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与养牛:北京女子内蒙古拓荒 核心提示: 在内蒙古戈壁滩上,7500亩沙荒地能生产出什么?经过7年的努力,它可以养育400多头奶牛,20万棵树,实现自身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这个农场的建设者,两个来自北京的大学毕业生,正在调整着他们的初衷和梦想。 记者第一次见到许文丽,是2007年11月底在北京一家酒店的大堂。她与两个朋友一起,与一个匈牙利客商洽谈项目。她梳着精神的短发,一身深紫色套装,面对一份英文的现金流量表和商业计划书,用英语与对方从容交流。 第二次见到许文丽,是一个月后在内蒙古通辽火车站。严寒中,她开着一辆风尘仆仆的切诺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大皮靴,在车站接上我,便直奔农机公司,给农场拖拉机买配件,给农场变压器买专用油。 北大荒的“王国” 从内蒙古通辽市出发,向北沿304国道行进约90公里,就是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镇。 公路两边望不到边的土地,冬天枝叶落尽。随着生态的退化,内蒙古草原出现大量荒原,当地人称之为“坨地”。仅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约1/3的地只生产沙砾和杂草。 “你当年怎么会到这里来?”我问道。 “2000年,通辽市招商局带我们来这里考察投资。从日照、积温、降水量和土壤地貌等来看,这里的土地,远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我妈听说我要来内蒙古开农场,急得一晚上嘴边起了一圈水泡。第二天跟我来看这片地,说,土地是带不走的,如果你要在这里经营,就必须留下来。等这块地有价值了,你也老了。 我原来想,这就是我后半生的事业。当年沙荒地承租金,每亩每年只有5~20元。我的计划是第一年先承包3000亩荒地,造林10万棵。每年扩建3000亩,10年可建成一个3万亩的农场,拥有100万棵杨树。 为了防风固沙,林带是按网格状规划的。网格间的空地,可种植多年生牧草,通过划区轮牧的方式养牛。我算过,3万亩的林地逐年进入采伐期,每年10万棵杨树,可以支持一个中型的木材加工厂。林间草场,可以存栏2000头大牛。” 许文丽一边开车,一边激动地回想自己当年的梦想。 “7年来,你们一共开发了多少荒地?”我问道。 “只有7500亩。我用了原计划70%的时间,只完成原计划25%的任务。照现在的情形,我们暂停了所有的扩张计划。”许文丽明确地回答着。 2001年前后,共有7家企业来这些荒地投资。如今
只有满根农场存活下来,维持运转。 冬天的农场 离开304国道,驶上青灰色乡村公路。半小时后转入坑坑洼洼、没有方向的辽阔荒原。一群红白花或黑白花的牛,在树林里寻找从积雪中露出梢头的枯黄牧草。 许文丽说,农场要到了。 机器的轰鸣声渐渐从远处传来。这是农场正在铡秸秆,为牛群过冬做食物储备。 冬天的原野阴郁萧瑟,灰蒙蒙的。机器声越来越近,色彩也生动起来。路边铺着大片澄黄,那是牛群过冬的食物——25万捆秸秆。黄色尽头,是一栋亮眼的房子,红色彩钢瓦屋顶,淡黄色墙。屋檐下一口接收卫星电视的大锅。 这就是满根农场的场部。红色砖墙围起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院落,大门是雕花的铁艺栏杆,进门处对称立了一排铁杆。一到夏天,铁杆上缠绕青翠的植物,搭成绿色的拱棚。 西边,是占地50多亩的养牛场,有9排50米长的标准化牛舍和3个敞开式大牛圈。北边,是一排高大的库房和一个100多平米的饲料加工车间,库房里有两台大型拖拉机。车间和库房后面,是两个40多米长、8米宽、2.5米深的青贮壕。另外还有10个30立方米的青贮窖,里面都已储满加工好的青贮饲料。 东边是新盖好的一排房子,大约有400多平米,包括职工宿舍、餐厅和两个机加工车间。从大门向南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层叠叠的树林。 