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及发展
1、简述及评价马尔萨斯关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核心思想。
马尔萨斯关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核心思想:
(一)马尔萨斯认为,人类自古以来一直遵循着两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一是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恒状‛。因此,‚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提供人类生活资料的能力‛,这两者的矛盾决定了人类永远不会‚完善‛或‚至善‛,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要受到这对矛盾的制约。马尔萨斯的全部人口思想是以这两个公理为基础的,其他的观点也都是从这两个公理中推理演绎得到的。
(二)物质资料是按照1 、2 、3 、4 、5 、6 、7 、8 、9、10⋯⋯的算术级数率增长;人口是按照1 、2 、4 、8 、1 6 、3 2 、6 4 、1 2 8 、256、512⋯⋯的几何级数率增长。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即人口的增长总比物质资料的增长要快,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绝对的人口过剩。
(三)两个抑制是指两个‚阻止‛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积极抑制(许多的学者认为现实抑制更为确切)。即通过贫困、罪恶、饥饿、瘟疫、灾荒、战争等来抑制人口的增长和消灭现存的多余的人,使物质资料与人口之间保持平衡;消极抑制(又称道德抑制)。也即通过晚婚、不结婚、不生育等来阻止人口的增加,实现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增长一致。前者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的手段,一般来说,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是一种人为的、自觉的、主观的手段。 评价:
积极评价:
(一)马尔萨斯第一个分析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第一个研究了生育欲望提高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他用公理的形式描述了人口与生活资料的相互作用,描绘了人口变动的一般规律。马尔萨斯把人口生产的均衡过程看作是动态的人口波动,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是平衡- 不平衡- 平衡的发展过程。‘制约原理’和‘增殖原理’于此方才开始从内部结合起来,终于构成了当作一个统一原理的,即马尔萨斯所称的‘人口原理’。‛在他之后,人口理论才开
始逐步发展起来。
(二)开辟人口研究新领域。与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不同,马尔萨斯从消费领域去分析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消费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条件,没有消费人类就无法生存和繁衍,人类社会也不会存在,当然更谈不上人口生产与再生产的问题。人口生产和再生产与生产、分配、交换都有一定的关系,而消费欲望、消费方式、生活资料、消费水平都会影响人口生产。所有这些因素中,生活资料无疑对人口生产的影响最大。马尔萨斯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从这一点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索。
消极评级价:
(一)反科学性的实质。首先表现于把人口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把人口规律说
成是超越社会制度的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尔萨斯完全抹杀了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抹杀了这样的事实:人类要吃饭,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要延续后代,就必须建立一定的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两件事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制度,我们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来研究人类的发展规律。
(二)矛盾性与负面性效果。马尔萨斯从两个所谓的‚公理‛出发,得出贫困与
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并将其归结为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性以及《济贫法》的负面性效果,而没有看到隐藏在贫困和不平等背后的社会与阶层根源,这毫无疑问是不正确的。他把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上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关系看成是毫无社会性质差别的关系,并且把它‚愚蠢地归结为一种关系,归结为两个等式。‛因而,‚也就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数字关系‛,这显然是极不科学的。
(三)以静止的眼光看待辩证关系。马尔萨斯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人口与资源的辩
证关系,只看到食物资源对人口的制约,而没有看到物质资源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他的‚土地肥力递减‛论是以生产技术假定不变为前提的,但是事实上,由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的出现,使得2 0世纪人类对土地的使用效率大大增强,从而有可能导致今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2、简述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及其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贡献。
1. 上个世纪中叶Rachel Carson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DDT对鸟类和生
态环境毁灭性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
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逊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它从环境污染的新视角唤起了人们对古老得生态学得兴趣,通过对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描述,揭示了环境污染对地球生态得深远影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建立起“合作的协调”的关系。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经济议程的中心。
2. 1968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在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并于1972年提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得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得基本联系。
该报告的发表,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其结论和观点存在明显的缺陷。但是报告所表现得人类对前途的忧虑以及唤起人类自身的觉醒,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所阐述得“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
3. 1972年6月《人类环境宣言》,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使环境问题成为热门话题。《人类环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国际文件。
它标志着国家环境法的诞生。其后,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进一步高度重视,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
4.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我们共同的未来》深刻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这一鲜明、创新的科学观点,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实
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5. 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更是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至此,世界正式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是一份关于政府、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所应采取行动的广泛计划,旨在实现朝着可持续发展的转变。《21世纪议程》为采取措施保障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全球性框架。这项行动计划的前提是所有国家 都要分担责任,但承认各国的责任和首要问题各不相同,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6.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从名称上看,它第一次使用“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主题十分鲜明。从规模上看,它超过了10年前的里约会议,来自19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以及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民间社团和学术研究群体的代表共两万多人出席了此次盛会。从目的上看,它是在行动,所以又称为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峰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各国谈判代表并没有争议,谈判的作用是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但对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手段和管理,在谈判中却存在着严重分歧。各国在《约翰内斯堡宣言》中进一步表明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意愿,并协议通过了有具体目标和时间表的《执行计划》。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及发展
