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这个星球上所有生灵的最终命运,如果不考虑经济条件和人伦道德,你会选择怎样的归宿?
临近清明,网上出现了很多关于扫墓、祭祀的新闻,其中有一则引起了小编的注意,新闻称国内某省引进了一种全新的骨灰处理方式——将骨灰制成晶石,既可代替骨灰安葬,也可做成首饰随身佩戴。
想也不用想,这种舶来的殡葬方式与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接受不了。没考察过国情还做什么殡葬生意啊?怕是要亏到姥姥家去!
然鹅……打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这样的新闻下面,竟然有不少人认为“把骨灰制成晶石”的方式又暖心又环保,还反问“为什么接受不了?”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根本无法想象,有一天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会离自己而去,躺在冰冷的石板下……
可能有人会觉得,毕竟那是死人留下的东西,整天戴在身上挺丧的;但更多的人打出了亲情牌——
稍微再变通一下,骨灰也可以制成钻石,blingbling闪闪亮~足够文艺青年们把自己的后事安排得极尽浪漫——
显然,这种从国外引进的殡葬方式并非突然出现在大家眼前,当中有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早在去年就已经有过这样的“思潮”。
将这种“一颗永流传”的留存方式称为最理想的葬礼——
而且,跟爸妈沟通这事儿好像也不是那么难——
说的也有道理,又省钱又省地,特别有意义不说,还不用担心墓地、骨灰盒那20年30年的续费问题,有什么不好的?想想就激动啊!
新闻下也有一些反对声,主要是觉得“瘆得慌”和“不尊重死者”,但数量很少。
厉害了,我国人民的殡葬观已经如此前卫了?可了不得.jpg
恐怕也不见得。
一方面,我们现在能听到的声音都来自于网上,目前的网络话语权掌握在年青一代的手中,这群人无论是人文素养,还是对新事物的接受度都更高一筹,他们愿意尝试新的殡葬方式、为生态环境做贡献、不受人伦道德的束缚,并不代表所有中国人都无所畏惧;
而且这么年轻的一群人可能还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离世,在网上对于生死的高谈阔论也仿佛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
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因素作祟,传统墓葬的成本日趋走高,天价墓地已经让人们哀叹“死都死不起了”,墓地修建也容易陷入“死人跟活人争地盘”的僵局。
港道理,每隔几个月就刷屏朋友圈的房价文章你们也看到了,那么多老百姓连生时居住的房子都买不起,哪儿有心思盘算死后住的小房子呢?
面对高价墓地,人们究竟是“死不起”,还是不愿意“便宜死”我们不得而知,但不能否认的是,越多越多的人在考虑自己身后事时,不再将墓葬作为首选。
不埋在地下,还想怎么着?
这里不妨跟小伙伴们介绍几个国外的创意,要么极具纪念意味,要么浪漫到骨子里,真的是“把人终会死亡的意识融入每一天”(←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死亡教育
? 墨西哥艺术家Justin Crowe在2015年提出了一个想法,将逝者火化后的骨灰制作成餐具日常使用,让人们有机会继续与亲人保持“亲密接触”。
他把骨灰和黏土、硅石以及长石磨成的粉混合在一起,做成瓷釉涂在瓷器上,放进窑内用2400华氏摄氏度的温度烧制,使“骨灰釉”和瓷器融为一体。
烧制好的瓷器散发出灰蓝色的光泽,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又倍感亲切的好看。