农场家庭只有两口人,38岁的许文丽和她的丈夫朱东。许文丽短发,个子不高,但性格坚强。她负责农场的日常管理和对外联络。朱东总是戴一顶棕黑色的毛皮帽,穿深蓝色棉夹克。他是农场的兽医、电工和机械师,负责一切技术活。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大学1988级学生。许文丽学工业经济。朱东是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曾在一家国有大型航运公司从事金融工作。 来通辽前,他们都只在画片上看过牛。现在,他们已成为种树和养牛的行家,衣服下摆和皮靴上,沾满农场必不可少的碎屑:黄色是秸秆碎末,棕色是牛粪渣或泥浆,白色是给小牛喂奶沾上的奶星。 气象台刚发布大风寒潮警报:三天后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20度。农场有很多事情得准备:野外的牛群要赶回场部,牛群按怀孕、即将临产、哺乳期的母子、断奶的大牛犊、身体强弱等分成五群,分别关进牛舍,用青贮玉米、粉碎的秸秆和精饲料混合饲喂,直到明年春天冰消雪融,牧草返青。 “北京小姐”的美称 背着许文丽,工人们都称呼这个美丽的女孩为“北京小姐”
。 这是7年前当地人对她的称呼。7年之后,“北京小姐”成了许经理,当地人成了满根农场的工人。 他们悄悄观察着“北京小姐”的生活:刚来时可年轻了,像个大学生。现在长胖了,得有106斤。屋里铺木地板,还有一架钢琴。开一辆1997年买的北京吉普,雨刷不好用,右边车门必须掌握一种精确的平衡技巧才能打开,后车门得从车里打开。 “北京小姐”,还有很多当地人看不到也无法理解的生活。 她从小生活在中国科学院。父亲是联想集团成立初期香港特区研究发展部的总工程师。许文丽从父亲身上看到上一代知识分子改革创业的艰苦。“那时我爸已经50多岁,带着几个年轻人去香港特区建立联想的研发部门,租很便宜的集体宿舍,每天挤地铁上班,下班回家自己做饭。” “我大学时常去国企参观实习。我觉得国企肯定搞不好。我去过一家国有钢厂,在车间里转一圈,觉得捡破烂都能成百万富翁。” “1992年毕业分去首钢,我没去。我想过自由而自主的生活。我和丈夫有个约定,以毕业5年的1997年为界。如果我用创办私营企业赚的钱先买房子和汽车,他就辞职加盟。如果单位先给他分房子和汽车,他就在单位干下去。” 1994年,许文丽在北京成立一间礼品公司,五年时间内赚得千万。1997年,朱东从国企辞职,加入许文丽的公司。 准备晚饭时,许文丽说起自己喜欢的俄罗斯文学。“看了《复活》,很感动,觉得那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主人公在救赎女囚犯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得到救赎。” 许文丽,红色夹克衫,黑色牛仔裤,系着纱巾,站在一辆红色拖拉机上。拖拉机后面是一片荒地,只有六道新土的犁痕,这是为造林开的树沟。更远处隐约的几个小黑点,那是六座坟,一间土坯房。春天的科尔沁沙地,正在刮一年一度的沙尘暴,天地一片昏黄。许文丽兴致勃勃地忙碌着,尚未预感到道路的漫长与艰辛。 这是一张2001年4月18日的照片——满根农场刚开建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电,甚至没有住的地方。 刚来时,当地林业局告诉许文丽,荒原上每亩地的造林费大约是200元,包含树苗、机耕、栽植和最初两次灌溉的费用。缺乏农业生产经验的许文丽,认为成本很低。干起来才知道,还必须打深井,配套灌溉设施,前三年每年至少浇5次水,加上修枝、打药、看护、10年的土地承租金(累计200元)等,以每亩地造林80棵计算,10年下来每亩累计成本在1600元
