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南省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总体方案

2011年河南省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总体方案 为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促进长远发展与保持当前经济增长相结合、抢占未来制高点与支撑现实发展相结合,把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紧迫任务,抓住国际分工调整和产业加快转移的重大机遇,选择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支撑条件最优和见效最快的领域,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抓增量、补短板、增后劲,着力培育一批超百亿企业、千亿集群和万亿产业,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主要原则

1、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把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把培育先导产业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突破口,把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着力点,强化优势,弥补短板,壮大一批产业集群、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

2、优化布局,集聚发展。发挥产业集聚区载体平台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和优势项目集中布局,推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品牌。

3、承接转移,开放带动。积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面向重点地区、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基地型项目,推动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

4、技术进步,创新引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和品牌带动,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破解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技术瓶颈,突破先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5、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省市县联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省重点推进对全省结构升级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集群发展;各市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本地实际,重点培育发展2-3个主导产业集群;各县依托产业集聚区,优先选择1个主导产业重点突破,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6、加强引导,扩大投入。发挥各级政府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形成一批新的优势产品和经济增长点。

(三)发展目标

1、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力争2011年,全省装备、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汽车、电子、装备、食品、轻工、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先导产业取得新的突破,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2、提高集聚发展水平。2011年,形成1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3个超500亿元、60个超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3、培育大型企业集团。2011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家、500亿元以上的达到5家、100亿元以上的超过35家。

4、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和先导产业发展核心技术。

5、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市场营销、现代物流、品牌创建、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建设加快推进,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二、发展重点

按照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依托我省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市场等优势,以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为主要途径,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企业,扩大优势产品,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重点推动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1000亿元,新增7000亿元。

1、汽车产业。依托重点产业基地,抓整车、上改装,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推动整车与零部件的集聚发展和互动发展。重点推进郑汴汽车产业集群和焦作等6个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形成100万辆的汽车生产能力,力争全省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增加500亿元。 ——郑汴汽车产业集群。依托郑汴新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建设生产基地,重点推动郑州日产、郑州海马、宇通客车、开封奇瑞等整车项目和开封、中牟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整车生产能力达到70万辆,在建项目规模达到8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

——焦作、新乡、鹤壁、南阳、许昌、安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焦作与金龙客车、中国兵器,新乡与中航工业、天津汽车,鹤壁与华晨汽车,安阳与中国一汽的战略合作,积极发展改装车、专用车,加快骨干零部件企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形成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

2、电子信息产业。发挥富士康示范带动作用,面向台湾和东部沿海电子企业,打造承接平台,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努力把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重点培育郑州千亿元和鹤壁、漯河、南阳百亿元产业集群,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等产品,形成产业集聚协调发展格局。力争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增加800亿元。

——郑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富士康产业园,吸引关联配套企业,积极发展手机、数码播放器和新型显示,年内形成1亿部手机生产能力,推动“五五专案”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富士康战略生产基地。推进台湾友旺、旭飞光电等企业加快发展,开工建设郑州联合大功率白光LED晶片等一批项目,积极引进惠普等优势企业及配套产业,拓展软件及外包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

——鹤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金山产业集聚区,推动科王等企业扩大规模,加强与深圳、东莞、北京等地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合作,加快建设鹤壁电子科技园,开工建设中科诺年产10万台数码电子产品等项目,积极发展信息家电、汽车电子等产品,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亿元。

——漯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光华、科年达等企业,以商招商,重点引进台湾、昆山等地的台资企业,推进圣华电子年产700万片OLED显示器等一批项目建设,发展平板电视、数字视听、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加快电子工业城建设。

——南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中光学集团、首控光电等企业,发挥产业配套优势,重点建设富士康科技园,力争半导体照明、投影仪、数码相机镜头等项目年内开工。

3、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壮大整机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转移,培育壮大工程施工机械、大型成套设备、输变电装备、精密基础件等4个千亿元产业,推进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和郑州、新乡、南阳等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增加1800亿元。

——洛阳动力谷。依托伊洛和洛阳工业集聚区,深化与国机集团、中船重工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国内外成套装备制造商,重点推进一拖工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大功率发动机、现代农机、工程机械、发电装备等产品优势,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00亿元。

——中原电气谷。依托许昌和平顶山市,加强与国家电网、日本东芝等优势企业的合作,推动许继和平高加快发展,积极承接江浙电气产业转移,打造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提高输变电装备的规模和水平,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依托郑州和洛阳市,深化与南车集团、中铁隧道、中船重工等央企的合作,强化产业联盟和基地建设,打造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

——郑州、新乡、南阳、安阳、焦作、开封和济源装备产业集群。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推进郑州煤矿机械、纺织装备、工程机械发展,形成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提升新乡起重机械、振动机械发展水平,形成200亿元的产业集群;重点实施一批龙头型项目,加快建设以防爆电气、石油钻采设备为主导的南阳装备基地,以机床、煤矿机械、轻工机械为主导的安阳装备基地,以工

程施工机械为主导的焦作装备基地,以空分装备、基础件为主导的开封装备基地,以大型铸锻件、矿山安全装备为主导的济源装备基地。

4、食品工业。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新形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推动食品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互动融合,促进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提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比重,壮大食品产业集群规模。重点发展主食工业化产品、休闲食品、饮料、果蔬和乳制品等高成长行业,新增米面制品、肉制品和速冻食品100万吨,力争全省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300亿元,增加1700亿元。

——漯河绿色食品集群。巩固提升双汇集团龙头地位,加快乐天澳的利、南街村、北徐、龙云等骨干企业规模扩张,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国内行业龙头和上海、福建、广东等地优势品牌企业,壮大临颍休闲食品规模,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郑州、许昌、商丘、周口、驻马店食品产业集群。提升三全、众品、科迪、益海、徐福记等骨干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积极引进中粮、华润、卡夫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力争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400亿元。

