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讨论的技巧和策略

小学生课堂讨论的技巧和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离不开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启发的一种教学形式。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然而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这种教学方法,即使所有的教学内容适用,如果组织得不好,照样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使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并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有必要对数学课堂讨论进行多角度的讨论与研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作一探讨。

一、宽松的氛围

天时,地利,人和是取得成功的三大要素,而人和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人和”,要注意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即要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友好亲密的同学关系,平等和善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从过去的居高临下、课堂统治者角色向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转变,力求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每节课,教师都要“蹲下来”参与学生的讨论,参加讨论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听取别人的发言,自己也要发表见解,努力追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

在课堂讨论中,教者千万不要以“过错论英雄”,目光要投射在讨论过程中最本质的东西上。只要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有较强的参与能力,强烈的探究意识,思维活跃而深刻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而不必拘泥于他们的回答是否符合教师预设的方向和答案,学科术语的表达是否准确和规范。总之,让学生身居其间,充分享受爱的滋润,充分体验主人的角色。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

二、巧妙的诱导

在学生讨论中,学生最不愿老师牵着不放,或浅尝辄止,或越俎代庖,然而在讨论中学生又常出现“卡壳”现象,这就表现出典型地存在着独立性

与依附性的矛盾。那么,怎样让学生既心理平衡,又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讨论呢?我们认为,至少办法有三,其一,旁敲侧击,不直接指出该怎样,而是侧面提示。其二,牵线搭桥,有时讨论中,就缺一过渡,学生很难翻坎。这时教师可相机辅助。其三是女娲补天。有时问题已经讨论接近尾声,就只差一点,教师给予补出,使其天衣无缝。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分数时,由于正迁移的影响,学生根据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猜到18÷2/5=18×5/2=45(千米),但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呢?就要让学生来进行验证,但这时让学生验证学生肯定会摸不着头脑,于是教者就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然后教者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讨论,讨论时教者参与到学生中去提醒学生1小时里有5个1/5小时,那么我们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知道1小时行的路程,虽是旁敲侧击,但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解题的门径,于是讨论得更加激烈,要求1小时行的路程可以先求出1/5小时行的路程(图2),因为2/5小时里有2个1/5小时,所以18÷2可以求出1/5小时行的路程,18÷2可以写成18×1/2,要求1小时行的路程可以用18×1/2×5,由前面的解答过程学生容易想到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把18×1/2×5改变成18×5/2。这里教师巧妙的点拨和诱导,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很好地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

三、讨论要适时

讨论运用的是否恰当,不仅影响教学效率,而且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组织课堂讨论一定要掌握好火候,把握住时机,一般适宜在下列情况下进行。

1、突出重点时组织讨论。例如,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法则是推导分数除法法则的基础,是教学中的重点,要求学生应切实理解掌握。教材中出现了两种计算方法,一是根据线段图直观得到(米) ,二是根据等分除的意义,将除法转换成乘法计算:(米) 。到底哪种方法好呢? 多数学生认为第一种方法好,此时教者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再出几道题,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如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受到分子一定能被除数整除的限制,应用不普遍;第二种计算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计算,应用比较普遍。最后得出:“分数除以整数(O除外) ,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的计算方法。

2、破难点时组织讨论。例如,学习带分数乘法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

便计算是教材的难点,为了引导学生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技巧,可呈现下列材料引导学生讨论。

①这两组算式的积有何特点?

②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③用哪种方法计算简便?

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整小数的计算,也适用于分数计算;有的认为第一种方法简便,有的认为第二种方法简便。教者接着再出两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争辩,这两题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呢? 还是用带分数乘法法则计算简便? 学生比较发现这两题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理解思考过程时组织讨论。如“圆的面积”教学,其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后出示两副图(圆形和通过切割后拼成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下列问题。

①图1和图2的面积相等吗? 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如果把这个圆无限制的分下去,结果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 面积大小呢? ③图2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图1的周长、半径有什么联系?