左右,而且此费用的75%都发生在前3年。 反过来又一算,1600元10年换来80棵树,每棵树的成本20元,售价可达60~80元;如果进行深加工,每棵树的价值可达150~200元。许文丽又满心欢喜地干起来。 当地蒙古族老人告诉她,她所承包的这片沙荒地,上世纪50年代是一片茂盛的草场,有许多野生的榆树和山杏,灌木丛中有野兔、狐狸,还有鹰。50年来,这里人口增长了50倍,灌木都被人们砍去当柴烧。60年代以粮为纲,将这里几千亩湿地草场翻耕种水稻,没过两年,湿地草场全部盐碱化。分包土地以来,陆续有人将这几千亩退化的坡地草场翻耕,种植绿豆。几年下来,土地全面沙化。 听着老人的叙述,许文丽更加相信这土地的潜力。2001年4月,造林之后就将这几千亩土地用围栏围封,禁止耕种和放牧。到2003年秋季,不仅首批种下的10万棵树长了起来,3000亩土地也覆盖了草皮。 许文丽说:“我只不过是还原了这块土地应有的价值。我们这儿,本就应该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 许文丽提起通辽,总是说“我们这儿”,仿佛她就是一个通辽人似的。 2004年,许文丽又承租相邻的4500亩荒地,两年栽下10万棵树。再后来树成林,于是野兔回来了,狐狸回来了,鹰也回来了,林子里还有刺猬和许多不知名的鸟。 2004年,许文丽开始建养牛场,从100多头发展到400多头。最早买来的母牛已经在农场生下第三个牛犊。在这里出生的第一个母牛犊,也马上就要做妈妈了。 2007年底,站在2001年4月18日照片的位置看过去,最早栽下的一批树已有碗口粗细,四五层楼高。夏天到来,农场染上大自然的颜色,蓝天白云,绿草黄花,树木和牛群充满生机。农场的生活呈现出许文丽想要的“自由而自主”。 美女成“养牛匠” 2003年,许文丽和朱东在土坯房的位置建起新房。房子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单层砖墙,靠烧小锅炉取暖。 没人告诉他们,一栋建在荒原中央的单层砖房,在零下20度的天气里无法保暖。“冬天应该对房子进行保暖改装,在外面围上泡沫板。但造房子时屋顶和地板没做保暖处理,热量还是会流失,只能多烧煤。”朱东说。暖气管烧得烫手,但热量很快通过单层砖墙渗透到外面,屋里必须偎着电热器才感觉温暖。 2007年12月28日,大风雪开始了。风在荒原上空滚来滚去,撞到场部的彩钢瓦顶上,发出打
雷一样的噼啪声。大风经常导致停电,而锅炉的热水需要依靠电力在暖气管内流动。最糟糕的是半夜停电。有一次,朱东不得不半夜去工人房挤热炕。 冬天是农闲季节,场部不过十几个工人,“邻居”在几里地以外,也少有客人。生活的主要乐趣来自于农场最多的动物——牛。许文丽给牛起了“美人系列”的名字,比如“白美人”“黑美人”“大花美人”。 早上赶牛出栏,她会满心欢喜地赞叹:“看,多漂亮,大眼睛,双眼皮,多美的身材,犄角也好看。可不是每只牛都当得起‘美人’的称号。” “嗯,起码‘笨熊’的妈就不行。”朱东应和着。“笨熊”的妈叫“熊猫”,长相憨厚,敦实,一边一个黑眼圈。它已经为农场生下三个牛犊,分别叫:“小熊猫”“小花熊”“小笨熊”。 冬天是小牛犊出生最频繁的季节。2007年的最后几天,每天都有小牛出生。有时候,值班的工人,会在凌晨4点敲许文丽的窗户,说“又有牛犊子生下来了”。每只小牛出生,许文丽都得亲自去照看。 小牛刚生下来,身上沾满液体,需要母牛及时舔干,不然会被冻死。碰上生第一胎或母性不强的母牛,就得把牛犊抱进屋里,许文丽和工人一起帮小牛擦干身体,甚至要挤母牛的初乳,人工喂两次小牛,直到它能自己站起来觅食母乳。 执着的农场梦想 7年之后,农场就已生长到极限。许文丽现在觉得母亲说得对,土地是带不走的,和一块不属于自己的土地无法共老。 我问道:“后悔吗?”朱东说:“干的都是正事,没什么好后悔的,就是没有在北京时收入多。” 许文丽说他们这几年既没有浪费过时间,也没有浪费过钱,所以也就心安理得。 许文丽说偶尔回到北京,看到有些洗浴中心和娱乐城装修得金碧辉煌;回过头来看内蒙古的小学、医院,却如此简陋,设施严重不足。看到一些时尚消费类的杂志,纸张印刷如此精美;回过头来看内蒙古的孩子,课本是简朴的,没有课外书,有的连练习本都买不起。 不过,她仍然觉得这块土地有希望。如果把满根农场比做一个荒地生产力的实验,“我觉得,技术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满根农场证明了这些土地是可以产生价值的。” (据《中国新闻周刊》)