——乳制品产业集群。推动沿黄地区和豫东、豫西南“一带两片”奶源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专业化奶牛场和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加快良种奶牛推广改良,提高奶站标准化水平,力争全年奶类产量达到320万吨;大力引进优势乳制品企业,推进行业整合重组,发展壮大商丘科迪、焦作蒙牛、平顶山伊利、郑州花花牛、新乡三元、洛阳巨尔、南阳三色鸽等骨干企业,扩大乳制品加工规模,提高品牌集中度,全省乳制品产量超过100万吨。

——其他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安阳休闲食品、三门峡果蔬制品、鹤壁禽肉制品、信阳茶叶加工等特色食品产业集群,突出产品特色,提升集群品牌影响力。

5、轻工业。着力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和沿海产业链整体转移,重点发展现代家居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培育家用电器、家具厨卫、皮革皮具、包装印刷、塑料制品等5个高成长行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力争全省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600亿元,增加1100亿元。

——郑州家电产业集群。建成投产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基地一期工程,积极引进海尔等龙头企业,重点承接广东等地家电产业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家电产业集群。

——周口制鞋产业集群。依托西华、扶沟、商水产业集聚区,推进美国玮伦鞋业壮大规模,重点承接广东、福建晋江、浙江温州等地制鞋产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制鞋产业集群。 ——商丘制冷电器产业集群。依托民权县和商丘经济开发区,积极承接沿海制冷家电及配套产业转移,重点推动香雪海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濮阳灯具及家具产业集群。依托濮阳县、清丰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家具及灯具产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许昌箱包产业集群。依托鄢陵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浙江温州、海宁、桐乡、平湖、瑞安等地箱包产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信阳小家电产业集群。依托信阳工业城,重点承接广东、江苏、福建等地小家电产业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6、建材产业。抢抓城镇化加快推进机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材料,积极引进沿海家居建材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中高端建筑陶瓷、卫生洁具陶瓷、化学建材、高档石材、石膏轻质复合板等新型建材,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全省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300亿元,增加1100亿元。

——安阳和鹤壁陶瓷产业集群。依托安阳内黄和鹤壁山城,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重点承接广东、福建、山东等地陶瓷产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焦作塑料建材产业集群。依托沁北产业集聚区,发挥昊华宇航PVC原料优势,强化与沿海下游企业的合作,发展塑料管道、塑料门窗等保温隔热、装饰装修材料,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南阳石材产业集群。依托内乡产业集聚区,强化市场物流支撑,吸引福建、山东、广东企业转移,大力发展装饰石材、石雕、板岩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名优石材基地,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制约,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工艺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企业整合、精深加工、降本提效,推动化工、钢铁、有色、纺织等传统产业在优化调整中加快发展,在发展壮大中增创优势,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700亿元,新增1900亿元。

1、化工产业。推动现代化工基地建设,重点促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高端石化产品规模。力争全省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800亿元,增加500亿元。

——提高煤化工产业竞争力。深化与中国石化的战略合作,依托鹤壁、濮阳,建成中原石化60万吨甲醇制烯烃示范项目,加快推进鹤壁18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前期工作。重点突破煤制烯烃和乙二醇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发展醋酸、聚甲醛等产品,新增120万吨甲醇深加工能力,推动煤化工产品多元化和精细化发展。加快推进化肥企业与煤炭企业重组整合,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平顶山煤盐化工基地。依托中平能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实施聚氯乙烯及PVC型材、尼龙66盐等深加工项目,促进煤化工、盐化工与尼龙化工产业一体化发展。

——洛阳石化基地。推进与中国石化、东方希望合作,开工建设14万吨聚丙烯,推进90万吨PTA和40万吨聚酯项目前期工作,带动上游洛阳石化45万吨PX项目实施,面向江浙地区引进一批聚酯加工企业,推动下游深加工产品集群发展。

2、有色产业。强化骨干电解铝企业煤电铝一体化发展优势,提升合金化水平,吸引铝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形成铝工业上下游联动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镁合金板带材、高精度铜板、专用铜管、钛板带和钼钨加工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全省有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500亿元,增加600亿元,铝加工产能超过500万吨。

——提升骨干企业竞争优势。巩固提升骨干电解铝企业产业链优势,加快推进神火集团、伊川电力、焦作万方大型自备发电机组建设,参股煤炭企业,形成完整的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链。加快推进骨干企业与浙江鼎盛、吉林麦达斯、台湾恒源、广东兴发等沿海企业合作项目建设,发展轨道交通、电子、汽车、建材等领域高端铝加工产品。

——加快发展铝加工产业集群。发挥电解铝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承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铝加工产业转移,推动铝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培育电解铝、铝合金和铝加工衔接配套的产业集群。依托巩义产业集聚区,形成160万吨板带箔产业集群;依托新安、伊川产业集聚区,形成130万吨箔材和工业型材产业集群;依托焦作、商丘、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形成40万吨建筑型材、板带材和汽车铸件产业集群。

3、钢铁产业。推动骨干钢铁企业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改造,扩大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规模,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与国内大型钢铁集团的战略重组,弥补原材料供应短板。推动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组建产业联盟,实现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提高区域市场占有率。力争全省钢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00亿元,增加200亿元。

——安阳优质钢生产基地。提升安钢集团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装备大型化改造项目建设,推进与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凤宝与一汽集团、林钢与万向集团的合作,发展精密铸造产业集群,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4、纺织产业。加快突破织、染等瓶颈制约,壮大服装、面料和家用纺织品规模。优先在郑州、安阳、南阳、商丘、周口等纺织集中区,布局建设高水平印染项目,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大力承接中高档面料和服装产业转移,培育和引进一批知名品牌,推动服装产业高速增长。推广清梳联、细络联等先进工艺,扩大高品质纱线比重,增加纯棉针织品、服装及装饰面料的品种和规模。力争全省纺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增加400亿元,其中服装产业达到600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

