治疗措施。

神经阻滞治疗所达到的效果在医学上的依据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阻止交感神经,使血管扩张、水肿减轻、缓解疼痛和缓解由于病症所合并的交感神经紧张状态;二是阻滞感觉神经,阻断疼痛的传导和抑制感觉神经刺激诱发的症状;三是阻滞运动神经,使肌肉松弛或暂时制动,使疼痛部位得到“休息”。对于神经阻滞疗法要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必须通过三个重要环节,即正确的诊断、有效的药物组成、精湛的注射技巧。

神经阻滞疗法中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麻药物是对神经系统有亲和性的麻醉药,它可以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使神经系统得到休息和调整,能保护神经系统。它又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可以阻断局部病变发出的疼痛信号。大多数软组织疼痛多由于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及软组织充血水肿刺激神经系统所致。利多卡因等麻醉药物合并类固醇药物(激素)可以改变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炎性渗出,促进局部

代谢产物的排出,从而消除局部炎性水肿,促进炎症吸收,并缓解肌肉痉挛。对有粘连的慢性病灶加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药,以消除粘连,软坚散结,去瘀生新,改善组织代谢和缓解疼痛多种作用。癌症患者,多需要加用激素治疗,尤其是癌细胞迅速扩散、转移至脊椎骨造成的下肢疼痛,麻木等。神经阻滞疗法有给药直接、疗效迅速的优点。有些疾病经治疗后可以获痊愈。治疗时应做到明确诊断,无菌操作,部位准确,用药恰当等。

11、现代康复治疗

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使他们重新走向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WHO )。康复不仅针对疾病而且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及经济能力进行全面康复。

主要有:

物理疗法(PT ):包括物理治疗、体育疗法、运动疗法。 作业疗法(OT ):包括功能训练、心理治疗、职业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方面的作业疗法,目的使患者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的环境。

语言治疗:对失语、构音障碍及听觉障碍的患者进行训练。 心理治疗:对心理,精神,情绪和行为有异常患者进行个别或集体心理调整或治疗。

康复护理:如体位处理、心理支持、膀胱护理、肠道护理、辅助器械的使用指导等,促进患者康复、预防继发性残疾。 康复工程:利用矫形器、假肢及辅助器械等以补偿生活能力和感官的缺陷。

职业疗法:就业前职业咨询,职业前训练。

传统康复疗法:利用传统中医针灸、按摩、推拿等疗法,促进康复。

在只进行个体治疗而无法解决出院后所面临的回归社会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情况下,就需要采取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对象包括许多种疾病,大体可分为身体性残障和精神性残障。 产生身体性残障的疾病主要包括出现单侧麻痹或吞咽障碍的脑血管障碍(脑卒中)、头部外伤、脑肿瘤等;出现双侧麻痹或四肢麻痹的脊髓外伤、肿瘤等;骨关节障碍中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变形性脊椎病、变形性关节病、骨折、肩周炎、腰痛症等;外伤或血管障碍导致四肢切断;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病、脊髓小脑变性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各种发多性神经炎;儿童的疾病包括脑瘫、脊椎裂、肌营养不良症、唐氏综合征等。精神性残障中,不只是精神分裂症或躁狂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或者癫痫,而且由脑血管损伤或头部外伤产生的失语症或记忆障碍等也成为康复治疗的对象。此外,作为老龄化社会的严重疾病的阿尔兹海默病等可引起痴呆的疾病也被列入康复治疗的范围。在日本,与康复科还没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的患者、心

肌梗塞或心脏移植后的患者、肺气肿或胸部外科手术后的患者、人工肛门或人工膀胱的患者等,都被视为身体残障中的内部残障而成为康复治疗的对象。

延治后果:在疾病的治疗当中有时卧床休息是首要的。但是,如果既不翻身也不活动手脚则会引起肌肉松弛、关节僵硬、骨质变脆。这样由卧床休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残障就称作废用综合征。即使是在昏睡状态这种完全麻痹的状态时,也允许帮助患者活动手脚、不时改变睡眠的姿势,这在治疗或预防废用综合征上也是必要的。这就是康复治疗的开始。在家庭护理的情况下,进行康复治疗也是防止患者瘫痪在床的极为重要的知识。

从特定效穴谈针灸养生

中医针灸养生是我国的传统瑰宝,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睐,对祖国的医疗保健事业起着重大的作用,并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就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特定效穴感受一下其神奇。 肚腹三里留

所有腹部疾病,取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属后天之本,能增强胃经功能,治虚劳诸症,强壮保健,健康长寿;可预防感冒和中风;可防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头晕、心悸、失眠、高血压、癫狂等心脑血管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乳腺炎等妇科疾病;下肢瘫痪、膝痛等骨关节疾病。

腰背委中求

凡腰背病症,取委中穴(腘横纹中点)。《席弘赋》:“委中专治腰间痛。” 《灵光赋》:“五般腰痛委中安。” 《千金十穴歌》:“腰背肩相连,委中昆仑穴。” 《肘后歌》:“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常用于:①腰背痛,下肢痿痹;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⑤除风疹、止鼻衄、解暑邪。

头项寻列缺

头、颈项有问题,找列缺穴。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有“列缺腕侧上,…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可用于治疗肺系、上肢、头颈项、泌尿、生殖等系统的病证。列缺埋针对海洛因依赖者、戒烟治疗有所疗效。

面口合谷收

颜面及口腔的病症可选用合谷穴。《玉龙歌》云:“头面纵有诸般证, 一针合谷效如神。”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该穴属养生长寿穴之一,且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可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其功效人们常以“升(升阳益气)、降(清泻邪热)、开(开窍通痹)、宣(宣通气血)”四字予以概括。

