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磁县职教中心 左红彬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经济呈现多样化、融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态势下,而出现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从事农业或相关产业的职业者。

但是,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科学素养差、接受技能培训少、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以当地职教中心为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人才培训中的作用,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 一、 县级职教中心的职能

县级职教中心是我国版主探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是把农村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校整合在一起形成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也是我们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职教中心在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提供人才、为高一级学校提供人才、为县域经济社会提供教育和科技支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职教中心已成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阵地。主要职能包括外部职能和内部职能,外部职能有: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科技研发与转化、技术引进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农村信息服务、生产与产业调节等。内部职能有:文化传承、技术教授、人格品德养成、职业素养塑造与职业生涯教育等。

二、农民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对新型农民素质内涵的理解,结合相关学者对我国农民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主要特点及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总体上有较大提高。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高。自1985年到2011年的20年里,不识字或是识字很少的农民比重由27.9%下降到7.5%;小学教育程度农民所占比重由37.1%下降到29.2%;受到初中教育的农民比重由27.7%上升到50.4%;受到初中以上教育的农民比重达到12.9%。从这些数据可看出,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已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真正的新型农民,不只是能说会写,或者是统计意义上的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更主要的是要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观念,有自主自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要培养新型农民,不仅是要加强知识教育,更主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思想和文化观念。

2、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参与技能认证和职业教育的总体水平偏低,全国平均参与率为6%左右。对非农专项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相对不高,技能结

构比较单一,对非农专项技能的学习需求潜力较大。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居民对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够明朗或者态度消极。

显然,这与新型农民的要求相差较远。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要求是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熟练掌握一项到多项从事农业或相关产业生产的技能,实现科学种养或有效转移就业。

3、经营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旧薄弱。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民对价格、质量和成本意识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在广告意识和创新意识方面比较薄弱,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狭窄,进行农业生产的市场导向仍需加强。在对土地的经营上,都表现出对国家土地政策和土地使用权稳定性的期求。作为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能够合理配臵各种资源,在开展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法律意识方面,我国农民的现状与新型农民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距。受访居民对农业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等与农业生产密切关联的法律法规表示不了解的比例较高,对有关婚育和社会治安的义务了解程度较高,对所具法律权益了解不足。作为新型农民,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具有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权益的意识。这里,不只需要了解和掌握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对消费者权益法、工商管理条例等也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能够果断地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护。

4、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持续提高。

思想道德素质具体表现在婚姻观、金钱观、赡养老人观、人际交往观、宗教观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婚姻观上,受访居民对婚姻的自主性、合法性等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对一些落后的和传统的婚姻观因素持有明确的批判态度和更多的宽容态度;在赡养老人方面,绝大多数农村受访者有自觉履行赡养义务的意识;在宗教信仰方面,大多数受访农村居民没有正式的宗教信仰,并对非法迷信活动等具有较高的警惕性。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健康素质,也是其他各种素质的最根本的载体。

据人口普查资料计算,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全国人口平均寿命由68.55岁上升到71.40岁,农村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达到接近70岁的水平。有36.2%的受访居民对自身的健康状况非常自信,有38.7%的受访居民表示自己身体基本健康。受访农村居民的家居卫生环境获得明显改善,但整体村容村貌和环境的治理与维护仍需加强。

从以上各项素质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尤其是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有了很大改观。然而,其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法律素质水平仍然比较低。因此,我国农民能否成功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关键在于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法律素质能否得到提高。毋庸臵疑,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作用,有助于这项任务的逐步完成。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农、林、牧、渔大农业,而应该从农业中走出来,把教育内容扩展到‘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新型农民对科技素质的要求,就是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熟练

掌握一项到多项从事农业或相关产业生产的技能,实现科学种养或转移就业。

2、培育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

新型农民对经营管理素质的要求,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合理组织、配臵家庭或组织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开展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农夫‛变成‚农商‛。

3、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新型农民要具备法律素质,就是要有较高的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不仅能够完善和优化农民的文化素质,而且有利于广大农民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四、职教中心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模式 职教中心针对农民这个群体就是要树立"以服务三农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和"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重视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其课程设臵和教学模式就必须适应培养的目标要求,要把外部职能和内部职能充分调动起来,依据外部需求进行内部运作,组织有农业知识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到农村去,进行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宣传,形成需求—知识输入—质量生成—素质提高—信息反馈的过程模式,具体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产教结合,工学交替