——郑州服装产业集群。依托区域市场优势,积极引进杉杉服装等品牌企业,吸引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服装集群式转移,推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产品展示、建立区域总部,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

——安阳和商丘针织产业集群。依托针织服装产业基础,积极引进红豆集团等品牌企业,吸引沿海针织童装、内衣、运动休闲装企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南阳、周口、许昌、开封棉纺织产业集群。依托棉纺产业基础,积极引进江浙等沿海地区面料及下游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三)积极培育先导产业。以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为突破口,选择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4个先导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推进产业化。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新增400亿元。

1、新能源汽车。以示范运营促发展,培育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链,提升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推动混合动力、纯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产业化。重点推进郑州、洛阳、新乡、三门峡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开展郑州、新乡等市的公共交通电动汽车示范线路运营,力争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亿元。

——新乡电动汽车产业集群。依托环宇、金龙、科隆、新能等骨干企业,深化与中汽工程、苏州天成、上海电驱动、上海同济同捷等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生产企业的合作,强化与国内外知名电动工具生产企业的产销衔接,加快一批动力锂离子电池及材料项目建设,形成年产动力电池2亿安时的生产能力,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2、生物产业。重点推进生物医药加快发展,实施生物育种专项,提高生物制造水平,加快建设郑州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新乡、焦作、周口、驻马店、南阳省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力争全省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增加200亿元。

——郑州生物产业集群。依托安图生物、太龙药业、农科院种业公司等骨干企业,深化与国药集团、北科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北科生物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程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

——新乡、南阳、周口、焦作和驻马店生物产业集群。依托骨干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积极发展疫苗及诊断试剂、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等产业,开工建设金丹乳酸年产10万吨材料级L-乳酸等一批项目,力争新乡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南阳、周口分别超过100亿元,焦作、驻马店分别超过50亿元。

3、新能源产业。巩固提升多晶硅生产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积极发展纤维乙醇、2兆瓦以上风电整机、核能发电设备关键部件等产品,重点推进南阳新能源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洛阳、郑州、安阳光伏产业基地。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高水平建设香港协鑫、中硅高科多晶硅产业基地。力争全省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50亿元,增加100亿元。

——洛阳光伏产业集群。发挥中硅高科、洛阳尚德、阿特斯、上海超日等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光伏电池组件制造等产业链关联配套企业,重点实施高纯硅材料、晶体硅电池片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南阳新能源产业集群。依托天冠集团、利达光电等骨干企业,深化与兵装集团、首控集团等企业的战略合作,突破物理法多晶硅、纤维乙醇的产业化瓶颈,积极发展聚光太阳能电池、纤维乙醇等产品,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4、新材料产业。突出提升品级和增加品种,发展高强轻型合金、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大力发展超硬材料、电池隔膜、特种玻璃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开发芳纶、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加快建设洛阳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鹤壁镁合金、郑州和许昌超硬材料等特色产业园区,力争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增加100亿元。

——洛阳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725所、洛耐院、黎明化工院、有色院、洛钼集团等优势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钼钨合金、钛合金、工程塑料、特种耐火材料等产品,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四)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坚持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扩大开放为保障,推动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形成新的战略性支撑产业。力争全省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旅游总收入超过2600亿元。

1、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体系,创新融资工具、金融产品和服务,重点在地方银行、保险、股权投资基金、担保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3家以上地方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启动合作金融机构重组、完成12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设立2家地方保险法人机构,组建3支以上产业投资基金和1家大型担保公司,争取全省金融业增加值突破650亿元,增加100亿元左右。

——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制定出台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和郑东新区金融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依托郑东新区金融商务区,积极引进华夏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汉口银行等省外城市商业银行和2家外资银行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整合省农村信用联社金融资源,组建中原农村商业银行。争取中原财险公司批准筹建和推动农业保险公司前期组建工作。扶持中原证券加快向集证券、直接投资和基金管理为一体的大型证券金融集团发展。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甲醇、乙二醇,全年累计交易额达到50万亿元。支持中原信托和百瑞信托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PE信托和信托型产业投资基金。推动中原、文化和战略新兴等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推动省投资集团成立规模30亿元左右的担保公司,服务政府融资。整合全省产权交易机构,组建联合产权交易所。争取我省进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支持郑州区域性金融总部和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金融集聚发展。

2、现代物流业。以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为重点,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发展食品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邮政等行业物流,推动重点制造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加快实施国药物流中心等80个带动性强的超亿元物流项目,建成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网络,力争全省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超过950亿元,增加150亿元以上。 ——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加快建设新加坡物流园、综合保税区、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富士康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郑州国家公路干线物流港(一期工程),引进UPS、中外运、安得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积极承接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物流产业链式转移,鼓励发展陆空多式联运,力争增加值突破230亿元。

——食品冷链物流。加快双汇物流中心(郑州)、众品冷链物流园(许昌)等项目建设,支持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完善国内冷链物流网络,开展与英格兰、三井物产等国际知名冷链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中铁联集建设铁路冷藏集装箱物流基地,壮大冷链物流产业规模。

——钢铁物流。引导中储郑州、华丰钢铁拓展增值业务,完善配送网络,加强与宝钢、河北钢铁、太钢等生产企业战略合作,积极承接沿海、沿江钢铁物流产业转移,形成与我省装备制造及汽车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汽车、医药、邮政、家电及电子产品物流。依托海马、日产等生产企业,积极吸引嘉里大通、安吉天地、长安民生等汽车物流企业建设物流基地。引导国药集团、华润爱生、省医药公司逐步完善物流配送网络,积极吸引北京医药、上海医药建设医药物流中心。引导顺丰、圆通等龙头快递物流企业建设区域性快件分拨中心。积极吸引海尔、格力等企业建设区域分拨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支持豫鑫、万里、郑州交运等本土物流企业拓展省外集配网络。

