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012上海)29.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l,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l% B.30%,42% C.70%,2l% D.70%,42%

【答案】D

【解析】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自由交配,用哈温定律算,得到A基因频率70%,a基因频率30%,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42%,选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自由交配条件下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和基因频率的计算,难度不大。

(2012广东)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答案】D

【解析】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替代酵母菌的染色体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组酵母菌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A正确;重组酵母菌的性状受其遗传物质的控制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B正确;重组酵母菌的遗传信息和自然状态下的酵母菌有所不同,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重组酵母菌只是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改变酵母菌的进化方向,生物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环境条件)决定。

【试题点评】本题情景比较新颖,以人工拼接的方法产生酵母菌染色体结构变异为背景,考查生物的变异、生物表现型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生物进化的实质等内容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2012江苏)5.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 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 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

【答案】D

【解析】生物竞争也是一种环境因素,A正确;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可通过对比了解生物进化情况,B正确;生物也可引起环境的变化,C正确;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错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属于了解层次。

(2012安徽)4.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A、1/9 B、1/16 C、4/81 D、1/8

【答案】B

【解析】因感病植株rr在开花前死亡,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所以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1/2,R的基因频率为3/4,r的基因频率为1/4,则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1/4×1/4=1/16。

【试题点评】本题考察学生对遗传平衡定律的理解与应用。难度不大,生物遗传是安徽高考的重点,尤其是遗传规律和基因频率的结合。

(2012海南)23.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B项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项正确;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涉及到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对进化的意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变化与基因频率改变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同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11重庆)4. 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于黑暗环境的诱导,黑暗的环境起了选择作用;影响种群密度的生态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生物因素中的光、温度、水等以及生物因素中种内斗争和互助、种间的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在不同地域和时间影响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种群数量的K值取决于种群生存环境,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对鱼类的生存有利;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生态价值,作为科研材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011江苏)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答案:C

(2011广东)27.(16分)

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 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______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

基因频率是__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

(3) 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11),

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

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受精卵 S基因、由S基因转录的mRNA S蛋白 (2)

50% 60% (3)减少 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

(2011四川)31.(21分)回答下列Ⅰ、Ⅱ两小题。

II.(14分)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 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 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 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

的分开而分离。F1 自交所得F2 中有 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

的基因型有 种。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 自交,减数分裂中I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

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 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生产 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 条染色体。

(4)让(2)中F1 与(3)中F1 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 。

答案:(1)结构 (1分) 生物进化(1分)

(2)同源染色体(1分) 9(2分) 2(2分)

(3) 20 (1分) 4(2分) 22(2分)

(4)3/16 (2分)

解析:(1)观察图可知乙丙品系发生了染色休结构变异,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基因A、a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因此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甲植株无Bb基因,基因型可表示为:AA00,乙植株基因型为aaBB,杂交所得F1基因型为AaB0,

可看作AaBb思考,因此所F2基因型有9种,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2种:aaBB aaB。

(3)小麦含有42条染色体,除去不能配对的两条,还有40条能两两配对,因此可观察到20个四分体。由于I甲与I丙 不能配对,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I甲与I丙 可能分开,

可能不分开,最后的配子中:可能含I甲 、可能含I丙 、可能都含、可能都不含,因此能产

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最多含有22条染色体。

(4) (2)中F1的基因型:Aa B,(3)中F1基因型可看成:A aE , 考虑B基因后代出现抗矮黄病性状的几率为1/2,考虑A和E,后代出现矮杆、抗条斑病性状的概率为3/8,因此同时出现三种性状的概率为3/16。

(2011上海)5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答案:种群

(2011上海)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5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5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5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变小。

右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55.计算V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

答案:52.D a

53.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54.基因库

55.33%

(2011安徽) 29.(18分)

II.(8分)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 。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 ,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答案:(1)所处的营养级低,属于第二营养级。 (2)化学信息