让亲人以另一种形态延续他们的生命,成为生活器皿和我们继续生活在一起。在器的使用过程中你可以去感受自己与器(的本体)之间的情感,继续与他分享你生命中的点滴。
这套瓷器包括水杯、盘子、碗、花瓶……Crowe给这种独特的瓷器取名叫“Nourish”,意为“滋养”、“养育”。
有人看到这套瓷器中的花瓶后感叹:我理想中的“后事”就是变成一件瓷器,轻盈结实,被孩子们摆在不高不低的茶几上,偶尔拿来插花,碎了也没关系。
将骨灰烧成骨瓷应该算是最容易操作的一种殡葬方式了,让人联想到出自东方国家的两则故事——这大概也是最“灵异”的一次东西相通了吧。
一个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小说《泪壶》。
小说讲述丈夫遵照妻子的遗愿,将她的骨灰做成了一把精美的瓷壶,日夜守候,相伴度日。然而,被寂寞和思念所笼罩的日子里,丈夫开始想寻找一段新恋情填补空虚。殊不知,每一段恋情刚开始都很美好,但又都因为这把壶戛然而止。
与此同时,白色的瓷壶身上偶尔会出现朱红色的伤痕,仿佛妻子的眼泪——这个瓷壶也因此被称为“泪壶”。
另一个则是关于中国汝瓷的民间传说。
相传,宋徽宗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主业艺术家、副业皇帝的他非常喜欢,便传旨给汝窑的工匠命其烧制梦中颜色的瓷器,工匠接到旨意后屡次烧制都没有成功,因害怕朝廷责罚,终日愁眉不展,慌恐不安。
工匠7岁的女儿问明缘由并问父亲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烧成,工匠告诉女儿,民间传说可用活人祭窑。女儿默默记在心中,等到工匠再次烧制的时候,乘其不备,一跃跳入窑中,顿时窑器崩裂,光怪陆离,一代稀世珍品随之问世。
仔细看看,汝瓷的颜色是不是跟意大利艺术家用骨灰烧制出的颜色很相似?细思恐极……除了做成瓷器,将骨灰制成钻石、念珠这类的首饰也很受歪果仁的欢迎。
? 以精工细作闻名的瑞士人就首创了骨灰钻石,用化学手段从骨灰中提取碳,将碳加热到一定高温制成石墨结晶,然后放在一个机器模拟的天然钻石形成环境中,超高温超高压的条件下,几周就能形成钻石。
“A diamond is forever.” 逝者也能和钻石一样永恒。
定制者会将自己的亲人戴在手上或者胸前,时常看着它,抚摸它,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 加州艺术家Merry Coor从2000起开始做玻璃念珠,去年,一对夫妇找到她,请求她把已故好友的骨灰加入到念珠中,以便于他们能够时时刻刻缅怀好友。
从此,骨灰念珠诞生了。
? 一个叫Nadine Jarvis的产品设计师也从骨灰中提取出碳,但并没有制成钻石,而是做成了一支支铅笔,在上面镌刻了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份,并附上木质的专属卷笔刀。
让逝者陪伴生者记录生活。
? 沙漏可以计时,也常被当作一种时间流逝的象征,而只要花三百美元,美国一个家族经营的工作室In the Light Urns就可以为你量身定做一个骨灰沙漏。
在缅怀逝者的同时,也提醒生者好好把握当下,珍惜活着的时光。
? 如果不满足于亲人无声的陪伴,英国公司And Vinyly可以将逝者的骨灰添加到制作唱片的原料中,在刻画唱片沟纹时,把骨灰压进去。
这张唱片可以录入逝者生前最喜爱的一首歌,或是他们自己说话唱歌的音频,也可以什么都不录,只留下唱针划过骨灰颗粒的声音。
? 虽然听起来有点疯狂,但确实有逝者家属这么做,那就是把亲人的骨灰制成火药,塞进子弹里,在葬礼上伴随着“砰”的一声,一切烟消云散。
一家叫Holy Smoke的美国公司,就提供这项效仿军人葬礼鸣枪的骨灰定制服务。
? 如果希望葬礼的场面更加辉煌和难忘,另一家叫Heavens Above Fireworks的公司能把骨灰制成焰火,发射升空,让逝者在黑夜中再次绽放,照亮一方天地。