④从图中圆与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看出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 圆的面积呢? 通过上述问题①和②的讨论,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了“形变积不变”这一本质。讨论题③和④紧扣住两图的内在联系,学生展开了面积公式推导的思维过程。

四、讨论要适量

心理学实验表明:对学生过分使用某种外部刺激反而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削弱他们的学习动力。由此可见,课堂讨论的数量应适当。一眼看穿的问题,不必讨论;稍有难度,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解决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较深较难的问题,也不必寄希望于讨论解决。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普遍关心、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的问题。因为只有这类问题的讨论解决,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时间有限,讨论的问题不宜过多,一般2—3个问题为宜,讨论题目的表述要精炼,用词正确规范,逻辑严密,不能因为讨论话题由于语言表述不够科学准确而使讨论进入死胡同或产生歧义。如,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后,可让学生讨论:正方形是长方形吗? 它们的关系怎样? 学习数的整除后讨论:质数一定是奇数吗? 学习小数后讨论:小数比整数小吗?„„总之,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首先要选

择可供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内容要求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既不能超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范围,又不局限于已有知识,应保持难度适当,并且选择的内容能引发兴趣和探究欲望,切忌随意选择。具体地说,以下这些内容适合作为讨论的议题。

1、疑难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包含着学生较难理解的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考察分析.这时除了教师的讲解外还可通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经过思维的碰撞,疑点、误点的暴露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需要出谋划策的问题。所谓出谋划策就是指那些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问题,它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对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时政意识,发散性的思维精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3、可以交流思想感受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采用讨论的方式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单纯的说教无法取得的效果。

4、看法不一致的问题。对有些问题不管是否已有定论,只要有不同的看法,就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角色扮演来讨论。

五、讨论注重实效

为了使课堂讨论收到理想的效果,应做好以下三点:

1、教给方法。首先要建立固定的讨论小组(前后位四个同学或同位两个同学为一讨论小组) ,提倡小组合作。其次是在讨论中要培养学生的会说、会问、会听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方法(习惯)。一是要求学生能说会听。首先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分析对错,以便及时修正和补充,同时也可借此检验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千万不能只顾自己说,不注意他人的观点,要组织好语言,发表观点时做到表达清楚,有说服力;二是要求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不要纠缠对和不对,要重在摆事实、讲道理,要清楚地想好自己要发表的观点,千万不能无理取闹。三是要求学生学会整理讨论的结果,综合各种意见,形成恰当的文字记录。

2、激励评价。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他们表现得更突出,

更强烈。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讨论中,相机鼓励很有必要。当学生在满足了成功欲望之后,情绪就会更亢奋,思维就会更活跃,态度就会更积极,行动就会更投入。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去,真诚的鼓励每位发言人,帮助发言人树立信心。” 但应注意把握鼓励的时机,一定要在学生仍在兴奋之时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鼓励也应真心诚意,要用孩子的心理去看待成功。否则,学生已心灰意冷,鼓励言不由衷都会引来相反的效果。 在课堂讨论中往往还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同学的回答与答案本身大相径庭,常常引得满堂大笑。出现这种局面,教师要正确对待,正确引导,在设法纠正学生思维偏差的同时,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善于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决不可以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更不可以采取嘲讽的态度。对学生答案的否定往往会造成对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扼杀。宽容,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3、要留足时间。目前课堂讨论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时间太短,往往是学生的讨论未展开就草率收场,仓促的讨论,不同意见就不能充分发表,就无法引起争论,课堂就不能出现生动活泼、欲罢不能的情景。保障足够讨论时间,也是使其讨论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讨论成功在时间上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就问题而言,要找出圆满的答案。二是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找出答案需要时间,让大家表达思维得到锻炼更需要时间。如果我们以找出答案为目的,那么讨论只是为冒尖生提供了演练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却只起到了陪衬的作用。所以,一般来说,既然组织讨论,就应给足讨论时间。

