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
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2、(全国文综卷1)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
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3、(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
14.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A
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5.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 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 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 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答案:B
5、(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
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古代商业,考查学生对商人地位的认识。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一切不得农业发展的因素都被统治阶级排斥,而商人仅靠商品流通增加财富,商业活动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受到压制。
答案:A。
6、(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2.右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A.铁器 B.玉器 C.瓷器 D.漆器
【考点】夏商周的社会经济
【解析】本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也是考查历史常识,难度不大,在于能否正确解读信息。妇好是商代女性杰出人物。铁器、装饰品和漆器的制作技术都晚于商代,因此,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7、(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
8、(2012年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涉及中国古代经济史中诸多知识点。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这段文言文反映的内容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务农人口迅速减少的社会问题,而务农人口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衰退,排除A项,这也说明了当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B项正确。C项没有正确反映材料内容。在古代文人看来,“游手”主要是离开土地的人。在明代后期,这些“游手”主要从事工商业,并不完全是无业游民,所以D项不正确。
答案:B。
9、(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答案】A
【解析】看到“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我们就要想到元朝。由此想到历史必修二第14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倒数第二行中提到的“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课本上的这一段话既与“马可.波罗”相对应,也与材料中“则有船舶百余”相对应,所以选A。
10、(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
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C
11、(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3.以下关于“市冶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冶;“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D
1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 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解析:本题增长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片中的机构有御史台、中书省、枢密院等,这三个机构同时具备的只有元大都,而唐三省六部、宋两府三司、明内阁在图中都未能反映出来,可以排除。
答案:C。
13、(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
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考点】古代的城市
【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
14、(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
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
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考点】古代商业
【解析】本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的问题。 【答案】B
15、(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举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视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答案:D
16、(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8. 康熙因西洋历史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管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史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 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 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 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 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答案:B
17、(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 、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清髮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产,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闲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18、(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9.(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要科技创新。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
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2、(全国文综卷1)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
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3、(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
14.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A
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5.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 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 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 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答案:B
5、(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
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古代商业,考查学生对商人地位的认识。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一切不得农业发展的因素都被统治阶级排斥,而商人仅靠商品流通增加财富,商业活动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受到压制。
答案:A。
6、(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2.右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A.铁器 B.玉器 C.瓷器 D.漆器
【考点】夏商周的社会经济
【解析】本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也是考查历史常识,难度不大,在于能否正确解读信息。妇好是商代女性杰出人物。铁器、装饰品和漆器的制作技术都晚于商代,因此,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7、(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
8、(2012年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涉及中国古代经济史中诸多知识点。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这段文言文反映的内容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务农人口迅速减少的社会问题,而务农人口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衰退,排除A项,这也说明了当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B项正确。C项没有正确反映材料内容。在古代文人看来,“游手”主要是离开土地的人。在明代后期,这些“游手”主要从事工商业,并不完全是无业游民,所以D项不正确。
答案:B。
9、(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答案】A
【解析】看到“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我们就要想到元朝。由此想到历史必修二第14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倒数第二行中提到的“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课本上的这一段话既与“马可.波罗”相对应,也与材料中“则有船舶百余”相对应,所以选A。
10、(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
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C
11、(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3.以下关于“市冶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冶;“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D
1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 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解析:本题增长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片中的机构有御史台、中书省、枢密院等,这三个机构同时具备的只有元大都,而唐三省六部、宋两府三司、明内阁在图中都未能反映出来,可以排除。
答案:C。
13、(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
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考点】古代的城市
【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
14、(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
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
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考点】古代商业
【解析】本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的问题。 【答案】B
15、(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举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视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答案:D
16、(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8. 康熙因西洋历史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管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史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 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 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 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 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答案:B
17、(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 、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清髮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产,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闲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18、(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9.(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要科技创新。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