3、文化产业。大力吸引海内外战略投资者,重点发展广播影视制作、出版传媒发行、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产业,加快推进轩辕圣境黄帝故里文化产业园区等3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园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力争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800亿元,同比增长15%。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继续推进十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开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加快“天地之中”文化旅游城、中华姓氏文化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中视新科动漫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合作开发《白云之帆》少林武术表演、《太极》舞剧等精品剧目。开展与央视、浙江中南集团的合作,积极吸引沿海地区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发展。

4、旅游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战略合作,进一步开发文化体验、山地度假、城市休闲、乡村休憩等旅游产品,提升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要素功能,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60个超亿元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品牌,力争2011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2.92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7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3%和20%。

——建设旅游精品景区。加大旅游引资力度,推动云台山旅游休闲度假区、龙门文化旅游区、开封宋都古城旅游区、殷墟大遗址公园旅游区、栾川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区等对外合作开发,加快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省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深化与港中旅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嵩山、尧山、鸡公山等一批合作项目建设。推动大连万达商业综合体、郑州环球美食城、绿地双子塔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加大旅游宣传和区域合作。借助与加拿大、德国、俄罗斯、韩国、新马泰等国家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加大旅游宣传推广,着力培育国际精品线路。进一步整合营销资源,强化营销手段,巩固扩大境外旅游市场,努力提高入境旅客人数。重点抓好第三届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三门峡黄河国际旅游节以及“中华文化游”主题年相关活动。

(五)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解决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技术瓶颈和突破先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壮大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产品结构升级的支撑能力。

1、突破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技术瓶颈。围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以关键技术突破,节约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拉长产业链条,发展高端产品,带动煤化工、有色、钢铁等行业工艺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

——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依托省内骨干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重点开发煤制乙二醇、甲醇制烯烃、聚甲醛及精细化工产品,突破现代煤化工、甲醇深加工工艺技术瓶颈;大力开发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和高性能铝合金新技术,形成中高端铝加工新优势;开发钢铁可循环、节能流程工艺技术,积极发展超高强度钢、机械专用钢、冷轧取向硅钢等产品,提升优化钢铁产品结构;加快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重点突破低品位铝土矿生产氧化铝、大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有色多金属综合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

2、突破先导产业关键技术。抢占新兴先导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开发先进技术及高端产品,加速产业化,以核心技术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新兴先导行业和产业集群。

——先导产业领域。重点推动骨干企业与国内外优势科研机构的合作,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研发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实现新型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动力电池、新型疫苗、核能发电设备关键部件、碳纤维等产业核心技术突破。

3、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研发中心为载体、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实现产业共性技术和产品核心技术的突破。

——壮大创新主体。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结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扩大知识产权规模,力争年专利申报量超过2万件。

——建设创新平台。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新建100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5家国家级研发中心。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引导其面向我省产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力争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30家,其中国家级10家。

——丰富创新载体。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郑州、洛阳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支持新乡、平顶山等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新建3-5家省级高新区,培育发展10个左右规模大、实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积极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研发基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积极发展其他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果转化。

——构建创新联盟。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中直其他科研机构的战略性合作,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发展以省内骨干企业为龙头,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光伏、智能电网、风力发电、精密超硬材料、轨道交通、物联网、花卉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深度合作,在新型疫苗、半导体照明、现代中药、矿山装备等领域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点产业基地、重大工程项目,培育一批以两院院士、“中原学者”为主的科技领军人才、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人才骨干队伍。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及团队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支持省内企业与国外、省外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建研发机构,提高产业产品结构升级的人才支撑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制定实施支持政策和措施。联席会议在省发展改革委下设办公室,承担具体日常工作。各市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各市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并报省联席办备案。

(二)明确责任分工。省有关部门和各市政府按照责任分工,对每个产业或产业集群发展建立一个工作班子,分别制定实施工作方案或行动计划,确保实现发展目标。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先导产业、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的分行业、分领域工作方案,由省直牵头单位组织制定,主要负责同志为总牵头人;重点产业集群和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方案,由各市政府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制定。

(三)强化招商引资。把重点产业集群和重大战略合作项目作为省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任务,面向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推行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实行跟踪问效,定期考核。省市统一组织的招商引资重大活动,要加大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的宣传推介力度,务求取得实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大力推进骨干企业加快战略合作步伐,落实合作内容,确保实现发展目标。

(四)加快项目建设。省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统一纳入省市两级“十二五”规划,优先选择建设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各级政府要集中土地、环境等要素资源,优先安排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自主创新、工业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服务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外贸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省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重大项目建设。

(五)加强政策引导。省直有关部门、各省辖市政府要根据产业的不同特点,认真研究制定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针对性政策措施,在重点企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关键技术研发、要素资源配置、企业战略重组、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引导力度,并将其纳入工作方案。

(六)深化企业服务。把加强企业服务作为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和省市县三级重点服务企业等制度,建立健全政策导向、市场开拓、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服务机制,继续清理和规范各类涉企收费,帮助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2011年河南省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总体方案 为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促进长远发展与保持当前经济增长相结合、抢占未来制高点与支撑现实发展相结合,把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紧迫任务,抓住国际分工调整和产业加快转移的重大机遇,选择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支撑条件最优和见效最快的领域,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抓增量、补短板、增后劲,着力培育一批超百亿企业、千亿集群和万亿产业,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主要原则

1、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把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把培育先导产业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突破口,把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着力点,强化优势,弥补短板,壮大一批产业集群、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

2、优化布局,集聚发展。发挥产业集聚区载体平台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和优势项目集中布局,推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品牌。