六、善处讨论的结果

组织学生讨论之后还要展示讨论的结果,这实际上是讨论的反馈。如何展示结果很有讲究。通常课堂中许多老师喜欢充当“代言人”,要求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再复述,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就大打折扣。我认为,讨论的结果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晶,最好由学生自己来整理和表述。前面提到讨论时要让学生做好文字记录,并整理好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结束后就可以让学生上台,将本组讨论的结果、意见、成果,以宣读论文形式来表达,这样既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又使学生品尝到自主、成功的喜悦。还可以用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论,以竞争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当

然,教师对于学生宣讲的结论,要做出适当的评判,指出优劣;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 课堂讨论,是课堂深入学习的门径,它使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血肉;课堂讨论,是启迪知识大门的钥匙,它能帮助师生解答一个又一个的未知数;课堂讨论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它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去摘取那知识的硕果。 与教师的直接传授相比较,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而且记忆深刻。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来关注并积极加以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独特作用,使其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运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由地交流争论,有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对发掘学生个人内在潜能,增强互助、合作的意识大有裨益。教学实践还证明,只有当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受益,他们才会真正乐意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来,从而从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示范。也只有这时,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

小学生课堂讨论的技巧和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离不开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启发的一种教学形式。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然而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这种教学方法,即使所有的教学内容适用,如果组织得不好,照样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使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并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有必要对数学课堂讨论进行多角度的讨论与研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作一探讨。

一、宽松的氛围

天时,地利,人和是取得成功的三大要素,而人和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人和”,要注意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即要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友好亲密的同学关系,平等和善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从过去的居高临下、课堂统治者角色向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转变,力求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每节课,教师都要“蹲下来”参与学生的讨论,参加讨论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听取别人的发言,自己也要发表见解,努力追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

在课堂讨论中,教者千万不要以“过错论英雄”,目光要投射在讨论过程中最本质的东西上。只要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有较强的参与能力,强烈的探究意识,思维活跃而深刻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而不必拘泥于他们的回答是否符合教师预设的方向和答案,学科术语的表达是否准确和规范。总之,让学生身居其间,充分享受爱的滋润,充分体验主人的角色。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

二、巧妙的诱导

在学生讨论中,学生最不愿老师牵着不放,或浅尝辄止,或越俎代庖,然而在讨论中学生又常出现“卡壳”现象,这就表现出典型地存在着独立性

与依附性的矛盾。那么,怎样让学生既心理平衡,又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讨论呢?我们认为,至少办法有三,其一,旁敲侧击,不直接指出该怎样,而是侧面提示。其二,牵线搭桥,有时讨论中,就缺一过渡,学生很难翻坎。这时教师可相机辅助。其三是女娲补天。有时问题已经讨论接近尾声,就只差一点,教师给予补出,使其天衣无缝。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分数时,由于正迁移的影响,学生根据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猜到18÷2/5=18×5/2=45(千米),但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呢?就要让学生来进行验证,但这时让学生验证学生肯定会摸不着头脑,于是教者就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然后教者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讨论,讨论时教者参与到学生中去提醒学生1小时里有5个1/5小时,那么我们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知道1小时行的路程,虽是旁敲侧击,但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解题的门径,于是讨论得更加激烈,要求1小时行的路程可以先求出1/5小时行的路程(图2),因为2/5小时里有2个1/5小时,所以18÷2可以求出1/5小时行的路程,18÷2可以写成18×1/2,要求1小时行的路程可以用18×1/2×5,由前面的解答过程学生容易想到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把18×1/2×5改变成18×5/2。这里教师巧妙的点拨和诱导,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很好地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

三、讨论要适时

讨论运用的是否恰当,不仅影响教学效率,而且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组织课堂讨论一定要掌握好火候,把握住时机,一般适宜在下列情况下进行。

1、突出重点时组织讨论。例如,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法则是推导分数除法法则的基础,是教学中的重点,要求学生应切实理解掌握。教材中出现了两种计算方法,一是根据线段图直观得到(米) ,二是根据等分除的意义,将除法转换成乘法计算:(米) 。到底哪种方法好呢? 多数学生认为第一种方法好,此时教者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再出几道题,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如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受到分子一定能被除数整除的限制,应用不普遍;第二种计算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计算,应用比较普遍。最后得出:“分数除以整数(O除外) ,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的计算方法。

2、破难点时组织讨论。例如,学习带分数乘法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

便计算是教材的难点,为了引导学生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技巧,可呈现下列材料引导学生讨论。

①这两组算式的积有何特点?