生者可以在璀璨的烟花下回想起曾经的幸福时光,送亲人最后一程。
? 在2015年,同样注重传统的日本开始流行太空葬,将逝者的一小部分骨灰放入一个唇膏大小的太空舱内,而后利用火箭送入太空,报价约为3万人民币。世界上第一场太空葬礼于1997年4月21日举行。
在日本的生死观里,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太空葬就可以把神话变成现实。
这里不是说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放眼国内,我们也在提倡海葬、树葬、花坛葬这样的新型生态葬,但基于各方面的原因,收效甚微。
舆论氛围不用多说,就算是在2017年的今天,仍然有不少看客认为,人死后骨灰撒海叫挫骨扬灰,器官捐赠叫死无全尸。
而且,现在很多人面临的道德困境是,自己能够很坦荡地选择自己死后的葬法,却不能为其他人,尤其是为上一辈人做决定——无论是来自围观群众的外部压力,还是个人过不去那个坎儿。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葬甚至逐渐形成了新的殡葬风俗,比如生者在花坛、树牌上扫描二维码,阅读逝者生平传记,通过“留言”功能在线寄托哀思。
理性点讲,无论是从墓地价格还是生态环境考虑,中国人的殡葬观念似乎都应该由“厚葬示孝”过渡到“厚养薄葬”。毕竟,人活着的时候尽享其乐才是最重要的。
但人这种感性动物偏偏又是最不理性的。
人们追求的“风光大葬”可以说都是做给活人看的,家属及宾客需要这样的仪式感,来消除愧疚、难过、焦虑等等负面情绪,让情感得以更好地宣泄、疏通。
想要换一种更举重若轻的方式来获得仪式感,就必须“把人终会死亡的意识融入每一天”,让生者真正地怀着对死亡的敬畏和释然,认真生活。
当然了,我们并不想从人伦层面上分析哪种殡葬方式更优,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对逝去亲人思念的方式,也应该有自主选择方式的权利。
“生命总该停止在某个地方不是吗?”
“生命停止了,但思念不会。”
说到底,从惧怕到释怀,唯有人们转变了生死观,才能慢慢改变殡葬观,除了亟待出现的死亡教育,这也需要时间。
死亡,是这个星球上所有生灵的最终命运,如果不考虑经济条件和人伦道德,你会选择怎样的归宿?
临近清明,网上出现了很多关于扫墓、祭祀的新闻,其中有一则引起了小编的注意,新闻称国内某省引进了一种全新的骨灰处理方式——将骨灰制成晶石,既可代替骨灰安葬,也可做成首饰随身佩戴。
想也不用想,这种舶来的殡葬方式与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接受不了。没考察过国情还做什么殡葬生意啊?怕是要亏到姥姥家去!
然鹅……打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这样的新闻下面,竟然有不少人认为“把骨灰制成晶石”的方式又暖心又环保,还反问“为什么接受不了?”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根本无法想象,有一天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会离自己而去,躺在冰冷的石板下……
可能有人会觉得,毕竟那是死人留下的东西,整天戴在身上挺丧的;但更多的人打出了亲情牌——
稍微再变通一下,骨灰也可以制成钻石,blingbling闪闪亮~足够文艺青年们把自己的后事安排得极尽浪漫——
显然,这种从国外引进的殡葬方式并非突然出现在大家眼前,当中有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早在去年就已经有过这样的“思潮”。
将这种“一颗永流传”的留存方式称为最理想的葬礼——
而且,跟爸妈沟通这事儿好像也不是那么难——
说的也有道理,又省钱又省地,特别有意义不说,还不用担心墓地、骨灰盒那20年30年的续费问题,有什么不好的?想想就激动啊!