3、承接转移,开放带动。积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面向重点地区、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基地型项目,推动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

4、技术进步,创新引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和品牌带动,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破解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技术瓶颈,突破先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5、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省市县联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省重点推进对全省结构升级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集群发展;各市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本地实际,重点培育发展2-3个主导产业集群;各县依托产业集聚区,优先选择1个主导产业重点突破,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6、加强引导,扩大投入。发挥各级政府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形成一批新的优势产品和经济增长点。

(三)发展目标

1、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力争2011年,全省装备、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汽车、电子、装备、食品、轻工、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先导产业取得新的突破,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2、提高集聚发展水平。2011年,形成1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3个超500亿元、60个超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3、培育大型企业集团。2011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家、500亿元以上的达到5家、100亿元以上的超过35家。

4、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和先导产业发展核心技术。

5、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市场营销、现代物流、品牌创建、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建设加快推进,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二、发展重点

按照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依托我省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市场等优势,以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为主要途径,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企业,扩大优势产品,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重点推动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1000亿元,新增7000亿元。

1、汽车产业。依托重点产业基地,抓整车、上改装,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推动整车与零部件的集聚发展和互动发展。重点推进郑汴汽车产业集群和焦作等6个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形成100万辆的汽车生产能力,力争全省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增加500亿元。 ——郑汴汽车产业集群。依托郑汴新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建设生产基地,重点推动郑州日产、郑州海马、宇通客车、开封奇瑞等整车项目和开封、中牟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整车生产能力达到70万辆,在建项目规模达到8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

——焦作、新乡、鹤壁、南阳、许昌、安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焦作与金龙客车、中国兵器,新乡与中航工业、天津汽车,鹤壁与华晨汽车,安阳与中国一汽的战略合作,积极发展改装车、专用车,加快骨干零部件企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形成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

2、电子信息产业。发挥富士康示范带动作用,面向台湾和东部沿海电子企业,打造承接平台,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努力把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重点培育郑州千亿元和鹤壁、漯河、南阳百亿元产业集群,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等产品,形成产业集聚协调发展格局。力争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增加800亿元。

——郑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富士康产业园,吸引关联配套企业,积极发展手机、数码播放器和新型显示,年内形成1亿部手机生产能力,推动“五五专案”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富士康战略生产基地。推进台湾友旺、旭飞光电等企业加快发展,开工建设郑州联合大功率白光LED晶片等一批项目,积极引进惠普等优势企业及配套产业,拓展软件及外包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

——鹤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金山产业集聚区,推动科王等企业扩大规模,加强与深圳、东莞、北京等地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合作,加快建设鹤壁电子科技园,开工建设中科诺年产10万台数码电子产品等项目,积极发展信息家电、汽车电子等产品,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亿元。

——漯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光华、科年达等企业,以商招商,重点引进台湾、昆山等地的台资企业,推进圣华电子年产700万片OLED显示器等一批项目建设,发展平板电视、数字视听、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加快电子工业城建设。

——南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中光学集团、首控光电等企业,发挥产业配套优势,重点建设富士康科技园,力争半导体照明、投影仪、数码相机镜头等项目年内开工。

3、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壮大整机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转移,培育壮大工程施工机械、大型成套设备、输变电装备、精密基础件等4个千亿元产业,推进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和郑州、新乡、南阳等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增加1800亿元。

——洛阳动力谷。依托伊洛和洛阳工业集聚区,深化与国机集团、中船重工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国内外成套装备制造商,重点推进一拖工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大功率发动机、现代农机、工程机械、发电装备等产品优势,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00亿元。

——中原电气谷。依托许昌和平顶山市,加强与国家电网、日本东芝等优势企业的合作,推动许继和平高加快发展,积极承接江浙电气产业转移,打造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提高输变电装备的规模和水平,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依托郑州和洛阳市,深化与南车集团、中铁隧道、中船重工等央企的合作,强化产业联盟和基地建设,打造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

——郑州、新乡、南阳、安阳、焦作、开封和济源装备产业集群。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推进郑州煤矿机械、纺织装备、工程机械发展,形成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提升新乡起重机械、振动机械发展水平,形成200亿元的产业集群;重点实施一批龙头型项目,加快建设以防爆电气、石油钻采设备为主导的南阳装备基地,以机床、煤矿机械、轻工机械为主导的安阳装备基地,以工

程施工机械为主导的焦作装备基地,以空分装备、基础件为主导的开封装备基地,以大型铸锻件、矿山安全装备为主导的济源装备基地。

4、食品工业。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新形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推动食品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互动融合,促进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提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比重,壮大食品产业集群规模。重点发展主食工业化产品、休闲食品、饮料、果蔬和乳制品等高成长行业,新增米面制品、肉制品和速冻食品100万吨,力争全省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300亿元,增加1700亿元。

——漯河绿色食品集群。巩固提升双汇集团龙头地位,加快乐天澳的利、南街村、北徐、龙云等骨干企业规模扩张,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国内行业龙头和上海、福建、广东等地优势品牌企业,壮大临颍休闲食品规模,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郑州、许昌、商丘、周口、驻马店食品产业集群。提升三全、众品、科迪、益海、徐福记等骨干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积极引进中粮、华润、卡夫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力争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400亿元。

——乳制品产业集群。推动沿黄地区和豫东、豫西南“一带两片”奶源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专业化奶牛场和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加快良种奶牛推广改良,提高奶站标准化水平,力争全年奶类产量达到320万吨;大力引进优势乳制品企业,推进行业整合重组,发展壮大商丘科迪、焦作蒙牛、平顶山伊利、郑州花花牛、新乡三元、洛阳巨尔、南阳三色鸽等骨干企业,扩大乳制品加工规模,提高品牌集中度,全省乳制品产量超过100万吨。