②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③用哪种方法计算简便?

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整小数的计算,也适用于分数计算;有的认为第一种方法简便,有的认为第二种方法简便。教者接着再出两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争辩,这两题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呢? 还是用带分数乘法法则计算简便? 学生比较发现这两题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理解思考过程时组织讨论。如“圆的面积”教学,其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后出示两副图(圆形和通过切割后拼成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下列问题。

①图1和图2的面积相等吗? 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如果把这个圆无限制的分下去,结果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 面积大小呢? ③图2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图1的周长、半径有什么联系?

④从图中圆与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看出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 圆的面积呢? 通过上述问题①和②的讨论,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了“形变积不变”这一本质。讨论题③和④紧扣住两图的内在联系,学生展开了面积公式推导的思维过程。

四、讨论要适量

心理学实验表明:对学生过分使用某种外部刺激反而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削弱他们的学习动力。由此可见,课堂讨论的数量应适当。一眼看穿的问题,不必讨论;稍有难度,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解决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较深较难的问题,也不必寄希望于讨论解决。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普遍关心、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的问题。因为只有这类问题的讨论解决,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时间有限,讨论的问题不宜过多,一般2—3个问题为宜,讨论题目的表述要精炼,用词正确规范,逻辑严密,不能因为讨论话题由于语言表述不够科学准确而使讨论进入死胡同或产生歧义。如,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后,可让学生讨论:正方形是长方形吗? 它们的关系怎样? 学习数的整除后讨论:质数一定是奇数吗? 学习小数后讨论:小数比整数小吗?„„总之,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首先要选

择可供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内容要求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既不能超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范围,又不局限于已有知识,应保持难度适当,并且选择的内容能引发兴趣和探究欲望,切忌随意选择。具体地说,以下这些内容适合作为讨论的议题。

1、疑难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包含着学生较难理解的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考察分析.这时除了教师的讲解外还可通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经过思维的碰撞,疑点、误点的暴露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需要出谋划策的问题。所谓出谋划策就是指那些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问题,它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对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时政意识,发散性的思维精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3、可以交流思想感受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采用讨论的方式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单纯的说教无法取得的效果。

4、看法不一致的问题。对有些问题不管是否已有定论,只要有不同的看法,就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角色扮演来讨论。

五、讨论注重实效

为了使课堂讨论收到理想的效果,应做好以下三点:

1、教给方法。首先要建立固定的讨论小组(前后位四个同学或同位两个同学为一讨论小组) ,提倡小组合作。其次是在讨论中要培养学生的会说、会问、会听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方法(习惯)。一是要求学生能说会听。首先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分析对错,以便及时修正和补充,同时也可借此检验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千万不能只顾自己说,不注意他人的观点,要组织好语言,发表观点时做到表达清楚,有说服力;二是要求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不要纠缠对和不对,要重在摆事实、讲道理,要清楚地想好自己要发表的观点,千万不能无理取闹。三是要求学生学会整理讨论的结果,综合各种意见,形成恰当的文字记录。