新闻下也有一些反对声,主要是觉得“瘆得慌”和“不尊重死者”,但数量很少。
厉害了,我国人民的殡葬观已经如此前卫了?可了不得.jpg
恐怕也不见得。
一方面,我们现在能听到的声音都来自于网上,目前的网络话语权掌握在年青一代的手中,这群人无论是人文素养,还是对新事物的接受度都更高一筹,他们愿意尝试新的殡葬方式、为生态环境做贡献、不受人伦道德的束缚,并不代表所有中国人都无所畏惧;
而且这么年轻的一群人可能还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离世,在网上对于生死的高谈阔论也仿佛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
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因素作祟,传统墓葬的成本日趋走高,天价墓地已经让人们哀叹“死都死不起了”,墓地修建也容易陷入“死人跟活人争地盘”的僵局。
港道理,每隔几个月就刷屏朋友圈的房价文章你们也看到了,那么多老百姓连生时居住的房子都买不起,哪儿有心思盘算死后住的小房子呢?
面对高价墓地,人们究竟是“死不起”,还是不愿意“便宜死”我们不得而知,但不能否认的是,越多越多的人在考虑自己身后事时,不再将墓葬作为首选。
不埋在地下,还想怎么着?
这里不妨跟小伙伴们介绍几个国外的创意,要么极具纪念意味,要么浪漫到骨子里,真的是“把人终会死亡的意识融入每一天”(←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死亡教育
? 墨西哥艺术家Justin Crowe在2015年提出了一个想法,将逝者火化后的骨灰制作成餐具日常使用,让人们有机会继续与亲人保持“亲密接触”。
他把骨灰和黏土、硅石以及长石磨成的粉混合在一起,做成瓷釉涂在瓷器上,放进窑内用2400华氏摄氏度的温度烧制,使“骨灰釉”和瓷器融为一体。
烧制好的瓷器散发出灰蓝色的光泽,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又倍感亲切的好看。
让亲人以另一种形态延续他们的生命,成为生活器皿和我们继续生活在一起。在器的使用过程中你可以去感受自己与器(的本体)之间的情感,继续与他分享你生命中的点滴。
这套瓷器包括水杯、盘子、碗、花瓶……Crowe给这种独特的瓷器取名叫“Nourish”,意为“滋养”、“养育”。
有人看到这套瓷器中的花瓶后感叹:我理想中的“后事”就是变成一件瓷器,轻盈结实,被孩子们摆在不高不低的茶几上,偶尔拿来插花,碎了也没关系。
将骨灰烧成骨瓷应该算是最容易操作的一种殡葬方式了,让人联想到出自东方国家的两则故事——这大概也是最“灵异”的一次东西相通了吧。
一个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小说《泪壶》。
小说讲述丈夫遵照妻子的遗愿,将她的骨灰做成了一把精美的瓷壶,日夜守候,相伴度日。然而,被寂寞和思念所笼罩的日子里,丈夫开始想寻找一段新恋情填补空虚。殊不知,每一段恋情刚开始都很美好,但又都因为这把壶戛然而止。
与此同时,白色的瓷壶身上偶尔会出现朱红色的伤痕,仿佛妻子的眼泪——这个瓷壶也因此被称为“泪壶”。
另一个则是关于中国汝瓷的民间传说。
相传,宋徽宗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主业艺术家、副业皇帝的他非常喜欢,便传旨给汝窑的工匠命其烧制梦中颜色的瓷器,工匠接到旨意后屡次烧制都没有成功,因害怕朝廷责罚,终日愁眉不展,慌恐不安。
工匠7岁的女儿问明缘由并问父亲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烧成,工匠告诉女儿,民间传说可用活人祭窑。女儿默默记在心中,等到工匠再次烧制的时候,乘其不备,一跃跳入窑中,顿时窑器崩裂,光怪陆离,一代稀世珍品随之问世。
仔细看看,汝瓷的颜色是不是跟意大利艺术家用骨灰烧制出的颜色很相似?细思恐极……除了做成瓷器,将骨灰制成钻石、念珠这类的首饰也很受歪果仁的欢迎。
? 以精工细作闻名的瑞士人就首创了骨灰钻石,用化学手段从骨灰中提取碳,将碳加热到一定高温制成石墨结晶,然后放在一个机器模拟的天然钻石形成环境中,超高温超高压的条件下,几周就能形成钻石。