1、教学内容要求贴近农业生产,使每一项农业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桥梁。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研成果面世,但其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只有成功地转化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与农业生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具有实践、设备、信息方面的优势,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据我们学校的调查,受访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学习需求突出,他们在有关现代农产品加工、包装、运储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能水平亟待开发和提高。因此,针对我国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特点以及我国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各地方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农民开展相关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方面的技能培训。

2、树立和培养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意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薄弱,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生产的主要是初级成品,并

且市场销路狭窄。因此,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使农民不断转变思想,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1)使农民初步形成价格意识和竞争意识,能够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适当调节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避免过度的重复生产与低效生产;(2)使农民在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带领下,能够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的特点,实现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或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等,这不仅能提高农民自身的收益,而且也可以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3)使农民逐步养成广告意识和创新意识,自觉采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当地特色农产品或者农业资源,不断拓宽销路,使其真正实现经济价值。同时,还有可能达到吸引外资的效果。

3、融合各行业专家,提高综合水平。

学校吸收社会各行业专家,成立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学校可以把这些有利资源应用到农村人才培训中,可大大提高培训质量。比如,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民主观念淡薄,法制意识薄弱,甚至对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也相当生疏。这里既有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也与我国当前法制不够完善、普法教育相对落后有关。一般而言,对农民的普法教育要尽量与农民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要从农民的权利意识、关于农村、农业的一般的法律法规、农民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需求等三大方面下手。要结合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来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增强普法教育的实在效益,激发农民群众学法、知法、用法的热情。因此,选择有关专家进行现场的教育与安全分析,对提高我国农民的法律素质非常必要。

(二)‚送教下乡‛惠民生

送教下乡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把职教中心涉农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让想上学的农民有学上。力求通过系统的学历教育,提高从业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1、 因地制宜,合理设臵教学点

磁县职教中心从2009年开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两名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送教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多方考察调研,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在西部山区贾壁乡设臵教学点和实训基地,讲授以花椒、柿树、核桃种植为主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丘陵地区朝冠村、大营村设臵教学点和实训基地,讲授以养猪、养鸡为主的知识和技能;在平原地区高臾镇设臵教学点和实训基地,讲授以种植、养殖、高产农业为主的知识和技能。

2、不惜余力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2012年元月学校投资40余万元,按照‚五个一‛的标准(一部电话、一根网线、一台多媒体投影仪、一份农民日报、一部数字摄像头),完善各个教学点教学设施配臵。配臵高清多媒体、数字摄像头、网线、电话等,该项投资21万元。对各个教学点统一配备新桌凳1000套,该项投资14.5万元。对各个教学点统一安装防盗门、防盗窗,增添文件柜,更换各项管理制度,并上墙,该项投资

6万元。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送教下乡师资队伍力量。针对农民对技术渴望,仅靠我校专业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原来基础上,我校又聘请了10名高级农艺师、畜牧师,作为送教下乡专职教师。这样我校送教下乡专职师资队伍已达到42名;兼职教师12名。利用春节和农闲,抓住有利时期,各教学点集中开展教学活动。

每个教学点安排专人负责,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负责,严格落实考勤制度,保证上课时间。规范档案管理,建立有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室,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每个培训农民档案资料齐全,每年教学活动有记录。

根据生产实际及农业物候期需求,结合实际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调整课程安排。并把文化基础课,进行合理安排,与专业课有机结合。使农民有兴趣,乐于学。

3、形式多样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即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生产实践模块。其中公共课模块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模块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生产实践模块主要是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真正担当起现代农业劳动者的模范带头人。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小组集中学习、现场实践等。课堂讲授: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各个教学点进行现场教学。小组集中学习: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村为单位,如果人数少时可以邻村合成一个小组,在一块集中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探讨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现场实践:学员根据当地实际和本人特长,选择和确定与本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产经营项目进行实施,并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撰写日志、报告、总结等。