植树与养牛:北京女子内蒙古拓荒 核心提示: 在内蒙古戈壁滩上,7500亩沙荒地能生产出什么?经过7年的努力,它可以养育400多头奶牛,20万棵树,实现自身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这个农场的建设者,两个来自北京的大学毕业生,正在调整着他们的初衷和梦想。 记者第一次见到许文丽,是2007年11月底在北京一家酒店的大堂。她与两个朋友一起,与一个匈牙利客商洽谈项目。她梳着精神的短发,一身深紫色套装,面对一份英文的现金流量表和商业计划书,用英语与对方从容交流。 第二次见到许文丽,是一个月后在内蒙古通辽火车站。严寒中,她开着一辆风尘仆仆的切诺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大皮靴,在车站接上我,便直奔农机公司,给农场拖拉机买配件,给农场变压器买专用油。 北大荒的“王国” 从内蒙古通辽市出发,向北沿304国道行进约90公里,就是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镇。 公路两边望不到边的土地,冬天枝叶落尽。随着生态的退化,内蒙古草原出现大量荒原,当地人称之为“坨地”。仅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约1/3的地只生产沙砾和杂草。 “你当年怎么会到这里来?”我问道。 “2000年,通辽市招商局带我们来这里考察投资。从日照、积温、降水量和土壤地貌等来看,这里的土地,远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我妈听说我要来内蒙古开农场,急得一晚上嘴边起了一圈水泡。第二天跟我来看这片地,说,土地是带不走的,如果你要在这里经营,就必须留下来。等这块地有价值了,你也老了。 我原来想,这就是我后半生的事业。当年沙荒地承租金,每亩每年只有5~20元。我的计划是第一年先承包3000亩荒地,造林10万棵。每年扩建3000亩,10年可建成一个3万亩的农场,拥有100万棵杨树。 为了防风固沙,林带是按网格状规划的。网格间的空地,可种植多年生牧草,通过划区轮牧的方式养牛。我算过,3万亩的林地逐年进入采伐期,每年10万棵杨树,可以支持一个中型的木材加工厂。林间草场,可以存栏2000头大牛。” 许文丽一边开车,一边激动地回想自己当年的梦想。 “7年来,你们一共开发了多少荒地?”我问道。 “只有7500亩。我用了原计划70%的时间,只完成原计划25%的任务。照现在的情形,我们暂停了所有的扩张计划。”许文丽明确地回答着。 2001年前后,共有7家企业来这些荒地投资。如今
只有满根农场存活下来,维持运转。 冬天的农场 离开304国道,驶上青灰色乡村公路。半小时后转入坑坑洼洼、没有方向的辽阔荒原。一群红白花或黑白花的牛,在树林里寻找从积雪中露出梢头的枯黄牧草。 许文丽说,农场要到了。 机器的轰鸣声渐渐从远处传来。这是农场正在铡秸秆,为牛群过冬做食物储备。 冬天的原野阴郁萧瑟,灰蒙蒙的。机器声越来越近,色彩也生动起来。路边铺着大片澄黄,那是牛群过冬的食物——25万捆秸秆。黄色尽头,是一栋亮眼的房子,红色彩钢瓦屋顶,淡黄色墙。屋檐下一口接收卫星电视的大锅。 这就是满根农场的场部。红色砖墙围起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院落,大门是雕花的铁艺栏杆,进门处对称立了一排铁杆。一到夏天,铁杆上缠绕青翠的植物,搭成绿色的拱棚。 西边,是占地50多亩的养牛场,有9排50米长的标准化牛舍和3个敞开式大牛圈。北边,是一排高大的库房和一个100多平米的饲料加工车间,库房里有两台大型拖拉机。车间和库房后面,是两个40多米长、8米宽、2.5米深的青贮壕。另外还有10个30立方米的青贮窖,里面都已储满加工好的青贮饲料。 东边是新盖好的一排房子,大约有400多平米,包括职工宿舍、餐厅和两个机加工车间。从大门向南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层叠叠的树林。 农场家庭只有两口人,38岁的许文丽和她的丈夫朱东。