(3)基因交流 (4)环境容纳量

解析:考察生态系统功能。

(1)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由于华南虎是肉食性,而大熊猫是植食性动物,营养级低,所以生存优势强。

(2)大熊猫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是化学信息

(3)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基因交流。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减小环境阻力,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提高种群密度。

(2011山东)27.(18分)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形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a和B、b表示。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图)(3)荠菜果实形状的相关基因a,b分别由基因A、B突变形成,基因A、B也可以突变成其他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自然选择可积累适应环境的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_____________,导致生物进化。

答案:(3)不定向性 定向改变

(2011山东)2.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答案:A

(2010海南) 16.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是神创的

B.物种是不变的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C

24.(10分)

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不发生_____、不发生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1)0.5(1分)

(2)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每空1分,共5分)

(3)0.4 0.2 0.4 会(每空1分,共4分)

(2010上海)

28.(3分) 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

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55%和32.5% B. 55%和42.5%

C.45%和42.5% D. 45%和32.5%

答案:B

(2010上海)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9分)

56. 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 。

57. 右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 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 。

右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

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

究了1990至2000年间3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

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

逐渐减少。

58. 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

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 。

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59.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C.正在经历适应辐射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受气候影响更大

60. 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 ;种群规

模与基因 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

答案:56.生存斗争 (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57.① ③

58.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新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59.A

60.小 1(T)

(2010全国卷二)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 B. 1:2 C. 2:1 D. 3:1

答案::选择A

解析:用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即:(p+q)2=p2+2pq+q2=1来计算:由题意可知: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 1/3和Aa:2/3

所以:A(p)的基因频率为1/3+1/2×2/3=2/3

a(q)的基因频率为1/2×2/3=1/3

故:子一代中AA的个体为(p2)=2/3×2/3=4/9

Aa的个体为(2pq)=2×2/3×1/3=4/9

即AA:Aa =4/9: 4/9=1:1

(2010天津)7.(26分)

Ⅱ.(12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

(1)R基因的出现是 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

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 。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 的

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

应能力 。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

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 ,原因

是 。

答案(26分)

Ⅱ(12分)

(1) 基因突变

(2) 97%

(3) 不再使用杀虫剂;低

(4) SS;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思路分析:I(1)据图,仅将人乳铁蛋白基因切割出来,需要在人乳铁蛋白基因的左侧用BanHI切割,右侧用HindIII切割。当人乳铁蛋白基因和质粒连接成重组质粒后,TETR基因被人乳铁蛋白基因隔开,不是完整的,而anp基因是完整的,所以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肝菌首先需要字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

(2)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在启动子上。

(3)将重组质粒导入动物细胞,常采用显微镜的方法。

(4)过程②的左侧是早期胚胎,右侧是代孕牛,过程②采用的生物技术是胚胎移植。

(5)将细胞培养为个体,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

(6)检测目的基因在手提细胞中是否表达,常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解析(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R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R

(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则RR基因型频率为95%,R基因的频率为R/(R+r)=(4+2×95)/200=97%

(3)1967年中期停用了杀虫剂,在不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SS

(2010全国卷Ⅰ)4.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A>ia、iA=ia和iA<ia的情形。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

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答案】D

(2010江苏)1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综合进化论的理解。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具有可在自然环境中生 存,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与变异方向无关,B项错误。冬季来临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是因相关酶因温度降低活性降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

化成其他物质导致,而非为防冻害而产生的变异,C项错误。受农药处理后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与不抗药的个体相比,有更多机会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项正确。

【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C项,因细胞液浓度的增加植物的抗性增加,与题干中的信息向符合,因此干扰下极强。含糖量增高可防止冻害,但含糖量增多是因酶活性所致不是为防冻害而导致,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做类似题目时,注意分析选项中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进行在进行判定对错。

(2009广东理基)47.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答案:B

(2009广东)20.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10/19 B.9/19 C.1/19 D.1/2