——其他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安阳休闲食品、三门峡果蔬制品、鹤壁禽肉制品、信阳茶叶加工等特色食品产业集群,突出产品特色,提升集群品牌影响力。

5、轻工业。着力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和沿海产业链整体转移,重点发展现代家居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培育家用电器、家具厨卫、皮革皮具、包装印刷、塑料制品等5个高成长行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力争全省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600亿元,增加1100亿元。

——郑州家电产业集群。建成投产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基地一期工程,积极引进海尔等龙头企业,重点承接广东等地家电产业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家电产业集群。

——周口制鞋产业集群。依托西华、扶沟、商水产业集聚区,推进美国玮伦鞋业壮大规模,重点承接广东、福建晋江、浙江温州等地制鞋产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制鞋产业集群。 ——商丘制冷电器产业集群。依托民权县和商丘经济开发区,积极承接沿海制冷家电及配套产业转移,重点推动香雪海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濮阳灯具及家具产业集群。依托濮阳县、清丰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家具及灯具产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许昌箱包产业集群。依托鄢陵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浙江温州、海宁、桐乡、平湖、瑞安等地箱包产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信阳小家电产业集群。依托信阳工业城,重点承接广东、江苏、福建等地小家电产业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6、建材产业。抢抓城镇化加快推进机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材料,积极引进沿海家居建材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中高端建筑陶瓷、卫生洁具陶瓷、化学建材、高档石材、石膏轻质复合板等新型建材,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全省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300亿元,增加1100亿元。

——安阳和鹤壁陶瓷产业集群。依托安阳内黄和鹤壁山城,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重点承接广东、福建、山东等地陶瓷产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焦作塑料建材产业集群。依托沁北产业集聚区,发挥昊华宇航PVC原料优势,强化与沿海下游企业的合作,发展塑料管道、塑料门窗等保温隔热、装饰装修材料,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南阳石材产业集群。依托内乡产业集聚区,强化市场物流支撑,吸引福建、山东、广东企业转移,大力发展装饰石材、石雕、板岩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名优石材基地,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制约,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工艺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企业整合、精深加工、降本提效,推动化工、钢铁、有色、纺织等传统产业在优化调整中加快发展,在发展壮大中增创优势,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700亿元,新增1900亿元。

1、化工产业。推动现代化工基地建设,重点促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高端石化产品规模。力争全省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800亿元,增加500亿元。

——提高煤化工产业竞争力。深化与中国石化的战略合作,依托鹤壁、濮阳,建成中原石化60万吨甲醇制烯烃示范项目,加快推进鹤壁18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前期工作。重点突破煤制烯烃和乙二醇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发展醋酸、聚甲醛等产品,新增120万吨甲醇深加工能力,推动煤化工产品多元化和精细化发展。加快推进化肥企业与煤炭企业重组整合,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平顶山煤盐化工基地。依托中平能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实施聚氯乙烯及PVC型材、尼龙66盐等深加工项目,促进煤化工、盐化工与尼龙化工产业一体化发展。

——洛阳石化基地。推进与中国石化、东方希望合作,开工建设14万吨聚丙烯,推进90万吨PTA和40万吨聚酯项目前期工作,带动上游洛阳石化45万吨PX项目实施,面向江浙地区引进一批聚酯加工企业,推动下游深加工产品集群发展。

2、有色产业。强化骨干电解铝企业煤电铝一体化发展优势,提升合金化水平,吸引铝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形成铝工业上下游联动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镁合金板带材、高精度铜板、专用铜管、钛板带和钼钨加工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全省有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500亿元,增加600亿元,铝加工产能超过500万吨。

——提升骨干企业竞争优势。巩固提升骨干电解铝企业产业链优势,加快推进神火集团、伊川电力、焦作万方大型自备发电机组建设,参股煤炭企业,形成完整的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链。加快推进骨干企业与浙江鼎盛、吉林麦达斯、台湾恒源、广东兴发等沿海企业合作项目建设,发展轨道交通、电子、汽车、建材等领域高端铝加工产品。

——加快发展铝加工产业集群。发挥电解铝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承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铝加工产业转移,推动铝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培育电解铝、铝合金和铝加工衔接配套的产业集群。依托巩义产业集聚区,形成160万吨板带箔产业集群;依托新安、伊川产业集聚区,形成130万吨箔材和工业型材产业集群;依托焦作、商丘、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形成40万吨建筑型材、板带材和汽车铸件产业集群。

3、钢铁产业。推动骨干钢铁企业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改造,扩大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规模,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与国内大型钢铁集团的战略重组,弥补原材料供应短板。推动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组建产业联盟,实现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提高区域市场占有率。力争全省钢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00亿元,增加200亿元。

——安阳优质钢生产基地。提升安钢集团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装备大型化改造项目建设,推进与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凤宝与一汽集团、林钢与万向集团的合作,发展精密铸造产业集群,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4、纺织产业。加快突破织、染等瓶颈制约,壮大服装、面料和家用纺织品规模。优先在郑州、安阳、南阳、商丘、周口等纺织集中区,布局建设高水平印染项目,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大力承接中高档面料和服装产业转移,培育和引进一批知名品牌,推动服装产业高速增长。推广清梳联、细络联等先进工艺,扩大高品质纱线比重,增加纯棉针织品、服装及装饰面料的品种和规模。力争全省纺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增加400亿元,其中服装产业达到600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

——郑州服装产业集群。依托区域市场优势,积极引进杉杉服装等品牌企业,吸引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服装集群式转移,推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产品展示、建立区域总部,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

——安阳和商丘针织产业集群。依托针织服装产业基础,积极引进红豆集团等品牌企业,吸引沿海针织童装、内衣、运动休闲装企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南阳、周口、许昌、开封棉纺织产业集群。依托棉纺产业基础,积极引进江浙等沿海地区面料及下游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三)积极培育先导产业。以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为突破口,选择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4个先导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推进产业化。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新增400亿元。