许文丽短发,个子不高,但性格坚强。她负责农场的日常管理和对外联络。朱东总是戴一顶棕黑色的毛皮帽,穿深蓝色棉夹克。他是农场的兽医、电工和机械师,负责一切技术活。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大学1988级学生。许文丽学工业经济。朱东是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曾在一家国有大型航运公司从事金融工作。 来通辽前,他们都只在画片上看过牛。现在,他们已成为种树和养牛的行家,衣服下摆和皮靴上,沾满农场必不可少的碎屑:黄色是秸秆碎末,棕色是牛粪渣或泥浆,白色是给小牛喂奶沾上的奶星。 气象台刚发布大风寒潮警报:三天后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20度。农场有很多事情得准备:野外的牛群要赶回场部,牛群按怀孕、即将临产、哺乳期的母子、断奶的大牛犊、身体强弱等分成五群,分别关进牛舍,用青贮玉米、粉碎的秸秆和精饲料混合饲喂,直到明年春天冰消雪融,牧草返青。 “北京小姐”的美称 背着许文丽,工人们都称呼这个美丽的女孩为“北京小姐”
。 这是7年前当地人对她的称呼。7年之后,“北京小姐”成了许经理,当地人成了满根农场的工人。 他们悄悄观察着“北京小姐”的生活:刚来时可年轻了,像个大学生。现在长胖了,得有106斤。屋里铺木地板,还有一架钢琴。开一辆1997年买的北京吉普,雨刷不好用,右边车门必须掌握一种精确的平衡技巧才能打开,后车门得从车里打开。 “北京小姐”,还有很多当地人看不到也无法理解的生活。 她从小生活在中国科学院。父亲是联想集团成立初期香港特区研究发展部的总工程师。许文丽从父亲身上看到上一代知识分子改革创业的艰苦。“那时我爸已经50多岁,带着几个年轻人去香港特区建立联想的研发部门,租很便宜的集体宿舍,每天挤地铁上班,下班回家自己做饭。” “我大学时常去国企参观实习。我觉得国企肯定搞不好。我去过一家国有钢厂,在车间里转一圈,觉得捡破烂都能成百万富翁。” “1992年毕业分去首钢,我没去。我想过自由而自主的生活。我和丈夫有个约定,以毕业5年的1997年为界。如果我用创办私营企业赚的钱先买房子和汽车,他就辞职加盟。如果单位先给他分房子和汽车,他就在单位干下去。” 1994年,许文丽在北京成立一间礼品公司,五年时间内赚得千万。1997年,朱东从国企辞职,加入许文丽的公司。 准备晚饭时,许文丽说起自己喜欢的俄罗斯文学。“看了《复活》,很感动,觉得那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主人公在救赎女囚犯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得到救赎。” 许文丽,红色夹克衫,黑色牛仔裤,系着纱巾,站在一辆红色拖拉机上。拖拉机后面是一片荒地,只有六道新土的犁痕,这是为造林开的树沟。更远处隐约的几个小黑点,那是六座坟,一间土坯房。春天的科尔沁沙地,正在刮一年一度的沙尘暴,天地一片昏黄。许文丽兴致勃勃地忙碌着,尚未预感到道路的漫长与艰辛。 这是一张2001年4月18日的照片——满根农场刚开建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电,甚至没有住的地方。 刚来时,当地林业局告诉许文丽,荒原上每亩地的造林费大约是200元,包含树苗、机耕、栽植和最初两次灌溉的费用。缺乏农业生产经验的许文丽,认为成本很低。干起来才知道,还必须打深井,配套灌溉设施,前三年每年至少浇5次水,加上修枝、打药、看护、10年的土地承租金(累计200元)等,以每亩地造林80棵计算,10年下来每亩累计成本在1600元