4、严格管理 严格考核

考核原则:(1)客观性原则:秉持严肃的态度、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从农村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出发,以学生结合在乡生产经营项目进行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考核标准,力求其真实、准确、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整个学业成果。(2)全面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既考核学生在学期间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提高程度,也考核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政治表现、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业绩和在当地农民群众劳动致富过程中的示范、带动情况。(3)实践性原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着重考核学生在学期间的生产经营情况,要求规模有扩大、产量有提高、品质有提升、收入有增加。

5、取得实效 惠及民生

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学员学到了与所从事行业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根据课堂上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他们感受到了‚送教下乡‛活动的开展,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提高及今后的实践应用起到了帮助作用。

目前,磁县山区薄皮核桃种植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核桃种植由原来的零散

8000多亩扩大到成片的2万多亩核桃基地,产量由原来亩产50斤提高到300斤,价格由过去核桃每斤8元提高到25元,在销售渠道上以合作社为龙头实行统收统销,将打造的炉峰山牌核桃销往石家庄、邯郸、安阳、郑州等各地。老百姓收入由前几年每亩400元,提高到现在每亩收入7500元。

2011年3月选拔60多名优秀代表到山东、涉县实地学习。通过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认真学习,学员掌握了核桃的栽培嫁接技术。学员带领村民对25个自然村老品种高接换头,使10万株老核桃焕发青春,仅一项嫁接改良技术节省资金8万余元。如都党乡三合村支部书记李同奎带领全村400余户齐动员两年种植、嫁接核桃6000亩,使小山沟披上核桃绿装。

白土、都党、贾壁、陶泉四乡镇花椒生产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产量由以前每棵3斤左右提高到22斤左右,种植面积由过去500多亩扩大到3000多亩,经济收入由20万元提高到200多万元,人均收入是过去的10倍。

花椒种植使山区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即掌握了新技术,又有了自己的炉峰山牌花椒产品。由合作社牵头销往山西、河南及河北周边地区,花椒合作社入户由原来的30多户发展到了100多户。

地处漳河北岸地段的讲武城镇朝冠村生猪养殖基地,学员王宏明利用河岸边建起了生猪养殖基地,过去生猪养殖虽然厂地大,但由于缺乏系统养殖及防疫技术,再加上市场猪肉价格波动大,使生猪存栏数量一直在1000头左右。在该厂成立养殖教学点及校外养殖实习基地,通过学习及专家指导,王宏明看到养猪大好前景,吸收会员100多名。两年来使本公司生猪存栏提高到5000头,年出栏1万多头,每头净收入600元,这样每年收入6000万元。从此带动了武吉、南营周边50多户生猪养殖户入社。

滏荷、增鑫种植两合作社,注册资金600万元,现招学员356人,一期工程占地360亩,在我校农艺师司长新、杜长山、韩守太指导下,已建双层充气膜PC板大棚28个,2011年生产无公害蔬菜西红柿、欧泽杂交黄瓜、黑霸王长茄、加州王彩椒、苷蓝、芹菜等十余种,当年实现利润154万。

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不仅是落实和完成教育部制定的‚大力发展农村和农村职业教育,造就数以亿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战略的必由之路,同时,建立专业植保队伍,通过组织免费技术培训、现场观摩、跟踪指导方式,提高农户种植综合经济效益,带动农民走新型农业发展之路,这也是拓展职业教育办学路径,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使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全面进步。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促进农民提升致富本领、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区域内集约化、多样化、规模化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形态、新阵地和新课堂。它的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形式多样的,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为我国当前时期培养新型农民和职业化农民促进农民就业与农民增收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模式,并最终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磁县职教中心 左红彬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经济呈现多样化、融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态势下,而出现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从事农业或相关产业的职业者。

但是,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科学素养差、接受技能培训少、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以当地职教中心为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人才培训中的作用,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 一、 县级职教中心的职能

县级职教中心是我国版主探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是把农村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校整合在一起形成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也是我们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职教中心在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提供人才、为高一级学校提供人才、为县域经济社会提供教育和科技支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职教中心已成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阵地。主要职能包括外部职能和内部职能,外部职能有: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科技研发与转化、技术引进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农村信息服务、生产与产业调节等。内部职能有:文化传承、技术教授、人格品德养成、职业素养塑造与职业生涯教育等。