1、新能源汽车。以示范运营促发展,培育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链,提升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推动混合动力、纯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产业化。重点推进郑州、洛阳、新乡、三门峡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开展郑州、新乡等市的公共交通电动汽车示范线路运营,力争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亿元。

——新乡电动汽车产业集群。依托环宇、金龙、科隆、新能等骨干企业,深化与中汽工程、苏州天成、上海电驱动、上海同济同捷等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生产企业的合作,强化与国内外知名电动工具生产企业的产销衔接,加快一批动力锂离子电池及材料项目建设,形成年产动力电池2亿安时的生产能力,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2、生物产业。重点推进生物医药加快发展,实施生物育种专项,提高生物制造水平,加快建设郑州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新乡、焦作、周口、驻马店、南阳省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力争全省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增加200亿元。

——郑州生物产业集群。依托安图生物、太龙药业、农科院种业公司等骨干企业,深化与国药集团、北科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北科生物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程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

——新乡、南阳、周口、焦作和驻马店生物产业集群。依托骨干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积极发展疫苗及诊断试剂、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等产业,开工建设金丹乳酸年产10万吨材料级L-乳酸等一批项目,力争新乡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南阳、周口分别超过100亿元,焦作、驻马店分别超过50亿元。

3、新能源产业。巩固提升多晶硅生产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积极发展纤维乙醇、2兆瓦以上风电整机、核能发电设备关键部件等产品,重点推进南阳新能源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洛阳、郑州、安阳光伏产业基地。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高水平建设香港协鑫、中硅高科多晶硅产业基地。力争全省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50亿元,增加100亿元。

——洛阳光伏产业集群。发挥中硅高科、洛阳尚德、阿特斯、上海超日等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光伏电池组件制造等产业链关联配套企业,重点实施高纯硅材料、晶体硅电池片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南阳新能源产业集群。依托天冠集团、利达光电等骨干企业,深化与兵装集团、首控集团等企业的战略合作,突破物理法多晶硅、纤维乙醇的产业化瓶颈,积极发展聚光太阳能电池、纤维乙醇等产品,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4、新材料产业。突出提升品级和增加品种,发展高强轻型合金、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大力发展超硬材料、电池隔膜、特种玻璃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开发芳纶、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加快建设洛阳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鹤壁镁合金、郑州和许昌超硬材料等特色产业园区,力争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增加100亿元。

——洛阳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725所、洛耐院、黎明化工院、有色院、洛钼集团等优势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钼钨合金、钛合金、工程塑料、特种耐火材料等产品,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四)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坚持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扩大开放为保障,推动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形成新的战略性支撑产业。力争全省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旅游总收入超过2600亿元。

1、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体系,创新融资工具、金融产品和服务,重点在地方银行、保险、股权投资基金、担保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3家以上地方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启动合作金融机构重组、完成12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设立2家地方保险法人机构,组建3支以上产业投资基金和1家大型担保公司,争取全省金融业增加值突破650亿元,增加100亿元左右。

——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制定出台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和郑东新区金融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依托郑东新区金融商务区,积极引进华夏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汉口银行等省外城市商业银行和2家外资银行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整合省农村信用联社金融资源,组建中原农村商业银行。争取中原财险公司批准筹建和推动农业保险公司前期组建工作。扶持中原证券加快向集证券、直接投资和基金管理为一体的大型证券金融集团发展。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甲醇、乙二醇,全年累计交易额达到50万亿元。支持中原信托和百瑞信托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PE信托和信托型产业投资基金。推动中原、文化和战略新兴等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推动省投资集团成立规模30亿元左右的担保公司,服务政府融资。整合全省产权交易机构,组建联合产权交易所。争取我省进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支持郑州区域性金融总部和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金融集聚发展。

2、现代物流业。以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为重点,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发展食品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邮政等行业物流,推动重点制造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加快实施国药物流中心等80个带动性强的超亿元物流项目,建成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网络,力争全省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超过950亿元,增加150亿元以上。 ——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加快建设新加坡物流园、综合保税区、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富士康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郑州国家公路干线物流港(一期工程),引进UPS、中外运、安得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积极承接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物流产业链式转移,鼓励发展陆空多式联运,力争增加值突破230亿元。

——食品冷链物流。加快双汇物流中心(郑州)、众品冷链物流园(许昌)等项目建设,支持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完善国内冷链物流网络,开展与英格兰、三井物产等国际知名冷链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中铁联集建设铁路冷藏集装箱物流基地,壮大冷链物流产业规模。

——钢铁物流。引导中储郑州、华丰钢铁拓展增值业务,完善配送网络,加强与宝钢、河北钢铁、太钢等生产企业战略合作,积极承接沿海、沿江钢铁物流产业转移,形成与我省装备制造及汽车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汽车、医药、邮政、家电及电子产品物流。依托海马、日产等生产企业,积极吸引嘉里大通、安吉天地、长安民生等汽车物流企业建设物流基地。引导国药集团、华润爱生、省医药公司逐步完善物流配送网络,积极吸引北京医药、上海医药建设医药物流中心。引导顺丰、圆通等龙头快递物流企业建设区域性快件分拨中心。积极吸引海尔、格力等企业建设区域分拨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支持豫鑫、万里、郑州交运等本土物流企业拓展省外集配网络。

3、文化产业。大力吸引海内外战略投资者,重点发展广播影视制作、出版传媒发行、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产业,加快推进轩辕圣境黄帝故里文化产业园区等3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园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力争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800亿元,同比增长15%。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继续推进十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开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加快“天地之中”文化旅游城、中华姓氏文化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中视新科动漫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合作开发《白云之帆》少林武术表演、《太极》舞剧等精品剧目。开展与央视、浙江中南集团的合作,积极吸引沿海地区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发展。

