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期总137期史学史研究JOURNALOFHISTORIOGRAPHYNo.1,2010SerialNo.137
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
庾向芳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上海 200241)
[摘 要]中国史学与近代报刊在学术史上有着很深的渊源。19世纪初报刊传入中
国,无论是学还是术都未臻成熟,必然要向中国传统学术吸取养分,且近代报人多有史学学术背景,由此形成近代报刊“史家办报”的特点、史论及良史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史学 近代报刊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1002(012208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
①般认为从1815年)。报刊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制度性设置,
,中国儒家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报人来源于晚清的士大夫阶层,近代报刊的出现,“以言报国”的舞台。
19世纪后半叶传入中国的新闻学在西方也属新兴学科,无论是新闻理论还是新闻思想都未形成成熟的学术体系,早期的新闻学必不可免的要向中国传统学术吸取养分。近代报人多有史学学术背景,晚清到民初几乎所有知名的史家都有报刊编辑出版的经验,其中不乏史学大家,如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夏曾佑、刘师培等等。他们都有深厚的史学素养和丰富的办报经验。他们的史学思想与报刊思想交相呼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史学思想是孕育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温床。报刊也由此经常被视为史学的延续,“日报之录,近承乎邸抄,远乃与史官编年系日者等”,
③新闻记者也被视为古代的史官,“夫报章者,诚史官之支与余裔也”。中国近代报刊呈现出独特的
“史家办报”特点,与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史学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不探讨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就不能明了“史家办报”的真正内涵,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本文拟用三个部分论述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②
[收稿日期] 2009206224
[作者简介] 庾向芳(1973-),女,河北唐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学史。
① 萨空了:《中国近代报刊史・序言》,《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本义论述的近代报刊以19世纪70年代国人独立创办报刊为始,至1915年止。
② 章太炎:《新纪元报发刊辞》,《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00页。
③ 章太炎:《实学报叙》,《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页。
78
史学史研究 2010年第1期
一、史学经世致用思想对报刊的影响
近代报刊随着西方文化一同进入中国。在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亡国灭种的困境前,近代报人并未抽象地考虑“报刊是什么?”而是率先回答了“报刊有何作用”。探讨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首先应该注意到中国传统史学经世致用思想对报刊的影响。
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所谓“经世致用”是指史学应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开拓史学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借鉴和训诲的作用,力争对现实有所作为。经世致用思想贯穿于中国史学发展的始终。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被赋予更深刻的内容。由原来主要为王权统治者提供“资治”转变为洞悉夷情、唤醒国人和抵御外辱的手
①段,以实现拯救国家和民族的目的。19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报刊作为“史之流裔”、“活的现代的历
③报刊成为近代史”,②传承了史学的优良传统,“史记之精神鉴既往,示未来,报纸之精神亦然”。
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启发民智、鼓吹革命的工具。19世纪70年代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经历了两次高潮。这一时期报人多兼具史家、报人、政治家的多重身份,他们创办的报刊作为“史家之别裁,编年之一体”,④被赋予挽救民族危亡、探求救国道路的重要责任。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报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他们通过大量介绍西方的进化论以呼吁革新,、亡国史、,用各国的英雄人物事迹以鼓舞民众,、,同时实现
⑤近代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一)借史讽今的基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学逐渐成为显学。,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君主立宪制。,症成关格,所以发为痿痹,一蹶不振”,⑥而“欲通之达之,
”,“报馆于古有征乎?古者太师陈诗以
观民风:,劳者歌其事,使乘輶轩以采访之,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移于天子,犹民报
⑧⑨也”。报刊也因此成为“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的有力工具。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在报刊上通过介绍外国历史,积极探索西方国家强盛的原
υλ
2010年第1期总137期史学史研究JOURNALOFHISTORIOGRAPHYNo.1,2010SerialNo.137
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
庾向芳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上海 200241)
[摘 要]中国史学与近代报刊在学术史上有着很深的渊源。19世纪初报刊传入中
国,无论是学还是术都未臻成熟,必然要向中国传统学术吸取养分,且近代报人多有史学学术背景,由此形成近代报刊“史家办报”的特点、史论及良史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史学 近代报刊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1002(012208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
①般认为从1815年)。报刊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制度性设置,
,中国儒家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报人来源于晚清的士大夫阶层,近代报刊的出现,“以言报国”的舞台。
19世纪后半叶传入中国的新闻学在西方也属新兴学科,无论是新闻理论还是新闻思想都未形成成熟的学术体系,早期的新闻学必不可免的要向中国传统学术吸取养分。近代报人多有史学学术背景,晚清到民初几乎所有知名的史家都有报刊编辑出版的经验,其中不乏史学大家,如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夏曾佑、刘师培等等。他们都有深厚的史学素养和丰富的办报经验。他们的史学思想与报刊思想交相呼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史学思想是孕育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温床。报刊也由此经常被视为史学的延续,“日报之录,近承乎邸抄,远乃与史官编年系日者等”,
③新闻记者也被视为古代的史官,“夫报章者,诚史官之支与余裔也”。中国近代报刊呈现出独特的
“史家办报”特点,与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史学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不探讨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就不能明了“史家办报”的真正内涵,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本文拟用三个部分论述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②
[收稿日期] 2009206224
[作者简介] 庾向芳(1973-),女,河北唐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学史。
① 萨空了:《中国近代报刊史・序言》,《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本义论述的近代报刊以19世纪70年代国人独立创办报刊为始,至1915年止。
② 章太炎:《新纪元报发刊辞》,《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00页。
③ 章太炎:《实学报叙》,《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页。
78
史学史研究 2010年第1期
一、史学经世致用思想对报刊的影响
近代报刊随着西方文化一同进入中国。在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亡国灭种的困境前,近代报人并未抽象地考虑“报刊是什么?”而是率先回答了“报刊有何作用”。探讨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首先应该注意到中国传统史学经世致用思想对报刊的影响。
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所谓“经世致用”是指史学应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开拓史学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借鉴和训诲的作用,力争对现实有所作为。经世致用思想贯穿于中国史学发展的始终。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被赋予更深刻的内容。由原来主要为王权统治者提供“资治”转变为洞悉夷情、唤醒国人和抵御外辱的手
①段,以实现拯救国家和民族的目的。19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报刊作为“史之流裔”、“活的现代的历
③报刊成为近代史”,②传承了史学的优良传统,“史记之精神鉴既往,示未来,报纸之精神亦然”。
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启发民智、鼓吹革命的工具。19世纪70年代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经历了两次高潮。这一时期报人多兼具史家、报人、政治家的多重身份,他们创办的报刊作为“史家之别裁,编年之一体”,④被赋予挽救民族危亡、探求救国道路的重要责任。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报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他们通过大量介绍西方的进化论以呼吁革新,、亡国史、,用各国的英雄人物事迹以鼓舞民众,、,同时实现
⑤近代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一)借史讽今的基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学逐渐成为显学。,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君主立宪制。,症成关格,所以发为痿痹,一蹶不振”,⑥而“欲通之达之,
”,“报馆于古有征乎?古者太师陈诗以
观民风:,劳者歌其事,使乘輶轩以采访之,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移于天子,犹民报
⑧⑨也”。报刊也因此成为“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的有力工具。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在报刊上通过介绍外国历史,积极探索西方国家强盛的原
υ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