二、农民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对新型农民素质内涵的理解,结合相关学者对我国农民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主要特点及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总体上有较大提高。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高。自1985年到2011年的20年里,不识字或是识字很少的农民比重由27.9%下降到7.5%;小学教育程度农民所占比重由37.1%下降到29.2%;受到初中教育的农民比重由27.7%上升到50.4%;受到初中以上教育的农民比重达到12.9%。从这些数据可看出,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已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真正的新型农民,不只是能说会写,或者是统计意义上的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更主要的是要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观念,有自主自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要培养新型农民,不仅是要加强知识教育,更主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思想和文化观念。

2、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参与技能认证和职业教育的总体水平偏低,全国平均参与率为6%左右。对非农专项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相对不高,技能结

构比较单一,对非农专项技能的学习需求潜力较大。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居民对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够明朗或者态度消极。

显然,这与新型农民的要求相差较远。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要求是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熟练掌握一项到多项从事农业或相关产业生产的技能,实现科学种养或有效转移就业。

3、经营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旧薄弱。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民对价格、质量和成本意识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在广告意识和创新意识方面比较薄弱,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狭窄,进行农业生产的市场导向仍需加强。在对土地的经营上,都表现出对国家土地政策和土地使用权稳定性的期求。作为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能够合理配臵各种资源,在开展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法律意识方面,我国农民的现状与新型农民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距。受访居民对农业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等与农业生产密切关联的法律法规表示不了解的比例较高,对有关婚育和社会治安的义务了解程度较高,对所具法律权益了解不足。作为新型农民,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具有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权益的意识。这里,不只需要了解和掌握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对消费者权益法、工商管理条例等也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能够果断地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护。

4、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持续提高。

思想道德素质具体表现在婚姻观、金钱观、赡养老人观、人际交往观、宗教观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婚姻观上,受访居民对婚姻的自主性、合法性等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对一些落后的和传统的婚姻观因素持有明确的批判态度和更多的宽容态度;在赡养老人方面,绝大多数农村受访者有自觉履行赡养义务的意识;在宗教信仰方面,大多数受访农村居民没有正式的宗教信仰,并对非法迷信活动等具有较高的警惕性。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健康素质,也是其他各种素质的最根本的载体。

据人口普查资料计算,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全国人口平均寿命由68.55岁上升到71.40岁,农村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达到接近70岁的水平。有36.2%的受访居民对自身的健康状况非常自信,有38.7%的受访居民表示自己身体基本健康。受访农村居民的家居卫生环境获得明显改善,但整体村容村貌和环境的治理与维护仍需加强。

从以上各项素质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尤其是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有了很大改观。然而,其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法律素质水平仍然比较低。因此,我国农民能否成功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关键在于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法律素质能否得到提高。毋庸臵疑,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作用,有助于这项任务的逐步完成。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农、林、牧、渔大农业,而应该从农业中走出来,把教育内容扩展到‘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新型农民对科技素质的要求,就是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熟练

掌握一项到多项从事农业或相关产业生产的技能,实现科学种养或转移就业。

2、培育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

新型农民对经营管理素质的要求,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合理组织、配臵家庭或组织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开展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农夫‛变成‚农商‛。

3、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新型农民要具备法律素质,就是要有较高的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不仅能够完善和优化农民的文化素质,而且有利于广大农民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四、职教中心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模式 职教中心针对农民这个群体就是要树立"以服务三农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和"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重视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其课程设臵和教学模式就必须适应培养的目标要求,要把外部职能和内部职能充分调动起来,依据外部需求进行内部运作,组织有农业知识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到农村去,进行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宣传,形成需求—知识输入—质量生成—素质提高—信息反馈的过程模式,具体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产教结合,工学交替

1、教学内容要求贴近农业生产,使每一项农业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桥梁。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研成果面世,但其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只有成功地转化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与农业生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具有实践、设备、信息方面的优势,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据我们学校的调查,受访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学习需求突出,他们在有关现代农产品加工、包装、运储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能水平亟待开发和提高。因此,针对我国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特点以及我国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各地方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农民开展相关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方面的技能培训。

2、树立和培养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意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薄弱,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生产的主要是初级成品,并