4、旅游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战略合作,进一步开发文化体验、山地度假、城市休闲、乡村休憩等旅游产品,提升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要素功能,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60个超亿元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品牌,力争2011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2.92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7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3%和20%。

——建设旅游精品景区。加大旅游引资力度,推动云台山旅游休闲度假区、龙门文化旅游区、开封宋都古城旅游区、殷墟大遗址公园旅游区、栾川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区等对外合作开发,加快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省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深化与港中旅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嵩山、尧山、鸡公山等一批合作项目建设。推动大连万达商业综合体、郑州环球美食城、绿地双子塔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加大旅游宣传和区域合作。借助与加拿大、德国、俄罗斯、韩国、新马泰等国家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加大旅游宣传推广,着力培育国际精品线路。进一步整合营销资源,强化营销手段,巩固扩大境外旅游市场,努力提高入境旅客人数。重点抓好第三届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三门峡黄河国际旅游节以及“中华文化游”主题年相关活动。

(五)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解决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技术瓶颈和突破先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壮大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产品结构升级的支撑能力。

1、突破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技术瓶颈。围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以关键技术突破,节约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拉长产业链条,发展高端产品,带动煤化工、有色、钢铁等行业工艺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

——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依托省内骨干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重点开发煤制乙二醇、甲醇制烯烃、聚甲醛及精细化工产品,突破现代煤化工、甲醇深加工工艺技术瓶颈;大力开发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和高性能铝合金新技术,形成中高端铝加工新优势;开发钢铁可循环、节能流程工艺技术,积极发展超高强度钢、机械专用钢、冷轧取向硅钢等产品,提升优化钢铁产品结构;加快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重点突破低品位铝土矿生产氧化铝、大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有色多金属综合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

2、突破先导产业关键技术。抢占新兴先导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开发先进技术及高端产品,加速产业化,以核心技术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新兴先导行业和产业集群。

——先导产业领域。重点推动骨干企业与国内外优势科研机构的合作,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研发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实现新型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动力电池、新型疫苗、核能发电设备关键部件、碳纤维等产业核心技术突破。

3、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研发中心为载体、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实现产业共性技术和产品核心技术的突破。

——壮大创新主体。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结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扩大知识产权规模,力争年专利申报量超过2万件。

——建设创新平台。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新建100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5家国家级研发中心。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引导其面向我省产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力争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30家,其中国家级10家。

——丰富创新载体。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郑州、洛阳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支持新乡、平顶山等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新建3-5家省级高新区,培育发展10个左右规模大、实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积极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研发基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积极发展其他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果转化。

——构建创新联盟。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中直其他科研机构的战略性合作,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发展以省内骨干企业为龙头,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光伏、智能电网、风力发电、精密超硬材料、轨道交通、物联网、花卉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深度合作,在新型疫苗、半导体照明、现代中药、矿山装备等领域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点产业基地、重大工程项目,培育一批以两院院士、“中原学者”为主的科技领军人才、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人才骨干队伍。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及团队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支持省内企业与国外、省外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建研发机构,提高产业产品结构升级的人才支撑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制定实施支持政策和措施。联席会议在省发展改革委下设办公室,承担具体日常工作。各市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各市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并报省联席办备案。

(二)明确责任分工。省有关部门和各市政府按照责任分工,对每个产业或产业集群发展建立一个工作班子,分别制定实施工作方案或行动计划,确保实现发展目标。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先导产业、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的分行业、分领域工作方案,由省直牵头单位组织制定,主要负责同志为总牵头人;重点产业集群和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方案,由各市政府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制定。

(三)强化招商引资。把重点产业集群和重大战略合作项目作为省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任务,面向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推行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实行跟踪问效,定期考核。省市统一组织的招商引资重大活动,要加大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的宣传推介力度,务求取得实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大力推进骨干企业加快战略合作步伐,落实合作内容,确保实现发展目标。

(四)加快项目建设。省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统一纳入省市两级“十二五”规划,优先选择建设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各级政府要集中土地、环境等要素资源,优先安排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自主创新、工业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服务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外贸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省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重大项目建设。

(五)加强政策引导。省直有关部门、各省辖市政府要根据产业的不同特点,认真研究制定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针对性政策措施,在重点企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关键技术研发、要素资源配置、企业战略重组、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引导力度,并将其纳入工作方案。

(六)深化企业服务。把加强企业服务作为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和省市县三级重点服务企业等制度,建立健全政策导向、市场开拓、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服务机制,继续清理和规范各类涉企收费,帮助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相关文章

  • 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 豫政办 [2010]12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查看


  • 111228张维宁在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会稿)
  • 持续求进 务实发展 扎实做好2012年发展改革工作 张维宁 (2011年12月28日) 同志们: 在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卢展工书记.郭庚茂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确定了2012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查看


  • 2015年文化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
  • 2015年版中国文化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 景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59079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 ...查看


  • 中国农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优惠政策研究--WX
  • 优惠政策研究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优惠政策研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继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后建立 ...查看


  • 蔬菜大棚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有限责任公司 蔬菜大棚种植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工程咨询公司 2015年11月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 ...查看


  • 后则腰村一村一品实施方案
  • 2011年一村一品专业村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申报单位:阳城县凤城镇后则腰村西山区委会 项目责任人: 石国平 项目编制人: 王存富 联系电话: [1**********] 编制时间: 2012年9月1日 一.项目摘要 项目摘要 二.立项依据 ...查看


  • 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投资风险研究报告-灵核网发布
  • 中国行业研究门户 [灵动核心产业研究院] 2015-2020年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A00029675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 ...查看


  • 蔬菜大棚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
  •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1概况 ****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位于浏阳市龙伏镇.所有制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陆佰万元,法人代表人王卫文.是一家从事有机蔬菜种植.科研开发.农产品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