左右,而且此费用的75%都发生在前3年。 反过来又一算,1600元10年换来80棵树,每棵树的成本20元,售价可达60~80元;如果进行深加工,每棵树的价值可达150~200元。许文丽又满心欢喜地干起来。 当地蒙古族老人告诉她,她所承包的这片沙荒地,上世纪50年代是一片茂盛的草场,有许多野生的榆树和山杏,灌木丛中有野兔、狐狸,还有鹰。50年来,这里人口增长了50倍,灌木都被人们砍去当柴烧。60年代以粮为纲,将这里几千亩湿地草场翻耕种水稻,没过两年,湿地草场全部盐碱化。分包土地以来,陆续有人将这几千亩退化的坡地草场翻耕,种植绿豆。几年下来,土地全面沙化。 听着老人的叙述,许文丽更加相信这土地的潜力。2001年4月,造林之后就将这几千亩土地用围栏围封,禁止耕种和放牧。到2003年秋季,不仅首批种下的10万棵树长了起来,3000亩土地也覆盖了草皮。 许文丽说:“我只不过是还原了这块土地应有的价值。我们这儿,本就应该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 许文丽提起通辽,总是说“我们这儿”,仿佛她就是一个通辽人似的。 2004年,许文丽又承租相邻的4500亩荒地,两年栽下10万棵树。再后来树成林,于是野兔回来了,狐狸回来了,鹰也回来了,林子里还有刺猬和许多不知名的鸟。 2004年,许文丽开始建养牛场,从100多头发展到400多头。最早买来的母牛已经在农场生下第三个牛犊。在这里出生的第一个母牛犊,也马上就要做妈妈了。 2007年底,站在2001年4月18日照片的位置看过去,最早栽下的一批树已有碗口粗细,四五层楼高。夏天到来,农场染上大自然的颜色,蓝天白云,绿草黄花,树木和牛群充满生机。农场的生活呈现出许文丽想要的“自由而自主”。 美女成“养牛匠” 2003年,许文丽和朱东在土坯房的位置建起新房。房子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单层砖墙,靠烧小锅炉取暖。 没人告诉他们,一栋建在荒原中央的单层砖房,在零下20度的天气里无法保暖。“冬天应该对房子进行保暖改装,在外面围上泡沫板。但造房子时屋顶和地板没做保暖处理,热量还是会流失,只能多烧煤。”朱东说。暖气管烧得烫手,但热量很快通过单层砖墙渗透到外面,屋里必须偎着电热器才感觉温暖。 2007年12月28日,大风雪开始了。风在荒原上空滚来滚去,撞到场部的彩钢瓦顶上,发出打
雷一样的噼啪声。大风经常导致停电,而锅炉的热水需要依靠电力在暖气管内流动。最糟糕的是半夜停电。有一次,朱东不得不半夜去工人房挤热炕。 冬天是农闲季节,场部不过十几个工人,“邻居”在几里地以外,也少有客人。生活的主要乐趣来自于农场最多的动物——牛。许文丽给牛起了“美人系列”的名字,比如“白美人”“黑美人”“大花美人”。 早上赶牛出栏,她会满心欢喜地赞叹:“看,多漂亮,大眼睛,双眼皮,多美的身材,犄角也好看。可不是每只牛都当得起‘美人’的称号。” “嗯,起码‘笨熊’的妈就不行。”朱东应和着。“笨熊”的妈叫“熊猫”,长相憨厚,敦实,一边一个黑眼圈。它已经为农场生下三个牛犊,分别叫:“小熊猫”“小花熊”“小笨熊”。 冬天是小牛犊出生最频繁的季节。2007年的最后几天,每天都有小牛出生。有时候,值班的工人,会在凌晨4点敲许文丽的窗户,说“又有牛犊子生下来了”。每只小牛出生,许文丽都得亲自去照看。 小牛刚生下来,身上沾满液体,需要母牛及时舔干,不然会被冻死。碰上生第一胎或母性不强的母牛,就得把牛犊抱进屋里,许文丽和工人一起帮小牛擦干身体,甚至要挤母牛的初乳,人工喂两次小牛,直到它能自己站起来觅食母乳。 执着的农场梦想 7年之后,农场就已生长到极限。许文丽现在觉得母亲说得对,土地是带不走的,和一块不属于自己的土地无法共老。 我问道:“后悔吗?”朱东说:“干的都是正事,没什么好后悔的,就是没有在北京时收入多。” 许文丽说他们这几年既没有浪费过时间,也没有浪费过钱,所以也就心安理得。 许文丽说偶尔回到北京,看到有些洗浴中心和娱乐城装修得金碧辉煌;回过头来看内蒙古的小学、医院,却如此简陋,设施严重不足。看到一些时尚消费类的杂志,纸张印刷如此精美;回过头来看内蒙古的孩子,课本是简朴的,没有课外书,有的连练习本都买不起。 不过,她仍然觉得这块土地有希望。如果把满根农场比做一个荒地生产力的实验,“我觉得,技术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满根农场证明了这些土地是可以产生价值的。” (据《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