且市场销路狭窄。因此,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使农民不断转变思想,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1)使农民初步形成价格意识和竞争意识,能够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适当调节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避免过度的重复生产与低效生产;(2)使农民在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带领下,能够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的特点,实现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或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等,这不仅能提高农民自身的收益,而且也可以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3)使农民逐步养成广告意识和创新意识,自觉采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当地特色农产品或者农业资源,不断拓宽销路,使其真正实现经济价值。同时,还有可能达到吸引外资的效果。

3、融合各行业专家,提高综合水平。

学校吸收社会各行业专家,成立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学校可以把这些有利资源应用到农村人才培训中,可大大提高培训质量。比如,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民主观念淡薄,法制意识薄弱,甚至对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也相当生疏。这里既有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也与我国当前法制不够完善、普法教育相对落后有关。一般而言,对农民的普法教育要尽量与农民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要从农民的权利意识、关于农村、农业的一般的法律法规、农民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需求等三大方面下手。要结合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来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增强普法教育的实在效益,激发农民群众学法、知法、用法的热情。因此,选择有关专家进行现场的教育与安全分析,对提高我国农民的法律素质非常必要。

(二)‚送教下乡‛惠民生

送教下乡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把职教中心涉农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让想上学的农民有学上。力求通过系统的学历教育,提高从业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1、 因地制宜,合理设臵教学点

磁县职教中心从2009年开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两名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送教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多方考察调研,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在西部山区贾壁乡设臵教学点和实训基地,讲授以花椒、柿树、核桃种植为主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丘陵地区朝冠村、大营村设臵教学点和实训基地,讲授以养猪、养鸡为主的知识和技能;在平原地区高臾镇设臵教学点和实训基地,讲授以种植、养殖、高产农业为主的知识和技能。

2、不惜余力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2012年元月学校投资40余万元,按照‚五个一‛的标准(一部电话、一根网线、一台多媒体投影仪、一份农民日报、一部数字摄像头),完善各个教学点教学设施配臵。配臵高清多媒体、数字摄像头、网线、电话等,该项投资21万元。对各个教学点统一配备新桌凳1000套,该项投资14.5万元。对各个教学点统一安装防盗门、防盗窗,增添文件柜,更换各项管理制度,并上墙,该项投资

6万元。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送教下乡师资队伍力量。针对农民对技术渴望,仅靠我校专业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原来基础上,我校又聘请了10名高级农艺师、畜牧师,作为送教下乡专职教师。这样我校送教下乡专职师资队伍已达到42名;兼职教师12名。利用春节和农闲,抓住有利时期,各教学点集中开展教学活动。

每个教学点安排专人负责,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负责,严格落实考勤制度,保证上课时间。规范档案管理,建立有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室,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每个培训农民档案资料齐全,每年教学活动有记录。

根据生产实际及农业物候期需求,结合实际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调整课程安排。并把文化基础课,进行合理安排,与专业课有机结合。使农民有兴趣,乐于学。

3、形式多样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即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生产实践模块。其中公共课模块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模块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生产实践模块主要是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真正担当起现代农业劳动者的模范带头人。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小组集中学习、现场实践等。课堂讲授: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各个教学点进行现场教学。小组集中学习: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村为单位,如果人数少时可以邻村合成一个小组,在一块集中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探讨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现场实践:学员根据当地实际和本人特长,选择和确定与本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产经营项目进行实施,并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撰写日志、报告、总结等。

4、严格管理 严格考核

考核原则:(1)客观性原则:秉持严肃的态度、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从农村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出发,以学生结合在乡生产经营项目进行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考核标准,力求其真实、准确、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整个学业成果。(2)全面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既考核学生在学期间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提高程度,也考核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政治表现、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业绩和在当地农民群众劳动致富过程中的示范、带动情况。(3)实践性原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着重考核学生在学期间的生产经营情况,要求规模有扩大、产量有提高、品质有提升、收入有增加。

5、取得实效 惠及民生

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学员学到了与所从事行业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根据课堂上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他们感受到了‚送教下乡‛活动的开展,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提高及今后的实践应用起到了帮助作用。

