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与原子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3、教学方法
多媒体、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1.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2.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分子与原子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3、教学方法
多媒体、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1.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2.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