答案:A

(2009广东) 26.《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 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 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D. 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答案:A.D

(2009上海)3.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 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 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答案:D

(2009上海)32.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

C. 出现地理隔离 D. 形成生殖隔离

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A. 43% B. 48% C. 52% D. 57%

答案:B

(2009上海) 34(10分)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1)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2)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

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

答案:

(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1)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2)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

3)基因频率

(5)遗传 PCR(聚合酶链反应)

(2009江苏)20.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

a,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

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

则c和d是不同物种

答案:B

(2008山东)5.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必修二中生物进化部分,较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B选项正确;因变的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单位是种群,故改变的是种群的特征,而非个体,D选项错误;自然选择、迁入、迁出等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发生变化,即引起进化,故A选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并具有多害少利性,此处的“害”与“利”即指能否适应所生存的环境,C选项错误。

(2008广东)23.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答案:AD

(2008天津)4、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超高

B、过程②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答案:D

(2008江苏)11.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点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 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C

资料说明:“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整理。由于人力有限,错误在所难免,请老师们在使用时多留个心眼。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题干或答案有疑问,请查阅当年高考题的图片版。高考题图片版地址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f97280102e6pf.html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012上海)29.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l,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l% B.30%,42% C.70%,2l% D.70%,42%

【答案】D

【解析】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自由交配,用哈温定律算,得到A基因频率70%,a基因频率30%,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42%,选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自由交配条件下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和基因频率的计算,难度不大。

(2012广东)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答案】D

【解析】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替代酵母菌的染色体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组酵母菌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A正确;重组酵母菌的性状受其遗传物质的控制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B正确;重组酵母菌的遗传信息和自然状态下的酵母菌有所不同,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重组酵母菌只是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改变酵母菌的进化方向,生物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环境条件)决定。

【试题点评】本题情景比较新颖,以人工拼接的方法产生酵母菌染色体结构变异为背景,考查生物的变异、生物表现型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生物进化的实质等内容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2012江苏)5.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 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 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

【答案】D

【解析】生物竞争也是一种环境因素,A正确;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可通过对比了解生物进化情况,B正确;生物也可引起环境的变化,C正确;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错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属于了解层次。

(2012安徽)4.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A、1/9 B、1/16 C、4/81 D、1/8

【答案】B

【解析】因感病植株rr在开花前死亡,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所以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1/2,R的基因频率为3/4,r的基因频率为1/4,则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1/4×1/4=1/16。

【试题点评】本题考察学生对遗传平衡定律的理解与应用。难度不大,生物遗传是安徽高考的重点,尤其是遗传规律和基因频率的结合。

(2012海南)23.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B项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项正确;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涉及到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对进化的意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变化与基因频率改变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同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11重庆)4. 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于黑暗环境的诱导,黑暗的环境起了选择作用;影响种群密度的生态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生物因素中的光、温度、水等以及生物因素中种内斗争和互助、种间的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在不同地域和时间影响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种群数量的K值取决于种群生存环境,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对鱼类的生存有利;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生态价值,作为科研材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011江苏)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答案:C

(2011广东)27.(16分)

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 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______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

基因频率是__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

(3) 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11),

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

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受精卵 S基因、由S基因转录的mRNA S蛋白 (2)

50% 60% (3)减少 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

(2011四川)31.(21分)回答下列Ⅰ、Ⅱ两小题。

II.(14分)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 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 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 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

的分开而分离。F1 自交所得F2 中有 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

的基因型有 种。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 自交,减数分裂中I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

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 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生产 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 条染色体。

(4)让(2)中F1 与(3)中F1 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 。

答案:(1)结构 (1分) 生物进化(1分)

(2)同源染色体(1分) 9(2分) 2(2分)

(3) 20 (1分) 4(2分) 22(2分)

(4)3/16 (2分)