“A diamond is forever.” 逝者也能和钻石一样永恒。
定制者会将自己的亲人戴在手上或者胸前,时常看着它,抚摸它,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 加州艺术家Merry Coor从2000起开始做玻璃念珠,去年,一对夫妇找到她,请求她把已故好友的骨灰加入到念珠中,以便于他们能够时时刻刻缅怀好友。
从此,骨灰念珠诞生了。
? 一个叫Nadine Jarvis的产品设计师也从骨灰中提取出碳,但并没有制成钻石,而是做成了一支支铅笔,在上面镌刻了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份,并附上木质的专属卷笔刀。
让逝者陪伴生者记录生活。
? 沙漏可以计时,也常被当作一种时间流逝的象征,而只要花三百美元,美国一个家族经营的工作室In the Light Urns就可以为你量身定做一个骨灰沙漏。
在缅怀逝者的同时,也提醒生者好好把握当下,珍惜活着的时光。
? 如果不满足于亲人无声的陪伴,英国公司And Vinyly可以将逝者的骨灰添加到制作唱片的原料中,在刻画唱片沟纹时,把骨灰压进去。
这张唱片可以录入逝者生前最喜爱的一首歌,或是他们自己说话唱歌的音频,也可以什么都不录,只留下唱针划过骨灰颗粒的声音。
? 虽然听起来有点疯狂,但确实有逝者家属这么做,那就是把亲人的骨灰制成火药,塞进子弹里,在葬礼上伴随着“砰”的一声,一切烟消云散。
一家叫Holy Smoke的美国公司,就提供这项效仿军人葬礼鸣枪的骨灰定制服务。
? 如果希望葬礼的场面更加辉煌和难忘,另一家叫Heavens Above Fireworks的公司能把骨灰制成焰火,发射升空,让逝者在黑夜中再次绽放,照亮一方天地。
生者可以在璀璨的烟花下回想起曾经的幸福时光,送亲人最后一程。
? 在2015年,同样注重传统的日本开始流行太空葬,将逝者的一小部分骨灰放入一个唇膏大小的太空舱内,而后利用火箭送入太空,报价约为3万人民币。世界上第一场太空葬礼于1997年4月21日举行。
在日本的生死观里,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太空葬就可以把神话变成现实。
这里不是说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放眼国内,我们也在提倡海葬、树葬、花坛葬这样的新型生态葬,但基于各方面的原因,收效甚微。
舆论氛围不用多说,就算是在2017年的今天,仍然有不少看客认为,人死后骨灰撒海叫挫骨扬灰,器官捐赠叫死无全尸。
而且,现在很多人面临的道德困境是,自己能够很坦荡地选择自己死后的葬法,却不能为其他人,尤其是为上一辈人做决定——无论是来自围观群众的外部压力,还是个人过不去那个坎儿。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葬甚至逐渐形成了新的殡葬风俗,比如生者在花坛、树牌上扫描二维码,阅读逝者生平传记,通过“留言”功能在线寄托哀思。
理性点讲,无论是从墓地价格还是生态环境考虑,中国人的殡葬观念似乎都应该由“厚葬示孝”过渡到“厚养薄葬”。毕竟,人活着的时候尽享其乐才是最重要的。
但人这种感性动物偏偏又是最不理性的。
人们追求的“风光大葬”可以说都是做给活人看的,家属及宾客需要这样的仪式感,来消除愧疚、难过、焦虑等等负面情绪,让情感得以更好地宣泄、疏通。
想要换一种更举重若轻的方式来获得仪式感,就必须“把人终会死亡的意识融入每一天”,让生者真正地怀着对死亡的敬畏和释然,认真生活。
当然了,我们并不想从人伦层面上分析哪种殡葬方式更优,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对逝去亲人思念的方式,也应该有自主选择方式的权利。
“生命总该停止在某个地方不是吗?”
“生命停止了,但思念不会。”
说到底,从惧怕到释怀,唯有人们转变了生死观,才能慢慢改变殡葬观,除了亟待出现的死亡教育,这也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