1、简述及评价马尔萨斯关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核心思想。
马尔萨斯关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核心思想:
(一)马尔萨斯认为,人类自古以来一直遵循着两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一是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恒状‛。因此,‚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提供人类生活资料的能力‛,这两者的矛盾决定了人类永远不会‚完善‛或‚至善‛,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要受到这对矛盾的制约。马尔萨斯的全部人口思想是以这两个公理为基础的,其他的观点也都是从这两个公理中推理演绎得到的。
(二)物质资料是按照1 、2 、3 、4 、5 、6 、7 、8 、9、10⋯⋯的算术级数率增长;人口是按照1 、2 、4 、8 、1 6 、3 2 、6 4 、1 2 8 、256、512⋯⋯的几何级数率增长。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即人口的增长总比物质资料的增长要快,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绝对的人口过剩。
(三)两个抑制是指两个‚阻止‛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积极抑制(许多的学者认为现实抑制更为确切)。即通过贫困、罪恶、饥饿、瘟疫、灾荒、战争等来抑制人口的增长和消灭现存的多余的人,使物质资料与人口之间保持平衡;消极抑制(又称道德抑制)。也即通过晚婚、不结婚、不生育等来阻止人口的增加,实现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增长一致。前者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的手段,一般来说,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是一种人为的、自觉的、主观的手段。 评价:
积极评价:
(一)马尔萨斯第一个分析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第一个研究了生育欲望提高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他用公理的形式描述了人口与生活资料的相互作用,描绘了人口变动的一般规律。马尔萨斯把人口生产的均衡过程看作是动态的人口波动,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是平衡- 不平衡- 平衡的发展过程。‘制约原理’和‘增殖原理’于此方才开始从内部结合起来,终于构成了当作一个统一原理的,即马尔萨斯所称的‘人口原理’。‛在他之后,人口理论才开
始逐步发展起来。
(二)开辟人口研究新领域。与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不同,马尔萨斯从消费领域去分析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消费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条件,没有消费人类就无法生存和繁衍,人类社会也不会存在,当然更谈不上人口生产与再生产的问题。人口生产和再生产与生产、分配、交换都有一定的关系,而消费欲望、消费方式、生活资料、消费水平都会影响人口生产。所有这些因素中,生活资料无疑对人口生产的影响最大。马尔萨斯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从这一点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索。
消极评级价:
(一)反科学性的实质。首先表现于把人口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把人口规律说
成是超越社会制度的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尔萨斯完全抹杀了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抹杀了这样的事实:人类要吃饭,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要延续后代,就必须建立一定的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两件事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制度,我们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来研究人类的发展规律。
(二)矛盾性与负面性效果。马尔萨斯从两个所谓的‚公理‛出发,得出贫困与
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并将其归结为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性以及《济贫法》的负面性效果,而没有看到隐藏在贫困和不平等背后的社会与阶层根源,这毫无疑问是不正确的。他把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上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关系看成是毫无社会性质差别的关系,并且把它‚愚蠢地归结为一种关系,归结为两个等式。‛因而,‚也就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数字关系‛,这显然是极不科学的。
(三)以静止的眼光看待辩证关系。马尔萨斯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人口与资源的辩
证关系,只看到食物资源对人口的制约,而没有看到物质资源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他的‚土地肥力递减‛论是以生产技术假定不变为前提的,但是事实上,由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的出现,使得2 0世纪人类对土地的使用效率大大增强,从而有可能导致今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2、简述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及其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贡献。
1. 上个世纪中叶Rachel Carson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DDT对鸟类和生
态环境毁灭性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
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逊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它从环境污染的新视角唤起了人们对古老得生态学得兴趣,通过对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描述,揭示了环境污染对地球生态得深远影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建立起“合作的协调”的关系。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经济议程的中心。
2. 1968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在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并于1972年提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得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得基本联系。
该报告的发表,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其结论和观点存在明显的缺陷。但是报告所表现得人类对前途的忧虑以及唤起人类自身的觉醒,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所阐述得“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
3. 1972年6月《人类环境宣言》,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使环境问题成为热门话题。《人类环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国际文件。
它标志着国家环境法的诞生。其后,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进一步高度重视,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
4.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我们共同的未来》深刻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这一鲜明、创新的科学观点,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实
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5. 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更是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至此,世界正式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是一份关于政府、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所应采取行动的广泛计划,旨在实现朝着可持续发展的转变。《21世纪议程》为采取措施保障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全球性框架。这项行动计划的前提是所有国家 都要分担责任,但承认各国的责任和首要问题各不相同,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6.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从名称上看,它第一次使用“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主题十分鲜明。从规模上看,它超过了10年前的里约会议,来自19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以及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民间社团和学术研究群体的代表共两万多人出席了此次盛会。从目的上看,它是在行动,所以又称为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峰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各国谈判代表并没有争议,谈判的作用是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但对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手段和管理,在谈判中却存在着严重分歧。各国在《约翰内斯堡宣言》中进一步表明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意愿,并协议通过了有具体目标和时间表的《执行计划》。