解析:(1)观察图可知乙丙品系发生了染色休结构变异,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基因A、a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因此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甲植株无Bb基因,基因型可表示为:AA00,乙植株基因型为aaBB,杂交所得F1基因型为AaB0,

可看作AaBb思考,因此所F2基因型有9种,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2种:aaBB aaB。

(3)小麦含有42条染色体,除去不能配对的两条,还有40条能两两配对,因此可观察到20个四分体。由于I甲与I丙 不能配对,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I甲与I丙 可能分开,

可能不分开,最后的配子中:可能含I甲 、可能含I丙 、可能都含、可能都不含,因此能产

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最多含有22条染色体。

(4) (2)中F1的基因型:Aa B,(3)中F1基因型可看成:A aE , 考虑B基因后代出现抗矮黄病性状的几率为1/2,考虑A和E,后代出现矮杆、抗条斑病性状的概率为3/8,因此同时出现三种性状的概率为3/16。

(2011上海)5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答案:种群

(2011上海)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5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5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5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变小。

右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55.计算V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

答案:52.D a

53.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54.基因库

55.33%

(2011安徽) 29.(18分)

II.(8分)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 。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 ,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答案:(1)所处的营养级低,属于第二营养级。 (2)化学信息

(3)基因交流 (4)环境容纳量

解析:考察生态系统功能。

(1)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由于华南虎是肉食性,而大熊猫是植食性动物,营养级低,所以生存优势强。

(2)大熊猫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是化学信息

(3)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基因交流。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减小环境阻力,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提高种群密度。

(2011山东)27.(18分)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形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a和B、b表示。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图)(3)荠菜果实形状的相关基因a,b分别由基因A、B突变形成,基因A、B也可以突变成其他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自然选择可积累适应环境的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_____________,导致生物进化。

答案:(3)不定向性 定向改变

(2011山东)2.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答案:A

(2010海南) 16.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是神创的

B.物种是不变的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C

24.(10分)

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不发生_____、不发生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1)0.5(1分)

(2)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每空1分,共5分)

(3)0.4 0.2 0.4 会(每空1分,共4分)

(2010上海)

28.(3分) 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

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55%和32.5% B. 55%和42.5%

C.45%和42.5% D. 45%和32.5%

答案:B

(2010上海)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9分)

56. 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 。

57. 右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 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 。

右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

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

究了1990至2000年间3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

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

逐渐减少。

58. 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

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 。

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59.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C.正在经历适应辐射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受气候影响更大

60. 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 ;种群规

模与基因 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

答案:56.生存斗争 (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57.① ③

58.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新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59.A

60.小 1(T)

(2010全国卷二)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 B. 1:2 C. 2:1 D. 3:1

答案::选择A

解析:用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即:(p+q)2=p2+2pq+q2=1来计算:由题意可知: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 1/3和Aa:2/3

所以:A(p)的基因频率为1/3+1/2×2/3=2/3

a(q)的基因频率为1/2×2/3=1/3

故:子一代中AA的个体为(p2)=2/3×2/3=4/9

Aa的个体为(2pq)=2×2/3×1/3=4/9

即AA:Aa =4/9: 4/9=1:1

(2010天津)7.(26分)

Ⅱ.(12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

(1)R基因的出现是 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

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 。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 的

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

应能力 。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

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 ,原因

是 。

答案(26分)

Ⅱ(12分)

(1) 基因突变

(2) 97%

(3) 不再使用杀虫剂;低

(4) SS;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思路分析:I(1)据图,仅将人乳铁蛋白基因切割出来,需要在人乳铁蛋白基因的左侧用BanHI切割,右侧用HindIII切割。当人乳铁蛋白基因和质粒连接成重组质粒后,TETR基因被人乳铁蛋白基因隔开,不是完整的,而anp基因是完整的,所以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肝菌首先需要字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