2、激励评价。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他们表现得更突出,

更强烈。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讨论中,相机鼓励很有必要。当学生在满足了成功欲望之后,情绪就会更亢奋,思维就会更活跃,态度就会更积极,行动就会更投入。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去,真诚的鼓励每位发言人,帮助发言人树立信心。” 但应注意把握鼓励的时机,一定要在学生仍在兴奋之时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鼓励也应真心诚意,要用孩子的心理去看待成功。否则,学生已心灰意冷,鼓励言不由衷都会引来相反的效果。 在课堂讨论中往往还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同学的回答与答案本身大相径庭,常常引得满堂大笑。出现这种局面,教师要正确对待,正确引导,在设法纠正学生思维偏差的同时,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善于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决不可以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更不可以采取嘲讽的态度。对学生答案的否定往往会造成对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扼杀。宽容,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3、要留足时间。目前课堂讨论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时间太短,往往是学生的讨论未展开就草率收场,仓促的讨论,不同意见就不能充分发表,就无法引起争论,课堂就不能出现生动活泼、欲罢不能的情景。保障足够讨论时间,也是使其讨论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讨论成功在时间上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就问题而言,要找出圆满的答案。二是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找出答案需要时间,让大家表达思维得到锻炼更需要时间。如果我们以找出答案为目的,那么讨论只是为冒尖生提供了演练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却只起到了陪衬的作用。所以,一般来说,既然组织讨论,就应给足讨论时间。

六、善处讨论的结果

组织学生讨论之后还要展示讨论的结果,这实际上是讨论的反馈。如何展示结果很有讲究。通常课堂中许多老师喜欢充当“代言人”,要求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再复述,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就大打折扣。我认为,讨论的结果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晶,最好由学生自己来整理和表述。前面提到讨论时要让学生做好文字记录,并整理好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结束后就可以让学生上台,将本组讨论的结果、意见、成果,以宣读论文形式来表达,这样既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又使学生品尝到自主、成功的喜悦。还可以用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论,以竞争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当

然,教师对于学生宣讲的结论,要做出适当的评判,指出优劣;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 课堂讨论,是课堂深入学习的门径,它使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血肉;课堂讨论,是启迪知识大门的钥匙,它能帮助师生解答一个又一个的未知数;课堂讨论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它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去摘取那知识的硕果。 与教师的直接传授相比较,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而且记忆深刻。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来关注并积极加以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独特作用,使其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运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由地交流争论,有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对发掘学生个人内在潜能,增强互助、合作的意识大有裨益。教学实践还证明,只有当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受益,他们才会真正乐意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来,从而从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示范。也只有这时,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


相关文章

  • 国际商务谈判教学大纲本科
  •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735008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学分]:3 [总学时]:48 [先修课程]:国际贸易实务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 ...查看


  • 客户关系管理项目式教程-教学大纲
  •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客户关系管理 课程类型: 理论+实践 课程性质: 必修 总 学 时: 72 理论学时:43 实践学时:29 学 分: 4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与目的是全面.系统地介绍客户关系 ...查看


  •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教学设计 亳州一中 梁老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分两个课时来完成,我的说课是第一个课时.在信息社会,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 ...查看


  • 管理案例分析方法论
  • 管理学课程案例讨论指南 1. 学生应如何准备案例讨论 "仅仅听智能的言语和理论的知识,并无法使一位学生具备经营管理的能力",这是所有企管教师都能了解,但同时面对的问题与困难.每一位进入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希望几年的学习,能 ...查看


  • 沟通能力训练教学大纲
  • <商务沟通>教学大纲 课 程 名 称: 商务沟通 课 程 类 型: 理论 课程适用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适用层次: 中技 学时:144学时 学分: 8学分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本课程是中职/中技经管类专 ...查看


  • 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 总结一: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每天都会产生很多新的知识,我们要想跟得上时代,就得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职责,更要不断的更新并完善自己的知识,掌握最新最准确的知识,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系 ...查看


  • 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
  • 第九章 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它所探讨的问题包括: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和学生如何相互协调进行教学活动:如何有效 ...查看


  • 高三数学高分策略
  • 2011年高三数学高分策略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景亮 2010年起广东省开始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模式,其中高考数学试题要求体现符合新教材的理念:强化素养淡化专精:强化能力淡化知识:强化 ...查看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
  • 一.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要求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教学策划. (二)教学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