目前,磁县山区薄皮核桃种植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核桃种植由原来的零散

8000多亩扩大到成片的2万多亩核桃基地,产量由原来亩产50斤提高到300斤,价格由过去核桃每斤8元提高到25元,在销售渠道上以合作社为龙头实行统收统销,将打造的炉峰山牌核桃销往石家庄、邯郸、安阳、郑州等各地。老百姓收入由前几年每亩400元,提高到现在每亩收入7500元。

2011年3月选拔60多名优秀代表到山东、涉县实地学习。通过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认真学习,学员掌握了核桃的栽培嫁接技术。学员带领村民对25个自然村老品种高接换头,使10万株老核桃焕发青春,仅一项嫁接改良技术节省资金8万余元。如都党乡三合村支部书记李同奎带领全村400余户齐动员两年种植、嫁接核桃6000亩,使小山沟披上核桃绿装。

白土、都党、贾壁、陶泉四乡镇花椒生产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产量由以前每棵3斤左右提高到22斤左右,种植面积由过去500多亩扩大到3000多亩,经济收入由20万元提高到200多万元,人均收入是过去的10倍。

花椒种植使山区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即掌握了新技术,又有了自己的炉峰山牌花椒产品。由合作社牵头销往山西、河南及河北周边地区,花椒合作社入户由原来的30多户发展到了100多户。

地处漳河北岸地段的讲武城镇朝冠村生猪养殖基地,学员王宏明利用河岸边建起了生猪养殖基地,过去生猪养殖虽然厂地大,但由于缺乏系统养殖及防疫技术,再加上市场猪肉价格波动大,使生猪存栏数量一直在1000头左右。在该厂成立养殖教学点及校外养殖实习基地,通过学习及专家指导,王宏明看到养猪大好前景,吸收会员100多名。两年来使本公司生猪存栏提高到5000头,年出栏1万多头,每头净收入600元,这样每年收入6000万元。从此带动了武吉、南营周边50多户生猪养殖户入社。

滏荷、增鑫种植两合作社,注册资金600万元,现招学员356人,一期工程占地360亩,在我校农艺师司长新、杜长山、韩守太指导下,已建双层充气膜PC板大棚28个,2011年生产无公害蔬菜西红柿、欧泽杂交黄瓜、黑霸王长茄、加州王彩椒、苷蓝、芹菜等十余种,当年实现利润154万。

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不仅是落实和完成教育部制定的‚大力发展农村和农村职业教育,造就数以亿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战略的必由之路,同时,建立专业植保队伍,通过组织免费技术培训、现场观摩、跟踪指导方式,提高农户种植综合经济效益,带动农民走新型农业发展之路,这也是拓展职业教育办学路径,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使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全面进步。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促进农民提升致富本领、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区域内集约化、多样化、规模化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形态、新阵地和新课堂。它的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形式多样的,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为我国当前时期培养新型农民和职业化农民促进农民就业与农民增收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模式,并最终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


相关文章

  • 贫困山区课题
  • <贫困山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策略的实践研究> 实 验 方 案 巴中市南江县中小学教研室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 ...查看


  •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以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为例 Research of Rural Practical Training System --Take Shiyan School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 ...查看


  • 如何发挥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作用
  • 如何发挥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作用 今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振兴发展农业教育,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这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 ...查看


  •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研究
  • 2015郾10(总438) WorldAgriculture 人力资源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研究 (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镇江212013;2.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镇江212013;3.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镇江212013) ■ ...查看


  • 适应新常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提出:"新常态的影响全面而深刻,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而适应新常态,必 ...查看


  • 论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及途径_蔡秀珍
  • 论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及途径 蔡秀珍朱启臻 [摘要]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新型的职业农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不仅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有必要启动后继农民的培养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的培养不仅是教育机 ...查看


  • 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 刘 尧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评论研究所 浙江金华 321004) 内容摘要:农村社区主要是指县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教育是在县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县域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 ...查看


  • 现代农艺名师工作坊建设实施方案
  •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名师工作坊建设实施方案 寿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是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省首批合格县(区)职教中心.省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省农科教结合先进单位.县农科教结合优质服务单位.是安徽大别山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单位.安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成员 ...查看


  • 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 培养技能人才接班人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 日前,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 <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 <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负责人就有关情况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问:为什么要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 答:学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