(2)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在启动子上。

(3)将重组质粒导入动物细胞,常采用显微镜的方法。

(4)过程②的左侧是早期胚胎,右侧是代孕牛,过程②采用的生物技术是胚胎移植。

(5)将细胞培养为个体,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

(6)检测目的基因在手提细胞中是否表达,常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解析(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R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R

(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则RR基因型频率为95%,R基因的频率为R/(R+r)=(4+2×95)/200=97%

(3)1967年中期停用了杀虫剂,在不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SS

(2010全国卷Ⅰ)4.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A>ia、iA=ia和iA<ia的情形。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

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答案】D

(2010江苏)1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综合进化论的理解。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具有可在自然环境中生 存,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与变异方向无关,B项错误。冬季来临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是因相关酶因温度降低活性降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

化成其他物质导致,而非为防冻害而产生的变异,C项错误。受农药处理后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与不抗药的个体相比,有更多机会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项正确。

【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C项,因细胞液浓度的增加植物的抗性增加,与题干中的信息向符合,因此干扰下极强。含糖量增高可防止冻害,但含糖量增多是因酶活性所致不是为防冻害而导致,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做类似题目时,注意分析选项中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进行在进行判定对错。

(2009广东理基)47.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答案:B

(2009广东)20.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10/19 B.9/19 C.1/19 D.1/2

答案:A

(2009广东) 26.《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 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 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D. 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答案:A.D

(2009上海)3.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 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 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答案:D

(2009上海)32.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

C. 出现地理隔离 D. 形成生殖隔离

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A. 43% B. 48% C. 52% D. 57%

答案:B

(2009上海) 34(10分)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1)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2)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

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

答案:

(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1)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2)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

3)基因频率

(5)遗传 PCR(聚合酶链反应)

(2009江苏)20.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

a,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

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

则c和d是不同物种

答案:B

(2008山东)5.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必修二中生物进化部分,较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B选项正确;因变的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单位是种群,故改变的是种群的特征,而非个体,D选项错误;自然选择、迁入、迁出等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发生变化,即引起进化,故A选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并具有多害少利性,此处的“害”与“利”即指能否适应所生存的环境,C选项错误。

(2008广东)23.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答案:AD

(2008天津)4、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超高

B、过程②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答案:D

(2008江苏)11.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点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 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C

资料说明:“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整理。由于人力有限,错误在所难免,请老师们在使用时多留个心眼。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题干或答案有疑问,请查阅当年高考题的图片版。高考题图片版地址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f97280102e6pf.html


相关文章

  • 生物的进化公开课教案_2
  • 生物的进化公开课教案 开课人:王 莉 一. 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讲述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教材首先 ...查看


  • 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把希望和理想挂在嘴上,就会跌进希望的枯井. -----伯格森 2.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编写人:朱星星 审核人:李厚亮 编写时间:2014-06-05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 ...查看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课标导航: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知识梳理: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 ...查看


  •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总课时: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2.了解米勒的实验与结果. 3.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 ...查看


  • 高一生物期末复习苏教版知识精讲.doc
  • 高一生物期末复习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期末复习 二.复习范围:生物的进化 三.复习目标:⑴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⑵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四.复习重点:⑴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⑵生物进化的历程 五.复习难点: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查看


  • 具有代表性的进化学说及观点 第二组
  • 本科生课程论文 题 目 课 程 班 级 姓 名: 买买提·玉素甫:古哈尔巴:艾吾兰·阿不都外力:热伊莱·阿不都海力:阿依古扎丽·卡斯木 学 号:113531127:103531317:103531314: 103531337:1035313 ...查看


  •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Practices of Ecology) 课程编码:1313020216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 学 分:1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 ...查看


  • 苏教生物八年级上教案
  • 第十四章 第一节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植物的主要类群. 2. 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课本的插图,能说出植物类 ...查看


  • 生物科学专业
  • 生物科学专业 05013001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56-3-1] 内容提要: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程专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 统地获得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等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