心胸内关应(晕车)

《难经·二十九难》谓“阴维为病苦心痛”,内关多用于胸痛、胃

痛、胁痛、心痛、结胸及胃、胸脘满闷、胁下支满、腹中结块等,联

络三焦。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镇静宁神、疏通心脉、理气止痛、和中止呕、活血化瘀之效,能治疗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某些疾患及一些精神心理疾患。

小腹三阴谋

位于肚脐以下的小腹部疾病可取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治疗泌尿、生殖、妇科、男科、消化内科的疾病必须重视调治肝脾肾三脏;与奇经八脉的关系甚为密切,可作用于经带胎产。

急救刺水沟

鼻柱下,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历来为抢救抽搐、昏迷、休克之要穴。中风闭证、癫痫卒仆、口噤不开、晕厥、煤气中毒、小儿惊风、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症等,医家多首取人中。此外,可治疗脘腹痛、呃逆、遗尿症、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神经麻痹等。

肩颈寻肩井

肩部,在肩峰与大椎连线的中点处,与乳中相垂直。能疏泄肝气之郁结,又能清泻胃经之积热,治疗乳痈,疗效显著;可疏通颈肩部经脉,行气活血,兴奋肌肉、神经,缓解颈肩酸痛。

脑痛灸风池(驱风要穴)

头项之交界处,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与耳垂齐平。属祛风镇痛之要穴,可治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等内风疾病;可治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羞明流泪,耳聋,口眼歪斜等外风疾病;对颈项强痛、落枕、失眠健忘、高血压、眼睛疲劳患者皆有疗效。

涌泉定安泰(滋养健体大穴)

《灵枢·本输篇》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肾为“先天之本”,具有补肾壮阳、增精益髓、强筋健骨等功效,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方面显示其重要作用,冠以

“长寿穴”

美誉;治疗肾脏及下焦病症;头面及上部的诸多病症。经常按揉,可使人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

肠胃不适中脘起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治一切腑病,尤以胃病疾患为先,调整胃肠功能,可镇心安神,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美容、解决眼袋问题,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

清心安神觅劳宫

掌心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中间;或者握拳,中指尖下是穴。泻之以清心泻热,开窍安神,清泻肝火,息风凉血止痛;可强壮心脏,健脑益智、消除疲劳;治疗末梢神经炎、手指麻木痉挛、高血压、便秘、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常见病。

巨阙妙穴疗口疮 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或胸剑联合下2寸。能主治心胸痛及神志疾病;治疗局部病症,如呕吐、吞酸、反胃、哮喘等,具有调理气机、益气固肠、温阳止泻的作用。

此外,常见的还有:痠痛阿是穴、“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 、牙风面肿颊车神(固齿)、五淋血海通男妇(皮肤瘙痒)、“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醒酒)、安眠妙穴治失眠、闪腰岔气腰痛点等等,每个特定效穴都有其特定的名称由来及特定功效,用于日常生活中,适应广泛、安全有效、经济简便,是其它医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之处。

此外,中医针灸养生还包括经脉养生(具有属络关系的脏腑与经脉以及互为表里的经脉)、不同时辰的经络养生(子午流注法)、人

体反射区(全息胚胎学说:手第二掌骨、手第五掌骨、手掌、耳、面、足背、足底)等,其内容博大精深,定会让您心神愉悦、其乐无穷!


相关文章

  •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 [诊疗技术名称] ******法/*****技术 [简介] 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 [适应症] 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 [注意事项] 该诊疗技术的注意事项 请各科室根据科室上报的中 ...查看


  • 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材料准备
  • 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材料准备清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1.1.1 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中医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规划必须经由职代会通过.院务会通过同时要下红头文件.要有会议记录.会议内容要包含中医特色优势.具 ...查看


  • 福建省中医护理学科发展报告
  •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解放后,中医护理学科快速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 ...查看


  • 赤峰市蒙医中医医院三级医师专科继续教育要求2
  • 关于认真执行<赤峰市中蒙医院三级医师专科继续教 育培训制度>的通知 各临床科室: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的相关要求,医师应接受中医专科系统培训,达到独立开展临床医疗工作的能力,医 ...查看


  • 标准操作程序在医院收费窗口中的应用
  • 医疗管理 Wester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3Vol.26No.10 标准操作程序在医院收费窗口中的应用 李晗1,杨文博2,王骁希1 1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2 兰州 ...查看


  • 2015急诊科工作计划
  • 第一篇:2013年急诊科护理工作计划 在新的一年里,为了适应医疗.护理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认真贯彻护理部的计划目标,充分调动科室的积极性.创造性,认真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强化科学管理,护理人员人材培养,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病人对 ...查看


  • 护理绩效考核细则
  • 五大病区护理部考核细则 一.工作质量40分 (一) 病房管理4分 1.病区环境整洁.安静.做到四轻(走路.关门.操作.说话轻)不符合要求酌情扣相应分:0.8分 2.各工作间(护理站.治疗室.换药室)物品放置有序,整洁,无私人物品,能规范化管 ...查看


  • 骨科护士长工作总结
  • 2014年骨科护士长工作总结 2014年,我院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改进服务流程,改善住院环境,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建和谐护患关系放在第一位,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加大护理监督力度,重视护理骨干的培养,优化护理团队,强化三基三严训 ...查看


  • 2012中医护理工作总结
  • 2012中医护理工作总结 2012年是我院腾飞的一年,新的病房大楼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住院环境得到了改善.护理部紧紧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的宗旨, 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改进服务流程,改善住院环境,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护 ...查看


  • 永川区中医医院2011年中医优质护理工作总结(2)
  • 永川区中医医院2011年 中医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总结 2011年,我院在总结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和"三好一满意"活动,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